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显度、主观化与短时义副词“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
突显度、主观化与短时义副词“才”3
齐沪扬 李文浩
提要 短时义副词“才”的表义类型与其在全句中的信息突显度相关联。

“才”字句(包括小句)处于前景地位时,“才”在表示短时义的基础上兼表“比预期时间晚”;处于背景地位时,“才”只表示单纯的短时义。

前者主观性强,后者客观性强。

处于前景位置的“才”容易主观化,处于背景位置的“才”则不易主观化。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这样的假设:突显度和语言的主观性相关联。

处于前景位置的语言成分容易主观化,处于背景位置的语言成分不易主观化。

关键词 才;短时义;突显;主观性;主观化
我们注意到,下面这个例句中副词“才”的表义问题引起了学界的争议:
(1)他才来。

(大衣还没脱呢。

)
白梅丽(1987)认为例(1)中的“才”表示“一个事件刚发生过”,“才”跟“刚”同义。

陈立民(2005)认为白梅丽(1987)对例(1)的分析是错误的,其中的“才”不仅表示短时义,还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看法:“他”来得迟,“他”原本应该早一点来。

即与预期时间比,“他”来晚了。

沈敏、范开泰(2008)则指出,陈立民(2005)没有注意到例(1)的后续句,它使得句中的“才”并没有表示“比预期时间晚”的意义。

一 也说“他才来”中“才”的表义类型
我们觉得,在下面例(2)的语境中,“才”的确可以只表示单纯的短时义:
(2)他才来,大衣还没脱呢。

(你去帮他把大衣挂起来。

)
但是,有了“大衣还没脱呢”这样的后续句,“他才来”一定只可以表示单纯的短时义吗?请看例(3)提供的语境:
(3)他才来,大衣还没脱呢。

(其他代表早就入座了。

)
由此可见,“他才来”即使有“大衣还没脱呢”这样的后续句,仍然有可能在表示短时义的基础上,兼表“比预期时间晚”的含义。

再如,沈敏、范开泰(2008)认为以下例句中的“他才来”“完全可以只表单纯短时义”:
(4)他才来。

(正喘气儿呢。

)
(5)他才来。

(屁股还没坐热呢。

)
在我们看来,例(4)(5)同样排除不了“才”可以表示“比预期时间晚”的意义。

请看下面3本研究得到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SJ0705)的资助。

的语境:
(6)(会都开了十分钟了,你看)他才来。

(正喘气儿呢。

)
(7)他才来。

(屁股还没坐热呢。

)(其他代表早就入座了。

)
那么,副词“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只表示单纯的短时义呢?沈敏、范开泰(2008)考察了“才”只表单纯短时义的句法分布条件,认为以下几种句法条件中的“才”符合要求:
1)两件事情紧接着发生,“才”用于前一小句。

