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对国民性格塑造探析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总结5)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总结5)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总结5篇)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说从古至今每一个中国人都对吃的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也造就了食物种类繁多、烹饪技巧复杂、讲究色香味等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

2.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不同于复杂的中国饮食文化,西方的饮食文化相对而言简单了很多;西餐注重就餐礼仪,吃西餐要着装讲究,西餐的餐具也很是精美。

西方人的饮食多以肉禽类为主,且经常配以美酒,在调味上更是注重用作料带出食物原本的味道,烹饪方式也以煎、烤、煮的制作方式为主。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饮食观念的差异(1)中国人的饮食观念。

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主要受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崇尚“天人合一”,在饮食上构成了“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中国人是极讲究吃的,能够说吃饭是人生第一大事,所以在烹饪时不仅仅注重食物的内在品质,也注重菜式的外在美观,任何菜式都要保证“色、香、味”俱全。

中国人以“和”为贵的观念也深深扎根于饮食文化之中。

最能体现这种观念的便是传统的“五味调和”,基本上所有的中国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调料烹制。

中国人认为,美味的产生,需要各种佐料的相互调和。

用餐礼仪方面,中国人喜“动”不喜“静”,惯用圆桌,且有严格的座位排序。

一般主宾、地位高的人或长者要坐到主位,以示尊重。

这是由中华民族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等级尊卑观念以及家庭观念决定的。

中国人也习惯在用餐时相互让菜,劝酒,餐桌上的气氛是十分和谐的。

(2)西方人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崇尚自由,追求人的个性,且西方人的性格更加理性化,因此更多关注食物的营养,西方人的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观念。

在很多西方国家,食物是用来饱腹的,饮食只是一种用来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

西方人讲求平等,家庭结构也很简单,在用餐上也都使用长方桌,且座次随意,没有中国人那样严格的等级尊卑顺序。

西方人平日好动,但吃饭时喜静,很少言语,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地的、静静的享用自己的盘中餐。

中国饮食文化的优点和缺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优点和缺点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经久不衰,内容丰富,可谓异彩纷呈,在世界上一直享有声誉。

这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养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优点1、植物为主,讲求均衡由于受到我国经济机构的影响。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特别是经济稍微差的人们主要以“植物性膳食”为主、以五谷杂粮为主食。

现代营养研究表明,这对人体健康其实大有裨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君石研究员表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比起“肉类当家”的西方饮食更加均衡健康,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推崇的典范。

植物性膳食结构有其无法取代的优点,如脂肪摄入少、胆固醇低、膳食纤维丰富,可预防如高脂血症、结肠癌等疾病的发生。

尽管在十几二十年前,“吃肉”还是许多中国人生活富足的象征,西方先进的营养学研究却赋予东方植物性膳食均衡、健康的美名。

《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1997年中国营养学会通过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条就是:“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可见,谷物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是排在首位的。

以前,大家总认为米面都是越白越好。

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粮食在未被加工的时候,有着惊人的防病“功力”。

粳米、荞麦这些不起眼的粗粮重新受到关注。

除了“吃得粗”外,“吃得杂”也是东方饮食的另一大优势。

2、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地域性明显。

饮食文化类型丰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的讲究吃,也很爱吃,很会吃。

每一个城市和地区的饮食都风味独特、自成一家,每一道菜都有数不胜数的花样品种。

中华美食调味精益、肴器华贵、膳食繁盛、烹饪技巧巧妙,堪称绝世无双。

以前的饮食类型分为贵族宫廷饮食、市井百姓饮食、民族饮食、宗教饮食。

现在稍微有一些改变。

中国饮食文化塑造的国民性格

中国饮食文化塑造的国民性格

中国饮食文化塑造的国民性格作者:王雨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10期[摘要]自古以来,文化主宰民族、国家、家庭,甚至个人命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天,人类对全世界的文化进行了归类和研究。

我国从各个角度研究文化,形成了不同学科。

其中,饮食文化是众学科之一,通过对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饮食礼仪、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观。

这种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

[关键词]文化;饮食文化;国民性格[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030-03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饮食文化研究的焦点逐渐由物质需求转移到精神提升。

在长期的饮食生活中,中国人总结出一套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观。

这种观念塑造了独特的国民性格。

一、文化和饮食文化的概念文化作为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和复杂的现象,不仅人文社会学科将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他学科也多多少少涉及文化的概念。

因为各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有别,所以,文化概念种类繁多。

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调查和总结了1871~1951年关于文化的定义,数量多达164种,可谓“百家争鸣”。

现在又过了几十年,可能又有若干个定义出现。

不过,将这些定义归纳起来,无非是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句话包括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观念。

饮食是文化的基础部分,在文化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人类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首要的物质基础就是饮食。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上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的饮食由“茹毛饮血”逐步发展到枝繁叶茂、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之林。

当今,饮食文化大致包括东方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以及清真饮食文化三种最著名、最有影响的饮食流派。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经过100多万年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等方面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性格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性格

