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的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煤层气井高破裂压力因素分析及解决措施

煤层气井高破裂压力因素分析及解决措施

原 因是煤储 层破 裂压力较高。造成破裂压力高 的主要原 因是射孑L不够完 善及地 层滤失 严重 、施工 过程 中砂 比使用
不恰 当以及煤储层 自身的低杨氏模量和高泊松 比。提出 了适合煤储层 压裂的高效压裂液体系 ,提高液体 密度 ,增加 井筒液 柱压力 ;结合 生产实 际 ,采用高 孔密 、螺旋 布孔方式
分 析对 象 ,研 究造 成煤 层破 裂压 力较 高 的影 响 因素 , 层 滤失 以及 煤储 层 自身 因素对 实 际施 工 引起 高破 裂
提 出解 决煤 层气 井 高破 裂 压 力 井 的具 体 措 施 ,为此 压 力 的影 响 。
类 煤层 气井 压裂 施工 提供 技术 支持 。
2.1 射孔 不完 善与滤 失严 重
s7井第 一 次 压 裂 时 高压 停 泵 主要 是 因 为煤 储 层 的 非均 质性 导致 裂 隙打 开 不规 则 ,石 英 砂 在 裂 隙 拐角 处堆 积 ,施 工过 程 中没 能 冲开堆积 的石 英砂 ,形 成砂 堵 ,造成 泵 压 过 高 ,具 体 表 现 在 注入 压 力 波 动 性 变 化 上 。
井 、定 向井 采用 套 管 固井 ,射 孑L完井 ,光 套管 压 裂 ,压 射孔 密度 较小 、布孑L方式 差 或弹径 不 足等 因素 ,势 必
裂液 体 系 以活性 水 为 主 ,以石 英 砂 和低 密 度 陶粒 作 造 成射 孔 段 打 开不 完 全 ,因此 ,在 压裂 过 程 中 ,压 裂
· 74 ·
计 勇 ,等 :煤层 气 井 高破 裂压 力 因素 分析及 解 决措施
较大还大幅度降低 了压裂液的携砂能力 ,促进了砂 堵 、沉 砂 的形 成 ,导 致 后 续 压裂 液 难 以注入 地 层 ,导 致施 工 压力 过高 ,从 而被 迫停泵 。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储层损害原因分析及保护措施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储层损害原因分析及保护措施

72我国是能源大国,煤炭资源丰富,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煤层气是近些年来出现的较为洁净、优质的新能源,也是化工原料,通常被称为“瓦斯”。

实际上,煤层气主要存在于煤层当中,大多通过甲烷的形式加以呈现,通常牢牢吸附于煤基质颗粒的表面,很少以游离态的形式溶于水中。

1 煤层气开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1.1 煤层气开采技术现状现如今,中国的钻井现状并不顺利。

实际上,煤层气对于中国而言,是尤为关键的。

一旦煤层钻井发生问题,将会直接造成大面积污染,从而降低煤层气的实际质量。

故此,研究者需要针对中国在当前时期的煤层钻井现状,进行深入的细致分析。

通常情况下,煤层的位置居于岩石的最底层,并且脆性较强,硬度较低,一旦出现岩石挤压现象,将很有可能出现变形,甚至坍塌,尤其在开采煤层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坍塌现象,长此以往,下限甚至坍塌的频率将会越高。

值得一提的是,煤层通常出现在岩石底部深处,施工方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很有可能由于距离的限制,而无法进行开采,并难以对煤层气及其井储层,进行恰当的保护。

1.2 煤层气开采技术发展趋势根据相关统计得知,中国在不超过地底直线距离2 000 m的浅煤气层,所含有的资源量大约为3.67×1013 m 3,名列全球第三。

近年来,全球资源短缺现象明显,在此背景下,开采非常规能源煤层气,成为各个国家的主要研究方向。

其中,最佳的开采方式,是基于压裂改造储层,保持其和井筒之间的通畅性。

然而,现如今,这项技术尚未成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煤层气储层伤害机理分析2.1 钻井液对储层的损害(1)由于微粒运移及其相应的黏土膨胀,而直接导致的储层损害对于大部分煤岩裂隙而言,其孔隙度一般相对很低,保持在1%~2%的范围,当钻井液中的滤液,已经渗入煤岩,则将会造成煤基质膨胀,从而切实降低煤岩裂隙的孔隙度及其实际渗透率。

此外,钻井液中存在的固相颗粒,一般会跟随裂隙持续流动,或者直接残存于孔隙当中,严重损害储层。

煤层气储层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

煤层气储层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
第 22 卷第 4 期 天 然 气 工 业 地 质 勘 探
煤气储层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 3
苏现波 3 3 张丽萍
(焦作工学院化石燃料研究所)
苏现波等. 煤层气储层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 天然气工业 ,2002 ;22 (4) :15~18 摘 要 本文根据国内外煤矿开采 、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获取的大量煤层气储层压力测试资料 ,对煤层气
压力与深度的资料分析 ,有半数以上的点处于异常 高压状态 ,基本上来自盆地中部 ; 其它处于欠压状 态 ,多数来自盆地中西部和南部 ;极少点处于正常压 力状态 (图 1) 。
异常高压的类型与形成机制
根 据 煤 层 气 储 层 自 身 的 特 征 和 所 处 的 地 质 背 景 ,煤层气储层异常高压可区分为两类 :水动力封闭 型和自封闭型 ,分述如下 。
上述两类煤层气储层异常高压及其与常规油气 异常高压的特征比较见表 1 。
异常高压的研究意义及结论
11 研究意义 煤层气储层异常高压的研究对于煤层气勘探开
发和煤矿瓦斯灾害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煤层气 开发而言 ,储层裂隙发育 、连通性好 、渗透性强 、储层 压力高是高产 、稳产的有利条件 。也就是说 ,水动力 封闭型煤层气储层异常高压区是煤层气开发的最有 利地带 ,是目前煤层气开发工艺条件下优先选择的 目标 。因此 ,在盆地范围内寻找这类压力状态的储 层是勘探阶段或开发初期的主要任务 。美 国 San J uan 盆地北部的高渗 、高压区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充 分证实了这一结论 。
图 2 圣胡安盆地第三系 、Fruitland 组和 Pictured Cliffs 砂岩地下水系统剖面图 (据王新民等修改 ,1998)
Picence 盆地 、Sand Wash 盆地的 Williams Fork 组存在类似的异常高压现象 。 根据这些盆地异常压力的研究 ,可概括出水动 力封闭型异常高压储层形成必备的 4 个条件 : ①中 煤级以上 、连续性强 、渗透性强的煤储层是前提条 件 ; ②由补给区向盆地方向的地下水运移是必备条 件 ; ③运移以盆地内部煤层非渗透性边界为终点 ,这 种边界可以是构造枢纽线 、断层 、相变等 。其展布方 向与地下水运移方向垂直 。 ④地下水运移过程中 , 沿途将携带热成因甲烷和次生生物成因甲烷运至非 渗透性边界处聚集 ,并由侧向流转化为垂向流形成 常规高压圈闭气藏与煤层气藏共存的现象 。

