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接受·影响·交流)【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比较文学的历史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3章比较文学的历史3.1 复习笔记一、比较文学的发端(一)比较文学1.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早在19世纪之初,法国就有人使用“比较文学”这个词。

2.《比较文学教程》1816年,法国中学教师诺埃尔、拉普拉斯曾把他们的一本采用了英、法、意等几种语言的文学教材命名为《比较文学教程》。

3.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1827~1830年,维尔曼在巴黎大学用比较的方法讲授中古时期和18世纪的法国文学,开设了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

(二)比较文学研究1.发展历程1830年,安培讲授“各民族的艺术和文学的比较;1832年,他又开设了名为“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的课程。

1848年,他被接纳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他在欢迎会上发表演说,强调必须进行“比较文学研究”。

2.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时间:19世纪末。

(2)标志①1877年匈牙利的梅次尔在布达佩斯创办了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学报》;②1886年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③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的建立。

二、比较文学在法国的发展(一)戴克斯特学术活动的意义标志着比较文学正式成为一门有条理、有系统的学科:1.从1892年起,戴克斯特就在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题目是“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在这个讲演中,他已经明确地提出比较文学的纲领性特征,把比较文学研究同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截然分开。

2.戴克斯特的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5)是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

3.戴克斯特最重要的贡献是使比较文学成为大学的一门学科。

1897年,他第一次在里昂大学开设了正式的、经常性的比较文学讲座,以后一直没有中断。

(二)《比较文学书目集》1.倍兹不可磨灭的功绩是他的《比较文学书目集》。

2.倍兹的贡献不仅限于书目索引,他在《海涅在法国》、《比较文学诸研究》中特别强调文学与美学、历史学、心理学诸方面的关系,开拓了法国比较文学的领域。

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乐黛云、陈跃红等《⽐较⽂学原理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第五章【圣才出品】第4章研究领域:范式的形成及其发展4.1复习笔记⼀、⽅法与范式的互动(⼀)普遍的研究实践1.跨⽂化的研究范式依赖的条件(1)研究的特定学术⽬标,即多种民族⽂化的某些共同规律性研究;(2)适应于这⼀⽬标的⽐较⽅法。

2.⽐较⽂学研究与其最重要的⽐较⽅法原则之间的关系(1)⼀种研究类型的形成总是会与某些特定的研究⽅法产⽣⾎⾁相关的联系,但是,类型不等于⽅法,甚⾄⽅法本⾝也并不总是注定⾮得从研究类型的母体⽣长出来不可。

(2)⼀种研究类型常常需要运⽤多种具体的研究⽅法去展开研究,⽽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种具体的研究⽅法也会根据需要⽽被运⽤到不同的研究类型当中去。

(3)具体⽅法在研究类型中运⽤的情形①在最基本的⽅法层⾯,⽐较⽂学研究作为⽂学研究的⼀个重要范式和切⼊途径,⼀般⽂学研究的基本⽅法不同程度地都会有选择地被运⽤于其间。

②“⼀般⽂学研究的基本⽅法”:主要是指曾经适应于国别⽂学的研究⽅法,它⾄少包括⽂学史、⽂学理论和⽂学批评等⽅⾯的研究⽅法原则。

③⽐较⽂学研究要求研究者以跨⽂化的、国际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因此就理所当然地要运⽤属于⽐较⽂学的研究⽅法去解决问题。

④对于更深⼀层次的⽐较⽂学⽽⾔,它并不满⾜于仅仅发现差异和特点,⽽是要试图寻找不同⽂化的⽂学之间的某些中介话语和理论“共相”,即某些可能与⼈类发展共性有关的⽂学和⽂化价值的规律及其普遍性。

(⼆)⽅法与范式的互动1.⽐较⽂学中常提及的两种基本⽅法注重历史性的实证⽅法和注重⽂学性的审美批评⽅法,前者是影响研究的⽅法学标志,⽽后者是平⾏研究的理论旗帜2.新的⽐较⽂学研究策略新的⽐较⽂学研究策略:它将历史⽅法和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意见与“⽂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胆结合起来,从⽽最终⼀举赋予我们的学科以⼀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些恰当的⽅法。

3.国内⽐较⽂学消亡论的⽀点国内⽐较⽂学消亡论的⽀点:⽐较⽂学作为以国际性的眼光和⽐较⽅法研究⽂学的学科,⼀旦等到其他多数⽂学研究学科的⼈们都具备这种眼光和⽅法意识之后,⽐较⽂学学科也就消亡了。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接受·影响·交流)【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接受·影响·交流)【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接受·影响·交流)【圣才出品】第6章接受·影响·交流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文学比较“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

