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德为先——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德为先——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
发表时间:2010-11-18T11:46:25.17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孔祥丽[导读]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孔祥丽(青海师大07级语文硕士研究班青海西宁810008)摘要: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当前的“重智轻德”现象、
孔子的德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对现代德育教育的指导作用两方面来谈谈德育教育的地位。关键词:教育德育智育首位大教育家孔子认为教育的作用首先是育人,也就是先教学生学会做人。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是对社会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的人,这种人本事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所以教育决不能只看智育,而必须强调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存在较明显的“重智轻德”的倾向,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时有发生。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即对大众博爱、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他提出的具体方法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实施步骤则是“孝、悌、忠、信”。“推己及人”就是要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孝、悌、忠、信”就是要把对自己亲人的爱心逐渐扩展到周围人群,从而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简言之,孔子认为教育学生应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根本任务。在《论语》中孔子认为,教育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德育是基础,另外三个方面就是达到德育目标所应具备的基本因素。当然,孔子并没有完全忽视文化知识对道德的影响。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存仁德的人安于仁,存知识的人利用仁,因为智者认识到道德对他具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去实行仁德。孔子还说:“未知,焉得仁?”没有知识,怎样能够算得上仁呢? 由此可见,孔子是把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作为同一过程和同一目的的两个方面;以道德教育为先,以知识教育为次;道德教育通过知识教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
一、孔子把道德看作在社会立足的关键《论语》一书中,大多讲的是有关人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他把培养人的道德修养放在学习具体知识之前。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又认为仁政德治。他把实现仁政的希望寄托在贵族卿、大夫、士的身上,亦即寄希望于君子身上。他的教育目的也是培养实行仁政的君子,即治理国家的人才。而治理国家的人才其品德应当是高尚的。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堪称表率,才能够很好地实现治世。”他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孔子还认为,一个普通人只要树立了道德意志,那就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还认为,统治者的道德行为会影响被统治阶级。“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自而至矣,焉用嫁。”(《论语·子路》)因而他特别重视统治阶级的德行。孔子把道德看作在社会立足的关键的思想,带给教育者的启示就是应该教会学生充分重视个人人品的修养,把“做有思想道德的人”的落实到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甚至是落实到生活学习的细节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受社会信任、受社会欢迎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扎根社会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二、德育是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为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提出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习。孔子认为好学是促进道德修养的重要条件,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还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要求学生要经常反省、自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找到自己的短处,学习别人的长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清楚知道自己的不足,不骄不躁,善于承认自己的过失:“过而不改,是为过也;过而改之,是不过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时时进步,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孔子还要求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以提高道德水平。他认为学到的知识要运用于实践,即理论和实际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知之逾明,则行之逾笃;行之逾笃,则知之逾明。”他不希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者只会高谈阔论、会说而不会做。同时孔子还要求学生在接受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全面理解掌握德育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德育教育对现代教育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个人学习的志向应该在“道”上,即学习是为了济世;一定要有“德”的操守,要用德来规范自己;修身要依靠“仁”,要有道德准则;游娱要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活动上。这是孔子总结的进行道德教育、提高自我修养的原则和方法。这一原则和方法可以理解为:第一,应有济世的志向。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精神上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确定志向,树立崇高的理想,作为个人的努力方向。他认为,“立志”是起点,若要有成就还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我们现代的教育也是引导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济世的志向,反映在教育工作中就应该是教会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要、与时代的需要相结合,否则,就有可能是在读无用之书,读死书。
第二,应有道德准则,要有内省意识。在人际关系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这个关系上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我。在对待“道”与“德”的关系问题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使遵循客观的“道”成为内在的自觉的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力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思想活动,称为“内省”。我们的现代教育强调要有规范的言行,在人际交往中注重公共道德,要求每个人都要形成一种自觉意识,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以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内省的意识,在现在的学生身上是最缺乏的。面对责任,学生有的表现为推卸责任;面对义务,学生有的表现为逃避;面对错误,有些学生常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有些孩子没有自我检讨的意识,更不懂得自我教育。不懂得内省的人永远无法进步,现代的教育必须教会孩子懂得内省。第三,应该言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