中西饮食文化之十大差异及对各民族性格的影响(2006-06-20 10:52:11)转载▼中西饮食文化之十大差异及对各民族性格的影响摘要:中西饮食文化既有为了为了解决饥饿问题的共同出发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两者迥然不同.本文主要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十大差异即:从对吃的态度,吃的方式,用的餐具,饮食选料,选料搭配,吃的"味觉"讲究,吃的"营养"讲究,食物的制作方法,饮料,吃在文化上的反映这十个角度来论述中西文饮食文化的区别.关键词:中西文饮食文化,十大差异,民族性格,营养,艺术中西文饮食之十大差异:一.对吃的态度不同,中国人对吃的讲究堪称一流,吃在中国简直就是一门艺术.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婚丧礼嫁,红白喜事,都统统与吃挂钩.而西文人则远不像中国人,他们对于吃的态度仅在于一种仪式.在他们眼里,吃永远不能站在第一位.二.吃的方式不同.中国人最讲究的是热闹和排场.无论如何,吃都要有气氛,所有的人在一起,共挟一八盘菜,共盛一锅汤.即便是吃本餐,也要几个人把各自的菜点好了,再一起共享.而西文人则对此大为不解,他们习惯于各自单独取食,讲究的是"自助","自用".三.用的餐具不同.中国人之用"筷子"技术高超,令老外佩服不已.中国人除了用筷子,还会来点"西为中用",辅之以刀叉.而西文人主要用刀叉.而对于筷子是,想用也不会用,因为"筷子"绝技太难学了.四.饮食选料不同.中国人主要以五谷为主食,辅以蔬菜,外加肉食.而西文人则以高脂肪高能量的肉类为主,还包括奶蛋类,甜食等.五.选料搭配不同.中国人之菜谱,博大精深,就连中国人自己也常常弄不清楚,就国中国的选料搭配法太过丰富,如一个东爪随便能炒出三四十个菜.而西文人则不然.他们的食物分类很清楚,牛肉便是牛肉,猪肉便是猪肉,便几种菜料混在一起,他们也会让分看得清原料,而不会像中国"混为一团"之味.六.吃的"味觉"讲究不同.中国人重味,对于浓,麻,辣,咸,酸,甜等味都有偏好."色香味"中的"味虽是排在最后,便裨上,味远甚于色得. 西文人一般是爱甜,什么食物饮料都要加之以甜味,他们的"味觉"的讲究远不如中国人.七.吃的"营养"讲究不同.中国人之于营养,也确有不少研究,甚至于把食谱当成"药谱"来研究,还提出"药补不如食补"的口号,可惜事实上,一旦跟味觉产生冲突,再好的营养也被抛之脑后,营养只好让位于味觉.而西文人严格讲求营养,对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物元素也搞得一清二楚.在菜谱上,他们甚至会标明卡路里的多少.八.食物的制作方法不同.中国人对烹调食物堪称登峰造极,仅仅是烹饪法的一小点,就含有煎,炒,焖,炸,烤,煮,蒸...等几十种.而西文人追求营养,崇尚原汁原味,故其制作方法不算丰富,只能称之为相对简单,属于标准化,程序化的操作.九.饮料不同. 中国主饮茶,而西文主饮咖啡.两者各自都有较深的造诣.十.吃在文化上的反映不同.中国人逢事便吃,这在文化上也屡见不鲜.如光用来描述吃的词语就让人诈舌.而且一说到吃就口水都流出来了,便是听也来个"津津有味",一想到什么开心事,便如吃了蜜一般,看书看快了也会来句"贪多嚼不乱"西文人却把吃仅仅当为一种文化附庸,绝不会像中国人把吃也当成艺术.总体来讲,中西文的饮食文化差异明显,但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加深,差异也远不如20世纪明显.然而,中西文的饮食文化差异对各民族的性格影响却依然根深蒂固."吃"在中国如艺术般被人追求.吃的氛围依然浓厚它对中华民族的"和"的性格影响深远.吃的艺术里重"和",吃的人要一团和气,一派乐融融的味道.吃的东西也是"调五味而百味香"的原则下做出来的.五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各人之间也有着盘根错结的关系.人情,便是中国人在饭桌上拉出来的,人情网便是无数餐桌酒宴中制出来的.中国人的性格便在这人情网中显得格外的"和",不和也得和的"和".但在西文众讲究个性,尚个人主义,与他们的饮食文化不无关系.如他们对营养与味道的选择.他们更注重营养,因为认为营养与味道更重要,更有实际意义和利益.所以他们在现实中也更为理性,不会陷入所谓的"人情网".也因而他们可以正视自己的价值,不为人情所牵绊.西文人从小在这种自由选择,理性选择气氛中篚,也因而更有主见,更有个性.总之,吃使得中国"和",却便西文人自小就独立而有个性.当然饮食文化对于民族性格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对其的研究也有待深入.。

吃货文化:美食造就性格

吃货文化:美食造就性格

吃货文化:美食造就性格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会造就不同性格的人,西方的饮食差异也不仅仅局限在食材上…导读在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长河中,美食是永远话不完的。

