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体现 实践中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体现实践中体验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
其认识结构大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活动中应营造、创设生活情境,诱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
1.让学生“多说几句话”,联系生活正确地谈论数学
谈论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清晰,逻辑性强,表明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透彻、算理明确。
在一定情境下准确、完整、有条理地“说数学”,本身也是一种应用。
例如:笔者在教学完“确定位置”一课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所在的座位可以怎样用数列表示,把自己熟悉的几个地点照样子画在坐标图上用数列来说一说等。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钟表”时,请学生说说自己早上几时起床,白天活动时大约几时,晚上几时睡觉等等。
再例如:一年级的学生认识了0-10以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学生劲头十足,说得十分精彩,有的说:“我家有3口人。
”有的说:“我有2只手,一共10个手指头。
”还有的说:“我有5支铅笔,我旁边的小朋友有8支铅笔,他的铅笔比我多。
”这样一说,学生不仅加深了对0-10各数的
认识,还谈论了这些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解决这些生活中常见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运用,进而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思维逻辑、情感真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2.让学生”多看上几眼”,引导学生写数学观察日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已始,知是行之成。
”它表明了知→行→知这一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
在活动当中指导学生写数学观察日记,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分析,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掌握观察的方法,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有一定的亲身感受。
平时要安排时间让学生交流观察成果,不断受到启迪,积累观察的经验。
通过引导,学生学会了观察,也写出了像样的日记:“今天在学校里我们认识了好多物体,我发现文具盒是长方体的,铅笔是圆柱体的,杯子也是圆柱体的,足球是球体,妈妈的香水瓶是正方体的……真奇妙!”还有的学生写道:“今天老师和我们一起玩了有趣的拼搭。
现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的铅笔经常会从课桌上滚到地上,还滚得很远。
但是方橡皮却不会滚。
原来铅笔是圆柱体的,圆的的会滚;橡皮是长方体的,方的不会滚。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汽车的轮子是圆的,而不是方的;为什么足球是圆的,而不是方的。
我真高兴。
”……
由此可见:写数学观察日记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架起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桥梁,较好
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革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
强调数学活动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式。
让学生学得愉快轻松,学得主动深刻。
3.让学生“多提几个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要培养学生问问题意识,
要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可以多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
生活本身是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就能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使学生能轻松自如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在“认钟表”一课中老师创设2个10时的情境,“怎么都是10时?”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思考,发现:这2个10时一个是早上10时,我们在上课呢;一个是晚上10时, 那时我们已经睡觉了。
从而得出:一天中有2个10时,但这2个10时表示不同的时间。
又例如在“小小商店”这一课中,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根据身上带的钱,可以买一件自己需要又喜欢的东西吗?”这样一个有
生活意义的问题把学生给吸引住了,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意识。
学生在购物活动中,通过购物、取币、找币、与他人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学习的自信。
通过这样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就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才不至于生搬
硬套。
4.让学生“多做几件事情”,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费赖登塔尔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作了精彩阐述:“学习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安排学生“做”的内容,让他们“多做几件事”。
例如:“分一分”一课中,有位教师创设了一个个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场景,然后通过“理一理”(理文具和学具)——“圈一圈”(把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圈在一起,不能生活在水中的动物也圈在一起)——“装一装”(帮小明妈妈把买的东西装在一大一小两只口袋中)——“贴一贴”(把各种交通工具贴在画有天空、公路、水面的纸上)——“排一排”——(把水果和蔬菜按照分的种类排一排)——“说一说”(用今天所学的新知识解决你发现的问题)。
这一连串的数学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做的欲望,边做边学习,边做边思考,边做边创新。
又例如笔者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时,组织学生调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计算其平均数是多少。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调查能力,还复习了长度单位、求平均数的方法等知识。
当数学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才能体现数学的学习水平。
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注重实践第一,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
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整体素质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开放化、素质化、实践化、个性化的教学,是一种生动的、活泼的、合作的、创造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
教师只有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改革教法,才能适应新课程对
我们的要求!
收稿日期:200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