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升级版】影像诊断学教案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学与诊断学医学教案

医学影像学与诊断学医学教案
医学影像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通过影像学技术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提高 诊疗水平
医学影像学与基础医学的融合:研究影像学现象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为疾病 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医学影像学的国际化发展
国际合作:加强 与其他国家在医 学影像学领域的 合作,共享资源 和技术
跨国公司:跨国 公司在医学影像 学领域的投资和 合作,推动技术 进步和市场拓展
智能影像设备:实现自动化、 智能化的影像采集和处理
个性化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 基因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医学影像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影像诊 断准确性和效率
医学影像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的融合:开发新型影像设备,提高影像质量,降 低辐射剂量
1983年:发 明超声波成 像技术
2000年:发 明PET扫描 技术
2010年:发 明分子影像 学技术
医学影像学应用领域
疾病诊断:通过影像学检查,帮助 医生诊断疾病
医学研究:影像学技术在医学研究 中的应用,如新药研发、疾病机理 研究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疾病治疗:影像学技术在疾病治疗 中的应用,如放射治疗、介入治疗 等
血管内超 声:用于 评估血管 病变,指 导介入治 疗
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医学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CT、MRI、PET等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 准确地诊断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性质。
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根据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转移情况等因素,将肿瘤分为不同分 期和分级,为治疗提供依据。

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心电图: 用于检测 心脏电活 动,诊断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等疾病

影像诊断学教案

影像诊断学教案
影像诊断学教案
汇报人: 202X-01-07
contents
目录
• 影像诊断学概述 • 影像诊断学基础知识 • 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 影像诊断学新技术与进展 • 影像诊断学的临床应用与实践 • 病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01
影像诊断学概述
影像诊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影像诊断学是利用各种影像技术(如 X射线、CT、MRI等)来检测和诊断 疾病的学科。
影像诊断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人工智能与影像诊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影像诊断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诊 断准确性和效率。
多模态影像技术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多模态影像技术将更加成熟,为疾病诊断和治 疗提供更多选择和依据。
精准医学与个体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影像诊断将更加精准和个体化,为个体化治疗 提供支持。
数字化超声技术
通过数字化处理,提高超声图像的分辨率和清晰度,便于医生诊断 。
数字化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核磁共振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形成高质量的图 像。
医学影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
01
计算机辅助检测与识别
利用计算机算法对医学影像进行分析,检测和识别病变,提高诊断效率

02
医学影像数据库与知识库
伦理与隐私保护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推进,影像诊断涉及的伦理和隐私保护问题将更加 突出,需要加强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06
病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病例选择与准备
病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病例,能够覆盖教学大纲要求的影像学知识点。
病例准备
获取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X光片、CT、MRI等,确保资料清晰、完整。
超声分子成像

影像诊断学教学设计

影像诊断学教学设计
操作安全和个人防护。
实验纪律
学生应按时到达实验室,遵守 实验室规章制度,保持实验室 整洁和安静。
实验记录
学生应认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 果,及时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 ,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问题解决
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学 生应积极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 助,及时解决问题,保证实验
的顺利进行。
05 学生自主学习与拓展资源
通过实验,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影像诊断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临床思维和 判断能力。
实验内容与步骤
影像设备介绍和操作演示
影像获取实验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室所拥有的影像设备 ,包括X线机、CT机、MRI机等,并演示设 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影像获取实验,包 括患者准备、设备调试、影像获取等步骤 ,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本课程包括理论授课、实验操作和临床实践三个部分。理论授课主要介绍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实验操 作通过模拟训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临床实践则安排学生到医院相关科室进行实习,接触临床实 际病例。
课程时间
本课程共计36学时,其中理论授课24学时,实验操作8学时,临床实践4学时。课程时间安排紧凑,确保学生在 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值。
04 影像诊断学实验设计与指 导
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通过实验,学生应能够掌握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影像技术的特 点和适用范围。
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影像设备的操作技能,包括设备调试、影像获取、影像处理和分 析等。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设计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设计
医学影像诊断实验
通过对各种疾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和诊断,使学生掌握疾病的影 像表现及诊断要点。
医学影像技术比较实验
通过对不同影像技术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 范围。
实践环节安排与要求
实践环节时间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实践环节的时间,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 进行实践操作。
实践环节地点安排
优化检查流程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降低辐射剂量。
设备维护与检测
定期对医学影像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测,确保其性能稳定、准确。
医学影像检查适应症与禁忌症
明确适应症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需求,合理选择医学影像检查项目。
掌握禁忌症
了解各种医学影像检查的禁忌症,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患者知情同意
在检查前向患者充分告知检查目的、风险及注意事项,并取得患 者知情同意。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熟悉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
学会准确、客观地描述影像学表现,避免主观臆断。
掌握书写诊断意见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 可读性。
了解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
05
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 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辐射防护与安全措施
严格遵守辐射防护原则
合理使用防护用品,确保医患双方安全。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 学设计
汇报人:XX 2024-02-05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医学影像技术基础 • 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 医学影像诊断思维与方法 • 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 实验教学与实践环节设计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医学影像诊断学概述
医学影像诊断学定义
研究运用各种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 疾病诊断的学科。