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近几十年来,随着能源供应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目前我国煤层气产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煤层气产业的发展,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我国煤层气开发技术有待提高。

我国现有煤层气开发技术已经处于落后水平,矿井水平技术落后,有钻井难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

同时,还存在着地质反应不良、储层质量不高、水热压力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煤层气产量和质量。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技术研究,加快煤层气开发技术的创新,使煤层气的开发更加高效、安全和可持续。

其次,我国煤层气开发运营模式也有待改进。

当前,我国煤矿企业在煤层气开发运营模式上存在国有独占、服务独家、资本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发展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因此,我们应该推行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以资本、技术、服务等多方参与,充分发挥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提高煤层气开发效率,提升经济效益。

再者,我国煤层气的市场开发也需要强化。

当前,我国煤层气的市场开发能力不强,煤层气在市场竞争中没有足够的优势,市场占有率也不高。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市场开发,加强煤层气产品的推广和宣传,建立完善的定价机制,加强煤层气产品的质量管理,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煤层气产业,提高煤层气在市场上的份额。

最后,应该加强对煤层气产业的监督管理。

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因此,必须加强管理,以确保煤层气的开发不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

此外,煤层气的开发和运营过程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出严格的安全管理规定,确保煤层气的开发过程是安全的。

综上所述,煤层气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煤层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加强煤层气开发技术的研究,实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其次,应该推行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以提高发展效率和经济效益;最后,应加强煤层气市场开发,确保煤层气可持续发展,充分受益于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煤层气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煤层气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 煤层气的成因
1
煤是成分与结构十分复杂的固体化石燃料,也是烃 类气体的源岩和储集层。在成煤作用的泥炭化作用阶段、 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阶段以及后期煤层抬升阶段,在微 生物、温度、压力的作用下,伴随煤(或泥炭)成分与 结构的变化,都有烃类气体的形成。而不同阶段、不同 成因类型的烃类气体具有不同的成分与同位素特征。
成因类型
示踪指标
同位素组成 δ13C1(PDB), δDCHa(SMOW)
生物 成因
原生生物成因气 次生生物成因气
δ13C1<-55‰ δ13C1<-55‰ δD1:-250~-150‰
组分比值 C1/C1-5>0.95 C1/C1-5>0.95 CO2含量极低
热降 解气
有机 成因
热成 因
原生热成 因
CH4/C2H6=1000 CO2 含量<5%
相对富含重烃气 贫或无重烃气, 且以乙烷为住
Ro<0.3 0.3-1.5 Ro>0.5 0.76-3.11
次生生物气生成的条件: 煤层埋藏并煤化到褐煤 或较 高煤级 ;区 域隆 起 或 抬升;适宜的煤层渗透 性;沿盆地边缘有流水回 灌到 盆地煤 层 中;可 获 得 细菌并朝煤层方向运输 热成因气的生成分成早 期和主要期两个阶段
受微生物的 CO2 还原生 成
d13C1 值与源岩 Ro 值呈正 相关关系 d13C1 值不随源岩 Ro 值增 大而变重
澳大利亚 Sydney 和 Bowen 盆

位这 素些 组分 成类 和主 煤要 阶依 。据
煤 层 气 的 组 分 组 成 和 甲 烷 碳 、 氢 同
16
煤层气成因可分为两大类: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
二、煤的化学结构与双组分模式

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形成机制研究

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形成机制研究
wi i h p e s r e e or i o r a . t h g r s u e r s r i n s me a e s h v
【 ywod 】B ; b om l hpesr ;b oma lw pesr;rp; doy a s Ke rs C M A nr a J rsueA n r lo rsue Ta Hyrd nmi hg i m
【 摘 要 】 通过对控制煤层 气储 层异常压力变化 的因素分析 , 从众 多因素 中选取 出4个具有支配地位 的因素 , 分别是生烃作用 、 构造运动作
用 , 闭作 用 、 动 力 作 用 4个 方 面 。根 据 煤 层 气储 层 自身 的 特征 和 所 处 的地 质 背景 , 煤 层 气储 层 异 常 高压 区分 为 两 类 : 动 力 封 闭 型和 自封 圈 水 将 水 闭 型 。 同 时对 我 国各 地 煤 层 气 勘探 开 发取 得 的 资料 研 究分 析 认 为 中 国煤 储 层 压 力 以 低 压 储 层 为 主 , 局部 地 区也 不 乏 高压 储 层 。 【 键词 】 层气 ; 常高压 ; 常低压; 闭; 关 煤 异 异 圈 水动 力
科技信 息
。科教前沿 0
S IN E&T C O O CE C E HN L GYI F MA I N N OR T O
21 0 0年
第2 5期
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形成机制研究
桑浩 田 ( 中国矿 业大 学< 州> 昌校 区分 析测试 中心 江 苏 徐 州 2 1 0 ) 徐 文 2 0 8
S u n t e Ab r a r sur f CBM s r o r Fo m a i n M e ha i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y o h no m lP e s e o Re e v i r to c n s