答:对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硬性比较。

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比较在“X加Y”的模式中寻找双方表面的同异点,安娜是“X”,繁漪是“Y”。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的理由因为安娜与繁漪同是女性,她们俩各自都有一个富庶且有着相当社会地位的家庭,但她们又都有一个给她们支撑脸面但又极度缺憾爱情的丈夫;她们都有冲破这个家庭追寻爱情自由的欲望,并且她们都大胆地冲出了家庭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情人,但最终又都被自己所钟爱的情人抛弃。

如上所言,法国学派追寻的事实材料关系在这里也无法成立,因为至今为止,也没有任何实证材料在迹象上说明曹禺在塑造繁漪这个人物形象时直接受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影响。

(2)文学比较可以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文学比较不仅可以罗列两种民族文学作品之间表面上的类似性,还可以从表面上罗列安娜与繁漪这两个女性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官僚,繁漪的丈夫周朴园是一位封建色彩浓厚的资本家;卡列宁的冷漠是伪善的冷漠,周朴园的冷漠是残酷的冷漠;安娜要冲出的是一个贵族家庭,繁漪要冲出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家庭;安娜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资产阶级贵族女性,繁漪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封建阶级富家女性;安娜的形象美丽,她总是以一种迷人心魄的眼光凝视着第三者,繁漪的形象苦涩,她总是以一种病态般的忧郁伺机叩问第三者的心灵。

甚至,还可以把两位第三者渥伦斯基与周萍进行表面上同异性的罗列等等。

(3)这里关于安娜与繁漪的文学比较,从表面上看不仅跨越了民族——中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并且也跨越了学科——小说与戏剧,但由于这种文学比较没有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仅是对两种文学现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罗列,所以这样的“比较”缺少内在的汇通与整合,只能够被定义为两种不同文学现象之间表面类同的“比附”。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1.1复习笔记一、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一)文学理论1.研究内容: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体、文学的内在规律、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等,它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2.主要对象:文学的共性、基本原理、类别和标准等等。

(二)文学批评1.含义: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与评价。

2.文学批评只能在一定的文学历史中来进行,它必然是某种文学流派、文艺思潮的反映,因此又必然和文学史相联系。

(三)文学史研究内容:文学史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四)文艺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关系文学理论同时就是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文学史的理论。

当然,文学理论并不只是产生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它还不断从当时的哲学理论、社会理论中吸取营养以指导文学的发展。

二、文学研究的另一种途径:比较文学(一)国别文学研究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

(二)比较文学研究1.随着人类交往的日益频繁,文学研究很难局限在一国之内,于是有了把多种文学理论、多种文学批评、多种文学史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即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这就是比较文学。

2.比较文学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性,多方位的动态型学科。

(三)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之外,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

这就是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四)总体文学总体文学研究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些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总体文学着重研究其在多种文学中的传播、发展和流变。

(五)文学研究两种不同层次划分间的关系文学研究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划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接受·影响·交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接受·影响·交流

第6章接受·影响·交流6.1 复习笔记一、接受理论的基本内容(一)文学作品的两重性60年代后期,德国康士坦兹学派的青年理论家姚斯、依萨等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原理,论证了文学作品的两重性:1.对于不识字的人或完全没有文学欣赏经验的人来说,这只是一件白纸黑字的“成品”;2.只有对于有欣赏能力,懂得如何阅读文学作品的人,文学作品才成为可以从中获得美感享受的“审美对象”。

(二)人们对于不同艺术门类接受过程的不同1.对于有欣赏能力的人来说,他们接受绘画、雕塑与文学的过程是不同的(1)绘画、雕塑是“并时的”,即在一瞬间以其全部形象呈现在欣赏者面前;(2)文学欣赏者所面对的只是白纸黑字,他必须通过自己的想像向纵深发展,把白纸黑字在自己的头脑中逐步化为活泼的形象,这需要时间,需要读者意识的参与2.绘画之类视觉艺术需要对象的实际存在,我们对绘画的欣赏是通过视觉来感觉和认知(“感知”)所画的对象的。

阅读小说却依赖于对象的不实际存在。

3.欣赏一幅画或一座塑像,我们是站在对象之外,由“我”来观赏某一客体。

阅读小说时,“我”却居于篇章之内。

4.对文学作品产生不同诠释的原因由于文学欣赏过程有主观性、创造性,和广阔的想象余地,对一部伟大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诠释就往往很不相同。

