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落过程。
3.唐朝灭亡的标志和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唐朝的基本情况,包括唐朝的建立、鼎盛时期的社会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掌握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唐朝历史的认识。通过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或微信群了解学生的预习进展。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资料,理解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点。
2.拓展建议:
(1)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或博物馆,如西安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唐朝的历史氛围朝历史相关的诗词、文学作品,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长恨歌》等,通过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唐代社会状况和百姓生活。
(3)引导学生观看与唐朝历史相关的影视作品,如《唐明皇》、《大明宫词》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安史之乱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安史之乱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与安史之乱相关的书籍或网站。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最后,我布置了一些作业,要求学生总结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过程和灭亡的标志,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我也鼓励学生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网络资源,了解唐朝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拓宽知识视野。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一、背景介绍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叛乱事件,也是唐朝走向衰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教案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为题材,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一步加深对唐朝衰亡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2.使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其历史分析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唐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2.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 教学方法1.讲授和解读:通过教师讲授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和衰亡的原因;3.图片展示和分析:使用图片展示唐朝时期的文物、建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唐朝的辉煌和衰落。
四、教学过程1. 唐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1.讲授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分为官僚制和科举制,详细介绍官僚制和科举制度的运作机制;2.讲授唐朝时期的军事制度:唐朝的军事制度是由州、府、节度使等层级组成,注重军事力量的集中和统一;3.讲授唐朝时期的社会情况: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物质文化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士人、农民、商人等各个阶层的兴起。
2. 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1.讲授安史之乱的起因: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唐朝藩镇割据、朝政腐败和边疆频繁战乱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2.讲授安史之乱的过程:安史之乱经历了安禄山叛乱、史思明叛乱和唐朝恢复的阶段,详细介绍这些阶段的重要事件和过程;3.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安史之乱给唐朝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冲击,加速了唐朝的衰亡进程。
3. 小组讨论和分组展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课题,如“安史之乱的起因”、“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等;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针对所负责的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3.鼓励学生撰写小组报告,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教材研读: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镇格局逐渐形成。
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探索盛唐的衰亡。
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诗歌及史料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
3.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材料地图展示,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理解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让学生认识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影响以及黄巢起义教学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代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史料研习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案情提要: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唐朝,繁荣强大、精美绝伦、流光溢彩,而在唐朝天宝年间后期却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状况,唐朝由盛转衰。
此事大有蹊跷,唐朝分什么会经历如此浩劫?具体结果如何?这都需要各位侦探一一破解。
1.创设情境:课堂版《唐人街探案》,穿越回唐朝,侦破美于唐朝衰亡的大案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解决办法:1.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和过程,并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衰落表现,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衰落的原因。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学生可以研究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王朝兴衰,如五代十国、宋朝、明朝等,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教训。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唐朝衰落后的历史变迁,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乱,宋朝的崛起和繁荣,以及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更替。
-学生可以探究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如对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的影响,对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时事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听讲,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深入的了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02 教学设计_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证分析其影响二、实施目标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2.出示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思考:(1)唐玄宗前期作为呈现出“开元盛世”景象,而后期的作为使唐王朝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那么,同一皇帝经历了一个王朝的“盛世”和“危机”两种局面,那么这个“危机”是什么呢?(2)安史之乱的背景?教师提示:从内忧外患,外重内轻,重兵在握等方面来回答。
3.出示安史之乱的经过图,如下:讨论:(1)安史之乱的平叛将领是谁?(2)平定安史之乱的时间?教师总结:从755年-763年,唐政府历时八年才平定了安史之乱。
(3)安史之乱有何影响?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1.材料分析:《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思考:(1)诗中抒发了黄巢什么样的愿望?(2)黄巢起义的历史背景如何?教师提示: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中央已无力控制范镇……2.出示产藩镇割据形势图讨论:(1)请概述黄巢起义的经过。
(2)黄巢起义的结果如何?教师总结: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读史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分析:(1)根据课本知识,回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2)请描述五代十国的更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安史之乱,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理解唐朝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对安史之乱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歷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从安史之乱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好奇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最新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备课人:授课时间:
5、小结
检测2、五代十国有哪些?特点?
