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评论】历史之痛与忏悔之思_评莫言的_蛙_
26847566_论莫言小说《蛙》的叙述艺术
自《蛙》发表以来,其文类特征一直为评论界所津津乐道,评家对这种书信与戏剧的杂糅文类有诸多讨论,褒贬不一。
小说由剧作家蝌蚪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其中第五封的主体就是蝌蚪所写的话剧《蛙》,在这五封信中蝌蚪向杉谷义人讲述了自己和他身为妇产科医生的姑姑的故事,其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那就是蝌蚪对这样一部以姑姑一生为素材的话剧的酝酿和思考,而第五封信就是这部已经完成了的话剧,小说也因此成为一部典型的后设小说(meta-fiction )。
小说的整体结构是一种框架结构,其主体框架是蝌蚪给杉谷义人的五封信,而剧作家蝌蚪及其姑姑的故事被纳入其中,因此,小说便有了一个预设读者——国际友人杉谷义人。
评家对于书信体的运用和预设读者的设定,有不同观点,但从《蛙》的叙述风格看,书信体的采用则有极大价值,这种与友人通信并于其中嵌套故事的结构方式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
在《蛙》中,书信的框架是小说的第一层结构,而在信中蝌蚪向杉谷义人披露自己的内心,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批判,进行忏悔,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读者对小说忏悔主题的领会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蝌蚪在信中的坦诚,也正因此,在这样的框架之中,信中所讲述的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故事便被赋予了一种真实感,读者也因这样的叙述策略而在情感上向蝌蚪和姑姑倾斜。
此外,莫言在谈及《蛙》时,一再强调小说中姑姑的现实原型就是自己身为妇产科医生的姑姑,而小说中的叙述者蝌蚪也是一位作家,而且也有过军旅生活,这与莫言极为相似,因此,书中两个主人公都可在现实[作者简介]张珊,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摘要:在小说《蛙》中,莫言一方面通过书信体构建出一个真实性的框架,使小说具有现实感和真实感,但另一方面,在叙述的过程中又时时出现打破甚至否定这种真实性叙述的虚幻色彩和荒诞细节,呈现真与幻、实与虚的混杂和交融。
小说在对历史的叙述中有一种传奇化倾向,极具个人色彩、有所取舍的陈述显示出叙述的不可靠性,而所隐讳的内容恰恰折射出忏悔的不彻底性。
读《蛙》有感
反省历史之痛,呈现对生命的敬重和悲悯——读《蛙》后感本想用一些中性的语句来做标题,思来想去,好像只有《蛙》封面上这沉重的引言可以全面的表述主题。
《蛙》,是当前中国最红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全文采用第一人称回忆和书信的形式,通过朴实无华、乡土气息厚重的语言,以从事妇产科工作半个世纪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故事原型,形象地描述了在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的背景下,新中国60年来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
它既成功塑造了姑姑这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国家意志”与“人性伦理”对抗的集合体),又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批判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虚伪的嘴脸和卑微的灵魂。
通过《蛙》,我首先感触的不是计划生育政策推行时,全社会关于生育行为的矛盾和冲激,而是作者顺带描述的60、70年代中国历史的画卷。
我们这代人既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的阵痛,也无法感受到7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的病态和倒退,更无法想象到60年代饥荒时期中国农村那哀鸿遍野的场面。
所以,你就无法想象60年代饥荒时吃煤球度日的凄惨;你也无法理解文化大革命时因为5年前说的一句“苏联飞行员技术比中国的好”而被捕入狱,甚至牵连全家;你更应该噙着泪水,在读到姑姑捍卫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时,那些孕妇遭受的怎样的磨难!不同的年代出生、不同成长环境或不同社会阅历的人在读同样的作品时,触动自身思考的东西大都不同。
同样,我以下想说的几点肤浅的看法仅仅是给其他阅读此书的读者一些参考:一、为什么用《蛙》作书名?简单来说,叙述人的笔名是蝌蚪,主人公作为其姑姑当然是青蛙,用《蛙》这个名字也可以说的过去;其次《蛙》同“娃”音,全书描写的基本都是和生育有关的故事,用《蛙》做书名形象生动;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直至读到全文第四部分的时候,我才发现一点端倪:姑姑光荣退休的那天晚上,酒后返宿舍的途中,路过一片洼地,正赶上青蛙交配的季节,蛙声如鼓,叫声连片,行医几十年,从不怕走夜路的姑姑恐惧了。
忏悔自我,反思历史
忏悔自我,反思历史【摘要】小说《蛙》是对农村生育史的描写,作者触及了人们的灵魂深处,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描绘了人在历史使命下的一种生存状态,并以此来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注。
【关键词】莫言;生育;蛙;寓意;审视一、生育观念小说以《蛙》为题,具有极大的寓意和深意。
“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的哭声与蛙的叫声十分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乡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许多怀抱着一只蛙?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娲’与‘蛙’同音,这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那种人由猿进化而来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 [1](p223)青蛙在文中出现过多次,如陈眉寻找儿子时,一遍又一遍地写青蛙遍地都是;姑姑在典礼上被青蛙吓晕;姑姑被青蛙追命……这些情节到底赋予了什么样的蕴含?文中的“我”多次说到,蛙是当地的图腾,多子的象征;“蛙有着旺盛的生殖能力,犹如过去一个时期的民间。
在提倡有人便有世界的年代,‘蛙声’随处可听可闻,忽然,因为某个自上而下的声音,嘹亮的啼哭戛然而止。
” [2] 在文中“蛙”是一种隐喻,一种象征,它表面上指的是娃,而更深的隐喻是女娲——人的生育问题。
用蛙借指人的生育问题,造成了文意的陌生化。
蛙是生育的象征。
蛙的背后是东北乡人的生育史和他们内心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了他们深受毒害的灵魂。
当地有一种蛙的图腾,表明人们对生育的崇拜,在当地人们的心中,生活的目的最终指向的就是生孩子。
当地的风俗也是如此,一直以来娘娘庙的香火十分旺盛,各地的人都来参拜。
尽管文革中被夷为平地,但文革后反而更加兴盛。
当地人为了拴一个娃娃,不惜花大钱,在他们看来,花的钱越多心越诚。
蛙是多子的象征,人们都祈求多子多福。
因此蛙的背后,既有作者的赞扬,更有深深的批判之意。
二、民族灵魂与文化的审视莫言的长篇小说并不是“全景式”或“史诗性”的描绘,他着意于捕捉一段历史的片段或本质并通过荒诞的意象、夸张的行为和艳丽多彩的画面来展现一个非理性的现实。
2024年莫言蛙读后感常用版
2024年莫言蛙读后感常用版《蛙》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蛙的可怜遭遇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扭曲。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类的本质、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的教训有了更深的思考。
下面我将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文学结构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
首先,莫言通过塑造主人公蛙这个形象,深刻地展现了人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残酷现实。
蛙原本是一个纯真善良的少年,但他的命运却被残酷地扭曲了。
他的家庭被毁,亲人相继离世,他的青春岁月被剥夺,最终沦为流浪街头的乞丐。
