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诗史模拟题答案(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韵诗史》考试模拟题(共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在音韵上做出贡献,对汉语语音的天然音调进行规范,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2、滋味说南北朝梁钟嵘提出的有关诗歌形象性的理论。《诗品序》: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有“滋味”,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即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去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如果“理过其词”,缺乏形象性,就会“淡乎寡味”。前此,陆机、刘勰等虽也曾以“味”论诗文,但都不如钟嵘阐发得这样系统。此后,唐司空图进一步提出能辨“诗味”才能“言诗”的主张,要求诗歌具有妙在“咸酸之外,而非意尽句中”的“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从而由“滋味”说进入“意境”说,对以后的严羽、王士祯、王夫之、刘熙载、王国维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3、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4、二十四诗品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给后来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特点。
谢灵运的诗歌从审美的角度看,继承了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人抒发个体情感的创作倾向。建安时代,士人从经学的桎梏中挣脱了出来,玄学是打破这一桎梏的有力武器,然而,到了东晋末年利用诗歌阐释玄理,玄学又使诗歌走向空洞,失去了情感,使诗歌重回审美的是描写田园的陶渊明和抒写山水的谢灵运。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谢灵运山水诗主要有以下几个审美特点:
(一)“情皆可景,景中含情”
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生命的观照,是在心灵的感受之中,在山水草木的情感交流之中实现的,诗人往往带着鲜明的强烈的主观感情去亲近大自然,使天地万物都沾染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同事又忘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徜徉于绚丽多姿的山水草木之间,接受宇宙生命情调的浸染,是诗人的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发生某种奇特的情感交流。
(二)“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谢灵运山水诗所体现的清新自然的风格,为历代诗评论家所称道。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言道:“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谢灵运追求清新自然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取决于他所描写的审美对象——江南山水,灵秀无比的江南山水,姿态万千,色彩纷繁,变化无穷,有时很难形诸笔端,谢灵运深感“空翠南强名”(《过白岸亭》),但他还是要运用各种技巧起展现它们的美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诗人的精神面貌。在政治仕途上失意的谢灵运,纵情于山水之间,他从自然界中悟出“道”,冲淡了他内心的抑郁和愤懑,从而能以喜悦的心情来领略自然的美。因而他的多数作品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不论是幽深的还是绚丽的都有新鲜愉快的姿态,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形容,就是“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山水第一批传世名句都出自谢灵运笔下。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三)“造物赋形,自然成对”
谢灵运用山水诗来记录亲身游历。由于他所描绘的自然风光,都非人们日常所见,都是诗人以其敏锐的感触剪取,在造成各具特征的精彩片段,因此它们比起前人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来,更觉得出类拔萃,光彩照人,常常成为轰动都城的文学作品。《宋书谢灵运传》说:“每有一首诗至邑,贵贱莫不竟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如在《登江中孤屿》一诗中,诗人写道:“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回,寻异景不迁。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这种“怀新”、“寻异的浏览观赏。”使他的诗开卷便有一中山水钟灵之气。这里,自然山水的花木川流在诗人的精细观察、精微品味、细致流连之下,形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生命的乐章。纵观谢灵运的山水诗,他对自然山水的佳赏,已不是如鱼之泳池,鸟之翔空,而是充分的沉潜的玩赏,对每一线幽谷的隐光,每一片山坡的阴影,每一阵草尖上的微风,每一声林中的猿啼,都倾注着他无限的深情。因此,他的山水诗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大多色泽浓烈,线条有力,反映出作者强烈的个性特征。
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自然万物的生命表现往往和四时联系在一起。春来暑往,秋至冬来,犹如大自然的广阔舞台上开启落下的帷幕,掩示着无数生生不息的流转运动。在四时变化的整体律动之中,一花一草、一木一石又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奏。而作为山水诗这一独有的审美形式,诗中对偶、骈联也体现着自然形象的设捏规律,鲜明的显示了生命的节奏与韵律。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阐述:“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这种把对偶的根源追溯到自然物的对称和谐,个中道理是颇为深刻的。
2、明代古澹派为何最终被革新派击败?
明代的古澹派作为古典主义诗歌潮流的一支,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最终又为革新派所击败。其原因有二,其一,弘治以后的复古主义运动主要是扫除台阁体的弊端,又含有振兴士大夫精神的动机,故豪迈雄浑一派更能代表时代的要求,更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量。而古澹一支并不适应这种需要。其二,古澹派作家大多与社会生活采取一种隔离的态度,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对人生的感叹也有限,这就使他们的作品缺乏动人的艺术魅力,大多数停留在一般化的水平上,有的还被格调、规矩所淹没。这两个原因导致了明代古澹派的埋没。清代的神韵派正是在修正这两个缺陷的基础上再度崛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初王士禛完成了对明古澹派的改造,将古典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