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

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
精品资料
烃类的生成(shēnɡ chénɡ)
在逐渐埋深期间,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 烃类的过程是引起异常高压的重要因素。有机物转化成烃(尤其 (yóuqí)是低分子烃类)的反应使流体体积增加;另外,烃类生成中 所生成的物质和水在一起,在地层中变单向流动为多相流动时,其 两种流体渗流率之和降低到单向流动的十分之一。在封闭的地质环 境中,由于体积的增加和流体渗透率的降低,从而导致地层孔隙压 力的升高,形成异常高压。
• 如果测压水位高于井口海拔(hǎibá),油井显示异常高压。相 反则显示异常低压。
精品资料
流体密度差异(chāyì)
背斜油气藏,特别是气水系统,油藏顶部(dǐnɡ bù)的气井往 往显示异常的压力。
精品资料
胶结作用
储层发生胶结作用,使胶结矿物充填了孔隙空间,在封闭的 地质环境中,提及的缩小,就会使压力增高而产生(chǎnshēng)异常 压力。
精品资料
构造作用
异常高压可能起因于断裂(duàn liè)、褶皱、侧向滑动、崩塌、 断块下降等引起的挤压、刺穿盐丘或页岩的运影响
• 我们在计算正常地层压力时,是根据流体静压力来计算的, 而此种计算是在一种理想的情况下进行的,即测压水位与研究井 口的海拔(hǎibá)高度相同,然而,事实上,由于地壳不均匀的剥 蚀作用,其表面总是凹凸不平。
精品资料
参考文献 1、蒋有录 查明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2、瓦尔特H 菲特尔 异常地层压力 3、刘光蕊 异常地层压力的形 xie)大家
精品资料
精品资料
异常压力的成因(chéngyīn)类型
异常压力可分为高压异常与低压异常
高压异常的形成机理(jī lǐ):欠压实、矿物脱水、水热增压、烃类的 生成、

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的成因机理及受控因素(1)

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的成因机理及受控因素(1)

The formation m echanis m s of abnormal pressure and factor in control of the coalbed gas in Q inshui basin
WU Y ong-pin g , L I Zhong-dong , WANG Yun -cheng
图 1 镜煤面割理密度与 R o, max的 关系 F ig 1 The re la tion between v itra in surface parting density and reflectiv ity re la tions R o, m ax
第 4期
吴永平等 : 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的成因机理及受控因 素
波认为在我国泌水盆地大城柳林等地区存在水动力封闭型煤层气藏但高压现象少见其原因在于我国煤层渗透率低一般在011100100110渗透率最大的抚顺煤田也仅为01541031810渗透率较好的水城丰程鹤岗开滦柳林等矿区只有0111011810说明我国煤层裂缝不太发育充填严重水力联系较差不具备大面积承压水发育条件地质历史中煤层气散失量大而缺乏水力能量补充而表现为低压特征1沁水盆地现今储层压力统计tablestatisticscoalbedreservoirpressure地区储层压力mpa最小最大最小最大2135515531633188186133106517231835127136132171612531905127136112沁水盆地异常压力成因机理实例211沁水盆地异常压力特点沁水盆地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地区本区含煤面积大煤层气资源量丰富
477
响顶、底板的封闭性造成异常压力体系. 当煤层持续抬升、储层温、压递减时 , 吸附气储集潜力低 , 煤层 气在水中溶解气的潜力也会降低, 储层中吸附气、溶解气向游离气转变, 储层中的游离气可能因卸压造成 的孔隙膨胀含气饱和度增加而有所增加 ( 超压状态 ) , 也可能因渗流逸散失而减少 , 部分或全部被转化的 游离气发生逸散 (欠压状态 ) . 断裂的发育, 通常对原始超压体系来说可能由于泄露作用导致低压异 常 , 而对非常压体系 , 通过它可以起到传递的作用 , 形成超压异常. 构造作用活动较强烈盆地其保存条件 遭到破坏是形成异常低压的主要因素之一 . 美国的圣胡安盆地和黑勇士盆地的地质条件 , 构造运动相对稳 定 , 煤层埋藏后没有大的抬升剥蚀, 保存条件好. 而我国的大部分煤区, 在煤变质结束后, 煤系又经过了 印支、燕山构造运动期的褶皱、抬升、剥蚀, 保存条件破坏 , 煤层气大量散失 , 新生代 , 地壳下降 , 接受 了再次沉积 , 虽然埋深增加, 但没有气体生成 , 含气饱和度低, 因而造成储层压力低. 1 3 水动力条件 水动力条件对煤储层压力也有较大的影响 . 地下水携带的矿物质在某些范围内的煤层割理沉淀 , 割理 [ 12] 被充填 , 该区的煤储层渗透率降低 , 阻止煤层气与外部环境交换 , 易于形成水压圈闭, 使压力得以保 持 . 在一定的封闭条件下 , 通常以压力水头高度来表示储层压力的大小. 水动力封闭型主要以美国圣胡安 盆地 F ru itland组煤层为代表, 美国的圣胡安盆地煤层气为超压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承压水分布较广. 苏现 波认为 , 在我国泌水盆地、大城、柳林等地区存在水动力封闭型煤层气藏 , 但高压现象少见 . 其原因 - 3 - 3 - 3 在于我国煤层渗透率低, 一般在 0 1 10 ~ 0 001 10 m, 渗透率最大的抚顺煤田也仅为 0 54 10 ~ 3 8 10

煤层气储层破坏机理及其影响分析

煤层气储层破坏机理及其影响分析

煤层气储层破坏机理及其影响分析朱家伟1,2(1.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二队; 2.贵州省煤层气页岩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贵州贵阳 550081)摘要: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不同,具有孔渗特征、流体性特征以及裂隙特征。