蛙的悲惨遭遇让人心痛,同时也让我对真实的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小说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贫困、压迫和无助,也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通过蛙这个形象,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普遍困境,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无可奈何。
其次,莫言在小说中也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关系。
在小说中,蛙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联系,他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也感受着大自然的温暖和力量。
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蛙与自然的联系,莫言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然而,在社会的压迫和命运的摧残下,蛙逐渐与自然疏离,最终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
莫言借助蛙这个人物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制度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和对人性的扭曲。
这种对人与社会、人与命运关系的深刻思考,让我感到了人类困境和历史沉痛的教训。
最后,莫言在《蛙》中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文学技巧,使得小说的结构更加复杂和丰富。
小说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人物视角之间切换,通过碎片化的叙述方式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了一个多元的世界。
莫言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在探寻蛙的命运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同时,非线性叙事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但正是这种复杂的结构,让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更加深入地思考其中的问题。
《蛙》的文学性评论
有关生命的思考--------浅析《蛙》小说《蛙》以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即“我”的姑姑从事妇产科工作50年来的人生经历,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
莫言在这部小说中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
他最终选取了书信体的形式,通过给一位日本作家的5封书信,来讲述姑姑的故事。
《蛙》相比莫言以前的作品在结构上显得更为新颖、构思也更为缜密。
文中他的姑姑是新中国的妇科医生,从接生到抓计划生育,她的经历既曲折又传奇,既荒诞又残忍,充满了令人捧腹或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
莫言以其理性的笔触,平实的语言,将故事缓缓道来。
通过文字实现了他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对人生的反思与自省,极具现实主义色彩。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也十分出彩。
主人公“姑姑”是一位工作忘我的老妇产科医生。
在“我”的老家高密东北乡,“姑姑”接生过七、八千个孩子,在乡民中拥有极高的威信,被妇女们敬若神仙菩萨;开始计划生育后,主持计生工作的“姑姑”又坚定不移的执行国家政策,做掉了两千八百个胎儿,也因此被乡民们诅咒为恶魔。
文章由一位乡村妇科医生的传奇一生铺陈展开,反映了新中国近60年的农村生育史,描述了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同时,也深度剖析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文中的“姑姑”其实是个坚强而又善良的女人。
姑姑是天才的妇产科医生,凡是见过她接生或是被她接生过的女人,都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她的手在孕妇肚皮上一摸,就会让孕妇感受到一种力量,并对她产生信心。
从50年代初开始,姑姑已经接生过上万个孩子。
并在后来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直到后来,国家开始实施计划生育。
姑姑变了,她开始冷酷无情的执行计划生育。
例如王仁美为了逃避做流产,躲回自己的娘家。
姑姑就带着阵容庞大的计划生育工作队开进村里来。
“我”的岳母骂姑姑是妖魔,村里不理解姑姑行为的人骂姑姑是土匪。
蛙莫言读后感
蛙莫言读后感《蛙》是当代作家莫言的一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备受赞誉。
小说以中国文化背景为背景,通过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读完《蛙》,我深受触动,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田小娥的女人,她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的一生却承载着太多的不幸和痛苦。
她的丈夫是一个疯狂的革命者,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抛弃了家庭,让田小娥一个人抚养孩子。
小说通过田小娥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农村妇女的命运,她们在男权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
田小娥的一生就像一只被困在井里的蛙,她努力地挣扎着,却始终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
在小说中,莫言通过对田小娥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残酷和悲惨。
在这个社会中,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她们经常受到丈夫和社会的欺凌和压迫。
田小娥的丈夫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抛弃了家庭,让田小娥一个人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
在这样的环境中,田小娥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价值,她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除了对农村妇女的描写,小说还通过田小娥的儿子阿峰展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和问题。
阿峰是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却在现实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在小说中,阿峰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他最终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
莫言通过对阿峰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至今仍然存在,并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蛙》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残酷和悲惨。
莫言通过对田小娥和阿峰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至今仍然存在,并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中国农村妇女的命运,她们在男权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