5.不同的“接受屏幕”不同文化系统的读者显然有不同的“接受屏幕”,这种不同,反映着他们本身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心理结构。

(三)期待视野1.期待视野的含义“期待视野”就是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2.作家的创作改变着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的“期待视野”也改变着作者的创作。

二、传统的影响研究(一)模仿、同源、借用、流行与影响1.模仿、同源、借用、流行都和影响有关,但都并不完全等于影响。

2.模仿指一个作家最大限度地放弃自己的个性去依从另一作家的路径。

3.同源可以有影响,也可以没有影响,很多作品写同一个故事,但不一定相互之间发生影响。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练习-第一章至第十三章【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练习-第一章至第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练习第1章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一、填空题1.________在其论文________中提出“比较文学是一国与另一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其他信仰领域的比较”。

(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案】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解析】雷马克在他1962年发表的论文《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阐明了美国学派的观点:“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

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2.韦勒克曾在________一文中对“比较文学”进行过深入探讨。

【答案】《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解析】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一文中,韦勒克曾对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最初使用做过一次反思,认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虽然第一次提出比较文学这个词语,但并没有把“比较文学”这个词语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及相对自觉的学科概念来使用。

二、名词解释1.“总体文学”(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总体文学”是指探讨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普遍的根本规律的文学研究。

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不要求必须将两个国家的文学作对比研究,换言之,它本身不一定具有可比性。

总体文学的概念是由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提出,后来为韦勒克、沃伦等人加以修正。

它是一种比“比较文学”更注重理论性的文学研究,它要求研究者具有更宽广的视野,站在国际主义的立场上,联系多国文学实践寻找各国文学间的互相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作综合的全面的研究。

2.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问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起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起

第4章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起4.1 复习笔记一、中国比较文学的源头(一)中国比较文学的源头1897年,林纾和从法国归来的王子仁(号晓斋主人),合译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一书。

(二)王国维王国维从他学术研究开始之时,就已关注跨文化现象。

(三)鲁迅鲁迅1907年作的《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比较分析了各民族文学发展的特色。

(四)茅盾茅盾在1919年、1920年相继写成的《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和《俄国近代文学杂谈》中,比较了“西方民族之三大代表——英、法、俄”的文学。

二、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发展(一)正式出现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正式出现则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事。

2.比较文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第一次系统介绍30年代中期,傅东华和戴望舒分别翻译了罗力耶的《比较文学史》和保尔·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在中国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

(二)文化交往的重要性1.40年代,许多中国学者仍然看到文化交往的重要,在探求文学的共同规律及其特殊表现形式,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影响方面作了很多工作。

2.闻一多的《文学的历史动向》。

3.三四十年代显示比较文学实绩的则是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诗论》和钱钟书的《谈艺录》。

三、钱钟书和他的《管锥篇》(一)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篇》和《诗可以怨》、《通感》等文章的发表。

(二)《管锥篇》1.全书的根本出发点坚信“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渗透,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的学科”。

2.伟大贡献纵观古今,横察世界,从“针锋粟颗”之间展示出极其丰富多样的文学现象并总结出重要的文学共同规律。

3.最大特色突破了各种学术界限(时间、地域、学科),打通了全部文艺领域,以寻求共同的“文心”和“诗心”,此外,关于各时代各地域之间文学的实际联系,这本巨著也曾给予一定的注意。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比较文学的历史)【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比较文学的历史)【圣才出品】

第3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一、填空题1.1979年,钱钟书的著作《________》出版,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管锥编【解析】《管锥编》一书由先秦迄于唐前,涉及音韵、训诂、经义、比较文化等多门学科。

在书中,钱先生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的缜密的考疏,体现了先生学贯中西的丰厚学养,代表了目前学术界的最高水平。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请列举其中两个潮流________、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或“文化研究”的热潮【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生机。

第一股潮流是理论大潮,第二股潮流是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第三股浪潮是“文化研究”的热潮。

3.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__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跨民族;跨语言【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4.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________、________、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跨语言;跨文化【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二、简答题1.在比较文学诞生以前,欧洲历史上表现出哪些比较文学的意识?答:在比较文学诞生以前,欧洲历史上表现出的比较文学意识主要有:(1)早在古罗马时期,由于古罗马文学(古拉丁语)有意借鉴和模仿古希腊文学(古希腊语),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荷马史诗的模仿,古罗马作家或理论家自然经常比较两个时代、民族和语言等在文学上的异同。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 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自然科学)【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 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自然科学)【圣才出品】

第11章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自然科学一、名词解释1.跨学科研究(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跨学科研究是近来科学方法讨论的热点之一。

