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简介

合集下载

新时代青年教师科教相融能力提升途径探讨

新时代青年教师科教相融能力提升途径探讨

新时代青年教师科教相融能力提升途径探讨作者:夏水鑫郑时有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3年第27期[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面临着向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转型,青年教师是高校主力军,也是高校转型的中坚力量,肩负国家教育的未来和希望。

青年教师科教相融的职业素养能力提升不仅是青年教师自我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高校教育发展转型的推进器。

根据现阶段高校教育发展状况和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从主观思想、科研实力、教学技能等方面探究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難,提出了改变思维定式、发挥主观能动性、扩展专业知识领域、加强与学生教师交流、融合新技术教学和改善课程考核方式等多种途径和策略,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升个人科研、教学以及两者相融合的能力,为应对未来教育做好准备。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教师;科教相融;提升途径[基金项目] 2022年度上海理工大学教师发展研究项目“教育信息化2.0时代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与保障机制研究”(CFTD223038)[作者简介]夏水鑫(1987—),女,山东淄博人,理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郑时有(1974—),男,江西上饶人,工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7-0089-04 [收稿日期] 2022-08-16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新时代教育建设培养创新能力强、一专多能、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这不仅要求高校具有良好的教育平台,也对高校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上海理工大学申报高级职务教师主要情况公示表-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

上海理工大学申报高级职务教师主要情况公示表-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
上海理工大学申报高级职务教师主要情况公示表
部门 出生年月 申报职务 环境与建筑学院 1978-02 副教授 姓名 性别 张治国 男 现职务 二级学科 现岗位 类型 教学科研 学位
填表日期:2013
年 3 月8 日
研究生毕业 2009-11
岩土工程 博士 任现职务年月
最后学历 学位取得 时间
博士后
任现职以来个人主要工作业绩统计
单位(篇)
ISSHP 北大核心 科技引证 南大 核心 0 0
(光盘版) (核心版) 0 1 0 4 其他刊物
0 0
0 0
0 1 著作
0 0
著作类别 主编(副主编) 参编 参与(非第一负责人,排名前 3 位) 省部级 0 0 市级 市级及以下 0 0 横向 0 0 其他奖励 校内 0 0
科研 成果 获奖 发明 专利 著作 权 教材 教学 参考 书
序号 1 2 3 4 5 参加社会团体名称(包括期刊杂志编委)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 分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 分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隧道掘进工程应 用分会 国别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担任职务 学会理事 学会会员 学会会员 学会会员 起止时间 2012-11-30 2017-11-30 2012-11-30 2017-11-30 2012-11-30 2017-11-30 2015-11-30 2017-11-30
刊物级别 及排名 论文 著作 (不可 重复统 计) 独立作者 第 1 作者 刊物级别 及排名 独立作者 第 1 作者 项目类型经费 国家级 项目数 合计经费(万元) 获奖及排名 项目数(排名前 3 位) 类别及排名 独立 第 1 完成人 级别及编撰数 主编 参编 国际发明专利 0 0 国家级精品教材 国家发明专利 0 2 省部级精品教材 1 5.312 599 省部级 3 17 国家级 市级及以下 0 0 横向 0 0 省部级 校内 0 0 国家级 0 0 英文 0 0 SCI EI SSCI A& HCI 0 0 SCI (网络 版) 0 2 合计 中文 0 0 A类 0 7 主持(第一负责人) 研究 项目 与经 费 B类 0 2 C类 0 0 EI (网络 版) 0 1 0 0 ISTP

上海理工大学控制系导师研究方向

上海理工大学控制系导师研究方向
李琳
讲师/博士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鲁棒控制
lilin0211@
魏国亮
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随机非线性控制、随机非线性滤波、复杂网络
guoliang.wei1973@
hjzhyf@
王亚刚
教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先进过程控制系统、楼宇空调智能控制系统、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智能现场设备集成管理系统
ygwang@
范铠
教授级高工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智能化现场检测仪表、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仪表的可靠性和功能安全
fankai@
王竹平
教授级高工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仪器仪表的电气防爆、防雷技术研究
自动化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研究
wangzp@
徐建平
教授级高工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自动化仪表系统共性技术研究
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与评价方法研究
电气防爆安全技术
xujianping@
周一军
教授级高工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智能控制技术、信息化管理
zhouyijun@
孙红
副教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智能控制工程、计算机控制、智能决策系统、智能信息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应用
sunhong@
陈玮
副教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zhhlcome@
王凯
高工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工业控制、智能仪表、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
wk_sppc@涂煊Biblioteka 高工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导师名单光学工程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导师名单光学工程
ghanming@
倪争技
副教授
光学工程
精密测试及控制,精密机械,自动控制,中阶梯光栅制备,先进光谱仪,光栅传感器
sioi@
张大伟
教授
光学工程
微纳光学及技术,光学薄膜技术,LED器件及应用,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
dwzhang@
张荣福
副教授
houwenmei@
李毅
教授
光学工程
仪器仪表工程
控制工程
新型光电子材料、器件、模块与系统
liyi@
马军山
教授
光学工程
信号与信息处理
光电检测,光通讯
junshanma@
李湘宁
教授
光学工程
信号与信息处理
光学设计,光学自动测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视光学
窦晓鸣
教授
光学工程
影像显示技术、光伏技术、生物医学技术
prof_dou@
黄元申
副教授
光学工程
光栅及光谱仪,具体有:(1)凸面光栅设计及制备方法研究(2)凸面光栅光谱仪的设计及应用研究(3)平面、凹面光栅曝光和显影的实时监测(4)新型光栅传感器的设计及制备(5)离子束蚀刻技术
hyshyq@
光电学院硕士生导师情况表
(光学工程)
姓名
职称
归属学科
兼职学科1
兼职学科2
兼职学科3
研究方向
电子邮箱
庄松林
院士
光学工程
光纤传感,紫外检测,微结构
slzhuang@
郑刚
研究员
光学工程
信号与信息处理
光电精密测试技术,纳米颗粒粒径测量技术
gangzheng@
陈抱雪
研究员
2.新型“黑硅”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个 人 简 历 -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个 人 简 历 -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个人简历
郑松林,男,1958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2.1在吉林大学拖拉机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6在吉林大学拖拉机专业获硕士学位;1999.12在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3.12 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博士后出站。

1981.1-2001.3在原机械工业部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工作,1995年被机械工业部评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001.4-至今在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学院副院长,车辆工程系主任,汽车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机械工业汽车底盘零部件强度与可靠性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

从事车辆强度可靠性与轻量化设计理论研究30余年。

近10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及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项、地方政府重大科技专项和科研攻关项目12项。

提出了基于低载强化特性的结构轻量化设计理论,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开发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

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将3次,三等奖2次。

曾获得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科技专家等称号。

社会兼职主要有:全国机械振动与冲击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与应用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汽车工程领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会专家、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导师、《上海汽车》编委等等。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强度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理论研究、汽车结构轻量化设计理论与制造工艺研究、汽车零部件耐久性评价方法研究等。