大学影像诊断学教案

大学影像诊断学教案

大学影像诊断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技术和临床应用。

2.掌握放射学检查部位、项目、参数、结果的理解和判断,准确提供放射诊断信息。

二、教学内容:1.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技术和临床应用2.常用放射学检查的影像解读及诊断意义3.影像学的质控和辐射防护三、教学过程:1.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技术和临床应用1)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影像学是一门以放射物理、计算机科学等为基础,通过图像的获取、分析和处理,从而推断体内病理变化的一门临床学科。

2)影像学的分类放射学:利用X线、CT、MRI等物理技术进行诊断。

超声学:利用超声波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检查。

核医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体内斑块标记和甲状腺癌治疗。

3)影像学的技术常用影像学技术包括X线传统影像、CT、MRI、放射性同位素扫描和超声检查等。

4)临床应用影像学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是通过对各种器官的图像分析来推断疾病的种类和治疗方案。

2.常用放射学检查的影像解读及诊断意义1)胸部平片通过平片可以明确肺部有无异常密实灶、肺内空洞、肺纹理改变以及肺内部分盘状肺不张等情况,对判断是否存在肺癌、肺炎、肺结核等肺部疾病有重要价值。

2)胸部CT胸部CT有助于确定肺部疾病的类型、大小、部位、数量,诊断结节、肿块、肺门淋巴结肿大、肺不张和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

3)腹部CT腹部CT检查可以明确各种内脏的形态、大小、位置、数量、边缘、密度等情况,对于肝脏、肾脏、胰腺、胃肠道、盆腔内器官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4)头颅MRI头颅MRI检查主要用于检查颅内疾病,如脑血管病变、肿瘤、炎症、遗传性疾病等,尤其对颅内部分结核有较高的敏感性。

5)肝脏B超肝脏B超常用于诊断肝内胆管扩张、肝脓肿、肝内胆管结石等肝部疾病,而且具有无创、安全、简便、良好的可观性和高灵敏度等特点。

3.影像学的质控和辐射防护1)影像学的质控质控是指对影像设备和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确保影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影像的临床诊断价值和应用性能。

影像诊断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影像诊断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影像诊断二、课程目标:1. 了解影像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2. 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3. 培养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

三、教学对象: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四、教学时长:1课时五、教学内容:一、导入1. 简述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2. 介绍微课的特点和优势。

二、基础知识1. 影像诊断的基本原理- X线成像原理- CT成像原理- MRI成像原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像原理2. 影像诊断常用方法- X线检查- CT检查- MRI检查- DSA检查三、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1. 胸部疾病- 肺部疾病: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包炎等- 胸壁疾病:肋骨骨折、胸壁肿瘤等2. 腹部疾病- 肝脏疾病: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 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等- 肾脏疾病:肾结石、肾积水、肾肿瘤等3. 骨骼疾病- 骨折- 骨肿瘤- 骨关节炎四、临床案例分析1. 案例一:一位患者因咳嗽、咳痰入院,影像诊断为肺炎。

2. 案例二:一位患者因腹部疼痛入院,影像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3. 案例三:一位患者因腰部疼痛入院,影像诊断为肾结石。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布置作业: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微课教学模式的意见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1. 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影像诊断学教案模板范文

影像诊断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影像诊断学二、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目标:1. 掌握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检查方法。

2. 熟悉影像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 能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初步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教学内容:1. 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影像诊断学检查方法a. X线检查b. CT检查c. MRI检查d. 超声检查e. 核医学检查3. 影像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影像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基本概念和原理1. 讲解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举例说明影像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影像诊断学检查方法1. X线检查:讲解X线检查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2. CT检查:讲解CT检查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3. MRI检查:讲解MRI检查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4. 超声检查:讲解超声检查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5. 核医学检查:讲解核医学检查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一、影像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1. 以病例分析的形式,讲解影像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根据病例,进行初步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影像诊断学的新进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提问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和文献阅读情况。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影像诊断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教案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教案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教案一、引言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准确的影像诊断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判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教案旨在介绍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包括其基本原理、应用以及发展趋势,以便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医学技术。