(我才回家,老李就来找我了。

)
2)“才VP”作定语。

(天空的浮云,被才起的夜风吹散了。

)
3)“才”用于表近经历体的“才V了”句式。

(王老师才理了发。

)
4)“才”用于“才+VP+时量”句式。

(张总才上任一个月。

)
5)“才”用于表强调的“是……的”句式。

(小蔡是才拿到绿卡的。

)
以上五种条件,后面三种都值得商榷。

因为它们还是摆脱不了“比预期时间晚”的可能语境。

例(8)-(10)分别对应于后三种条件,它们都可以在表示短时义的基础上,兼表“比预期时间晚”。

(8)王老师才理了发。

(我觉得他早就该理了。

)
(9)张总才上任一个月。

(我还以为早就上任了呢。

)①
(10)小蔡是才拿到绿卡的。

(还有小张和小王,他们这批人被耽搁了。

)
可见,“才”的表义的确容易受上下文语境的影响。

而语境因素复杂多变,规律很难把握。

也正因为如此,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进一步探讨的兴趣。

二 “才”字句的突显差异及其表义后果
短时类副词“才”既可以表示单纯的短时义,又可以兼表“比预期时间晚”的意义。

以上1)和2)两种条件下,“才”的确只表单纯的短时义。

沈敏、范开泰(2008)进行了描写,但是未能给出解释。

通过反复对比相关语料,我们逐渐体会到,“才”只表单纯的短时义还是兼表“比预期时间晚”的意义取决于认知主体对相关信息的地位安排。

认知语言学的“突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突显程度决定的。

(Ungerer&Sch m id2001)突显是认知过程中主体对某一客体或客体某一部分的关注与强调。

突显的认知对象往往用特定的语言方式强调表达,而其他部分则处于隐伏或被抑制状态。

Halliday(1971:331)曾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将前景化(f oregr ounding)界定为“有动机的突显”(p r om inence that is motivated)。

这说明语言结构中某一成分的前景化取决于表达者的动机,而前景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突显(p r om i2 nence)。

我们把前景化视作突显的手段或者方式之一,因为信息在语言结构中的位置、重音、语码的长度安排等都会影响它的突显度。

我们发现,就表短时义的“才”来说,“才”字句(包括小句,以下不再说明)处于前景还是背景地位直接关联“才”表短时义的类型。

当其处于前景地位时,“才”在表示短时义的基础上兼表“比预期时间晚”;当其处于背景地位时,“才”表示单纯的短时义。

沈敏、范开泰(2008)提出的“才”表示单纯短时义的条件,我们同意前两种。

这两种都跟“才”的突显度受到抑制有关。

下面分别说明。

1)两件事情紧接着发生,“才”用于前一小句。

从信息突显的角度看,此时“才”字句处于背景地位,而后续句处于前景地位,“才”表单纯短时义。

例如:
(11)我才回家,老李就来找我了。

(12)戏才开演,他就闹着要回家。

(13)他才出门就下起了瓢泼大雨。

从信息在全句的地位看,例(11)中,“老李就来找我了”属于前景信息,是说话人着重要表述的内容;“我才回家”提供的是背景信息,用来说明“老李找我”的时间。

例(12)中的前景信息是“他就闹着要回家”,至于戏是不是才开演,本来没有信息价值,在这里它为“他就闹着要回家”提供了背景信息,说明“他”“闹着要回家”的时间。

例(13)的前景信息是“下起了瓢泼大雨”,“他才出门”为其提供了背景信息,交代了“下起了瓢泼大雨”的时间。

以上例句前景信息和背景信息的划分是否合理,可以用删除法来验证:
(14)我才回家。

|老李来找我了。

(15)戏才开演。

|他闹着要回家。

(16)他才出门。

|下起了瓢泼大雨。

显然,只保留前一分句如“我才回家”等,尽管句法和语义上都是成立的,但在语用上并没有提供说话人原本想要表达的主要信息。

反过来,只保留后一分句如“老李来找我了”,虽然没有完全表达出言说者原来想要传递的信息,但是该信息的主体部分却是具备了的,只是缺少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而已。

