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三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高三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胡适写给儿子 将来你长大时,莫忘了我怎样教训你: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诸葛亮写给儿子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余光中写给未来的孩子 不要轻视平凡的人,不要投机取巧,不要攻击自己做不 到的事。你长大后会知道,做好一件事太难,但绝不要 放弃。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 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 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 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湓浦曾闻似衣带, 有信心。
庐峰见说胜香炉。------
通过写想象中江州景的美妙,来劝慰朋友 不要过于消沉
题诗岁晏离鸿断,
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
写景转到写人,写白居易此时的境遇。 离鸿、病鹤都是指白居易。白居易远谪 江州,远离亲友,正如离群的孤雁一般。
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 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
2020年全国2卷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
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
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 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世说纷纭,更是以假乱真,以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鉴赏语言精品课件 人教大纲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鉴赏语言精品课件 人教大纲版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 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jiéhé)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 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形成鲜明对比;(第一、二步)联系前文对 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三步)
盾___心__理___,_ (第二步)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
情。 (第三步)
第十页,共18页。
解析:初读原诗,要注意作者戴复古在诗后有注释,为南宋后期诗 人,由此可以联想到当时的背景。然后进一步抓取诗中表现作者思想感 情的词语“愁”。二者结合起来考虑,“愁”什么,为什么“愁”,到 了第四句才交代。“愁”应为作者登上江阴浮远堂后,眺望而产生了山 河破碎的感受。“最苦无山遮望眼”实际上是对“愁”的进一步解释, 因无山遮隔,致使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心酸,令人生悲愁之感 。因此这一句是借山寄愁,是一种非常(fēicháng)含蓄的表达。“最苦 ”二字翻出一层,写出了常人少有的一种心理,将自己的愁痛表现得无 以复加,因而在全诗中最具表现力。
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鉴赏古诗词的炼 字艺术是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mìng tí)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炼字考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炼字和炼句。
第五页,共18页。
炼字中要炼的字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 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鉴赏 的方法是由字及句,由景及情。炼句中要炼的句子一般是指全诗中 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这是作者感情的喷 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yìjìng),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 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①王安石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②,山借扬州③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④,空场⑤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⑥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注】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

②化用古人诗句。

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

”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

”③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

④《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

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

”⑤场:射雉场。

《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

”⑥《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 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

C. 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 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

(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答案】(1)C(2)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②视听结合。

“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

③用典。

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解析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晚唐】许浑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①。

【注释】①凤城,指都城。

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

(1)标题中的“京口”在今天的()A. 无锡B. 镇江C. 南京D. 苏州(2)对划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北去”“东流”暗切友人和自己的所在地点。

B. “聚散”偏重“散”,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

C. “浮沉”偏重“沉”,大江东流暗示岁月流逝。

D. 此联融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慨于一体,公正精炼。

(3)赏析颈尾两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1)B(2)B(3)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再。

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

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解析】【分析】(1)唐时润州治所在京口,“京口”即今镇江市。

京口汉称京口里,至东吴孙权筑铁瓮城,置京口镇。

晋时置晋陵郡,南朝宋置南徐州,隋置润州,宋升润州为镇江府,并一直沿用至今。

故答案应为B项。

(2)“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

”上句就仰视所见设喻,说白云飘然北去,正如人生不定,离台有期。

下句从俯视所见设喻,说青水悠悠东流,恰似世事浮沉,难以自料。

诗人把俯仰所见之自然景象,信手拈来,化为形象,以“北去”“东流”暗切亲友和自己的所在,并以慨叹语气出之。

抽象的意念与具体形象和谐统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分离而兴起的人生感慨,情也随之深沉起来。

由此可知,B项,“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不正确。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文(精题解析) 新人教版必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文(精题解析) 新人教版必

过关演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仆.道(pū)涟漪.(qí)昭.质(zhào)谣诼.(zuó)B.修姱.(kuā)方枘.(ruì)伫.立(zhù)褒.禅(bāo)C.帷.裳(wēi)槌.床(zhuī)咎.言(jiù)勇剽.(piāo)D.犒.劳(kāo)矛戟.(ɡě)脉.脉(mò)靡.室(mí)解析:A项,“漪”读“yī”,“昭”读“zhāo”,“诼”读“zhuó”;C项,“帷”读“wéi”,“槌”读“chuí”;D项,“犒”读“kào”,“戟”读“jǐ”,“靡”读“mǐ”。

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端正)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词,是)C.盈虚者如彼.(那)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感叹)解析:B项,“是”应是“这”的意思。

