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13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
2013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课间学习分享错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招聘两难局面如何破解?!智联招聘日期: 2013-06-09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3年全国将有699万名高校毕业生,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
699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消息,给2013年打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标签。
数年来,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众说纷纭。
2013年,作为招聘行业的领军者,智联招聘()针对此问题进行了全盘分析和解读。
一、全面分析2013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错位的就业市场中国职场正进入刘易斯区间,意味着职位供求在总量上趋于平衡。
但“招聘难”与“就业难”的局面却愈演愈烈,整个中国的人才招聘市场出现了断层,需求和供给出现了严重错位的局面。
错位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出现整体性错位1、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型”结构错位随着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加剧,市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直接导致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形”结构性失衡。
即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供不应求,但人才市场供给上显然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假象过剩”。
2、第三产业急速发展,服务性人才需求量上涨。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产业的职位量占比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从而导致市场对第三产业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张。
错位二、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出现意愿性错位。
1、毕业生依然扎堆在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职位乏人问津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从整体招聘区域上看,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多于二三线城市。
虽然职位量较大,但比起求职者的倾慕仍显得有些“狼多肉少”,一线城市的职位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相比较而言,由于少有人问津,三线城市的职位竞争显得格外冷清。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线城市的人才供给仍是“蜂窝式”的不可缓解。
虽然“逃离北上广”一度成为求职者的流行口号,但似乎对于应届生来讲,“闯一闯”的心态仍然存在。
2013年就业形势
2013年中国就业形势分析临近岁末,校园招聘开始进入淡季,不少高校毕业生正在为“过个好年”而四处奔波。
与此同时,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在为来年去哪里打工而做着筹划。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今年初曾表示,2012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
12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在京举行,面对略显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会专家呼吁,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通过增加就业机会和劳动者收入,提高就业的质量。
经济增速放缓未影响整体就业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GDP增长率从一季度的8.1%降至二季度的7.6%,再降至三季度的7.4%。
此前人们曾担忧经济下行将拖累就业,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蓝皮书显示,2012年,中国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并未出现就业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态势。
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并未出现紧张局面。
“稳中求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以此来概括2012年的中国就业形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18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20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25万人,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7万人,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分析表示,就业形势未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冲击,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增长格局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明年农民工招工难仍将上演尽管从整体上看,由于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前11个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数量超过历史同期,但报告会上不少专家指出,由于经济形势对就业的影响往往存在一定滞后效应,2013年就业形势仍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扩大就业的各项举措依旧不能放松。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张翼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一直是两大重点就业人群。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就业质量报告
1、毕业生总体情况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09级本科生,即2013届毕业生总人数为332人,其中,生物医学工程4个班共116人;生物信息技术1个班共19人;生物信息技术基地班1个班共28人;生物技术4个班共84人;生物科学2个班共59人;基础学科生物科学实验班1个共26人,见表1。
表1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统计截止9月1日统计毕业去向分布如图1所示:免试研究生126人,录取研究生25人,出国/境41人,就业81人,继续考研出国/境18人,待派遣或就业41人(含不能按期毕业14人),总体就业率为82.23%,比2012届整体同期就业率75.66%有显著提高(2012届毕业生升学率5 0.66%,协议就业率22.70%,出国/境率2.30%)。