2)“才VP”作定语。

例如:
(17)小小的南风把才翻的泥土的气息,吹进人的鼻子里。

(18)天空的浮云,被才起的夜风吹散了。

“泥土”是“才翻的”,“夜风”是“才起的”,相对于全句来说都只是背景信息②,全句着重要表达的信息分别是“南风把泥土的气息吹进人的鼻子里”和“浮云被夜风吹散了”。

删除测试法表明,以下例(19)、(20)中,单说每一例的前一句根本无法显示说话人所要传递的信息,而单说后一句基本可以显示说话人的表达意图。

(19)泥土是才翻的。

|南风把泥土的气息吹进人的鼻子里。

(20)夜风是才起的。

|浮云被夜风吹散了。

在引起争议的例句(1)“他才来(大衣还没脱呢)”中,从信息所处的地位来看,说话人是要着重表达“他才来”还是“(他)大衣还没脱”,仅凭现有的语境还无法确认。

请看例(21)的a,b两句:
(21)他才来,大衣还没脱呢。

(你去帮他把大衣挂起来。

)
a.?他才来,你去帮他把大衣挂起来。

b.(他)大衣还没脱呢,你去帮他把大衣挂起来。

删除测试显示,例(21)a句的前后两个分句缺少连贯性,不如b句链接自然。

可见例(21)说话人着重想要表达的是“(他)大衣还没脱”,“他才来”只是一个背景信息,用来交代原因。

“才”所在的分句在全句中的信息地位与上文所分析的例(11)-(13)、(17)、(18)相同,“才”所表达的是单纯短时义。

再来看另一种语境:
(22)(会都开了十分钟了,你看)他才来,大衣还没脱呢。

a.(会都开了十分钟了,你看)他才来。

b.?(会都开了十分钟了,你看)(他)大衣还没脱呢。

删除测试显示,例(22)的a句比b句自然。

单说“他才来”可以显示说话人的表达意图,而单说“他大衣还没脱”就背离了说话人原本的表达意图。

“大衣还没脱”只是一个补充信息,用以证明“他才来”。

换言之,“他才来”是前景信息,“大衣还没脱”是背景信息。

“才”所在的
分句在全句中的信息地位与上文所分析的只表示单纯短时义的例(11)-(13)、(17)、(18)正相反,“才”所表达的是“比预期时间晚”的短时义。

三 主观性与“才”表短时义的相关类型
沈敏、范开泰(2008)认为单纯短时义是“才”的语法义,属于语言层面;“比预期时间晚”是“才”的语用义,可以称之为“情态短时义”,属于言语层面。

下面我们从语言主观性的角度分析这两种短时义的区别。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

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Ly ons1977:739,据沈家煊2001)。

“才”的情态短时义表示一个事件实际发生的时间比说话人主观预期的时间晚。

Edward Finegan指出(据沈家煊2001),语言的主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说话人的视角、情感和认识。

“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

“情感”一词应作宽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

“认识”指的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主观反映。

这三个方面互有交叉和联系,很难截然分开。

例如一对恋人相约晚上8点见面,结果两个人都在8点前到达约会地点,但女方早于男方。

请看他们的对话:
(23)女:你怎么才来?
男:我7点50分就到了呀。

例(23)中,女方以自己到达的时间为参照,认为男方应该早于自己。

结果男方的实际到达时间晚于自己的预期,因此抱怨对方。

而男方则以约定时间为参照,认为自己提前到了,即自己实际到达的时间早于自己的预期时间,因此觉得委屈。

这里,两个人对应该到达时间的观察角度不同,从而对实际到达时间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话语中表达了相应的情感———抱怨或是委屈。

“你怎么才来”中的“才”体现的是“比预期时间晚”的意义。

沈敏、范开泰(2008)认为,根据沈家煊(1990)的鉴别标准,这种意义只能看作是一种认识情态义,属于非规约性的“语用意义”。

与客观短时义相比,这种主观短时义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是可以消除的。

例如:
(24)你怎么才来?(还好,没迟到。

)
“才”的单纯短时义基本上是一种客观短时义③,它与“刚”同义,不涉及说话人的主观预期。

主观性和客观性与概念化主体和概念化对象的不对称性有关。

以感知为例。

在感知关系中,如果主体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象上,没有注意到自己作为主体的地位、主体和对象之间的不对称性即达到最大程度。

按照认知语法的定义,这一条件下,对主体的识解是最主观的,而对感知对象的识解是最客观的。

(Langcker1987,据高航2008)从这个角度理解客观性,“他才出门就下起了瓢泼大雨”中的“他才出门”被说话人置于背景地位、视作听说双方可以共享而不会产生异议的已知信息,可见说话人对自我的识解是最主观的,而对“他才出门”的事实的判断是最客观的。

通俗地说,这里的“他才出门”意味着“他”即使不是脚刚刚迈出门也是出门刚走不远。

再比如“天空的浮云,被才起的夜风吹散了”中的“才起的夜风”也不可能是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前起的夜风。

