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压强 教案(全)

第九章 压强  教案(全)
第九章 压强  教案(全)

第九章压强

9.1.1压力和压强

【学习目标】

1.知道压力概念,会画压力的示意图和会求压力大小。

2.知道压强的概念、压强公式和单位,会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重点难点:

1.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压强的计算。

2.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力的画法。

学习内容:压强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9-P31上面文字内容和插图,重点内容作上记号,记一记。

【自学检测】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阅读课本后我们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_有关。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一、压力

1.在修公路时压路机把路面压平,手向墙上按图钉时都给对方施加了一个力,想一想这些力的方向有什么共同特点。

(1) 垂直受压物体,(2)指向受压物体。

可见: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方向是指向受压物体。

2.物理学中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方向是垂直于受力面,指向受力物体_,画出下面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示意图:

3.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如何?下列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是怎样产生的?如图物体重10N,说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小和重力大小的关系。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参看课本的实验(图9.1-3):

1.怎样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海绵的凹陷程度。

2.怎样改变压力的大小?在桌子上加减砝码。

3.怎样改变受力面积?桌脚朝下或桌面朝下。

4.比较乙、丙,压力一定时,受的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比较甲、乙,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5.在这个探究实验中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①性质不同:压力是弹力,重力是引力;②方向不同:压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压力与重力联系:只有放置在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的重力才等于水平面受到的压力。

【即时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重力就是压力

B.压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总是一致的

C.压力和重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有的压力是由重力产生的

D、所有压力的大小与重力无关

2.如图所示,物体A对斜面压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D)

3.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一端削尖,已用得很短的铅笔两端试一试,两指间的凹陷程度是不同的(填“相同”或“不同”),这表明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

4.判断下图桌面受到的压力F压与物块重力G物之间的大小关系。

F压=G物_F压=G物

F 压=F +

G 物 F 压=G 物-F

F 压=F -

G 物 F 压=F _

学习内容三:压强及计算

【自学检测】

1.定义:在物理学中,物体所受的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的比叫做压强,用公式表示为p =F S

_。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到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2.单位:公式中力的单位是牛(N),面积单位是平方米(m 2),压强单位是Pa(N/m 2)。

3.换算关系:1Pa =1_N/m 2,2Pa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1m 2面积上受到压力是2N 。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1.学习P31例题思考:①本题所求未知量是什么?②要求未知量必须知道哪些量?③先求什么?后求什么?④计算时,单位要统一成什么单位?

2.将一重10N 的底面积为1dm 2的正方体放在一上表面积为1m 2的水平桌面上,正方体对桌面的压强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解:最大压强p 最大=F S =G S 小=10N 14

×1×10-2m 2=4000Pa ,最小压强p 最小=F S =G S 大=10N 1×10-2m 2

=1000Pa 。

【精讲点拨】

1.应用压强公式p =F S 及变形式F =pS 和S =F p

可以计算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 2.在应用压强公式计算时,要先把单位换成国际单位后再计算。

3.受力面积是指接触部分的面积,而不是物体的底面积或表面积。

【即时练习】

1.一个质量是60kg 的人,仰躺在硬床上和“席梦思”软床上,身体与床的接触面积分别为0.01m 2和0.4m 2,请你计算人受到的压强各是多少?

2.人站立时和行走时,对地面的压强一样吗?估算一下站立时对地面压强多大?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9.1.2 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学习目标】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利用和控制压强的现象。

重点难点:

利用增大或减小压强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31~P32文字内容和插图。

【自学检测】

根据压强公式知道:要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要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请用压强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指出P31四图各采用什么方法增大或减小压强?