二、基本原理1. X射线影像诊断技术X射线影像是医学诊断中最常用的影像技术之一。

它利用X射线的穿透力和吸收能力,通过对身体不同组织的吸收率差异进行成像,从而提供内部结构信息。

X射线影像主要包括X线片、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数字化X线系统。

2.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通过利用氢原子核的磁性和核磁共振效应,对身体组织的水分分布和分子构成进行成像。

MRI技术具有分辨率高、对柔软组织成像优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腹部等部位的影像诊断。

3. 超声波影像诊断技术超声波影像是一种无创性、实时成像的技术,通过超声波的发射和回波声波的接收,生成人体组织的影像。

超声波影像具有成本低、无辐射等优势,常被用于产科、心脏病学和肿瘤学等领域的影像诊断。

三、应用1. 疾病诊断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如肿瘤检测、骨折判断和感染病变识别等。

不同的影像技术在不同疾病领域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适应范围。

2. 术前评估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确定手术的可行性和风险,并规划手术方案。

例如,在肿瘤手术中,医生可以利用影像技术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周围结构,以便进行精确的手术操作。

3. 治疗方案制定与效果评估医学影像诊断技术能够提供患者病情信息和病变变化趋势,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例如,在癌症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连续观察肿瘤的大小和形态变化,来判断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四、发展趋势1. 人工智能辅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正逐渐引入人工智能辅助的新模式。

影像诊断学教案模板范文

影像诊断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影像诊断学授课对象: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16周教学目标:1. 掌握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熟悉常用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操作规范。

3. 能够分析影像学检查结果,对常见疾病进行初步诊断。

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第一周:影像诊断学概述1. 影像诊断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意义。

2. 影像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检查方法。

3. 影像诊断学的分类和常用检查技术。

第二周:X射线成像技术1. X射线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成像设备。

2. X射线成像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3. X射线成像在常见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三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1. CT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成像设备。

2. CT成像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3. CT成像在常见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四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1. MRI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成像设备。

2. MRI成像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3. MRI成像在常见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五周:超声成像技术1. 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成像设备。

2. 超声成像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3. 超声成像在常见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六周:核医学成像技术1. 核医学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成像设备。

2. 核医学成像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3. 核医学成像在常见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七周:介入放射学1. 介入放射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意义。

2. 介入放射学的常用技术和适应症。

3. 介入放射学在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第八周:影像诊断学病例分析1. 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影像学检查结果。

2. 讨论影像诊断学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3.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断能力。

第九周:影像诊断学新技术与发展1. 影像诊断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2. 影像诊断学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3. 影像诊断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十周:影像诊断学综述1. 影像诊断学的综合知识回顾。

2. 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特点。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案 医学影像技术与疾病诊断实践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案 医学影像技术与疾病诊断实践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案医学影像技术与疾病诊断实践课时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医学影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2. 掌握常见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3. 熟悉常见疾病在医学影像中的表现特点;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疾病的初步诊断。

教学重点:1. 医学影像技术的种类和原理;2. 常见疾病在医学影像中的表现特点;3. 疾病诊断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导入】在教室中展示一幅医学影像图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兴趣。

【知识传授】一、医学影像技术的种类和原理1. X射线摄影术a. 原理: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的特性,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信息。

b. 应用:常用于骨骼系统和胸部疾病的诊断。

2. 超声波扫描a. 原理: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信息。

b. 应用:常用于妇产科、肝脏和心脏疾病的诊断。

3. CT扫描a. 原理: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的特性,通过旋转扫描获取多个断面的信息,进行三维重建。

b. 应用:常用于头部和腹部疾病的诊断。

4. 核磁共振成像(MRI)a. 原理:利用磁场和射频信号产生图像,通过检测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信号获取信息。

b. 应用:常用于脑部和骨骼关节疾病的诊断。

二、常见疾病在医学影像中的表现特点1. 肺部疾病a. 肺炎:影像上呈现肺实质密度增高和磨玻璃状密度影。

b. 结核病:影像上呈现局部干酪样坏死灶及纵隔淋巴结增大。

2. 脑部疾病a. 脑梗死:影像上呈现脑组织密度减低和梗死区阻尼增高。

b. 脑肿瘤:影像上呈现局部占位性病变和周围水肿。

3. 骨骼疾病a. 骨折:影像上呈现骨断裂和断端错位。

b. 骨肿瘤:影像上呈现局部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

【实践操作】根据所学知识,提供一些真实疾病患者的影像,并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来了解疾病在医学影像中的表现特点,进行初步诊断。