高性能PtS2

高性能PtS2

第42卷 第1期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Vol.42 No.12024年1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cience Edition)Jan.2024文章编号:1671⁃5896(2024)01⁃0074⁃07高性能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收稿日期:2023⁃01⁃12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ZR1627300)作者简介:潘生生(1995 ),男,合肥人,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二维光电材料研究,(Tel)86⁃187****3664(E⁃mail)2351948787@;通讯作者:袁涛(1983 ),女,上海人,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研究,(Tel)86⁃181****3228(E⁃mail)4673250167@㊂潘生生1,袁 涛1,周孝好2,王 振2(1.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上海200093;2.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200092)摘要:由于光电探测器的工作性能直接关系到系统数据采集质量,为此,对高性能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进行了研究㊂通过选取材料㊁试剂和设备制作了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㊂搭建探测器性能测试环境,并利用光响应度㊁探测率㊁响应时间和光电导增益4个指标,分析探测器性能㊂结果表明,随着测试时间的推移,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的光响应度数值始终处于5A /W 限值以上;无论对采集何种材质反射的红外光,探测器探测率均大于10cm㊃Hz1/2W -1;无论光生电流是处于上升还是下降时间,其响应时间始终在限值150μs 以下;光电导增益值保持在80%以上㊂关键词: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光响应度;探测率;光电导增益中图分类号:TP365.66文献标志码:AHigh Performance PtS 2/MoTe 2Heterojunction Infrared PhotodetectorPAN Shengsheng 1,YUAN Tao 1,ZHOU Xiaohao 2,WANG Zhen 2(1.College of Science,Shangha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2.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ical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anghai 200092,China)Abstract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detection system,the performance of photoelectric detector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system data acquisition.In order not to affect the final detection result,it is essential to ensure the detector performance.The performance of high performance PtS 2/MoTe 2heterojunction infrared photodetector is studied.First,the materials,reagents and equipment are prepared to make PtS 2/MoTe 2heterojunction infrared photodetectors.The detector performance test environment,the four indicators of light response,detection rate,response time and photoconductivity gain are set up,and the detector performance i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cal responsivity of PtS 2/MoTe 2heterojunction infrared photodetector is always above the 5A /W limit with the passage of test time.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detector is greater than 10cm㊃Hz1/2W -1regardless of the infrared light reflected from any material.Whether the photocurrent is in the rising time or the falling time,its response time is always below the limit of 150μs;The photoconductivity gain value has been kept above 80%.Key words :PtS 2/MoTe 2heterojunction infrared photodetector;optical responsivity;detection rate;photoconductivity gain0 引 言目标检测是一个确定目标缺陷㊁故障㊁属性㊁类型的过程,其是很多领域的研究重点课题㊂在目标检测过程中,基础数据采集是首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目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1]㊂针对目标的不同,基础数据的采集手段也各不相同,如振动传感㊁雷达㊁光电探测系统等㊂其中,光电探测系统根据发射光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紫外光㊁可见光及红外光等[2]㊂而其中红外光由于探测范围较为广泛,使其成为光电探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其工作原理是反射光照射到半导体材料上后,会吸收光能量,则会触发光电导效应,从而将红外光转换为电信号[3]㊂红外光电探测器是整个探测系统的 核心”,因此其性能会直接影响数据采集质量,进而影响整个探测工作质量㊂基于上述分析,人们对红外光电探测器性能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㊂周国方等[4]以石墨烯材料为基础并利用碱刻蚀法合成金字塔状硅,形成异质结,制备近红外光探测器,并针对其响应速度㊁比探测率㊁光电流等性能进行了检测㊂秦铭聪等[5]首先选取探测器制备所需要的材料并制备了各个组成元件,然后将这些元件组合,构成了高性能近红外有机光探测器件,最后针对响应度和比探测率㊁线性动态范围LDR(Low Dynamic Range)㊁光开关特性和响应时间等性能进行了分析㊂皇甫路遥等[6]以二硫化钼和二硒化钨为基础,利用蒸镀机热蒸镀法制备成异质结光电探测器,然后针对该设备进行了拉曼荧光㊁输出㊁光电特性的分析㊂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笔者制备高性能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以期为红外光电探测器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㊂1 高性能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设计1.1 材料制备二硫化铂(PtS 2)是一种过渡金属硫族层间化合物,其光响应特性优秀,因此广泛用于光电探测器的设计中;二碲化钼(MoTe 2)是一种N 型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吸收性㊁半导体特性以及同质结效率,可保证电子在其中迅速运动[7]㊂这两种材料是形成探测器光电导效应的主要原料㊂其基础性质如表1所示㊂表1 PtS 2和MoTe 2的性质 2和MoTe 2两种主要材料外,还需要衬底材料,以承载PtS 2和MoTe 2氧化硅,来自浙江精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硅片基础参数如下:氧化层厚度:50~200μm;晶向:〈100〉;掺杂类型:P;电阻率:1~3Ω㊃cm㊂1.2 试剂制备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制备所需试剂如表2所示㊂表2 探测器制备所需试剂57第1期潘生生,等:高性能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1.3 设备选取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制备所需设备如表3所示㊂表3 探测器制备所需设备Tab.3 Equipment required for detector preparation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家旋涂仪SPIN200i⁃NPP 北京汉达森机械技术有限公司电子束蒸发系统FC /BCD⁃2800上海耀他科技有限公司扫描电子显微镜WF10X /23上海锦玟仪器设备有限公司鼓风干燥箱xud 东莞市新远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超声清洗机SB⁃50江门市先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无掩模光刻机Micro⁃Writer ML3英国DMO 公司氮气枪沈阳广泰气体有限公司双温区管式炉MY⁃G3洛阳美优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紫外曝光系统UVSF81T007356复坦希(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三维转移平台SmartCART北京昊诺斯科技有限公司1.4 红外光电探测器制作工艺基于表1~表3给出的制备材料㊁试剂和设备,制备出高性能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用于性能测试[9]㊂具体过程如下㊂步骤1) 制作衬底㊂①氧化硅片切割成直径为1cm 的圆形硅片;②将圆形硅片放入准备好的烧杯容器中;③在其中加入丙酮溶液,浸泡10min;④取出硅片后,放入乙醇溶液中,再次浸泡10min;⑤将硅片放入去离子水中并同时利用超声清洗机清洗5min,用氮气枪吹干表面的水分,完全去除附着在硅片表面的有机物和杂质;⑥利用氢氟酸溶液去除氧化层;⑦通过外延生长技术得到p 型硅;⑧进行紫外臭氧处理20min,得到衬底[10]㊂步骤2) 利用热辅助硒化法制备PtS 2和MoTe 2薄膜㊂步骤3) 将PtS 2薄膜贴到衬底上,得到薄层PtS 2样品㊂步骤4) 在薄层PtS 2样品上均匀旋涂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㊂步骤5) 在显微镜和三维转移平台下将MoTe 2薄膜进行精确定位,然后对准并贴合在一起㊂步骤6) 利用鼓风干燥箱干燥处理㊂步骤7) 浸泡氢氟酸溶液㊁捞取㊁烘烤㊁去胶和退火,完成PtS 2/MoTe 2异质结制备[11]㊂图1 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PtS 2/MoTe 2heterojunction infrared photodetector步骤8) 在PtS 2/MoTe 2异质结上光刻出图形,形成微结构㊂步骤9) 利用紫外曝光和湿法刻蚀工艺制备出晶体管栅极㊂步骤10) 利用电子束曝光结合电子束蒸发系统制备出源漏电极㊂步骤11) 完成高性能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的制作如图1所示㊂67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第42卷2 光电探测器性能测试对制备好的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进行性能测试㊂其测试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是设定测试环境,二是确定测试指标[12]㊂2.1 设定测试环境图2 红外光电探测器测试环境Fig.2 Test environment of infrared photodetector 红外光电探测器是光电探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电探测系统主要用于目标检测,因此为测试所制备的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性能,需要搭配其他系统构成测试环境,如图2所示[13]㊂应用所设计的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采集反射信号,测试持续10min㊂记录期间内探测器的相关工作参数,以便性能指标的计算[14]㊂2.2 性能测试指标针对所设计的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选用以下4个指标进行性能评定,即光响应度㊁探测率㊁响应时间和光电导增益[15]㊂1)光响应度㊂描述探测器光电转换能力的指标,该指标越大,说明探测器的光电转换能力越好㊂计算如下:A =a 1/B ,(1)其中A 表示光响应度,a 1表示光照射下产生的光生电流,B 表示入射光功率㊂光响应度大于5A /W 为高性能标准㊂2)探测率㊂反射的光信号中部分信号是十分微弱的,并不容易被采集到,因此要求探测器具有良好的针对微弱信号的探测能力,探测率就是描述该能力的最直观指标,该指标越大,说明探测器的针对微弱信号的探测能力越好[16]㊂计算如下:C =a 2L /D ,(2)其中D =G 1/A ,(3)其中C 表示探测率,大于10cm㊃Hz1/2W -1为高性能标准,a 2表示器件有效面积,L 表示带宽,D 表示噪声等效功率,G 1表示1Hz 带宽的噪声电流㊂红外光电探测器常用于不同材质目标的检测,因此保证其适用性是非常重要的㊂为此,在文中设置3种材质或属性的探测目标,即混凝土材质㊁金属材质以及人体㊂针对这3种材质或属性的探测目标,测试其探测率变化情况㊂3)响应时间㊂其反映了光电探测器对入射光信号响应的快慢,包括上升和下降时间㊂上升时间是指光生电流从10%上升到90%的这段时间,而下降时间则相反㊂实际应用中对光照快速响应的需求为小于等于150μs,且时间越短,表示器件响应越快㊂计算如下:E =~A[1+(2πeg )2]1/2T ,(4)其中E 表示响应时间,~A表示静态光照下的光响应度,e 表示电子电荷的数值,T 表示时间长度㊂4)光电导增益㊂其指标描述了光作用下外电路电流的增强能力㊂计算如下:H =(a 1/N )MP×100%,(5)其中H 表示光电导增益,该值越大,说明探测器工作越稳定,以80%为标准,大于该值认为探测器达到高性能标准;N 表示光电子的电荷量,P 表示探测器的电子转移效率,M 表示光电子数目㊂77第1期潘生生,等:高性能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3 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3.1 光响应度图3为光响应度测试结果㊂从图3可看出,随着测试时间的推移,光响应度波动较小,基本保持稳定㊂并且光响应度数值始终处于5A /W 限值以上,说明所设计的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达到了高性能标准㊂3.2 探测率图4为探测率测试结果㊂从图4可看出,无论是采集何种材质反射的红外光,所设计的探测器探测率均大于10cm㊃Hz1/2W -1,说明该探测器针对微弱信号具有较强的检测能力,达到高性能标准㊂ 图3 光响应度测试结果 图4 探测率测试结果 Fig.3 Optical responsivity test results Fig.4 Detection rate test results3.3 响应时间图5为响应时间测试结果㊂从图5可看出,无论光生电流处于上升还是下降时间,其响应时间始终在限值150μs 以下,说明所设计的探测器能快速检测入射光信号,完成信号采集工作㊂图5 响应时间测试结果Fig.5 Response time test results图6 光电导增益测试结果Fig.6 Photo conductivity gain test results3.4 光电导增益图6为光电导增益测试结果㊂从图6可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电导增益值并没有随之下降,虽然有所波动,但也一直保持在80%以上,证明了所设计探测器的性能㊂4 结 语红外探测器是光电探测系统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数据收集的重要作用,而收集的数据质量越高,探测结果越准确㊂因此,保证探测器的工作性能87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第42卷对于数据收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㊂为此,进行了高性能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性能研究㊂并以PtS 2/MoTe 2为基础设计一款探测器,同时测定了探测器的4个指标,分析了其探测性能㊂实验结果表明,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的光响应度㊁探测率㊁光电导增益均较高,响应时间在限值150μs以下㊂通过本研究以期为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㊂参考文献:[1]林亚楠,吴亚东,程海洋,等.PdSe 2纳米线薄膜/Si 异质结近红外集成光电探测器[J].光学学报,2021,41(21):184⁃192.LIN Y N,WU Y D,CHENG H Y,et al.Near⁃Infrared Integrated Photodetector Based on PdSe 2Nanowires Film /Si Heterojunction [J].Acta Optica Sinica,2021,41(21):184⁃192.[2]支鹏伟,容萍,任帅,等.g⁃C 3N 4/CdS 异质结紫外⁃可见光电探测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光子学报,2021,50(9):252⁃259.ZHI P W,RONG P,REN S,et al.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Study of g⁃C 3N 4/CdS Heterojunction Ultraviolet⁃Visible Photodetector [J].Acta Photonica Sinica,2021,50(9):252⁃259.[3]翁思远,蒋大勇,赵曼.P3HT ∶PC(61)BM 作为活性层制备无机/有机异质结光电探测器的研究[J].光学学报,2022,42(13):17⁃24.WENG S Y,JIANG D Y,ZHAO M.P3HT ∶PC(61)BM as Active Layer for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 /Organic Heterojunction Photodetector [J].Acta Optica Sinica,2022,42(13):17⁃24.[4]周国方,蓝镇立,余浪,等.高性能石墨烯/金字塔硅异质结近红外光探测器[J].激光与红外,2022,52(4):552⁃558.ZHOU G F,LAN Z L,YU L,et al.High⁃Performance Graphene /Pyramid Silicon Heterojunction near Infrared Photoelectric Detector [J].Laser &Infrared,2022,52(4):552⁃558.[5]秦铭聪,李清源,张帆,等.基于窄带系DPP 类聚合物的高性能近红外有机光探测器件[J].高分子学报,2022,53(4):405⁃413.QIN M C,LI Q Y,ZHANG F,et al.High Performance Near⁃Infrared Organic Photodetectors Based on Narrow⁃Bandgap Diketopyrrolopyrrole⁃Based Polymer [J].Acta Polymerica Sinica,2022,53(4):405⁃413.[6]皇甫路遥,戴梦德,南海燕,等.二维MoS 2/WSe 2异质结的光电性能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21,50(11):2075⁃2080.HUANGFU L Y,DAI M D,NAN H Y,et al.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Two⁃Dimensional MoS 2/WSe 2Heterojunction [J].Journal of Synthetic Crystals,2021,50(11):2075⁃2080.[7]陶泽军,霍婷婷,尹欢,等.基于碳管/石墨烯/GaAs 双异质结自驱动的近红外光电探测器[J].半导体光电,2020,41(2):164⁃168,172.TAO Z J,HUO T T,YIN H,et al.Self⁃Powered Near⁃Infrared Photodetector Based o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Graphene /GaAs Double Heterojunctions [J].Semiconductor Optoelectronics,2020,41(2):164⁃168,172.[8]高诗佳,王鑫,张育林,等.光敏层厚度与退火温度调控对聚3⁃己基噻吩光电探测器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学报,2020,51(4):338⁃345.GAO S J,WANG X,ZHANG Y L,et al.Effects of Annealing Temperature and Active Layer Thickness on the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of Poly (3⁃Hexylthiophene)Photodetector [J].Acta Polymerica Sinica,2020,51(4):338⁃345.[9]郭越,孙一鸣,宋伟东.多孔GaN /CuZnS 异质结窄带近紫外光电探测器[J].物理学报,2022,71(21):382⁃390.GUO Y,SUN Y M,SONG W D.Narrowband Near⁃Ultraviolet Photodetector Fabricated from Porous GaN /CuZnSHeterojunction [J].Acta Physica Sinica,2022,71(21):382⁃390.[10]王月晖,张清怡,申佳颖,等.ε⁃Ga 2O 3/SiC 异质结自驱动型日盲光电探测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22,45(3):44⁃49.WANG Y H,ZHANG Q Y,SHEN J Y,et al.Self⁃Driven Solar⁃Blind Photodetector Based on ε⁃Ga 2O 3/SiC Heterojunction [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22,45(3):44⁃49.[11]何峰,徐波,蓝镇立,等.基于石墨烯/硅微米孔阵列异质结的高性能近红外光探测器[J].红外技术,2022,44(11):1236⁃1242.HE F,XU B,LAN Z L,et al.High⁃Performance Near⁃Infrared Photodetector Based on a Graphene /Silicon Microholes Array97第1期潘生生,等:高性能PtS 2/MoTe 2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08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第42卷Heterojunction[J].Infrared Technology,2022,44(11):1236⁃1242.[12]张翔宇,陈雨田,曾值,等.自供能Bi2O2Se/TiO2异质结紫外探测器的制备与光电探测性能[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22,59(11):177⁃182.ZHANG X Y,CHEN Y T,ZENG Z,et al.Preparation and Photodetection Performance of Self⁃Powered Bi2O2Se/TiO2 Heterojunction Ultraviolet Detectors[J].Laser&Optoelectronics Progress,2022,59(11):177⁃182.[13]朱建华,容萍,任帅,等.ZnO纳米棒/Bi2S3量子点异质结的制备及光电探测性能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2022,30 (16):1915⁃1923.ZHU J H,RONG P,REN S,et al.Preparation and Photodetection Performance of ZnO Nanorods/Bi2S3Quantum Dots Heterojunction[J].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2022,30(16):1915⁃1923.[14]何登洋,李丹阳,韩旭,等.垂直型g⁃C3N4/p++⁃Si异质结器件的光电性能[J].半导体技术,2021,46(3):203⁃209. HE D Y,LI D Y,HAN X,et al.Photoelectric Property of Vertical g⁃C3N4/p++⁃Si Heterojunction Device[J].Semiconductor Technology,2021,46(3):203⁃209.[15]陈荣鹏,冯仕亮,郑天旭,等.Ag纳米线增强硒微米管/聚噻吩自驱动光电探测器性能[J].发光学报,2022,43(8): 1273⁃1280.CHEN R P,FENG S L,ZHENG T X,et al.Ag Nanowires Enhance Performance of Self⁃Powered Photodetector Based on Selenium Microtube/Polythiophene[J].Chinese Journal of Luminescence,2022,43(8):1273⁃1280.[16]梁雪静,赵付来,王宇,等.硫硒化亚锗光电探测器的制备及光电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21,42(8): 2661⁃2667.LIANG X J,ZHAO F L,WANG Y,et al.Preparation and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Germanium Sulphoselenide Photodetector [J].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2021,42(8):2661⁃2667.(责任编辑:刘东亮)。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高校实体书店竞争策略研究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高校实体书店竞争策略研究