通过对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描写,莫言呼吁人们关注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关注农村妇女的生存状况,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尊严。
论莫言的小说《蛙》
论莫言的小说《蛙》摘要《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长篇小说。
《蛙》的文字很平实,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用讲故事的口气,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毫不留情地剖析了现代人的卑微的灵魂。
作者从“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将家族记忆、个体生命经验和想象虚构熔铸一体,表现了个体人格、人性、情感、生命、灵魂在奇特语境(比如严苛的政治文化禁忌,比如国家意志与民间伦理的矛盾)下的畸变和冲突。
关键词:莫言蛙姑姑反思书信体Abstract"Frog" is novel that Mo Yan brewing for more than ten years,.Also his pen IV contains three drafts, he devote himself to creating the novel.The text of the "frog" is very plain.And he wrote four long letters and a drama to the Japanese writer Sugitani.This novel use a Storytelling tone to tell us the Life experiences about Aunt - a rural obstetricians. It use a lot of Vivid and moving details to show six decades of ups and downs reproductive history in Rural China, analyzes the humble soul of modern man. Mo Yan was standing on human or humanized angle to write" human ",and combine family memories with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to express the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human nature, emotion, life, soul in the unique context (such as harsh political cultural taboos, such as the will of the state and Folk Ethics paradox) distortion under and conflicts.Key words: Mo Yan Frog Aunt self-examination Epistolary目录一.绪论二.书信体叙事特点三.对“姑姑”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四.剖析作品的现实意义五.结论参考文献一.绪论在《蛙》这部小说中,莫言用带有魔幻主义的写作手法,以繁复诡秘的家族传奇、天马行空的叙事链索立足“民间”的叙事姿态、模糊含混的价值立场还有戏谑混合反讽的话语修辞,给我们展示了一部说不清是非对错的计划生育史。
时代的忏悔与思考——评莫言《蛙》对孕育与生命的探索
曼
. ………Leabharlann … 时代 的忏悔 与思考
评莫 言 《 蛙 》对孕 育与生命 的探索
张辰 琛
《 蛙 》是一部复杂 多义的小说 ,莫 言 以世俗 的手 段剖析 了中国当代知 识分子的矛盾 的心态 。小 说中通过对乡 村妇产 医生姑 姑这一形 象的刻画 ,折 射出当代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的 现状 。莫言直面 由计划生 育政 策造成 的一 系列时代 问题和 历 史 问题 ,以犀利 的语 言启发读者对计划生 育的思考 。
第一节 姑姑与时代的变迁
2 0 1 2 年1 o E , 莫 言 获 得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的 消 息 传 来 ,整 个 中国文 坛沸腾 了。莫言成为第 一位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 的中 国作家 。而使他获得 这份殊荣 的作 品,正是创作 于2 0 0 9 年 的 长篇 小说 《 蛙 》。这是莫言经过长 时间 的酝酿潜 心写成 的第 十一 部长篇小说 ,也是一部 以中国六十年来 生育史为背景 , 能够触及 到 国人灵 魂最痛处 的长 篇力作 。莫 言在 《 蛙 》中用 看似 轻 松 的笔 调描 绘 了非常 残酷 的社会 现实 。改革 开放 以 来 ,人 口众多成为 了限制 国家经济 发展 的重要 因素 。为 了解 决这一发 展难题 ,通 过计划生 育来 控制人 口增长 也就成为 了 必要手段 , “ 计划 生育 ”也就成为 了我 国的基本 国策 。计划 生育是 了解 中国社会 的一面镜子 ,莫言 曾说 ,不 了解 中国的 计划生 育 ,就无法 真正了解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在人 口 日益 增 长 的 中 国社 会 是 合 理 合法 的 , 国家甚 至 在 十 年 前 出 台 了 《 计 划生 育法》。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 国策,是受法律保护的。 《 蛙 》 以一 名 从 医5 0 多 年 的乡村 妇科 医 生姑姑 为 主人 公,描述 了她充满悲剧 和传奇色彩 的一生 。在新 中国成立初 期的生 育高峰 ,姑姑 由于医术高 明,经她接生 的新生命不计 其数 ,因此她被乡亲们 视作 “ 送子 娘娘 ”;然而 ,在实行计 划生育政 策之后 ,姑姑 不得不响应 国家号召 ,无 奈地 中止一 个个 尚在 孕育之 中的生 命 ,她也 由一个圣母般 的人物沦为 杀 人 的 魔 王 。 莫 言 自 己也 曾 这 样 评 价 姑 姑 这 个 人 物 : “ 姑 姑 的 命运 也带有 悲剧性 。她 珍视 、敬畏生命 ,对强制性 人工流产 的做法有 意见却无能为 力, 内心遭受 了痛苦 的折 磨和煎熬 , 而姑 姑从本性上说是对生命充满 了尊重和关爱 。” 生育 ,这种人类 自然且崇高 的生产 行为 ,一 经国家 “ 计 划 ”,便 带有 了强制 色彩 ,民众 受 “ 重 男轻 女 ”和 “ 多子 多福 ”等传统 家庭 伦理观 念的影响 ,很难对 此有发 自内心 的 认可 。书 中高密县东北 乡的广大 民众更 是O i r e l 。因此 ,尽管 “ 计划 生 育 ”宣传 的是温 和 的提倡 ,但 是传 统 观念 根深 蒂 固,要想在农 村实施下去 ,就不可避免地 带有强制性 ,正如 人 口学家马 寅初在 《 新人 口论》 中指 出的: “ 如婚姻 法修改 之后 ,控制人 口的力量还 不够大 , 自应 辅之 以更严 厉更有效 的行政 力量。 ” 国家政策和根深 蒂固的 民间观念之间 的激烈 冲突成为铸就 《 蛀 》这 篇小说中姑姑 悲剧人生的重要原因。 《 蛙 》中的姑姑认识 到开展计划生 育工作对 国家 发展 的 重要 性,成为计 划生育坚定 的拥护者 。姑姑 严格执行 计划生 育政 策,铁面无私 ,甚至亲 自 “ 抓捕 ”那 些违反计划 生育政 策 的亲戚朋友 。在 她看来 : “ 计划生 育是头等大事 ,事关 国 家前 途、 民族 未来……建设 四个现代化 的强 国,必须 千方百 计控制人 口,提高人 口质量 ……” 姑姑 既是一名忠心耿耿 的 共产党 员 ,也是一 名充满悲悯 无奈之情 的女性,姑姑对使 自 己由圣母 转变为杀 人狂魔 的计划 生育政策有 着 自己的理解 : “ 在城 市里 ,用不着这样 野蛮 ;在 外国 ,更 用不着野蛮—— 那些洋女人们 ,只想 自己玩 耍享受 ,国家鼓 励着奖赏着 都不 生——可我们 是中 国的农 村 ,面对着 的是农 民,苦 口婆 心讲 道理 ,讲 政策 ,鞋底跑 穿了,嘴唇磨薄 了,哪个听你 的?你
莫言谈《蛙》
莫言谈《蛙》主持人文坛:这本书里谈到计划生育,其实也涉及到挺敏感的一些事情,当时你有没有担心?莫言:我想我作为一个作家,首先打动我的是姑姑这个人物原型,是她曲折、丰富的人生经历。
而我也想到了,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最根本的任务并不是要用自己的小说来再现一个事件,而是借这个事件塑造一个人物。
我个人阅读一部小说,最后留给我深刻印象的并不是这个历史背景和这个历史事件,而是在这个事件当中所凸现出来的令人难以忘记的性格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读鲁迅也好,我们记住了阿Q;我们读包法利夫人,我记住了包法利夫人,小说历史背景很快就会陈旧,小说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很快也会变成陈旧的东西,人物是万古长青的。
我根本目的是写小说中姑姑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应该是在我本人过去小说中没有出现过的。
如果能够在我所阅读的范围之内没有读到过的人物形象,我应该更加高兴。
