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与政治专题研究

日本政府与政治专题研究
日本政府与政治专题研究

Back to Coursework

日本政府与政治专题研究

报告书目:日本转型九Ο年之后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

第三章战后日本政经体制的发展

指导教授:吴明上博士

学生:G935813 余俐薇 2005.11.19

壹、前言

二次战后至1990年为止,日本政经体制的发展可区分成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55~1960)-五五体制成立并确定由保守政党执政与经

济发展的方向。

第二个时期(1960~1972)-由池田勇人及佐藤荣作等官僚体系所主导,

不但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年代,同时

也是奠定自民党长期执政的基础。

第三个时期(1972~1986)-从专业官僚主导转向自民党派阀主导,形

成党高政低的现象,并渐形成派阀、企业

与官僚之间的共生体系。

第四个时期(1986~1990)-日本政府政策不当造成国内的泡沫经济,

并加深派阀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输送,形成

日本金权政治及政治体制的崩坏。

贰、1955~1960年间,五五体制的成立

(一)五五体制

1、日本战败之后,美国盟军总司令部(General Head Quarters,GHQ)

进驻日本,发布「初期对日方针」,盟军并于1946颁布新宪法1,以对日本进行民主化的改革。

2、盟军总部的改革使战后日本政党生态产生极大的变化,当时日本政

党政治区分成:

1憲法中明確規定日本廢除軍國主義形式,主要作為有:(1)確立天皇為虛位元首(2)確立內閣制度(3)驅逐具有軍國主義色彩的公職人員,從1945至1952年間,遭驅逐的公職人員高達三萬四千人(4)凍結46家具有軍系色彩日本大財閥的資產,使戰前日本四大財閥三菱、三井、住友、安田的獨占經濟全部遭解體。盟軍的主要目的是要排除軍國主義人士及財閥家族對日本政治經濟的控制能力。

革新左派-社会党(现称社民党)与共产党

保守右派-自由党、民主党与进步党

(1)1945~1948年十月期间,日本政坛混乱,是日本革新与保守势力相互冲突以及政党重新组合的时期。

(2)1949~1954年由保守右派的自由党吉田茂担任日本首相,接着1954年又由同属保守势力的民主党鸠山一郎接任首相,使战后保守势力形成。

(3)因此,在1955年,为了增加国会中的席次,左派社会党和右派社会党决定合并;而保守势力为了和社会党的统一力量抗衡,正式结合自由党与民主党成为日本自由民主党,并推举鸠山一郎为第一任自民党总裁,揭开自民党长达38年的执政。

(4)此后,保守派的自民党与革新派的社会党、共产党二股势力相互对抗,形成「五五体制」。

3、自民党在1955年之后,之所以能够持续在国会中掌握三分之二的

席次,主要是策略的成功。自民党在1960年之后,成功的将美日保安及修宪议题的争端,转为全力发展经济议题2,而自民党在经济发展上的成功,也奠定了自民党往后38年的执政基础。

(二)五五体制对日本政经体制的影响

1、内阁体制与自民党的结合

在自民党软性权威民主政治下的内阁体制,将日本的国家权力,从战前的天皇转移至内阁及首相身上;而1955年所形成的自民党迅速在国会中取得稳定的多数后,造成「保守本流」势力的形成,并且在美国政策的强力支持下,获得长期执政的保证。

2、官僚主导的政高党低体制

美国盟军的公职追放令,主要目的是要打击及彻底瓦解军国主义及国家主义者的势力,但却同时也让日本国会出现断层,使得之后大量退休的官僚进入国会体系中,他们对于1960年代,创造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相当大的贡献。

21955年12月發布「經濟自立五年計畫」,設定在五年之內達到經濟成長率百分之4.9的目標在二年之後就達到了。

1957年又發布「新經濟長期計畫」,從1957~1970為止,日本在以財界為中心的政策下,每年經濟成長率高達百分之7~8,創造戰後第一波高度成長的「神武景氣」。

3、大企业成为保守势力的资金来源

美国盟军虽然解散了大财阀,但是政策实施时间过短,并且不够彻底的情况下,只不过将大财阀从战前的家族制转为社长制,从产业财阀转变成金融财阀,同时也从战前三大财阀变成战后六大财阀3,这些战后日本的大财阀长期支持保守势力,成为自民党主要资金来源。

4、农民成为保守势力的地方基础

在美国盟军指导下颁布「农地调整法改正案」,让小农及佃农取得农地,同时也让战后农业发展深受政府制约。另外在自民党规划下,各地成立新的农民组织,即「农业协同组合」,其主要干部来自地方政治人物,并在政治利益考量下,与保守势力结合,成为自民党地方政权主要支持者,也是自民党能够长期执政的主要票房保证。

叁、1960~1972年间,官僚主导的政高党低

(一)池田-佐藤黄金年代

1、池田勇人(1960~1964)

(1)1960年11月提出「所得倍增计画」4

池田勇人提出所得倍增论,其意涵可由下列二面向来探讨:

a.政治层面-首先,让自民党内官僚体系出身的议员5成为主要政策制定者,再以现任官僚体系为主要执行者,由于日本政治讲求伦理辈分,所以让自民党内资深官僚指导部会内资浅官僚,以让政策施行顺畅;另外,官僚的执行方面,则透过学长制6的伦理关系,加强官僚在政策的贯彻性;政策的制定在自民党执政基础稳固后,逐渐从国会转移至自民党内部的政策协调委员会。使得官僚体系的影响力,从单纯的部会之间拓展到国会以及自民党内部,形成官僚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3戰前三大財閥-三菱、三井及住友集團。