这是“才”的短时义的规约意义,沈家煊(1990)认为,规约意义具有“不可消除性”。

如果消除“才”的单纯短时义,就会产生语义冲突。

例如:
(25)3他才出门就下起了瓢泼大雨。

(下起了瓢泼大雨时他已经走到半路上。

)
(26)3天空的浮云,被才起的夜风吹散了。

(这夜风早就生起了。

)
张谊生(2000:123-124)指出“才”比“刚”的主观性强。

他所举的例子是:
(27)a.他才从这里走过,骑车还能赶上。

b.他刚从这里走过,骑车还能赶上。

张文认为a句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主要强调他“走过这里”离说话时间很短;b句较少带有主观色彩,只是表示他不久前从这里走过。

我们觉得至少从他的说明中看不出两者主客观上的分别。

首先,正如张文所说,“两句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这里的短时义都属于规约意义,不可以消除;否则产生语义冲突。

例如:
(28)a.3他才从这里走过,(他早就从这里走过了,)骑车还能赶上。

b.3他刚从这里走过,(他早就从这里走过了,)骑车还能赶上。

第三,这里的“才”之所以会给人有主观性较强的感觉,跟“刚”的用法简单、“才”的用法复杂不无关系。

同样是表示短时,“才”还可以表示主观短时义,解读上面的句子时难免不会受其干扰。

但是,真正表示主观短时的“才”并非存在于上面的语境。

我们来看另一种语境:
(29)a.(等了半天)他才从这里走过。

b.3(等了半天)他刚从这里走过。

在这样的语境中,a句成立,b句不成立。

其中a句中的“才”表示“他从这里走过”的时间比主观预期的时间晚,这是“才”主观短时义的用法。

而“刚”不表示主观短时义,所以b句不可以接受。

“才”位于背景位置时,倾向于表示单纯短时义;“才”位于前景位置时,倾向于表示情态短时义,即在表示短时义的基础上,兼表“比预期时间晚”。

单纯短时义属于客观短时义,而情态短时义属于主观短时义。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才”位于背景位置时,倾向于表示客观短时义;“才”位于前景位置时,倾向于表示主观短时义。

四 “才”的突显度关联其主观化表达的认知解释
根据上文的分析,“才”的突显度和它的主观性相关联。

处于前景位置的“才”主观性较强,处于背景位置的“才”客观性较强。

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才”突显度和它的主观化的关系。

“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

(沈家煊2001)从共时平面来理解主观化,说话人对“才”字句突显度的选择和安排即涉及短时类副词“才”的主观化问题。

当说话人将“才”字句置于背景地位时,就抑制了“才”的主观性,使得“才”更多地表现为客观性。

当说话人意欲突显“才”字句,将其置于前景地位时,就放大了“才”的主观性,此时我们可以说“才”主观化了。

因此,本段开头的假设可以置换为:“才”的突显度和主观化相关联。

处于前景位置的“才”容易主观化,处于背景位置的“才”则不易主观化。

下面举例分析:
(30)他才来,大衣还没脱呢。

(你去帮他把大衣挂起来。

)
(31)他才来,大衣还没脱呢。

(其他代表早就入座了。

)
同样是“他才来,大衣还没脱呢”,由于表达者不同的动机导致了突显对象的差异。

在例
(30)中,后续句“你去帮他把大衣挂起来”提示我们,表达者意欲突显“大衣还没脱呢”;在例
(31)中,后续句“其他代表早就入座了”提示我们,表达者意欲说明“他”来晚了,因而上文突显的是“他才来”。

图形(figure)没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可确定;背景(gr ound)具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可以作为参照点用来描写、确定图形的未知特征。

(Tal m y2000:315-316)这里的“图形”可以大致理解为突显的对象。

当说话人将“他才来”置于背景地位时,它或者被默认为听说双方共享的已知信息,或者说话人认为它只是个铺垫性的信息,不需要吸引听话人太多的注意力。

这表现了背景信息较强的客观性。

仍以(30)为例,我们完全可以说成“他大衣还没脱呢,你去帮他把大衣挂起来”,这是说话人主要的表达意图,而这句话中的“他才来”处于“隐伏或被抑制状态”,为“大衣还没脱”作个背景性的铺垫,使得整个表述不至于太唐突。

