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灾害的社会脆弱性评估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地区为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二、脆弱性研究的进展
脆弱性定性分析——RH(the Risk-Hazard)模型:
脆弱性 灾害事件 敏感性 反应) (遭遇–反应) 遭遇 反应 灾难后果
暴露
特点:把损失理解为暴露度和承灾体敏感性的函数,强调承灾体对致灾 特点 因子或环境冲击的暴露度和敏感性,关注致灾因子和灾难后果。 缺陷: 缺陷: 1. 承灾体扩大或削弱灾害破坏性的具体途径; 2. 承灾体各组分或各子系统的哪些特性将会导致灾难后果出现明显的变化; 3. 政治经济尤其是人类社会结构和制度,在形成不同的承灾体暴露度及灾 害后果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的影响。
10
二、脆弱性研究的进展
脆弱性定性分析—— HOP(Hazards-of-Place)模型:
风险:事件发生 的可能性、根源、 强度、频率和影 响。
潜在的灾害:风 险与减灾行为互 相影响。
地理环境:位置、 环境与危险源的距 离。 自然脆弱性:潜在 灾害和地理环境的 函数。 位置脆弱性 (PlaceVulnerability) 社会脆弱性:潜在 灾害和社会结构作 用的产物。
9
二、脆弱性研究的进展
脆弱性定性分析——PAR(Pressure-and-Release)模型:
根本原因 不安全环境 致灾因子 (系统扰动) 系统扰动) 灾害 动态压力 基本脆弱性
特点:造成脆弱性的根本原因是“人群对财产、权力、资源等获取 特点 的有限性”和“政治体制和经济系统意识形态的缺陷”,两者的共 同组合和作用对社会产生动态压力,它是将根本原因的影响转换成 脆弱性的通道。 缺陷: 缺陷: 1. 遗漏了对自然系统的分析,并将致灾因子与社会过程分离; 2. 在致灾因子因果关系的分析方面明显不够; 3. 对承灾体系统的反馈作用不够重视。
名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死亡人口 (人) 3,700,000 3,000,000 2,000,000 1,500,000 500,000 500,000 242,000 200,000 180,000 142,000 灾种 水灾 旱灾 水灾 流行病 旱灾 水灾 地震 地震 地震 水灾 受灾人口 (人) 238,973,000 210,232,227 154,634,000 150,146,000 114,470,249 101,024,000 100,010,000 100,000,000 80,035,257 78,974,400 灾种 水灾 水灾 水灾 水灾 水灾 水灾 水灾 飓风 水灾 水灾 经济损失 (US$ 000's) 30,000,000 13,600,000 12,600,000 8,100,000 6,314,500 6,061,000 5,600,000 5,460,000 4,830,000 4,450,000 灾种 水灾 水灾 水灾 水灾 水灾 水灾 地震 水灾 水灾 水灾
2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 1970~2005年全球自然灾害的变化趋势 1970~2005年wk.baidu.com球自然灾害的变化趋势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2000-2005
灾 次 (次 / 年 ) 平 均 受 灾 人 口 (百 万 人 / 年 )
二、脆弱性研究的进展
自然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
自然脆弱性 脆弱性由“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和 思想 “人类对风险区的占有情况” 共同决 定。 社会脆弱性 脆弱性是从人类系统内部固有特性中衍 生而出的,是灾害发生前就存在的状态。
1)致灾因子发生的强度、频率、持续 1)关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宏观体系 时间、空间分布等;2)风险区的分布、 对脆弱性的影响;2)探讨政治、经济 研究 人类在风险区的定居情况(概括地说, 和社会中的某一因素与脆弱性的联系, 内容 离危险源越近,脆弱性越大)以及因 比如贫穷、不公平、边缘化、食物的供 特定灾害事件的发生而导致的人员伤 给、保险取得的能力、住宅质量等等对 亡率。 脆弱性的影响 。 1)局限于自然致灾因子做脆弱性分析, 1)能真正确认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 不足以理解脆弱性的复杂性和动态过 并了解一个地区内或地区间在经历相同 问题 程;2)把脆弱性视为附加于社会的问 灾害的情况下,是否可能表现出不同的 或优 题,而没有意识到脆弱性同时也是社 灾难后果;2)为研究者在地方、国家、 势 会自身的问题;3)未能改变“自然灾 区域、全球的不同尺度上探索特定群体 害发生频率基本不变而经济损失和人 (地区)的脆弱性时空变换提供了可能。 员伤亡却不断上升”的不利局面。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洪水灾害的社会脆弱性评估 研究
——以湖南省长沙地区为例
博士生: 博士生:葛 导 怡
师:史培军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灾害与公共安全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一日