图1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2、就业信息分析2.1生命学院各专业毕业去向分类分析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学校为数不多的既有工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技术),又有理科专业(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的院系,因此在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上存在比较明显的专业差异。
从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由于开设了国家生物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基础学科理科基地,生物科学、生物信息技术(基地班)一直享有50%左右的免研率。
2013年,由于仍有16名学生直接获得北大、清华、浙大、复旦等高校的直接攻读博士指标,整体免研率保持在40%左右。
同时,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信息技术的一些优秀学生放弃保研,选择报考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中科院等学校的研究生,由于学生能力较强,准备充分,此次录取外校研究生的结果比较理想。
就业方面,学院开办较早的2个传统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在就业比例上高于其他专业。
一方面是因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本科阶段涉及的学习内容比较丰富,涵盖了电子、信息、工程等多个领域,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依托学校工科优势,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企业。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3年6月9日上午,麦可思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暨研讨会”。
这是就业蓝皮书的第五年度发布,时逢中国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备受关注。
就业蓝皮书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3年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对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09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麦可思曾对该届大学毕业生同一群体进行过半年后调查)。
2013年度报告由三个部分组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和“专题研究:高等教育培养质量”。
麦可思自2007年以来,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调查研究,目前已经调查了2006届~2012届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
从2010年开始,麦《中可思对之前调查过的全国2006届~2009届大学毕业生进行毕业三年后的再跟踪调查。
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自2009年首度发布,2013年报告是第五次年度报告。
注:本书唯一作者是麦可思研究院,并非由社科院主编,请记者发稿时不要误提社科院!发布下述数据请指明数据来源于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以使数据具有可信度和可追究责任,谢谢!麦可思研究院发布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1、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9%名词解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本科毕业生数;需要注意的是,按劳动经济学的就业率定义,已就业人数不包括国内外读研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国内外读研的人数。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高职高专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高职高专毕业生数;其中,已就业人数不包括专升本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专升本人数。
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0.9%)比2011届(90.2%)略有上升。
其中,本科院校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比2011届(90.8%)略有上升;高职高专院校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90.4%)比2011届(89.6%)略有上升。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就业质量报告
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2014年2月目录一、引言.............................................. - 1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与特点分析........................... - 1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1 - (二)毕业生毕业去向分析 ............................................- 2 - (三)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分析 ........................................- 3 -三、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调研............................. - 4 -四、2013年用人单位招聘情况分析........................ - 6 -(一)用人单位招聘岗位需求按学历分布情况.............................- 6 - (二)用人单位按地区分布情况 ........................................- 6 - (三)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时间按月份分布情况.............................- 7 - 五、加强就业工作的措施................................. - 7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 - 7 -(二)启动“四轮驱动”工程,建设精细化就业服务体系.............. - 9 -(三)加强教育引导,积极搭建平台,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 9 -一、引言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13年中国高校真实就业率排行榜
