《动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疾病、病因、病理变化等;2. 了解常见动物疾病的特点、分类及病理过程;3. 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病理切片、组织染色等。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提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动物病理现象的能力;3. 提高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开展研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关注动物健康的责任感;2. 增强学生对动物病理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动物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动物医学有浓厚兴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诊断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动物医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 引言: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任务及意义;教材章节:第一章2. 疾病概论: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及分类;教材章节:第二章3. 病理解剖学:组织细胞损伤、炎症、肿瘤、血液循环障碍等病理变化;教材章节:第三章至第五章4. 病理生理学: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变化、细胞信号传导等;教材章节:第六章5. 常见动物疾病及其病理特点: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等;教材章节:第七章至第九章6. 病理学实验技术:病理切片制作、组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教材章节:第十章7. 疾病诊断与防治:临床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测、综合防治措施;教材章节:第十一章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引言及疾病概论:2学时2. 病理解剖学:10学时3. 病理生理学:4学时4. 常见动物疾病及其病理特点:10学时5. 病理学实验技术:6学时6. 疾病诊断与防治:4学时1. 讲授法:对于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疾病分类等,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动物病理学授课教案
动物病理学教案(Animal Pathology)学分:2.0 总课时: 20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 第四-五学期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了解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及基本内容2.掌握疾病的概念、经过与结局3.简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课时安排 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1.动物病理学概念;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3.动物病理学的任务;4.动物病理学的内容5.疾病的概念;6.疾病的分类;7.疾病发生的原因教学难点病因、发病条件和诱因三者的区别小结动物病理学是研究从畜禽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从而探讨疾病发生的本质,为疾病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思考题1.病理学的任务是什么?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了解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及基本内容2.掌握疾病的概念、经过与结局3.简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课时安排 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1.动物病理学概念;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3.动物病理学的任务;4.动物病理学的内容5.疾病的概念;6.疾病的分类;7.疾病发生的原因教学难点病因、发病条件和诱因三者的区别小结动物病理学是研究从畜禽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从而探讨疾病发生的本质,为疾病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从病理学的范畴看,疾病是机体组织或细胞水平的异常,即病理学变化。
思考题1.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教学课题第二章 组织细胞基本病理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掌握细胞肿胀(颗粒变性,空泡变性),脂肪变性及易发器官,病理变化。
2.掌握坏死、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概念,坏死的病变特征及其坏死类型。
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1.溶酶体与疾病的关系;2.萎缩的分类;3.变性的类型和病理特征;4.坏死的类型与病理特征教学难点1.细胞核与疾病的关系;2.坏死与凋亡的区别小结从超微结构水平理解细胞损伤性刺激的反应,首先简述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基本超微病理变化。
动物病理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学生能够掌握动物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 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动物疾病问题。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动物疾病防治观念。
- 培养学生对动物健康的高度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病理学概述2. 常见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3. 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4. 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常见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2. 教学难点:- 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疾病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动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动物疾病诊断的基本技能。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动物病理学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性。
2. 讲解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
3. 分析动物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如炎症、肿瘤、中毒等。
4. 介绍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如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等。
第二课时1. 讲解常见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2. 分析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如病例分析、实验室检查等。
3. 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第三课时1. 实验教学:进行动物疾病诊断实验,如血液学检查、病原体分离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动物疾病案例,如犬瘟热、鸡新城疫等。
3.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和实验操作的情况。
2. 课后作业:学生对动物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大纲
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大纲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大纲兽医临床病理学是兽医学专业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涉及到动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培养兽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兽医临床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制定一份完善的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课程简介兽医临床病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动物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病理学基础知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
2. 学习病理学的基本技能,包括组织取样、切片制备和染色等。
3. 掌握常见动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能够准确判断动物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病例分析和诊断。
三、教学内容1. 病理学基础知识:包括病理学的定义、分类和病理变化的基本概念等。
2. 组织学和细胞学:学习动物组织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正常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3. 病理学方法:包括组织取样、切片制备和染色等技术,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
4.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学习常见动物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5. 病例分析和讨论:通过病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 实践操作:组织取样、切片制备和染色等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3. 病例讨论:通过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病例分析和诊断。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等。