无论是出处,影响和背后的故事,都可以滔滔不绝,绘声绘色。

有趣的是,由于进食不同食物的营养和各种微量元素,使人的相貌、气色、神韵、身高都有着迥然不同的区别。

饮食文化地域差异,也会造就不同相貌和性格的人;西方的饮食差异也不仅仅局限在食材上;而宋朝,也许又将被推到你的舌尖上…美国一个叫《生活杂志》的刊物,有一年评选一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远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饭馆与小吃入选第五十六位…带着吃货去宋朝今人的一日三餐,据史书记载,是从宋朝开始的,这只有精耕细作农业丰收后,才是能够办到的事。

吃的问题解决了,就要琢磨怎么吃得好一点,民间开发食物的大厨、平民厨子就雨后春笋出现了。

古代的十大名厨中,宋朝就占了两位,一个是在宫中做厨刘娘子,一个是民间的烹娘宋五嫂。

宋朝人喜欢下馆子里吃饭待客,街上的馆子太多了,三产业的丰富是因为有一批一批食客的力顶,《东京梦华录》里提到的一百多家店铺,其中酒楼和各种饮食店占了半数以上。

南宋笔记《武林旧事》、《都城纪胜》、《梦粱录》也收录了一大堆临安的饮食店与美食名单。

夜市的兴起,也是在宋朝。

美国一个叫《生活杂志》的刊物,有一年评选一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远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饭馆与小吃入选第五十六位。

宋朝美食首看开封开封是豫菜的发祥地,在宋朝就形成了官、商、寺、民菜肴的完整体系,把全国各地的菜肴在开封融会贯通,集其大成形成了豫菜,同时也培育了各大菜帮的发展。

北宋时期,开封作为国都长达168年,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八方,是辐射力和凝聚力极强的国际性大都会。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曾这样描绘当年的汴京:“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从中国饮食文化看中国人的性格

从中国饮食文化看中国人的性格

从中国饮食文化看中国人的性格
曾寒英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中华饮食文化和中国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饮食密切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与生活.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风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务实、好面子、适应性强是大部分中国人的所共同具有的特征.
【总页数】1页(P188)
【作者】曾寒英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技巧——从中国式菜名的英译谈起 [J], 胡兵;梁文
2.从中国饮食文化看中国人的性格 [J], 曾寒英
3.中国饮食文化塑造的国民性格 [J], 王雨
4.从陕西面花看中国饮食文化和工艺美术的融合 [J], 王海珺;
5.从陕西面花看中国饮食文化和工艺美术的有机融合 [J], 王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探寻中华美食的独特力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探寻中华美食的独特力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探寻中华美食的独特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探寻中华美食的独特力量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其独特的特点和独到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

中华美食以其独特的味道、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食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于增强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力量。

第一,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悠久而源远流长的,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几千年来饮食习俗在改革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包括了八大菜系,各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比如,川菜以其麻辣味道、独特的工艺和独特的食材吸引了大量的粉丝;粤菜则以其鲜美的味道和精细的刀工被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些菜系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才成为今天世界闻名的中国美食。

第二,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

北方的饺子、面食和烤鸭,西南的火锅和辣子鸡,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鲜和潮汕菜等都是各地独有的地方美食。

这些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民风民俗,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第三,饮食文化的健康理念。

中国传统饮食强调谷物和蔬菜的均衡摄入,注重食物的颜色、气味、味道和口感的和谐统一。

例如,中国菜肴追求五色调和、五味俱全的原则,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具备均衡,这种食物的搭配和制作方法与现代的饮食科学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这种健康理念让人们更加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注重食物的天然和纯净,有助于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在当今社会,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

受到西方快餐和外来食品的冲击,一些传统的烹饪技艺和食材正逐渐被遗忘。

这不仅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给人们的饮食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提倡健康的饮食理念,成为了当代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餐桌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人性格特点

从餐桌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人性格特点

从餐桌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人性格特点中国堪称礼仪之邦在世界舞台独占鳌头,中国传承了自古以来四大文明古国之优良传统而在当今社会享有盛名。

在世人眼里中国人具有含蓄,沉稳,中庸的特点。

其对自我之观念也是在众人面前不炫耀自己,不过分主张己见,力求谦虚,中国人还是习惯先客观后主观,注重依据周围的环境来作出自身的改变,会依据现存的事实来做出可行的决定。

中国人另一个让人敬仰的性格特点是面对一切困难,甚至灾难的不抱怨,处之泰然的忍耐力。

这一点也是中国这个伟大民族灵魂永恒的有利证据,人民忍耐的性格让整个国家有无法匹比的伟大之处。

这种性格之美,不仅是让我们在苦难中求生存,而更多是在适者生存的竞争中平台上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的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诚然,这些都是世人所有目共睹的。

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国传统文化让世人瞩目,我们记得北京的“四合院”文化,也不会生疏“四世同堂”共聚一餐的热闹非凡场面,我们有印象“文武百官”早朝的宏伟场面,也会永远自豪中国餐桌文化以“满汉全席”独霸天下。

但又有谁能认真的深思过,当西方人都忙于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时候中国人在忙碌什么,人们的大脑里还是在那些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追求所谓的自然,看到的只是内心的幻想,看似超凡脱俗的现实着,而坦诚的看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是把自己看成是其中一“集体”的一份子而希望和被期望平庸的过活。