2013年中国高校真实就业率排行1、上海交通大学99% (985工程九所重中之重大学之一,医药、生命科学类、农学类相关专业就业差,IT类相关新兴工科专业、部分老工科专业、财经类专业就业好)3、复旦大学97% (985工程九所重中之重大学之一,大部分文科、医药、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就业差,IT类相关新兴工科专业、财经类、外语类专业就业好)11、南京大学96% (985工程九所重中之重大学之一,大部分文科、医药、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就业差,IT类相关新兴工科专业、部分老工科专业、财经类、外语类专业就业好)12、浙江大学96% (985工程九所重中之重大学之一,大部分文科、医药、生命科学、农学、食品类相关专业、教育学就业差,IT类相关新兴工科专业、部分老工科专业就业好)15、清华大学95% (985工程九所重中之重大学之一,IT类相关新兴工科专业、部分老工科专业、财经类专业就业好)17、北京大学94% (985工程九所重中之重大学之一,大部分文科、医药、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就业差,IT类相关新兴工科专业、财经类、外语类专业就业好)18、西安交通大学94% (985工程九所重中之重大学之一,医药、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就业差,IT类相关新兴工科专业、部分老工科专业就业好)20、中国科技大学86% (985工程九所重中之重大学之一,IT类相关新兴工科专业就业好,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就业差)中国大学就业率排名前10名1.清华大学“清华制造”无疑是就业的第一保障,这一地位至今无人撼动。
一直在国内一骑绝尘的理工科所培养的毕业生至今仍然是各个行业的追捧对象,出国率和深造的比例也是国内第一。
清华新兴的文科院系也以学科新,精度高为特点,拥有新闻,社会学,公共管理,金融和法学等一批热门学科,就业出路令人眼热。
多年来清华学子在社会最主流的政界、企业界和学术界均有着极其出色的表现,以基本功扎实,勤奋聪颖和具有团队精神而被评为国内最受欢迎的毕业生。
2013年就业工作总结
树立服务意识用实干精神促进大学生就业——2013年就业工作总结就业指导中心2012年就业指导中心做到了“四个坚持”,即坚持就业指导有实效、坚持就业市场三结合、坚持就业服务全方位、坚持就业管理上水平;全面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工作,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提供了人才支持、智力支持、技术支持。
在此基础上,2013年中心重点抓了就业创业指导、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就业创业课程教学工作。
下面就2013年的就业工作做回顾和总结:一、就业指导工作力求以人为本、全面到位我们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在全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能够更好的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紧紧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统计汇总2013年毕业生生源情况,广泛联系用人单位,获取就业需求信息,编印河套大学2013年毕业生信息宣传彩页。
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筹备用人单位招聘会,完成毕业生资格审核工作。
2、下发《河套学院毕业生推荐表》,要求学生认真、如实填好,做好应聘准备。
组织用人单位到校园宣传、招聘活动,做好接待、宣传、会场组织等工作。
上报我院2014年毕业生数据,编印2014年毕业生信息宣传彩页。
到上级主管部门(内蒙古自治区就业指导中心)进行资格审核。
3、宣传、推荐河套学院毕业生,以求建立良好、稳定的供求关系,并进行毕业生跟踪调研。
继续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宣传、组织小型招聘会。
4、根据实际情况召开各类专场招聘会。
针对毕业生意向调研结果,展开针对性就业指导。
动员学生利用寒假实习期间积极寻找工作。
对学院各教学部、系就业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培训。
5、毕业生继续落实就业单位。
组织好各类专业校内招聘活动。
分析各院、系毕业生就业情况,对就业率较低的加大工作力度。
6、收集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接收函(要求必须于4月30日前交回就业指导中心),分三批集中办理毕业生的报到证。
做好毕业生派遣前的准备工作。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解读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解读作者:来源:《大学生》2014年第15期2013年6月9日,《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即“就业蓝皮书”)正式发布。
这是就业蓝皮书发布的第五年度,时逢中国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备受关注。
就业蓝皮书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3年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对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09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麦可思曾对该届大学毕业生同一群体进行过毕业半年后调查)。
麦可思就业报告发布之时,与会各界专家进行了讨论,我们选摘一些基本结论以及可以探讨的地方,仅供大家参考。
亮点解读:2013届就业率和非失业率皆上升麦可思数据: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4%)比2012届(90.9%)略有上升,比2011届(90.2%)上升1.2个百分点。
其中,本科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91.5%)基本持平,比2011届(90.8%)上升1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比2012届(90.4%)略有上升,比2011届(89.6%)上升1.3个百分点。
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
“211”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非失业率为94.9%,比2012届(94.4%)略有上升,比2011届(93.2%)上升1.7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上升趋势;非“211”本科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与2012届(91.3%)基本持平,比2011届(90.6%)上升1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上升趋势。
在2013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1.8%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2.3%的人自主创业。
有7.9%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0.9%准备国内外读研,4.7%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3%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