跨学科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

跨学科研究根据视角的不同可概要地分为方法交叉、理论借鉴、问题拉动、文化交融四个大的层次:①方法交叉有方法比较、移植、辐射、聚合等,这些通常发生在各学科之间,其中每一方面和环节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细致的内容;②理论借鉴主要指知识层次的互动,通常表现为新兴学科向已经成熟学科的求借和靠近,或成熟学科向新兴学科的渗透与扩张;③问题拉动是以较大的问题为中心所展开的多元综合过程;④文化交融是不同学科所依托的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前景的新兴学科大多具有跨学科性质。

就其深刻性而言,跨学科研究本身也体现了当代科学探索的一种新范型。

2.《创作家与白日梦》(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创作家与白日梦》是弗洛伊德的著作,是精神分析心理学文论重要著作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家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与普通人的白日梦或幻想非常接近。

弗洛伊德发现,白日梦者的幻想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许多相似之处:①艺术家与白日梦者一样都不是乐天派;②白日梦者的幻想起于现实中不能获得满足的愿望,而艺术创作起于艺术家潜意识领域种种受到压抑的欲望冲动,艺术活动是这种种欲望的替代性满足;③白日梦者的幻想与时间有着密切关系,它游移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而艺术创作也与三种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答:正确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具体如下:(1)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是否具有自觉性民族文学研究中对比较视域的运用,通常是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出现的,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方法论在研究中下意识地使用;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则是作为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基本——本体而出现,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本体论在研究中自觉地使用。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

第8章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8.1 复习笔记一、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一)诗歌的基本特征1.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与反映社会生活,要求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要求语言精炼、形象特别集中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2.可以分成叙事诗和抒情诗,也可以分成格律诗和自由诗;或按是否押韵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散文诗)。

(二)中西诗歌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众多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在中西诗歌中也存有不少的差别。

1.诗歌的历史传统的不同西方最早的诗篇是叙事诗,中国诗歌的传统是以抒情诗为主。

2.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影响西方文学发展的三大外在因素是希腊神话、基督教教义和近代科学,中国文化建立在儒道两教的基础之上。

3.中西诗歌中的差别还显著表现在同为写爱情题材的诗歌中(1)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使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而不像西方成为至高无上的“绝对”;(2)中国没有宗教神念,因而也不视之为圣灵赋予结合的一种外在标志。

(3)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前,因而赞颂人体美、申诉爱慕情的居多;而中国爱情诗则大半写于婚姻之后,而尤以写惜别悼亡的作品为最佳。

4.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与历史传统的不同,使中西诗歌在内容、情趣、美感、主题、题材等各方面,都呈现为各具特点的差别。

(三)中西诗歌的比较研究1.既要用宏观的比较文学眼力来把握研究对象,又要用微观的细究来扎实地处理中外诗歌现象。

2.同时,还应当平等和综合地运用中外各家理论之长来推陈出新,避免陷入欧洲中心主义或其他中心主义模式的窠臼。

二、中西小说比较研究(一)中西小说简述1.从发展渊源看,叙事文体的分类(1)叙述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如历史、实录。

(2)叙述现实生活中未必发生或不能发生但能用以诠释现实的事,如寓言、故事。

(3)叙述纯出于想象,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也不属于现实世界的事,如神话、童话、神仙故事等。

(4)叙述现实生活中发生过或可能发生或纯属虚构的故事,例如小说。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理论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理论

第9章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理论9.1 复习笔记一、中西诗学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探讨(一)中国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探讨1.“文学”二字虽是见于诸子百家,但真正具有一般公认的文学意义的“文学”二字是从南北朝宋代范晔的《后汉书·文苑传》开始。

2.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的兴起,儒家哲学思想“定于一尊”的崩溃,特别是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文学理论有了极大的发展,对于“文学的存在方式”也产生了全新的见解。

3.中国历代文论中反复阐发的“形”与“神”、“情”与“景”,“一”与“万”、“隐”与“秀”也都与文学的这一存在方式密切相关。

(1)“形似”和“神似”是中国传统画论和文论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从文学方面来说,“形似”指具体形象的刻画,“神似”指通过具体形象对抽象的,难于捉摸的内心精神特征的摹写。

(2)“情”和“景”从另一个层面谈“心”与“象”的问题。

情和景的关系应是情中有景,景中寓情。

(3)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一言穷理”,“以少总多”的问题,也就是要以“个别”概括“一般”,从具体的“有限”中来表现抽象的“无限”。