为解决煤层气开发过程中易受环境影响而出现煤岩坍塌与污染问题,该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煤层气储层特征、破坏机理,并找出了破坏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煤层气储层破坏影响控制,须在明确储层特征与破坏机理基础上,才能发挥出具有适用性与针对性的作用。

关键词:煤层气储层 储层特征 破坏机理 勘探中图分类号:TD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3)19-0173-04 Analysis of the Failure Mechanism and Its Influence of the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ZHU Jiawei1,2(1.Group 142, Guizhou Bureau of Coal Geology; 2. Guizhou Coalbed Gas Shale Gas Engineering TechnologyResearch Center, Guiyang, Guizhou Province, 550081 China)Abstract:Coalbed methane is different from 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and it has poroperm characteristics, fluidity char‐acteristics and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al rock collapse and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albed methan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and finds ou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fail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ol of the failure influence of the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needs to play an applicable and targeted role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reservoir.Key Words: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Failure mechanism; Exploration社会经济发展逐年增速,工业化建设对煤层气资源的使用量需求越来越大。

第三节 煤层气储层压力

第三节  煤层气储层压力

第三节 煤层气储层压力
注意与煤层气(瓦斯)压力进行区分: 煤层气(瓦斯)压力是指在煤田勘探钻孔或煤矿矿井 中测得的煤层孔隙中的气体压力。
煤储层压力实际上是储层中水压和气压之和。
一、储层压力分类
正常储层压力状态下,储层中某一深度的地层压 力等于从地表到该深度的静水压力。 储层压力与其相应深度的静水压力不符时称地层 压力异常(abnormal formation pressure)。 如果储层压力超过了静水压力,则属于异常高地 层压力(或称超压、高压,abnormally high pressure, overpressure); 低于静水压力,则称为异常低地层压力(或称欠压, abnormally low pressure, underpressure) 。
6000
70 00
G
SC
7000
00 70
5400
M
FV
6000
70
7000
Farmington
San Juan 河
7000
00
P
A
6600
6 00
60 0 0
6000 5400
K
6200 5800
0
F
Ga W
70
00
70
00
6600
5800
6200
70
00
0 70 0
6600 5400
6 0 00
1220 Lewis页岩 hv B
B hv b
M 页 co s an 岩
W
il li
am
组 o rk sF
更老岩层
915 610
305
I l es 组
0

我国煤层气储层特点及主控地质因素

我国煤层气储层特点及主控地质因素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收稿日期:2009-11-09作者简介:郗宝华(1977-),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

我国煤层气储层特点及主控地质因素郗宝华(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31)摘要:通过对我国煤层气储层的分析,总结我国煤层气储层具有渗透率低、地应力分布不均、普遍欠压三大特点。

同时对控制煤层气储层特点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控制我国煤层气储层特点的主要地质因素是构造地质条件和煤的变质程度,其次是煤层埋藏埋藏深度和地下水活动性。

关键词:地质勘探;煤层气;储层;地质因素中图分类号:P6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81(2010)01-0112-02煤层气的生成、保存及开采直接受到储层环境的影响。

如果在采煤之前不先抽采煤层中的煤层气,它将在采煤过程中逐渐排放到大气中,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再者不合理的开采还会造成矿井灾害。

所以研究煤层气储层特点及主控因素,对寻找和开采煤层气资源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

一、中国煤层气分布在地质发展史上,我国形成了以六大聚煤区为主的丰富的煤炭资源。

为煤层气的形成和储集创造了良好基本条件。

我国的煤层气资源及其丰富。

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为31.46万亿m3。

迄今为止最完整的煤炭资源勘探成果和煤层气含量的实测资料显示:我国煤层气埋深2000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为14.34万亿m3;埋深1500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为9.26万亿m3;埋藏深度介于1500-2000m的煤层气资源量为5.08万亿m3。

区域上煤层气资源的分布受含煤地区的制约,使我国煤层气资源表现出富集高产的特征。

在中国六大聚煤区中,煤层气资源量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和华南区,分别占58.1%、31.7%和8.6%东北区仅占2%(表1)。

我国大部分的煤层气资源分布在西气东输管运沿线,有很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二、我国煤层气储层的特点1、煤层渗透率低煤层渗透率是决定富集区糨层气能否以可采气流出的关键参数之一。

煤层气生、储、开发影响因素

煤层气生、储、开发影响因素

一、生气因素:1、有机质成分:越高生气性越好,有机质类型为腐植型的生气能力较强。

2、镜质组反射率:是反映煤化程度的一个指标,煤化程度越高,产生的煤层气越多。

但煤化程度达到一定程度(大于1.8%~3%)过成熟时,其生气能力会逐步下降。

3、厚度:厚度越大越好二、储(保)气影响因素(或形成气藏的影响因素)1、埋深:影响煤层气赋集的地质因素主要是埋藏深度。

煤化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气体能否很好保存,与上覆有效地层厚度有关。

煤层上覆有效地层厚度增加,煤层的保存能力增强,气含量也随之增加。

到一定深度后,随着地压增大,地温也随之增高,煤的储集性能相对变差,煤层气沿煤层缓慢向上运移,含气量减少。

一般情况下,埋深大有利于储气,但超出一定深度后,受地应力等各种因素影响,游离气的量会大大减小,开发成本会增大。

2、断层:开放性(或连通性好的)断层,不利于储气;封闭性断层储气能力强。

逆断层、平推断层构造应力大,低渗,有利于储气,但不利于开发,正断层构造应力较小,高渗,利于开发;因此在选区时要从断层的多个方面评价。

3、构造:向斜埋深大,储层压力大,含气量往往较高。

背斜埋深较浅,储层压力较小,裂隙较发育,不利于储气。

4、上覆下伏地层的封盖性:对煤矿来讲就是煤层顶底板岩性,一般来说砂岩透气性好,不利于储气,泥岩的封盖性比较好。

5、水文地质:地下水活动频繁的地层渗透性较好,随着水的运移,煤层气也会产生运移,导致该区域含量较低。

三、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1、储层自身条件因素煤层对CH4的吸附性:吸附性强的煤层开发难度大。