既然“他才来”处于相对被忽略的位置,听说双方就不会聚焦于此。

至少在表达者看来,“他才来”并非表意重点,“他”是否比预期时间来得晚无足轻重。

即这里的“才”并没有主观化,表示的是客观短时义。

严格说起来,处于相对“隐伏或被抑制状态”的并非都是背景信息。

如果某个新信息相对于另一个新信息或者整个句子所提供的信息量来说处于次要地位,比较容易被忽略,我们可以称之为次要信息。

次要信息里的“才”同样不会受到较多的关注。

例如“天空的浮云,被才起的夜风吹散了”,这句话的主要信息是“浮云被夜风吹散了”,而“才起的夜风”告诉我们“夜风是才起的”,也提供了新信息,但是相对于前者来说属于次要信息。

“夜风”是否比预期时间起得晚说话人并不在意,这里的“才”也没有主观化,表示的同样是客观短时义。

如此看来,“才”的主观化只能发生在前景位置上。

这其实不难理解。

相对于背景信息和次要信息,前景信息是表述重点,显然更适合融入说话人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说话人为使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感情被听话人顺利接受,自然会选择将其置于突显地位,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Traugott(1995)认为主观化和语法化一样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强调局部的上下文在引发这种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强调说话人的语用推理(p rag matic inference)过程。

语用推理的反复运用和最终的凝固化,结果就形成主观性表达成分。

而语用推理的产生是由于说话人在会话时总想用有限的词语传递尽量多的信息,当然也包括说话人的态度和感情。

就短时义副词“才”来说,当其置于前景地位时,在表示“时间间隔短”的客观短时义的同时,由于说话人还主观上认为动作行为或事件发生的时间“比预期时间晚”,因而产生出主观短时义。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语义的主观化还没有完全语法化,因为“才”在表主观短时义的同时,表单纯短时的语义并没有淡化或消退,只不过是减弱了客观意义,加强了主观意义,这只是语义的重新调整(realign ment)而已。

五 结语和余论
本文的分析表明,短时义副词“才”的表义类型与其在全句中的信息突显度相关联。

“才”字句(包括小句)处于前景地位时,“才”表示“比预期时间晚”;处于背景地位时,“才”表示单纯的短时义。

前者主观性强,后者客观性强。

从主观化的角度说,处于前景位置的“才”容易主观化,处于背景位置的“才”则不易主观化。

在此基础上,运用非单调逻辑的推理机制④,我们或许可以衍推开来,关注这样的假设:突显度和语言的主观性相关联。

处于前景位置的语言成分容易主观化,处于背景位置的语言成分则不易主观化。

本文第四节对短时义副词“才”的突显度关联其主观化表达的现象进行了认知解释。

这个解释具有普适性,并非特设于“才”,因而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仅以语气副词的排序为例略作补证。

根据史金生(2003)的考察,主观化程度原则是语气副词排序的制约因素之一,主观化程度高的语气副词通常位置靠前。

例如:
(32)我觉得,她的遵从,似乎确实包含着对她的母亲的体恤的成分。

(33)确实,对于读者来说,忆明珠似乎永远是一团猜不透的谜。

这两个例句中的语气副词“确实”,一个用于主语之后,一个用于句首。

史文认为,例(32)与“确实”相应的主语“她的遵从”是句子主语;例(33)与“确实”相应的主语是说话人“我”,是言者主语。

前者的话语功能并不明显,而后者明显具有语篇连接功能。

根据Traugott(1995)主观化途径的相关论述,由句子主语变为言者主语意味着主观化程度的提高。

即例(33)语气副词“确实”的主观化程度高于例(32)。

Hai m an(1985)指出,把当下要强调的部分先说出来,把不太重要的部分后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信息包装策略。