戰後六大財閥-三菱、三井、住友、富士、第一勸業及三和集團。

4「所得倍增計畫」就是要日本國民所得再十年內增加二倍。

5美國盟軍提出公職放逐令,讓許多官員強制離職退休,而他們離開公職後,適逢國會全面改選,因此他們便參加選舉進入國會體系,並且絕大部分是成為自民黨籍議員。

6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政府便拔擢最優秀的大學畢業生進入官僚體系,而其絕大多數都是東京大學法學部學生,而在官僚體系上產生學長制的倫理關係。

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日本政府实施的是所谓的软性权威主义,它在产业政策上,是透过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惠性同意7以及行政指导。

b.经济层面-日本政府采取二项管制措施:ㄧ是控制国外资金进入,建立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来增强政府对于经济体系的控制力;二是建立主要银行体系(Main Bank System)有助于政府控制企业的资金来源,使得政府主导的经济政策能够彻底实行。

企业之间及内部的交叉持股,是日本大财阀在美国盟军「财阀解体令」下的变通方式,交叉持股对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形成相互的共同保障体系。

(2)1961~1966年的「五年经济复兴计画」

此ㄧ计画预计将日本未来五年的国家总体经济成长率设定为百分之

七点二,但由于对外贸易急遽成长之下,三个月后修正为百分之九。在出口热络成长的带动下,日本全面进行公共工程建设,再加上1964 年日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当年日本整体经济成长率带动至百分

之十三点六。

2、佐藤荣作(1965~1972)

面对1965年因生产及设备过剩,所引发的经济停滞,佐藤延续池田的经济成长计画,一方面发行国债来筹措财源,另ㄧ方面则改革金融体制及实施稳定物价计画,更提出「新全国总合开发计画」,以政府进行大量公共投资来带动经济的成长,使日本在1960~1970年间称为战后日本经济成长黄金期。

(二)池田-佐藤时期对日本政经的影响

1、巩固自民党统治基础

所得倍增计画有效的将日本人民的注意力,从美日安保议题转移至经济议题上,彻底瓦解左派革新运动的势力,而经济不断的成长亦巩固了自民党未来三十年的统治基础,同时也让自民党的势力,从国会延伸至企业机构以及地方政治。

2、官僚主导的经济政策

日本政府主要的决策体系是官僚体系及自民党派阀,而并非在民选

7互惠性同意,是指日本政府透過政策性的優惠(例如:優惠利率、偏好性貸款以及課稅上的減免..等),來讓企業配合政府的產業政策。

的国会,这让日本国会变成自民党派阀及官僚体系协议下的橡皮图章;另外,在日本内阁制度下所推派的部会大臣都是自民党派阀领袖,他们是选举出身对于经济财政等专业问题并不了解,因此便充分授予底下官僚体系极大的决策权。

3、派阀网络势力的形成

自民党及民主党所结合成的自民党派阀,内部主要有三支自民党内派阀8,他们不断的吸收议员逐渐壮大,并且透过议员成员的多寡来决定其派阀在自民党内势力的大小,此种派阀网络势力,成为自民党内权力结构最大的特性。

4、主要银行体系的建立

日本在1960年代,经济可以如此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日本政府控制下的主要银行体系,提供企业源源不绝的资金;另外,企业也可以设立银行,让银行与企业间紧密的交叉持股,确保企业能够透过旗下银行获得低廉资金。

肆、1972~1986年间,派阀主导的党高政低

(一)田中角荣时期,派阀主导的党高政低

1、经济成长停顿

(1)外环境上,国际上受第一次石油危机影响,陷入第一波全球性经济不景气。

(2)内环境上,日本正结束经济高度成长期,在国民所得不断提高下正面临产业转型。

(3)因此,1955年以来的「神武景气」陷入停顿,于是田中提出「日本列岛改造计画」9,企图以扩大政府支出来刺激国内景气复甦。它让日本在1970年代初期出现第一波地价狂飙。

(4)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在1974~1975进入低潮期,为了因应物价飞涨,三木武夫提出「新经济计划」,接着福田赳夫提出「构造调整」。

(5)第二次能源危机再度让日本经济陷入1980~1982的不景气循

8自民黨派閥在1960年代透過接班人體制不斷的延續下去,內部主要三之派閥分別為:(1)吉田茂將派閥移交給池田勇人及佐藤榮作(2)岸信介將派閥移交給福田赳夫(3)鳩山一郎將派閥移交給石橋甚山。

9「日本列島改造計畫」主要內容有:分散太帄洋沿岸工業重鎮、都市改造計畫、全國環狀交通網絡設置及十五年內經濟成長百分之十的目標。

环,铃木善幸提出「财政再建」以减缩政府财政赤字,并进行行政改革来抑制公共事业费用的支出。

(6)1982之后美日贸易逆差扩大,美国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

2、派阀势力增强

(1)1970年代开始,日本总理大臣的位置成为自民党内派阀轮调下的产物。

(2)五五体制后,自民党派阀势力转变有二项特性:

a.派阀数目越来越少,派阀成员却越来越多,派阀之间的势力差距

也越来越悬殊

b. 派阀间的权力分配,是依照阁员与派阀势力的比例来分配。今由

多派阀分权渐走向一派阀掌权,因此各派阀皆有担任首相机会,可是却无法实际掌握实权,形成弱势首相。

(二)党高政低对政经体制的影响

1、官僚影响力的弱化

自民党的政策调查委员会成为决策中心,官僚体系在整个政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弱化,任何政策都必须透过政调会派阀的协商,许多政策只是派阀间的协商及政治考量,出现了许多无效率及闲置的公共工程建设。