渗透性:透气性越好越利于开发顶底板及煤层的可改造性:脆性矿物含量高利于压裂改造。

厚度:厚度越大,资源丰度越高。

地层压力:一般地应力大,储层渗透性会较低;同时,主应力方向影响压裂主裂缝的延展方向,因此对水平井布置方向及直井井网间距确定影响较大。

储层压力:一般储层压力大,储层渗透性会较好有效应力越大的储层,一般渗透性都较差(有效应力是地应力与储层压力的差值)水文条件:地下水频繁不利于气储存,在排采过程中也会加大排采开发难度地温:地温高有利于气体解吸2、开发过程中的生产工艺影响因素钻井:钻进工艺:欠平衡或平衡钻进钻井液:比重越大,对储层伤害越大,要求低固相,比重不大于1.03 固井:固井泥浆密度不大于1.6,满足固井质量要求情况下,降低固井注浆压力井身质量:狗腿弯会对油管造成磨损,造成频繁停排修井,易形成缝堵。

煤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煤层气储层异常高压、中国煤层气产业化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相关详解

煤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煤层气储层异常高压、中国煤层气产业化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相关详解

煤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1.煤阶对吸附能力的影响:阶段1:镜质组反射率在0.6~1.3%范围内时,煤的兰氏体积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迅速增加,是整个演化过程中吸附能力变化速率最快的阶段;阶段2:镜质组反射率在1.3~2.5%范围内时,煤的兰氏体积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加,速率比阶段1有所降低;阶段3:镜质组反射率在2.5~4.0%范围内时,煤的兰氏体积达到最大值,变化速率最小;阶段4:镜质组反射率超过4.0%时,煤的兰氏体积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迅速下降。

2.煤炭组分对吸附能力的影响:(1)镜质组含量高的镜煤的吸附能力比含量低的暗煤的吸附能力高;(2)惰质组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3)惰质组含量低的煤,吸附能力取决于镜质组的含量。

3.煤体变形对吸附能力的影响:(1)煤体变形增加了煤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有利于煤的吸附能力的增加;(2)在强烈的构造应力的作用下,煤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增强了其亲甲烷能力,使煤的吸附能力增加。

4.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对吸附能力的影响:煤的吸附能力与比面积和孔隙成正相关,随着其增加而增加。

5.水分对吸附能力的影响:煤中分水增高,吸附能力降低,当水分高于一定值时,不再对吸附能力产生影响,该值称为平衡水分值或临界水分值。

6.压力与温度对煤吸附能力的影响:随着压力的增加吸附能力增加,但达到一定值后将不再变化;随着温度的增高煤的吸附能力减小。

7.煤中矿物质对吸附能力的影响:煤中矿物质不利于煤对煤层气的吸附。

煤层气储层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大体可分为水动力封闭型和自封闭型两类。

自封闭型有可分为物性封闭和生烃封闭。

其特征如下:1.水动力封闭型的特征:煤储层特征:原生结构煤或碎裂煤,储层渗透性良好。

作为一个独立的流体单元一般规模较大。

封闭机制:上下为低渗的煤层顶底板围限,流体运移方向上存在渗透性壁障(断层、相变、构造枢纽线、排泄区)。

在补给区方向与大气降水沟通。

为不完整的封存箱。

压力机制:异常高压的形成是现今地下水动力作用的结果。

浅谈我国煤层气开发制约因素

浅谈我国煤层气开发制约因素

浅谈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摘要:我国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总资源量占全世界的13%,近年来我国的煤层气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美国等煤层气商业化较好的国家相比却相差很远。

本文简要总结了我国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现状,并从煤层气的利用率、煤层气的赋存地质条件及其勘探开发工艺和国家政策这四个方面与国外进行对比,指出以上四个方面是制约我国煤层气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相关措施,对我国的煤层气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煤层气利用率地质因素勘探开发发展Abstract:Chinese CBM resources are very rich, 13% of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world, the CBM industry of China has made great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re is huge gap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main aim of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CBM resources. There are many comparisons among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erms of utilizatio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national policy that are main factors of restricting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of CBM.A lot of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That’s meant so mu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BM.Keywords: CBM, Utilization,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Develop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再加上近些年来全球环境恶化不断加深,沙尘、风暴、疾病、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这就迫使人们在追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得不更多的来关注环境、生态问题。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影响因素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影响因素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影响因素摘要:煤层气已成为一种新兴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煤层气是成煤物质在煤化过程中生成并储集于煤层中的气体。

按其成因类型分为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

生物成因气有原生和次生两种类型,原生生物成因气一般在低级煤中生成,很难保存下来。

次生生物成因气常与后来的煤层含水系统的细菌活动有关。

热成因煤层气的生成始于高挥发份烟煤(Ro=0.5%~0.8%)。

与分散的Ⅰ/Ⅱ型或Ⅲ型干酪根生成的气体相比,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组成变化较大,反映了控制煤层气组成和成因的因素多而复杂,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煤岩组分、煤级、生气过程和埋藏深度及相应的温度压力条件。

此外,水动力等地质条件和次生作用等也影响着煤层气的组成。

煤层气,又称煤层甲烷(Coalbed Methane,简称CBM),俗称煤层瓦斯,指自生自储于煤层中的气体,成分以甲烷为主,含少量其它气体成分。

在长期的地下采煤过程中,这种气体一直被视为有害气体。

70年代末,由于能源危机,美国政府采取税制优惠政策,鼓励煤层气的开发工作,从而推动了煤层气的研究和开发试验工作,并于80年代初取得重大突破,成为第一个进行大规模商业性生产的国家,证实了煤层气资源的巨大价值与潜力,从而引起煤层气研究的全球性热潮。

据估计,全世界煤层气的资源量可达(84.9~254.9)×1012m3。

根据美国的报告,煤层气的采收率为30%~60%,最高可达80%。

煤层气的发热量也很高,达8 000~9 000 kcal/m3,相当于常规天然气的90%以上。

煤层气属洁净能源,甲烷含量一般在80%~90%以上,燃烧时仅产生少量CO2。

因此,煤层气是一种潜力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而且,采煤前排出煤层中的气体,也有利于地下采煤的安全和大气环境的改善。