显然,位于句首的语气副词,其信息突显度要高于位于句中的语气副词。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位于突显地位的语气副词主观化程度更高。

附注
①沈敏、范开泰(2008)认为该句式中的V必须是非持续动词;因为当V是持续动词时,可以表示“比预期时间短”。

我们觉得此句式中V是否为非持续动词,与“才”的表义类型无关。

换言之,即使V是非持续动词,也可以表示“比预期时间短”,如例(9)。

②更准确的说法是“次要信息”,详见本文第四节的讨论。

③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对“主观”和“客观”的界定经常是理想化了的。

实际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或者说,客观性也是相对而言的。

例如对“他才出门”的判断也多多少少含有一点“自我”的主观认定,如脚迈出门、出门走了几步或者出门走了一两分钟等等都可以被视作“他才出门”。

当然,“他刚出门”同样如此。

这说明“才”和“刚”在这里并不存在主客观上的倾向性差异。

④关于非单调逻辑的介绍,参看袁毓林(1993)。

参考文献
白梅丽1987 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中国语文》第5期。

陈立民2005 也说“就”和“才”,《当代语言学》第1期。

沈家煊1990 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沈家煊2001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沈 敏、范开泰2008 多功能副词“才”表短时义的相关问题考察,《语言科学》第4期。

史金生2003 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中国语文》第1期。

袁毓林1993 自然语言理解的语言学假设,《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张谊生2000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Hai m an,John1985 N atural Syntax:Iconicity and Erosion.Cambridge: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M.A.K.1971 L inguistic functi on and literary style:An Enquiry int o the Language ofW illia m Golding’s The I nherit ors,in Chat m an,S.(ed.)L iterary S tyle:A Sym posium.Ne w York:Oxf ord University Press. Langcker,R.W.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 ar:Theoretical P rerequisit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yons,J.1977 Se m antics2vols.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l m y,L.2000 To w ards a Cognitive Se m antics1V ols.Ca mbridge,M assachusetts:The M I T Press.
Traugott,E.C.1995 Subjectificati on in Gra mmaticalizati on,in Stein,D.and W right,S.(eds.)Subj 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L inguistic Perspectives.Cambridge: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ngerer,F.&Sch m id,H.J.2001 A 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 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Pro m i n ence,Subjecti v i za ti on and the Adverb“C a i(才)”
M ean i n g Short2ti m e2span
Abstract W hich semantic type an adverb“cai(才)”with short2ti m e2s pan bel ongs t o depends on its degree of p r om inence in the whole sentence.The“ca i”of foregr ound denotes a modal short2 ti m e2s pan,and the“ca i”of backgr ound denotes an objective short2ti m e2s pan.The f or mer is more subjective,and the latter is more objective.The f oregr ound tends t o cause“cai”t o be subjectiv2 ized,whereas the backgr ound doesn’t have this trend.Based on this argument,the authors p r opose a hypothesis:the p r om inence correlates with subjectivity,and the foregr ound tends t o cause the sub2 jectivizati on of a linguistic ele ment,and the backgr ound doesn’t.
Key words “cai(才)”;short2ti m e2s pan;p r om inence;subjectivity;subjectivisati on
(齐沪扬 李文浩 200234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王莉宁)
书 讯
《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陈前瑞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12月出版,24元。

《语言学文集:考证、义理、辞章》,鲁国尧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27元。

《汉语史论集》,杨端志著,齐鲁书社2008年6月出版,38元。

《汉语词汇文化》(增订本),常敬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18元。

《女书读本》,谢明尧、赵丽明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26元。

《北京话入声字的历史层次》,高晓虹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38元。

《平利方言调查研究》,周政著,中华书局2009年4月出版,38元。

《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周庆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45元。

《中国语言人类学百年文选》,周庆生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45元。

《广告语言跟踪研究》,屈哨兵、刘惠琼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35.50元。

《体词谓语句研究》,陈满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25元。

《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司红霞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18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