2.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病理学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病例分析论文,展示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教学内容和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性质动物病理学是兽医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兽医学基础学科。
必修课程。
(二)课程任务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主要课程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病理学(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系统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和疾病病理学(细菌性疾病病理、病毒性疾病病理、寄生虫性疾病病理和营养代谢性疾病病理)三部分组成。
动物病理学需以基础兽医学中的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的理论。
因此,动物病理学在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学习目标(一)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达成目标是指导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探讨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动物机体所呈现的代谢、机能与形态结构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转归规律的基本理论,以及根据病变特点为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培养学生具有兽医疾病诊断的能力,奠定执业兽医师基本职业素养和成长为优秀的兽医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兽医学课程,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
具体要求学生达到目标如下:1.掌握动物病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变化、发生机制和结局。
2. 掌握病理变化的肉眼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描述方法。
动物病理学教学大纲-中农
动物病理学教学大纲学时安排: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一节疾病概念第二节病因学第三节发病学学习提要: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的过程。
本章主要学习疾病的概念、分类、基本病理过程、病因学、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疾病的发生经过及转归。
重难点:重点:疾病的概念、发病原因和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经过及转归。
难点: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疾病的发生经过及转归学习目标:掌握疾病的概念、发病原因和疾病的发生经过及转归熟悉疾病的分类和疾病发生的基本病理过程了解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第二节出血第三节血栓形成第四节栓塞第五节梗死第六节水肿学习提要:心脏血管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神经体液调节的正常是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循环血量的变化,表现为充血或梗死;血管内容物的异常:血栓的形成与栓塞;血管壁的破损:出血与水肿。
重点:掌握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水肿的概念和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类型。
掌握肝淤血、肺淤血、血栓、梗死、水肿的病理变化。
难点: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水肿发生的原因和机理。
学习目标:1. 掌握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水肿的概念和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类型。
掌握肝淤血、肺淤血、血栓、梗死、水肿的病理变化。
2.熟悉血栓形成和水肿发生的条件和机理;3.了解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水肿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一节萎缩第二节变性第三节坏死第四节病理性物质沉着学习提要:各种损伤因子作用于组织和细胞,引起组织和细胞代谢障碍、机能减弱或丧失进而引起形态结构的变化。
形态结构的改变是细胞代谢障碍在形态学上的反应。
组织和细胞形态的改变主要包括萎缩、变性(细胞肿胀、脂肪变性、透明变性、淀粉样变、粘液样变)、坏死(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液化性坏死)及病理性物质沉着(钙化、痛风及黄疸、含铁血黄素)。
兽医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兽医基础大纲绪论基本要求:掌握动物病理解剖学的概念;了解动物病理解剖学的内容和任务及其在动物医学教学中的地位;了解动物病理解剖学的学科任务与发展。
了解动物病理解剖学的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
1、病理学、家畜病理生理学、动物病理解剖学的概念2、病理学的发展3、兽医病理学的分类4、兽医病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中的地位5、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安排第一章疾病概论基本要求:掌握健康、疾病等概念及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的转归与经过;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重点: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难点: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理和疾病发生的原因。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1、健康的概念2、疾病的概念第二节病因学1、疾病发生的原因2、疾病发生的条件第三节发病学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潜伏期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转归期第二章应激与疾病基本要求:掌握应激的概念;了解应激时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
重点:应激时机体的基本表现。
难点:应激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第一节应激的概念第二节应激时机体的基本表现1、应激时神经-内分泌反应和全身适应综合症2、应激时的细胞反应3、应激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第三节应激与疾病第四节应激的生物学意义及临床处理原则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基本要求:掌握脱水及水中毒的概念、脱水的类型及其发生机理;了解各型脱水的发生原因,各型脱水、钾和镁代谢紊乱对机体的影响。
重点:脱水、钠的平衡障碍、钾的平衡障碍。
难点:水、钠代谢障碍。
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1、水和钠的正常代谢2、脱水3、水中毒第二节钾代谢障碍1、钾的正常代谢与生理功能2、低钾血症3、高钾血症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基本要求:了解血液酸碱平衡状况常用的指标及其意义,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熟悉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机体的代偿性调节及对机体的影响。
本章重点:各型酸碱平衡障碍。
《动物病理检验学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病理检验学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Z1707007040周数/学分:1 /I
一、实践教学目标
(一)实践课程目标
1.实习教学主要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掌握人工更制疾病技术,尸体剖检技术,制作石蜡切片技术以及初步的病理学检验技术。
2.本实习课程能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适用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
(三)实践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度分析
三、实践的组织方式
本课程教学分组形式在校内实验室动手操作,实习内容为人工复制疾病,尸体剖检,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组织学病理变化。
注:表内时间按天计
五、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考查,考查形式为实验操作和写出实习报告。
六、实践参考资料
1.动物病理学实验指导,自编2007年
2.动物病理学,郑世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家畜病理学,马学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七、说明
1.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免疫学等。
2.本大纲根据《动物病理检验学》课程教学大纲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而制定。
以开发学生智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技能为原那么组织教学内容。