1 煤层气的成因类型与形成机理植物体埋藏后,经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泥炭(泥炭化作用阶段),泥炭又经历以物理化学作用为主的地质作用,向褐煤、烟煤和无烟煤转化(煤化作用阶段)。

煤层气赋存影响因素分析

煤层气赋存影响因素分析

146煤层气是一种赋存于煤炭的气体,由煤的煤化作用生成,是一种可以利用工艺技术开采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非常规天然气。

煤层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成分与常规天然气相同,燃烧热值与天然气也基本一致。

可作为一种清洁新能源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是一种高效的新能源。

本文重点对影响煤层气赋存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1 煤层气赋存影响因素煤层气主要以吸附形态存在于煤储层中。

煤层气分布主要受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埋深以及煤层物性等因素控制[1]。

1.1 地质条件影响构造演化史控制含煤层系沉积埋深史和热演化史,从而控制了煤层气生成、赋存及成藏过程,在盆地层次上控制着煤层气聚集区带的形成和分布。

在成煤期后,构造沉降作用通过不断增加煤层上覆地层厚度,使煤变质程度和煤储层压力增加,促进煤生烃作用和煤层气吸附保存;生烃期后的构造抬升作用则使煤层上覆地层遭受剥蚀,煤储层卸压,并促使裂隙发育,导致煤层气解吸、逸散和逃脱[2]。

1.2 埋深的影响煤层气的赋存与压力成正相关关系,与温度成负相关关系。

即随着压力的增加,有利于煤层的保存;随着温度的升高,煤层气易处于游离态。

随着煤储层深度的不断加大,储层压力与温度均不断增加,压力的增加对煤层气的赋存有着积极的正效应,温度的升高对煤层气的赋存产生负效应。

埋深增加时,压力的正效应大于温度的负效应,煤层气的赋存量随着深度的增加不断增加。

但当埋深增加到一定程度,煤层气的压力正效应小于温度的负效应,不利于煤层气的赋存。

另外,随着埋深的增加,储层的物性不断降低,有利于煤层气的赋存[3]。

1.3 水文条件的影响煤储层一般含有大量的水。

水利作用对煤层气的保存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又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在水力运移过程中煤层气发生逸散破坏,主要存在于断层构造附近。

水力封堵作用对煤层气的赋存有着积极的作用,主要存在于构造简单的向斜。

1.4 物性的影响煤层物性条件主要包含了煤变质程度、煤层厚度以及煤体结构等。

煤层的变质程度直接对煤的生气量有直接关系,并且影响着煤层的孔隙度、渗透率。

几种关键压力的控制因素及其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分析

几种关键压力的控制因素及其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分析

6
1500
4
1000
2
拐 点
08-6-29 08-7-29 08-8-29 08-9-29 09-1-29 09-2-28 09-3-29 09-4-29 08-10-29 08-11-29 08-12-29 09-5-29
500
1200
0
0
煤层气产出过程中,井底流压与气体流量呈负相关关系,而且随着井底流压下降,压降漏斗不断扩 大,井底流压下降相同的数值能产出更多的煤层气。当动液面稳定后,井底压力与产气量的大小主 要受控于套压的变化。
随煤层埋深增大,储层压力逐渐增大,煤层气井平均日产气量 及最大日产气量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说明煤层埋深较大的地 区虽然具有较高的储层压力,但由于煤层渗透性较差,从而影 响了煤层气的产出。
煤储层压力产能的影响分析
封闭体系
不同压力系统日产气量对储层压力敏感性模拟
随着原始储层压力的增加,单井日产气量均增大,达到最高产 气量峰值的时间逐渐缩短。
几种关键压力的控制因素 及其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分析
汇报提纲
能量系统 煤储层压力 临界解吸压力
井底压力
结论与讨论
排水—降压—解吸—扩散—渗流—产出
割理 解吸 基质 煤层
降压范围
能量
井底压力
盖层
临界解吸压力
套管压力
动液面
废 弃 压 力
煤层 煤层 隔层
临 储 比
兰氏压力
含气饱和度
水动力 (水头高度)
高渗带 低渗带
圣胡安河
径流方向 Fluitland 水位等势面
0
10
20
30km
渗透性壁障 构造枢纽线
圣胡安盆地物性-水动力封堵煤层气藏示意 (据973项目05课题资料)

第三节 煤层气储层压力

第三节  煤层气储层压力
渗 透性 壁障 构 造枢 纽线
San Juan盆地Fruitland组和Pictured Cliffs砂岩地下水系统剖面图
埋藏
抬升
三、煤层气储层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

(a)垂向与侧向压力梯度 南 17.87kPa/m
an K i rtl
d页 岩
Fr
m

ui
n t la
t组

0
盐度
6k . 13
Pa/
00
SMU
0 70 0
T 13 N Wyoming州 Colorado州 T 11 N
CA 60 6 5 0 0 00 7000 55 00 3
?
700 0
2
N
T 9 N
UU
e n河




e河
G re
? ?
80
Sn
ak
0 0 70 00 65 00 60
00
6000
65 00
75
00
70
80
85
00
00
CA
7 0 50
60
C′

75
N
T 9 N
UU
e n河
00



ake 河
0 60
0
Gre
PU
T 7 N
L it
Ya m p
等 值 线 间距 变 化 (ft)
a河
t le
Sn
AA
厚净煤区 高 阶煤 区 厚 净 煤区 Mesaverde露 头 Rock Springs隆 起 RSU SMU Sierra Madre 隆起 UU Uinta隆 起 PU Park隆起 R98W R96W

