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品事故案例分系
碱伤害事故案例分解
![碱伤害事故案例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af53529c71fe910ef12df85f.png)
一
[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华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桶内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内,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案例评议]烧碱的强腐蚀性应该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在装卸作业中的某些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案所反映出来的事实是: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伤害事故,由于装卸工艺落后,使用工具不当而人为地发生了。
烧碱与其他具有强烈腐蚀性的酸类一样,给运输、装卸企业带来的问题是:由于其强烈的腐蚀能力会给包装容器造成损害。在投入运输后,这些物品的包装质量并不可靠,金属类包装易受腐蚀,抗腐蚀能力较强的玻璃和陶瓷类包装却容易破损。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港口作业的同志注意:一是尽可能使用机械等工属具,使人体与其保持距离,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二是在搬运中做到轻拿轻放,防止撞击、振动,绝对不可以翻滚、摔跌。如发现货物包装有破损、裂缝等,应当立即停止作业;在采取合理的临时施救措施后,通知发货人立即将货物提走。(最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风险世界网)
原因分析:(1)车间主任等5名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制定的《隔膜法制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规定》关于“检修碱蒸发罐及碱管道时,应先泄压,切断物质来源,将罐内物料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检修”的规定,在检修过料液压阀前,未将二次蒸汽压力泄尽,未将管内的残余碱液放净,也未对管线进行清洗,便盲目拆卸阀门;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伤害事故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c3205bd4afe04a1b071ded5.png)
碱灼伤事故案例一[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2017-2018年重要事故案例分析
![2017-2018年重要事故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eadc6b01f69e3142329402.png)
1.爆炸品 2.压缩气体和易燃气体(分为2.1类易燃气体;2.2类不燃 气体;2.3类有毒气体); 3.易燃液体(分为3.1类低闪点易燃液体;3.2类中闪点易 燃液体;3.3类高闪点易燃液体); 4.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分为4.1类易燃固 体;4.2类自燃物品;4.3类遇湿易燃物品); 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5.1类氧化剂;5.2类有机过氧 化物); 6.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6.1类毒害品); 7.放射性物质(很少见,一般情况不涉及); 8.腐蚀品(8.1类酸性腐蚀品;8.2类碱性腐蚀品;8.3类其 他腐蚀品)。
三是车间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专业素质低。包括车间主任 在内的绝大部分员工为初中文化水平,对化工生产的特点 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处理异常情况能力低,不能适应化 工安全生产的需要。 四是厂区内边生产,边建设。事故企业边生产,边施工建 设,厂区作业单位多、人员多,加剧了事故的伤亡程度。 五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2011年6月,国家安全监 管总局公布了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对重点监 管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措施和应急处臵原则提出了明确要求, 要求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将其作为重点进行排查,切实 消除安全隐患。但从此次事故的初步调查情况来看,该企 业在隐患排查中没有发现生产工艺所固有的安全隐患和变 更生产原料、提高导热油最高控制温度等所带来的安全隐 患。
2012年4月18日19时30分左右,安徽中升药业有限公
司发生一起有毒气体泄漏事故,导致3人中毒死亡,4 人受伤。
安徽中升药业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香隅化工 园区,成立于2007年8月,占地面积86余亩,员工118人, 注册资本1800万元。目前该公司有每年500吨对氨基苯胂 酸(阿散酸)生产线(2010年3月6日取得安徽省安全监管局 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目前处于停产状态)和尼卡巴嗪 生产线。尼卡巴嗪在设计和建设阶段未落实安全设施“三 同时”要求,也没有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属于违法生产。 2012年4月18日19时40分左右,安徽中升药业有限公司二 车间(尼卡巴嗪生产车间)当班工人在配制釜(500L)中 先投入250公斤甲苯,后投入150公斤固体三光气,盖上投 料盖后启动搅拌器并升温,随即出现不明有毒气体从搅拌 器机封口中喷出,导致3人中毒死亡,4人受伤。