答案:B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③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近腊月下,景气..和畅⑤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②④⑥B.②③④C.③⑤⑥D.①③⑤解析:②至于: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④景气:古义:景色,气候/今义:兴旺繁荣;⑥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答案:A4.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解析:C项,以:介词,因为。

A项,连词,因而/连词,于是。

B项,代词,代上面的情况/定语后置的标志。

D项,介词,表被动/介词,从。

答案:C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②夜.登华子冈③常在于险远..④火尚足以明.也⑤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⑥始舍于..其址⑦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⑧侣.鱼虾而友麋鹿A.①⑥B.③⑤C.②⑦D.④⑧解析:①⑥名词用作动词,②名词用作状语,③形容词用作名词,④形容词用作动词,⑤数词用作动词,⑦形容词用作动词,⑧名词的意动用法。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 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 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 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同:在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梦”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异:何诗在悲愤中见绝望,辛词于悲愤中显壮怀。

何诗借“前世梦”“匣中剑”表达自己一身才华于世无济的悲愤,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

辛词借“挑灯看剑”,“梦回”沙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悲愤中有壮怀。

【解析】【分析】(1)B项,“颔联……‘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错误,选项对“遗民闲居”中的情态界定不准,这里的“云归岫”既不是隐居的悠闲之情,也没有闲人的聊赖之意,表达的是诗人避世隐居的痛苦。

故选B。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20-
鉴赏通识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学案四
学案五
3.赠酬送别诗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 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 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 别,因此送别成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 尽致。此类诗歌有的是表达谢别之意,如李白的《赠汪伦》;有的 是表达离愁之感,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表达劝勉之 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如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 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 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寒风又变为春 柳,条条看即烟濛濛”,是诗人的想象,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向 往。诗人认为,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柳丝迢迢,迎风招 展。联系诗人现在的不得志,可知诗人不甘于沉沦,相信会有属于 自己的春天。全诗带有自励自勉之意。
雄俊 AD ”。
解析 答案 答案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 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 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 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从“画工”和 “玉花骢”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二句从一般画工的角度反衬,第四句 从玉花骢的神韵角度来说明。既然是对曹霸高超画技的铺垫,自应 在前四句中寻求答案,尤其要抓住其中的描述性语句。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点绛唇·高峡流云[清]王国维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着雨。

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

人间曙。

疏林平楚。

历历来时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

B. “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人在雨里攀登,静静地看着“着雨”的青山,凄苦之情难以言表。

C. “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D. 本词前半写景,后半抒发感受,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

(2)词的最后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解析】【分析】(1)B项,“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是说因为对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人在云雾里攀登,而人却是在穿过半山的云雾之后才注意到这“着雨”的青山。

青山虽然不会说话,却在以雨后的美丽令人惊喜。

故选B。

(2)“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这三句诗意思是: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其中“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这样可看出深层含义是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彩见到光明时才能够有这种“历历”的回顾和反省。

故答案为:⑴B;⑵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整体概述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整体概述
13
5.赠友送别诗 特点:内容一般表现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离情别 绪。主旨一般是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的。 方法点拨:①正确理解诗中的情感内容(不是所有 的送别诗都表达一种凄切的离情别绪,有的刚好相反, 显得潇洒、豁达)。②掌握诗中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 看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 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借 景抒情、借古抒情、借事抒情等。 情感术语:依依不舍、孤独寂寞、怅然若失、诚挚 关怀、情深意笃等。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见景生情,通常前句写景, 后句生情,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折柳送别、闻雁思归、见流水而思年华等。
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 作结,收束全诗,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 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18
比兴 反复 互文 通感 排比 列锦
朱熹《诗集传》中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是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气或语 势,增强感染力和表达效果。同时,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音韵 美。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
也叫“对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 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

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

《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 《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

《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 《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 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B(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

《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

“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

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解析】【分析】(1)B项分析不当。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语都张伞”;“树头花落未成阴”,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

由此可知,《夜》诗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

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古代诗歌鉴赏类型卷别出处作者朝代体裁题材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2019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陈与义宋代诗题画√√√2019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唐代诗投赠√√√2019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唐代诗即事感怀√√√2018全国卷Ⅰ《野歌》李贺唐代诗写景抒情√√√2018全国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宋代诗言志抒情√√√2018全国卷Ⅲ《精卫词》王建唐代诗即事感怀√√√2017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宋代诗言志抒怀√√√一、诗歌体裁分类古代诗歌按诗歌的形式可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不拘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01绝句。

律诗是格律要求非常严格的近体诗。

常见的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五律”“七律”以□02八句完篇,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按照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03颔联,第三联为□04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05颔联、□06颈联的上下句07二、四、六、八句要押韵。

绝句本称“截句”,乃截都必须对仗,律诗的第□取律诗一半而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3.词,又称□08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