2、财政政策的导向

田中的「列岛改造计画」企图以扩大公共工程建设带动日本经济成长,而为了因应巨额的公共工程费用,开始发行国债,日本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3、派阀与地方势力的结合

「列岛改造计画」的工程款运作10,使得自民党派阀开始与地方政治势力相互支持结合,地方势力的稳固成为派阀当选的保证。

4、派阀政策主导性增强

派阀渐成为政策主导之后,自民党派阀便建立资深制11的游戏规则,议员为了要保证自己每次都能够顺利当选,开始以自己的选区利益

10田中政府的作法,是透過自民黨議員將地方公共工程建設的補助款下放到地方,再由當地議員的樁腳來獲得這項公共工程建設。派閥議員透過地方補助款的方式,來進ㄧ步鞏固自己的選票,同時也加強中央與地方勢力的結合。

11以議員在國會中當選連任的次數為基準,來分配黨三役以及部會大臣等政治職位。

为主要政治考量,造成自民党中资深议员皆来自于农业县,而日本政府所有的资源与公共建设也都集中在偏远的农业县。

伍、1986~1990年间,金权政治与泡沫经济

(一)金权政治与泡沫经济

1、1958「广场协定」

从1980年开始,美日贸易逆差逐渐扩大,美国的自由化政策未收成效,于是在1958年9月召集英法德订定「广场协议」,用日圆升值的方式来抑制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于是,日圆遽升,大量国际资金涌入日本国内市场。

2、日本泡沫经济12与金权政治的形成,二者息息相关

在政治上,只要日本经济不断成长,日本选民就会支持自民党继续执政。因此在自民党派阀主导下,一方面不断调降基本利率,另ㄧ方面则是不断举债来进行公共建设,再加上国外资金不断流入国内股票市场,使日本人误认为日本经济会不停增长,经济热络下,企业自然乐意投注大笔政治献金来维系自民党政权。

企业向银行取得更多资金后,利用选举的政治献金向日本派阀领袖进行游说,要求日本政府使用更多的扩张政策来让日本经济不断热化,同时也为特定法案进行护航。

(二)金权政治及泡沫经济对政经体制的影响

泡沫经济期间,也是日本金权政治最盛时期,对日本政经体制主要有下列四项影响:

1、派阀与企业密切的结合

泡沫经济时期,股票飙涨,使企业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大量增加,因此政治献金便随之提升。企业为了要让土地与股市成长的荣景持续,便透过政治献金要求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另ㄧ方面,自民党派阀获得企业的政治献金后,便以政治压力来干预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这使得派阀与企业之间关系紧密。

2、经济政策的扭曲

121970年以來一連串的擴大政府支出,使日本政府財政赤字高築。政府降低利率用寬鬆的貨幣政策來維持市場榮景,再加上國外資金流入日本國內市場,國內外資金皆充裕的情況下,企業取得資金後使用在非生產工具上,企業將資金投入股票或房地產市場,並刻意炒作讓東京股市及房價不斷飆漲,再利用飆漲的土地與股票向銀行繼續借貸資金,買更多的股票與土地,這種惡性循環造就日本的泡沫經濟。

在泡沫经济时期,日本政府非但没有即时遏止市场上过多的闲置资金,反而ㄧ再降低基本利率,这使得市场上游资浮滥,这种扭曲的经济政策,虽可以维持短期经济的活络,但在泡沫经济破灭多年之后,会使得货币政策的工具性失效,这也是日本政府现在用尽所有政策工具,经济仍无法复甦的主因。

3、银行不良债权持续增加

泡沫经济时企业利用价格飙涨的土地及股票向银行借贷,获得资金之后再投入土地及股票市场,在泡沫经济破灭后,股票和土地价格急遽下滑,许多企业及投资人因为质押品的价格比利息还低,便停止支付利息,让银行承受大量的不良债权。

4、官僚政治的恶化

传统上日本人认为官僚体系是主要的政治菁英,政府决策主要在官僚体系。所以当自民党派阀卷入金权政治时,人民总是深信官僚体系将会是最后ㄧ道防线。但是在泡沫经济后期,连日本人民最为信任的大藏省官僚,都无可避免的涉入金权丑闻,日本人民彻底失望决定让自民党下台。

(三)在这一时期,日本政经体制的崩坏是逐渐从派阀延伸到官僚体系,成为政(派阀)官(官僚)财(企业)的铁三角。尤其1980年代开始ㄧ连串的金权弊案让人民彻底失望;而自民党内的新生代政治人物,也对派阀政治感到不耐而纷纷退党。金权政治造成自民党内部的分裂及人民的不信赖,在1993年自民党下台,结束长达38年的执政。

中国行政改革

目录 1、引言 2、制度分析方法 2.1、制度分析方法概念 2.2、制度分析方法特点 3、行动改革的动力问题 4、行动改革的阻力问题 4. 1、基于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而产生的阻力 4. 2、基于习惯和官本位意识产生的阻力 4. 3、基于对不确定性的忧虑而产生的阻力 4. 4、基于依赖性而产生的阻力 5、如何消除阻力 6、参考文献