似乎不能超越,连出色都是不道德的抢风头。

而这样的性格正使得中国人有能力发明世界奇迹四大发明,却被后起的西方国家赶超的至今在很多领域也还是紧追其后。

我们的性格在餐桌上就显现的淋漓尽致了,中国人在西方人的眼里是可怕的,因为中国人天上飞的只是不吃飞机,地上跑的只不吃汽车,水里游的不吃船,只要是能咽到肚子的都吃。

只是我们的吃与不吃都是看似又一个合适的可以解脱的理由,但那又不是信仰。

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电视节目里,我们经常见到一群人围在一起端着大碗大口大口的喝酒,有的甚至喝多了还在摇摇晃晃的举杯喝。

从饮食文化看性格

从饮食文化看性格

从饮食文化看性格自从有了人类起,饮食的历史便开始了。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而“天”是至高无上的。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也说过“心中有情,首中有思,必先腹中有物”(见费尔巴哈《贫穷操纵并取消法律》)。

可见饮食对于人类的重要性都是一致的。

火的利用和农业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人类的饮食。

饮食逐渐进入文明时代,饮食文化也逐渐丰富起来。

人类对食物的加工和人们改造自然界一样,是本着美学原则进行的。

中国人一见面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你吃了吗?”,回答说“吃了”就算了,如果回答说“没吃”,对方很有可能说“那到我家去吃吧!”笔者认为这句在中国应用广泛的话语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朝代更换频繁,朝代的更换也就意味着多半会有战争的发生,战争也意味着对老百姓的掠夺甚至使老百姓生灵涂炭。

中国的老百姓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倍受压迫的阶层,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租用封建地主的土地,交沉重的税收。

如果加上战争爆发,身上的担子便更重了。

而中国的地理环境也很复杂,自然灾害不断,中国历史上黄河就曾几度泛滥成灾,让周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公里的老百姓民不聊生。

在这种情况下,能每天吃上一口饱饭真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见了面问一句“你吃了吗”无疑是一句最贴心的关怀。

中国老百姓真正能吃碗饱饭也就是在近年中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和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得到解放,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百姓才吃饱穿暖。

但是带有深厚历史和社会根源的“你吃了吗”这句话却延续了下来,成为生活里的常用语,依然被广泛地使用。

它所反映的是中国人实在是饿怕了。

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饮食的丰富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比起来,都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因为中国人的创造性超群吗?与其说是创造性,不如说是中国人的适应性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距今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原地区就有了原始的农业,是我国最早最集中的农耕地区之一。

中国饮食的原料也非常广,许多在外国人看来不能吃的东西,经过中国人的妙手都变成了佳肴。

中国饮食文化对国民性格塑造探析

中国饮食文化对国民性格塑造探析

中国饮食文化对国民性格塑造探析中国饮食文化对国民性格塑造探析M14841 陶然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饮食文化研究的焦点逐渐由物质需求转移到精神提升。

在长期的饮食生活中,中国人总结出一套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观,这种观念塑造了独特的国民性格。

一、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观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看法,深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

哲学思想的不同导致中国人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有别于其他国家。

世界各地都把中国餐饮称为“中餐”。

它的突出特点是将大米和面食作为主食,讲究食物的色、香、味。

确切地说,中国饮食渗透着人们的审美意识,与西方人只注重食物营养的摄取量相比,中国人更喜欢赏心悦目的餐饮和有情调的饮食环境。

好的饮食环境不仅能促进食欲,而且陶冶情操,长此以往人们就会有种高雅的气质和温文尔雅的性格。

二、特色饮食塑造的国民性格(一)素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素食文化的形成。

中国南方以山水著称于世,气温偏高、空气潮湿、雨水充足、适于水稻生长。

相对来说,北方则比较干旱、四季分明、寒温交替,需要冬眠的小麦在这里生长良好。

但是,无论稻米还是小麦都属于素食。

相对于西方国家长期的食肉习性,中国人的素食特性体现出本国人民亲近自然,与万事之中、万物之间求和谐的性格。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这众多的礼仪体现于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尤其是精神理念的高度统一。

“天人合一”是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的思想精华。

表现在人们的性格当中就是与人为善、与万物求和谐、无过之而又无不及的“中庸”性情。

(二)茶文化中的“和谐宁静”“茶发乎神州,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如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文化的兴盛引起人们的崇尚。

儒、释、道三家在茶文化上的互补足以体现出茶的意蕴。

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的特性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的特性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口味丰富。

中国饮食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对不同个体的口味满足上,这一点尤其体现为调料的丰富。

以食盐、白糖、味精、醋为基础调味品之外,酱类包括酱油、酱、虾油、鱼露、虾酱、豆豉、甜面酱、腐乳、豆瓣酱;酒类包括料酒、酒酿、红糟、酿造醋;油类包括麻油、辣椒油、花椒油;鲜用植物包括葱、生姜、大蒜、洋葱、辣椒、韭菜、香菜、香芹、山葵、韭黄、蒜苗;种子类包括胡椒、八角、小茴香、大茴香、豆蔻、芝麻、芥末、花生、孜然;果实类包括花椒、胡椒、肉桂、陈皮,不一而足。

