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

合集下载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顺序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顺序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顺序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由低到高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1、院试:院试是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

因学政又称提督学院,故名。

清初沿明制,各省提学官称提学道,亦沿称“道试”。

凡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均可参加,其报名、填写履历、廪生作保等手续与府试、县试略同。

学政于驻在地考试就近各府应试童生,其余各府则依次分期亲临考场主持。

考试分正试、复试二场。

试八股文与试帖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

2、乡试: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唐宋时称“乡贡”、“解试”。

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

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

3、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

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科举考试名目之一。

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

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

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裁,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4、殿试: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选拔官员等第。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由武则天创制于神都紫微宫洛城殿,所以是从唐开始的。

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古代科举制度分为六级:童生(第一级县试)——刚开始学习的小孩。

相当于高中毕业,因为他们可以算是有学问的人。

秀才(第二级府试)——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叫秀才。

相当于高中毕业。

举人(第三级院试)——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

相当于大学生或研究生,因为他们毕竟是从众多的秀才中脱颖而出的。

明清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其正式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级院试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

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

应考者称“童生”又称“儒童”、“文童”。

第一场试一文一诗。

第二场仍一文一诗。

第三场覆试一赋一诗(或试一策一论)。

第四场覆试以小讲三、四艺。

除去各场陶汰者,发一榜称“长案”,主考官为本县之县官。

考期在二月。

府试,主考官顺天府由府丞主持。

外省为管辖本县之知府主持。

将各县长案所列取之童生再试三场,考法与县试雷同,亦发一长案。

府试考期在四月。

院试,院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

第二场覆试,试以一文一诗。

考完亦发一“长案”列第一名者为案首。

院试取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生员”,别称“庠生”。

秀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就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就科举考试来说是很关键的资格。

在帝制时代身穿兰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差役、田赋、也就是不同于布衣平头百姓了。

地位与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监生、五贡同属一类了。

虽同在一个档次但有高低之别,秀才出类拔萃者方能入监出贡。

第二级乡试乡试,是科举才试的第二级才试,习惯称乡试之年为“大比”之年。

北京顺天府乡试在京城东南隅崇文门内。

各省考试地点也在省城之贡院,所有贡院都建在城之东南方。

乡试时间每三年一考,明代逢子、卯、午、酉年举行(《明会要》卷四十七)清沿明制恩科例外。

因乡试在秋季举行,所以也称“秋闱”(闱、考场)又发榜在九月中旬,时值桂花盛之季,故俗称“桂榜”。

又因发榜取寅、辰日支故也叫“龙虎榜”。

均为吉祥典雅之意。

乡试共考三场,每隔三天举行一场,每场考一天。

考试时间在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

乡试各省和顺天府录取名额都有定数,大致按各省文风之优劣,人口之多寡、丁赋轻重而定。

一般大省百数十名、次省百余名,再次七、八十名;小省四、五十名。

乡试发榜次日报“鹿鸣宴”宴请新科举人。

第三级会试和殿试会试,就是集中会考之意,也是三年举行一次,顺天府及全国各省举人,于乡试后的第二年即丑、未、辰、戌年来京参加由朝廷命礼部主持举办的会试。

明清的科举考试

明清的科举考试

明清的科举考试一.童试,每年一次,参加考试的人是儒生、童生。

地点在府、州、或县所在地。

主考官,知府、知州、知县。

考试的内容:经、史、时务、贴诗。

考取后称秀才(生员)。

二.乡试:每年一次,秀才参加考试,地点在府、州所在地,朝廷派员监考,考试的内容:经、史、时务,考中后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三.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三月举行,举人参试,地点在礼部,考试的内容:经、史、时务、八股文,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四.殿试:会试后同年五月份(也曾经在四月)举行,皇帝主试,考试地点天安门内保和殿,考试的内容:策问,考中的称进士,进士分为三甲。

第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墙内开花墙外红)以下是二甲进士;三甲进士。

五.八股文:又称八比文,时文,制义,童试、乡试、会试必须完成的文体,这种形式流行于宋代,在《四书》、《五经》里出题,行文要对偶,有四、六、八股之分,到了明代有固定格式,到了清代更为盛行,是知识分子做官的敲门砖。