(4)“隐”“秀”也是刘勰提出的一对特殊概念。

“隐”应是在具体的“描写层次”之上的“言外之意”,“秀”指的则是具体的描写层次,是外露的,可见的。

(二)西方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探讨1.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一样,都是把文艺的根本性,或文学的“存在方式”归结为:以有限的客观具体形象表达无限的主观的抽象情思。

2.用中国文论的概念来说,这就是“神用象通”、“拟容取心”、“以形写神”、“情景交融”、“万取一收”、“秘响旁通”;3.用西方文论的概念来说,这就是“以最小面积‘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就是给内在的精神世界寻求真实的外在形象。

使“极端凝聚的深刻情感”在“纯粹外在的事物描写中”,“发出声响”。

(三)中西文论之比较1.中西文论都强调艺术文学的特点就是要“使一般的东西外观为特殊的样式”,“从个别形象‘表现’内在心灵的需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5-7章)【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5-7章)【圣才出品】

第5章差别·类同·流变一、名词解释1.题材(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题材是文学作品内容的要素之一。

题材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题材,泛指文学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的领域,即现实生活的某一面,如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等。

狭义的题材,指在素材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用以构成艺术形象、体现主题思想的一组完整的具体的生活材料,即写进作品里的社会生活。

在叙事性作品中,题材包括人物情节、环境。

题材是文学作品内容的基本因素,是产生和表现主题的基础。

它是由客观社会生活的事物和作者对它的主观评价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构成的,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2.典型(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典型是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文学艺术审美认识的特征,就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

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娱乐和美的享受中达到对于生活真理的领悟,通过富有感染性的艺术形式达到对于生活规律性的认识,就因为它创造了典型。

3.文学典型(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它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

文学典型的真实性呈现的艺术魅力,并非仅在于它符合历史的尺度,还在于作家人格的真诚。

真诚也是典型真实性的一个侧面,透过典型总是折射出作家最真诚的人格态度和情感评价。

二、简答题1.请简述“文化研究”的历史渊源。

答:作为一种思想资源,文化研究大致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尔后扩展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种学术思潮和知识传统。

这种思想资源历经全球范围的“理论旅行”影响了整个20世纪后期的学术研究。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 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 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圣才出品】

第10章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一、名词解释1.id(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id即“本我”,是本能的冲动之源。

例如性和攻击,以及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需要。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本我与自我、超我分别为人类人格的三个方面之一。

本我是完全非理性的,根据趋乐避痛原则发挥作用,在冲动时,无论何时都要寻求立即的满足。

本我为有意识的精神生活提供能量,尽管对成人来说这完全是无意识的。

它在具有非理性因素的表达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别重要,例如艺术创作。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揭示本我内容的主要方法,是对梦的分析和自由联想。

2.即兴(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这即是指一种灵感来临时若有报思、若有所悟的那种状态。

这种状态和柏拉图所说的“迷狂”状态有所相似。

即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诱发的媒介,外物或者书本或者别人的言语等等。

如我国古代即兴而成的望月思乡诗很多,月亮就是即兴的媒介。

二是即兴看似很偶然,其中又有必然性,看似天赐,更多的是人工。

因为灵感的来临看是一刹那之间的事情,但是之前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有可能出现,等到时机来临,受外在媒介的刺激,才会有所感想,有所领悟,此时才有灵感出现,才有即兴的佳作。

二、简答题1.从比较文学接受的视角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其他文学思潮的接受及过滤。

答:(1)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存在差别从总体上看,由于受到独特的传统文化、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并没有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那样形成系统的理论或者严格意义上的流派,也没有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那样取代过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地位而以主流形态占据文坛盟主的位置,并掀起一个具有连续性的波澜壮阔的运动。

(2)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和过滤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在经历了30多年的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影响历程之后,中国现代文学不仅实现了在文学观念与文学母题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的革命和转型,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现代化的文学思潮成功地进行了汇合;(3)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进行了改造,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性的内涵和外延,开启了一条开放性与内生性相融合的、无限敞开的现代性意义生长之路。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 文学与艺术)【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 文学与艺术)【圣才出品】

第13章文学与艺术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答:(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含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张璪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

意谓画家从外界景物中摄取创作素材后,还要经过分析、加工、改造,始能作出画来。

该观点是对南朝姚最的“心师造化”论的发展与深化。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基础“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

(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主客体的统一但是仍必须看到言论对“中得心源”的强调,也就是说张璪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

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是很有代表性的。

2.简要论述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1)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①“新诗格律化”的提出“新诗格律化”是闻一多首先提出,是在新月派关于新诗“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新月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并不是简单地保留旧格律、古风格,而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