事件尽管敏感,但是我没有把再现事件作为我的目的,因为这个事件矛盾越尖锐,对抗越激烈,越是复杂、越是敏感,人性表现得越是充分。
在这样的事件、环境里,就是对这个人物一种灵魂的考验,或者我设置了一个人类灵魂的实验室,用这种特殊的事件、特殊的环境设置了这么一个实验室,把我的人物放进去考验他,然后看看他的内心,看看他的灵魂发生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主持人文坛:与其说写了60年跌宕起伏的中国计划生育史,不如说您直面、指向了人物的内心。
莫言:主要还是要写人的内心深处在所谓的罪与非罪之间,所谓的功与过之间自己灵魂的搏斗,这个事件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来由。
主持人文坛:在这个书里您也说到了这么一段,其实您剖析的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卑微的灵魂,这种卑微是什么?莫言:小说里的姑姑当然也可以算做一个知识分子,这样一个知识分子50多年来走过的路程实际上也是可以跟其它领域的知识分子进行类比。
刚开始是坚定不移、阳光明媚、兴高采烈,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政治事件,使每个人都几起几落,使每个人的命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当中,他自己就产生了很多对自己的过去对社会的一些怀疑,姑姑这个人物也是这样。
莫言-《蛙》-评论
论《蛙》——莫言莫言,是近日文学论坛中备受关注的一位作家,自2006年《生死疲劳》出版后,他就没再出一部小说,沉寂了近四年的他终于推出了自己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蛙》。
这部小说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前四部分为蝌蚪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先生的信,后一部分为一部话剧。
作品以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意。
当初,被要求看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书名很特别,貌似是描写蛙这一生物的特性,后来看来之后才为之而震撼,为“姑姑”在小说里的人物形象而感触很深。
“蛙”,全文的内容与蛙无关联,已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
“蛙”神性生殖意,而且据我所知蛙的繁殖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神之女,化万物者。
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在《蛙》中,最突出的就是“姑姑”,姑姑是个阶级观念很强的人,但她只有在将婴儿从产道中拖出来的那一刻时才会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她体会到的喜悦是一种纯洁、纯粹的人的感情。
后来她也感慨过,从事接生工作时她被人成为“送子娘娘”,蜜蜂蝴蝶到处都围绕着她,自从她从事了计划生育工作后,苍蝇都缠着她飞了。
在陈鼻出生的时候,陈额还夸张地说:感谢心姑赐名!可想而知在当时,接生孩子的任务是如此光荣而伟大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延续,更是一个母亲最基本想得到的权力。
姑姑是个心高气傲的女性代表,可在阶级面前却会屈服,她愿意跟这王小倜逃跑,可也愿意嫁给“像怀孕八个月的大肚子、满嘴的大蒜味儿、比姑姑大了二十多岁、下乡坐着草绿色吉普车,身后跟随着秘书、警卫员的大人物”的县委书记。
对于姑姑这个人物,其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悲哀。
1953 年开始从事妇产工作,到1997 年退休,共接生了一万多名婴儿。
莫言-《蛙》-评论
论《蛙》——莫言莫言,是近日文学论坛中备受关注的一位作家,自2006年《生死疲劳》出版后,他就没再出一部小说,沉寂了近四年的他终于推出了自己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蛙》。
这部小说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前四部分为蝌蚪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先生的信,后一部分为一部话剧。
作品以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意。
当初,被要求看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书名很特别,貌似是描写蛙这一生物的特性,后来看来之后才为之而震撼,为“姑姑”在小说里的人物形象而感触很深。
“蛙”,全文的内容与蛙无关联,已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
“蛙”神性生殖意,而且据我所知蛙的繁殖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神之女,化万物者。
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在《蛙》中,最突出的就是“姑姑”,姑姑是个阶级观念很强的人,但她只有在将婴儿从产道中拖出来的那一刻时才会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她体会到的喜悦是一种纯洁、纯粹的人的感情。
后来她也感慨过,从事接生工作时她被人成为“送子娘娘”,蜜蜂蝴蝶到处都围绕着她,自从她从事了计划生育工作后,苍蝇都缠着她飞了。
在陈鼻出生的时候,陈额还夸张地说:感谢心姑赐名!可想而知在当时,接生孩子的任务是如此光荣而伟大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延续,更是一个母亲最基本想得到的权力。
姑姑是个心高气傲的女性代表,可在阶级面前却会屈服,她愿意跟这王小倜逃跑,可也愿意嫁给“像怀孕八个月的大肚子、满嘴的大蒜味儿、比姑姑大了二十多岁、下乡坐着草绿色吉普车,身后跟随着秘书、警卫员的大人物”的县委书记。
对于姑姑这个人物,其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悲哀。
1953 年开始从事妇产工作,到1997 年退休,共接生了一万多名婴儿。
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精选5篇)
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精选5篇)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篇1】莫言的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阵热闹欢乐气息。
就像你恰巧碰上了一个村庄的集市,你游走在人山人海中,即便没有人与你搭话,你也不寂寞。
看小说《蛙》,就像在逛着这样一个热闹的集市,一段段情节像一个个摊位,你在人群中被推着走,眼睛、耳朵仿佛都不够用了,因为那嘈杂声、那琳琅满目的货品,密集地直朝你袭来。
我本身是不太喜好这样的文字的,因为我很可能在这文字环境的感染下渐渐地就生出满心的浮躁,最后只好把它弃之不顾了;也可能在精彩热闹了一番过后,却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中意的玩意儿都没买到,刚才全是兴奋着别人的兴奋。
《蛙》,首先是这个题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作家,仅仅是题目这一招似乎已经胜出很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们。
读了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倒不是向我一开始想的纯粹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
“蛙——娃——娲”,这么一追溯,便显出此中真意了。
原来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小说的本意是为了赞扬还是批判,或是酝酿着什么更深刻的内涵。
在此只想谈谈我自己看了小说之后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觉得计划生育是一项再正常不过、明智不过的`政策了。
中国的人口那么多,造成了诸如资源匮乏、生存质量下降诸如此类的问题,再不限制人口,那还了得?我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基本也是独生子女,偶尔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们家庭思想观念的落后。