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制度分析 【摘要】:改革是权力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它不可能使所有人在同样时间获得相同的收益。因此,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行政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动力和阻力两种力量的对比和相互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行政改革的动力、阻力多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不可否认,这种研究有它特定的价值,但在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局限于这种方法有失全面。本文试图利用制度分析这个崭新的分析方法,重新考察我国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旨在通过这种带有前瞻性的探讨和研究,为我国行政改革的制度创新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制度分析方法的介绍,考察论证了制度分析方法对中国行政改革的适用性。第二部分是对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问题的分析,引出阻力问题。第三部分是具体分析了改革中的阻力问题并分析造成阻力的缘由。第四部分紧接着提出了消除阻力的办法。纵观全文,笔者严格遵守行政思维模式,从背景阐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四个方面着手,力求通过对我国行政改革创新的思考发现一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动力;阻力

一、引言 行政改革是政府行政部门为了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对行政体制、行政方法及重大原则进行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行政职能的转变、行政体制的改革以及行政组织体制的改革。当代世界各国的行政改革既有改革的一般必然性,又有当代社会的特殊必然性。一般必然性主要包括:调整社会矛盾的需要、适应环境的需要以及克服行政阻力的需要;而特殊必然性则主要包括时代发展的需要、行政地位的凸显、政府自身的困境以及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导思想中提出要按照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人民满意政府[1]。由此可见,服务、法治、责任、廉洁是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向,也是引导改革实践和政府转型的灯塔。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使其在符合本土的前提下不断顺应时代潮流,逐步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色问题进行比较。比较公共行政比较什么呢?美国学者海迪认为,比较行政尽管有不同的视角,但最基本的是“作为焦点的官僚制”[ 2](p.78)。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一方面在上层建筑和整个政治系统中占有重 要角色,另一方面又和企业体制一样是经济体制的核心构件。因此,

【文献综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重视,我国学术界近年来也纷纷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加以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许多作者,在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原因和管理对策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了研究,也都获得了各种结论。我从地方政府债务的界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以及特点,成因分析以及解决对策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整理。 1地方政府债务涵义的界定 1.1 地方政府债务的定义 所谓地方政府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预算单位举借或合法担保以及在特定条件下需由政府偿还的内外债务。具体来说,它要求“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要按照协议或合同的约定,依照法律的规定向债权人承担资金的偿付义务”。 在国外,真正深入政府债务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代表人物是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Hana Polackova。她(2002)提出:根据债务发生是否需要特定条件而划分为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根据债务发生是否属于法定义务而划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这一概念就表示为她所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 Hana Polackova(1999)认为当政府在短期内面临财政赤字和政治压力的环境中,政策制定者往往更偏好一些预算外政策。“政府可能对带来了更多财政风险但是要求较少的即时融资的预算外政策情有独钟。”这些预算外政策在收付实现制的预算模式下并不需要即时的财政支付和预算内列支。在实践中,政府的预算外政策通常是采用国家担保、直接贷款等或有负债形式。财政机会主义的行为增加了长期公共融资的不确定性,也损害了长期财政的稳定性。她把政府在财政调整过程中表现出的这种短期行为称为“财政机会主义”。 但是国外学者对于政府债务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中央政府债务的角度上的,我国学者可以根据这些理论成果,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界定。 2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及风险概述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D )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D ) A、社会生产关系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的标志是( B ) A、生产的产品 B、生产工具 C、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D、劳动对象 3.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 C ) A、使用价值 B、供求关系 C、价值 D、自然属性 4.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则其创造的价值总量( C )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无法确定 5.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D ) 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6.资本总公式形式上的矛盾是 ( D )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 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7.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 C ) 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 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 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D ) 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9.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D ) 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C、获取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1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D ) A、工人劳动的报酬 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1.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C ) A、G-W…P…W'-G' B、W…P…W'-G'·G-W C、P…W'-G'·G-W…P D、W'-G'·G'-W…P…W' 12.一个企业投资25万元购置机器,其使用期为5年,50万元购置厂房,其使用期为20年,5万元购置工 具,其使用期为5年,10万元用于购买原材料,10万元用于支付工资,已知其流动资本一年可周转5次,不考虑固定资本精神磨损,这个企业的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为(C)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违约风险剧增,政府破产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通过对我国政府债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比企业破产和政府破产关系,提出解决地方债务的建议对策。 标签: 政府破产;地方债务;土地出让 D9 1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的现状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不断的创造历史新高,很多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处在破产的边缘。2014年国家审计署发布了2013年度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达20.7万亿元。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把经济发展控制在合理区间,政府有意的控制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与前几年相比,GDP快速增长达到两位数,已经不再可能。2014年预计的经济增长速度GDP应该在7.3%-7.5%之间。很多地方政府的还债压力特别大,加之全国房地产业遇到了寒流,全国房价普遍下降。而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土地和房屋的税收会大大降低。随着地方政府的收入减少,很多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或间接担保的债务会暴露出来。由于地方政府很多资金是来源于银行,银行担心政府债务违约而承担过多的风险,不仅不会再借款给地方政府,还会通过各种渠道快速的回笼资金。这样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融资也会变得十分困难。一旦进入恶性循环,政府融资就会出现很大的困难,政府债务违约和破产就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其中,济南政府债务危机已经给全国敲响了警钟,在齐鲁银行2013年的年报,披露了济南市历城区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3507万贷款本金违约,并欠息高达613万元。此外,美国底特律政府破产也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曾经是全美第五大城市、“汽车之城”的底特律向州法院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自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美国至少有15个城市申请破产。而自1937年以来,美国有约600个城市申请破产。由此可见,一旦我国地方政府出现大面积债务违约,我国地方政府也就存在破产可能。 2 地方政府破产与企业破产的关系 地方政府破产,就是政府债务出现违约,首先受影响最多的就是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其中损失最多的银行,因为很多地方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银行是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地方性银行,主要的出资人就是地方政府。还有就是通过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为地方政府融资,发行政府抵押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金融机构。一旦无法按时归还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研究.pdf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研究 作者:c h u n t i n g y u e 【摘要】: 作为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地方财政风险的集中表现。2010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以相关概念的基础涵义为切入点,指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表现形式,深入剖析现状、成因、危害,同时,结合经济体制、财政、金融、债务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寻找对策,提出防范和化解该类风险的方法建议。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 【正文】: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概念 (一)地方政府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顾名思义,是指作为债务人的地方政府,因过去的交易、事项而引起的政府现有责任,这种责任将会导致经济资源的外流。 要进一步理解地方政府债务的涵义,我们应该着重注意以下三方面:首先,此类债务不单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具有一定票面价值的债券而形成的债务;其次,此类债务除了包括地方政府通过信用手段取得的财政收入之外,还包括了地方政府的某些欠款(如应付未付款项等);再次,此类债务还应包括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对外担保而形成的或有债务。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形式。 按照债务是否属于法定义务,可将地方政府债务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是指建立在某一法