煤层气井高破裂压力因素分析及解决措施

煤层气井高破裂压力因素分析及解决措施

煤层气井高破裂压力因素分析及解决措施计勇;曹砚锋;于继飞;隋先富;陈欢【摘要】以沁水盆地某区块68口压裂施工井中的8口失败井为研究对象,分析18次施工改造成功率仅78%的主要原因是煤储层破裂压力较高.造成破裂压力高的主要原因是射孔不够完善及地层滤失严重、施工过程中砂比使用不恰当以及煤储层自身的低杨氏模量和高泊松比.提出了3种解决措施:压裂施工过程采用大尺寸套管注入;研发适合煤储层压裂的高效压裂液体系,提高液体密度,增加井筒液柱压力;结合生产实际,采用高孔密、螺旋布孔方式使孔眼与裂缝起裂平面夹角最小从而降低破裂压力.此研究为煤层气井压裂提供了技术支持.【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3【总页数】4页(P74-77)【关键词】煤层气井;储层改造;破裂压力;因素分析;解决措施【作者】计勇;曹砚锋;于继飞;隋先富;陈欢【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77煤层气井产气的主要通道是裂缝及割理。

我国煤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连通性差及渗透率低等特点[1],为获得煤储层潜在的地质储量,增大裂缝通道、提高储层渗透率是我国煤层气井储层改造的主要方向和目标。

油气田储层增产改造现阶段的主要措施和手段是水力压裂,受地质和工程等多因素的影响,煤层气井压裂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因破裂压力较高而被迫停止施工,进而展开多次重复改造作业的客观情况[2]。

增加了作业施工的次数和成本,造成煤储层一定程度的伤害,进而影响煤层气井的开发效果和整体开发进程。

本次研究以沁水盆地某区块为研究目标,以该区块中8口多次压裂的直井为分析对象,研究造成煤层破裂压力较高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煤层气井高破裂压力井的具体措施,为此类煤层气井压裂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煤层气储层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