我一直以为计划生育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轻而易举就实现的事情,哪里会想到原来推行这项政策的过程是那么艰难?在小说中,在落后的中国里落后的小村庄,“姑姑”为了落实计划生育的政策,亲手杀死了多个胎儿,更间接残害了多少妇女的生命?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莫言 蛙 读后感
莫言蛙读后感《蛙》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故事。
小说以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和荒谬。
莫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法,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展现了一幅真实而深刻的历史画卷。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田小娥的女孩,她的成长经历与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在小说中,田小娥经历了家庭的破裂、父亲的被迫害、自己的被迫害等一系列不幸遭遇,但她始终坚强勇敢,不断挣扎,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命运。
通过田小娥这个形象,莫言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在历史巨变中的无奈与坚韧。
小说中还描绘了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遭遇和命运。
有的是因为自己的信仰而坚守不移,有的是因为利益而出卖良知,有的是因为无奈而选择逃避……这些形象的丰富和多样,使整个小说更加丰富和生动,也更加真实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莫言在《蛙》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描写手法,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具体。
他用朴实的语言和真切的情感,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同时,莫言还通过一些细节和象征,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荒谬,使整个故事更加深刻和震撼。
《蛙》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思想的小说,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命运的故事,更是一幅中国社会历史的写照。
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莫言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荒谬,以及人们在历史巨变中的选择和抉择。
小说中的一些对话和情节,如“蛙”这个象征性的形象,都富有深刻的启示和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仅仅得到了情感上的震撼,更得到了思想上的启迪。
总的来说,《蛙》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小说,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法,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荒诞和荒谬,以及人们在其中的挣扎和坚韧。
通过对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的再现,莫言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生动,也更加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莫言的蛙读后感
莫言的蛙读后感《蛙》是莫言的一部小说,通过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小说以蛙为主线,通过蛙的形象,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小说以蛙为主线,通过蛙的形象,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小说以蛙为主线,通过蛙的形象,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小说以蛙为主线,通过蛙的形象,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蛙的形象,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它代表着生命的延续和生生不息的精神。
蛙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蛙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蛙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小说中的蛙是一个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动物,它在不断的变化和适应中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蛙在小说中的形象是多面的,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生存状态。
蛙在小说中的形象是多面的,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生存状态。
蛙在小说中的形象是多面的,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生存状态。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蛙的形象,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它代表着生命的延续和生生不息的精神。
蛙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蛙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蛙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总的来说,莫言的《蛙》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表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蛙的形象,作者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呼吁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不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莫言小说评论】人_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_论莫言的长篇小说_蛙_
时也不惜甘愿奉献自己的生命, 用姑姑的话来
说就是“血债用血还清了”,这就是姑姑在 历 史
与伦理漩涡中的分裂状态。 计划生育高潮的时
代,没有规范的政策可言,一切手段都是合理的,
都是可行的,甚至根本不问手段。 全民动员,株
连九族,家庭残缺,把生命扼杀在萌芽状态,更有
甚者是母子双亡。 《蛙》对于“计划生育故事”的
在蛙之前还鲜有文学作品如此聚焦度地满足人们的内心渴望这是所有参与者释这一关乎个体与民族未来发展命运的宏大叙放自己的恶念的最为正大光明的渠道
人,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
— ——论莫言的长篇小说《蛙》 □丛新强
摘 要:莫言的《蛙》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 创造了独特的女性形象— ——“姑姑”。 从迎接生 命者到剥夺生命者再到还原生命者, 姑姑的命 运次第展开。 转换了的历史语境和伦理叙事,最 终让姑姑实现自我生命的终极救赎。 历史与伦 理的巨大悖论, 人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的生 存状态, 于中国特色计划生育国策的宏大叙事 语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正是作品对于当 代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
头大汗,在一遍遍地发动机器。 其实这一切都瞒 拦截姑姑的去路, 有的则从路边的草丛中猛然
不了姑姑,她的脸上浮现出悲凉的笑容,像一个 地跳起来,对姑姑发起突然袭击。 姑姑说那天晚
末路的英雄。 “她坐在船舷,低声对秦河说:别装 上她原本穿着一条肥大的黑色绸裙, 被那些偷
了,都别装了。 ”⑨就在王胆面临早产的危急时 袭的青蛙一条一条地撕去了。 姑姑说那些撕得