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或下片;词的第二段09过片,具有承上启下以及过渡转折的作用。

的开头称作□4.曲,又称□10词余、乐府。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2021年整理)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2021年整理)

(完整)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山石(节选)韩愈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是咏物诗,借对“山石"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对此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B.本诗有时间的流转,从深夜静卧到天明独行再到日出雾散,时间节点较明确。

C。

本诗有行踪的变换,从屋内观月到深山穷霏再到山涧踏石,游踪记录很详细.D。

本诗有画面有情趣,当流不犹豫,赤足涉山涧,涧水激激,清凉漫过足背。

",看起来是咏物诗,但诗中并没有对“山石”的具体描绘,没有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并且也没有运用象征或起兴手法。

所以,“咏物诗”的说法错误。

本诗可以算是写景诗,运用了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

★(2)本诗视听结合有声有色,作者沉浸其中。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清月出岭,月光入窗扉,表现出山寺之夜的清幽。

②“穷烟霏"说明天明时分山间白雾茫茫,看不清道路,只能于迷雾中上下穿行。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艺术技巧判断错误和诗人观点态度理解错误是选择题的高频设错点,更加侧重对诗句意思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对诗句中关键词的理解是近几年的命题新趋势。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

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到选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就可以顺利作答。

一、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的“8大方式”和应对策略(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画①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选项表述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应对策略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某些句子有特殊语言现象,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选项选项表述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风度”错。

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

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 (2015·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翁操①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

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②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④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选项选项表述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声”“羽声”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不是以声写声。

A项,是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项,是用蜂声和蝉声来写琴声;D项,是用白玉的声音和黄莺的叫声来写琴声。

]►应对策略平时要熟练掌握诗歌中的写景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等,见到试题中对手法的分析以后,要把其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一一与诗句对应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

涉及全诗的,还需要对全诗的思想内容作认真分析,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

(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选项选项表述A 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 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 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 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王象巽《游曲江》)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处。

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如今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淹没了亭台曲栏。

此句化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E项中“文物尽”和“可儿坟”传达出了时移世迁、物是人非之慨。

]►应对策略在把选项与原诗进行对照分析之时,一要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看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二要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情色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特别是像2014年高考北京卷一类的题,更要注意选项中的诗句本身;三要注意诗歌下面的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

(上海卷,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判断下面对本诗的分析是否正确。

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 )[解析] 选项是从诗歌语言特点方面设题。

本诗初读就不觉其难,它没有多少修辞,基本是直白之语,每句都语意显豁,可以说是“语言浅显平实”,而“鸟临窗语报天晴……新脱冬衣体乍轻”也确实清新自然,所以本项是正确的。

[答案] √►应对策略诗歌的语言特点有多种,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类:①清新自然;②朴素平实;③生动形象;④苍凉悲壮、沉郁顿挫。

平时就把每一种语言特点都总结出来,深入体会其内涵,解题时把诗从头读到尾,一句句看到底符合哪种特点。

然后再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北京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

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判断下面对本词的分析是否正确。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断漏”“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 ) [解析] 选项是从诗歌的意境方面设题。

清晨,雪花飞舞,灯是“寒”灯,漏声“断绝”,月亮西沉,很明显,营造出的是清冷孤寂的氛围,所以此项正确。

[答案] √►应对策略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其各自的特征,最后整合,整体感知营造的氛围,就能品味出诗歌意境。

另外,熟记常见的意境特征: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凄、闲适恬淡、清幽明净、冷清幽静等。

(北京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秬秸①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判断下面对本诗的分析是否正确。

“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 )[解析] 很明显选项是从诗歌的艺术效果方面设题。

“歌”是卖饼儿捧着盘子走出家门长声叫卖的声音,从艺术效果来看,“歌一声”并非“生动形象”,也非“富于童趣”,所以选项错误。

[答案] ×►应对策略首先,结合注释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其次,熟知诗歌的语言风格;最后,掌握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三者结合看命题人对诗歌艺术效果的赏析评定是否正确。

(2014·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镜湖女[南宋]陆游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古体诗B.近体诗C.歌行D.诗余A [诗歌从体裁上看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章等。

④曲,又称为词余。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很明显,本诗不属于“歌行”,也不属于“诗余”即“词”。

而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本诗的颔联和颈联上下句词性明显不对,不能构成对仗,因此选择A项,也符合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灵活的特点。

]►应对策略了解诗歌发展历史,对其分类及其文体特征熟记于心,就能对试题中所涉及的诗歌常识迅速做出判断或者选择。

(2017·全国卷Ⅲ,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②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④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请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 ) [解析]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且他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秦中吟》《卖炭翁》《琵琶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