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研究是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心理学的一
个热门话题。
现在,有大量的文献研究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本文就现代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内外环境的反映进行综述。
首先,从定义的角度来看,青少年自我意识是指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每个
人都包含了自我特性与功能、学习思维行为经历和其他实践性经历等一个积极发展的综合实践动力体系。
其中,自我意识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次,从发展过程来看,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形成从幼儿时期开始,但自初涉家
庭之外的环境并不是马上就发展起来,而是在社会环境引导下在其中不断完善迭起,最终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
此外,另外有研究表明,周围的家人、朋友和同伴等社会因素也会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从反映外部环境的角度看,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会反映出社会环境中的社
会价值观和价值观的变化,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兴趣、社会信息以及社会活动等性格特征也会随着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因此,培养和指导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应当从多个维度来综合发挥各因素的作用,让孩子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中获得更加和谐的发展。
综上所述,青少年自我意识是社会心理发展中一个重要领域,虽然已有大量的
文献对其进行了研究,但研究仍然局限于理论层面,需要更多深入实践性的研究来更好地指导青少年实现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中学生自我意识研究报告
中学生自我意识研究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正确认识和培养中学生自我意识,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本报告旨在研究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培养方法,以期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
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1.发展阶段特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开始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2.自我认知:中学生开始关注自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
3.自尊心的形成:中学生更加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
他们追求自尊心的满足,渴望被认可和接受。
4.自我掌控:中学生逐渐获得生活自理的能力,开始主动参与决策和规划,具备一定的自我掌控能力。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2.同伴压力:中学生处于同伴关系的密集交往阶段,同伴的评价和看法对他们的自我意识产生深刻影响。
3.社会媒体: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的引导和冲击,产生自我批评和不安感。
4.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有效的教育引导能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方法1.家庭建设:家庭环境是中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起点,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注重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积极的认可和鼓励。
2.教育引导: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他们自身的发展与价值。
3.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帮助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与指导。
4.社交技巧培养:中学生需要适当地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学习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水平。
小学生自我意识文献综述
小学生自我意识文献综述小学生自我意识研究综述摘要:目前国外对自我意识的研究比较多地集中在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自我意识的理论研究中,杰弗里〃L.布朗研究了儿童自我意识与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互动方式的关系。
国内研究者较多地将特殊儿童和一般儿童的自我意识进行对比并分析可能造成差异的原因。
从一些研究者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现状调研情况中可以看出当年国内在这一课题的研究缺乏一定新意,多是将量表应用后直接统计数据而得的。
自我意识的发展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鉴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我们更应将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其他领域中去。
关键词:自我意识;小学生;“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自我意识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从国外、国内两个维度展开,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特点、作用等方面,将见诸文献的观点陈述如下。
一、国外相关研究(一)自我意识及其作用近几十年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数量的急剧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非认知教育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种教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导致了启蒙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从而增加了对孩子的关注,增强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近代自我意识的研究渐渐将目光指向学校,Clark (1963)提出学校应对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负有根本责任。
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也被认为是学校教育成效的体现。
目前国外研究的重点多在于探究自我意识和其他变量的关系,即什么导致了自我意识的差异。
在不同人群中,自我意识的平均分数有很大差异。
单独来看,不同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差异为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和校外灵活性课程,多参加校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Rogers, Beck和Higgins 等认为, 自我意识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与个体的社会适应、自觉幸福感密切相关。
自我意识歪曲或障碍, 常常是导致人格异常和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
心理学研究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发展
心理学研究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发展青少年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他们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通过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发展进行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它涉及到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形象等方面。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形成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 认识自我: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思考自己是谁,逐渐产生“自我”这一概念。
他们通过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来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优劣。
2. 建立自我身份:青少年通过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互动,逐渐明确自己的身份认同。
他们会从家庭、朋友、学校等环境中吸收信息,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3. 探索自我内心世界:青少年开始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绪,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梦想、目标和未来的职业选择。
二、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他们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特点:1. 自恋思维:青少年常常过分关注自己,自我中心的思维在这个阶段尤为明显。
他们容易产生自大、自卑等极端情绪。
2. 自我认同与困扰:青少年时期是人类自我认同最困扰的阶段之一。
他们常常陷入对自己身份的疑惑和困惑,容易受到同伴和社会舆论的影响。
3. 自我评价的波动: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十分波动,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外貌容易产生不确定和否定的情绪。