律或者合同基础上的地方政府债务;隐性政府债务是指不以某一法律或者合同为基础、产生于公众预期或者 政治压力地方政府债务(由政府承担偿付责任)。 按照债务发生是否需要特定的条件,又可分为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直接债务是指不需要特定事项的发 生,在任何情况下,地方政府都需要承担支付责任的债务。或有债务是指基于特定事件发生而产生的地方政 府债务(如提供担保所形成的或有债务)。 两种形式的分类较为明确,但这两种分类形式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着,由此组 成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四种基本类型,即——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和或有隐性 债务。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凡是“债务”,必然使人联想到风险,地方政府债务也不例外。它的风险既包括地方政府无法清偿到 期债务的偿债风险,也包括由偿债风险所引发的其他风险。具体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规模 风险。即债务规模过大而导致的到期债务无法完全支付的风险。某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有的甚至已 超过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若再将这些地区一些无法统计的因素考虑在内(欠发工资、违规担保、民间集资 所形成的债务),债务总规模必然更为庞大;二是结构风险。主要是指各类地方政府债务状况所显示的隐患; 三是效率风险。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偿债资金能否从债务资金的投资回报中有效获得,仍有待观望;同 时,债务资金的管理效率也不高,造成了债务资金无法有效使用;四是外在风险。主要指由于地方政府无法 清偿到期债务而引起的其他风险(如为了清偿债务而挪用其他财政支出资金,势必造成其他项目供应短缺, 或增加税费,使纳税人和收费对象的负担加重,又或者向上级政府转嫁债务等等)。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在其他支出项目正常保证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不能按期偿付到期债务;二是挪用其他支出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从而造成其他支出项目 资金保证程度下降;三是开辟不正常的资金来源渠道用于偿债(如加重税负等);四是向上级政府转嫁债务, 因而给上级政府造成损失。这类风险的危险虽不言而喻,但也具备一定的可控性。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在于: 1.区域性(中西部地区的债务风 险程度明显大于东部地区); 2.复杂性(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 3.层次性(省一级的债务风险相对 较小,越往下一级风险越高); 4.传递性(地方政府难以弥补的债务负担最终要由中央政府承担一部分,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在线作业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在线作业1.第1题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2.第2题 责任政府建构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归责原则基础上的()制。 A.首长负责 B.政府问责 C.行政监督 D.引咎辞职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3.第3题 下列不是政府的本质特性是是()。 A.阶级性 B.政治性 C.社会性 D.自律性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第4题 有效政府以()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5.第5题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失灵和弥补()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6.第6题 下列关于地方的专有权力不正确说法的是( )。 A.地方教育事业 B.维护社会治安 C.地方财产管理 D.本地区财政、税收、工商、贸易管理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7.第7题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8.第8题 法制的核心是()。 A.依法办事 B.依法行政 C.依章办事 D.依章行政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9.第9题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失灵和弥补()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0.第10题 干部人事制度创新以改革()为重点,探索干部管理新机制。 A.公务员制度 B.政绩考核 C.干部人事制度 D.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1.第11题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2.第12题 有效政府以()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通过审视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着重分析了 其在定量分析、方法引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据此得出了应当从推进研究方法 多元化、推动行为主义革命和激励方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价值取向;方法缺陷;绩效体制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80-02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从 翻译、介绍、述评西方相关著作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 的进步,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它们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重要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当前还存在诸多 缺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尚未真正出现。因此,归纳分析当前学科 研究方法的不足,寻找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研究自建国之初即有学者有所涉及,但是,当时的研 究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以政治立场为取向,政治色彩和意志形态色彩比较浓厚, 研究方法也基本采用传统的政治、历史研究方法。六七十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论界掀起了科学行为主义革命,大批属于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 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这次革命带来的方法论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作为社会科 学的国际关系的方法论范畴。而到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 国际关系中分离出来时,方法论革命带来的成果已经体现在其研究成果中。金德 尔伯格、吉尔平等提出的霸权稳定论即运用经济学和数学方法,从货币、价格等 角度论述了霸权国制定的价格体系、提供的公益等与世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其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基本延续了这一研究方法,纷纷将统计分析、博弈论、公共选择等理论引入其研究,力图使之定量化、 精确化、可验证化。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之后,在翻译引进述评西 方相关著作的同时,已经有学者意志到了革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随着与西方学 术界交流的日益密切,加上我国跨专业互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数学 研究方法被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范畴,研究成果的定量化、精确性日益受到学者 的重视和推崇。 二、当前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而在我国的发展更是只有20多年,因而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在本体论、认志论、方法论、范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研 究相比,在学科的独立性、方法的多元性、研究绩效激励体制方面则存在着明显 的差距。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实际上是经济学与国际政治因素的结合,而其 诞生时日又适逢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影响举足轻重的第二次论战,即传统主义 与科学行为主义的论战,这次论战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掀起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大 量自然科学与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得益于此, 国际政治经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即具有研究方法多元化的优势,例如作为其诞生 标志的“霸权稳定论”,其提出者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即应用经济学范畴的“公益”、“价格”、“搭车”等理论论述霸权与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经济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