饮食上的包容,反映了中华文明对各地风俗习惯的尊重,本质上是对社会中每个人的尊重。

中华优秀饮食文化具有道德性在中国哲学中,“民”是一个核心概念,而与“民”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哲学思考和传统道德观念。

因此,中华优秀饮食文化在具有审美价值、文学价值和民俗学价值的同时,还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和社会逐渐形成了丰富且具有约束性和传承性的饮食礼仪。

饮食礼仪不仅是待客之道,更是社交的基础与场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教化晚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华优秀饮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性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提倡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显示出兼容并蓄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互鉴从未间断,饮食文化亦是如此。

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史,亦是中外民族文化的碰撞融汇史。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长期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三代以来华夷杂处的局面为之一变。

农牧业的地域分异格局逐渐形成,出现了长城以北由游牧民族统治的牧区政权、长城以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农区政权并峙的局面,农牧民族因生产结构的差异而形成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秦汉中央集权帝国建立之后,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在形式上虽然表现为矛盾、对立与冲突,但在实质上是以统一、交流、融合为目的的。

在饮食文化方面的表现是:一方面受秦汉王朝在边地置郡、徙民、屯垦之影响,少数民族亦渐知积谷、粒食。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企羡秦汉物质精神文明“款塞内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把游牧民族的饮食习俗带入中原地区。

闲话 中国人的国民性

闲话  中国人的国民性
闲话
中国人的国民性
什么是国民性

一国国民占主导地位的性 格特点
一、饮食:中国人的群体意识
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 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个体意识
二、面子与人情:中国人做人问题
重人前而轻人后 重Biblioteka 衣而轻内衣 重礼服而轻便服
三、家国一体:家本位与家伦理
民族是家庭的放大,朝廷是家庭的升格, 国家是君王为父,臣民为子的“大家庭”— ——家国一体
四、婚恋
无爱婚姻——结婚不以爱情为前提,婚后不
以爱情为旨归,离婚不以感情破裂为条件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溺爱与戾爱
本次讲座到此结束,谢谢

从饮食文化看人的性格_以中_日_韩三国为主

从饮食文化看人的性格_以中_日_韩三国为主

110外国文学与文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1月从饮食文化看人的性格!!!以中、日、韩三国为主刘一双[摘要]饮食文化和历史一样源远流长,饮食密切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与生活。

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风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国民性格。

务实、适应性强、好面子是大部分中国人的所共同具有的特征。

从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和风俗可以看出日本人性格。

冷静、细致、暴躁是大部分日本人所具有的特征。

韩国人也不例外,从韩国的饮食习惯和风俗中可以看出韩国人的国民性格。

性急、节俭、焦虑时大部分韩国人所具有的特征。

当然饮食文化在这三个国家也有共同之处,新时期,对于各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些负面因素应该引起注意。

[关键词]饮食文化;国民性格;适应性;性急;负面因素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9)S2!0110!03作者简介:刘一双(1982-),女,陕西安康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朝汉对比。

四川成都 610041人们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确切地说应是一方水土上的人养一方的人。

各地产出不同,各地的人由此养成的脾性也不同。

由此可见,饮食对人性格产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显示,从一个人爱吃什么食物,可以看出其性格。

这项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食物有极度的嗜好,他应该是性格外向、思想开放;嫉妒性强的人常会在他的饭碗里堆满任何食物;精神压力过大的人喜欢盐分多的食物。

喜欢吃大米的人有不少人经常自我陶醉,孤芳自赏;对人对事处理得体,比较通融,但互助精神差一些。

喜欢吃面食的人往往能说会道,夸夸其谈,不考虑后果及影响;个别人意志不太坚定,做事容易丧失信心。

喜欢吃甜食的人热情开朗,平易近人,但平时的性格有些软弱和胆小,缺乏冒险精神。

喜欢吃酸的人有事业心,但有些人性格孤僻,不善于交际,遇事爱钻牛角尖,缺少知心朋友。

喜欢吃辣的人很可能善于思考,有主见,吃软不吃硬,有时爱挑剔别人身上的毛病。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饮食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饮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在饮食中品尝美味,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幸福。

中国的饮食文化包含了许多精髓,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也让其自成一派。

本文将会探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包括其历史、特点和现状。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其饮食文化的历史也同样悠久。

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进行石磨加工、烤烟和淀粉加工等技术的实践,从而开始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历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由纪传体的祭祀食品演变为典雅的宫廷食品和民间食品,而每一阶段都留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中国的饮食文化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呢?这和其特点息息相关。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鲜明性和文化性。

这种多样性在菜品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菜系众多,涵盖面广,包含了八大菜系、湘菜、川菜、粤菜等等,每一派系都有自己的代表菜品,在菜品的制作中,使用的原材料和配料也各异。