2016年,教育部联合十一个部门共同颁布《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地指导意见》,3年后,教育部则公开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表示,每家高校至少运营一家校园实体书店,在规模、品种方面需要和本校特点有着显著契合性,争取第二年底,打造符合高校特点的“校园智慧书店”。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信息过载和信息匮乏同时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高校书店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校园书店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多元化的读者服务,能将沉溺在“赛博世界”信息海洋的读者解救出来,带来不可替代的线下阅读体验;然而,这类书店深受网络与民营书店的双重压力:校外民营书店通过特色鲜明的品牌化运营迅速崛起,如“西西弗”“言几又”“钟书阁”等连锁书店已遍布全国;而对于网络书店而言,其优势体现在购买便捷,更新速度快,更为重要的是成本较低。

正因如此,高校书店的经营压力日益增长,生存空间遭遇极大的挤压。

然而,高校实体书店作为校园文化的地标,是师生购书、阅读、社交的多元文化场所,也是都市消费和城市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

如何构建高校实体书店的生存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提升校园书店的服务质量,是当下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本次研究中,将波特五力模型作为基础,以高校书店为对象,对其竞争力增长、未来发展等诸多领域进行针对性分析,进而给出具体的发展之策,即积极构建相应的文化符号,对校园生活进行深入融合,从而更好的提升高校文化建设水平,师生的文化需求也能得到较佳的满足。

1 高校实体书店发展概况校园实体书店被誉为“校园文化地标”,是校园内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综合性文化场所,其雏形是主营各类教辅图书的读者服务部,最初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且垄断了一定的校园市场[2]。

可是,近些年很多校园书店整体发展颇为缓慢,从数量角度来分析,在2019年,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简称“指导委”)就针对这类书店发起了调查,结果显示,410所高校中,校园内有实体书店的只占42.2%。

杨晖教授简介

杨晖教授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杨晖教授简介杨晖,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生,2009年上海理工大学“光学工程”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留校任讲师,2012年和2017年被光电学院聘为副教授、教授,2010年度上海市“晨光学者”,2013-2014年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激光测量、颗粒技术。

09年至今已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教委专项基金,以及激光粒度仪开发(中国石化)、数字化显微镜软件开发(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漏泄电缆辐射场测试系统(上海电缆研究所)、电池电量监测管理系统(福建文创太阳能)等十多项课题,科研经费300多万元。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多项。

Hui YANG,Male, PhD, Professor, born in 1981QualificationsPhD in Op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Shanghai, China, 2009“Genguang Scholar” of Shanghai 2010Visiting scholar in University of Adelaide at Australia from 2013 to 2014. Research Interest:Optical-Electric Precision Measurement Technology;Particle TechnologyHis work has been supported a number of organizations includ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Shanghai Education Commission. We have finished more than ten projects cooperated with the enterprises which include: Particle Size Analyzer by Laser Light Scattering(with China Sinopec),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for Digital Medical Microscope (with Siemens Co. Ltd. China), Measurement Systems of Leaky Cable Radiation (with Shanghai Electric Cable Research Institute), Battery Power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with Winchance Solar (Fujian) Technology Co. Ltd.). The above researches result in more than 30 publications, of which more than 18 papers are indexed by SCI, and 8 patents.He received the B. En. degree in electron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2003, the M. En. degree in precision instrument and mechanism in 2006, and the Ph.D. degree in Optical Engineering 2009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China. He started to work at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ar. 2009. He was engaged as a lecturer in 2009, and as associate professor in 2012. He has been a visiting academic in University of Adelaide from 2013 to 2014.。

基于节点相似性的二阶链路预测方法

基于节点相似性的二阶链路预测方法

第 23卷第 1期2024年 1月Vol.23 No.1Jan.2024软件导刊Software Guide基于节点相似性的二阶链路预测方法刘臣,王嘉宾(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摘要:复杂网络中基于节点相似性的链路预测算法通常根据两个节点之间的相似度,预测节点对之间是否存在链路。