②新诗格律化的重要内容a.情感的节制。

新月诗人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新月派的矛头指向是他们所谓的“感伤主义”与“伪浪漫主义”,也即诗歌中情感的过分泛滥,以及不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b.本质的淳正。

徐志摩认为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现,要求新诗回到诗本身,他们认为只有“言志”的内容与“语言形式”和谐统一。

c.格律的严谨。

闻一多认为,新诗固然要彻底冲决旧诗格律的束缚,但同时还应该创建新的格律,认为“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d.“三美”理论。

为了创造“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起)【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起)【圣才出品】

第4章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起一、填空题1.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是著名学者________的《________》前四册出版。

(中山大学2009年研)【答案】钱钟书;管锥编【解析】19世纪中后期,严复译《天演论》、《原富》以及林译小说的风行,林纾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有着特殊的贡献。

鲁迅在中国比较文学萌芽时期是一个重要人物,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一篇重要文章。

1948年钱钟书的《谈艺录》是一本重要的著作。

50年代~80年代,比较文学销声匿迹。

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前四册问世,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复兴。

2.傅东华翻译了_________的________,第一次在中国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

【答案】罗力耶;《比较文学史》【解析】30年代中期,傅东华和戴望舒分别翻译了罗力耶的《比较文学史》和保尔·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在中国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

二、名词解释1.诗可以怨(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诗可以怨》是钱锺书的一篇文学批评论文,是1980年作者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恳谈会上的讲稿,收录在《七缀集》里,后收录在《钱钟书散文》集里。

《诗可以怨》从文学和心理学两大方面对传统的历史观点提出了质疑,作者横贯中西、打通古今、引经据典,以大量的事实作论据,论证传统文学理论观点的偏颇和错误;以中外众多相似的语言现象进行中西文化比较,说明人类的心理体验、情感机制有共同的基础这一观点。

2.谈艺录答:《谈艺录》是钱钟书的文论著作之一,中华书局1948年出版。

在沟通中西、广征博引的基础上,他对中西诗论作丰富的比较和阐发。

有关佛学对中国诗文论的影响、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运用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克罗齐直觉主义的批评,均有相当的突破。

l984年再版时,将原书修订为上编,又将近年补订的部分作下编。

后者不仅继续补充上编之内容,且对西方文论,特别是西方当代兴起的新学科、新理论也作了精微辨析和丰富的联系。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一般认为,以马洛为代表的英国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__________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18世纪德国著名的文学运动是__________。

3.19世纪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被称为__________。

4.20世纪初美国“揭露黑幕运动”的第一部小说是厄普顿·辛克莱写的《__________》。

5.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作家是__________。

6.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是著名学者__________的《__________》前四册出版。

7.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基础上,台湾学者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另一类型:__________。

8.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主要包括文学和艺术、宗教、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等学科的比较研究。

9.根据罗斯玛丽·帕特南·童的分类,女性主义有哪些思潮流派?试举出其中五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简述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简述比较文学研究的开放性特征。

3.简述何谓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为何?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1.结合文学观念、具体作品论述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比较文学研究中,在文学研究范围内的研究主要有哪些?请你举例谈谈其中一种你比较熟悉的研究方法。

3.试以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一部情节剧(melodrama)电影文本。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一般认为,以马洛为代表的英国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__________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圣才出品】

第8章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一、简答题1.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答: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以下变化:(1)西方文化中的诗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指文学理论,而且当时尚无小说、电影之类的体裁,故此时的文学理论只是狭义的,主要指戏剧的理论。

(2)诗学在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3)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诗学被用于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2.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主要含义是什么?答:(1)在古代中国,诗学一词主要有两重含义①专指《诗经》研究;②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a.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如毋逢辰于大德十年所撰《王荆公集序》说“诗学盛于唐,理学盛于宋”,此“诗学”指的就是唐朝时的诗歌。

b.诗歌的创作实践与技巧,这也是历代文人所云“学诗”之“学”的主要内涵。

c.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诗学的这层含义,正如诗格、诗式、诗法之类的著述,其主旨本为探讨诗歌的创作问题,但在发掘主旨的同时也涉及到了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故这层含义只是附带谈到的一部分。

(2)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人,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一些变化。

与传统诗学著作主要强调诗歌的创作与技巧不同,这时期诗学研究注重的是诗歌的理论方面。

(3)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之后,诗学不仅指诗歌理论,开始用来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

3.试述比较诗学在西方崛起的学术背景。

答:比较诗学在西方崛起的学术背景是16世纪开其端绪的世界化潮流,其中又以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为其基础。