关键词:莫言;《蛙》;历史;伦理
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总是通过再现公 共记忆和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来透视人性世 界的复杂状态, 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有限的个体 经验和流行的社会表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莫言 的《蛙》是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的杰作。 作品创 造 了 当 代 中 国 文 学 中 的 独 特 的 女 性 形 象— —— 姑姑, 这是一个处于历史语境与伦理叙事裹挟 中的悲剧式人物。 姑姑本是接生过无数新生命 的妇产科医生, 而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国策的 历史叙事中, 姑姑的角色却成为不断限制甚至 扼杀新生命的计生主任。 在巨大的反差和深刻 的悖论中,姑姑的错位人生呈现无遗,始终存在 于历史与伦理的纠结状态。 而转换了的历史语 境和伦理叙事又最终让姑姑“脱皮换骨”,与 民 间泥塑大师郝大手联姻而携手创作泥塑娃娃, 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终极救赎。 从迎接生命者 到剥夺生命者再到还原生命者, 姑姑的命运在 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展开。 《蛙》以姑姑为中心, 铺陈各色人物, 展开当代世界独具特色的中国 生育史的画卷。 生育本是再平常不过的自然事 件,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根基,而在当代中国,却 成为异常醒目的政治事件和全民轰动的社会 事件。 历史与伦理的巨大悖论,人在历史与伦理
莫言《蛙》赏析 读后感(一)2024
莫言《蛙》赏析读后感(一)引言概述:《蛙》是中国作家莫言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以充满幽默和讽刺的语言,展现了中国社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变革过程中的种种荒诞和矛盾。
这部小说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并引发了诸多的赏析和读后感。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蛙》进行赏析,包括人物形象、社会现象、家庭关系、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艺术手法。
正文:一、人物形象1. 主人公李向前的形象描绘鲜明,他是一位年过中年的乡村医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
2. 李向前的儿子李书记塑造了一个形象复杂、自私且斤斤计较的官员形象。
3. 作者通过其他次要人物的塑造,如李向前的妻子、李书记的妻子等,进一步展现了不同社会角色的特点。
二、社会现象1. 小说中描绘了中国乡村医疗体系的困境,在普遍医疗设备缺乏、医务人员缺乏信任和偏向于利益的情况下,人们生病时往往会选择去城市就医。
2. 小说中还展现了当年中国乡村基层政府的腐败现象,通过描写李书记在农田水利局的一系列事例,表现了官僚主义和权力滥用。
三、家庭关系1.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家庭关系,李向前与他的儿子李书记之间常常因为价值观和生活观的不同而发生冲突。
2. 李向前与他的妻子在面对生活压力时,表现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团结精神。
四、历史背景1. 《蛙》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期,通过小说中描绘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2. 小说中还涉及了中国政治体制的问题,如选举制度、权力转移等。
五、作者的艺术手法1. 莫言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夸张、讽刺和幽默。
2. 小说的结构设计巧妙,通过多条线索的串联,让情节更加有层次感。
总结:《蛙》通过对人物形象、社会现象、家庭关系、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艺术手法的赏析,展现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多重矛盾和冲突。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剖析,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莫言的写作意图,也让人们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莫言《蛙》赏析 读后感
莫言《蛙》赏析读后感莫言的小说《蛙》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普通农家的命运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性的善恶与无奈。
通过阅读《蛙》,我深切感受到了莫言的独特魅力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一个农村干部的视角,揭示了中国社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动荡和变革。
小说中的“蛙”一词寓意着人们对权力的态度和对权力斗争的暗喻,莫言巧妙地将一个以“蛙”为中心的故事延展开来,通过一家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面对权力与革命的挣扎与纷争。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普通家庭的生活状态。
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命运与人性的善恶的表达也非常真实和深入。
作者在人物中注入了丰富的情感,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使读者更容易被吸引和感动。
小说的故事情节安排紧凑,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小说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发展,展现了主人公及其家庭成员在动荡的年代中生活状态的变迁,以及他们思想和精神上的转变。
这种逐渐升华的叙事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和有力。
同时,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得读者更能够深入地体验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变迁。
在《蛙》这部作品中,莫言采用了独特的语言和叙事风格,以及鲜明的意象和隐喻。
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他呈现出了一幅深邃的人性画卷。
在这个故事中,人性中的善恶、温情与冷酷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而有力。
作者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对人性有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阅读莫言的《蛙》,我不禁想到了中国历史上那段痛苦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展现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苦难和无奈。
莫言通过对历史的再现,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悲剧和人性的扭曲。
总的来说,《蛙》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思想价值的小说。
莫言通过对历史和人性的探索,呈现出了一个普通人在特殊时代中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他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革和人性的善恶。
读莫言〈蛙〉有感
读莫言〈蛙〉有感〈蛙〉读后感1在莫言的《蛙》中,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复杂情感与深刻思考的文学世界。
《蛙》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计划生育时期的历史画卷。