这种波动也会对他们的情绪和自信心造成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方法心理学家通过多种方法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进行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需求。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心理学家常常设计问卷,通过让青少年回答问题,了解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2. 实地观察:心理学家会到学校、家庭等社会环境中观察青少年的行为和言语,以获取更真实的数据。
3. 面谈和访谈:心理学家与青少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的思想和感受,深入了解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发展情况。
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
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存在、行为、性格、情感的感知和认知,是情感、认知和行为的中心,对人的成长与适应具有决定性作用。
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具有其特殊性。
一、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 个体认同的形成青少年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和个体独特性,产生了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同。
这对他们的自我形象、自尊心、自信心的发展以及后续的人际交往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 角色认同的建立随着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并开始努力建立自己的角色认同感。
这对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3. 像镜子一样的自我看待青少年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像镜子一样的自我看待”。
这种自我看待方式是在他们进入青春期之后,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逐渐清晰和明晰,同时他们对自己也有了更加客观的评价方式。
二、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1. 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的温暖与支持、家庭成员的素质与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
2.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技能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环境、师生关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等都会影响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尤其是与他人的交往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例如社区、媒体、网络等。
三、如何促进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1. 健康育人学校应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育人工作,引导学生认识并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让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逐步增强,并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推动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2. 倡导个性发展学校应该倡导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达到鼓励学生发挥其潜力、培养自我认知和建立自我认同的目的。
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
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程度。
它是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基础,对于发展社交能力、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行目标设定和实现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那么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是什么呢?本文将通过对初中生的调查研究,阐述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开始调查发现,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开始于11岁左右,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形成对自己的基本理解。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不仅对自己如何在社会中被看待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有了更清晰的意识,同时,孩子们也开始分辨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形成了初步的自我认同。
二、自我认知意识的发展调查还发现,初中生在自我认知意识的发展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有了自己所坚信的东西。
部分初中生认为,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个性分为好、坏两部分,并且十分明确自己的哪些特点是让自己受益的。
2.渴望被人认可和接纳在这个阶段,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归属感需求,他们渴望被人认可和接纳,所以他们会在朋友圈中不断地模仿别人的行为和言语,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可,进而得到社交关系。
3.对自己的能力和成长的关注随着学业、体育和社交方面的要求的增加,初中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成长亦有了更深入的关注。
他们会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并且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交圈子,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增强自我。
三、自我概念与自尊调查也发现,初中生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1.刻在自我概念中的现象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自我概念建立在他们的经验和黑白的东西上。
因此,他们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有很深入的自我认识。
但对于初中生,此时期感受到的权威批评、家庭环境等都会成为他们的自我认识的重要部分,往往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水平。
人类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的研究报告
人类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人类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摘要:本研究报告探讨了人类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的概念、发展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定义和理论进行综述,我们发现人类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是复杂而多维的心理过程。
研究表明,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在个体的自我评价、社会互动和情绪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神经机制和发展过程,以及其在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1. 引言人类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是人类独特的心理特征,对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自我认知指的是个体对自身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认知和了解,而自我意识则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和主体性。
本研究报告旨在综述人类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概念、发展和影响因素,以期深入理解人类心理过程的本质。
2. 自我认知的概念与理论自我认知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我内在心理活动的观察和认知。
随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将自我认知视为个体对自身思维和行为的感知和了解。
自我认知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自我知觉、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概念,强调了个体对自身的观察和反思。
3. 自我认知的发展自我认知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婴儿期到成人期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婴儿期,个体开始通过感知和运动经验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环境。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发展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知,包括情绪、欲望和信念等。
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对自我进行更加复杂和抽象的思考,形成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