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地方政府债务与GDP增长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与GDP增长研究 [提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GDP总值也跃居世界第二,其中地方政府的GDP也逐年递增,但在经济发展下,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也呈现递增的趋势,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基础设施在公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这要求地方政府的投入加大,债务也就不断增加,近十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在地方GDP的占比不断加大。本文分别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债务与投资间的关系作了研究,以新疆为例,列举十年政府GDP与债务作回归分析,最后得出债务在一定可控范围内能促进GDP的增长,也分析得出为什么落后地区的债务占比高。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GDP;融资;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29日 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分析 由于我国没有具体机构来执行地方政府债务,所以对当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一般在2011年审计公署上判断。所估计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从审计署的11万元到IMF的50万元不等,有较大的金额差异,但基本得出两种情况:第一,当前地方政府债务余款从2008年后积累,县乡级政府存在较大的债务风险;第二,地方政府有必要加强其防范机制的管

理。在2010年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34,066亿元,2012年为38,475.81亿元,增长12.94%,而全国在2010为107,174.91亿元,到2012为175,261.37亿元,此时地方远高于全国增速。这说明地方政府的债务需求大,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占全国的债务比重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和债券,这两项分别占地方政府债务的56.56%、10.32%。在我国,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用以吸收农村人口,借贷规模加大使政府能够即时进行投资建设,而不必等到有可供收入再进行建设。在巴西,地方政府债务大约占负债总额的30%;在法国,政府投资已占公共投资70%以上;在我国,这一指标也接近50%,所以政府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因而需要加大借款,从而导致债务增大。据审计署公布文件,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高达11.7万亿元,相当于全国2012年全国总税收。2012年估算中央政府显性负债为6.75万亿元,中央隐性负债规模约为10.94万亿元左右。地方政府显性负债规模达6.7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负债规模达4万亿元。这使得我国的负债在同等发展中国家的占比处在较高水平。 二、地方政府债务投融与风险和强化管理 (一)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模式。一般来讲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模式大约有三种常用类型:PPP、BOT、TOT模式。其中,在我国的PPP模式为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为某个公共基