2.交通部门为什么限制货车超载?(减小压力从而减小压强)

3.为什么房子地基做得又宽又厚?(增大受力面积从而减小压强)

4.由同种材料制成的质地均匀的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高都为h ,底面积不同,静置于地面上,分别求出它们对地面的压强。(提示:设底面积分别为S 圆柱、S 正、S 长,密度为ρ,推导结果p 圆柱=p 正=p 长=ρgh )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圆柱体、长方体等柱状物体压在水平面上的压强只与ρ和h 有关,而与S 无关,计算公式为P =ρgh 。

2.在计算压强时,先确定压力和受力面积,怎样确定受力面积的大小呢?受力面积是指两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的实际接触面积,不一定等于施压物体的底面积或受压物体的表面积。

【即时练习】

1.P32页第2题。

2.如图所示,物体A重30N,B重15N,物体A的底面积为10cm2,物体B的底面积为5cm2。则

(1)A对B的压强多少帕?

(2)B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少帕?

(提示:A对B的压力的受力面积是B的底面积,B对桌面的压力是A与B的总重力。) 2.P32第4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9.2.1液体压强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形成液体压强的原因。

2.掌握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2.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因素的实验设计。

学习内容一:液体压强特点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P33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然后观看演示实验(图9.2.2)

【自学检测】

家里水池底部的橡皮塞容易提起,装满水后橡皮塞不易提起,证明水对容器底_有压强,液体能从容器的侧壁喷出证明液体对容器侧壁_有压强,喷泉能向上喷起说明液体向__上___也有压强,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1.常用测液体压强的仪器是什么样的?压强计由哪几部分构成?

2.认识压强计:我们用U型管压强计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它是根据U型管左右液面产生的高度差_来反映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

2.教师演示:

(1)将U型管压强计的探头伸入水中,发现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__有__高度差,说明液体内__有__(均选填“有”或“无”)压强。

(2)保持探头中心在水中同一深度处,使探头向不同方向,发现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产生的高度差相等_(“相等”或“不相等”),说明在同一液体的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_(“相等”或“不相等”)。

(3)增大探头在水中的深度,发现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产生的高度差变__大__,说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_(“增大”或“减小”)。

(4)将探头分别放在水、盐水的相同深度处,发现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产生的高度差不相等_(“相等”或“不相等”),说明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_有关,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密度大的液体的压强大。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同一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具有重力和流动性。

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即时练习】

P38第1、2题

学习内容二:液体压强大小计算方法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35至P36上面文字内容和插图,特别是液体压强公式推导过程,弄清每步换算的理由,记住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自学检测】

1.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ρgh。

2.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p——压强——帕斯卡(Pa)

ρ——密度——(kg/m3)

g——重力与质量的比值——(9.8N/kg)

h——深度——(m)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1.液体压强公式推导过程:请同学们思考:如图9.2.3所示,液面下的h米深的S面上,液体产生的压强的方向怎样?讨论:

(1)处在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各点的压强有什么特点?

(2)能否用我们已经学过的计算压强的公式p=F/S进行解答?

(3)所取S面以上的液体柱重力如何表达?

(4)液面下h米深的压强如何表示?

总结: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由此公式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跟液体密度_和所处液体深度_有关。

2.学习例题:

思考:本题分几步计算,每一步用到公式是怎样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3.尝试练习:P38第4题。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总结归纳:

使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时,应该注意问题:

(1)P=ρgh是液体压强的专用公式,但对于置于桌面上的均匀材料组成的直柱形固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同样适用。

(2)计算时,各物理量要统一到国际制单位。

(3)公式中“h”表示压强处到液面的竖直长度(高度)。

(4)非直立柱体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可用P=ρgh计算,不能用P=G/S计算。

(5)非直立柱体时液体容器底的压力可用F=P S=ρgh计算。

例题分析

例1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里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A、B两点到量筒底部的距离相等,则这两点液体的压强P A和P B的大小关系是(B)

A.P A>P B B.P A<P B

C.P A=P B D.无法判断

解析:柱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大小等于液体重力,即F水=G水,F酒精=G酒精,“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可得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 水=P酒精,因为“A、B两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相等”,A、B两点下方的液体对容器底压强P A下〉P B下,A、B两点的压强是两点上方的液体产生的,则P A=P水-P A下,P B=P酒精-P B 下,即解。

例2下图是三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容器壁厚忽略不计),装有同种液体,则液体对各容器底部的压力F与液体重力G的大小关系怎样?