内容提要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脆弱性研究的进展 水灾社会脆弱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水灾社会脆弱性评估在典型区域的应用 关于企业的水灾社会脆弱性评估 关于家户的水灾社会脆弱性评估 结论和讨论
√ D=H×V
承灾体脆弱性研究对区域减灾、减灾投资以及灾害风险管理等有着 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不少世界灾害管理组织以及政府部门都把 减灾的重心转移到风险和脆弱性的分析管理方面。
5
二、脆弱性研究的进展
脆弱性研究的发展脉络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脆弱性是一种暴露风险 世纪70年代 ——强调对致灾因子造成的后果进行重点研究,并且认为脆弱性应该是 [0,1]范围内的损失程度,其表达形式是货币价值或死亡人口的概率。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脆弱性是一种社会问题 世纪80年代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并探讨人口特征、房屋结构等社会经济因 素对脆弱性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脆弱性是自然和社会的综合问题 世纪90年代 ——包括对外界致灾因子(暴露风险)的分析、系统本身适应能力(社会 属性)的脆弱性分析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分析,其应用范围广泛,小至社区、 大至全球。 近期: 近期 ——很多相关领域包括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等等对脆弱性的关 注促进脆弱性研究的再度兴起。
平 均死 亡人 口 (千 人/年 ) 平 均 经 济 损 失 (百 万 美 元 / 年 )
以上事实证明, 以上事实证明,人类系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脆弱性 正在不断增加! 正在不断增加!
3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
全球自然灾害影响程度排名(1900~2005年 全球自然灾害影响程度排名(1900~2005年)
来源: "EM-DAT: The OFDA/CRED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 www.em-dat.net -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 Brussels - Belgium"
4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
减灾的难题——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以来,自然灾 害增长的势头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造 成的损失还在继续上升! 研究水灾的必要——就灾害发生的范围、强度以及对人类的威胁程 度而言,水灾居自然灾害之首;中国是水灾发生频繁的国家之一; 中国水灾影响范围广、造成的经济损失重。
减灾:降低风险或减 小不利影响的一系列 工作。
社会结构:社会民主 特征,对灾害的敏锐 性、经验。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
二、脆弱性研究的进展 不同时期的脆弱性定义
作 者 Gabor & Griffith Susman Kates UN Blaikie Dow&Downing Cutter George E Clark Adger & Kelly Kasperson IPCC Def1 IPCC Def2 Sarewitz 时间 1979 1983 1985 1992 1994 1995 1996 1998 1999 2001 2001 2001 2003 定 义 是一个地区因为暴露 暴露于危险环境而受到的一种威胁,它既包括安全时期的生态环境状况又 暴露 包括危险时期地区所表现的应急能力。 包括极端灾害事件的出现概率和社会 社会吸收灾害不利后果的程度。 社会 遭受破坏或抵抗破坏的能力。 由于潜在破坏而导致的损失程度 损失程度(0%-100%)。 损失程度 是个人或群体 个人或群体的一种特征,其衡量标准是人们预料、调整、抵抗自然灾害并从中恢复的能 个人或群体 力。 一种环境的敏感性,包括与自然灾害有关的自然、人口、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因子。 自然、人口、经济、社会和技术 自然 是个人或群体因为暴露于致灾因子而受到影响的可能性。它是地区致灾因子和社会体系相 互作用的产物。 是暴露度 暴露度(遭遇灾害事件的风险)和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包括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的函数。 暴露度 适应能力 个人、群体或社会 脆弱性是个人、群体或社会的一种状态,具体地说,是对外界压力的调整和适应能力。 个人 个体因为暴露 暴露于外界压力而存在的敏感性及个体调整、恢复 调整、 暴露 调整 恢复或进行根本改变的能力。 指系统易受或没有能力对付气候变化包括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不利影响的程度,是某 一系统气候的变率特征、幅度和变化速率及其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的函数。 是系统对伤害、破坏易受影响的程度,属于敏感性中有问题的一部分。 是系统的一种内部属性 内部属性。该属性是产生潜在破坏的根源,并且它与任何灾害或极端事件的 内部属性 出现概率无关。 7