安全技术:列管冷凝器腐蚀穿孔导致的事故
![安全技术:列管冷凝器腐蚀穿孔导致的事故](https://img.taocdn.com/s3/m/929b265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0.png)
安全技术:列管冷凝器腐蚀穿孔导致的事故化工事故风险按照形式分类,可以分为热失控风险、腐蚀风险、粉尘爆炸风险、静电爆炸风险、设备风险、毒气泄漏风险、仓储风险、运输风险等。
下面介绍、学习一起因设备失效导致的事故情况。
2004年4月15日21时整,重庆某化工厂氯氢分厂的1号氯冷凝器列管发生腐蚀穿孔,含锈盐水进入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易燃易爆的三氯化氮。
4月16日凌晨,排污罐突然发生爆炸,4h后,1号盐水泵发生粉碎性爆炸。
16日17时57分,在抢险过程中,5号、6号液氯储罐发生爆炸,爆炸使5号、6号液氯储罐罐体产生破裂解体,并将地面炸出1个9mX4mX2m的坑。
该起事故共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15万群众紧急疏散,直接经济损失多达277万元。
事故主要原因分析: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形成的三氯化氮富集是造成本次事故的最直接原因。
造成列管腐蚀的主要原因为: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水对氯气冷凝器都存在一定的腐蚀作用;由于氯气不纯,列管内氯气中带的水分对碳钢具有腐蚀效果;列管外盐水中由于存在离子电位差,因而对管材产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焊接处存在应力腐蚀;使用时间较长,未进行过耐压测试,未能在腐蚀和穿孔前及时发现腐蚀现象。
对于因管道腐蚀而导致的泄漏事件,怎么去解决?不可简单地更换管道就万事大吉,而是要考虑很多其他相关事宜,比如:管道的腐蚀率是否超标?如果是的话,是什么原因?这是否存在着一个无法避开、必须加以处理的工艺问题?相对已知的腐蚀率而言,检查频次是否足够以及为什么?在安全行业标准AQ/T 3034T-2021《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进行设备完好性管理其中的防泄漏管理。
(1)企业应制定泄漏管理制度,明确泄漏管理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责任落实到人,保证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泄漏检测、报告、处理、消除的闭环管理制度,建立设备泄漏管理台账。
(2)企业应全面辨识可能发生泄漏的部位,评估泄漏风险,建立静动密封点台账,重点关注毒性物料(硫化氢、光气、氯气等)、液化煌法兰密封、高温油泵密封、可燃气体的压力管线、装卸等泄漏风险,并明确具体防范措施。
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分析大全
![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分析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9bdb06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8.png)
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分析大全危险化学品事故是指在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过程中,因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或存在安全隐患而导致的爆炸、火灾、泄露等事故。
这些事故不仅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了严重伤害,也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几起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分析。
1.天津港危险化学品仓库爆炸事件天津港危险化学品仓库在2024年8月发生了一起严重爆炸事故,造成173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这起事故的起因是仓库管理不规范,存储大量违规进口的危险化学品,并未进行充分的安全检查和储存措施。
同时,港口当地政府监管不力,对危险化学品行业缺乏有效监管,导致了这起重大事故的发生。
2. 美国Bhopal化工厂泄漏事件1984年12月,印度Bhopal市的一家化工厂发生了致命的气体泄漏事故,导致数千人死亡和成千上万人受伤。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严重的化学品事故之一、事故的起因是化工厂不当操作和缺乏安全设备,导致甲醛和异氰酸甲酯等危险物质泄漏。
此外,厂方对泄漏事故上报和紧急响应不及时,加剧了事故的严重程度。
3.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毒气袭击1995年3月,日本东京地铁系统发生了一起恐怖袭击,成员来自Aum Shinrikyo新興宗教组织。
他们在地铁中同时释放了沙林毒气,导致12人死亡和上千人受伤。
沙林是一种神经毒剂,对人体具有极高的毒性。
这次事件揭示了国内恐怖主义和化学武器的威胁,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这些事故案例揭示了危险化学品事故的起因和影响。
首先,不合规操作和缺乏有效的安全措施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许多事故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使用不合格设备或仓库管理不善而导致的。
其次,政府和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力也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处罚制度使得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此外,恐怖主义和化学武器的威胁也需要引起全球的高度警惕。
为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行业的监管和安全管理。