解析:以圆柱形容器为例,容器底受到的压强P=ρ液gh,压力F=PS=ρ液gh·S=ρ液gV液柱=ρ液gV液=G液,底小口大的容器底受到的压强P=ρ液gh,压力F=ρ液gh·S=ρ液gV 液柱<ρ液gV液体=G液,底大口小的容器底受到的压强P=ρ液gh,压力F=ρ液gh·S=ρ液gV柱>ρ液gV液=G液。

【即时练习】

1.一烧杯中盛满了水,现将一木块放入水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强(A)

A不变B变大C变小D无法确定

2.上面第2题中如果装入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则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大小关系怎样?

(提示:由V甲>V乙>V丙,所以ρ甲<ρ乙<ρ丙,p甲<p乙<p丙)

【当堂练习】

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9.2.2连通器

【学习目标】

连通器原理及连通器应用

重点难点:

连通器的应用分析

学习内容:连通器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36至P37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记一记。

【自学检测】

1.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2.连通器的特点(原理):连通器里装入同种液体且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是相平_的。

3.列举生活和生产中,应用连通器的实例。

【合作探究】教师巡促指导

1.为什么各容器的液面是相平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带领学生画图分析原因。

分析:如图所示,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因为液体静止,所以液片处于静止平衡状态,则液片两边所受压力相等,又因为液片两边的面积相等,根据p=F/S可得:液片两边所受压强相等。即p左=P右,当容器里只有一种液体(ρ一定)时,由P=ρgh得,h左=h右,两管液面高度相等,即两管液面相平。

2.如果连通器各容器中装的不是同种液体(黑板上画出草图),液面还会相平么?为什么?先做一做,然后用刚才的方法分析。

3.如果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但是连通器处于运动状态,液面会相平么?

4.阅读课本P36页“想想议议”“科学世界”,了解连通器的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自来水管与水塔是怎样形成连通器的,这样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各自的结构又有何不同?

5.连通器还有一个重要应用——船闸,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况说明船闸的工作过程吗?观看船闸视频(或图9.2.7)。

分析:船由下游通过船闸驶向上游的示意图:A﹑B是两个阀门,C﹑D是两座闸门_,当打开阀门B_时,下游跟闸室构成连通器,闸室内的水流出,待闸室里的水面跟下游水面相平时,打开闸门D_,船驶入闸室,关闭D和B,再打开阀门A_时,闸室跟上游构成连通器,上游的水流进闸室,闸室水位逐渐上升,待闸室水面跟上游水面相平时,打开闸门C_,船驶入上游。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连通器里如果盛有两种不同液体时,液面不相等。

2.细玻璃管与一个带喇叭口的玻璃管间用软胶管相连,如图所示.内有一定量的水,当喇叭口慢慢向上提起时,左管内水面(C)

A.向上移动,但总比右管水面低

B.向上移动,但总比右管水面高

C.向上移动,但总与右管水面相平

D.不移动,两管水面相平

(分析:当喇叭口向上移动时,使左管内水面上升,根据连通器原理,两管水面始终相平。)

【即时练习】

1.在图中的几种情况中,不能称为连通器的是(C)

2.如图所示,盛有同种液体的连通器在斜面上静止时,有关液面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3.课本P38第5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第3节大气压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或事例,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认识气压计。

3.了解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知道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4.知道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了解高压锅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具有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类比、等效替代等方法。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尝试运用气体压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有关研究大气压强的人物和史料,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

2.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纠正一些片面认识,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

3.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理解,认识大气压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用废矿泉水瓶、吸管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

教学难点

1.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方向。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

3.测量大气压的大小。

教具准备

玻璃杯、硬纸片、注射器、钩码、长滴管、红墨水、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演示实验: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可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可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3.将挂物钩的吸盘压在光滑的墙壁上,再将重物挂在钩上,吸盘依然不会脱落。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实验时,硬纸片和吸盘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就知道了。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师提问:是什么力使硬纸片和吸盘不会掉下来?

