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现代诗歌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的现代诗歌教学

作者:陈文珺学号:2012123315

摘要:立足新课标的视角,从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存在的弊端入手,采用审美的方式,充满人文的情怀,对现代诗歌教学进行切实转变,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气息中不仅懂得如何学习诗歌,而且实现从“学诗—品诗—创诗”的一个质的飞跃。

关键词:新课标现代诗歌教学审美创造力人文素养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困窘

现代诗歌主要指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现代诗歌”和用现代汉语翻译的“外国诗歌”,它摆脱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现代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多年来,“读不懂”、“讲不好”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导致现代诗歌教学的困窘境况无法得到很好地改善。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材的编写上。曹继强通过考察初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的现代诗歌部分,指出一方面在于编选视角出现模糊与偏颇,缺少对诗歌的特征、规律的清晰把握;此外,体例的设计也易导致教学出现偏差,如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仍过多注重思想意义的探讨。 如此一来,教师在讲授时,便会不由自主的按照主题鲜明、思想突出、文从字顺的思路去解读,因而诗歌教学便易落入僵化模式,朝着单纯的德育说教方向发展。原本蕴含其中的独特魅力便失去了应有的色彩,同时,学生也会因读不懂、学不好而对其失去兴趣。

事实上,正是由于现代诗歌教学中审美意识的缺席,使得诗歌中的人文性受到压抑,只剩下工具性的特征,再加上在考试中所占比重小等多种原因,导致诗歌教学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近年来,新课标立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即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意识和初步的合作探究能力,拥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鉴赏能力,最终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在新的理念下,重绽诗歌之花的魅力,改变现代诗歌教学的僵化局面,刻不容缓。

二.诗歌教学的切实转变

现代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就必然要以语言文学的审美教育为主体,兼具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品格教育等功能。衡量现代诗歌的价值也应立足于审美的立场。

(一)学诗—品诗

著名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基丁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语,“写一首诗,就是抒发一段感情,表达一种思想,展现一种人生;而读一首诗,则是进入一段情境,品味一份哲理,感受一种人格”。阅读与朗诵诗现代诗歌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钱理群对此曾提到“汉语是感悟的文字,传统教育也有优点,就是不要让学生过早地了解意义,让他们在朗诵中感悟语言中一种意韵的东西,中国语言文字的美也正好是写作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学生通过自我阅读与朗诵,感受诗歌的音律美,语言美,意境美,领悟其中的“意韵”。

所谓的阅读,并不仅限于简单的朗诵,停留于字面上表象化浅层次的理解。从诗歌创作的角度而言,诗歌是诗人灵魂与现实相互碰撞交融的载体,是自我心

灵对世界的一种内在观照。诗歌中使用的想象、象征本身就蕴含了浓厚的情感,因而也就蕴藏了无限的张力。著名诗人泰戈尔曾说过的一段唯美话语,无形中对此做出了一种形象的阐释,“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因为诗的词句含有能走动的意义与能飞翔的音乐”。诗歌中充满无限的张力在某种程度上便要求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不可单纯依据教学标准和自我诗性品质,对诗歌解读采取统一视角。相反,应该“授之学生以渔”,教授学生通过朗诵,体味语言,透过意象,采用联想、想象的方式品味情感。老师应逐步淡化“讲”,偏向“引”,从而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开放式的可能性解读前提下,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能力、知识水平、鉴赏水平以及思维方式,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培养自己对诗歌作品的独到见解,提升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诗人泰戈尔的一篇名作《金色花》时,不妨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品鉴。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到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 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用两三个词来形容这篇散文诗带给自己的感觉,并给出相应的理由,经过大家的自由发言后,老师再来总结,并引导学生由浅层的语言美感感觉向更为深刻的情感思考,让学生明白诗中的孩子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与爱,显示了人性的美好与圣洁。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联想,如果自己化为文中的一朵金色花,又会以何种特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呢,并尝试着仿写一段。

(二)品诗—创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现代诗歌教学不能仅限于学会如何品诗,更应该引导学生发挥自我的创造能力,将鉴赏能力向语言运用能力方向延伸和发展。钱谷融先生曾说到:“艺术贵在创造,创作如此,欣赏也如此,不通过再创造的活动,是不能真正领会艺术作品的神理妙趣,不能品味艺术作品中的美的。”

那么如何实现从品诗—创诗这一重要环节的过渡呢?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取一些创作强的诗歌,要求学生进行仿写、改写或与之相关主题的创作。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一些现代诗歌创作原则和创作技巧,实现由诗的外部,即阅读欣赏,真正进入到诗的内部,即诗歌创作。 这也正印证了古希腊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所说的“学习如果没有达到相当的深度,便不能在灵魂中生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