1330055兽医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兽医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程简介: 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动物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讨论许多疾病所共有的基本病理过程,包括细胞组织的损伤性反应,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几个部分; 另一方面为各系统病的病理,包括淋巴系统的病理,血液病理学,心脏血管病理学,呼吸系统的病理学,消化系统的病理学,泌尿系统的病理学,神经系统的病理学,骨关节肌肉病理学等。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家畜病理学是兽医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通过研究疾病的原因,发挥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论据。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家畜病理学是兽医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学习本学科,要使学生掌握患病家畜机体内所呈现的机能、代谢及形态结构变化的基本规律,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加大实验室教学的比重,充分利用标本、挂图、幻灯片等辅助设施,结合送到实验室的病尸材料,尽量增强学生的自己动手能力和直观感觉各种疾病时的病理变化,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面向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四、先修课程:动物学、动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动物组织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等。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它以家畜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免疫学及动物生物化学为基础。
同时又和运动性仪器卫生学、家畜传染病学和寄生虫病学发生密切的联系。
因此,本课程既是兽医类专业的桥梁学科。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绪论(4学时)了解家畜病理学的内容,研究方法、指导思想和发展简史及展望重点掌握家畜病理学的要领性质和任务。
一、家畜病理学的要领性质和任务二、家畜病理学的基本内容三、家畜病理学在兽医类专业中的地位四、家畜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五、学习家畜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六、家畜病理学的发展简史及展望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4学时)了解基本要领掌握充血、出血、栓塞的种类、发生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重点掌握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种类、形态和充血、缺血、出血、梗死的病理变化。
《动物病理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动物病理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动物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编号1712022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Animal Patho-anatomy 课程类型科类基础课总学时27 学分 1. 5设计性实验个数实验项目数9 验证性实验个数综合性实验个数9预修课程适用对象动物医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等课程简介动物病理解剖学通过实物、病理组织切片、幻灯、示教等手段,观察和分析患病机体的形态变化,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及发展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实践依据。
学习本学科的目的,主要在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疾病观,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学科和进行病理学诊断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重点掌握疾病的共性问题,研究各种疾病基本病理变化过程和系统病理。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学习本学科的目的,主要在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疾病观,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学科和进行病理学诊断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动物病理解剖学通过实物、病理组织切片、示教等手段,观察和分析患病机体的形态变化,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及发展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实践依据。
重点掌握疾病的共性问题,研究各种疾病基本病理变化过程和系统病理。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序号实验内容学时实验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实验二细胞与组织的退行性变化 3实验三细胞与组织的进行性变化 3实验四炎症 3实验五肿瘤 3实验六心血管及造血系统病理 3实验七呼吸及消化系统病理 3实验八泌尿生殖系统病理 3实验九神经系统病理 3合计27四、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目的要求:掌握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的形态特点;了解上述各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在各主要器官时对机体的影响。
本实验重点、难点:动脉性充血与静脉性充血的特点及区别;各种不同类型出血的病理变化特征;血栓形成的要素和过程。
动物病理学电子教案
《动物病理学》文本教案教学内容提纲绪论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三章水肿、脱水和酸碱平衡障碍第四章缺氧第五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六章适应与修复第七章炎症第八章发热第九章肿瘤第十章心脏病理第十一章血液和造血系统病理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病理第十三章消化系统病理第十四章泌尿生殖系统病理第十五章神经系统病理绪论一、《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1.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又叫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以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2.研究任务:揭露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准确的诊断疾病和有效的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二、《动物病理学》在畜牧兽医学科中的地位病理学与各门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可为学习兽医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等)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临床学科又不断向家畜病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使人们对于家畜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进而改进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
所以家畜病理学是兽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又可称为桥梁学科。
三、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材料与方法(一)研究材料1。
患病的活体动物2。
动物尸体或病变器官、组织3.实验动物或组织细胞培养物4。
临床检验或尸体剖检送检的血液、尿液、肠内容物等病料(二)研究方法1.尸体剖检2.肉眼观察3。
显微观察4.活体组织检查5。
动物实验6.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四、学习动物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2、要以运动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3、要正确理解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4、要正确认识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变化的辩证关系5、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五、病理学的发展史1、原始的有神论阶段(公元前460年以前)2、体液病理学阶段(公元前460年西波克拉底)3、器官病理学阶段(16世纪莫尔加尼)4、细胞病理学阶段(19世纪中叶魏尔啸)5、分子病理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一章疾病概论1 本章重点:疾病概念、疾病原因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疾病分类,培养学生对动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动物病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掌握常见动物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动物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视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对动物疾病防治工作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疾病分类,以及常见动物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动物病理学导论,介绍动物病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2.第二章:疾病的基本概念,讲解疾病的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3.第三章:常见动物疾病,分析猪、牛、羊、禽类等常见动物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4.第四章:动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教授疾病诊断的方法和治疗原则。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疾病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