提出基于节点相似性的二阶链路预测方法,判别节点对之间是否存在未连接的节点,并补全节点对之间的二阶链路。

同时,提出二阶链路预测指标,计算已知节点与其他并不存在链路的节点之间的相似性,并构建二阶可达网络保留原始网络中的二阶链路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真实的网络数据中找到节点对之间的缺失节点,并补全可能存在的二阶链路。

不同的链路预测指标在4个不同网络中的性能表现有所不同,所有实验中的最佳精确率达83.7%。

关键词:复杂网络;二阶链路预测;可达网络;相似性指标;公共近邻DOI:10.11907/rjdk.222457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中图分类号:TP391;O15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24)001-0097-06Second-order Link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Node SimilarityLIU Chen, WANG Jiabin(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Abstract:Link predi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node similarity usually predicts whether there is a link between node pairs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wo nodes. A second-order link predic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determine if there is an unconnected node between node pairs,and then complete the second-order links between node pairs. The second-order link prediction index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similarity be⁃tween known nodes and other nodes that do not have links, and the second-order reachable network is constructed to retain the second-order links in the original network.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ssing nodes between node pairs can be identified in real network data and their second-order links can be completed.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link prediction indices varies across four different networks, and the best precision rate reaches 83.7% in all experiments.Key Words:complex network; second-order link prediction; reachable network; similarity index; common neighbor0 引言现实世界中的很多复杂系统,如社交关系、交通运输、生物系统、信息系统等,都可以建模为网络。