多媒体出示选择题
让学生七嘴八舌谈收货
并把本节课的笔记交到家校本
上。
2、学生连麦回答
学生在互动板面枪答
板书设计(思维导图)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唐朝末年,_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唐末黄巢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教学
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
难点
安史之乱
课前
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建立到鼎盛的过程,
展示杜甫的两首诗: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探究点二黄巢起义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延”,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学生讨论完成
作业
布置
P27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
教
后
感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 论述题:
(1)请简要描述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请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并提出你对唐朝衰亡的看法。
4. 小组讨论题:
(1)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什么?
(2)你认为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唐朝衰亡对后世有哪些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或微信群收集学生的预习成果,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独立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基本知识。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撰写安史之乱的简报或进行相关的历史研究。
-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与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相关的书籍或访问历史网站。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提供具体的反馈信息,指导学生的改进。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理解。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深入的历史学习和个人研究。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原因,掌握安史之乱的过程和结果,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2)唐朝衰亡的原因:使学生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5. 实验操作题:
(1)请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安史之乱的时间线。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材主要围绕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展开。
内容涵盖了唐玄宗末年的政治腐败、安史之乱的爆发、战乱对社会的破坏、唐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基本情况,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对于安史之乱的详细过程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的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提供帮助。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再次强调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对后世的影响。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和经过。
2.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3.探讨唐朝衰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和经过。
2.唐朝衰亡的原因分析。
教学难点:1.关联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因果关系。
2.分析唐朝衰亡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方法:1.讲授。
2.讨论。
教学资源:1.教科书。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描绘安史之乱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让学生简单讨论一下自己对唐朝衰亡的了解。
Step 2 介绍安史之乱(15分钟)1.讲述安史之乱的起因:分别从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的背景和野心开始讲起,说明他们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
2.讲述安史之乱的经过:从叛乱爆发到安禄山入洛阳,再到唐玄宗逃离长安,讲述安史之乱的主要事件和战争过程。
3.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加深学生对安史之乱的了解。
Step 3 探讨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15分钟)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2.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Step 4 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15分钟)1.向学生提出问题:安史之乱是唐朝衰亡的直接原因,那么唐朝衰亡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2.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例如政治腐败、军队虚弱、自然灾害等。
3.通过讲解和讨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和观点。
Step 5 总结(5分钟)总结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和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一份关于唐朝衰亡的调查报告,包括唐朝衰亡的深层次原因和相关事件,下节课进行汇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引发学生兴趣,并结合讲述、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让学生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唐朝的繁荣时期,但对于安史之乱及其对唐朝的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学习任务单、讨论卡片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唐朝繁荣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然后提出问题:“唐朝为什么会由盛转衰?”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述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同时,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总结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讨论结束后,邀请代表分享成果。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有哪些?如何看待唐朝的衰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繁荣时期,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对唐朝历史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兴衰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衰亡的原因。
2.难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和相关史料。
2.教室座位布置,便于小组合作。
3.相关历史地图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
然后提出问题:“唐朝为什么会从繁荣走向衰落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反馈。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兴衰变迁。
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4)历史地图作业将主要评估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图表绘制能力,以及对学生对唐朝疆域变化原因的理解。
教师将在作业批改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主要内容包括:
1.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2. 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平定叛乱的措施。
3. 唐朝衰落的表现,如政治腐败、边疆危机、农民起义等。
4. 唐朝衰亡的重要事件,如黄巢起义、朱温篡唐等。
课后作业
1. 简答题:请简述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
答案: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主要有政治腐败、边疆危机、农民起义等。
2. 论述题:请论述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的影响。
答案: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财政收入减少,社会动荡不安。
3. 案例分析题:请分析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主要措施。
答案: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主要措施有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财政制度、加强边疆防御等。
4. 比较题:请比较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答案: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加强中央集权、改革选举制度、设立节度使等方面。
5. 应用题:请结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谈谈你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认识。
5. 掌握唐朝衰亡的历史教训,认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唐朝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史实观念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简单经过有一定的掌握。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词汇和概念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了解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和行为,培养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复杂性。