教师讲解: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跟液体相似)。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作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多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讲述: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学生实验:学生按下图所示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教师总结: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探究点二:大气压的测量

多媒体展示:托里拆利实验。

讨论:管内水银为什么不继续下落?

教师讲解:这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的汞柱,也就是说大气压跟760mm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学生活动:计算大气压强的值。p=ρ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教师总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1.013×105Pa,它相当于在1cm2表面受到10N的压力。通常人们把760mm汞柱所产生的压强,叫作一个标准大气压。

讨论:大气压作用在一个人手掌上的压力约为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为50kg的人站在你手掌上产生的压力。这么大的压力,我们为何感觉不到呢?(因为人体内也存在压强,内外压力相互平衡;另外,人长期生活在大气中,已经适应这种环境了)。

针对托里拆利实验,请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玻璃管内径变大,管内和管外水银面高度差如何变化?

2.如果往水银槽内多倒些水银,管内和管外水银面高度差如何变化?

3.如果玻璃管倾斜,管内和管外水银面高度差如何变化?

4.如果玻璃管内水银柱上方进入一些空气,管内和管外水银面高度差如何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指导,加深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的理解。

教师:大气压是固定不变的吗?大气压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拿着自制气压计从楼下到楼上,观察玻璃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

拓展: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变化的规律:在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大约降低100Pa。

探究点三: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多媒体展示:电影片断——红军爬雪山的情景:茫茫雪山上,狂风卷着雪花。山高路远,气压又低,战士们呼吸困难,但他们仍然坚持着,相互搀扶着前进……炊事员支起铁锅,用那少得可怜的粮食和雪水做出“煮不熟”的饭……恶劣的天气,饥寒交迫,一些战士牺牲了……

讨论:看了影片,你想到了什么?影片中哪些情景与大气压有关?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举例说明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让学生观察下面的现象,思考如何解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1.大气压的大小与海拔高度有关: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稀薄,气压减小。

2.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高原反应——初次进入高原,空气稀薄,吸进来的空气中含氧量减少,造成缺氧,加之气压较低,使人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

讨论:刚才同学们提到,为什么高山上用普通的锅很难将饭煮熟?怎样才能把饭煮熟呢?

教师讲解:这是因为水的沸点与水面上的气压有关。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液体沸点升高;液体表面的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

教师介绍:高压锅的工作原理。

教师介绍: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三、板书设计

第3节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存在

(1)大气压的概念

(2)大气压的特点

2.大气压的测量

(1)大气压的大小: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2)标准大气压:p0=1.013×105Pa

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1)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2)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3)应用:高压锅、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水泵

1.本节内容多,大气压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感受不像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那么直观,大脑对知识刺激产生的印象不太深刻。

2.托里拆利实验过程展示不够,学生对实验过程不是很清晰,对现象的理解不透彻。

3.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不明确,课后了解了他们哪些知识未听懂。主要有:(1)

大气压到底是怎么产生的?(2)为什么大气压朝向各个方向?(3)为什么大气压等于高为760mm汞柱产生的压强?这些需要教师作必要的说明,告诉他们本节课知识需要认识到什么程度,至于他们的疑问,有的不需要掌握或者暂时还很难讲清楚。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认识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相关现象,体验由流体压强差产生的力。

2.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会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3.知道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气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各种现象。

2.通过实验,体会并能够解释气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3.体验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由于流体压强差异而产生的自然奥秘,引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培养学生交流讨论意识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压强优秀教案课程.docx