煤层气储层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

煤层气储层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
苏现波;张丽萍
【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
【年(卷),期】2002(022)004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煤矿开采、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获取的大量煤层气储层压力测试资料,对煤层气储层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探讨.将异常高压区分为两类:其一属地下水动力封闭型,以美国圣胡安盆地为代表;其二为自封闭型,以突出煤层为代表.最后探讨了异常高压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苏现波;张丽萍
【作者单位】焦作工学院化石燃料研究所;焦作工学院化石燃料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形成机制研究 [J], 桑浩田
2.车西洼陷沙四上亚段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对特低渗储层特性的影响 [J], 赵振宇;顾家裕;郭彦如;阿里木江;吴中彬
3.河南省煤层气储层压力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J], 刘丽民;苏现波;李金海
4.松河井田储层高压形成机制及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 [J], 贾彤;桑树勋;韩思杰
5.柴达木盆地西北古近系-新近系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分析 [J], 刘成林;平英奇;郭泽清;田继先;洪唯宇;张蔚;霍俊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4- 09- 10; 改回日期: 2004- 11- 28 基金项目:“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2002CB 211705) 作者简介: 李仲东, 男, 46 岁, 副教授, 石油地质专业, 研究方向: 异常地层压力、成藏动力学 1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摘 要】 通过分析我国煤区大量的煤储层压力资料, 对引起煤储层异常压力的成因、成 压环境、成压机制、压力类型特征进行系统研究表明, 煤层埋藏过程、生气作用是地质历史 中煤层高异常压力形成的主要成压机制, 而煤层割理与煤盖层突破在引起大规模流体向 外运移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降压角色, 水热作用、构造应力、水动力等在不同时期, 不 同部位具双重性; 后期的抬升、剥蚀作用、上覆负荷应力减小、封盖条件的破坏, 尤其是近 地表的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 是控制现今煤层压力分布的主要原因; 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 表现特征主要有 4 种类型: 1) 水动力封闭型, 2) 自封闭型, 3) 弱开启型, 4) 强开启型; 地质 构造演化复杂、地层抬升剥蚀强烈、地形差别大、渗透率低、应力分布复杂、区域水文地质 条件变化较大等诸多因素是造成我国煤层低压的原因。
层压力。 作为自生自储的煤层, 热演化、煤化作用过 到饱和, 出现游离气2压力继续积聚2突破煤层顶底
程相当复杂, 岩石成分及组成、储层特征、孔隙类型、 板的排驱压力或进一步达到顶底板的破裂极限2煤
孔隙系统、运移特征均有别于常规砂岩2泥岩。 既便 层系统流体向外渗流2随之煤层压力降低2在上覆应
是自生自储型灰岩, 也较煤层简单。
89
厚度为生油岩上、下各 15 m。 也就是说当厚度小于
煤层气压力随地质时间演化的过程可描述如
30 m 的泥岩是不易出现欠压实的。
下: 煤层在埋藏过程中不断生气 (增压) 2煤层吸附2
在地质历史中, 煤化作用、割理的形成、生气、扩 再生气2压力积聚2割理形成2解吸2扩散2割理与微孔
散、吸附、解吸, 严重地影响了煤层气的含气量和煤 隙压力平衡2生气量继续增加2割理中水的溶解气达
【关键词】 煤层气; 异常压力; 成压机理; 压力分布类型 中图分类号: P618. 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6872 (2004) 04- 0087- 06
0 引 言
异常 压 力 是 一 种 全 球 性 的 地 质 现 象[1~ 3]。 据 H un t J M (1990) 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共有 180 个沉 积盆地存在异常高压, 其中 160 个盆地的异常高压 与油气分布有关[1~ 4]。龚再升 (1991) 曾对世界上 160 多个油气田统计, 显示异常压力油气田占 59. 5% (高压约占 47. 7%。低压约占 11. 8% )。我国已在 29 个盆地或地区发现超压现象[ 5 ]。
欠压2高压 正常
欠压
欠压
欠压2高压 欠压2正常
欠压
正常
山西韩城 C2P
离柳2三交 C2P
晋城 C2P
阳泉2寿阳 C2P
太原西山 C2P
辽宁铁法 J 3
沈北
E3
阜新
J3
红阳 C2P
正常2超压 正常2高压
欠压
欠压2正常 正常2超压 欠压2高压
正常
欠压
正常2超压
表 2 我国主要含煤区储层压力统计表[15~ 17] Table 2 Sta tistics of pressure for the ma jor reservo irs in
煤田的不同区域储层压力也有较大差别, 如晋城矿
区 煤 储 层 压 力 梯 度 变 化 于 3. 79 kPa m 1~ 2. 01
kPa m , 红 阳 矿 区 煤 储 层 压 力 分 布 范 围 在 9. 22
kPa m~ 17. 31 kPa m。
我国华北石炭、二叠纪各煤层气藏中不少为低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我国煤层主要以低压为主,
layers of the Shanx i Forma tion, ea stern O rdos
ba sin
井号 压力 M Pa
5#
8#
压力系数 井号 压力值 M Pa 压力系数
5# 8#
5#
8#
5# 8#
楼 1 8. 69 11. 20 0. 80 吉 1 5. 15 13. 83 0. 81 蒲 1 5. 09 14. 30 0. 81 镇川 2 22. 07 22. 62 0. 98 镇川 4 22. 42 25. 42 1. 00 鱼 1 26. 94 25. 91 1. 07 米 1 22. 10 20. 45 0. 99 绥 1 21. 41 21. 54 0. 98 榆 2 29. 92 26. 55 1. 20 榆 5 21. 28 21. 90 1. 02
12 kPa m。 池卫国 (2000) 统计六盘水煤区为欠压2 正常压力, 而员争荣 (2000) 及我们从各矿区获得的
资料反映为常压或超压。
表 3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 5# , 8# 煤层顶面地层压力 数据表
Table 3 The pressure da ta from the tops of 5# and 8# coa l
卷 (V o lum e) 24, 期 (N um ber) 4, 总 (To tal) 98 页 (Pages) 87- 92, 2004, 12, (D ec, 2004)
矿 物 岩 石 J M IN ERAL PETROL
我国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的成因分析
李仲东, 周 文, 吴永平
等引起的泄压作用。
2 煤储层异常压力的形成
2. 1 煤层气储层成压环境 煤层厚度一般较薄, 压实作用强烈, 与巨厚层泥
岩相比欠压实的可能性较小。 如: 沁水盆地 3 号, 15
含气饱和度的煤层气藏。 通过煤变质史及人工煤化 号煤层厚度一般在 2. 1 m~ 6. 9 m , 且顶底板岩性复
2生气实验证明, 造成低饱和度煤层气藏并常伴有低 杂。 真柄钦次 (1979) 通过对墨西哥湾欠压实泥岩有
13
沁水
9. 65
9. 13 1 7. 17 5. 51 2. 23 6. 79 6. 26 9. 85 4. 4 6. 79 9. 1 8 2. 86
11. 5 10. 6 10. 11 7. 78 6. 45 9. 07 9. 28 10. 82 6. 2 9. 45 10. 18 10 6. 58
储层为主, 其中淮北、六盘水、铁法、和河东, 阳泉、晋
城、安阳、鹤壁、屯留以低压储层为主; 沁水盆地煤田
部分矿区、开滦矿区压力平均仅为 0. 66 kPa m ,
0. 41 kPa m , 属于严重欠压[15~ 17 ] (表 1, 2)。 而同一
表 1 我国部分含煤区煤储层压力分布状态[14] Table 1 The sta te of pressure d istr ibution in the coa l layers
力的作用下煤层顶底板裂缝与煤割理闭合, 这个过
煤层气储层目前所处的埋深与常规异常高压储 程周而复始。后期的抬升、剥蚀作用是这一过程的延
层埋深相距甚远。 地质历史中强烈的抬升、剥蚀作 续。
用, 温度降低, 上覆负荷减少, 孔隙空间反弹, 盖层的
可见煤层埋藏过程、生气作用、煤层内部流体体
突破, 导致煤层压力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流体压力的原因并不是煤中生成的煤层量不足, 而 效排烃厚度计算, 认为厚层泥质生油岩理想的排烃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24 卷 第 4 期
李仲东等: 我国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的成因分析
in part of the coa l-bear ing d istr icts in Ch ina
含煤区
时代
储层压 力状态
含煤区 时代
储层压 力状态
贵州六盘水 P2
江西丰城 P2
淮南
C 2P
河P
河北峰峰 C2P
大成
C 2P
开滦
C 2P
陕西吴堡 C2P
欠压2正常 欠压
注: 据杨华, 席胜利 1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煤层气勘探目标评价报告
11997
由于我国煤区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煤盖层、表
层封闭条件相当复杂, 储层压力保存条件差别较大,
同一煤田的不同区域或同一层位在不同地区储层压
力变化明显, 这不仅反映在成压机理上的差异, 更大
程度上反映了中新生代以来构造、抬升、水动力条件
积受热变化是地质历史中高煤层压力形成的主要成
从而了解我国煤层压力的特点, 详细分析了造成我 国煤层低压的原因。
剩余部分, 而剩余部分的比例及其相应的赋存状态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封闭条件[ 8 ]。
1 我国煤层压力分布特征
我国煤储层压力在不同的煤田变化较大, 根据
我国 151 个煤层的试井结果分析[14], 超压及欠压情
况都普遍存在, 但总体来看中国煤储层压力以低压
0. 88 榆 8 21. 28 20. 75 1. 01 1. 24 1. 21 榆 9 20. 35 20. 61 0. 96 0. 96 1. 32 榆 10 24. 91 24. 11 1. 14 0. 98 1. 15 榆 11 15. 50 17. 80 1. 04 1. 10 1. 10 榆 12 18. 95 18. 58 1. 015 0. 96 1. 03 榆 13 20. 18 19. 53 1. 03 0. 97 0. 89 榆 15 21. 18 21. 28 1. 013 0. 996 0. 99 神 1 26. 58 26. 98 0. 85 0. 92 1. 22 延深 1 26. 31 29. 65 1. 05 1. 17 1. 01 麒参 1 27. 72 28. 25 1. 034 1. 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