美国学派为比较诗学的产生做了独特的贡献。

(1)早期的法国学派以实证主义作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基础强调对于不同文学间影响事实的外部实证研究,排除文学的美学内涵。

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难,为了在比较文学领域内替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或美学品格赢得合法性,而后者是符合新的学术精神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接受·影响·交流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文学比较“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

答:对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硬性比较。

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比较在“X加Y”的模式中寻找双方表面的同异点,安娜是“X”,繁漪是“Y”。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的理由因为安娜与繁漪同是女性,她们俩各自都有一个富庶且有着相当社会地位的家庭,但她们又都有一个给她们支撑脸面但又极度缺憾爱情的丈夫;她们都有冲破这个家庭追寻爱情自由的欲望,并且她们都大胆地冲出了家庭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情人,但最终又都被自己所钟爱的情人抛弃。

如上所言,法国学派追寻的事实材料关系在这里也无法成立,因为至今为止,也没有任何实证材料在迹象上说明曹禺在塑造繁漪这个人物形象时直接受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影响。

(2)文学比较可以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文学比较不仅可以罗列两种民族文学作品之间表面上的类似性,还可以从表面上罗列安娜与繁漪这两个女性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官僚,繁漪的丈夫周朴园是一位封建色彩浓厚的资本家;卡列宁的冷漠是伪善的冷漠,周朴园的冷漠是残酷的冷漠;安娜要冲出的是一个贵族家庭,繁漪要冲出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家庭;安娜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资产阶级贵族女性,繁漪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封建阶级富家女性;安娜的形象美丽,她总是以一种迷人心魄的眼光凝视着第三者,繁漪的形象苦涩,她总是以一种病态般的忧郁伺机叩问第三者的心灵。

甚至,还可以把两位第三者渥伦斯基与周萍进行表面上同异性的罗列等等。

(3)这里关于安娜与繁漪的文学比较,从表面上看不仅跨越了民族——中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并且也跨越了学科——小说与戏剧,但由于这种文学比较没有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仅是对两种文学现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罗列,所以这样的“比较”缺少内在的汇通与整合,只能够被定义为两种不同文学现象之间表面类同的“比附”。

2.什么是文化研究的“文化”概念,为什么它导致了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挑战?答:(1)文化研究即是研究文化“文化”在文化研究中以两种主要的相互交叉的形式出现:一方面,文化的聚焦点是象征性再现、文本、修辞、话语。

另一方面,文化概念实际上包含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即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

这种文化观实际上是一个逐渐演变的结果:①在文化研究的传统中,文化既被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囊括观念、态度、语言、实践、制度和权力结构,又包括一系列文化实践——艺术形式、文本、经典、大众商品等。

②文化研究信奉文化乃是再现的观念,对女性、同性恋者、“土著”民族、少数族裔、下层阶级和身份集团的“再现”使文化研究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创造再现空间的一个学科场所。

(2)文化研究越来越对精英文学研究意味着挑战的原因①文化研究考察大众文化并非在于要揭露其道德上的腐朽、美学上的贫乏、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化。

归根结底,文化研究不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批评,而是重在完成其政治使命,即揭开大众文化形式和实践中意识形态的机制。

大众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参与姿态,所以文化研究对之的分析重点并不落脚在美学或人文方面。

②“文化”之于文化研究不仅是体现社会生活方式的载体,更意味着一种政治性;而大众性则是文化研究的一个必然焦点和追求,它当然是反精英的。

故而,文化研究的视野里自然就没有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低俗与高雅之分,它不会立足于精英主义立场格外垂青于高雅文学,也不会对大众文化持居高临下的贬损态度。

3.什么是接受的期待视野?请以中俄文学交往的实例说明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现象。

答:(1)接受的期待视野接受的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阅读前就已经存在的意向。

这种意向是接受者在长期的阅读审美习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审美观念。

接受文本前,已形成的期待视野渴望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做出某些超前的理解、估计与期待。

(2)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现象①清末,中国一度对俄国的虚无党小说情有独钟。

这就是一个涉及接受中读者的期待视野问题。

无党小说属政治小说之列,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

清末的一些重要刊物如《新小说》等都刊过虚无党小说,大多描述虚无党人尤其是女虚无党人在革命或反专制行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清末中国文坛对俄国虚无党小说的接受主要是基于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热情。