9.1压强 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中学刘顺才 【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课标解读】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课标将该知识点定位在“理解”层次,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对于压强知识,学生几乎是一无所知,虽然压强的概念学生非常陌生,但压强的实例在生活中却很广泛,素材非 常丰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来看,只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和理解压强都将变得容易。也为 后面液体﹑气体压强和流速与压强的学习打下基础。 2.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属于“了解”层次,是巩固压强概念和深入学习的需要,同时更是 为了让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教学内容】 会运用压强公式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压力、会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运用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计算。 【教材分析】 《压强》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与浮力》的第一节。本节 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压力,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思想因素有关,什么是压强,怎样增大和 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 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本节教材从 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 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 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 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 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压力,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理解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的概念,会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得出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 1. 理解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2.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与知识并重。 【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鸡蛋、缝衣针、砝码、磁条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气球、短铅笔、海绵、橡皮泥、小桌、钩码等。 【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压强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09) 课题: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一)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 F = 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 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⑸重力与压力的区别:(二)、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_____、________ (三)、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⑶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 :帕斯卡(Pa );F :牛顿(N )S : 米2(m 2 )。A 、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 F (一般F=G=mg )和受力面积S (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F F F F F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 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 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四)、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五)、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 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 例1:三个质量均为2千克的物体,如图放置,处于平衡状态,试分析它们对接 触面的压力和重力的关系?(实物投影,请同学们作出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 例2、海淀区图1中,采用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的事列是()

第九章第一节 《压强》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是力的概念的延续——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概念是这一章的核心,也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时也经常用到。明确概念是关键,应用概念是重点。理解压强概念最关键的是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猜想预测能力,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而压强知识的应用,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一定的兴趣,但由于多数物体压在另一物体表面时,形变并不明显,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这一个点。同时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利用压强知识解释相关现象的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暴露出各种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和互相纠错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力的概念。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并能建立起压强的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帕(Pa)”。 4、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能用来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2、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2.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 通过探究过程建立压强概念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法和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等方法。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完整)初中物理、液体的压强教案

《液体的压强》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 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 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 的大小和方向。 ◎ 尝试采用不同实验方法探究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和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 能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解释相关现象,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难点:正确理解液体的深度,能从题设条件中分析出隐含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准备好实验器材:薄塑料袋、盛水的容器、、矿泉水瓶两个(一个瓶身扎竖直方向扎三个小孔,各异底部挖空、侧壁扎一小孔、瓶底瓶盖包上橡皮膜的各一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坝上窄下宽,为什么潜水需要不同的装备,还有海洋馆的潜水员,被压扁的深海带鱼,看起来非常厚重的潜水艇,是不是在水里面存在一双无形的打手对这些东西有压力作用呢?是不是就可以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 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 上节课我们学过固体的压强,一物体由于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作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大小我们把它叫做压强,满足公式S F P ,那液体的压强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做几个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一)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实验(做实验前可想让学生猜想实验现象,明确观察目的,做好观察的思想准备。) 1.用封膜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①竖直放置,装入水,发现下端的橡皮膜向下突出,说明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容器下方有压强。 ②水平放置,装入水,发现两端的橡皮膜向外突出,说明液体由于流动作用,对容器侧面有压强。 ③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用扎了孔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①矿泉水瓶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教案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具: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课文76页14.1 - 1蝉及14.1 —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一一压强 二. 新 课教学j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F G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 ?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如图1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图1) (二)压强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 ?提出问题2?进行假设和猜想3?设计方案(实验)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5 ?分析现象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 F S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 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一平方米(m 2) 1Pa = 1N/m 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 m 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20No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 减小压力(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 增大压力(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课本P79----3、4 六?教学后记: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压强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知识回顾: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播放视频《踩气球》 从同学们看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一)压力: 让学生观察3幅图片,总结出压力的定义 2.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结合3道组图题,强化学生对压力的定义理解 3.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二)压强: 1.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观察图片雪地里的两个孩子 学生讨论: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体重差不多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深陷雪地,一个没有呢?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 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自己选择,设计并进行实验.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师]大家利用“练习三”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压力与受力面积大小的比值有关系。 师]物体所受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压强的应用: 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练习1.一本重2.5N的教科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4.7×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 N.每只脚掌面积600 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师]同学们对压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本节课开头照片中看到的现象呢?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师]观察几幅图片,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