【巩固提高】进行一些影像诊断案例的综合讨论,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他们的疾病诊断能力。

医学院影像教案模板范文

医学院影像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医学影像诊断学二、授课对象: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目标:1. 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了解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医学影像诊断学概述- 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历程- 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应用范围2. X线诊断学- X线成像原理- X线检查方法- X线诊断技术- 常见疾病的X线表现3. CT诊断学- CT成像原理- CT检查方法- CT诊断技术- 常见疾病的CT表现4. MRI诊断学- MRI成像原理- MRI检查方法- MRI诊断技术- 常见疾病的MRI表现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2. 难点: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影像诊断的鉴别诊断。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病例,分析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影像诊断的鉴别诊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八、教学手段和教具:1.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等。

2. 教具:投影仪、幻灯机、实物模型等。

九、教学内容提纲及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1)医学影像诊断学概述(10分钟)- 讲解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范围。

(2)X线诊断学(20分钟)- 讲解X线成像原理、检查方法、诊断技术和常见疾病的X线表现。

(3)案例分析法(20分钟)- 分析实际病例,讲解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2. 第二课时(1)CT诊断学(10分钟)- 讲解CT成像原理、检查方法、诊断技术和常见疾病的CT表现。

(2)MRI诊断学(10分钟)- 讲解MRI成像原理、检查方法、诊断技术和常见疾病的MRI表现。

(3)讨论法(20分钟)- 分组讨论影像诊断的鉴别诊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影像诊断教案模板范文

影像诊断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影像诊断学二、授课对象: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目标:1. 了解影像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2. 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3. 学会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初步诊断;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影像诊断的基本原理(1)X射线成像原理(2)CT成像原理(3)MRI成像原理(4)超声成像原理2. 影像诊断常用方法(1)X射线检查(2)CT扫描(3)MRI检查(4)超声检查第二课时:1. 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1)肺部疾病(2)心脏疾病(3)腹部疾病(4)骨骼系统疾病2. 案例分析(1)病例一:胸部X射线片显示肺部占位性病变,考虑肺癌;(2)病例二:CT扫描显示心脏增大,考虑心肌病;(3)病例三: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考虑肝细胞癌;(4)病例四:X射线片显示股骨颈骨折。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影像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2.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病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病例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初步诊断;3. 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扮演医生和患者,模拟诊断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2. 案例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对病例的分析能力和诊断准确性;3. 期末考试:评价学生对影像诊断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影像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第二课时: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案例分析九、教学资源:1. 教材:《影像诊断学》2. 影像学诊断报告模板3. 影像诊断学相关案例库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影像诊断学教案

影像诊断学教案

教学备课笔记专业:班级:教材:备课教师:诊断学基础(放射诊断学部分)(目的要求)●掌握X线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应用;●掌握骨和关节、肺部的正常X线表现及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熟悉X线的特性、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检查方法及用途;●熟悉心脏大血管、消化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的X线检查方法。

●了解心脏大血管、消化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的基本X线表现及常见病变的X线表现。

●了解CT、MRI、DSA的基本原理、图像特点、检查技术。

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应用范围。

总论(2学时)一、X线的产生X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11月3日发现的,故科学界又称之伦琴射线。

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撞击钨(或钼)靶产生的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X线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控制器。

产生条件: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2、电子群以高速运行3、电子群在高速运动时突然受阻二、X线特性X线波长范围:0.0006~50nm诊断用波长范围:0.008~0.031临床应用X线的特性有:1、穿透性:与X线管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X线波长越短,穿透能力越强,这是X线应用于临床的基础。

2、荧光效应:X线可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是X线透视的基础。

3、感光效应:X线可使胶片感光,形成潜影,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后产生影像,这是X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效应:X线使人体电离的程度与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例,这是X线防护和放射治疗的基础。

三、X线成像原理X线广泛应用于医学主要是利用上述X线的特性及人体组织器官的密度差异,从而在荧光屏或胶片上显影,直接反应出人体正常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的变化。

成像的三个条件:1、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2、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密度和厚度差异;3、胶片或荧光屏才能显示具有黑白对比和层次差异的X线。

影像诊断学教案第二章呼吸系统4

影像诊断学教案第二章呼吸系统4

一.比较影像学(一)胸部影像检查的比较X线检查:X线胸片经济简便、应用广泛、整体感强,是胸部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X线检查的目的主要是:明确胸部是正常还是异常,随访复查可对肺部病变进行动态观察或判断疗效,了解术后改变或术后病变的复发情况。