莫言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将那个特殊时代的人们的挣扎、痛苦与无奈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小说中的姑姑,这个曾经坚定的计划生育执行者,在岁月的流转中,内心也经历了无数的波澜。
她的形象既让人敬佩又让人心疼,她的坚持与纠结,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矛盾与冲突。
书中对生命的尊重与思考令人动容。
在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每一个生命的诞生与消逝都承载着沉重的意义。
莫言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
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生育权利、人性以及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
这部作品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使命和挑战。
而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我们也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且充满机遇的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坐享其成。
我们应当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学会尊重生命,关爱他人。
无论是身边的亲友,还是陌生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呵护和珍惜。
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我们不能冷漠旁观,而应积极参与,用自己的行动传递正能量。
我们可以参与志愿者活动,关心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要有担当精神,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矛盾等。
我们不能逃避这些问题,而应勇敢地站出来,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自己的方案。
莫言的《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让我们反思历史,珍惜现在,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蛙〉读后感2读完莫言的《蛙》,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小说以一种冷峻而又充满温情的方式,讲述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种种故事。
莫言小说鉴赏:历史观念重构_罪感意识表达与语言形式翻新_评莫言长篇小说_蛙_
莫言小说鉴赏:历史观念重构_罪感意识表达与语言形式翻新_评莫言长篇小说_蛙_几年前,莫言的《生死疲劳》曾经遭到过一些批评家的诟病。
在对《生死疲劳》、《第九个寡妇》(严歌苓)等作品进行了一番深入剖析之后,批评家邵燕君认为:“像王葡萄这样的‘一根筋’形象在近来的长篇创作中也并不鲜见。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蓝脸,余华《兄弟》中的宋凡平也都是一条道走到黑的‘牛脾气’,他们能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坚持一种非常的生活方式,完全靠‘本能’支撑。
‘本能’是固定的,生物性的,它似乎不受社会观念所左右,但实际上,这样僵硬的傀儡式人物恰是从理念里催生出来的,其纯之又纯的形象和一往直前的姿态其实很像当年芭蕾舞台上的白毛女、洪常青。
接受这样的人物不仅需要理解、认同,甚至需要信仰。
这提醒人们,意识形态果然是没有终结的。
像当年的‘革命历史小说’中那样鲜明的‘规定性’,可以以任何一种新理念的形式在‘重述’中重现,形成对历史新的遮蔽。
”①结合我自己对于莫言《生死疲劳》的阅读感受,就应该承认,邵燕君的上述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切中了莫言此作的要害所在。
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受到了一种单一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影响遮蔽的缘故,所以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对于历史意识进行的深入思考,自然也就被迫打了不小的折扣。
然而,令人感到特别欣慰的是,到了《蛙》这部长篇小说中,所具体呈现出来的却已经是一种带有鲜明自我超越性的历史观。
这一点,既突出地体现在作家关于前三十年的描写中,也清晰地体现在他关于后三十年的描写中。
其中,最能见出莫言历史观的,是他笔下那些不无血腥气息的关于计划生育场景的描写。
一方面,从中国人口的发展历史来看,如果不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就借助于官方的强制性力量,强有力地执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话,那么,拥有祖先崇拜心理以及传宗接代观念的中国人口的急剧膨胀,就实在是无法想象的一件事情。
地球就这么大,地球上可资利用的资源越来越枯竭,这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之痛与忏悔之思———评莫言的《蛙》莫言在谈到大江健三郎的创作时说:“写作新小说时我只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面对所处的时代;二是如何创作唯有自己才能写出来的文体和结构。
”①这何尝不是莫言自己创作的夫子自道。
作为一个已经写出了《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许多优秀作品的作家,莫言写作《蛙》时有很高的起点,对于像莫言这样“重复自己是可耻的抄袭”的成熟作家来说,写作最大的困惑是如何面对已有作品的挑战,在阅读《蛙》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追问,《蛙》在何种层面上构成了对莫言以往作品的超越?《蛙》如何处理莫言在谈大江健三郎时提出的两个问题?《蛙》的创作对当下的文学创作有什么样的意义?一中国当代历史是一个急速变革的历史,历史的机缘在不同的时代为人物的命运变化带来了丰富的戏剧性,在历史宏大的机制下,个人的身影是卑微而渺小的。
小说叙事的魅力在于可以自由地穿行于虚构与历史之间,以历史性和想象性混杂的人物故事去重新整理和评价历史,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乐,并获得反思历史的机会与展望未来的可能性。
在命运的播弄和历史的夹缝中,人性的卑微和屈辱在小说家的故事叙述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与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政治学家对历史时代的描述不同,小说的历史叙事既有丰富的生活细节,人性的可能性想象,也有超越于时代政治的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甚至是哲学的思索和启示。
小说家与社会历史学家的不同还在于,他不需要直接回答他的社会诊断,一切皆在人物、故事、场景等想象之中,充满模糊意味的隐喻和人物故事孕育着多种理解生活的可能性。
小说历史叙事的目的就是把读者带回到历史之中,重新回望并思索历史,在文字的缝隙中,找到人性的多重可能性和历史的某些症结。
《蛙》就是这样的一部充满历史叙事魅力的小说,小说穿行在建国后的历史时代之中,小说叙述的是关乎国人生活重要方面的生育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上,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无疑是必要而成功的。
中国又是一个有生育传统的国家,计划生育国策与国人的香火观念、生育权利之间又是有矛盾的。
当代中国生育问题对国人的生活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么严重的人口问题。
生育问题不仅仅是国家政治,也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部分,不仅仅是人口数据的变化,也是饱含着普通老百姓血泪情感的历史事实。
作为小说家的莫言以深深的责任感,看到了这样充满悖论的历史现实。
《蛙》的难度在于计划生育是一项无可质疑的“国策”,表现这样的“敏感”的社会题材,是不能超出这个基本前提的。