201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二〇一四年二月目录一.2013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1)(一)本科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 (1)(二)毕业研究生就业基本状况 (1)(三)就业质量 (2)二.2013届毕业生就业数据综合分析 (3)(一)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综合分析 (3)1. 本科毕业生生源分布统计 (3)2. 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3)3. 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4)4. 本科毕业生升学率 (4)(二)毕业研究生就业数据综合分析 (6)1. 毕业研究生生源分布统计 (6)2. 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6)3. 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区流向 (7)4. 毕业研究生升学情况 (7)三.201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举措 (8)(一)“一把手”工程落实到位,为就业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8)(二)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积极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 (8)(三)以矿业特色为主,鼓励毕业生到各行各业各地建功立业 (9)(四)高度重视就业困难学生,建立健全就业困难学生有效帮扶体系 (10)(五)多方位加强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 (11)(六)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就业工作安全稳定 (12)四.基于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研究分析 (13)(一)背景 (13)(二)结论 (13)1. 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评价 (13)2. 大学生培养质量及人才需求评价 (13)五.2014年就业工作展望 (15)前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一所具有矿业和安全特色,以工为主,理、工、文、管、法、经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列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是全国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
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以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以就业拉动教学,以教学促进就业。
清华大学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清华大学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2014年2月2013年,清华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教育部、北京市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并充分结合学校定位和学生发展,以充分就业为基础,以提升质量为重点,以就业引导为特色,积极构建精细化的就业引导工作体系、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和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管理体系,支持和引导学生把个人职业生涯科学发展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校实现了毕业生就业率保持高位和就业质量稳中求进。
第一部分2013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一、毕业生总规模清华大学2013年毕业生共6644人,与往年相比基本持平。
其中,本科生3099人,研究生3545人。
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三个生源地省份分别是北京市(770人)、山东省(490人)和河南省(376人)。
2013年毕业生中共有男生4463人,女生2181人,男女生比例为2.1:1。
2013年毕业生中共有少数民族学生54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为8.1%。
二、就业率和就业结构(一)毕业生毕业去向毕业生就业率,是指深造和就业毕业生数量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
其中,深造包含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就业包含签三方协议就业(以下简称“签三方就业”)和灵活就业两种形式。
灵活就业是指不签署三方协议直接与用人单位签署劳动合同就业,以及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
定向委培生毕业后回定向委培单位就业,本报告以下统计均不包含定向委培毕业生。
我校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5%。
其中,国内升学比例为28.2%,出国(境)留学比例为17.5%,签三方协议就业比例为42.5%,灵活就业比例为10.2%。
分学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1%,其中,国内升学的比例为54.4%,出国(境)留学的比例为27.3%,签三方就业的比例为6.7%,灵活就业比例为9.7%;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8.7%,其中,国内升学的比例为1.4%,出国(境)留学的比例为8.7%,签三方就业的比例为75.6%,灵活就业比例为13.0%;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9.1%,其中,国内博士后比例为16.4%,出国(境)留学比例为10.2%,签三方就业比例为68.1%,灵活就业比例为4.4%(见表1)。
2013 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率
2013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率数据截止时间:2013年9月30日1.毕业去向毕业去向与就业率统计密切相关。
根据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编制的《就业工作手册》中对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代码库的设定,我校2013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有派遣、考研、专升本、出国、待分、合同就业(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接收就业)、灵活就业、定向委培、回省二分、国家地方项目,共计10种,其中毕业去向为回省二分和待分的毕业生数量在就业率统计时不计入就业人数。
2013届各学历层次毕业生毕业去向见表1。