中国政府改革练习1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不正确的是(答案:A )。 A.年轻化 B.科学化 C.民主化 D.制度化 政府职能是一种答案:D()职能。 A.事务性 B.行政性 C.服务性 D.公共性 政府放权和退却的程度以(答案:B)的高低为限度 A.市场质量 B.社会质量 C.体制质量 D.组织质量 政府职能是一种(答案:D)职能。 A.事务性 B.行政性 C.服务性 D.公共性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法治政府的核心是(答案:A)。 A.依法行政 B.执法必严 C.违法必究 D.依法办事 下列不是干部交流回避“四避”原则的是:(答案:C)。 A.避籍 B.避亲 C.避岗 D.避熟 E.避嫌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失灵和弥补(答案:D)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知识经济时代以(答案:C)为基础。 A.权力配置 B.组织机制 C.信息技术 D.产品更新 下列不是干部交流回避“四避”原则的是:(答案:C)。 A.避籍 B.避亲 C.避岗 D.避熟 E.避嫌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制定(答案:B)是规范审批程序、审批方式最有效的手段。 A.行政审批法 B.行政程序法 C.行政法 D.行政裁决制度 网络时代:网络时代政府结构更加扁平,由一个中心向多个中心转移,政府的权力配置呈现(答案:D)趋势。 A.集群化 B.统一 C.集中化 D.分散化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下列说法关于地方政府在政治透明方面不正确的是(答案:D )。 A.政务公开 B.警务公开 C.司法公开 D.干部竞争上岗 E.任前公示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答案:A)。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答案:A)。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法治政府的核心是(答案:A)。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综述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拓展各种招商引资渠道,推进举债建设,加快了本地经济发展,并为我国经济常年保持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负债融资使得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地方政府财政风险不断增大。我国很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学界出现了研究潮流,但是学者的研究有很多重复。因此,如何正确的把握当前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制度安排 尽管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了分税制,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的划分一直不明确。如今,我国地方财政赤字迅速增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地方政府仅靠财政预算和少额的转移支付,无法承担其所有支出的责任。从而,为了追求地方经济的领先,尽管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负债融资有各种限制,各级地方政府仍通过非正规渠道大量举债,使得财政收支不平衡。财政收支的不平衡又使得财政债务风险累增。因此,本文拟对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研究进行简要的梳理,并展开评论,试图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一些建议。 一、政府债务融资的理论基础 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地方政府面临的预算约束可表示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转移支付流入+新增地方债务。学者们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讨论也是围绕上述核算等式中各项之间的相互作用展开的。然而,Musgrave(1959)提出了经典的财政联邦理论,认为通过多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支出比单一的中央政府决策更为有效。所以,地方政府利用投资项目融资比使用当期的财政收入更为可取。 基于经典的联邦财政理论,根据“政府或有负债”理论(Hana Polackova,1998;Allen Schick,2002;Ashoka Mody,2003),通过结合各国实际,学者普遍认为只要能够理清政府债务产生的特殊原因,就能够有效的减少政府性债务的规模和防范相关风险。沿着这一思路,本文将对地方政府债务研究成果进行国外和国内的分类研究。 二、国外政府债务理论及其研究 国外对于政府债务的研究较早,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弥补财政赤字和短期资金不足而导致的短期债务规模巨大 John L. Mikesell (2002)认为:弥补财政赤字,为资本性建设项目融资和弥补短期资金不足是形成政府债务的三大主要原因。Thomas P. D. Napoli (2008)通过实证得出美国地方政府的短期债务增幅很大的结论。Qian(1997)、Wildasin (1997)都是运用预算软约束理论和不完全财政联邦主义,解释了地方政府债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的方法论是建立科学理论的前天和基础,政治经济学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分析人类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过程还运用了抽象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及其他逻辑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人类社会经济历史过程的研究,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在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中,分析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也是他的基本方法。坚持这种基本方法,就是要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坚持以下基本观点:⑴唯物的观点。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按照这一观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应当从“理性”、“正义”或人的主观意识和心理因素出发,而应从客观存在的物质生产过程出发,去揭示经济运动过程固有的规律性。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运动看作一种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⑵发展变化的观点。辩证法把社会生产关系视为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社会有机体。辩证法对现存社会生产关系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它的否定的理解;对每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任何社会生产关系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与不同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不同的。任何社会经济制度都要经历一个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不存在凝固和永恒的社会经济制度,任何经济制度都是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特定阶段。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科学。⑶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一切社会生产过程发展变化的决定性的原因和力量,在于它内部固有的矛盾性。社会经济过程的内部矛盾是其发展运动永不枯竭的源泉。政治经济学要揭示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运动规律,归根结底就是要揭示它的特殊的经济条件、矛盾的特殊内容、矛盾的特殊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从而揭示出它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和规律性。⑷阶级的观点。经济关系最本质的内容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关系中的矛盾表现为各个社会集团即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运动规律时必然要分析阶级关系,揭示阶级利益和阶级矛盾的根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然申明自己具有深刻的党性和阶级性。 (二)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是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重要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所谓从具体到抽象,也就是理论研究要从具体的客观经济现象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占有实际材料,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辩证的分析,探索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经济运动过程的客观桂丽梅。运用这一方法进行经济理论研究,首先要求充分地占有材料。充分地占有材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对经济过程作出全面的、准确地、客观的和符合实际的认识,从而抽象出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坚持辩证思维的理论研究过程,也就是对客观经济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透过经济现象发现经济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理论研究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客观经济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过程。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理论叙述的方法,也就是安排理论的方法。所谓从抽象到具体,就是理论叙述的逻辑进程从最简单和最一般的经济理论范畴出发,逐步上升到复杂和具体的经济理论范畴,通过经济理论范畴的上升和转化,把客观经济运动和发展过程在理论上再现出来。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总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含着多重的规定和关系,正因为它是许多

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和对策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和对策研究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债务正在急剧累积和迅猛增长。这严重影响了地方各级财政的运转,制约了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潜伏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和诚信危机。因此,正视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分析地方政府债务成因,积极寻求有效的化解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标签: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对策 所谓地方政府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预算单位作为债务人,按照协议、合同约定或者依照法律规定,举借或合法担保以及在特定条件下需由政府偿还的内外债务。 1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1.1 省级财政不再稳当 据四川省政府研究室的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底,全省由省级政府承诺偿还或直接作为债务主体借入的债务总额为394.36亿元。在东部某沿江经济发达省份,截至2001年末,当地各级地方政府的逾期债务达到280亿元,逾期率高达29%。逾期未还债务以及当年到期还本付息额的合计数已高达478亿元,相当于当年地方财政支出年初预算数的70%。 1.2 市级财政更加摇晃 安徽省的一份统计表明,1995年~1999年,安徽省阜阳市财政债务总计11.1亿元,到2002年尚有债务余额7.8亿元。 1.3 县级财政益发艰难 据2003年政府决算统计,四川省县级政府债务总额达739.2亿元,平均每个县负债4.11亿元。2002年,国家审计署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财政收支状况进行审计调查发现,截至2001年底,49个县(市)中有37个累计瞒报赤字10.6亿元,为当年决算反映赤字7.2亿元的147%。49个县(市)累计债务达163亿元,相当于当年可用财力的2.1倍。截至2002年9月,有42个县(市)累计欠发国家规定的工资18亿元(其中当年1至9月新欠1.32亿元),是1998年底欠发工资额的3倍多。 1.4 乡级财政濒临破产 2001年,农业部的统计认为我国乡级债务已达1776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00万元。但从目前各地的一些典型调查的结果看,这个数据还是非常保守的。据安徽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初步统计,截至2003年底,安徽省乡级政府负

