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内容摘要】:

经典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人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有效地提高和落实诵读的效果,要创设浓浓的诵读氛围,要培养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意义重大。经过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反复诵读,感悟交流;交流质疑,拓展创新。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反复诵读、感悟交流;交流质疑、拓展创新

【正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可见在背诵优秀诗文总量上是相当大的,《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都提出让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品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校在2010年9月开展了《农村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探究》这一课题的探究。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反复诵读,感悟交流——交流质疑,拓展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何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呢?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根据古诗词的类别、写作背景以及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灵活创设情境,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表演、音乐激趣等方法精心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先给学生出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歌曲《朋友》,谜底是一个人物,要求学生边聆听歌曲边思考。歌曲播放完毕,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有的说是苏轼,有的说是杜甫……学生兴趣盎然转入古诗的学习,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我在教学生赏析思乡类古诗词时也采用了音乐激趣法,可谓“诗

中有歌,歌中有诗”,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

小学生尤其喜欢听故事。如果在古诗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或传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先讲述一下有关黄鹤楼的故事,原来李白来到黄鹤楼游玩,想趁着酒意题诗一首,当他拿起笔准备题诗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崔颢写的《黄鹤楼》一诗,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幸好没有题,否则可能会献丑,因此才有了李白的那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也可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烟花三月当时扬州的繁华景象和风土人情,讲一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后世的影响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易于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二、反复诵读,感悟交流。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多读精背,在读中感悟诗词的内涵。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诵读感悟的:

1、读——自学质疑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接着让学生说说从诗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或是想知道的?有的学生提出质疑: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题目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这不矛盾吗?……老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让同学们充分讨论,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这样既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的感受,又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

2、看——观察图景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古诗的大意之后,教师出示古诗中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

3、议——读议释疑;

观察过画面之后,让学生回归古诗,带着自己刚才对这首诗的理解再读古诗,要求:读出自己的感情。可以让学生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再让学生就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画那么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孤云”。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4、思——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1)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假如你就是李白,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孤独、寂寞)

(2)感悟:作者的这种孤独的内心世界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猜猜看,此时诗人在想些什么?你是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诵读品味语言的内涵,紧扣“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从表面上,诗人找到了朋友,显得轻松自在,其实作者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因为他只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知己”,求得心灵的安慰,并从中感受祖国的大好风光,感受江山的如诗如画。

5、诵——诵出感情;

诵,即诵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当时诗人孤独的韵味。《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引领学生带着作者的感情来读诗。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全诗,如:个人读、集体读、小组读、配乐读等,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背诵,丰富积累。

6、评——评价读书。

评,是为了更好地读。如何评价呢?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要求不外乎三个:一是读正确;二是读流利;三是读出感情。而读出诗词的感情则是更高的要求,就是要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人的情感,读出诗的意境,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如在诵读《独坐敬亭山》一诗时,就要一步步引导学生读正确、流利,读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情,体会与敬亭山相看时的那种心灵。

三、交流质疑,拓展创新。

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有限,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多积累古诗词呢?除每节课尽可能安排多一点教学容量之外,还应该讲一点“多多益善”的策略,可以采用笔画、舞

蹈、编故事、古诗新唱等形式,再掀教学新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激发孩子课余关注诵读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悠远意境,传承传统文化。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泊船瓜洲》《长相思》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三首诗词的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境遇也不同,为什么教材要把它们编在一起让我们来学习呢?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点呢?由于学生对古诗已经基本理解,所以很快就能领悟出教材的编排是“别有用意”的。虽然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境遇不同,但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写景的诗,都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思乡之情。这样不断深入,不断拓展,可以由单一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拓宽到一组诗或是由诗人引出一系列的诗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按诗人、诗歌的类型、内容等特点去寻找相关的诗词,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中国经典古诗文博大精深,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地位。古诗文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记忆的黄金时代,让古诗文诵读工程给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