中国饮食文化还有一个与其紧密相连的餐桌文化,人们在就餐时遵循着一定的规矩和礼仪,例如相互询问“请吃”、“味道怎么样”等礼节性的用语。

除了多样性和鲜明性,在整个中国饮食文化中,文化性也是其一个重要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倡导“饮食文化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并强调了饮食与文化的关系。

其中融洽的社交关系、谦虚的态度和礼仪,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变化。

如今,新型的餐饮业正在快速兴起,快餐店、外卖和点餐软件等都给大众就餐带来了新的选择。

然而,随着先进饮食技术的日益普及,消费者也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中国政府也加强了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监管,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力求让大家吃得安全。

中日韩饮食文化及民族性格初探

中日韩饮食文化及民族性格初探

中日韩饮食文化及民族性格初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日韩三国一衣带水,文化同源,其饮食习惯同中存异,而饮食文化的差异也铸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

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从一个人爱吃什么东西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如何。

听上去很玄妙,事实上却是有科学根据的,食物本身的营养成分不同,不同的烹调方法对这些成分又进行再加工,最后被吸收到人体内的就有很大区别了。

这项研究正好佐证了为什么中日韩三国人民长着一样的面孔,却有着不同的性格。

一、中日韩饮食习惯1、饮食原料中国幅员辽阔,中东西部自然条件各异,依次发展的农业或畜牧业也不尽相同,北面南米,内蒙古的牛羊肉,沿海地区的海鲜,饮食原料因地而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全国人民的饮食原料已经没有太大区别,原料的差别更多体现在辅料,也就是调味品上,这主要是由于口味差别引起的。

相比于中国饮食原料的多样复杂,日韩两国则由于国土面积有限,整个国家的饮食原料有限且集中。

日本人主食以白米为主,并且以海鲜多为特色。

由于日本经济相对发达,欧美和其他国家的饮食习惯对日本的影响相比于中韩两国更为明显。

日本人的日常饮食经常会出现意大利面,咖喱饭这些食物。

也可以这么说,日本的饮食较于中韩更为国际化。

韩国人的主食相比于中日显得比较单一,除了白米,比较难见到其他的种类。

韩国人的日常饮食是米饭、泡菜、大酱、辣椒酱、咸菜、八珍菜和大酱汤。

八珍菜的主料是绿豆芽、黄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条、椿梗、藏菜、蘑菇八种。

韩国人的优质蛋白摄入来源也比较单一,以猪牛肉为主。

2、烹调方法与原料的多样复杂相对应的,中国的烹饪方法也是五花八门。

煎、炒、烹、炸、溜、煮、焖、汆、蒸、扒、炝、煸、煲、煨、熬、涮……当然也包括日本独具特色的生食和韩国人引以为豪的烧烤。

日本饮食当然是以生食为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生食与中国其实是有很大的渊源的,尽管现在我们中国人除了少数蔬菜是不生食的。

《论语》里有句孔子的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表明周朝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可以把肉片切得非常细薄来显示生活的精致了。

饮食对性格的影响

饮食对性格的影响

饮食与人的性格健康是人类的追求,饮食是健康的保证。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十一周的学习,对于饮食健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饮食对于人的重要性和饮食在生活中所占的地位。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那么饮食对人物性格的影响是怎样的呢?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等。

而环境因素是影响性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这个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求学工作的环境、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环境。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最近通过大量的事实研究,表明人的性格与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饮食习惯,人物性格总体来说也不相同。

中华饮食文化和中国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饮食密切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与生活。

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风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国民性格。

务实、好面子、适应性强是大部分中国人的所共同具有的特征。

岭南的广东人与粤菜取百家之长,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善于在模仿中创新,依食客喜好而烹制。

烹调技艺多样善变,用料奇异广博。

在烹调上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

时令性强,夏秋尚清淡,冬春求浓郁。

着名的菜点有:、、、太爷鸡、、、、等。

粤菜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气氛,是一种渲染,是一种和谐,是一种民俗,是一种色彩,也是一种健康标准的体现。

它制作精细用料广,口味多变,品种繁多。

其特点是,油重色浓,讲求实惠。

将粤莱比作白领丽人,殆无异议,因为白领丽人索尚自由,追求个性,兴趣广泛,引领时尚,洋气十足,风光无限,粤莱在很多方西与白领丽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走在湘江边上湖南人与湘菜湘菜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鲜、软嫩。

在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

煨、炖讲究微火烹调,煨则味透汁浓,炖则汤清如镜,腊味制法包括烟熏、卤制、叉烧着名的湖南腊肉系烟熏制品,既作冷盘,又可热炒,或用优质原汤蒸,炒则突出鲜、嫩、香、辣。

中国饮食文化对国民性格的影响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对国民性格的影响论文

中国饮⾷⽂化对国民性格的影响论⽂中国饮⾷⽂化对国民性格的影响论⽂ 当代,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中国饮⾷⽂化对国民性格的影响论⽂,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摘要: 从古⾄今⽂化主宰着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家庭,甚⾄是每个⼈的命运,其重要性不⾔⽽喻。