六.八股文的格式:1、破题。

2、承题。

3、起讲。

4、入手。

5、起股。

6、中股。

7、后股8、束股。

破题:用两句话点破题目的要义。

承接:承接破题的意思加以阐明。

起讲:开始议论。

入手:起讲入手处,要模拟圣贤口吻说话。

七.起股—束股正式议论,每股之间用一、二句话转折过度,谓之“过接”,束股之后用一、二句话收结全篇,谓之“大结”。

从起股开始,每股都要求有两句排比、对偶,每股最少四句,最多二十四句,句子的多少、长短没有规定,相对成文,合共成八股文,其正格还有六股、十六股,十八股称殿格,每篇的字数从300—700之间。

八.八。

内容:代圣贤立言,只准讲《四书》、《五经》所讲过的内容。

(文字狱)补充:试贴诗:唐朝科举考试必须完成的文体。

题目:古人诗句或成语。

结构:唐代五言六言韵为常制(六十个字),五字一句。

两句一联,十二句一首,后发展到五言八句韵,两句一联,十六句一首(共计八十字)。

科举考试的流程

科举考试的流程

一、科举考试的流程(以清代为主)殿试(进士)—>会试(贡士)—>乡试(举人)—>童试(县试,府试,院试)(秀才)童试县试:知县主考,分四场。

府试:知府主考。

通过者为童生。

院试:学政主考(学政地位仅次于总督、巡抚)。

通过者为生员(秀才、相公),取得参加大比乡试的资格。

乡试(大比、乡闱)三年一考(宋朝形成制度),由皇帝任命的正、副主考官主持,在省城(唐宋时期在州治,称州试、发解试),通过者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省试、礼部试)中央礼部主持,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故又称春试、春闱。

考三场,通过者为贡士(一般也称进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廷试)在会试的第二个月举行,由皇帝主持开始于宋太祖赵匡胤第一名为状元二、科举考试的内容(以进士科为主)●传统经典(经义)●文学功底(诗赋、论)●现实政治(时务策)八股文:明清士人的“敲门砖”●称谓: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五经文●来源与形成:主要是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的古文发展演变而来,定型于明朝中期。

●结构:破题、承题、起讲、领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股文与人的思维训练消极作用:空话连篇、束缚人的思想积极作用:以命题作文和严格的结构规定为特色,从而有助于:强化训练思维的集中性、准确性、敏锐性、全面性、辨证性等。

三、科举制度的公平性(进步性)(一)考试比之世袭推荐,“最号至公”科举制度定义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二)历代统治者对“至公”原则的追求及相关措施一是举子之间相互结保二是防止内外串通作弊:唐朝影响“至公”的行为:推荐成分重行卷、公荐、公卷、通榜宋朝维护“至公”的多种措施别头、锁院、糊名、誊录明清时期坚守“至公”原则的各种办法审音、搜落卷(左宗堂、张謇)官民分卷、商民分卷磨勘:在乡试和会试放榜之后,调拨试卷至中央礼部,礼部组织人员对考试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

明清科举简表

明清科举简表

明清科举简表
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
(府、县)
京城和各省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
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明清科举简表
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
(府、县)
京城和各省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
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明清科举简表
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
(府、县)
京城和各省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
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1 / 1。

明清科举制度简表

明清科举制度简表

明清科举制度简表明清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它从明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该制度通过选拔官员来维护封建统治,构建了一套完备的考试和选拔体系。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层,也是选拔官员的起点。

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地点在各地州县。

考试内容包括经史、策论、诗文等科目。

通过乡试的考生可以晋升为举人,成为乡试中的优胜者。

会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层,考试地点在省城。

考试时间一般在乡试之后的一年举行。

参加会试的考生也是通过乡试选拔出来的举人。

会试的考试内容包括经义、策命、史学、文学等科目。

会试的考生中优胜者可以晋升为贡士。

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最难的一级考试。

只有通过乡试和会试的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在皇宫中进行的,每三年一次。

殿试主要以策问为主,内容包括题目、答案和策题三部分。

殿试的考生中优胜者可以晋升为进士。

进士是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也是最有权力的官员。

进士分为两个等级:一等进士和二等进士。

一等进士被授予状元的荣誉,享有特权和高薪。

只有进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科举制度的选拔官员是非常严格和精细的过程。

整个制度注重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以选拔优秀的人才来为朝廷服务。

考官由文人和官员组成,选拔官员的标准主要是诗词、作文和策论的水平,以及对经史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不仅受到良好的教育,还受到了严格的训练和考验,具备了较高的政治智慧和才干。