3.实验法:进行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测等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讨论法:学生就某一疾病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动物病理学》,提供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
2.参考书:多种相关书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生动展示疾病症状和病理变化。
4.实验设备:提供显微镜、病理剖检器械等,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动物病理学》word版
动物病理学课件绪论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病理学包括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病理解剖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一、动物病理学的性质动物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是一门通过研究动物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兽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二、动物病理学的内容总论:论述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的表现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各论:论述各器官系统的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总论是各论的基础,各论是总论的具体应用三、在兽医科学中的地位专业基础课、桥梁学科、应用课程四、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尸体剖检简称尸检,即对动物尸体或对发病动物扑杀进行病理剖检.观察组织、器官和细胞的病变,明确病因.动物实验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用实验动物复制动物疾病的模型,根据研究需要对其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进行系统的检测和观察研究.临床病理学研究是对自然发病动物进行临床病理学研究.动物的血液、尿液、粪便、渗出物等做实验室化验分析.活体组织检查运用切除、穿刺、钳取、搔刮等手术方法从发病动物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选定的某种组织或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观察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或某种病因作用下组织细胞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五、动物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大体观察主要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衡器等对尸体、器官和组织中病变的大小、形状、重量、色泽、质度、表面及切面形态进行观察和检测.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或将脱落细胞制成涂片,经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变化.〔HE染色、特殊染色:PAS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将抗原抗体反应与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的呈色互相结合,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超微结构观察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病变组织细胞内部超微结构的变化;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其他方法放射自显影、流式细胞仪、图像分析技术、核酸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六、学习动物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应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局部与整体●形态与机能●静态与动态内因与外因七、学习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方法●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握中论与各论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章疾病概论一、疾病概念与特点〔一〕概念: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二〕特点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3.疾病是一种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过程.4.生产能力下降与经济价值降低是疾病的重要标志.二、疾病发生的原因〔一〕外因机械性致病因素例:锐器或钝器对机体的作用,爆炸波的冲击,肿瘤、异物、寄生虫、结石的压迫等.物理性致病因素高温、低温、电流、光线<紫外线、红外线>、电离辐射及大气压力变化等.化学性致病因素包括强酸、强碱、农药、化学毒剂和某些药品等.生物性致病因素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等>.机体必需物质缺乏与过多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氧、水、糖、蛋白质、脂肪等不足或过多蓄积.〔二〕内因机体的防御机能降低1、屏障结构破坏及机能障碍屏障<如皮肤、粘膜等>和内部屏障〔淋巴组织、血管屏障、和胎盘屏障等>.2、吞噬和杀菌作用3、解毒机能降低4、排出机能降低5、防御反射机体的反应性改变1、种属反应性2、个体反应性3、年龄反应性4、性别反应性特异性免疫反应1、免疫反应2、变态反应遗传因素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三、疾病发生的诱因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科学技术〕自然因素〔季节、气候、地区〕四、疾病的分类1、依据病因分类依病因可将疾病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三种.2、依病程长短分类可将疾病分为最急性病、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四种.3、依据发病器官和系统分类神经系统病理、心血管系统病理、造血系统病理、呼吸系统病理、泌尿系统病理、生殖内分泌系统病理五、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一些共同规律1、损伤与抗损伤斗争规律2、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3、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任何疾病过程都是整体性反应,局部病变总是整体性疾病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六、疾病发展的阶段性〔以传染病为例〕1、潜伏期〔隐蔽期〕病因作用于机体发挥其致病作用到出现最初症状的时期.特点:机体动员各种防御机能抵抗致病因素产生的损伤.2.前驱期〔先兆期〕从疾病的出现最初症状到主要症状开始出现时止的时期.特点:表现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先兆症状.如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发热等.3.症状明显期<临床经过期>前驱期之后,疾病的典型症状充分表现出来的时期.特点:表现出疾病的特异性症状.4.终结期<转归期>疾病的结束阶段.骤退、渐退.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死亡.完全痊愈特点:病因消除后,疾病的所有症状消失,机体由病理性调节转化为生理性调节,受损器官的形态结构、机能活动、物质代谢恢复,动物的生产力恢复.不完全痊愈特点:病因消除后,疾病的主要症状虽然消失,但受损器官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还没有完全恢复,还遗留有疾病的某些残疾或永久性病变.死亡生命活动终止,完整机体解体.也即在疾病过程中,损伤作用过强,机体的调节作用破坏,不能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适应力耗尽,呼吸和心跳等生命活动停止.第二章组织与细胞损伤第一节萎缩概念已经发育成熟的器官和组织,在各种病因作用下发生体积缩小和功能减退的过程.包括:生理性萎缩:生理状态下所发生的萎缩.例:家畜成年后胸腺的萎缩、分娩后子宫复旧等.病理性萎缩: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萎缩.以病因和病变波及X围分为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全身性萎缩: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全身性物质代谢障碍,以致全身各组织器官发生萎缩. 〔一〕原因:长期营养不良、慢性消化道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二〕病理变化全身各组织器官出现不同程度萎缩.脂肪组织萎缩最早最明显,其次是骨骼肌、消化道、淋巴组织,脑、心、肾上腺、垂体、甲状腺萎缩最晚.例:脂肪萎缩、肠萎缩、脾萎缩、肝萎缩局部性萎缩:在局部性因素影响下发生的局部组织和器官的萎缩.〔一〕原因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神经性萎缩、缺血性萎缩〔三〕结局萎缩一般为可复性过程.萎缩对机体的影响因萎缩发生部位、X围及严重程度而不同.第二节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非病理性物质或病理性物质过度聚集.一、细胞肿胀1、概念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2、原因和发生机理感染、缺氧和中毒3、病理变化大体:发生细胞肿胀的实质器官体积增大、被膜紧X、颜色变浅、浑浊无光泽、切面膨出、边缘外翻.镜检:颗粒变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核淡染.水泡变性变性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水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电镜:胞浆内的颗粒实际上是肿大的线粒体和扩X断裂的内质网;水泡是极度扩X和囊泡变的内质网.二、脂肪变性1、概念是指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电镜下脂滴为有膜包绕的脂质小体.2、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因:感染、中毒、缺氧、饥饿和必须营养物质缺乏.发病机理:正常情况下,脂滴是一种重要的胞浆内含物之一,还有一些脂类与蛋白结合成脂蛋白而存在于胞浆中.病理情况下,脂肪代谢障碍,使胞浆内脂类聚集.脂滴的主要成分为中性脂肪<甘油三酯>或含有磷脂、胆固醇.例:肝脏脂肪变性中性脂肪合成过多饥饿〔长期疾病〕,脂库动用大量脂肪,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剧增,超过肝细胞氧化和合成脂蛋白输出的能力,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脂蛋白合成障碍必需磷脂或胆碱缺乏.