健康普查可早期发现症状不明显的疾病。

X线的不足之处是微细病灶易漏诊,对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均较难。

CT检查:CT检查易于发现胸部病变和显示病变特征,可用于X线胸片诊断困难的所有病变的检查。

应用增强扫描、动态扫描以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

可显示心影后及后肋隔角等处隐匿性病灶,减少漏诊,提高病变检出率。

多层CT 的低计量扫描可用于肺癌的普查。

MRI检查:MRI检查多用于纵隔和肺门病变的诊断,主要是了解肺部病变对纵隔的侵袭情况,了解纵隔病变对心脏大血管的侵袭情况。

鉴别纵隔或肺门病变是血管性还是非血管性,不使用对比剂也可显示纵隔或/和肺门的淋巴结肿大。

根据肺泡渗出病变T1WI、T2WI信号推测渗出的成分,根据胸腔积液T1WI、T2WI 信号表现推测胸水的成分。

肺部MR信号弱,难以显示肺的微细结构;显示病灶的钙化不敏感,也难以显示胸部骨折及气胸;心跳和呼吸运动易引起伪影,影响图像的观察与分析。

超声检查:超声为无创价性检查.且操作简便,效果快捷、易为患者所接受。

主要适应证为胸壁良、恶性肿瘤、胸壁感染、胸膜病变及浅表的肺肿物。

介入超声应用于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胸壁、胸膜、肺及纵隔占位病变组织活检及细胞学检查;胸腔积液、脓胸和肺癌定位穿刺抽液、置管引流及注药治疗;肺脓肿超声引导穿刺抽吸及引流等。

超声不足之处是在胸部的应用历史不长,尚缺乏经验。

含气的肺组织和胸部骨骼时将入射超声全反射,所以其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

(二)胸部影像检查的优选诸多医学成像技术都可用于胸部疾病的诊断,但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成像技术,做到既经济又省时、既简便又准确.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

一个临床医师掌握影像成像原理和各影像成像技术在胸部应用的优势和限度十分必要。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案设计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案设计
创新性强:紧跟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趋势,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创新精神。
互动性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合作 能力。
教案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明确教学目标:教案设计应明确教学目标,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
注重教学内容:教案设计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概念:教案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因素。
意义:教案设计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案的特点
专业性强:结合医学影像诊断学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点。
实践性强: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 能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
理论讲解:通过讲解医学影像诊断学的 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让学生掌握理 论知识。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病例,让学 生了解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实际应用。
实践操作: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医学影 论和交 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 力。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学 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包 括讲解、讨论、实践等
设计教学评价:根据教学 目标,设计教学评价,包 括课堂评价、课后作业等
设计教学反思:根据教学 活动,设计教学反思,包 括教学效果、改进措施等
设计教学环节
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计划
设计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教学 内容,设计教学 活动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案设计
汇报人:XX
目 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案设计概述
03. 教案设计的步骤
04.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案的内容

医学影像诊断学 教案

医学影像诊断学 教案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案教案标题: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案目标:1. 了解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不同医学影像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3. 学会使用不同医学影像技术进行常见病例的诊断。

教案内容和步骤:导入(5分钟):介绍医学影像诊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一部分:医学影像诊断学基础(20分钟)1. 介绍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解释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介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如X射线、CT、MRI和超声等。

4. 分析不同医学影像技术的优劣势,以及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25分钟)1. 介绍常见病例的医学影像诊断方法。

2. 提供典型病例的医学影像图像,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3. 引导学生用相关医学影像技术分析和诊断病例。

4. 帮助学生理解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以及技术选择和解读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和分析实际病例。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病例,通过医学影像诊断技术进行分析和讨论。

3. 各组就病例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展示和交流。

4. 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要点,总结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核心内容。

教案辅助材料:1. PowerPoint幻灯片,包括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概念、原理和技术介绍。

2. 实际病例的医学影像图像,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3.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工作表,让学生记录分析结果和讨论要点。

教案评估:1. 学生对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和交流能力。

3. 学生对医学影像技术优劣势和病例诊断的理解程度。

教案扩展:1. 组织参观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让学生亲身体验医学影像技术的实际应用。

2. 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了解最新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和应用。

影像诊断教案模板范文

影像诊断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掌握X线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2. 熟悉X线的特性、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检查方法及用途。

3. 了解心脏大血管、消化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的X线检查方法及常见病变的X线表现。