明清科举制度的缺点也较为明显。

首先,科举制度造成了文、武、财三选士的不平等,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文士才能成为官员;其次,科举制度导致了中国社会的精英主义,使得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加大;再次,科举制度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忽略了个体特长和思维创新。

以上缺点使得科举制度最终走向衰败,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国家建设需求。

总结来说,明清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个阶段。

它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的选拔过程,选拔出了数量众多、质量较高的官员,并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清代科举流程

清代科举流程

清代科举流程清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个阶段,该制度在清朝延续了几百年。

科举考试是清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考生来说,参加科举考试是他们实现个人出身、地位提升和社会地位改变的重要途径。

下面将详细介绍清代科举流程。

一、乡试阶段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也是最初筛选考生的环节。

乡试通常在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地点设在各地的州县城。

考生需要在考试前提前报名,并在考试当天携带必要的考试材料,如准考证、笔、墨等。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和文言文的考核。

考试时间一般为三天,每天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时段。

二、举人阶段乡试结束后,考试成绩排名靠前的考生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即举人阶段。

举人考试在乡试结束后约一个月内举行,考试地点设在省会城市。

举人考试内容相对更加深入和复杂,主要包括经义、史书、文言文和诗词的考核。

考试时间一般为五天,每天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时段。

三、殿试阶段举人考试结束后,成绩排名靠前的考生可以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即殿试阶段。

殿试是在北京皇宫进行的,由皇帝亲自主持。

殿试考试时间通常在举人考试结束后的一个月内举行。

殿试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文言文、诗词和策论的考核。

考试时间一般为十天,每天分为上午、中午和下午三个时段。

四、会试阶段殿试结束后,成绩排名靠前的考生可以进入会试阶段。

会试是在北京的状元楼进行的,由皇帝和官员组成的考官团进行考核。

会试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文言文、诗词和策论的考核,与殿试相似。

考试时间一般为十天,每天分为上午、中午和下午三个时段。

五、殿试复试阶段会试结束后,成绩排名靠前的考生可以进入最后一个复试阶段,即殿试复试。

殿试复试是在北京皇宫进行的,由皇帝亲自主持。

复试主要是对考生在会试中的答卷进行评审和核对。

复试时间一般为十天,每天分为上午、中午和下午三个时段。

六、最终选拔殿试复试结束后,考官团将根据所有考生的考试成绩和表现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确定考生的等级。

根据等级的高低,考生可以获得不同的官职和封号。

明清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
1、县试、府试,属于预备性考试,地点本县,主持者是知县、知府,及格者称童生。

2、第一级考试叫院试,地点府、县,主持者学政、学台、宗师,及格者称为生员、秀才、相公,第一名案首,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3、第二级考试叫乡试(秋闱),每三年一次,秋季八月,地点京城和各省贡院(省城),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桂榜
4、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春闱),每三年一次,春季二、三月,地点京城贡院(礼部),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5、第四级考试为殿试,地点皇宫(宫殿),由皇帝主持,只定名次,不黜落,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金榜。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文化常识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文化常识
(2)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数年,迁朔方刺史。(《汉书·翟方进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3)出:指出京受任。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4)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汉书·萧望之传》)
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战国策·秦策二》)
(10)提:提拔。
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北史·魏收传》)
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史记·陈丞相世家》)
5.降级免职
(1)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谭嗣同传》)
(孝)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
3.调动职务
(1)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
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史记·淮阴侯列传》)
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千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宋史·理宗纪》)

明清科举制度流程

明清科举制度流程
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一般在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乡试的考场称为“贡院”,考试期间,考生需要在狭小的号舍里吃住,条件十分艰苦。乡试考三场,每场考三天,考试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和试帖诗。乡试通过的考生被称为“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中举之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城举行,所以又称为“春闱”。会试由礼部主持,参加会试的考生都是各省的举人。会试的考场规制和乡试类似,考试内容也相近。会试通过的考生被称为“贡士”,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明清科举制度流程
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和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流程严谨而复杂。
首先,科举考试有着严格的报考条件。一般来说,考生需要身家清白,没有犯罪记录。同时,不同的考试还有着不同的学历要求。
科举考试大致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阶段。
童试是科举的入门考试,又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小阶段。县试通常在每年的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考生需要提前报名,提供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并找几位有身份的人作保,以保证考生身家清白、品行端正。考试内容主要有八股文、诗赋、经论等。通过县试的考生可以参加府试,府试一般在四月举行,由知府主持。府试的难度比县试要高一些。通过府试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院试。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通过院试的考生被称为“生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成为秀才,就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可以免除徭役,见官不跪等。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通常在会试后的一个月举行。殿试只考一天,考试内容主要是策问。殿试不再淘汰考生,而是根据考生的表现划分等级。殿试的等级分为一甲、二甲和三甲。一甲只有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直接授予官职。二甲和三甲则需要再参加翰林院的考试,才能授予官职。
明清科举制度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选拔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它为社会底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上升的通道,使得有才华的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读书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攻读儒家经典和写作八股文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和创有一定的要求。因为考试的答卷需要考官评阅,所以书写工整、美观也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明清科举制