缺氧、中毒,造成磷脂或蛋白质合成障碍,肝脏不能将甘油三酯组成质蛋白运输出去,脂肪在肝内蓄积.3、病理变化〔1〕肝脏眼观:器官体积肿大,被膜紧X,边缘钝圆色变黄,切面隆起,质地变脆.槟榔肝.镜检变性的细胞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周边脂肪化〔中毒:有机磷中毒>;中心脂肪化〔缺氧:肝淤血早期>.〔2〕肾脏脂肪变性眼观:肾脏肿大,切面可见黄色条纹和斑纹.镜检:脂滴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基底面,严重时散布在整个胞浆.〔3〕心脂肪变性眼观:虎斑心〔变质性心肌炎,恶性口蹄疫〕镜检:变性的心肌细胞内细小的脂滴呈半球状成排排列于心肌的肌原纤维之间.[脂肪浸润]指脂肪细胞出现于正常情况下不含脂肪细胞的组织器官间质中.主要发生于心脏、胰脏、骨骼肌等组织内.脂肪浸润常发生于老龄或肥胖动物.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脂肪变性是一种可复性过程.严重的脂肪变性可发展为坏死.三、粘液样变性1、概念粘液样变性是指结缔组织中出现类粘液的积聚.类粘液是体内一种粘液物质,由结缔组织细胞产生,为蛋白质与粘多糖的复合物,呈弱酸性,HE染色为淡蓝色,阿新蓝染成蓝色,对甲苯胺蓝呈异染性而染成红色.类粘液正常见于关节囊、腱鞘的滑囊和胎儿的脐带.2、病理变化眼观:结缔组织发生粘液样变性时,病变部失去原来的组织形象,变成透明、粘稠的粘液样结构. 镜检:结缔组织变疏松,其中充以大量染成淡蓝色的类粘液和一些散在的星状或多角形细胞,这些细胞间有突起相互连接.3、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粘液样变性是一种可复性变化.病因去除后可以消退,但如病变长期在可引起纤维组织增生而导致硬化.四、淀粉样变性1、概念淀粉样物质在某些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壁和组织间沉着的一种病理过程.淀粉样物质为一种结合粘多糖的蛋白质,H E染色切片中为淡红色均质状.2、原因和发病机理淀粉样变性多发生于长期伴有组织破坏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和慢性抗原刺激的过程,如慢性化脓性炎症,骨髓瘤,结核及制造免疫血清的动物等.3、病理变化淀粉样变性多发生于肝、脾、肾和淋巴结等器官.早期病变只能在镜检时发现.〔1〕肝脏淀粉样变眼观:变性的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质软易碎.镜检:淀粉样物质沉着于肝细胞索和窦状隙之间的网状纤维上,形成粗细不等的粉红色均质的条索.随着淀粉样物质沉着增多,肝细胞受压而逐渐萎缩,甚至消失,窦状隙也受挤压而变小,严重时肝小叶的大部分可被淀粉样物质取代.〔2〕脾淀粉样变眼观:西米脾〔局灶性〕火腿脾〔弥漫性〕镜检:HE染色可见淀粉样物质呈大的粉红色团块,周围有网状细胞包围,使淋巴滤饱和红髓逐渐萎缩消失.〔3〕肾脏淀粉样变眼观:体积增大,色泽变黄,表面光滑,易剥离.镜检:肾小球毛细血管的管壁上出现粉红色团块状物质,有时也可见于肾小球囊壁的基膜和肾小管的基底膜上.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轻度淀粉样变性一般是可以恢复的.继发于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淀粉样变性,其结局依原发性疾病的经过而定.重症淀粉样变性不易恢复.发生淀粉样变性的器官由于实质细胞受损和结构破坏均发生机能障碍.五、透明样变1、概念又称玻璃样变性,是指在间质或细胞内出现一种均质、无结构的物质,可被伊红或酸性复红染成鲜红色.透明变性包括多种性质不同的病变,它们只是在形态上都出现相似的均质、玻璃样物质,而其病因、发生机理和玻璃样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不同的.所以透明变性仅是一个"病理形态概念".2、类型及病变〔1〕血管壁的透明变性通常只见于小动脉壁.家畜血管壁透明变性可见于肾小球性肾炎. 〔2〕结缔组织的透明变性眼观:发生透明变性的结缔组织色灰白,半透明,质地致密变硬,失去弹性.镜检:结缔组织中纤维细胞明显减少,胶原纤维膨胀、失去纤维性,并互相融合形成带状或片状的均质、常见于疤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和硬性纤维瘤等.〔3〕细胞内透明变性又称细胞内透明滴状变,光镜下见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均质、红染的玻璃样圆滴.这种病变常见于肾小球性肾炎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可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红染玻璃样圆滴.3、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轻度透明变性是可以恢复的.透明变性的组织容易发生钙盐沉着,引起组织硬化.小动脉壁透明变性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和坏死.结缔组织透明变性可使组织变硬,失去弹性,引起不同程度的机能障碍.五、纤维素样变性1、概念指间质胶原纤维和小血管壁的固有结构破坏,变为无结构、强嗜伊红染色的纤维素样物质.发生变性的胶原纤维可断裂、崩解为碎片,受侵小血管壁的结构也严重破坏,此时实际上已发生坏死,所以也称其为纤维素样坏死.2、原因和发生机理纤维变性主要发生于急性风湿病,与变态反应关.第三节坏死1、概念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necrosis>.坏死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停止,功能完全丧失,并出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坏死可以迅速发生,是不可恢复的;但多种坏死是逐渐发生的,即组织、细胞是由变性逐渐发展为坏死.这种坏死过程称为渐进性坏死.2、病理变化初期无明显变化.活体内细胞死亡后经过一段时间<数小时至10小时以上>,由于自溶才会产生光镜下能见到的一系列形态变化.〔1〕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核浓缩<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缩小>核碎裂<核染色质碎片随核膜破裂而分散在胞浆中>核溶解<核染色变淡,进而仅见核的轮廓,最后完全失>〔2〕细胞浆的变化胞浆呈颗粒状;胞浆红染〔胞浆内嗜碱性物质核蛋白体解体,胞浆与酸性染料伊红的结合增强〕;胞浆溶解液化;胞浆水分脱失而固缩为圆形小体,形成所谓嗜酸性小体.❖间质的变化主要是结缔组织的基质解聚,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断裂.间质坏死一般比实质细胞坏死晚些,是由致病因素和各种溶解酶的作用引起的.在光镜下可见,间质变成境界不清的颗粒状或条块状、无结构的红染物质.3、坏死类型及病变〔1〕凝固性坏死以坏死组织发生凝固为特征,局部缺血引起的肾脏贫血性梗死是典型的凝固性死.眼观:坏死组织为灰白色、较干燥、坚实的凝固体,坏死区周围有一暗红色的充血、出血带与健康组织分界.镜检:坏死细胞的胞核溶解消失,或残留部分核碎片,胞浆为红色的凝固物质;组织结构的轮廓仍保留.①蜡样坏死是肌肉组织的凝固性坏死.这种坏死见于白肌病、犊牛口蹄疫的心肌和骨骼肌.②干酪样坏死见于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其特征是坏死组织崩解彻底,并含有较多脂质<主要来自结核杆菌>.〔2〕液化性坏死以坏死组织迅速溶解成液体为特征.主见于含磷脂和水分多而蛋白质较少的脑组织.鸡维生素E 和硒缺乏症,化脓性炎灶中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并崩解释出蛋白溶解酶,将炎灶中坏死组织溶解液化也属于液化性坏死.〔3〕坏疽是组织坏死后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所引一种变化.坏疽眼观呈黑褐色或黑色,这是由于腐败菌分解坏死组织产生的硫化氢与蛋白中分解出来的铁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铁的结果.坏疽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干性坏疽多发生于体表皮肤,尤其是四肢末端、耳壳边缘和尾尖.坏疽部干固皱缩,呈黑褐色,与相邻健康组织之间有明显的炎症分界线.其发生是坏死组织暴露在空气中,水分逐渐蒸发而变得干燥,故腐败菌不易大量繁殖而腐败轻微,坏死组织的自溶分解也被阻抑.家畜中常见的干性坏疽有慢性猪丹毒的皮肤坏疽,冻伤所致的耳壳和尾尖皮肤坏疽.②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发生于皮肤<坏死同时伴有淤血、水肿>.眼观坏疽为污灰色、暗绿色或黑色的样,甚至完全液化;由于腐败菌分解蛋白质产生吲哚、粪臭素等可发出恶臭;湿性坏疽发展较快并向周围组织蔓延,故坏疽区与健康组织之间的分界不明显.同时一些腐败毒性产物和细菌毒素被吸收,可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湿性坏疽可见于坏疽性肺炎、腐败性子宫内膜炎和肠变位继发的肠坏疽等.③气性坏疽是湿性坏疽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见于深部创伤等<如阉割、枪伤等>感染了厌气菌<如恶性水肿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时,这些细菌在分解坏死组织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形成气泡,使坏疽区呈蜂窝状、污棕黑色,按之有捻发音.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其毒性产物吸收后可引起全身中毒.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1〕溶解吸收〔2〕腐离脱落皮肤或粘膜较大的坏死灶多取这一结局〔3〕机化、包囊形成和钙化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心血管系统由心脏、血液和血管组成.血液在体内的流向体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属支全身毛细血管网全身静脉前后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属支肺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血液中的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血液循环障碍包括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包括:局部血量和血流速度的变化:充血、淤血、缺血血管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出血、水肿血液性状改变: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第一节充血一、概念某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依其发生原因和机理的不同可分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X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也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二、类型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炎性充血三、发生机理1、神经机理:舒血管神经兴奋2、体液机理:炎性介质〔组胺、5-羟色氨〕,血管活性物质四、病理变化眼观:充血组织器官色彩鲜红色,体积变大,活体充血部位温度升高.镜检: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X,充满红细胞.