4. 培养学生运用影像诊断知识分析病例,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教学内容:一、X线的产生及特性1. X线的发现及历史背景2. X线产生原理3. X线装置组成4. X线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电离效应二、X线成像原理及检查方法1. X线成像原理2. X线检查方法:透视、摄影、CT、MRI、DSA等3. X线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三、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1. 心脏大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包炎等2. 消化道疾病:胃炎、胃溃疡、肠梗阻等3. 泌尿道疾病:肾结石、尿路感染、膀胱癌等4.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5. 头颈部疾病:颈椎病、颞颌关节紊乱、鼻咽癌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结合实际病例,引入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讲解1. X线的产生及特性:讲解X线的发现、产生原理、装置组成及特性。

2. X线成像原理及检查方法:讲解X线成像原理、检查方法及适应症和禁忌症。

3. 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分别讲解心脏大血管、消化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疾病的影像诊断。

三、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病例,分析病例的影像表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

2. 讨论病例中的难点和易错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巩固所学知识。

2. 查找相关病例,进行影像诊断分析。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影像诊断知识的掌握程度。

影像学诊断教学设计

影像学诊断教学设计

THANK YOU
汇报人:XX
02
03
04
案例分析法
案例选择:选 择具有代表性 的影像学病例
案例分析:对病 例进行详细分析, 包括病史、影像 学表现、诊断和 治疗方案等
学生参与:鼓 励学生积极参 与讨论,提出 自己的看法和 建议
教师点评:教师 对讨论内容进行 点评,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影像学 诊断的原理和方 法
01
02
03
04
PBL教学法
热爱
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医学伦理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 合作精神和沟通
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社 会健康问题,培
养社会责任感
添加标题添Leabharlann 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
03
教学内容
影像学诊断概述
影像学诊断的定义和目的
影像学诊断的方法和原理
影像学诊断的优缺点
影像学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和 价值
影像学诊断技术
X射线成像技术:原理、应用和优缺点
概念:基于问题的 学习,通过解决问 题来学习知识
特点:以学生为中 心,强调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 习
步骤: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评价问 题
优点:提高学生解 决问题的能力,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
小组讨论法
目的:提高学 生的参与度和 互动性
步骤:分组、 讨论、汇报、 点评
优点:培养学 生的团队协作 能力和沟通能 力
评价方法:采用笔试、实际操 作、面试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
评价
评价结果:给出学生的成绩和 反馈,以便学生和教师进行改
进和调整
学生反馈与改进措施
收集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 分析学生反馈:对收集到的反馈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如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等 实施改进措施:将改进措施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观察并评估改进效果,持续改进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教学备课笔记专业:班级:教材:备课教师:诊断学基础(放射诊断学部分)(目的要求)●掌握X线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应用;●掌握骨和关节、肺部的正常X线表现及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熟悉X线的特性、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检查方法及用途;●熟悉心脏大血管、消化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的X线检查方法。

●了解心脏大血管、消化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的基本X线表现及常见病变的X线表现。

●了解CT、MRI、DSA的基本原理、图像特点、检查技术。

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应用范围。

总论(2学时)一、X线的产生X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11月3日发现的,故科学界又称之伦琴射线。

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撞击钨(或钼)靶产生的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X线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控制器。

产生条件: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2、电子群以高速运行3、电子群在高速运动时突然受阻二、X线特性X线波长范围:0.0006~50nm诊断用波长范围:0.008~0.031临床应用X线的特性有:1、穿透性:与X线管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X线波长越短,穿透能力越强,这是X线应用于临床的基础。

2、荧光效应:X线可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是X线透视的基础。

3、感光效应:X线可使胶片感光,形成潜影,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后产生影像,这是X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效应:X线使人体电离的程度与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例,这是X线防护和放射治疗的基础。

三、X线成像原理X线广泛应用于医学主要是利用上述X线的特性及人体组织器官的密度差异,从而在荧光屏或胶片上显影,直接反应出人体正常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的变化。

成像的三个条件:1、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2、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密度和厚度差异;3、胶片或荧光屏才能显示具有黑白对比和层次差异的X线。

四、X线图像的特点1、密度:物质密度:单位体积中原子的数目,取决于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

影像密度:X线照片上的黑与白,与物质密度是一致的,但还受厚度的影像。

2、自然对比在人体有些部位例如胸部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自然存在的差异称自然对比。