②中国读者喜欢阅读情节曲折的小说,一些比较成功的虚无党小说,其布局大多悬念迭生,情节往往惊险曲折。

对习惯于鉴赏情节的中国读者而言,在艺术上有很大的魅力。

虚无党小说中的侦探小说与传奇小说尤其受中国读者重视,如《女党人》就被置于“侦探小说”栏下,更有不少虚无党小说带有传奇色彩。

③清末尤为看重以女虚无党人为主人公的这类小说,因为俄国此类小说对俄国本土专制主义的猛烈攻击,在当时深受专制残酷统治的中国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除此之外,也与当时女权思潮的兴起有很大联系。

总之,俄国虚无党小说在清末的流行只是一种特定环境中出现的特殊的译介现象,读者的期待视野是中国接受俄苏文学和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前提。

4.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的接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原因。

答:(1)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接受的相同点①中国作家大都把眼光投向俄国,从俄国作家那里寻求写作的灵感和方法。

因为当时中国新文学刚刚诞生,中国第一代新文学作家正在进行对文学艺术的努力探索。

②19世纪俄国文坛进入鼎盛期,人才辈出、著作如林,出现大批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家和多样化的优秀作品。

果戈理式的犀利、屠格涅夫式的抒情、冈察洛夫式的凝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深邃、托尔斯泰式的恢弘和契诃夫式的含蓄等,无不显示出俄罗斯文学撼人的艺术魅力。

苦苦寻找新文学出路的中国作家自然将目光投向邻国鼎盛的文坛。

(2)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接受的不同点①中国作家们学习的对象互不相同鲁迅接受了不少俄国作家的艺术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果戈理、契诃夫和安德列耶夫。

鲁迅还写了与果戈理作品同名的小说——《狂人日记》。

巴金早期却不能接受契诃夫,他接受的是屠格涅夫的影响。

茅盾的小说写作则更近于托尔斯泰,等等。

②中国作家们即使对同一个俄国作家感兴趣,其接受影响的角度和深度往往不同如郁达夫、巴金、沈从文、艾芜等作家都对屠格涅夫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但是郁达夫主要是在感情上与其相呼应,并在塑造“零余者”形象时接近屠格涅夫;而沈从文更多的是从《猎人笔记》中获取艺术灵感,写出优美的《湘行散记》。

5.怎样认识理解接受中的误读现象,试以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说明之。

答:(1)接受中的误读现象接受中的误读现象与不同民族、文化及时代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时代局限及接受者发展自身民族文化文学的需要,误读不止有无意的误读也存在有意的误读。

(2)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①普希金在中国被接受的第一次误读是小说家的误读这是当时中国文学翻译界根据中国文学状况及现实思想需要,对普希金作品选择性译介造成的无意的误读结果。

②中国接受者对普希金第二重误读是革命诗人的误读评论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把普希金着重描述为革命诗人,这是中国读者在有革命倾向性评论的误导下的误读。

这是一次有意的误读。

6.思考一下,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你还可以发现哪些个案值得研究;反过来,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你还可以发现哪些个案值得研究。

答:(1)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接受的个案①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样作为俄苏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上,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显然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大;②而在当代的文学接受中,后者明显比前者更受当代作家的追捧,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案例。

(2)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的个案①现代文学史上,中苏(俄)文学相互接受影响几乎是一边倒的形势,俄苏文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②到当代文学时期,尤其是当前文学,中国文坛蓬勃发展,出现大批优秀作家。

俄苏文学相对没落,中俄文学互相影响态势有望或已经转变。

可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对俄文学影响为例,探讨当前俄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状况。

7.请思考文化研究的得与失。

答:对文化研究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赞同和提倡者认为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反对者则斥之为一种寄生现象,是毁灭文化的刺耳杂音。

(1)文化研究的成功之处英美的文化研究的兴起,是理解现代社会—文化的形成过程的一种努力。

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流行、知识群体的瓦解、全球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形成,这些普泛的历史发展状态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导致产生了不同形态的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不仅是对这些事件编年史式的记录,也雄心勃勃地参与、甚至干预到其中,顺理成章地,文化研究者也不再把自己视为提供一种论述的学者,而是在政治上积极的参与者。

(2)文化研究的不足之处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身的一致性,这种流动性和未完成性却恰恰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地方。

文化研究之所以被称作解地域化的场所,正是在于它反对学科体制化,并以此为解决问题之道。

然而,目前文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以新的方式被商品化和制度化,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场地,它被重新刻上了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礼仪规则。

文化研究自身的嬗变引起的一个后果是,人们对它谈得越多,越不清楚自己在谈什么。

于是,文化研究者似乎面临着跟当初比较文学者试图界定其学科性时相同的困境,这是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