炎性充血:充血组织水肿、疏松,出血部位炎性细胞浸润,充血部位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出血,即炎症变化.第二节淤血一、概念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局部组织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二、原因和机理局部性充血的原因: 静脉血管受压、静脉血管阻塞、血栓形成、栓塞.全身性淤血的原因:心脏机能不全和心内压增高〔心包炎、心瓣膜病、胸膜炎、纤维素性肺炎〕.三、病理变化眼观:淤血组织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淤血局部温度降低.镜检:淤血组织组织中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X,血管内充满大量血液.1、肝淤血2、肺淤血〔心力衰竭细胞〕3、脾淤血4、肾淤血四、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淤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淤血的X围,发生部位,发生速度,淤血程度,持续时间,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第三节出血一、概念血液流出心血管之外的现象.二、原因和发生机理1、破裂性出血:由于心脏或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称为破裂性出血.外伤、炎症、恶性肿瘤的侵蚀、动脉硬化等因素可引起破裂性出血.2、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漏出到血管外,称为漏出性出血.缺氧、感染、中毒、营养物质缺乏.三、病理变化内出血:血肿积血:溢血:外出血:血液流出体外喀血:吐血或呕血:便血:血尿:淤点和淤斑〔紫瘢〕常见于皮肤、粘膜、浆膜和脑实质四、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1、出血对机体的影响以出血发生的原因,出血量、出血部位和速度不同而异.2、一般小血管的破裂性出血,可自行停止.大血管的破裂性出血,短时间内丧失大量血液,其失血量达循环血量20%-25%以上,即可发生出血性休克.第四节、血栓形成和栓塞一、血栓形成〔一〕概念血栓形成<thrombosis>是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并凝集形成固体团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团块称为血栓.〔二〕血栓的形成条件和机理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2、血流性状的改变3、血液凝固性增高〔三〕血栓形成过程1、白色血栓:是血栓形成的起始点,又称为血栓的头部<血栓头>.眼观:灰白色,质地较坚实,故又称为白色血栓.镜检:细小、均匀一致、无结构的血小板团块,血小板间可有微量纤维蛋白存在.2、混合血栓:是血栓头部的延续,构成血栓的主体,故又称为血栓体.眼观:混合血栓呈红白相间,无光泽,干燥,质地较坚实.经时较久的混合血栓,由于血栓内的纤维蛋白发生收缩而使其表面呈波纹状.镜检:血小板、白细胞及多量的红细胞3、红色血栓构成血栓的尾部.眼观:呈暗红色,刚形成之初表面光滑、湿润,并有一定弹性,与一般死后血凝块一样.时间稍久,血栓的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燥,表面粗糙,质地脆弱而易碎,失去弹性.镜检:可见纤维素网眼内充满红细胞.红色血栓易脱落而随血流至其它血管引起栓塞.〔四〕血栓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1、血栓的软化、溶解和吸收较小溶解吸收,较大形成血栓性栓子.2、血栓的机化与再通较大而未完全溶解的血栓,通常在血栓形成后1~2天开始,从血管壁向血栓内长入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这一过程称为血栓机化.3、血栓的钙化血栓形成后少数没有完全软化或机化的血栓,可由钙盐沉着而逐渐使部分血栓或全部形成质地坚硬的钙化质块.钙化后的血栓有时在血管腔内形成结石,分别称为动脉石和静脉石. 〔五〕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
最新兽医病理学实验大纲
精品资料兽医病理学实验大纲........................................《兽医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408027课程名称: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学时学分:80学时,5学分,实验26学时,实习1周先修课程:《家畜解剖学》、《动物生理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及《免疫学》选修专业:动物医学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动物病理学是研究患病动物机体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阐明疾病的原因、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动物病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其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认识动物个体及群体所患疾病的本质并运用动物病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动物疾病作出诊断。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1.掌握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出血、淤血及梗死的眼观及镜下变化2.掌握镜下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3.掌握心肌炎、肝硬变、结核脾、纤维素性肺炎及间质性肾炎的病理变化;4.了解肿瘤及神经组织的病理变化;三、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四、教学方式及课程考核办法教学方式: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每次实验验课首先复习与试验有关理论内容,引出本次试验内容及要求。
示教的幻灯片及显微镜下高倍和低倍的病变作为观摩内容;大体标本观察后与代课教师交流如何描述并在实习报告中至少描述出两个,组织切片在自己的显微镜下观察后绘出两幅镜下所看到的病理变化。
学生有问题举手,教师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巡回解答。
课程考核办法:1.平时作业(1/3);2读片考试(1/3);3.实验周报告(1/3)。
五、主要参考书目林曦.家畜病理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附:实习周的实习内容。
《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院系 (School)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授课教师 (Instructor)
动物病理学
Veterinary Pathology 动物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是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用自然科学的方 法研究疾病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方面的改变,从而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 机制和转归的动物医学专业基础学科, 是针对动物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本科专 业基础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全校相关专业本科生;接收个人感兴趣者选 修本课程
中文
农业与生物学院
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学等
朱建国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1 课程性质 动物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是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用
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方面的改变,从而揭示疾病
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转归的动物医学基础学科。是针对动物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
案进行讲解, 课外查资料 折射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考 核 占
在课堂讲解中 准备讨论稿, 学生要学会运用辩证 的 40%。
随时提问学生 在下一节课 思维方式分析 应激防 御
已进行讨论交 上进行讨论 机制的意识和能力。
流;
2
首先由教师针 对要讲解的细 胞和组织的适 应性反应的重 点主题编写组 织教案进行讲 解,在课堂讲 解中随时提问 学生已进行讨 论交流;
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认识细胞增殖分化和凋 亡调控的一般规律,更重 要的是要充分理解体会 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调 控相互转化过程中折射 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具备 运用发病学与病因学基 本原理分析疾病与健康 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善
《动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一)课程代码:153207(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 动物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三)修读对象: 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及动植物检验相关专业(四)总学时与学分:40学时 2.5学分(五)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六)相关课程: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七)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动物病理学是研究动物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原因、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动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细胞和组织损伤、组织的修复、代偿与适应、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肿瘤等病理解剖学内容,重点讲授动物患病时形态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发生机理;炎症、免疫病理、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等病理生理学内容,重点讲授动物患病时机能代谢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发生机理,从而使学生学会如何认识动物个体及群体所患疾病的本质并运用动物病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动物疾病及病变的性质作出诊断。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教学目的:通过动物病理学教学内容的讲授,使学生具备专业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动物个体及群体所患疾病的本质并运用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动物疾病及病变的性质作出诊断。