人体组织按照密度高低依次可分为骨骼、软组织、脂肪组织和含气组织等四类。

3、人工对比在人体有些部位组织器官与周围结构密度大致相同,缺乏自然对比,当发生病变时也难以显示。

为了扩大X线检查范围,人为地造成他们之间的密度差异,而形成对比清楚的影像,这种方法称人工对比或造影检查。

五、检查方法1.普通检查包括透视和摄影。

2.特殊检查包括体层摄影、放大摄影、记波摄影、软X线钼靶摄影、高千伏摄影等。

3.造影检查I.造影剂可分两类:(1)阳性造影剂:不易为X线透过的造影剂(如钡剂和碘剂等),高密度。

(2)阴性造影剂:易为X线透过的造影剂(如空气等),低密度。

II.造影检查前准备CT检查基本原理一、基本原理CT是Computed Tomography,即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的英文缩写。

1969年英国的一位工程师Godfrey Newold Hounsfield所发明,并与1972年公众于世并应用于临床。

X线穿过人体组织时,X线的强度会有不同程度的衰减,衰减的程度与通过组织的密度成反比,即密度越高(如骨质),衰减程度越高;密度越低(如脂肪、气体),衰减程度越低。

利用这个原理,将检查层面的人体组织分成许多部分(体素),由计算机进行数学运算,计算出反映各个体素密度差异的X线衰减系数,在监视器或胶片上用不同灰度显示出来,即通常所见的CT图像。

二、CT设备1、普通CT:a扫描部分:X线管球、探测器、扫描架、扫描床b计算机系统c图像显示和储存系统2、螺旋CT(SpiralCT/HelicalCT):滑环技术3、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T,EBCT):超速CT、电子枪三、图像特点1、CT是数字化图像,是重建的断层图像;2、CT的密度分辨率高于常规X线影像3、CT的空间分辨率低于常规X线影像四、检查技术1、普通检查:常称为平扫或非增强扫描。

指未行静脉内注射造影剂的扫描。

腹部及盆腔普通扫描通常在扫描前口服一定量的对比剂充盈胃肠道,以增加胃肠等空腔脏器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对比度。

2、造影剂增强扫描:就是在扫描前由静脉内注入碘造影剂。

注入方法可为滴注,也可为推注或两者合用。

增强扫描主要用于:①发现平扫未显示的病变;②鉴别水肿与病变组织;③进一步明确病变的大小以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信息;④为疑难病例提供进一步鉴别诊断的信息。

3、薄层扫描:是指层厚为5mm以下的扫描,用于观察病变的细节。

磁共振检查基本原理一、基本原理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在主磁场的作用下以一定的频率自旋,在受到发射线圈发射的射频脉冲的作用下,将引起共振,即磁共振。

当射频停止作用后,原子核逐渐恢复到受作用前的状态,该过程称为驰豫。

驰豫包括两种,分别称为T1驰豫和T2驰豫,两者所需的时间分别称为T1驰豫时间和T2驰豫时间。

在驰豫过程中,伴随原子核状态的变化,在其周围产生相应的信号变化。

接收线圈接收该信号的变化,并传递给计算机,经过相应的处理,形成MRI图像。

二、MRI设备1、主磁体2、梯度线圈3、射频发生器与MR信号接受器三、检查技术扫描序列:根据发射线圈发射的射频脉冲和接收线圈接收的信号不同,可将磁共振的扫描方法分成不同的扫描序列。

磁共振成像主要依赖于四个因素:即质子密度、T1、T2、流空效应,应用不同的磁共振扫描序列可以得到反应这些因素不同侧重点的图像。

现今最基本、最常用的脉冲序列为自旋回波序列(SE),其它还包括梯度回波序列、反转恢复序列等。

1、旋回波序列首先发射一个90度的射频脉冲,间隔数至数十毫秒,在发射1个180度的射频脉冲,再过数十毫秒后,测量回波信号。

2、度回波序列 GRE3、面回波成像 EPI4、它检查方法脂肪抑制血管造影水成像弥散成像灌注成像四、常用术语1、旋回波序列首先发射一个90度的射频脉冲,间隔数至数十毫秒,在发射1个180度的射频脉冲,再过数十毫秒后,测量回波信号。