表 1 各学历层次毕业去向人数分布毕业去向/学历01博士生11硕士生31本科生41专科生合计01派遣361 58.41% 3,047 74.48% 1,450 33.89% 86 88.66% 4,944 02考研24 3.88% 90 2.20% 1,245 29.10% 1 1.03% 1,360 04出境8 1.29% 136 3.32% 969 22.65% 1 1.03% 1,114 06待分30 4.85% 91 2.22% 167 3.90% 6 6.19% 294 13合同就业 4 0.65% 31 0.76% 65 1.52% 0 0.00% 100 14灵活就业 1 0.16% 45 1.10% 272 6.36% 3 3.09% 321 15定向委培190 30.74% 638 15.60% 82 1.92% 0 0.00% 910 16回省二分0 0.00% 11 0.27% 26 0.61% 0 0.00% 37 17国家地方项目0 0.00% 2 0.05% 2 0.05% 0 0.00% 4 合计618 100.00% 4,091 100.00% 4,278 100.00% 97 100.00% 9,0842013届我校各毕业去向人数比例与往届相比基本持平,详细统计如表2所示:表 1 2009-2013届毕业去向人数分布对比2010届4889 1312 948 654 160 441 22 7 220 8653 2011届4911 1411 895 542 229 384 29 4 231 86362.各学历层次就业率就业率是反映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认可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武书连发布2013全国704所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
武书连发布2013全国704所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在考生与高校信息长期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大学,是考生和考生家长每年的难题。
为解此难题,从事中国高等教育评价22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武书连先生,发布了2013年全国704所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分省排行榜,供考生和考生家长填报高考志愿时参考。
人们可以列出无数个理由,证明学生成才与学校各项指标的关系。
但是在武书连看来,大学各项指标中,只有两项指标对学生成才具有决定性意义。
1、教师平均学术水平。
你的教师的水平决定了你的未来,站在巨人的肩膀才能超过巨人。
因此,报考教师平均学术水平高的学校是正确的选择。
2、新生录取分数线。
你的同学的平均智商决定了你的周边环境,正所谓近朱者赤。
因此,报考录取分数线高的学校是正确的选择。
因此,2013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设两项指标:1、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在全国大学中的名次;2、新生录取分数线在全国大学中的名次。
本科毕业生质量排名的计算过程:将每所大学的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在全国大学中的名次,与新生录取分数线在全国大学中的名次相加,得到毕业生得分(越小越好),将所有大学的毕业生得分按升序排列,即得到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
毕业生得分相同的,按教师绩效名次排列。
本排行榜中,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在前350名(C级及以上)的,列出排名和等级,350名以后的只列等级,不列排名;新生录取分数线在前350名(C级及以上)的,列出排名和等级,350名以后的只列等级,不列排名。
一、2013中国华北地区各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1、2013北京市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2、2013天津市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3、2013河北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4、2013山西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5、2013内蒙古自治区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二、2013中国东北地区各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1、2013辽宁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2、2013吉林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3、2013黑龙江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三、2013中国华东地区各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1、2013上海市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2、2013江苏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5、2013福建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四、2013中国中南地区各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1、2013河南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5、2013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6、2013海南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五、2013中国西南地区各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1、2013重庆市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4、2013云南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5、2013西藏自治区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六、2013中国西北地区各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1、2013陕西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2、2013甘肃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3、2013青海省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4、2013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5、20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作者网站:作者信箱:wushulian@备注:2013中国大学各项指标等级评价方法2013中国大学各项指标等级评价采用百分比法,用A、B、C、D、E共5等11级表示各大学的实力。
2013届就业形势与政策
高职高专“有与专业相关实习”的毕业生签约率为 43%,本科为47%;高职高专“既有与专业相关,也有与 专业无关实习”的毕业生签约率为44%,本科为45%;“ 有工作经历”的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35%。 这说明高校毕业生的先期实习有利于初次就业,在实 习过程中能够学到职场规则、沟通交流方式,使得毕业 生在工作经验和能力上积累起一定的优势。
一、现状
699万毕业生冲击最难就业年 人增岗减薪降
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历史新高
全国毕业生数量699万,比去年增加19万。
700 611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45 280 212 338 413 495 559 631
签约率
36.59%
26.6%
16.84%
结论:就业形势严峻
结论:就业形势严峻
结论:就业形势严峻
怎么会这样?
你不要吓我!
2.岗减 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 。
3.薪降 部分行业起薪下调,行政管理、文秘等 专业,从2200元降到1800元 。