211223867_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对比研究

211223867_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对比研究

2023年3月第39卷㊀第2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Mar.,2023Vol.39㊀No.2收稿日期:2022-10-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英汉口语语篇下指的语用认知对比研究 (19BYY110)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高军,女,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对比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㊂①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用下指语(cataphor)和后行语(postcedent)分别表示构成下指关系的两个表达形式,主要是为了与回指中的 anaphor 和 antecedent 相对应㊂引用格式:高军.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对比研究[J].外国语文,2023(2):90-99.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对比研究高军(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㊀200093)摘㊀要: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比研究英汉自然会话中的下指㊂语料分析的结果显示:(1)英汉自然会话中各类下指在出现频率方面呈现出相似的分布特征:重新标识下指的出现频率高于首次提及的下指,句内下指的出现频率显著高于跨句下指;(2)就型式而言,英语主要有P +N ㊁Ø+N 和it +Clause 三种,而汉语有P +N 和Ø+N 两种;(3)就句法特征而言,英汉两种语言的下指语和后行语都主要出现在同一小句,下指主要位于句首的主语位置,后行语与下指语紧邻或者延后出现;跨句下指中的下指语和后行语以位于相邻句为主㊂关键词:自然会话;下指;型式;句法特征;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H030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3)02-0090-100㊀引言下指(cataphora)又称预指,或逆回指(backwards anaphora)(van Hoek,1997),是 一个语言单位指下文另一个单位的过程或结果 (Crystal,2008)㊂在英汉语篇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用于回指,也可用于下指①㊂与回指相比,下指的能产性(productivity)要低很多(Kesik,1985)㊂因此,长期以来下指并没有引起学界太多的关注㊂近年来,学者们逐步认识到下指对语篇理解以及代词解析等的重要作用,从句法学㊁语用学㊁实验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视角对下指展开了多层次的探讨,但主要以书面语为主,针对口语中的下指研究并不多见㊂本文拟以英汉自然会话为语料来源,对其中出现的下指实例进行穷尽性的分析,考察英汉自然会话中各类下指的分布特征以及两种语言在下指的型式和句法特征方面的异同,并与书面语中的下指进行初步的对比分析㊂1㊀下指研究的简要回顾学界对汉语中是否存在人称代词下指所持观点不一㊂一种观点认为,汉语人称代词只能回指,不能下指,如王宗炎(1994)和王灿龙(2006);另一种观点却认为,汉语中有反单向性原则的句子存在,并在实际语料中搜集到了下指实例,如陈平(1981)和徐赳赳(1990)等㊂刘礼进(1997)和Yuan(2005)则通过语言实例说明英汉人称代词都能下指下文的名词,具有篇章下指照应力,但下指多用于新闻故㊃09㊃㊀高军㊀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对比研究㊀事和文学作品中㊂此后的下指研究主要集中探讨书面语中下指的分类㊁惯用构式㊁篇章功能和认知机制上㊂许余龙等(2007)区分了句内下指㊁语篇下指㊁局部语篇下指和局部语篇回指,指出英汉句内下指的惯用构式为P+N和Ø+N,而且句首代词或句首零代词小句在英汉篇章中的一个共同功能是用于背景描述㊂余泽超(2010)以自建英汉叙事语篇平行语料库为依据,揭示了现有回指理论的局限,认为对英汉句内下指的分析必须兼顾形式与语义,而且除了考察名词和代词之间的主题关系,还需关注小句之间的语义关联,即话题与事件的延续性,并按时间的单向性原则确定前后景关系㊂该阐释符合叙事语篇中句子与事件的直接对应关系,所采用的名㊁动两分的认知分析方法也有助于对前后景的功能判断㊂高军(2010a/2010b/2013)对比了英汉书面叙事语篇下指构式的不同,指出叙事背景化是引发下指的主要动因,并进一步发现下指的罕见性是因理解下指所付出的认知代价过高所致,而且理解各类下指付出的认知代价和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反比关系㊂国外语言学界对下指的研究主要是在回指的研究框架中进行的㊂学者在研究各类名词短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解释的制约条件时,往往涉及对下指的分析㊂生成句法认为,句法结构决定指称词语的同指关系,代词一般指称短语结构中高一层级的指称对象(Langacker,1969;Reinhart,1983)㊂一些学者(如Kuno,1975;Bolinger,1979)指出,所谓的下指代词,一定在语篇上文中有一个与其同指的语言项目,如果从整个语篇来看,许多下指代词仍然是回指语篇前面出现的一个名词短语,并非用于真正的下指㊂另外一些研究却认为,真正的下指真实存在,如盖伊㊃卡登(Guy Carden)(1982)在英语语篇中搜集到了100个下指实例,且代词全部出现在首句㊂诺曼㊃麦克劳德(Norman Macleod)(1984)和安妮塔㊃密特沃奇(Anita Mittwoch)(1983)则尝试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下指,认为在下指中起制约作用的是涉及正确使用句子的语用规则㊂部分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指称词语的理解过程是一个认知推理过程(Ariel,1990;Givón,1992;Gordon et al.,1997;Gundel et al.,1993;Prince,1981;van Hoek,1997)㊂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实验心理学视角研究下指,如瓦恩㊃贡培尔(van Gompel)和西蒙㊃利佛塞奇(Simon Liversedge)(2003)以及珍娜㊃德鲁默(Janna Drummer)和克劳迪亚㊃费瑟(Claudia Felser) (2018)采用了眼动实验方法㊁尼娜㊃卡扎妮娜(Nina Kazanina)和科林㊃菲利普斯(Colin Phillips) (2010)采用了自定步速阅读的方法分析下指处理的句法制约因素等㊂近年来,英语口语中的下指开始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㊂莫顿㊃安㊃格恩斯巴彻(Morton Ann Gernsbacher)和苏珊㊃施罗耶(Suzanne Shroyer)(1989)实验分析了 this 下指下文某一语言形式的心理加工过程;希尔维亚㊃布鲁提(Silvia Bruti)(2004)则探讨了英语会话中 this 以及外壳名词 thing fact 等的下指使用特点和语用功能;拉多斯拉娃㊃特尔纳瓦茨(Radoslava Trnavac)和玛伊特㊃塔沃阿达(Maite Taboada)(2016)考察了英语口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下指的句法特征和背景化功能㊂综上,目前有关口语下指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在学术成果上质量和数量都远不及书面语下指㊂汉语口语中的下指研究更是一个鲜有涉足的领域㊂本文拟基于英汉自然会话语料,分析其中的下指实例,探讨英汉自然会话中的下指在各类下指的出现频率㊁型式和构式特点方面的异同,并与书面语中的下指进行初步的对比分析㊂2㊀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2.1研究范围在非正式的交际环境中,说话人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省略㊁简化词语,常常出现停顿㊁重复㊁补充㊁㊃19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2期㊀修正㊁误起(false starts)等现象,句子结构也十分松散㊂研究口语中的下指必须要充分考虑口语语体的上述特点㊂因此,本研究将采纳特尔纳瓦茨和塔沃阿达(Trnavac et al.,2016:68)有关口语中人称代词下指的界定,研究 在线性顺序上代词先于后行语出现的指称现象,包括误起㊁修正和右移位(rightlocations) ㊂如前文的下指定义所述,下指语的指称信息往往需要借助后行语(通常是一个全称名词短语)才能明确,从这一点来看,把涉及人称代词指称的误起㊁修正和右移位纳入下指的研究范围和下指的定义是一致的,有助于我们了解口语下指的全貌㊂2.2语料来源英汉语语料全部来自Talkbank 网站(https:ʊ /)公开的语料库资源㊂其中,英语语料选自圣巴巴拉口语语料库(SBCSAE)㊁宾夕法尼亚大学 语料联盟 (the Linguistic Data Consortium,简称LDC)的英语电话交谈语料库(CallHome 和CallFriend)和英国国家语料库的会话语料子库(CABNC)㊂汉语语料选自 语料联盟 的汉语电话交谈语料库(CallHome㊁CallFriend㊁NCCU Corpus of Spoken Chinese 和LDC)㊂上述英汉口语语料库均涵盖双方或多方参与的面对面交谈和电话交谈,包含录音音频以及转写文本,记录了日常生活中家人或朋友之间的对话,涉及生活琐事㊁学业㊁工作㊁交友等主题,语域和话题基本匹配㊂我们从上述语料库中收集到了英汉语各114个下指实例,并将之建成英汉自然会话下指语料库㊂下文在引用语料时分别用SBCSAE㊁LDC 和CABNC 表示上述三种语料来源㊂引用实例采用原语料库中的转写文本,重复错误等均予以保留㊂3㊀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分布特征3.1自然会话下指的分类基于语料分析,米拉㊃埃里尔(Mira Ariel)(1990:154-162)认为有两类下指,第一类下指的指称对象是新实体(new entity);第二类下指的指称对象是已知实体(given entity)㊂凯伦㊃范㊃霍克(Karen van Hoek)(1997:109-129)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将第一类称为 真正逆回指 (genuine backward cataphora),即代词所指称的对象在语篇上文中完全没有提到,真正下指下文出现的名词短语并首次引入语篇的实体;第二类称为 重新标识 (repeat identification),指代词的指称对象在上文中明确提及,其后的名词只是用于重新标识该指称实体㊂我们的会话语料实例中也出现这两类下指,我们分别称之为 首次提及下指 (first mention cataphora )和 重新标识下指 (repeat identification cataphora);两类下指又可根据下指语和后行语是否位于同句或跨句进一步区分为句内下指和跨句下指两个小类,具体分类如下图1所示㊂我们将依据这一分类标准,考察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分布特征㊂图1㊀英汉自然会话下指分类3.2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分布表1显示,英汉自然会话下指呈现相似的分布特征,首次提及下指的出现频率均低于重新标识下指;句内下指的出现频率接近,分别为86例(43+43=86,75.4%)和87例(32+55=87,76.3%),都显著高于跨句下指㊂㊃29㊃㊀高军㊀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对比研究㊀表1㊀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分布类别首次提及下指(N /%)重新标识下指(N /%)句内下指跨句下指句内下指跨句下指合计英语43(37.7%)12(10.5%)43(37.7%)16(14.0%)55(48.2%)59(51.8%)114(100%)汉语32(28.1%)16(14.0%)55(48.2%)11(9.7%)48(42.1%)66(57.9%)114(100%)㊀㊀需指出的是,英汉会话语料中都存在首次提及下指,而且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48.2%和42.1%,而相关研究表明,英汉书面语中的首次提及下指极为少见(van Hoek,1997;Trnavac et al.,2016;徐赳赳,1990;许余龙等,2007;高军,2010a)㊂我们认为,自然会话中首次提及下指之所以出现频率较高,与会话的互动性和语境因素密切相关㊂一方面,交际双方通过相互协商完成互动交际过程,指称词语的选择和使用也是交际双方合作协商的过程;另一方面,语境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产生直接影响㊂对书面语而言,上下文是重要的语境因素;对口语来说,除上下文外,还有情景㊁交际双方的共同背景和共享信息等语境因素发生作用㊂换言之,语境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参与程度是不同的,口语对语境的依赖性远远超过书面语㊂说话人往往借助语境传递和分享信息,而听话人则根据语境来回应和理解对方的话语㊂如果说话人认为引入会话的指称对象涉及交际双方的共同背景或者共享的信息,一般用可及性较高的零形代词或者代词表达出来㊂例如①:(1)A:Now what ̓s the size of it compared to the other place because now I remember that.B:The size of the classrooms.A:yeah.(LDC)(2)A :Ø到现在还没写㊂B :哎,他没有给你写啊?A :没有㊂B :呃,唐相湖有地址的时候,要给你写信㊂A :哦,那我还没收到㊂(LDC)例(1)和(2)中,说话人分别用了可及性较高的代词和零形代词引入一个全新的实体,从回应可以看出,听话人准确理解了说话人的所指实体和交际意图,因为听话人直接点明了该实体并得到了说话人的确认㊂这说明该实体是交际双方的共享信息,而且在当前的说话时刻是可识别的活跃实体②㊂然而,有些情况下,说话人用代词引入的实体可能是全新实体,或者虽然是可识别的已知实体,但在说话时刻对听话人而言处于不活跃或半活跃状态,即没有被激活㊂为顺利达成交际,说话人就会用下指弥补交际阻碍㊂以英语为例:(3)A:They ̓re you know hundreds of incredibly cute little kids all wearing their B:&=coughs yeah㊃39㊃①②例子中的下划线之处表示为同指关系㊂根据华勒斯㊃切夫(Wallace Chafe)(1987:22),活跃实体是指一个实体的心理表征在说话时刻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所共享,且处于意识焦点(focus of consciousness)㊂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2期㊀A:You know purple and silver outfits andB:You really did yeah right&=laughs(LDC)例(3)中,说话人A向B介绍了圣巴巴拉当地人欢度某一狂欢节日的场景㊂A首先用了复数第三人称代词 they ,但随即意识到 they 的指称对象之前并未提及,是首次引入会话,且不在双方的共享信息中,于是使用话语标记词 you know 提示将进一步明确下指语they的指称对象㊂ you know 经常出现在口语交际中,有很强的互动功能,这里具有澄清功能,意指将把模糊的指称说清楚㊂随后,说话人用信息量更为丰富的有定描述语 hundreds of incredibly cute little kids 明确了指称对象,才使得交际顺利完成㊂4㊀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型式对比4.1英语自然会话下指的型式表2㊀英语自然会话下指的型式种类和分布型式P+NØ+N it+Clause合计N(%)110(96.4%)2(1.8%)2(1.8%)114(100%)㊀㊀表2显示,英语下指型式主要有三种,其中P+N的出现频率最高,为96.4%;Ø+N和it+Clause 分别有两例,各占1.8%㊂三种型式各举一例如下:(4)P+N:A:Her mother is in hospital.And Terry̓s took her dad through to hospital cos theyput her on oxygen because.And his mother won̓t goB:Oh.(CABNC)(5)Ø+N:CYNT:who should he see?Øwalking along the path with a book under her armbut the most beautiful princess he had ever seen.(SBCSAE)(6)it+Clause:A:You notice it?A:When the family̓s sick?A:That he he don̓t put much attention.B:Oh.(SBCSAE)4.2汉语自然会话下指的型式表3㊀汉语自然会话下指的型式种类和分布型式P+NØ+N合计N(%)95(83.3%)19(16.7%)114(100%)㊀㊀表3显示,汉语有两种下指型式,其中P+N型式数量最多,有95例,占83.3%;Ø+N有19例,占16.7%㊂两种型式分别举例如下:(7)A:不错啊!(LDC)㊃49㊃㊀高军㊀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对比研究㊀B:餐厅吃饭他们都穿得好好的时候,我发觉kelly@s跟他妈妈都很亮耶!(8)A:Ø给我个B@s㊂A:那个老师心真好㊂B:嗯!(LDC)由此可见,英汉自然会话中的下指型式都是以 P+N 为主,即下指语主要由第三人称代词充当㊂两种语言中也都有 Ø+N 型式,汉语有19例,而英语只有两例㊂此外,英语还有 it+clause 型式,这是英语特有的句法结构㊂综合表2和表3可以看出,汉语中由零形代词充当下指语的实例远多于英语,这是因为零形代词是汉语的指称规范(referential norm)(Li et al.,1981)㊂梁涛(Tao,1996)基于汉语自然口语语料的研究也证实,零形代词是汉语口语语法中独立的㊁自然的㊁基本的形式,既可以作为情景省略外指,也可以与会话语篇内的名词短语形成共指关系,这种共指通常是回指,但也有少数下指现象㊂英语则不同,虽然零形代词在英语口语语境中也较为常见,但主要用于情景省略(Qurik et al.,1985; Biber et al.,1999)㊂我们的语料中出现的零形代词也主要位于句首的主语位置,所指对象是会话的直接参与者,如 Øplayed until like midnight or something ㊂仅有的两个零形代词充当下指语的实例都出现在前置性从属结构中,如例(5)㊂5㊀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句法特征对比5.1英语自然会话下指的句法特征表4显示,句内下指中的下指语和后行语以位于同一小句为主,有79例,占69.3%;位于主从句和并列句的各有三例和四例㊂进一步观察语料发现,位于同一小句的下指语和后行语的间隔距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后行语紧邻下指语,另一种是两者之间间隔了其他句子成分;我们称前者为即时下指(immediate cataphora),后者为延迟下指(delayed cataphora)㊂跨句下指中的下指语和后行语所在句子以相邻句为主,有26例,占22.8%;间隔两句以上的仅有两例,占1.8%㊂表4㊀英语自然会话下指的句法特征下指语和后行语所在小句关系N(%)小计句内下指同一小句即时下指44(38.6%)延迟下指35(30.7%)79(69.3%)并列句3(2.6%)主从句4(3.5%)86(75.4%)跨句下指相邻句26(22.8%)间隔两句以上2(1.8%)28(24.6%)合计114(100%)114(100%)㊀㊀跨句下指实例如前文例(4)所示㊂句内下指各类句法特征各举一例如下:(9)即时下指:B:And she&uh uh Lida and Irv still have some very good friends from the years when they lived㊃59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2期㊀here.A:Sure.