厂家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确保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遵循规范操作和使用合格设备。
事故案例(2014年)
![事故案例(2014年)](https://img.taocdn.com/s3/m/3ef72e5f767f5acfa1c7cdf7.png)
易制毒化学品的分类
• 国家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购买、 运输和进口,出口实行分类管理和许可制 度,其可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可以用于制毒的主要原料 • 第二类、第三类是可以用于制毒的化学配 剂
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和使用到相关的公安部门 窗口备案
硫酸带给我们的思考
• 硫酸属于易制毒化学品分类的第三类 • 有强腐蚀性和强氧化性 • 针对社会上频发的“硫酸毁容”事件、近 期复旦医学院“投毒案”以及热议的清华 大学朱令的“铊中毒”案,对于我们一些 危化企业的药品管理敲响了警钟,要对易 制毒化学品和剧毒品加强监控和控制,对 其存放仓库要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 度,防范于未然。
安徽中升药业有限公司发生中毒事 故
• 2012年4月18日19时30分左右,安徽中升 药业有限公司发生一起有毒气体泄漏事故, 导致3人中毒死亡,4人受伤。
被抢救的中毒员工
企业基本情况及事故简要经过
• 安徽中升药业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香隅化工 园区,成立于2007年8月,占地面积86余亩,员工118人, 注册资本1800万元。目前该公司有每年500吨对氨基苯胂 酸(阿散酸)生产线(2010年3月6日取得安徽省安全监管局 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目前处于停产状态)和尼卡巴嗪 生产线。尼卡巴嗪在设计和建设阶段未落实安全设施“三 同时”要求,也没有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属于违法生产。 • 2012年4月18日19时40分左右,安徽中升药业有限公司二 车间(尼卡巴嗪生产车间)当班工人在配制釜(500L)中 先投入250公斤甲苯,后投入150公斤固体三光气,盖上 投料盖后启动搅拌器并升温,随即出现不明有毒气体从搅 拌器机封口中喷出,导致3人中毒死亡,4人受伤。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及思考
事故案例分析
![事故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85e2631ed9ad51f01df2bc.png)
1 引言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辨识(GB18218-2009)将危险化学品分为八大类: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气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
下分76小类。
本文取有毒品种的氯气进行危险源分析。
2 典型事故原因分析2.1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气泄露事故2.1.1 事故概况事故发生前的2004年4月15日白天,该厂处于正常生产状态。
15日17时40分,该厂氯氢分厂冷冻工段液化岗位接总厂调度令开启1号氯冷凝器。
18时20分,氯气干燥岗位发现氯气泵压力偏高,4号液氯储罐液面管在化霜。
当班操作工两度对液化岗位进行巡查,未发现氯冷凝器有何异常,判断4号贮罐液氯进口管可能堵塞,于是转5号液氯贮罐(停4号贮罐)进行液化,其液面管不结霜。
21时,当班人员巡查1号氯冷凝器和盐水箱时,发现盐水箱氯化钙(CaCl2)盐水大量减少,有氯气从氨蒸发器盐水箱泄出,从而判断氯冷凝器已穿孔,约有4m3的氯化钙盐水进入了液氯系统。
发现氯冷凝器穿孔后,厂总调度室迅速采取1号氯冷凝器从系统中断开,冷冻紧急停车等措施。
并将1号氯冷凝器壳内氯化钙盐水通过盐水泵进口倒排入盐水箱。
将1号氯冷凝器余氯和1号液氯气分离器内液氯排入排污罐。
15日23时30分,该厂采取措施,开启液氯包装尾气泵抽取排污罐内的氯气到次氯酸钠的漂白装置。
16日0时48分,正在抽气过程中,排污罐发生爆炸。
1时33分,全厂停车。
2时15分左右,排完盐水后4小时的1号盐水泵在静止状态下发生爆炸,泵体粉碎性炸坏。
2.1.2 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①、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的形成和聚集的重要原因。
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的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盐水流失的原因是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
腐蚀穿孔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冷凝器存在普遍的腐蚀作用;二是列管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三是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对管材发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四是列管与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五是使用时间已长达8年并未进行耐压试验,使腐蚀现象未能在明显腐蚀和腐蚀穿孔前及时发现。
石油化工典型腐蚀案例1407
![石油化工典型腐蚀案例1407](https://img.taocdn.com/s3/m/e93ddf4f58fafab069dc0241.png)
不足,造成低PH的泄漏;国内蒸馏案例三;QDLH--蒸馏塔顶2205材料空冷投用3个月顶排中部穿孔。
估计与洗塔有关,大量盐酸不能及时中和。