二、获得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渠道 3、校内渠道
祝各位同学前程似锦, 大跨步前进!
2.海归 就业难海归也“受牵连” 月薪3000元就能接受
。
三、就业分析 “两难”现象: 找“好”工作难 选好“人才”难 45% 的企业招不到人,50% 的人找不到工作 找一份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份好(满意)的工作
三、就业分析 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外因) 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存在 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国家机关、企事 业单位)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提出过高期望 •高学历 •有工作经验 •本地区生源 •基层干起 •不允许随意跳槽…… 高薪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增长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名牌效应、学历层次、专业设置等因素 就业重心下移受阻——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对人才流动的束缚
201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201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如今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
同时也给我们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次严峻的考验。
为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更清楚的认识其严峻性,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应对它,我进行了一次“毕业生就业调查”。
二、调查方式本次活动主要采取查阅资料、网上调查等方式,针对各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进行调查。
三、调查内容1、毕业生就业环境: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另外,由于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钓鱼岛事件以及雅安地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表现不景气,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
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就业现状第一、就业单位性质流向随着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现在就业形势开始冲击传统观念,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迫于就业压力,渐渐地“不重学历重技术”、“不选本科选专科”。
从目前很多高分考生开始选高职来看,说明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已经开始慢慢改变。
在本科院校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市场化,更符合当前就业形势,为专科层次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但是近期特别是今年以来人们更加不注重学历的,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了学技术,或是直接就业。
第二、热门专业与需求形式2013届毕业生签约率比往年下滑,签约进程明显低于上届同期水平。
其中,制造大类、工学专业签约率较高。
目前,制造业、电子信息服务业签约人数最多。
麦可思调查发现,截至目前,2013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
本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明显低于上届同期水平,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用人规模缩减,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毕业生都去哪里就业了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毕业生都去哪里就业了?去华为的最多,选杭州的不少最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以及高涨的生存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不仅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想找到一份心仪(比如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也是非常难。
虽然众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大于90%,甚至接近100%,但是其中的水分和含金量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那么,2018年我国的两所最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如何呢?他们的本科生是继续深造读研的多,还是响应国家大力号召创业的多,或者去公职岗位就业的多呢,抑或去企业的多呢?我们来看一下两家大学的情况。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清华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和《北京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北京大学数据为北大校本部数据。
就业率高达99%,本科生超7成选择继续深造毕业生就业率是指继续深造(读研、读博等)和就业的人数占所有毕业生总数的比例。
2018年,清华大学全校毕业生共计7243人。
截至2018年10月31日,全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9.0%。
其中国内升学比例为28.5%,出国(境)留学比例为16.5%,签定三方协议就业比例39.4%。
2018年,北京大学全校毕业生(含医学部)合计9603人。
截至2018年11月15日,全校总体就业率为98.02%。
北京大学校本部毕业生合计7548人,校本部就业率为98.81%,其中国内升学比例为20.11%,出国(境)留学比例为15.21%,毕业后就业比例为63.48%。
自主创业人数不足1%,主力军是研究生最近几年,国家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创业氛围,大力鼓励、扶持大学毕业生进行创业。
201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比例为0.9%。
其中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创业人数分别为16人、40人和4人。
北京大学校本部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为41人,占总毕业生数的0.5%。
其中本科生8人,硕士生32人,博士生1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格 2.1.2-1 按照签约单位性质分析理学类毕业生签约流向
其他
2 7.69%
38 13.72%
19 9.41%
按照签约单位地域分析
签约单位地域 本科签约人数
构成比例 硕士签约人数
构成比例 博士签约人数
构成比例
北京
上海
广东
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