(LDC)(10)延迟下指:A:And how long has she been here.A:tha-the one that̓s gifted.(LDC)(11)并列句:A:so she̓s working on it so and you see Anita has been running around to so many conventions in fact in October she̓s going to another one convention in Buffalo.(LDC)(12)主从句:A:Cos when they pulled into a slow section on the railway,the vandals have got on and just gone through the whole lot and taken the radios out.B:Yes,yes,British Rail have got big problems in that way,haven̓t they?(CABNC)我们又进一步统计了下指语和后行语的句法位置㊂表5显示,下指语和后行语主要出现在句首的主语位置,各占71.0%和65.8%㊂日常会话主要是为了交流信息和观点,会话双方不断变换话题,也不断引进和重新引进指称(彼此关心的人㊁物㊁事件等),这些人㊁物或事件是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和被谈论的对象,说话人往往将其编码为句子的 出发点 ,也就是句子的主语㊂一旦说话人意识到听话人对由代词引入的实体无法确认,往往会立即或在说话的中途使用信息量更丰富的指称形式明确代词的指称对象,如例(9)(10)和(11),从而消除交际阻碍,顺利达成交际㊂表5㊀英语下指语和后行语的句法位置句法位置下指语N(%)后行语N(%)主语81(71.0%)75(65.8%)宾语15(13.2%)16(14.0%)其他成分18(15.8%)23(20.2%)合计114(100%)114(100%)5.2汉语自然会话下指的句法特征如表6所示,汉语句内下指中的下指语和后行语也以位于同一小句为主,有84例,占73.7%,其中即时下指和延迟下指分别为56例(49.1%)和28例(24.6%);下指语和后行语分别位于主从句的有两例㊂跨句下指中的下指语和后行语都位于相邻句㊂表6㊀汉语自然会话下指的句法特征下指语和后行语所在小句关系N(%)小计句内下指同一小句即时下指56(49.1%)延迟下指28(24.6%)84(73.7%)主从句3(2.6%)87(76.3%)跨句下指相邻句27(23.7%)27(23.7%)合计114(100%)114(100%)㊃69㊃㊀高军㊀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对比研究㊀㊀㊀跨句下指实例如例(8)所示㊂各类句内下指分别举例如下:(13)即时下指:A:今天他们那个,A:哎呃,A:朱霓啦,雅生同慧慧送我到飞机场㊂A:慧慧呐,还做了一个小的玩具㊂B1:哎!(LDC)(14)延迟下指:A:那还挺严重的㊂B:马工程师在家的医生,可能还在呢,马工程师也,他们家里都来了㊂B:Ø也是在家里看的,马工程师㊂A:他也不行了?(LDC)(15)主从句:A:起先Ø一怀孕,那个他太太就说要来美国生了㊂B:嗯㊂(LDC)表7显示,汉语下指的下指语和后行语的句法位置主要位于句首的主语,分别占81.6%和79. 8%,如例(7)(8)(13)(14)和(15)㊂表7㊀汉语下指语和后行语的句法位置句法位置下指语N(%)后行语N(%)主语93(81.6%)91(79.8%)宾语7(6.1%)8(7.0%)其他成分14(12.3%)15(13.2%)合计114(100%)114(100%)㊀㊀据以上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汉自然会话下指呈现相似的句法特征㊂下指语和后行语主要位于同一小句中,表现为即时下指和延迟下指两种,而且主要位于句首的主语位置;跨句下指中的下指语和后行语以位于相邻句为主㊂就句法特征而言,英汉自然会话下指与书面语下指差异显著,会话下指极少出现在主从结构中㊂然而,针对书面语下指的研究发现,下指语通常出现在前置的从属结构中,与之同指的名词短语则在其后的主句中(Gorden et al.,1997;van Hoek,1997;刘礼进,1997;许余龙等,2007;余泽超, 2010;高军,2010)㊂我们认为,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口语和书面语的语体特征不同㊂一些学者基于自然交际会话语料的研究发现小句是英语和汉语会话活动的根本所在(Thompson et al.,2015;完权,2018)㊂口语表达中,语序灵活自由,句子结构较为松散,常用简单句或短小的句子㊂书面语是在深思熟虑后的表达,讲究规范和语法,多使用主从结构或者成分更复杂的长句㊂因此,口语和书面语在句子结构特征方面的这些差异使得下指在两种语体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句法分布特征㊂㊃79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2期㊀6㊀结语为了系统研究英汉自然会话下指,我们从真实语境下的会话交际中搜集了英汉第三人称代词下指实例并创建了英汉自然会话下指语料库,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详尽分析了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分类㊁型式和句法特征,并与书面语下指进行了初步的对比㊂我们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英汉自然会话中的各类下指在出现频率方面呈现相似的分布特征,即重新标识下指的出现频率略高于首次提及下指,句内下指的出现频率显著高于跨句下指;(2)就型式而言,英语主要有三种:P+N㊁Ø+N和it+Clause,而汉语有P+N和Ø+N两种;(3)就句法特征而言,英汉自然会话下指中的下指语和后行语主要出现在同一小句中,有即时下指和延迟下指两种,而且下指语主要位于句首的主语位置;跨句下指中的下指语和后行语以位于相邻句为主㊂自然会话下指和书面语下指在下指分布和句法特点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主要源于语境因素以及会话的互动性和书面语的规范性㊂由于自然会话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特点,对其中出现的下指的阐释还涉及会话分析㊁互动语言学㊁认知心理学㊁功能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英汉对比分析更要涉及两种语言不同的表达特点㊂本文仅讨论分析了英汉自然会话下指在形式句法特征方面的异同,因此只是一项初步的研究㊂然而,这些形态结构方面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诠释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语用交际功能,因为指称词语的形式特征和结构特点往往是由于语用功能,尤其是交际功能的需要,同时也是由人类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㊂从这一点来讲,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语用功能,揭示自然会话下指使用的基本规律和认知心理机制,进一步丰富㊁完善了指称研究理论㊂有关自然会话下指的语用功能和认知机制方面的研究我们将另文撰述㊂参考文献:Ariel,M.1990.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M].London:Routledge.Biber,D.et al.2000.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Writte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olinger,D.1979.Pronouns in Discourse[G]ʊT.Givón.Discourse and Syntax:Vol.12.New York:Academic Press, 289-309.Bruti,Silvia.2004.Cataphoric Complexity in Spoken English[G]ʊAijmer,K.Stenström.Discourse Patterns in Spoken and Written Corpora.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8-38.Carden,Guy.1982.Backwards Anaphora in Discourse Context[J].Journal of Linguistics(18):361-387. Chafe,W.L.1987.Cognitive Constraints on Information Flow[G]ʊR.S.Tomlin.Coherence and Grounding in Discourse.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1-52.Crystal,D.2008.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ology(4th ed.)[M].Oxford:Blackwell.Drummer J.D.&C.Felser.2018.CataphoricPronoun Resolution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Sentence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01):97-113.Gernsbacher,M.A.&S.Shroyer.1989.The CataphoricUse of the Indefinite This in Spoken Narratives[J].Memory and Cognition(5):536-540.Givón,T.1992.The Grammar of Referential Coherence as Mental Processing Instructions[J].Linguistics(1):5-55. Gompel,R.V.&S.P.Liversedge.2003.The Influence of Morphological Information on CataphoricPronoun Assignmen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9):128-139.Gordon,P.C.&R.Hendrick.1997.Intuitive Knowledge of Linguistic Coreference[J].Cognition(62):325-370. Gundel,J.K.,N.Hedberg&R.Zacharsk.1993.Cognitive Status and the Form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 in Discourse[J].Language(2):274-307.Kazanina,Nina&Colin Phillips.2010.Differential Effects of Constraints in the Processing of Russian Cataphora[J].Quarterly ㊃89㊃㊀高军㊀英汉自然会话下指的对比研究㊀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371-400.Kesik, notion de cataphore:Problèmes de theorie et perspectives d̓application[J].Revue Internationale de Philosophie(4):350-360.Langacker,R.W.1969.On Pronominalization and the Chain of Command[G]ʊW.Reibel&S.Shace.Modern Studies in English.New Jersey:Prentice Hall,160-186.Li,C.N.&S.A.Thompson.1981.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Berkeley: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ress.Macleod,N.1984.More on Backward Anaphora and Discourse Structure[J].Journal of Pragmatics(8):321-327. Mittwoch,A.1983.Backwards Anaphora and Discourse Structure[J].Journal of Pragmatics(2):129-139. Prince,E.1981.Towards a Taxonomy of Given-new Information[G]ʊP.Cole.Radical Pragmatics.New York:Academic Press,223-255.Quirk,R.et al.1985.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Reinhart,T.1983.Anaphora and Semantic Interpretation[M].London:Croom Helm.Tao,L.1996.Topic Discontinuity and Zero Anaphora in Chinese Discourse:Cognitive Strategies in Discourse Processing[G]ʊB.Fox.Studies in Anaphora.Amsterdam:John Benjamins,487-513.Thompson,Sandra A.&Elizabeth Couper-Kuhlen.2005.The Clause as a Locus of Grammar and Interaction[J].Discourse Studies(4-5):481-505.Trnavac,R.&M.Taboada.2016.Cataphora,Backgrounding and Accessibility in Discourse[J].Journal of Pragmatics(1-2): 68-84.van Hoek,Karen.1997.Anaphora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Yuan,Yan.2005.A Contrastive Study of Backwards Anaphora in English and Chinese[D].Shanghai: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陈平.1981.英语代词的前指与后指[J].外语学刊(1):40-45.高军.2010a.英汉下指的对比研究[J].外国语(1):32-39.高军.2010b.英汉下指的认知机制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3):7-10+13.高军.2013.英汉下指的背景化功能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1-25+48.刘礼进.1997.英汉人称代词回指和预指比较研究[J].外国语(6):40-44.完权.2018.零句是汉语中语法与社会互动的根本所在[G]ʊ方梅,曹秀玲.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7-32.王灿龙.2006.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照应功能的单向性及其相关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17-24.王宗炎.1994.英语人称代词he/she能预指下文中的名词吗?[J].外语教学与研究(4):36-39.许余龙,贺小聃.2007.英汉语下指的篇章功能和语用分析 兼谈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的单向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6):417-423+480.余泽超.2010.英汉语篇下指认知功能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A Contrastive Study of Cataphora in English andChinese Natural ConversationGAO Jun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is a corpus-based contrastive study of cataphora in English and Chinese natural conversation. Our data analyses show the following findings:(1)English and Chinese share a similar distribution of cataphora in terms of frequency of occurrence,with repeat identification cataphora higher than first mentioncataphora and intra-sentential cataphoramuch higher than inter-sentential cataphora;(2)in terms of patterns,three types are identified in English,i.e.P+N,Ø+N and it+ Clause,while in Chinese two typesare identified,i.e.P+N andØ+N;(3)English and Chinese are similar in terms ofsyntactic features,i.e.cataphor and postcedent in the intra-sentential cataphora mainly occur in the initial subject position of the same clause,with postcedent immediately followed or delayed and for inter-sentential cataphoracataphor and postcedent are mostly in adjacent sentences.Key words:natural conversation;cataphora;pattern;syntactic features;contrastive study责任编校:蒋勇军㊃99㊃。