4. 自我意识的概念与理论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和主体性的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将自我意识视为个体对自身的观察和反思。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查理斯·霍顿·考利认为,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作为他人眼中对象的认知。
心理学中的自我意识发展研究
心理学中的自我意识发展研究自我意识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对自己存在的认知和体验。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到个体对于自身身份、认知和情感的理解。
在心理学中,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备受关注,有助于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自我意识发展研究,从婴儿期到成人阶段进行讨论。
一、婴儿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并没有完全形成自我意识。
婴儿对于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他们无法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分离的个体。
然而,随着婴儿的生长和发展,他们开始逐渐认知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了初步的自我意识。
例如,在镜子面前的表情反应和自己的身体感觉的发现,都是婴儿在发展自我意识方面的重要里程碑。
二、幼儿期和儿童期的自我意识发展在幼儿期和儿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幼儿开始认识到自己有独立的思想、感觉和欲望,他们能够用“我”来指称自己。
此时,幼儿的自我意识主要是以行为和物质为基础的,他们开始寻求自身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在这个阶段,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影响作用。
理解自我概念和通过语言能够描述自己的特征和能力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三、青少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个体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和人生意义。
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变化,青少年在追求自身独立和个性的过程中,开始探索自我意识的更深层次。
他们开始关注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对自己外貌和社交关系的评价变得更为敏感。
同时,青少年面临社会期望和个人意愿之间的挣扎,他们努力寻求自我身份的稳定和自我认同的发展。
四、成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在成人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已经相对稳定,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自我评价趋于固定。
成人对于自己的价值观、目标和意义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然而,随着成人生活中的转变和重要事件的发生,个体的自我意识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经历重大的人生转折、婚姻和职业的选择等,都会对个体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和挑战。
自我意识的发展范文
自我意识的发展范文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人类的生命旅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指一个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知和理解,并能够将自己与他人和环境进行区分。
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形成,它是人类社会、心理和个体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本文将探讨自我意识的发展,并着重探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里程碑和影响因素。
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在婴儿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还未形成,并且无法区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
然而,当婴儿开始认识到他们的肢体动作与他人的行为之间存在关联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初步形成。
例如,当婴儿意识到他们可以通过触摸自己的脸来探索自己的身体时,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在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达到高峰。
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未来,并努力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包括性别、性取向、兴趣爱好、职业等,这些因素成为他们认识自己和与他人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着身份危机,试图找到与他人和社会的关联,并制定未来的目标。
自我意识的发展在成年期也会继续进行,但不再像青少年时期那样剧烈。
成年人会进一步加强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并通过工作、婚姻、家庭和社会角色来塑造自己的个性。
此外,成年人还会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和意见交流来进一步了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调整和发展自己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家庭和社会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对个体的自我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儿童在家庭中受到鼓励和支持,他们更有可能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相反,如果一个儿童受到家庭成员的批评和指责,他们有可能形成自卑和不健康的自我意识。
社会环境也对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规范和期望以及他人对个体的评价会影响他们的自我意识。
例如,在一个强调外貌的社会中,个体可能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并根据他人的评价来评估自己。
小学生自我意识文献综述-推荐下载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0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负料2,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2试时32卷,3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度并25工且52作尽22下可护都能1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试技5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置管4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技3试资件且、术卷料中拒管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关于青年自我意识的研究
关于青年自我意识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年自我意识的状况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步骤阐述青年自我意识的研究。
第一步,定义青年自我意识。
青年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知和感觉,包括身份认同、自尊心、成就感、目标感等方面。
该概念与年龄段有关,通常指18-35岁的人群。
第二步,探讨青年自我意识的现状。
在现代社会中,青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如就业、住房、婚姻、家庭等。
这些问题会对青年的自我意识造成影响,导致自我认同感不稳定、自尊心下降,甚至失去目标感和成就感等。
第三步,分析影响青年自我意识的因素。
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教育方式等因素都会对青年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而青年自身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等也是影响的因素。
第四步,提出解决青年自我意识问题的方法。
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参加心理咨询、参加各种培训班、获取更多的知识等。
同时,家庭和教育机构也应该关注青年的自我意识问题,给予关注和支持。
总之,青年自我意识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认真分析现状、找出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法。
只有让青年拥有稳定的自我认知和健康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研究
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自我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对象之一。
通过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心理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自我认知、情绪体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内容和发现,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及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的认知。