然⽽,不同的⽂化对于各民族、国家、家庭以及个⼈的影响有所不同。

今天世界各地对所属⽂化进⾏了细致的划分,并且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

⽐如,我国从不同⾓度、不同专业对⽂化进⾏了科学的划分。

其中,饮⾷⽂化是众多分⽀学科之⼀。

它通过对⾷源开发、⾷具研制、饮⾷礼仪、风俗习惯等⽅⾯的研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的饮⾷⽂化观。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征。

本⽂通过介绍独具中国特⾊的饮⾷⽂化说明它在塑造国民性格中起着重要的作⽤。

论⽂关键词: ⽂化,饮⾷⽂化,饮⾷⽂化观,国民性格 ⼀、⽂化和饮⾷⽂化的概念 “⽂化”作为⼀个内涵和外延都⾮常丰富和复杂的现象,不仅⼈⽂社会学科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且许多其它学科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化”的概念。

由于学科体系、⽅法论、政治观点、和语⾔表述等诸多⽅⾯的差异使得对“⽂化”的界定莫衷⼀是,⾄今争论不休。

1952年美国的⼈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调查和总结了从1871年到1951年间关于⽂化的定义,数量多达164种,可谓“百家争鸣”。

现在⼜过了⼏⼗年,可能⼜有若⼲个定义出现了。

这就说明好多⼈从不同的⾓度给⽂化下了定义。

将这些定义⼤体上归纳起来⽆⾮就是⽂化是⼀种⽣活⽅式。

⽂化是⽣活⽅式,这句话包括了⽣产⽅式、⽣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法、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等,这些⽅⾯的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所形成的⼀些制度。

饮⾷⽂化处于⽂化的基础部分,在⽂化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探析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探析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探析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情怀。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对生活、对人情、对情感的表达。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人文情怀贯穿其中,体现在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技艺、餐桌礼仪等方方面面。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体现在对食材的选择上。

中国人注重食材的新鲜、原汁原味和季节性。

选择食材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食材的来源,这是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态平衡的关注。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人们喜欢用最朴实的食材,通过精心的烹饪和调理,呈现出最道地的美味,这是对农民劳作的尊重和对农业文明的传承。

其次,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体现在烹饪技艺上。

中国烹饪,讲究火候、刀工、烹调方式等细节,几乎每一道菜都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感。

比如,川菜的麻辣、粤菜的清淡、淮扬菜的香醇等,都是当地文化和气候习惯的体现。

中国菜肴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美食文化内涵,更承载着中国人心中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的追求。

独特的烹饪技艺让中国菜成为了世界上的一张名片,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体现在餐桌礼仪上。

中国人讲究餐桌礼仪,尊重长辈和客人,注重愉快的用餐氛围。

在中国餐桌上,人们会相互倾诉、分享喜怒哀乐,通过饮食来传递感情、交流情感,这是中国人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和表达。

而在宴客时,更会有“酒宴文化”,通过对酒、对客人的招待,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敬意。

此外,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还体现在饮食节庆、民风习俗等方面。

在中国,饮食与节庆、传统习俗相互交融,比如春节时吃饺子、端午时吃粽子、中秋时赏月吃月饼等,都是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了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比如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爱吃米饭,这些都是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饮食习俗。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深受人文情怀的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吃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中国人表达情感、传递感情的重要方式。

我国饮食文化下的国家形象

我国饮食文化下的国家形象

我国饮食文化下的国家形象看看饮食市场被那些西方快餐商品的侵占份额,我只觉得好笑。

西方快餐,其来源是因为西方国家为了节约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工作而得以发展的,可是当这些快餐来到中国酒变了味!可以去看看那些装潢华丽的快餐店,再看看那些舒适的环境与桌椅,在那里面饮食,更本就与快餐挨不到边!进入我国的快餐店,省时间别提,可是对金钱和时间的浪费,我只能愤怒!然而饮食文化与国家形象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就西方快餐进入我国的转变,我们就可以看出国人的本性问题!过分的追求华丽的外表,丝毫不注意内在的修养!其本质是一种惰性!一个懒惰的民族,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它将如何去超越?更何况现在世界主流国家的发展比我们要早许多年!已经在时间上落步的我们,现在却不知珍惜时间!或许我们会反对这样的理解,觉得这样说太过于偏激与片面,而且以自己的见闻告诉自己,其实我们国家发展的很好!那样的话,我觉得我们有一种这样的嫌疑:就是大体上不错,一些小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乃至可以纵容一下。

再看看我们自己的饮食文化,林立的各个大小的餐馆,卫生状况也各有差异,而里面的食物做工也千差万别。

虽然各个都是热热闹闹的,可是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将使我们本土的饮食文化无法得到良好的继承。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两种状况下,一种是从小的接触西方食品,一种是从小接触被糟蹋了的本土饮食。

这样我们将如何使我们的饮食文化得以继承?这样又如何使我们拥有强壮的身体?“东亚病夫”的蔑称我们是否记得?战争时期人们总是吃不饱,无法拥有强壮的体格,因此在世界上,我们屡屡被嘲讽。

再看看那些西方餐饮在我们国家的盛行,尤其是那些垃圾食品的猖虐,对现在孩子的身体发展的不利影响,我们将如何面对国际上的挑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训话,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哪又有谁告诉我们要如何去热爱我们的饮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对国民性格塑造探析
M14841 陶然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饮食文化研究的焦点逐渐由物质需求转移到精神提升。