《纳米材料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探索

《纳米材料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探索

一、引言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被认为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纳米科技已成为全世界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之一,对多个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1]。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基础和先导,纳米材料的发展把人们探索自然、创造知识的能力延伸到介于宏观和微观物体之间的中间领域,对开辟人们认识自然的新层次、进行知识创新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领域急需既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又熟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

全英文教学既适应国际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使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

上海市教委从2009年起开展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旨在促进和形成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全英语教学课程,发挥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2]。

因此,在这个大环境驱使下,上海理工大学为本科生新开设专业选修课———《纳米材料学》全英文课程。

《纳米材料学》课程与其他发展相对成熟的课程相比,具有涵盖范围广、知识更新速度快等特点。

针对《纳米材料学》全英文课程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基本状况以及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作者认真思考了如何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里重点讲述对该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二、教学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全英文教学是在一些非语言类课程教学中采用英语进行教学的教学形式,具体是指在讲授课程、选用教材、辅导考核等教学环节中运用英语作为唯一的教学媒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

中国外语授课从中国现代大学出现时就有了,并以清末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为典型代表。

讲课方式的提法从“外语授课”过渡到“大学双语教学”(即中英文共用),再到现在部分高校实行的“全英授课”[3]。

如果是英语专业课使用全英授课,那么从心理上来讲,学生还是比较愿意接受这样的授课方式的,即使有些地方听不懂,他们也愿意努力去听,但是如果非英语专业课也用全英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除了客观上导致对该课程的“学科性”的忽视,主观上还会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一些障碍,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出现恐惧、焦虑、沮丧等不良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春明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春明

专家介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忠伟王忠伟教授现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森林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兼特约研究员,湖南省现代物流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国际项目管理认证专家。

王忠伟教授于1997-1998年在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务处长,其间于2001年至200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在职读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2002年获得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认证(PMP);2006年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策法规处处长、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

2008年8月至今,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学院院长。

近10年来,王忠伟教授给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学生主讲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二十余门课程,出版专著教材7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完成省(部)级及各类横向合作科研项目十七项。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物流工程与管理、项目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春明叶春明教授现任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专家,上海市工业工程学会秘书长,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为《系统工程学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业工程与管理》、《工业工程》、《物流科技》、《计算机科学》审稿专家,《物流科技》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工业工程与管理》杂志常务理事。

叶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工业工程、智能算法、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以及知识产权评价等研究工作,长期专注生产计划与调度研究工作,是国内较早将粒子群和文化进化算法应用到生产计划与调度领域的研究者。

多年来,叶教授取得多项研究成果,获得1999年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第三作者),2008年宝钢教师奖获得者,“用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模式推进实施大批量定制方法研究及应用”获得200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交叉复合型专业———工业工程新专业的创立”(课题成员组成员)获得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作为负责人获得2009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

太赫兹生物医学应用的探索者——访2017级星友、上海理工大学彭滟教授

太赫兹生物医学应用的探索者——访2017级星友、上海理工大学彭滟教授

学光电信息与计算工程学院的彭滟教授是该校庄松林院士领年入选国家基金委的优青计划,也是启明星协会新当选的理事。

一些媒体在报道庄院士团队在太赫兹领域的工作进展时也会提到这位女干将,特别对其沉稳、细致的科研能力和风格褒扬有加。

因此,后光学工程星友的成长、成才之路,在为启明星人才库增加积累的同时,也为更多希望走虽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对她的报道以及照片都是看到过的,所以这次在等电梯时一眼见到就知道她就是我要找的彭精致的五官中透出英武之气,这其中“武”的成分似乎还多一点,这和她后面谈起自己“假小子”的经传记。

自己也喜欢捣鼓小实验,一些科普书上有些做小装置的图示说明,搞一个小电池、小灯泡,接上电线看它发光,我觉得很有意思。

”在彭滟的叙述中,她在读书上从不用父母操心,基本自己搞定。

下课后以玩为主,玩弹弓、玩泥巴,泥巴做成各种形状且乐此不疲。

儿时的她喜欢剪短发,性格也像男孩,“整个求学阶段都是短发,刚开始工作是扎个小尾巴。

在旁人眼里就是假小子一个。

家里人都说我不像女孩,但我喜欢这样。

”彭滟大学就读的是安徽师范大学,喜欢以假小子形象示人的彭滟所学的专业也是蛮男孩子气的:物理与电子信息专业。

其实她高考时就想考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光学专业,以她的高考成绩是可以上华师大的,只是顾及家里希望女孩子不要离家太远的想法而未果。

为什么喜欢上海?彭滟说是从书上、电视上知道上海的。

彭滟初中、高中同学不少是上海彭滟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知青子女。

“那时放学就到同学家里玩,看到同学家长做事很认真、很细致,上海家长会陪着孩子做手工,这种上海人的处事方式我很喜欢。

以后对上海,对上海人的了解更多了。

我最欣赏上海的就是上海人的契约精神。

”几十斤重的钢盖,每天要提上取下好几回安徽师大四年本科学习让彭滟对光学产生了兴趣,学业优异的她顺利报考了心仪的华东师范大学光学专业(硕博连读),导师是学界大牛曾和平教授。

刚进实验室的感觉特别棒,“这里有非常规范的科研教学流程。

专家互动

专家互动
为 此 要投 资兴 建 发 电厂 。此 外 , 国从 2 1 美 0 0年 1月 1
日 已经 禁 止 了 用 R 2为 冷 媒 的 新 空 调 器 的 销 售 , 2 势
必给 出 口到 发 达 国家 的 企业 带 来 压 力 , 调 企 业 必 须 空
的技 术 往 往 昂贵而 难 以实 施 ; 能够 满 足 目前 需 求 的实 考 虑 选 用 新 冷 媒 。
安 装 市 场 混 乱 , 争 无 序 , 内没 有 一 本 能 够 系 统 介 竞 国
绍 实用技术方 面的教材。在 此背景下 , 吴兆林教授等
专 家 参 与编 撰 的 《 用 中 央 空 调 实用 技 术》 书 籍 , 家 等 将
前 瞻 与 实 用 有 机 结 合 , 举 了大 量 实 例 , 容 深 入 浅 列 内 出 , 俗 易懂 。在 当 时 , 考 资料 极 为 匮 乏 的 情 况 下 , 通 参 对 于 暖 通 从 业 者 来 说 可 谓 久 旱 逢 甘 霖 ,该 书 一版 再
暖 花 开 的 日子 ,我 们 有 幸 采 访 了系 列 丛 书 作 者 之 一 , 上 海 理 L 学 能 源 与 动 力 工 程 学 院吴 兆 林 教 授 。 大
与 吴 兆 林 教 授 的 访 谈 也 是 从 他 编 撰 的 著 作 开 始 的 , 主 编 另 一 本 书 籍— — 《 联 机 实 用 技 术》己经 进 他 多
先 后 主 持 完 成 春 兰 、 尔 等 公 司 的 产 品 研 发 、 试 海 测 装 置 研 制 , 研 制 项 目约 3 共 0多项 。其 中 : 调 器 、 空 压缩机测试装置约 3 0套 , 于 空 调 器 、 调 机 组 及 用 空
压 缩 机 的 ’ 测 试 。 春 兰 空 调 的 实 验 装 置 经 国 家 J 生能 认证 现成 为江苏 省质 量监 督局 空调 器测 试 中心 ,

数字环境中分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数字环境中分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从大水漫灌到分众滴灌:分众思维在思想政 治教育领域的主要特征
分众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思维。分众思维引 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规避大水漫灌的教育方式, 形成分众滴灌的教育模式。
第一,分众思维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必 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数字环境的分 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 的增长点。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逻辑所 致,更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使然。一方面,分众思 维基于不同的受众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生产、推 送不同的内容,创设全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达成“域”内协调共育,使主体在与多元现实环境 相互作用中能够感知、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流 价值观,提升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度。另一 方面,数字环境带来了全方位的文明转型,互联网 技术及其构筑的信息平台与文明范式对现代社会的 形塑也是全方位的。互联网跨越时空界限,打破了 个体的原子化存在局限,将人际关系以“看不见的 弥散”方式刷新和升级到互联网文明时代,并对当 前人类社会的基本运行逻辑、各领域的社会关系进 行持续重塑。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迫切需要 以精细化的方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对每一 种活动类型进行分类筛选对比,以挑出最可行的分 众方案,提升教育实效。而分众思维试图从大水漫 灌向分众滴灌的转换与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发展相 契合。
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因为对事 物的精准把握是驱使人类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如果说分众思想源于拥有大量丰富的感性素材基础 上所形成的预测与判断能力,那么,谁拥有能够存 储大量感性素材的能力,谁就能更好地实现分众精 准化与科学化,从而更好地预测与判断。第二,关 于分众思维。分众思维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 重要思维。如果说大数据本质就是对人脑器官的扩 大化与升级化,或者说是人脑器官的外部延伸,那 么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最大受益者究竟是掌 握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先进手段的 个体或群体,还是具备分众思维的人或群体?答案 是后者。尽管在大数据的运行中较为关键的就是数 据仓库,而数据仓库只是大数据运行的起始段。而 分众思维则不同,它不是简单的分类,而是把人脑 作为经验感性素材和人类文明智慧结晶存储的能力 通过技术变革转移到了体外,使人们存储事物、记 忆事物的能力大大提升。但人类将这种功能转移到 体外的同时,却将分众思维留在脑中。正是借助分 众思维使人类能够对世间万物精准把握和全面掌 握,指引着人们对事物精准化的掌握和控制,分众 思维成为大数据时代技术变革的重要动力。