2、(重复时间)及TE(回波时间)2个90度脉冲之间的时间为重复时间(TR),90度脉冲至测量回波的时间称为回波时间(TE)。

3、质子密度N(H)加权像参数选择:长TR(1500ms~2500ms)短TE(15ms~30ms)。

此时的回波信号幅度与主要质子密度有关,因而这种图像称为质子密度加权像。

4、T2加权像参数选择:长TR(1500ms~2500ms)长TE(90ms~120ms)。

此时的回波信号幅度与主要生物组织的T2值有关,因而这种图像称为T2加权像。

5、T1加权像参数选择:短TR(500ms左右)短TE(15ms~30ms)。

此时的回波信号幅度与主要生物组织的T1值有关,因而这种图像称为T1加权像。

五、MRI检查和诊断的优缺点1、MRI检查和诊断的优点〔1)、多参数成像与高对比度:CT只有一个成像参数,即X线吸收系数。

MRI至少有4个成像参数,即T1、T2、质子密度和流速。

另外还与脉冲序列及其参数有关。

MRI成像可充分利用上述参数,软组织对比度明显高于CT。

〔2)、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诊断的提高:MRI的T1和T2加权像图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被检查部分的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特征,在影像诊断向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方向的发展上迈进了一大步。

一般来说,T1加权像对正常解剖结构显示较好,T2加权像对病变的显示较为敏感。

〔3)、无骨伪影:对于CT检查中易受骨质伪影影响的检查部位,如后颅凹部位的图像质量和对病变的诊断显著优于CT。

〔4)、任意方位断层:MRI可行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或斜位断层,有利于病变显示和立体定向。

〔5)、检查安全无损伤:MRI检查没有X线辐射,使用的射频脉冲对人体没有损害。

〔6)、心脏、大血管形态和功能诊断的提高:利用门控技术和MRI的流空效应,可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利用“流入增强”效应等,可以不用造影剂行MRI血管造影。

2、MRI检查和诊断的缺点:〔1)、定性诊断困难:总体而言,MRI在发现病变稍较CT敏感,但是在疾病的定性诊断上仍很困难。

使用MRI增强扫描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有助于疾病的定性诊断。

〔2)、成像速度慢:MRI成像速度明显低于CT检查。

虽然近年来开发出来一些快速扫描序列,扫描速度仍然低于CT检查。

〔3)、运动伪影:由于MRI检查的时间较长,病人的自主或者不自主运动将引起运动伪影,降低图像质量,甚至影响检查的完成。

〔4)、钙化灶:钙化灶在发现病变和定性诊断上都有很大的作用。

CT检查能够很好的显示钙化灶。

MRI检查对钙化灶不敏感,表现为低信号。

〔5)、禁忌症:对安装有心脏起搏器,怀疑有眼球内金属异物,动脉瘤用银夹结扎术后均应严禁MRI检查。

第四章呼吸系统一、概述胸部X线检查可以显示病变部位、形状及大小,诊断效果好,方法简单,因而应用广,成为胸部疾病诊断、早期发现、随访观察及普查等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

胸部疾病的CT检查及对肺内病变在影像监视下穿刺已用于临床,CT对发现小的肺肿瘤和肺癌所致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价值较大,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也有重要作用。

MRI对纵隔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价值较大。

特别是MRI的流空效应,使心血管成像有助于了解纵隔肿瘤与心血管的关系。

二、X线检查方法1、普通检查(1)、透视:简单、经济、应用广泛;缺点是射线量较高,不易发现细微病变,无永久性记录。

(2)、摄影①.后前位,常规体位,应包括全部肺野、胸廓、肋膈角和下颈部;好的胸片应清晰显示两侧肺纹理的细微结构,T1-4椎体可见,下部胸椎隐约可见。

②.侧位,患侧靠片,可帮助确定病变在肺或纵隔的位置,并能从侧面观察病变的形态。

③.前后位,取仰卧位,适于不能站立的患者。

④.前弓位,用于显示肺尖部及与锁骨、肋骨重叠的病变;对中叶不张可更好显示。

⑤.仰卧水平方向后前位,用于观察胸内液体及气体在变换体位时的表现,并可根据液面长度确定空洞或空腔的范围。

2、特殊检查(1)体层摄影,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价值;可用于:确定有无空洞,并显示洞壁及引流支气管的情况。

较准确地显示肺内肿块、空洞等病变的形态、结构、部位及毗邻关系。

显示肺部病变与支气管的关系以及支气管本身有无狭窄、扩张、受压、中断及缺损。

显示肺门增大的淋巴结、纵隔内病变及其与大血管的关系。

(2)造影检查,主要是支气管造影,可直接观察支气管病变,诊断效果好,但有一定痛苦,应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

适应证:(1)、临床拟诊支气管扩张,需明确诊断及了解病变范围以便行手术治疗;(2)、平片怀疑肺癌;(3)、慢性肺化脓症及慢性肺结核,需明确有无合并支气管扩张;(4)、了解不张肺叶支气管腔的情况,以确定肺不张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