第九章第一节压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2)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并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掌握控制变量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实验在物理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压强概念、利用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概念及公式。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小桌子、沙子、钩码、一次性碗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观察教材中P29三幅图片:(1)茫茫白雪中的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但是一个陷下去了,而另一个却没有,这是为什么? (2)小小的蚊子可以把口器能把皮肤刺破,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2. 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 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 么问题吗?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 1、压力 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水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时,人对地或水杯对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水杯放水平桌面上时对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讨论:刚才谈到的两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1 )概念: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注意: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 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压强》教案 知识 1、知道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与 2、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 技能 3、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学 4、能用压强解释日常现象目 标 1、学习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过程 与方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法 3、学习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问题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情感 态度乐于用压强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与价 值观 重点压强的概念 难点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 器材海绵、细沙、小板凳、橡皮泥、削尖的铅笔、气球、缝衣针、钩 码、大铁钉、弹簧秤、木条、细线绳。 在设计活动和组织教学时,本着贴近生活、从学生 学的实际出发,创设出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积极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参与的意识,提高参与能分力;通过准备教具,亲历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析

方法,及时的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巩固提高使学生 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过程 环节主要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思考,进入情境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讲述,创设引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轻灵情境 的在雪面上自由自在的滑动,你知 入道这其中道理吗,学了这一节的内 容之后你就会明白了 一、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了解压力的概念讲述压力新的概念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讨论压力作用效果 引导启发可能有关的因素 2、前面我们学过力的作用效果,我学生设计们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压设计探究实验进行 探究实验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会有大有小,探究活动 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巡回指导授 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呢,首先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一 下你们的观点,然后用桌面上的器 材设计实验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课 有关因素,检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 果是否合理 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或数 小有关,与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总结分析据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区分压力与压力的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课《压强》教学设计 姓名: 李红波 单位:五龙口一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课 《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引入物理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教学准备 气球、水槽、沙子、砝码盒、压力小桌等。 五、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我们前面刚学习了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现在老师挤压气球时,手对气球有力的作用吗?如果手对气球有力的作用,那么这个力是什么力?力的作用效果如何?引出压力的概念。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先给学生出示一张踩气球的活动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我和同事通过在气球上放木板的方法,让一位同事真正站在气球之上的视频,并提出为什么放上木板后气球没有被全部压爆,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

初中物理《压强》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压强》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适用年 八年级 级 所需时 4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主题单元内容是在前面力的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时需用到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重力、密度,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等重要知识。所以,本章知识也是初中力学知识的延续和综合,学习这些知识对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知识较抽象,学生感性经验少,所以应加强实验,如探究液体的压强,了解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题划分三个专题:认识压强的概念;探究液体压强及大气压强的特点;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重点:理解压强概念、单位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掌握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特点,及决定液体压强的因素,知道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

系。 难点:对压强定义式的理解和应用;对液体压强特点的探究和理解;大气压强解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报告单、一份“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利用身边常见废旧物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挖掘身边资源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八下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

§9.1压强—教学设计 一、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 1、压力作用的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会设计实验定性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知道压强的物理意义;理解压强的概念。 3、会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即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学生很容易列举事例,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学生也容易找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但用语不一定规范,比如把压力说成重力。这里需要老师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正确压力的概念及它与重力的区别。压强的定义、公式,因为学生已经学过速度,只要老师稍作引导,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只是在应用公式时,老师要强调公式中的压力一定要写作F,不要写成G,即使有时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生产生活的例子,相信他们会有兴趣以及有能力找到并总结出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三、思考题设计: 1、利用你的身体或身边的一些物品来产生压力,你对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想法?---同位交流 2、请你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说出你猜想的依据-----小组交流 3、你能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实验需分几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4、(1)这个实验能否定量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因素的关系?你有什么办法得出定量的结论?你是否觉得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看书标出压强这个物理量,了解其物理意义 (2)你能给压强下个定义吗?(类比速度)根据定义,请写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看书标出压强的计算公式p=F/S,了解各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 5、(1)压强公式p=F/S中的F是压力,而不是物体的重力,你能区别压力和重力吗?(教师板图三种情况下支撑面受到的压力:①水平面②竖直面③斜面) 总结得出:压力的定义并强调压力的方向。 (2)S指受力面积(亦指接触面积),而非物体的表面积。(教师在此多列举事例让学生比较,如:人站立时与走路时;小物体放在大物体上面与大物体放在小物体上面;一本书放在桌子中央与书的三分之二放在桌子上面等等。) (3)应用压强公式解决1-2道简单的计算题,强调应用公式时的注意事项。 6、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你有办法控制压强大小吗?请说出你的办法并列举事例。---同位交流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 压强