明清科举制
明清
一、文科四级考试 • 院试 • 乡试 • 会试和殿试
院试
• 院试又称“童生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院 试合格的考生,通称“生员”,俗称“秀才”、“相 公”。而在取得生员资格以前的应试考生,一律称为 “童生”。明清院试实际上要经过三级考试,即:县试、 府试、院试。 • 院试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在地举行,由朝廷委派的 学政主持。 • 清代的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 • 生员分为三等:廪生、增生、附生。 •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 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 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 分子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 • 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 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 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 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 它客观上使中华文化统一到儒家文化的前提下来,这有 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 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 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 家、学者、教育家、外交家等
一、 经验总结
①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②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 人才选拔; ③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 ④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 害严重。 ⑤我们要树立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的正确观念。
二、联系实际
我国当前推行的考试改革体现了组织和发展教育 事业的国家职能。我国的考试改革要始终坚持有助 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这是我国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注意对比,古代的 考试制度和现在的考试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还要 认识“十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考核评 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 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

科举相关文化常识

科举相关文化常识

科举相关文化常识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历朝科举制度一览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

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宋朝: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与时间地点流程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与时间地点流程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与时间地点流程科举考试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 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科举考试大致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 院试(县级别的考试)未考中前叫“童生”。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这时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参军,上公堂不用下跪。

(2) 乡试(地方上省级别的考试)每三年考一次,考期在秋季八且,故又称秋闱。

参考者秀才,及格者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

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3) 会试(全国级别的考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故称春闱;地点京城礼部官衙,由礼部主持,故又称“礼闱”。

考中后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只考时务策一道。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三元: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和辟举制,大小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命,选士既不须州郡的荐举,也不经中正的评定,而是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甄别选用。

这便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唐代继承并大大发展了隋代创置的科举制度。

考试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

常科每年举行,制科是皇帝临时诏令设置的科目科考内容,科考地点和时间(类似现在的考试大纲):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

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

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流程及内容

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流程及内容

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流程及内容中国人在古代是如何从读书走上仕途的呢,据悉很少有人搞得懂其中的东东,今天我们将专门介绍古代科举考试的流程及考试内容,资料来源于清代探花商老爷子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古代的读书人出头确实不容易。

本号所有发布的内容绝无假大空的东西,一切均真实有效,有用,欢迎大家关注、保存、分享。

以下是具体内容:一、考试流程1、童生之考试:读书人的入门考试,没有考上的均不能正式算作读书人(所以叫童生),考上的成为生员(不是所有的都是秀才,优秀的才能称为秀才),要举行县试、府试、院试三个环节。

童生考试三年两考。

2、举人(乡试)之考试:针对优秀的生员(不是每个人都去)参加省里的考试,考上举人的可以授官(只有举人及以上才能具有当官资格,所以叫举人),有初试、复试两个环节;3、进士之考试:考上的举人都要到北京举行会试(本来已经有资格当官了,所以叫会考),考上的叫进士(分三个等级),有会试、复试、殿试、朝考(翰林入学考试)、散馆(三年后翰林院毕业考试)五个环节,4、考差:考乡试考官之考试5、大考:对现行官员的定期学习检查(不得偷懒、要继续学习);6、制科:针对特殊项目的考试古人当官可真的不容易,这么多考试。