在心理学中,自我意识一般可分为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特征、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理解和认知,自我评价则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能力和形象等方面的主观评价。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早期幼儿阶段,孩子对自己的意识主要体现为感觉和感知,例如,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基本身体感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认知逐渐增强,孩子能够更具体地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和性格特点等。
最后,在青少年期,自我评价逐渐形成,个体开始关注自身的社会形象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二、自我意识与自尊心的关系自尊心是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我意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尊心是个体对自己的内在价值和社会形象的主观评价和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尊心水平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较高的自尊心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接纳程度,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另一方面,较低的自尊心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自卑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自我意识与自尊心之间的关系,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三、自我意识与情绪的关系自我意识与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个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评价会对情绪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研究表明,自我评价低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和自卑感等;而自我评价高的个体则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快乐、满足和自信等。
此外,自我意识还与个体的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能力相关。
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使得个体更加敏感和自觉地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调节情绪。
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研究
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理解和反思的能力。
这是一种高度发展并且与人类独有的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不仅使我们能够认识自己的存在,还让我们能够观察和评价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自我形成的过程、自我概念的建立以及对自我评价和自尊的影响等方面。
本文将分析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并探讨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研究方法和取得的进展。
一、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自我意识在个体的发展和社会互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使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身份。
通过对自己的认知和反思,我们可以清晰地界定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并进一步形成个体的身份和角色。
其次,自我意识允许我们观察和评价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这种自我观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内在动机和外在环境对自己的影响,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适应社会需求。
最后,自我意识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价值评价,从而形成自尊、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这种自我评价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学研究自我意识的方法为了研究自我意识,心理学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和观察等。
在实验研究中,心理学家利用特定的实验任务和心理测量工具来评估个体的自我意识水平。
例如,研究者可以利用镜子实验来探究儿童何时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镜像,并观察其反应和行为。
在问卷调查中,心理学家通常运用自我评估量表和量表来测量个体对自己的感知和评价。
观察方法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和言语来了解其自我意识的表现。
这些不同的研究方法相互补充,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全面地了解自我意识的本质和影响。
三、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早期发展阶段,婴儿对于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只有模糊的认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与他人进行比较。
在此过程中,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个体自我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父母的关注和评价对于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研究
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自我意识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感知。
在心理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中,自我意识被广泛讨论和解释,以揭示人类认知和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并概括其研究方法和主要发现。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与重要性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状况、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认识和感知。
它能使个体觉察自己的存在和特征,并与外界环境互动。
自我意识是人类认知和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发展和适应起着关键作用。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家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探索和理解自我意识的本质和机制。
以下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1. 实验室研究:在控制条件下,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研究个体的自我意识。
实验设计可以包括自我反应时间测试、自我相关性评估等。
2. 问卷调查:通过编制问卷调查个体的自我认知、自尊和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但受到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
3. 病例研究:通过观察和分析与自我意识相关的病例,探讨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的异常表现,并揭示潜在的心理机制。
三、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个体经历等。
1. 社会因素:社会关系和他人评价可以显著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
比如,社会压力和他人期待可能改变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和评价。
2. 文化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自我意识的理解和评价存在差异。
个体在不同文化中的自我概念和自觉意识可能有所不同,这也反映了文化对个体自我建构的影响。
3. 个体经历:个体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经验也是塑造自我意识的重要因素。
人们通过与他人互动和经历生活中的事件,不断建构和更新自己的自我意识。
四、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自我意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以下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发现:1. 自尊的重要性:自尊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较高的自尊可以增强个体对自身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研究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研究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地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本篇文章将就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一、开始意识到自我存在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会慢慢地感知自我和外界之间的差异,这种感知在初中时期开始表现得更加明显。