9.1压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理解压强概念和压强公式,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结合生活实际明确改变压强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3.通过简单估算处理,使学生体会、学习估算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课前准备 课件、多媒体设备、金属块、海绵块等。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如图所示,在厚厚的积雪中,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在积雪中行走的男孩会陷入雪里,而穿上滑雪板的女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今天这节课——压强。 教学活动 一、认识压强

讨论交流: 学生甲:行走在积雪中的男孩之所以下陷,是因为他受到的重力大,他对雪地的压力大于雪所承受的压力。 学生乙:穿滑雪板的女孩之所以能在雪地上自如行走,可能是滑雪板把压力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减弱了压力的作用…… 学生丙:猜想对不对,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阅读教材P36,做“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 1.提出问题: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1)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2)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提问:(1)如果要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关,应该怎样做?实验方法是什么?(2)如果要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是否有关,应该怎样做?实验方法是什么?4.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如图9-1-2所示: 5.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1) (2) 实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系。 实验结果: (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的引入 感受压强:带领学生做图9-1-3的小实验,让学生描述手指的感觉。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压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知道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5、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3、学习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经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活动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用压强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有效组织好探究活动归纳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真正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 一、直观演示法: 通过实验直接呈现,让学生直接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给学生产生对压强的直接的感受,及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讨论法: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发表观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讲授法:

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四、强化方法: 介绍公式后,通过在课中强化练习和课后作业来加强学生对压强的理解和公式的运用 【课时设置】 一个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设计活动和组织教学时,本着贴近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出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参与的意识,提高参与能力;通过准备教具,亲历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及时的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巩固提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软毛巾一块,木盒一个,钥匙串,一个三角尺,一支铅笔。 (学生)课前认真进行预习。 【教学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压强》教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 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的核心概念。《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要求只有四条,压强是其中之一,可见压强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用重要地位。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中学生还将学习另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功率。学生在形成速度、密度概念的过程,为本章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样,理解压强概念,反过来有助于速度、密度概念的巩固、深化。 本节内容由“压强”“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两部分内容彼此关联,只要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顺利解决减小和增大压强的问题。压强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策略

2021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压强教案 (全国通用版)(全国通用版)

年级八科目物理时间 标题第九章压强中心发言人成员 一、教材分析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课标要求理解的只有四个,压强就是一个,可见其重要性。同时也为下一章浮力的计算埋下伏笔。教材通过四个过程来实现对压强的理解,即由实例感知压力的效果;用探究实验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用比值定义法引入压强概念;最后讨论生活实践中增大或减小压强的问题。液体压强从水从瓶子壁流出引入感知液体压强的存在;以压强计演示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并且以长方体液柱为研究对象,理论推导液体压强公式;有活动或实例认识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对于大气压,通过空气和液体都具有流动性的对比,由液体拓展到大气压强。然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运动流体压强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生本章知识以前,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二力平衡的知识都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概念都有所接触或使用过,并不陌生,但是很少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特别对压强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显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在实际教学当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注意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教学内容,并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科学同年级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压强奥秘的兴趣,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①会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压强的概念; ②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④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⑤训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压强知识的理解系统化、条理化。 ②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受态度与价值观