如何处理这样的重大题材?其文学的意义在哪里?莫言的处理方式是以大跨度的历史年代进行对照,书写在历史的变迁中人们所受到的生育政策的影响,以人的命运变化写历史,以生育线索为中心串起了人物的爱情史、社会生活史、阶级斗争史、心理发展史、精神血泪史,以毛茸茸的人物故事呈现充满悖谬的历史黑洞和人性本色。
姑姑(万心)是小说的主人公,1950年代国家提倡生育人口,姑姑是一个接生能手,接生了数千个婴儿,是受高密东北乡人■周志雄CREATIONAND CRITICISM敬重的圣母般的人物。
在阶级斗争年代,姑姑因为恋人飞行员驾机投敌受牵连,她成为社会的专政对象,受政治打击和身心摧残。
在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年代,姑姑是一个优秀的计划生育干部,她铁面无私,为工作鞠躬尽瘁,万死不辞。
她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她为革命工作牺牲了爱情,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她为维护国家的法律,赴汤蹈火般地迎接一个个的任务。
这是个为时代牺牲的人物,在她光辉的历史下,她受到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重重伤害。
作为计划生育干部,姑姑成为非法生育妇女的敌人,头上被人打棍子,走夜路被人砸黑砖头,身上有很多伤疤,被人戳着脊梁骨骂,给她最沉重的精神负累的是她逼死了几个怀孕的妇女,被人诅咒。
她的晚年是在“罪感”中度过的,一个人仿佛受了历史的欺骗,陷入矛盾的撕扯之中。
她害怕青蛙,隐喻了她一生所背负的罪恶之源。
姑姑的精神矛盾分裂症是时代造成的,它隐喻了历史现实对个人的巨大伤害。
这个曾经的“政治斗士”,其悲剧如小说的叙述人蝌蚪所说的,她“太听话了,太革命了,太忠心了,太认真了”。
但姑姑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斗士”,她医术精良,很有同情心,她不是一个冷血的人,在看到违法怀孕的小孩出生的时候,她作为妇科医生的本能也会被唤醒,甚至在面对母牛难产的时候,她也会出手,她还不止一次地无私地将自己身上的血输给病人。
这样一个充满精神光辉的人物,最后变成了剧作家蝌蚪代孕生子的帮凶,曾经的正直品格,完全化解了。
姑姑的人生命运和精神心理变化质疑的是时代对个人的压迫,在大时代中,个人不过是一枝随风的芦苇,姑姑是时代观念的受害者,是历史运动的受害者。
除了姑姑,小说中的蝌蚪、小狮子、陈鼻、王肝等何尝不是历史的受害者。
“蛙”所象征的生殖文化在当代社会左右了众多人物的命运。
蝌蚪作为一个剧作家,他最终也成为“香火”观念的不自觉继承者,追随姑姑战斗了一生的小狮子充当了观念的帮凶。
高密东北乡最漂亮的姑娘陈眉外出打工在一场大火中被毁了面容,被迫与人代生孩子充当“孕奴”为父还债,又被出尔反尔的袁腮等人欺骗,精神上饱受摧残。
王肝、王仁美等女性在国家、家庭、历史所构成的复杂困境中作为生育的“容器”丢掉了生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二据莫言自己的讲述,《蛙》的写作有一波三折的经历,早在2002年就写了15万字的初稿,主要是采取主人公坐在舞台下观看舞台上上演他创作的话剧的方式展开构思,穿插主人公的回忆,再描写剧中人的表现和观众的反应,可谓是一个多角度叙述表现历史的构想,后来觉得自己这样的写作太过“混乱”了,可能会构成对阅读者的折磨。
②这篇小说后来采用了剧作家蝌蚪写信的方式,以5封短信、5篇故事叙述加上一个剧本构成,既有多维的叙述角度,又有叙事上的明晰性,符合中国读者的接受习惯,这构成了小说结构上的创新性。
《蛙》分为三种语言叙述故事,书信、小说讲述、戏剧融为一体。
内容上,三者相互映衬,书信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戏剧是真假混合的,小说以这种真真假假的方式切入时代,让读者深思,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新颖变化,而是引导读者从小说表层超离出来,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
如同小说中李手对蝌蚪所言:“文明社会的人,个个都是话剧演员、电影演员、电视剧演员、戏曲演员、相声演员、小品演员,人人都在演戏,社会不就是一个大舞台吗?”现实和戏剧的内在本质被人物一语道破,在这里获得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蛙》中蝌蚪写给杉谷义人的书信是以一个文学青年向一个文学家请教的口吻写的,涉及的主要事情是如何进行文学创作,如何将姑姑的事情写成文学作品。
这种叙述的方式极大地扩充了小说的内容,使小说有了多重意义空间。
比如蝌蚪写给杉谷义人的信中说:“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终于控制了人口暴增的局面。
实事求是地说,这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是为全人类做出贡献。
毕竟,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
地球上的资源就这么一点点,耗费了不可再生,从这点来说,西方人对中国计划生育的批评,是有失公允的。
”这是从政治层面上来讲的,形成了对故事的补充和映衬。
再如在另一封信中说:“十几年前我就说过,写作时要触及心中最痛的地方,要写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
现在,我觉得还应该写人生中最尴尬的事,写人生中最狼狈的境地。
要把自己放在解剖台上,放在聚光镜下。
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大言不惭地说过:我是为自己写作,为赎罪而写作当然可以算作为自己写作,但还不够;我想,我还应该为那些被我伤害过的人写作,并且,也为那些伤害过我的人写作。
我感激他们,因为我每受一次伤害,就会想到那些被我伤害过的人。
”在这样的段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评论小辑074CREATION AND CRITICISM落中,说出了小说写作的意图,引导读者去忏悔,去深入地思考小说故事叙述中沉甸甸的一面。
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是剧本,这个蝌蚪创作的剧本在内容上是小说故事的延伸,采取的形式是戏谑的,历史上的高密县令高梦九断的案子是今天的,官府被买通,采取了一种遮人耳目的方式断案,这个颇有寓意的情节戏谑了历史没有进步,在经济发展的当下时代,政治黑幕并不比历史上任何时代少。
《蛙》的叙述很紧凑,毫不拖泥带水,故事的推进很快,没有过多的冗繁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描写很简练,看上去像是一幅幅工笔画。
小说选取的是几个不同时代的片断性的故事,以几个核心人物为中心,进行发散,小故事大时代,以少胜多,在20多万字的篇幅中书写大跨度的历史时代。
莫言早期小说中那种感官铺张的“炫技”式写法在《蛙》中有较大的改变。
莫言有宽广的世界文学视野,但他的叙述定位是中国式的,他采用的是中国式的讲述,写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说,清晰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国当代历史,中国的社会现实,都是中国读者所熟悉的。
《蛙》的中国式叙述也体现在小说所塑造的人物的精神气质上。
小说所写的人物多是高密东北乡的奇人,小说以奇事来写奇人,这与中国古典小说中那种适当神化、拔高人物的写法极其相似。
奇人,或是一种有独特个性的人,或是有特殊艺术才能的人,或是有传奇人生经历的人。
姑姑是一个奇人,精神上的血脉可以延伸到《红高粱家族》中“我奶奶”式的奔放人格,泼辣大胆,敢作敢为,勇于担当。
姑姑的奇还在于她传奇般的接生技术,那种敢于赴汤蹈火的工作热情,以及聪明干练的工作方法。
秦河、郝大手的奇在于捏泥人的手艺,王胆的奇在于痴情,袁腮的奇在于算卦、给人取避孕环等“奇技”。
奇人奇事是中国传统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塑造的多是类型化的人物,但莫言面对的是21世纪的读者,他当然不能简单地写类型化的人物,而是在传奇人物的个性中增加了多面性,比如上文分析的姑姑形象,再如剧作家蝌蚪是个性格暧昧的人。
与奇人相联系的是他们的奇事,陈鼻的经历,陈眉代孕,蝌蚪的婚恋史等等都具有传奇意味。
《蛙》也不是简单停留在传奇故事上,还揭示了这些人物故事背后溅着血泪的一面,传奇故事中有着深厚的心理基础,还有饱满、生动的生活细节,小说不是简单地天马行空虚构奇事,而是将严肃的社会批判与传奇式人物故事的讲述结合在一起。
莫言多次说到小说家的风格就是作品的语言风格,这部小说的语言创新体现在莫言自如地运用了多重笔墨。
一是政治语言。
这体现在文革时代的人物语言中,以姑姑的讲话为代表。
“姑姑严肃地说,你们年轻人,要听党的话,跟党走,不要想歪门邪道。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是头等大事。
书记挂帅,全党动手。
典型引路,加强科研。
提高技术,措施落实。
群众运动,持之以恒。
这段姑姑的话很夸张,塑造了一个深受政治影响的人物形象,在字里行间隐隐地表达了历史的揶揄。
第二种是朴素、简洁的叙述语言。
“在河边钓鱼的闲人杜脖子亲眼看到我姑姑从对面河堤上飞车而下,自行车轮溅起的浪花有一米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