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学习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个性。
二、强烈的同伴关系
初中时期,学生成群体意识逐渐增强,同伴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他们会努力地试图适应群体,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
同时,学生也会开始寻找自己的独特性,不断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
三、自我评价意识的逐渐加强
随着成长,学生日益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他们会尝试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逐步建立自我评价的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的培养也起到重要作用。
在成长的道路上,学生需要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和鼓励,这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念。
四、对未来的规划和憧憬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和憧憬。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
特长,逐步明确自己的目标,为未来做好准备。
同时,学生也会积极尝试各种机遇,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经验,为未来发展储备资源。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具有一个逐渐成熟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强化同伴间的关系,建立健康的自我评价观念和规划自己的未来。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在这个重要的发展期中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
自我意识专题研读报告
自我意识专题研读报告背景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份、能力和情绪的认知和理解。
它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个体的发展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我意识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深入研究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分析自我意识的定义和特征自我意识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它包括对自己身份、能力和情绪等方面的认知。
自我意识具有以下特征:1.反思性:自我意识使个体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并从中获取有关自己的信息。
2.个体性: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自我意识,它受到个体经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动态性:自我意识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时间和经历的改变而变化。
自我意识与个体发展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它可以帮助个体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增强自尊和自信心。
自我意识也能够促使个体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改变。
自我意识与个体健康健康的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
它可以增强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提高应对压力和困难的能力。
健康的自我意识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增强社交能力。
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1.自我反思: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想法和感受,了解自己并发现问题。
2.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接受并喜欢自己的独特之处,并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
3.培养情绪调节能力: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4.增强社交能力: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结果通过对自我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发展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2.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教育机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和自信心。
2.父母应关注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并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研究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也逐渐开始体现出各种特点。
本文将从身体方面、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三个方面来研究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身体方面身体方面主要表现为: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影响,以及身体角色认识的建立。
在进入青春期的时期,初中学生会经历生理上的变化,比如说二次性征的出现、生长发育的加速等等,这些变化为他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心理问题。
他们对自己的身体逐渐产生了关注和认知,开始关注自己的体型和外貌等。
就如同女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发展会变得更加敏感,特别是对自己的乳房发育情况等心理影响尤为显著。
因此,在这方面需要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除此之外,身体角色认识的建立也是身体方面的一种表现。
例如,当他们在班级或小组参加活动或完成任务时,不同的学生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会被选为组长或领队,有的则会在中间居于支持帮助其他人的角色。
这些不同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逐渐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能力和价值所在。
认知方面在认知方面,表现为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建立。
初中学生期间,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果会对他们的能力认识和自我评价产生重大影响。
他们能够比以前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逐渐能够为此做出更加准确的自我评价。
这正是他们在这个时期中发展的自我认知能力。
同时,在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理解到自己的能力是被后天环境所影响的,而不仅仅是天生的。
这时候,他们在自我评价时就不再只关注于成就方面,而是更加综合地考虑生活中的各种方面。
情感方面初中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主要体现为个人自理能力的增强和对自我情感的认知加深。
在情感方面,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不断增长,初中学生的个人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例如,他们能够明确地区分何时需要依靠别人的帮助,何时需要保持独立性。
他们的情感能力从以前的单调、表面,慢慢地变得更加细腻、多感,开始能够主动去探究自己的情感更深层次的内涵。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意识发展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意识发展研究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在社会中地位和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
心理学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下面将从认知发展、社会文化和性别角度分析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认知发展对自我意识的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儿童在早期时期对自我了解的认知有限,他们不能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思维与意识。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具备更强的元认知能力,可以观察和评价自己的思维和情绪状态。
通过自我反省和内省,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自我概念,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思维和感觉。
二、社会文化对自我意识的塑造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同文化对于个体自我意识的要求和塑造方式存在差异。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被鼓励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自我意识较为强烈。
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强调团体的利益和关系,在塑造自我意识时会更加注重集体认同,并且个体的自我概念可能更多地与集体相关联。
三、性别对自我意识的差异性别也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女性更倾向于内向和思考自我,更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关注自己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而男性更倾向于外向和行为自我,更注重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社会角色和性别社会化有关,男性被社会期望表现出的自信和竞争意识,以及女性受到的审美和行为规范等等。