在长期的饮食生活中,中国人总结出一套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观,这种观念塑造了独特的国民性格。

一、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观
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看法,深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

哲学思想的不同导致中国人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有别于其他国家。

世界各地都把中国餐饮称为“中餐”。

它的突出特点是将大米和面食作为主食,讲究食物的色、香、味。

确切地说,中国饮食渗透着人们的审美意识,与西方人只注重食物营养的摄取量相比,中国人更喜欢赏心悦目的餐饮和有情调的饮食环境。

好的饮食环境不仅能促进食欲,而且陶冶情操,长此以往人们就会有种高雅的气质和温文尔雅的性格。

二、特色饮食塑造的国民性格
(一)素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素食文化的形成。

中国南方以山水著称于世,气温偏高、空气潮湿、雨水充足、适于水稻生长。

相对来说,北方则比较干旱、四季分明、寒温交替,需要冬眠的小麦在这里生长良好。

但是,无论稻米还是小麦都属于素食。

相对于西方国家长期的食肉习性,中国人的素食特性体现出本国人民亲近自然,与万事之中、万物之间求和谐的性格。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这众多的礼仪体现于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尤其是精神理念的高度统一。

“天人合一”是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的思想精华。

表现在人们的性格当中就是与人为善、与万物求和谐、无过之而又无不及的“中庸”性情。

(二)茶文化中的“和谐宁静”
“茶发乎神州,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如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文化的兴盛引起人们的崇尚。

儒、释、道三家在茶文化上的互补足以体现出茶
的意蕴。

在茶文化上,儒、释、道三家的总体基调是高雅深沉、博大精深,不过三家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处。

共同点表现在务必于其中求和谐、求宁静。

中国人的性格则像茶,总是清醒理智地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强调和睦、友好、理解与秩序。

“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如一杯清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透彻而明朗,三家中儒家将“中庸之道”引入茶文化,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增进彼此友谊,通过饮茶自省。

可见,中国的茶文化吸收了老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物质与精神统一。

在茶文化中,儒家的独有特点是讲雅致、注重欢乐情调。

儒家历来主张积极入世,不论何时何地念念不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时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主体。

饮茶之时雅兴高涨、文武张弛、有所作为成为主情调。

虽然身处高雅闲逸的饮茶氛围之中,但是儒士内心却是“念念有如临敌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喜怒不形于色,外在雅致、闲逸、时时刻刻防患于未然的心态是儒士所独有的。

自然饮茶便成为他们协调内外、凝神思考的方式。

如此更显示出他们遇事沉稳、讲道德、重人伦的性格特征。

道家在茶文化中融入了明显的超尘思想,强调“无为”,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正好相反,避世思想浓重。

中国许多著名的茶人都有浓重的退隐思想,他们并非逃避责任,而是不苟同于庸碌之人。

如果说儒家文化适合贵族士人的口味,那么道家文化则更接近于文人寒士和普通百姓的思想。

佛家具有“苦寂”、以茶助禅,以助“顿悟”的特点。

虽说在求静、求豁达、求理智等方面三家趋于一致,但道家过于闲逸散漫,而儒者只是十分失意时想从中得到片刻宁静以便达到忘我的境界。

只有禅僧在追求静悟方面最为执著。

所以,中国茶文化兼容释的静悟、道的驰纵、儒的雅逸,是三家的融合体。

今天中华民族的成员所拥有的优良品性,茶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筷子文化中的“质朴尚实”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不止于食源开发,更在于食具研制方面。

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在食具研制方面的代表。

虽对于筷子确切的纪年至今尚不知,专家学者通过研究调查也仅能划定先民发明筷子的大致时间。

但可以肯定地说,筷子的起源决定于中国的饮食需要。

肉食相对贫乏的客观生存环境使得中国先民以素食为主。

与西方人使用的餐叉相比,中国人使用的筷子构造简单、功能繁多、应用灵
活。

但是,构造简单并不说明使用起来也同样简单。

与其他餐具相比,筷子的使用更具技巧性,难度较大。

筷子从构造到使用体现出中国人民质朴尚实的性格。

三、国民性格的塑造特色
每个中国人从懂事之日起,长辈就用礼仪来规范他们的行为。

文化源自生活,反过来又指导生活。

可以说,文化的形成促进了礼仪的完善。

伴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中国饮食礼仪。

中国人围桌而餐时讲秩序、重人伦、别主客、分长幼。

在塑造人的性格方面,这些看似简单的礼仪却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人们形成良好的习惯靠礼仪的约束,“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条件。

长辈教导子女时,总是选择一起用餐的时间,也许只有这个时候最恰当,其乐融融的氛围里即使有一两句批评、教导,也较容易接受。

如此,伴随着家长的循循善诱,青少年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些观念塑造了人们的性格。

四、结语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虽然饮食文化处于文化的基础部分,但是它在人类社会形成后的礼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礼仪塑造了人的性格,所以说,中国饮食文化塑造了国民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