卢岚 教授

卢岚 教授

卢岚教授
佚名
【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22(34)7
【摘要】卢岚(1967—),湖北老河口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
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带头人,上海理工大学政治与法治中心主任。

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社会结
构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研究”“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研究”;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
项:“现代思想政治社会生态研究”;主持并完成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并主持完成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项目1项.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地球科学——地球科学史:郭晓岚教授对大气科学的杰出贡献——悼念郭晓岚
先生逝世2.郭晓岚教授对大气科学的杰出贡献——悼念郭晓岚先生逝世3.当荣格
遇见中国,在中国遇见荣格——评申荷永教授与高岚教授之《荣格与中国文化》4.
读鲁迅“致罗(日岂)岚信”咏呈罗(日岂)岚教授(七绝)5.中西文明在现代心理学上的创新--申荷永教授、高岚教授《荣格与中国文化》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场所精神理论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_以黄南村村民活动中心改造设计为例

场所精神理论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_以黄南村村民活动中心改造设计为例

02摘要:乡村公共空间历来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明建设之魂。

但在现今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缺乏了乡土文化的气息,失去了原有的文化价值。

本文以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理论为基础,从地域方向感、文化认同感,精神归属感三个方面,对松阳县黄南村的村民活动中心展开设计分析,总结设计方法,探讨乡村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营造,塑造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乡村公共空间。

关键词:场所精神;乡村公共空间;乡土文化;人文精神Abstract: Rural public space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local culture and the soul of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owever, in today's rural public space design, it lacks the fl avor of local culture and loses the original cultural value. Based on Norbert Schutz's theory of "fi eld spiri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of the villagers' activity center in Huangnan Village, Songyang Count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ense of regional orient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spiritual belonging. It summarizes the design methods and discusses the place spirit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space with an aim to build the rural public space that can display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keep nostalgia.Key words: fi eld spirit ; rural public space ; local culture ; humanistic spirit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3.02.002收稿日期:2022-10-15作者简介:王勇(1964—),男,上海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程瑞强(1999—),男,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张施泉(1982—),男,浙江九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春明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春明

千项 日 、国家博 _ 琏金等项 目 1 0余项 ,在 1 人 J 外发表义章 1 6 0多篇 ,其[ { 】 3 ( ) 篇被 三人检索收录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近 1 ( ) 年来 ,
L t ' f t  ̄ . 教授 给 科 、硕士 、博 i 等不同 玖学 生
顶目顷量管理》、 ( i f k l ; ; /  ̄ 链管 》 等
”J 《 项目 玲- ? T ' x ! I O } 、
二~ I 余1 1 ] 课 ,¨ I 版 0蔷教材 7邡 ,侄 国内外 、 术 川物 I z 发 表 术沦 近 5 ( ) 篇, 成肯 ( 郜)级 及 各 横 向 作 卡 斗 研项 目 } ‘ L
博= ;2 0 0 2年扶 ) 三 项 H管理 专、 l l 资格 认 ( P MP ) ;2 0 ( ) 6 年 巾 林业 科 芑人 股 策法规 处 处长 、交通运输 r : 付 学院 院 长 、 2 ( ) ( ) 8 8月全 今,f 【 J 南卞 小 \ } 技 火学物流学院院 长。
巾南 林 业 科技 人学 物流 学 院 院 长、教 授 、博 I , 卜导师 忠伟

忠 伟敦挝j : l - - I 南
『 寸 专 大学物流学 院院 K、教授 、博
长.洲 南省物流
导师 兼 I f … 森卡 小I 学 会副理 芎 { 长 ,[ { l j 阳物流学 会常 务 f 鞭特约 研究 j ,洲 竹现代物 流学会副
采购朕合 会副 会 k,【 叫 际项 日管理 认证专家 、 忠 伟 教授 j 1 9 9 7 — 1 9 9 8年 瑞 典 皇家 』 : ! : 人 做 访川 学
;2 O O 2乍 3川 2 ( 1 { } 6 l f - 3 f E 中 南林 、 l I , 科 人 教 务处长 , 川 j : 2 ( ) ( ) 1 年 2 1 ) 0 4 科技 火 存耿 限僻 理科学 与 r 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简介
童正明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原过程装备与控制工
程研究所所长
●《化学进展》理事
●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委员
●上海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内燃机标委会委员(TC177)
●中国内燃机学会基础件分会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会员
●中国化工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动力工程及节能减排方面的教学和科研。

为汽车及内燃机行业的零部件企业服务30余年,并基于此类实验研究之上拟订了多项行业基础标准,保持在该行业内的广泛合作;2000年~2012年间,和原二炮、九院基地、海装有多项项目合作;在我国脱硫脱硝行业耕耘十余年,目前产品在国内市场属于替代进口产品。

有著作二本:工程燃烧学、工程热力学题解。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89、91)
完成上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92)
完成上海14项难题攻关项目一项(95)
杨茉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
●热工程研究所所长,原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
●工程热物理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等荣誉称号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会员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委员会委员
●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
●传热学国家精品课负责人
长期在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第一线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流动和传热数值计算技术、流动与传热的非线性特性与混沌、换热器与强化传热、热力系统的优化与运行、及多相流动与传热。

主持完成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参加完成了国家973科研课题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持完成了各种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和来自企业的各种横向应用性科研课题。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了400余篇学术论文,6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20余项专利。

获得了上海市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教学名师奖、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市级劳动模范和宝钢教育奖等荣誉。

2002.1—2004.12 高炉污泥的多相旋流脱锌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3.1—2005.12 非线性对流换热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3.1—2004.12 周期性通道强化换热及高效换热器,上海高校
科学技术发展基金
2002.1—2004.12 燃气轮机回热器及其强化换热,上海重点学科建设子课题
2002.1—2004.12中央空调系统技术改造,长春热电二厂
关欣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
●德国汉堡国防军大学访问学者
●全球节能环保网专家顾问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顾问
●上海市工业锅炉研究所顾问
●东智环保节能服务责任有限公司顾问
●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联谊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少数民族联合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强化传热和高效换热器;热力设备自动控制;换热器网络综合;太阳能利用。

负责项目:
1.换热器模型控制及最优化运行研究
2.多股流换热器的控制优化研究
3.太阳能热电联用主件的开发
4.企业内能源系统的优化
高秀敏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研究员、工学博士
●浙江省151人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光仪所原所长、通信工程学院原副院长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监测仪器;痕量物质分析;健康参数无创监测;弱磁场检测。

负责项目:
1.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应用课题,研究内容:痕量物质分析技术开发
2.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子课题,研究内容:光场产生及分析领域应用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研究内容:特殊光场调控
汪中厚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副院长、机械制造系主任、教授、博导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自主开发成功“L300G精密齿轮成型磨削试验台”
●中国齿轮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齿轮专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日本京都大学工学博士,曾在日本学习工作十余年,先后就职于世界上生产齿轮测量仪的三大公司之一的日本大阪精密机械公司、位于日本东京的美国PTC公司。

曾主持并完成两项日本文部省基金,以及日本许多大型公司如丰田汽车公司、铃木摩托、三菱重工等十余项科研开发项目。

回国后一直从事复杂齿轮动力学、CAE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汪中厚教授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20余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已经合作过的企业包括中
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零四研究所、徐工集团、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江淮汽车等企业,完成的项目有“基于真实齿面的螺旋锥齿轮振动激振力机理与预报研究”、“汽车螺旋锥齿轮减振降噪及优化设计技术”、某型号舰艇“气胎摩擦离合器结合冲击动力学仿真分析”、“重型油缸快速设计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汽车变速箱高精度渐开线圆柱齿轮复杂三维修形及减振降噪技术”、“渐开线圆柱齿轮磨床设计及加工软件成套技术”等,在日本企业以及中国企业都得到了很好的示范应用。

获得发明专利十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本。

仲梁维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系主任
●上海理工大学CAD中心主任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上海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上海机械工程学会制造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上海市工程图学会理事
●机械工业精密磨削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机械工业机械人重点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智能设计、机械快速设计及敏捷制造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企业信息化、虚拟技术、有限元分析、多孔点阵结构、新型机械结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先后承接和参与了40多项国家自然基金、产学研项目等,多项科研成果投入生产并获得12项软件著作权,发明及实用专
利14项。

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先后主编出版三本教材。

曾荣获上海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上海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一次,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一次,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次,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次,上海理工大学“教学名师奖”一次。

刘旭燕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与自动化系硕士生导师
●韩国归国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高功率的电容器和新电池原创技术的开发;柔性电子器件;智能型材料的开发。

在韩国博士及其博士后期间,主要研发的课题为韩国政府未来源泉产业资助的重大项目“城市交通用的高功率的电容器和新电池原创技术的开发”的研究工作。

回国后,加入千人团队,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教委等4项;并通过中央财政、085经费、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经费,已经设计建造了电池及其超级电容器的制备和测试2条设备流水线。

(其中测试设备为美国Maccor 4000系列)现主要研究课题为:1、复合材料在电池/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
2、柔性电子材料PEDOT:PSS的光电性能优化;
3、基于印刷工艺制备的柔性透明高强电磁防护材料研究;
4、表面智能型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自清洁表面等);
5、纳米多孔合金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杨光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与食品学院副研究员工学博士
●曾获全国发明展金奖、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奖等
●拥有多项国际专利和中国技术发明专利
长期在无毒蛋白胶及无毒人造板领域的科研与应用第一线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大豆蛋白质的改性技术、无毒人造板生产技术等。

该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佐证材料:查新报告、技术鉴定报告及课题验收报告等),技术成熟、稳定,已经投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得到业内龙头企业认可。

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多次采访、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