总结起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认知发展、社会文化和性别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通过了解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情感,促进个体的自我认同和成长。
心理学专业中的自我意识发展研究
心理学专业中的自我意识发展研究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主观体验,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心理学专业中,自我意识发展研究涉及到自我概念、自尊、自我评价、自我理解等内容。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探讨心理学专业中自我意识发展研究的重要性和进展。
一、理论基础1.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形成的一种认知结构,它包括对自己的身体、性格、能力、角色等方面的了解。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文化、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自尊: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能力和价值感的评价。
自尊得到良好的发展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而低自尊常与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密切相关。
3.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和价值判断。
个体通过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来形成自我评价,这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具有重要影响。
4. 自我理解:自我理解是个体对自己内心经验、行为动机和情绪的认知。
个体通过对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和适应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这对探索内心世界、进行自我调节和发展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二、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研究自我意识发展的常用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编制问题,让被试者对自我进行评价,从而了解其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情况。
2.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可以通过对被试者的自我反应和行为进行观察和测量,来研究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的形成、变化和影响因素。
3. 认知神经科学方法: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可以通过脑成像技术等手段,研究自我意识在神经系统中的表征和作用机制,为自我意识研究提供生理基础。
三、应用领域1. 教育领域:自我意识发展研究可应用于教育领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制力发展情况,从而制定更科学的教育策略。
2. 临床心理学:自我意识发展研究对临床心理学有着重要意义。
了解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尊水平,可以帮助心理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的心理问题。
3. 职业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对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综述
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综述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综述摘要:儿童大约在二三岁出现自我意识,在经历了婴幼儿期、学龄期、少年期、青年期的发展历程后,大约到青年中期左右,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自我意识逐渐达到稳定和成熟的水平。
本论文即对我国20多年来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自我意识发展婴幼儿青少年我国心理学界对自我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中对“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等概念也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未做严格区分。
朱智贤认为,自我是个人自我意识的凝聚,即人对自身的观念系统。
时蓉华认为,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李德显认为,自我意识不同于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属于一种主体自觉的、能动的行为过程,包括知、情、意三大过程,是个体的“主我”实现认识“客我”的方法和手段,而自我概念就是这一过程的目的和结果。
主体通过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概念,两者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尽管不同研究者之间存在分歧,但一般认为,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和自己与他人及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纬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就形式而言,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个方面;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其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致要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婴儿期的没有自我意识发展到青年期的自我意识接近成熟,需要一段很长的过程。
一、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婴儿期儿童主要指0-3岁的儿童。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动作加强了,由随意性向精确性方面发展。
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语言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为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理和心理准备。
几个月大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甚至不能区分自己的身体与外界事物。
大约到8个月时,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即生理自我开始萌芽,这是自我意识的开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综述
摘要:儿童大约在二三岁出现自我意识,在经历了婴幼儿期、学龄期、少年期、青年期的发展历程后,大约到青年中期左右,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自我意识逐渐达到稳定和成熟的水平。
本论文即对我国20多年来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自我意识发展婴幼儿青少年
我国心理学界对自我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中对“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等概念也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未做严格区分。
朱智贤认为,自我是个人自我意识的凝聚,即人对自身的观念系统。
时蓉华认为,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李德显认为,自我意识不同于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属于一种主体自觉的、能动的行为过程,包括知、情、意三大过程,是个体的“主我”实现认识“客我”的方法和手段,而自我概念就是这一过程的目的和结果。
主体通过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概念,两者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尽管不同研究者之间存在分歧,但一般认为,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和自己与他人及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纬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就形式而言,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个方面;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其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致要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婴儿期的没有自我意识发展到青年期的自我意识接近成熟,需要一段很长的过程。
一、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婴儿期儿童主要指0-3岁的儿童。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动作加强了,由随意性向精确性方面发展。
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语言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为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理和心理准备。
几个月大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甚至不能区分自己的身体与外界事物。