国内蒸馏案例五;由于注水导致换热器露点腐蚀位置提前国内蒸馏案例六;控制壁温在结晶温度温度上电场不稳,原油脱后含水影响蒸馏操作;初馏塔前的换热器碱脆:螺栓、法兰、换热器管口等;原因分析:不合格的法兰,在硫化物环境中腐蚀疲劳与应力开裂;裂纹℉℃C用镍合金B炭钢消除应力处理(阀门内件镍合金)A炭钢不消除应力处理原设计改进设计设计压力:1.7MPa,设计温度:40℃,操作压力:1.2MPa,操作温度:45℃,介质为含硫化氢富气、凝缩油和含硫污水;现场检测厚度有18处分层;判断是湿硫化氢应力腐蚀SSCC与HIC/SOHIC开裂;¾2#瓦斯压缩机气阀阀座与升程限制器连接螺栓断裂,二级入口气阀固定螺栓材质3Cr13,断裂固定螺栓硬度高达HRC58.6。
在应力集中的螺纹尾部产生应力腐蚀断裂,造成气阀座松脱,气阀阀座与连接螺栓从死点区进入到活塞工作区,致使活塞能猛烈撞击大盖是发生事故的第一原因。
建议采用隔离式的安全阀;焦炭塔上段复合板裂纹高镍合金焊缝/热影响区与复合板裂纹天津石化25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4台Φ9400焦炭塔复层焊缝制造发现上千条裂纹;微裂纹出现在焊缝上,怀疑是焊接时线能量太大所致。
采用625焊条,焊接时层间温度应小于100℃,应尽量采用小焊接线能量焊接,热输入量宜控制在0.5~1.0KJ/mm。
国内外有报道由不锈钢导凝管开工过程的氯离子浓缩导致爆炸着火的案例不少。
建议材料升级到高镍合金或取消导凝管。
我国新建加氢装置已取消了。
管焊缝开裂,裂纹由里向外。
2) 湿硫化氢应力腐蚀开裂投产二年九个月后首检发现厚壁不锈钢管线焊缝开裂,金相显示属于晶界开裂,原因是施工为赶进度造成大量的热裂纹,又没有发现。
返修后三年第二次检修,裂纹开裂更加严重,已构成安全问题,需全部更换。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事故](https://img.taocdn.com/s3/m/80306cf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0.png)
1.事故概况2004年4月15日21:00,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NH+4)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易燃的三氯化氮。
4月16日凌晨发生排污罐爆炸,1:33全厂停车;2:15左右,排完盐水4h后的1号盐水泵在停止状态下发生粉碎性爆炸。
16日17:57,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2声爆响,经查是5号、6号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发生了爆炸。
爆炸使5号、6号液氯储罐罐体破裂解体,并将地面炸出1个长9m、宽4m、深2m的坑。
以坑为中心半径200m范围内的地面与建筑物上散落着大量爆炸碎片。
此次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15万名群众疏散,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
2.事故分析经调查分析确认,爆炸直接因素的关系链是: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盐水泄漏进入液氯系统→氯气与盐水中的铵反应生成三氯化氮→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因震动引爆三氯化氮。
1)直接原因(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形成和富集的原因。
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和含铵盐水流失是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
列管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是:①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气冷凝器存在的腐蚀作用;②列管内氯气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③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对管材产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④列管和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⑤使用时间较长,并未进行耐压实验,对腐蚀现象未能在腐蚀和穿孔前及时发现。
1992年和2004年1月该液氯冷冻岗位的氨蒸发系统曾发生过泄漏,造成大量的铵进入盐水,生成了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
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导致含高浓度的氯化钙盐水进入液氯系统,生成并大量富集具有极具危险的三氯化氮,演变成16日的三氯化氮大爆炸。
(2)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造成振动引起三氯化氮爆炸。
调查证实,厂方现场处理人员未经指挥部同意,为加快氯气处理速度,在对三氯化氮富集爆炸危险性认识不足情况下,急于求成,判断失误,凭借以前操作处理经验,自行启动了事故氯处理装置,对4号、5号、6号液氯储罐(计量槽)及1号、2号、3号汽化器进行抽吸处理。
危险化学品事故分析案例(陈东良)
![危险化学品事故分析案例(陈东良)](https://img.taocdn.com/s3/m/bf13111576c66137ee0619ff.png)
4
5
(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 NCl3形成和富集的原因。
2
(2)NCl3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 处理装置造成振动,是引起NCl3爆炸的直 接原因。 间接原因 (1)压力容器日常管理差、检测检验不规 范,设备更新投入不足。 (2)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安全生 产管理力量年4月16日17时57分重庆天原 化工总厂发生储罐爆炸事故,造成9人 死亡,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77万 元。
1
事故的原因
