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无论是某些名师的观摩课,还是一般教师的课堂教学,师生间的对话明显拖沓低效,学生往往粗略地读了几遍课文,就开始与教师对话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打牢“对话”的基石呢?我做了以下的探索,让教师和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再进行师生间的对话,课堂显得灵动了许多。
一、学生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首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文本顺畅地读出来,这是认读的过程,是对语言文字进行加工的过程。要让学生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并按表达需要读出轻、重、缓急,尽快实现认读同步。所以我们在讲读课文时,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指名读、互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过好认读关。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大体了解课文的中心话题、基本要点和主要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产生共鸣。
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对话,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与文本对话熟练,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些名教师与文本对话了近一个月,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分析、揣摩,上课时就显得游刃有余,精彩纷呈。这其实就是教师与文本熟练对话的结果,这是预设中的生
成。假如没有充分的预设,哪来精彩的生成呢?
1.与作者对话
要能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发现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等,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如教学冰心写叙事诗《雨后》一文时,就要通过查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年代,体会冰心对少年儿童的关爱之情。
2.与编者对话
在新编教材中,单元的编排大都自成一个体系。一般说来,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勤学篇”“亲情篇”“哲理篇”“风光篇”等,每一个单元都有共同的训练重点,如培养学生的复述、讲故事的能力,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所有这些,教师都必须一一把握好。
3.与文本对话
此属中心环节,往往需要读、解、悟三个过程。“读”,即认读,通过读,走进文本世界,完成从感知基本内容到获得情感共鸣的飞跃。“解”,即“审读”,教师与文本之间展开无声辩论和正面交锋,借助文本的重点、难点、质疑问难,全方位、多层次地探究文本内涵,完成从语言材料的分析积累到文学美学理论构建的飞跃。“悟”,即感悟创造。这是“入书出书”的佳境,以其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汲取适合于自我发展的人生哲理和文化素养,通过查询、考证,发现作者的局限和文本的不足,更好地指导学生。
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1.师生间的民主平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也就是说,对话主体间没有地位的高低、没有权利的大小,需要彼此心灵的敞开,没有敞开就没有完整的言语,没有敞开就没有聆听,对话也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学生只有在教师亲切语言的引导下,能全身心地投入情境,展开自由想象,不知不觉地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语言的魅力。因此,师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式师生关系,彼此欣赏、相互悦纳。
2.培养“对话意识”
教师必须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激发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培养对话意识的常用方法有:(1)创设课文意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2)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演、做、说、唱、画”等活动,展现对文本的理解内容。(3)创设解决生活实践情境,实施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根据课文语言自我建构新知识。
3.重视教师导的方法
在新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下,教师要更好地发挥好主导性的作用,恰当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把准时机引入学习的重难点,导入到深的学习层次和情感氛围中。在《放弃射门》一课中,福勒的球踢得很好,为什么要放弃射门呢?这个机会多难得呀!假如你是福勒的队友,是福勒的教练,
你觉得该放弃射门吗?学生都回答“不该”。此时,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出现偏差,与文本表达的思想,与“主流价值观”不符时,教师要积极引导,逐步升华,如由“不应该放弃——应该放弃”的就事论事,到对生命的关爱、到人性的赞美,整个过程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对话的现场,教师还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当学生话题偏向时,引一引;当学生思维不深时,挖一挖,使学生获得的感悟更丰盈,意境更高远。
4.多元解读,个性释放
新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允许是多元的”“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珍视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体验,保护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如对《狐狸和乌鸦》一文,孩子们的感受千差万别,有的说,狐狸太坏了,他不应该说好话、拍马屁骗走狐狸的肉。有的说,狐狸真聪明,会想办法得到所要的东西。更有的说,乌鸦真笨,怎么轻易上了狐狸的当呢?这些都反映了小朋友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多么深刻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实现了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判。教师要理性地放飞学生的创造力,对体现学生个性的独到解读,要加以赏识,给予表扬,成为平等对话的指导者,更是欣赏者、激励者。
总之,教师、文本、学生是阅读对话的三个关键要素。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科学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对话双方,心
扉敞开,相互接纳。通过合作和体验的对话,使学生的主体凸显、个性张扬、心态开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