3.小组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详细介绍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理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的讲述,描述了唐朝达到鼎盛之后,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逐步走向衰亡的过程。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逐步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此后的黄巢起义又给了唐朝致命一击。
唐朝灭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根据前述分析,将这一课的教学主题设置为:探索盛唐衰亡。
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由亡而分”。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状况来看,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积累,他们对唐朝的基本概况已经有所了解,对唐朝的发展脉络有了大体感知,但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掌握上还有所欠缺,针对这一特点,在授课中要注重时间、人物、事件等的联系,将内容串联起来以增强学生时空观念。
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在讲课中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思考唐朝衰亡以及衰亡带来的启示,升华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1. 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理解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通过了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二、内容分析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100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
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潘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几下土崩瓦解。
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对唐朝的影响,知道阶级斗争实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时空观念:知道安史之乱和唐朝灭亡的时间,知道五代十国的位置及时代特点。
史料实证:通过识读文字史料、历史地图等材料,了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等史事的基本情况。
历史解释: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家国情怀: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中,了解不断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从五代十国虽然分裂但统一始终客观存在中,理解统一的大势所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安史之乱。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二)讲授新课1.安史之乱(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2)学生活动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再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起义爆发的原因。
同时强调黄巢起义的影响,农民战争瓦解了唐王朝,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但并未使之灭亡。
唐朝是在农民战争已经失败20多年后,被农民军的叛将、唐的节度使朱温所灭。
(2)学生活动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积极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通用12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通用12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篇1【学习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景、时间和影响2.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
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3.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分析其影响【学习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学习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_____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的局面。
3.755年,______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年被平定。
4.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
唐朝的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
5.唐朝后期,统治腐朽,_____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
6.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________的率领下,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______年,朱温建立了政权,唐朝灭亡。
8.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_”。
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_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合作探究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
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练习巩固1.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 )A.贞观初年B.贞观末年C.开元初年D.开元末年2.唐玄宗任人唯亲,此处人不包括( )A.高力士B.李林甫C.杨国忠D.魏征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A.安史之乱B.七国之乱C.八王之乱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4.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这是( )A.黄巢起义军B.陈胜吴广起义军C.钟相、杨幺起义军D.李自成起义军5.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C.朱温建立后梁D.安史之乱的发生6.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B.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C.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D.政权分裂使统一成为不可能7.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简述这一事件的经过及造成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落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唐朝晚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教材内容涉及唐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唐朝的衰亡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唐朝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朝衰亡的历程感到枯燥乏味,教师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再现唐朝晚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含有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唐朝晚期的历史场景。
2.教材:准备人手一本教材,方便学生跟随教师学习。
3.历史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唐朝盛世的画面,如开元盛世等,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
随后切换至安史之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提出问题:“安史之乱是如何爆发的?它对唐朝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
答得很好。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
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个节度使。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
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
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3.唐朝灭亡: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朝廷,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概念: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
那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为十国。
2.让学生看“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了解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
教师归纳: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继续扩大,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3.结合《知识拓展•周世宗改革》,了解到了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五代中的最后一个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进行政治改革,经济得到了恢复,疆土得以扩展,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四、课堂小结;
唐朝从618年李渊称帝起到907年唐朝灭亡为止,共存在了将近300年的时间。
其前期和后期各占一百四、五十年。
唐前期曾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繁荣局面。
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矛盾尖锐起来。
唐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
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现了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唐末,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
最后唐朝被节度使所灭。
【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后“课后活动”的练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