13
0
1
6
2
50%
0%
3.85%
23.08%
7.69%
169
31
IT/互联网/通信/电子
28
广告/传媒/印刷出版
14
能源矿产/石油化工
8
加工制造/仪表设备
8
消费零售/贸易/交通物流
6
酒店旅游
1
表格 1.2.3-3 博士生签约单位的行业结构
14.11% 12.00% 9.89% 6.11% 5.05% 4.00% 3.58% 1.47% 1.05% 0.21%
4.43% 117
14.38% 389
38.89% 74
6.06% 26
38.61% 9.55% 31.76% 6.04% 2.12% 表格 1.2.1-1 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分析
民营 企业
66 13.89%
361 13.11%
34 2.78%
其他
8 1.68%
109 3.96%
47 3.84%
1.2.2. 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分析
112
280
2754
1006
90
97.88%
博士
1710
132
131
1225
162
60
96.49%
合计
9071
1496
1312
4454
1577
232 97.44%
表格 1.1-1 2013 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1.2. 签约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
1.2.1. 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分析
签约单位性质
本科签约人数 构成比例
酒店旅游 表格 1.2.3-1
67 57 47 29 24 19 17 7 5 1 本科生签约单位的行业结构
硕士生签约单位的行业结构(以签约比例为序)
行业
人数
金融/银行/保险
704
政府/非盈利机构/其他
539
管理咨询/教育科研
480
IT/互联网/通信/电子
365
医药生物/医疗保健
276
广告/传媒/印刷出版
签约单位地域 本科签约人数
构成比例 硕士签约人数
构成比例 博士签约人数
构成比例
北京
上海
广东
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
13
1
6
1
4
37.14% 2.86% 17.14% 2.86%
11.43%
463
76
106
69
51
53.40% 8.77% 12.23% 7.96%
5.88%
79
2
6
12
4
66.95% 1.69% 5.08% 10.17%
2.2.2. 工学类毕业生% 99.34% 99.46%
按照签约单位性质分析
单位性质
本科签约人数 构成比例
硕士签约人数 构成比例
博士签约人数 构成比例
党政 机关
2 5.71%
67 7.73%
9 7.63%
高等教育 单位 2 5.71% 42 4.84% 28
多,其余分布在政府、IT 和交通物流等行业。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Career Center
北京大学 2013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5
Copyright@Peking University
理学类硕士毕业生行业分布相对分散,在政府、部队、教育科研、金融、房地产、IT、能源矿 产、贸易传媒等行业均有分布。
6 5.08%
其他
2 5.71%
16 1.85%
2 1.69%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Career Center
北京大学 2013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6
Copyright@Peking University
表格 2.2.2-1 按照签约单位性质分析工学类毕业生流向
按照签约单位地域分析
126
60
2.29%
3.84%
10.29%
4.90%
表格 1.2.2-1 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分析
其他东部地区 45
9.47% 328
11.91% 160
13.06%
1.2.3. 毕业生签约单位行业分析
本科生签约单位的行业结构(以签约比例为序)
行业 医药生物/医疗保健
人数 202
比例 42.53%
2 灵活就业=签劳动合同+单位用人证明+自主创业+自由职业 3 待就业=拟升学+拟出国+未落实单位+暂无就业意愿
理学类博士毕业生行业分布相对集中,到教育科研行业就业的人数最多,占签约总数的 50% 以上,其余分布在政府、IT、能源矿产、医药生物、加工制造和贸易等行业。
2.1.3. 理学类毕业生重点流向单位/院校
流向 就业
出国
升学
重点流向单位/院校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石油、中海油、中国铁建、 中国中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北方工业、宝洁公司等 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 利分校、海德堡大学、法国科学院、牛津大学等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
112
房产/建筑建设/物业
99
能源矿产/石油化工
76
消费零售/贸易/交通物流
64
加工制造/仪表设备
37
酒店旅游
2
表格 1.2.3-2 硕士生签约单位的行业结构
博士生签约单位的行业结构(以签约比例为序)
行业
人数
管理咨询/教育科研
640
医药生物/医疗保健
359
政府/非盈利机构/其他
130
金融/银行/保险
签约单位地域 本科签约人数
构成比例 硕士签约人数
构成比例 博士签约人数
构成比例
北京 341 71.79% 1625 59.01% 804 65.63%
上海
广东
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
6
40
28
15
1.26%
8.42%
5.89%
3.16%
160
323
190
128
5.81%
11.73%
6.90%
4.65%
28
47
北京大学 2013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4
Copyright@Peking University
2. 分学科就业情况统计
2.1. 理学类毕业生就业情况
2.1.1. 理学类毕业生总体流向
学历 本科 硕士 博士
毕业总人数 708 413 402
升学
出国
签就业协议
灵活就业
265
311
26
79
4
59
277
机关
单位
单位
业单位 企业
企业
企业
2
3
5
3
3
3
5
7.69% 11.54% 19.23% 11.54% 11.54% 11.54% 19.23%
29
18
25
19
95
15
38
10.47% 6.50%
9.03% 6.86% 34.30% 5.42% 13.72%
15
51
51
18
20
13
15
7.43% 25.25% 25.25% 8.91% 9.90% 6.44% 7.43%
12
34
16
13
61.01% 4.33% 12.27%
5.78%
4.69%
115
10
9
37
12
56.93% 4.95%
4.46%
18.32%
5.94%
表格 2.1.2-2 按照签约单位地域分析理学类毕业生签约流向
其他东部地区 4
15.38% 33
11.91% 19
9.41%
按照签约单位行业分析,理学类本科毕业生行业分布相对集中,到教育科研行业就业的人数最
比例 25.56% 19.57% 17.43% 13.25% 10.02% 4.07% 3.59% 2.76% 2.32% 1.34% 0.07%
比例 52.24% 29.31% 10.61% 2.53% 2.29% 1.14% 0.65% 0.65% 0.49% 0.08%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Career Center
64
47
70
202
61
表格 2.1.1-1 理学类毕业生总体流向
待就业 27 9 22
2.1.2. 理学类毕业生签约流向
就业率 96.19% 97.82% 94.53%
按照签约单位性质分析
单位性质
本科签约人数 构成比例
硕士签约人数 构成比例
博士签约人数 构成比例
党政 高等教育 科研
其他事 国有
三资
民营
北京大学 2013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2014 年 2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