二、主考官、考试内容及录取情况1、童生:1)县试:由知县主持,第一名取县案首,考试内容如下:第一场为正场:试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第二场为初复:试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约百字;第三场为再复:四书文或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写前场《圣谕广训》首二句;第四五场连复:时文、诗赋、经论、骈体文不拘定格;2)府试:由知府主持,考两场,其中第一场为正场,第二场随意,内容大致与县考同;第一名取府案首3)院试:由省学正(相当于省教育厅长、但必须是中央派的,地方官是管不了的)巡回各府、州、县(忙得很)主持的考试,考上者才能取得生员资格(由学正定板、县、府官没有资格),第一名取院案首,以下是考试内容:正场考试前先考经古一场:内容为经解、史论、诗赋、性理、孝经论、算数学、时务,各认一门报考;第一场为正场:考四书、五经义各一篇;第二场招复:面试或一小讲或两比;第三场为大复:四书文一篇,经文一篇,五言六韵诗一首,默写《圣谕广训》一二百字,经文可不做;以上三场考试录取者,要与先前考的县、府正场考试试卷进行核对是否一致,以防舞弊。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

资格考试或预备考试。

古代童试 考棚
乡试名次 第一名 第二名 前五名 第六名 最后一名
称呼 解元 亚元(亚魁) 经魁 榜元 殿榜
日期 八月初八 八月初九 八月初十 八月十一 八月十二 八月十三 八月十四 八月十五 八月十六 九月初五 至二十五
乡试考试安排 第一场考试考生进场 第一场考试开始 第一场考试结束 第二场考试考生进场 第二场考试开始 第二场考试结束 第三场考试考生进场 第三场考试开始 第三场考试结束 公布成绩(“发榜”、 “放榜”、“揭晓”)
进行, 4月16日举行,18日公布成绩,考1场
地点:紫禁城保和殿 时间地点:4月21日在紫禁城保和殿举行殿试,考 1场。25日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仪式公布成绩。 主考官:皇帝
“科举加时赛”
一甲 二甲
状元 榜眼 探花
翰林院修撰 翰林院编修
进士及第 进士出身
三甲
同进士出身
一等 二等 三等
留在翰林院,出任庶吉士
留在中央政府,出任六部 主事、内阁中书
任命为知县,出任地方
紫禁城保和殿
殿试场景
紫禁城太和殿
府、县一级
省一级
国家一级
14场
3场
4场
2场
最少得考 场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
(根据宫崎市定《科举史》整理)
(日本)宫崎市定
大象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
萌芽于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完善于明清,亡于晚清
明清时期,凡是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 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在私塾念书或聘 请家庭教间 考试地点 每年2月 各县考棚

明清科举三级四试 院试

明清科举三级四试 院试

明清科举三级四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我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于明,衰落于清,1905年终废除,前后绵延达千余年之久。

其中,明清两朝可谓是其鼎盛期。

当时的读书人首先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本府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后,取得童生身份,才有资格参加国家正式的科举考试。

明清两朝的科举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其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一、院试——考秀才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

主考官是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任职,任期三年,任期内要依次到所辖各府、州去主持院试。

院试又分岁试和科试两种。

所谓岁试,即俗话所说的童生考秀才,通过岁试,童生就算是“进学”了,成为了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亦即秀才。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继续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中了秀才,就脱离了平民阶层,走上了仕途的起点,地位比普通百姓高人一等,见了知县不用下跪,官府也不能随便动以刑罚。

二、乡试——考举人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

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

主考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担任。

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一般建在城内的东南隅。

乡试共考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

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桂榜”,也称“乙榜”。

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三、会试和殿试——考进士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

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二、三月,所以又称“春闱”。

主考官多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担任。

发榜在四月,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

会试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之后还要举行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
次序
一考
Hale Waihona Puke 二考三考考试类型院试(童生试)
乡试
会试
县试
府试
院试
会试
殿试
考试地点



京城或各省
礼部
皇宫保和殿
主考官
地方学政
地方学政
地方学政
中央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委命大臣)
参考条件
童生
童生
童生
秀才(监生)
举人
贡士
通过后的身份
——
——
秀才(生员、茂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一甲:赐进士及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
要求:模拟圣贤口气,传达圣贤思想,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三考出秀才
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叫“连中三元”
考中进士叫“及第”,考不中叫“落第”,名落孙山
金榜用黄纸书写,中进士叫“金榜题名”
《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四愁》: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宠宫女面,落第举人心。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名称号
县案首
府案首
院案首
解元
会元
一甲第一名:状元(鼎元)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二甲三甲第一名:传胪
考试时间
三年二次
子、卯、午、酉年8月(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又称
秋闱
春闱
榜名
桂榜
杏榜
金榜(金甲)
科考四级:院、乡、会、殿
内容: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
格式: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