中国政府改革练习2

世界上惟一长期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是(答案:C )。 A.法国 B.美国 C.瑞士 D.英国 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不正确的是(答案:A)。 A.年轻化 B.科学化 C.民主化 D.制度化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答案:D)失灵和弥补()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答案:A)。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有效政府以(答案:D)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干部人事制度创新以改革(答案:D)为重点,探索干部管理新机制。 A.公务员制度 B.政绩考核 C.干部人事制度 D.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答案:C)是社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A.组织质量 B.机制质量 C.市场质量 D.体制质量 知识经济时代以(答案:C)为基础。 A.权力配置 B.组织机制 C.信息技术 D.产品更新 责任政府建构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归责原则基础上的(答案:B)制。 A.首长负责 B.政府问责 C.行政监督 D.引咎辞职 重塑政府的改革趋向体现在“控制行政理念”向(答案:C)转变。 A.即使行政理念 B.信息行政理念 C.服务行政理念 D.人本理念 有效政府以(答案:D)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 D.配置效率 (答案:B)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立议会监察专员公署的国家。 A.德国 B.瑞典 C.美国 D.英国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它是(答案:B )。 A.最高权力机关 B.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行政机构 C.最高司法机关 D.最高军事统辖机关 政府职能是一种(答案:D)职能。 A.事务性 B.行政性 C.服务性 D.公共性 下列关于地方的专有权力不正确说法的是(答案:B)。 A.地方教育事业 B.维护社会治安 C.地方财产管理 D.本地区财政、税收、工商、贸易管理 邓小平关于对权力实施监督的观点主要是(答案:A,C,D,E )。 A.党内监督 B.舆论监督

中国行政改革历程

一、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与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一直进行着行政改革的实践。自1949年到现在,我国行政改革的进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保持传统体制的行政改革阶段(从1949年至1978年)。这一阶段的改革本质是适应传统计划经济的需要来建构政府体制,是对传统行政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式的改造。第二阶段是重塑政府体制的行政改革阶段(从1978年至今)。这一阶段行政改革本质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需要,尤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进行的重塑政府体制的改革。下面就第二阶段的行政改革历程进行分析和介绍。 (一)1982年的行政改革 从1978年至1981年,随着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恢复了过去撤并的行政机构,并增设了一些新的机构。国务院部门迅速膨胀起来,至1981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了建国以来机构设置的最高峰。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互相扯皮、人浮于事等问题曰益突出。与此同时,过去遗留下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干部队伍老化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从1982年开始,中央开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行政改革。 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在中央,按干部“四化”方针选拔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减少副职,裁并政府工作部门;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开始建立正常的干部离退休制度;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财政收支权限、人事管理权限。在地方,各级政府主要推行了调整领导班子、精简机构、紧缩人员编制等改革。除此之外,地、市、州政府积极试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农村基层政府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乡人民政府。 1982年机构改革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干部的“四化”方针,在解决干部队伍老化和领导职数过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将这一原则写入了宪法。这一阶段的改革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铺平了道路,为此后的行政改革积累了经验,对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但由于这次改革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机构林立、职能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弊端。 (二)1988年的行政改革 从1988年开始,国务院开始进行又一轮的行政改革。这次行政改革做了精心准备,制定了包括长远目标、近期目标、五年目标的改革目标体系。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改革的重点是同经济体制改革关系极为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特别是其中的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的专业机构。 通过这次机构改革,将国务院部委一级机构由45个调整为41个;直属机构由22个调整为19个; 办事机构由4个调整为5个;人员编制在原有5万余人的基础上,裁减了7900余人。 1988年改革的主要成果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改革思路;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的原则,初步理顺了党政关系、政企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对各部门实行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原则。由于1988年机构改革开始不久,中国经济即转入治理整顿时期,改革的深入进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地方政府未进行改革,中央政府有些部门在思想观念和管理方法上仍习惯于沿用行政命令和直接管理的手段,强调部门利益,政府职能转变进展缓慢,管理方式未发生根本转变。 (三)1993年的行政改革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从199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重要的行政改革。按照党的十四大的要求,这一阶段的行政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宗旨,改革的重点在于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政企分开。其具体要求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理顺国务院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合

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

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 1)现代社会资源配置主要方式和手段是什 么? ●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但计划和市场只 是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和 手段,它们本身不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 本质特征。 2)请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国家发展 改委《通知》的合理与否? ●合理 ●价格机制是市场若干机制中核心机制。它 是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 价格的变动必然引起供求的变动,而供求 的变动反过来又引起价格下降。 ●个量平衡的总和构成总量平衡,并同时构 成结构平衡。因此,要保持煤电的总量平 衡。要求:一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 市场供求均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动实 现。二是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功能。 2.案例二

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你认为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 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 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 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 结构面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 ●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 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 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 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 产和流动。 ●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 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 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 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 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原理: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重要途径;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 ●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 济相结合; ●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 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3.案例三 请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科学地分析劳动的形态和本质。可以见 得,劳动价值论的本质依在。在科学技术 日益发达的今天,劳动形态发生了极大改 变,以致使劳动为标志,致使经济只是改 变了劳动的形态。没有改变本质 ●知识劳动仍然是人类劳动,是人的体力和 脑力的消耗,只是脑力消耗的比重明显大 于体力的耗费。 ●知识劳动表现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上没有 改变其劳动的性质。一是劳动和劳动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