教学方法:采取"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从研究问题入手, 将动物病理学的一些重要理论构建过程展现出来, 同时提出新的问题, 以便让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
变单向传输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 变以强调理论内容为主的灌输式讲授为探究理论研究过程为主的引导式讲授。
为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包括动物病理学专题讨论会、命模拟试卷、放大课程章节提要、教材评论等。
通过启发式、研究性教学和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不仅改变了单一传输的教学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学时:40学时实验教学学时:24学时(已独立开课)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1.《兽医病理学》(第二版,高等农业院校选用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动物病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家畜病理学》(第三版,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4.《动物病理学》(第二版,高等农业院校选用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5.《家畜病理生理学》(第二版,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6.《病理学》(第四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7.《病理生理学》(第四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五、理论教学内容(分章节编写,包括主要讲授内容、学时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练习等)(一)第一章动物病理学概论主要讲授内容:病理学的概念、任务、性质、研究方法、发展简史、地位。
《动物病理学》
《动物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20,实验12。
学分:2.0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中文简介:动物病理学是动物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学科,是动物医学基础学科与病床学科相联接的桥梁。
它以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组织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等学科为基础,并与动物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字等临床学科紧密相关,成为学习临床学科的必要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学科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在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探讨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动物所呈现的代谢、机能与形态结构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转归规律的基本理论,以及根据病变特点为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结合分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法进行课程教学。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4学时(一)教学内容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心脏血管系统的正常机能和结构以及体液的调节。
无论是心脏血管系统本身或其调节器节发生损伤或障碍都可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主要包括:循环血量异常-----充血和缺血;心血管壁完整性或通透性异常-----出血和水肿;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血栓形成、栓塞及缺血导致的梗死。
第一节充血某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依其发生原因和机理的不同可分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和静脉性充血(venoushyperemia)两种。
1.动脉性充血:概念、原因、病理变化、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2.静脉性充血:概念、原因、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二节出血血液流出心脏血管之外,称为出血(hemorrhage)。
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出血。
本节将介绍出血的类型、原因和病理变化,以及出血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一)课程代码:153207(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 动物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三)修读对象: 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及动植物检验相关专业(四)总学时与学分:40学时 2.5学分(五)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六)相关课程: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七)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动物病理学是研究动物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原因、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动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细胞和组织损伤、组织的修复、代偿与适应、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肿瘤等病理解剖学内容,重点讲授动物患病时形态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发生机理;炎症、免疫病理、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等病理生理学内容,重点讲授动物患病时机能代谢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发生机理,从而使学生学会如何认识动物个体及群体所患疾病的本质并运用动物病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动物疾病及病变的性质作出诊断。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教学目的:通过动物病理学教学内容的讲授,使学生具备专业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动物个体及群体所患疾病的本质并运用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动物疾病及病变的性质作出诊断。
教学方法:采取"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从研究问题入手, 将动物病理学的一些重要理论构建过程展现出来, 同时提出新的问题, 以便让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
变单向传输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 变以强调理论内容为主的灌输式讲授为探究理论研究过程为主的引导式讲授。
为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包括动物病理学专题讨论会、命模拟试卷、放大课程章节提要、教材评论等。
通过启发式、研究性教学和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不仅改变了单一传输的教学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学时:40学时实验教学学时:24学时(已独立开课)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1.《兽医病理学》(第二版,高等农业院校选用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动物病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家畜病理学》(第三版,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4.《动物病理学》(第二版,高等农业院校选用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5.《家畜病理生理学》(第二版,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6.《病理学》(第四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7.《病理生理学》(第四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五、理论教学内容(分章节编写,包括主要讲授内容、学时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练习等)(一)第一章动物病理学概论主要讲授内容:病理学的概念、任务、性质、研究方法、发展简史、地位。
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病理学的概念和任务(重点);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作用(难点)思考题或练习题:1. 病理学的任务是什么?2. 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二)第二章动物疾病概论主要讲授内容: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区别,病因学和发病学,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疾病的分类控制原则。