二、脆弱性研究的进展
脆弱性定性分析——RH(the Risk-Hazard)模型:
脆弱性 灾害事件 敏感性 反应) (遭遇–反应) 遭遇 反应 灾难后果
暴露
特点:把损失理解为暴露度和承灾体敏感性的函数,强调承灾体对致灾 特点 因子或环境冲击的暴露度和敏感性,关注致灾因子和灾难后果。 缺陷: 缺陷: 1. 承灾体扩大或削弱灾害破坏性的具体途径; 2. 承灾体各组分或各子系统的哪些特性将会导致灾难后果出现明显的变化; 3. 政治经济尤其是人类社会结构和制度,在形成不同的承灾体暴露度及灾 害后果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的影响。
10
二、脆弱性研究的进展
脆弱性定性分析—— HOP(Hazards-of-Place)模型:
风险:事件发生 的可能性、根源、 强度、频率和影 响。
潜在的灾害:风 险与减灾行为互 相影响。
地理环境:位置、 环境与危险源的距 离。 自然脆弱性:潜在 灾害和地理环境的 函数。 位置脆弱性 (PlaceVulnerability) 社会脆弱性:潜在 灾害和社会结构作 用的产物。
9
二、脆弱性研究的进展
脆弱性定性分析——PAR(Pressure-and-Release)模型:
根本原因 不安全环境 致灾因子 (系统扰动) 系统扰动) 灾害 动态压力 基本脆弱性
特点:造成脆弱性的根本原因是“人群对财产、权力、资源等获取 特点 的有限性”和“政治体制和经济系统意识形态的缺陷”,两者的共 同组合和作用对社会产生动态压力,它是将根本原因的影响转换成 脆弱性的通道。 缺陷: 缺陷: 1. 遗漏了对自然系统的分析,并将致灾因子与社会过程分离; 2. 在致灾因子因果关系的分析方面明显不够; 3. 对承灾体系统的反馈作用不够重视。
名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死亡人口 (人) 3,700,000 3,000,000 2,000,000 1,500,000 500,000 500,000 242,000 200,000 180,000 142,000 灾种 水灾 旱灾 水灾 流行病 旱灾 水灾 地震 地震 地震 水灾 受灾人口 (人) 238,973,000 210,232,227 154,634,000 150,146,000 114,470,249 101,024,000 100,010,000 100,000,000 80,035,257 78,974,400 灾种 水灾 水灾 水灾 水灾 水灾 水灾 水灾 飓风 水灾 水灾 经济损失 (US$ 000's) 30,000,000 13,600,000 12,600,000 8,100,000 6,314,500 6,061,000 5,600,000 5,460,000 4,830,000 4,450,000 灾种 水灾 水灾 水灾 水灾 水灾 水灾 地震 水灾 水灾 水灾
2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 1970~2005年全球自然灾害的变化趋势 1970~2005年wk.baidu.com球自然灾害的变化趋势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2000-2005
灾 次 (次 / 年 ) 平 均 受 灾 人 口 (百 万 人 / 年 )
二、脆弱性研究的进展
自然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
自然脆弱性 脆弱性由“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和 思想 “人类对风险区的占有情况” 共同决 定。 社会脆弱性 脆弱性是从人类系统内部固有特性中衍 生而出的,是灾害发生前就存在的状态。
1)致灾因子发生的强度、频率、持续 1)关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宏观体系 时间、空间分布等;2)风险区的分布、 对脆弱性的影响;2)探讨政治、经济 研究 人类在风险区的定居情况(概括地说, 和社会中的某一因素与脆弱性的联系, 内容 离危险源越近,脆弱性越大)以及因 比如贫穷、不公平、边缘化、食物的供 特定灾害事件的发生而导致的人员伤 给、保险取得的能力、住宅质量等等对 亡率。 脆弱性的影响 。 1)局限于自然致灾因子做脆弱性分析, 1)能真正确认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 不足以理解脆弱性的复杂性和动态过 并了解一个地区内或地区间在经历相同 问题 程;2)把脆弱性视为附加于社会的问 灾害的情况下,是否可能表现出不同的 或优 题,而没有意识到脆弱性同时也是社 灾难后果;2)为研究者在地方、国家、 势 会自身的问题;3)未能改变“自然灾 区域、全球的不同尺度上探索特定群体 害发生频率基本不变而经济损失和人 (地区)的脆弱性时空变换提供了可能。 员伤亡却不断上升”的不利局面。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洪水灾害的社会脆弱性评估 研究
——以湖南省长沙地区为例
博士生: 博士生:葛 导 怡
师:史培军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灾害与公共安全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一日
内容提要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脆弱性研究的进展 水灾社会脆弱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水灾社会脆弱性评估在典型区域的应用 关于企业的水灾社会脆弱性评估 关于家户的水灾社会脆弱性评估 结论和讨论