大约到8个月时,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即生理自我开始萌芽,这是自我意识的开端。
大约在1岁末的时候,牙牙学语的儿童开始使用手指,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在儿童2-3岁的时候,从跟周围人的共同生活中知道自己名字到逐渐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方面,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了。
从这时起儿童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儿童常说的“我自己来”这句话是最为
明显的表现。
随着儿童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做出评价,并形成自我体验和自制力。
随着环境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增长,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抽象性和稳定性也逐步发展起来。
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到了幼儿期,儿童身体迅速发展,心理活动开始了概括性和随意性的萌芽,出现了词的思维。
这个时期的儿童作为活动主体,不仅能走、跑、跳等,还能为自我服务,独立性大大增强;由于掌握了最基本的语言,他们可以借助语言与周围的人们进行初步的交流;在游戏中,儿童意识到自己是游戏活动的主体,能够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的外部个别性进行评价。
自我意识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都是盲目地听从,比如别人说“你不听话”,他就会哭。
但到了幼儿晚期,幼儿经过观察分析,其判断力有了较大发展,在自我评价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对别人的评价采取批判态度。
他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如果成人说他“不听话”,他则会争辩说自己“听话”,同时还会说出许多他听话的理由。
所以这个时期,成人对儿童的评价要慎重,以鼓励为主积极暗示为原则,否则会引起儿童的不信任或逆反。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过渡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幼儿期由于儿童接触面较广,接受外界的评价比较多,从而形成了自己一定的行为标准,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就不单单只看其外部行为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行为标准进行比较,开始能对自己和别人的内心状态做一些简单的评价,比如说“我本来想打人都没有打,我乖。
”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幼儿初期,儿童只能对行为的“好”“坏”“不乖”等进行粗略的分析,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慢慢地学会了客观的分析,能说出哪些好,哪些不好。
如问他“你今天在幼儿园乖不乖?”时,他会回答说:“乖”或“不乖”,然后列出乖和不乖的具体事例。
虽然幼儿期儿童在自我评价能力上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从整体上说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还是很差的,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在儿童个性发展上起着重大作用。
因此,必须善于对儿童做出适当的评价,过高或者过低的评价都是有害的。
三、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主要发展了个体对自身社会角色的意识。
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
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同时,个体认识自己的一个最主要途径就是“他人的评价”。
通过他人的评价,个体会从周围的世界中寻找榜样,模仿、认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评价标准,或者从自身的奖惩经历中总结一定的经验教训,加以调整或改正,种种这些使个体逐渐形成了各种社会角色,对自己的社会层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这个发展阶段中,个体的眼光是看向外部世界的,对自身内在的世界并未关注。
个体在不断地与外界接触,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进一步确定自己,逐渐明确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自己的作用与地位。
这一时期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而是既有上升的时期,又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四、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青少年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
与此同时, 由于对社会,对他人的了解逐渐增多,对自己的了解也日益深刻,青少年也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将目光指向内心世界,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与需求。
随着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逐渐扩大,他们将自己的内在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引起其对自己的内在素质、天赋等问题的关心。
更重要的是,青少年的认识能力有了迅速的发展,这必然引起他们对自己行动的原因、结果及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使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产生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其突出的表现是少年的内心世界开始丰富起来,对他人和自己的内心世界越来越感兴趣,体验也越来越深刻,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校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
“我是谁?”“我有什么特征?”“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在他们的心中。
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其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
一方面,他们总认为自己正确,因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固执己见。
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甚至十分敏感,怀疑他人在议论自己。
于是,少年对外界采取了反抗的态度,尤其是对父母、教师的批评教育抱有逆反的心理。
把父母、教师给予的关照、指导看作是对自己的约束,或是以强硬、粗暴的态度反抗,或是以冷漠相对。
这种主观偏执性的个性特点,使少年与外界、与他人的交往出现了困难,也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失去了平衡,变得十分敏感和脆弱。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定义为一个人形成同一性的关键期,并且认为青少年经历了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心理冲突。
为了获得自我统一性,青
少年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整合自我知觉的许多不同方面,使其成为一致的自我感。
五、成年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从青春期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存在一个“我”,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
到了成年早期,这种对自我的关心日益强烈,经过大约10年左右的发展,个人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方面的意识渐趋于完善,个体最终获得较为成熟的心理自我。
个体逐渐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
这时,个体能够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并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个体的一生,此时,自我意识逐渐达到了稳定和成熟的水平。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即一个人的内心的成长过程,代表一个人从“无知”到“成熟”的过程,但自我意识的发展又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自身单独发展的过程,在其自我意识未成熟阶段,尤其是在自我意识的两个飞跃期,个体需要家长、学校及社会的正确理解与指导。
而对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能促使每个社会角色正确了解每个阶段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及规律,从而促使个体自我意识的正确发展以及正确引导促进其他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最后使每个个体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及积极的个性倾向,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易正乐.促进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J].教育改革,1998(6):13-15.
[2] 杨沁霓. 浅析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J].哲学研究:2008(12).
[3] 郭瞻予. 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及其引导[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27):84-87.
[4] 李叙嘉. 结合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新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工作[J].乐山师专学报(社科版),1992,4.
[5] 程乐华. 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