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重点);疾病发展的阶段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难点)。
2.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
思考题或练习题:1.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2.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三)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主要讲授内容:1、充血、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
2、出血的概念原因、类型和病理变化。
3、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血栓的类型、血栓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4、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种类和运行途径,血栓栓塞及其后果。
5、梗死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结局。
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和水肿的概念, 慢性肝淤血和慢性肺淤血的病理变化,血栓形成的条件及类型,肺血栓栓塞,梗死的病理变化(重点)。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机理(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淤血的主要病变特点是什么?2. 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3. 血栓形成对机体有什么影响?4. 梗死的类型及形态特点,各好发于什么脏器?5. 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有何联系?(四)第四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主要讲授内容:各类损伤反应的形态学特点,萎缩的概念和分类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各器官细胞损伤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变化。
变性的概念及分类。
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淀粉样变、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的概念及其形态特点、对机体的影响。
坏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分类及结局。
坏死与凋亡的区别,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及其病理特征。
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细胞损伤的原因;萎缩、变性和坏死的概念;坏死的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重点)。
各种损伤的类型和发生机理(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玻璃样变性病变的特征是什么?2. 细胞变性形态学有何主要特征?常见类型有几种?3. 纤维蛋白样变性病变有何特点?4. 组织、细胞坏死后形态学上有何主要特征?5. 组织坏死的结局如何?(五)第五章组织的修复、代偿与适应主要讲授内容: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再生与修复、生长因子、机化的概念;再生的类型、各类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对机体的影响;细胞的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对机体的影响;创伤愈合的概念、基本过程和类型,影响创伤愈合的条件;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再生、生长因子、修复、机化、肉芽组织、创伤愈合的概念(重点)。
再生的概念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肥大与增生的区别及其联系?2. 何谓组织、细胞的适应?适应形态学变化常见类型有几种?3. 化生的病理学意义是什么?(六)第六章炎症主要讲授内容:炎症的概念、临床表现、原因、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和全身反应。
炎症介质的概念和类型、作用。
炎症的经过、类型和结局。
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概念、类型和病变特点。
影响炎症发生发展的因素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炎症局部病理变化,炎症发生发展的过程,炎症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学特点(重点)。
炎症介质的种类和功能(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渗出液在防御中的作用?2. 炎性细胞种类、特点与功能?3. 炎性浸润的四个过程及其主要改变?4. 渗出性炎的类型及病变特征?5.重要炎症介质的种类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七)第七章免疫病理主要讲授内容:变态反应的概念、类型及其发病机理;I型、II型、III型、IV型变态反应的特点;免疫损伤的概念,四型变态反应的特点;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主要特征、常见动物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概念,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生机理、区别和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变态反应的类型的发生机理(重点)。
各种免疫损伤发生的机理(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体液免疫在病理组织学上的表现特点?2. 免疫性疾病包括哪几种类型?3. 四种变态反应的发生机理?(八)第八章肿瘤主要讲授内容:肿瘤的概念。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癌与肉瘤的区别。
肿瘤的病因及发病学。
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肿瘤的概念;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生长分数及异质化、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机制;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动物传染性肿瘤的病理特点(重点)。
肿瘤发生的原因与机理,常见肿瘤的识别(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肿瘤性增生与炎症、损伤修复后的病理增生有何本质上的区别?2. 肿瘤的命名原则3.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要点。
(九)第九章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主要讲授内容: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调节,水代谢紊乱的类型及其发生机理,脱水的概念、原因、类型(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及其发生机理。
电解质代谢紊乱(低钙血症、高钙血症、低磷酸盐血症、高磷酸盐血症)的概念、发生原因和机理。
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机体调节酸碱平衡的机理、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脱水和水肿的种类及病理变化;低钙血症的原因、发生机理及对机体的影响;酸中毒的原因,代偿反应和病理生理变化(重点)。
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发生机理,机体的代偿反应(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原因及机制?2. 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渗透压变化各有何特点?3. 代谢性酸中毒发病原因及机制。
(十)第十章缺氧主要讲授内容:缺氧的概念及反映血氧变化的常用指标。
缺氧的类型,原因及发病机制。
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因素。
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各型缺氧的原因、发生机制,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的改变(重点)。
各型缺氧的区别(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缺氧时,心功能会出现什么变化?为什么?2. 缺氧时组织与细胞出现何种变化?3.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十一)第十一章发热主要讲授内容:发热的概念,发热的机理,发热的原因和机制,发热的临床经过、热型及热限常见的发热类型和发生机理,发热时机体的变化,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发热的概念,机理,机体的变化,生物学意义(重点)。
发热的机理(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发热与过热有何异同?2. EP引起发热的机理?3.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十二)第十二章应激主要讲授内容:1.应激的概念、本质、类型及特点。
2.畜禽常见应激性疾病的类型。
3.应激反应的不同时期及特征。
4.应激反应中机体的各种变化。
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应激的概念,机理,机体的变化,生物学意义(重点)。
应激的机理(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有何反应?2.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激时的兴奋有何防御意义?3. 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持续强烈的兴奋对机体有何影响?(十三)第十三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主要讲授内容:1. DIC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理。
2、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3、DIC发展过程。
4、DIC时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
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机理,机体的变化,生物学意义(重点)。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机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