√ D=H×V
承灾体脆弱性研究对区域减灾、减灾投资以及灾害风险管理等有着 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不少世界灾害管理组织以及政府部门都把 减灾的重心转移到风险和脆弱性的分析管理方面。
5
二、脆弱性研究的进展
脆弱性研究的发展脉络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脆弱性是一种暴露风险 世纪70年代 ——强调对致灾因子造成的后果进行重点研究,并且认为脆弱性应该是 [0,1]范围内的损失程度,其表达形式是货币价值或死亡人口的概率。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脆弱性是一种社会问题 世纪80年代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并探讨人口特征、房屋结构等社会经济因 素对脆弱性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脆弱性是自然和社会的综合问题 世纪90年代 ——包括对外界致灾因子(暴露风险)的分析、系统本身适应能力(社会 属性)的脆弱性分析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分析,其应用范围广泛,小至社区、 大至全球。 近期: 近期 ——很多相关领域包括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等等对脆弱性的关 注促进脆弱性研究的再度兴起。
平 均死 亡人 口 (千 人/年 ) 平 均 经 济 损 失 (百 万 美 元 / 年 )
以上事实证明, 以上事实证明,人类系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脆弱性 正在不断增加! 正在不断增加!
3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
全球自然灾害影响程度排名(1900~2005年 全球自然灾害影响程度排名(1900~2005年)
来源: "EM-DAT: The OFDA/CRED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 www.em-dat.net -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 Brussels - Belgium"
4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
减灾的难题——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以来,自然灾 害增长的势头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造 成的损失还在继续上升! 研究水灾的必要——就灾害发生的范围、强度以及对人类的威胁程 度而言,水灾居自然灾害之首;中国是水灾发生频繁的国家之一; 中国水灾影响范围广、造成的经济损失重。
减灾:降低风险或减 小不利影响的一系列 工作。
社会结构:社会民主 特征,对灾害的敏锐 性、经验。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
二、脆弱性研究的进展 不同时期的脆弱性定义
作 者 Gabor & Griffith Susman Kates UN Blaikie Dow&Downing Cutter George E Clark Adger & Kelly Kasperson IPCC Def1 IPCC Def2 Sarewitz 时间 1979 1983 1985 1992 1994 1995 1996 1998 1999 2001 2001 2001 2003 定 义 是一个地区因为暴露 暴露于危险环境而受到的一种威胁,它既包括安全时期的生态环境状况又 暴露 包括危险时期地区所表现的应急能力。 包括极端灾害事件的出现概率和社会 社会吸收灾害不利后果的程度。 社会 遭受破坏或抵抗破坏的能力。 由于潜在破坏而导致的损失程度 损失程度(0%-100%)。 损失程度 是个人或群体 个人或群体的一种特征,其衡量标准是人们预料、调整、抵抗自然灾害并从中恢复的能 个人或群体 力。 一种环境的敏感性,包括与自然灾害有关的自然、人口、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因子。 自然、人口、经济、社会和技术 自然 是个人或群体因为暴露于致灾因子而受到影响的可能性。它是地区致灾因子和社会体系相 互作用的产物。 是暴露度 暴露度(遭遇灾害事件的风险)和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包括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的函数。 暴露度 适应能力 个人、群体或社会 脆弱性是个人、群体或社会的一种状态,具体地说,是对外界压力的调整和适应能力。 个人 个体因为暴露 暴露于外界压力而存在的敏感性及个体调整、恢复 调整、 暴露 调整 恢复或进行根本改变的能力。 指系统易受或没有能力对付气候变化包括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不利影响的程度,是某 一系统气候的变率特征、幅度和变化速率及其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的函数。 是系统对伤害、破坏易受影响的程度,属于敏感性中有问题的一部分。 是系统的一种内部属性 内部属性。该属性是产生潜在破坏的根源,并且它与任何灾害或极端事件的 内部属性 出现概率无关。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