初二物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案一修订稿

初二物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案一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教版《14.4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 1. 本节知识技能要求是初步了解,所以大量的实验和现象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课堂中我设计了十几个实验和生活现象,使学生在“兴中启”、在“趣中探”,做到在兴趣中寻找规律,理解规律。 2. 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得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课题,我设计了7个小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然后回过头来再让学生设计实验解释生活现象,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学习理念。 3. 对“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与气体类比的方法,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形成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生活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最后的创造活动中,先通过阅读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利用“机翼”进行逆向思维的创造方法,解决跑车“飘”起来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课件展示三个生活情景 1. 一阵秋风吹过,地上的落叶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 2. 冬天,风越刮越大,带烟囱的炉子里的火越着越旺,火苗越蹿越高。 3. 居室前后两面的窗子都打开着,过堂风吹过,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的门被吹开了。 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科学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揭示这个小秘密。 二、学生实验、确立研究课题 (一)学生实验 教师布置给学生以下七个实验,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选择其中一部分,根据要求进行实验(选择的实验越多越好),提醒学生注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1. 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图1)。 图12. 将一张纸折成∩形(图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纸的下方与桌 面之间的空间吹气,观察现象。 图2 3. 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图3),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9.1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通过第七章“力”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压力而言,它使物体产生形变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而且还跟物体所受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引入了压强这个物理量。 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它会成为后续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等知识的基础,更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本节课是压强的第一课时,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达成前两个段标。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实验器材的特点,设计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是压强概念引入的前提,所以,做好该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 “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实验结论,直接给出压强的概念。紧接着给出简单的计算例题,让学生及时学以致用,根据学到的压强公式,解答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压强公式的理解,同

时,教材给出解答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明确压强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 (2)能设计并完成实验,分别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3)掌握压强的概念,能写出压强的公式、单位,并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 (2)通过实验,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的关系,压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关系,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3)通过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写出压强公式、单位,并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素养 三、学情分析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压强

第九章压强 9.1.1压力和压强 【学习目标】 1.知道压力概念,会画压力的示意图和会求压力大小。 2.知道压强的概念、压强公式和单位,会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重点难点: 1.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压强的计算。 2.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力的画法。 学习内容:压强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9-P31上面文字内容和插图,重点内容作上记号,记一记。 【自学检测】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阅读课本后我们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_有关。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一、压力 1.在修公路时压路机把路面压平,手向墙上按图钉时都给对方施加了一个力,想一想这 些力的方向有什么共同特点。

(1) 垂直受压物体,(2)指向受压物体。 可见: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方向是指向受压物体。 2.物理学中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方向是垂直于受力面,指向受力物体_,画出下面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示意图: 3.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如何?下列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是怎样产生的?如图物体重10N,说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小和重力大小的关系。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参看课本的实验(图9.1-3): 1.怎样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海绵的凹陷程度。 2.怎样改变压力的大小?在桌子上加减砝码。 3.怎样改变受力面积?桌脚朝下或桌面朝下。 4.比较乙、丙,压力一定时,受的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比较甲、乙,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5.在这个探究实验中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①性质不同:压力是弹力,重力是引力;②方向不同:压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压力与重力联系:只有放置在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的重力才等于水平面受到的压力。 【即时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重力就是压力 B.压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总是一致的 C.压力和重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有的压力是由重力产生的 D、所有压力的大小与重力无关

压强第一节

第9单元压强第一节《压强》第一课时 一、概述 ◇初中物理 8年级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9章第一节第 1课时 ◇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活动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间接强化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本节课,是留在沙滩上的脚印和捏笔时手指的不同感觉将学生带进了压强的学习之中,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和积极性。在学生探究出了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按图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对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知。这时利用课件展现八组学生倍感亲切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分类,并从中找出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途径,这些会使学生感到物理不是抽象而枯燥的,而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趣味盎然。在课后,又引导学生通过采访、调查、网络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本学所学知识分析“国道不堪重负”的原因,并结合社会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和利用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2.研究式、协作式和问题解决式(自由开放,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节课,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环节中,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照单抓药”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索发现的空间,表现在:一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器材,甚至从身边找一些代用品来完成实验;二对同一探究问题,探讨出多种实验方案,摆脱了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探究的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