直接原因 事故爆炸直接因素关系链为:设备腐 蚀穿孔----盐水泄漏进入液氯系统----氯 气与盐水中的铵反应生成NCl3----NCl3富 集达到爆炸浓度(内因)----启动事故氯 处理装置振动引爆NCl3(外因)。事故直 接原因是:
消防救援-化学危险品泄露事故处置
![消防救援-化学危险品泄露事故处置](https://img.taocdn.com/s3/m/c08aee1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23.png)
2020年6月13日16点40分左右,浙江温岭市大 溪镇良山村附近高速公路上,一辆液化气槽罐 车行驶至G15沈海高速公路往温州方向温岭西 出口互通匝道中段发生爆炸,炸飞的槽罐车砸 塌路侧的一间厂房并发生了二次爆炸。
易燃固体爆炸事故案例
粉尘爆炸案例
2013年6月3日6时10分许,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德惠 市的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主厂房发生特别重大 火灾爆炸事故 , 共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伤, 17234平方米主厂房及主厂房内生产设备被损毁,直 接经济损失1.82亿元。
“易燃固体” 2011年10月 中南大学化学实验楼起火现 场火势凶猛,浓烟滚滚过火 面积近790㎡
化学危险品泄露事故的处置特点
受灾范围广
受泄漏处开口大小、泄漏速度、泄漏总量、泄漏途径及气象条件的影响而波动 不同的范围。出现泄漏后,若不及时处理,气体往往会随风漂动,大面积扩散; 易燃易爆。如重庆天原化工总厂“4·16”氯气泄漏中,有毒气体大量扩散,致 使警戒范围扩大至半径1000米,组织了15万居民疏散。
在大部分泄漏现场,消防人员必须配戴空气呼吸器,穿着简易 防化服或重型防化服,并要穿防静电内衣。氯气泄漏场所必须 佩戴正压式防毒面具,氨气泄漏场所要尽量穿着纯棉厚衣裤等。
处置危险性大
危险化学品泄漏现场处置,需要消防、公安、武警、医疗救护、市政公用部门、交 通运输部门、环保以至防化部队等共同参与,联动作战,才能完善处置。
伤害人员多
2003年12月23日,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发生特大天然气井喷事故,由于喷泄出的天 然气中高毒的硫化氢气体浓度过高,造成243人中毒死亡,2142人不同程度中毒 住院治疗,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2009年7月17日,开封石油化工 厂反应釜发生泄露,白色的氯化氢气体随风飘散,致使376人中毒,经住院观察治 疗,两天后仍有20人留院观察治疗。
仓储行业中常见的腐蚀物品事故案例分析
![仓储行业中常见的腐蚀物品事故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9ad0b9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2.png)
仓储行业中常见的腐蚀物品事故案例分析引言:仓储行业是现代物流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负责储存各类商品,确保商品的安全和完整性。
然而,腐蚀物品的储存和管理却是仓储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腐蚀物品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
本文将通过分析仓储行业中常见的腐蚀物品事故案例,探讨其发生原因和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高仓储行业中腐蚀物品事故的防范能力。
案例一:违规操作导致危险品泄漏2015年,某化工仓库在储存硫酸时发生泄漏事故,导致周围地区居民撤离,给人身安全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
经调查发现,该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没有按照规定的安全操作程序进行。
分析:该案例暴露了仓储行业在腐蚀物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操作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和培训,对腐蚀物品的危害性和正确操作程序缺乏了解。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监督不力,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解决方案:为了预防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仓储行业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对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他们熟悉并能正确执行安全操作程序。
其次,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责任分工、安全操作程序和应急预案等,确保腐蚀物品的储存和管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案例二:储存设施老化导致泄漏事故2018年,一家危险品仓库发生了化学品泄漏事故,造成周围环境污染和工人中毒。
经初步调查,事故的根本原因是储存设施老化,导致泄露口产生。
分析:年久失修的仓储设施容易出现腐蚀、破损等问题,从而造成腐蚀物品泄漏事故。
在这种案例中,企业对储存设施的检修和维护不够重视,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解决方案:为了防止储存设施老化引发事故,仓储行业需要加强对设施的检查和维护。
首先,定期对储存设施进行全面的巡检,及时发现设施问题并进行维修。
其次,加强设施的定期保养和防腐蚀措施,延长其使用寿命。
企业要制定计划和预算,定期更换老化严重的设施,以确保腐蚀物品的储存环境安全可靠。
典型案例一:辽宁建平县鸿燊商贸有限公司“3·1”硫酸泄漏事故
![典型案例一:辽宁建平县鸿燊商贸有限公司“3·1”硫酸泄漏事故](https://img.taocdn.com/s3/m/572fb909a216147917112829.png)
典型案例一、辽宁建平县鸿燊商贸有限公司“3·1”硫酸泄漏事故一、事故调查分析(一)事故概要1、事故简介2013年3月1日15时20分,在朝阳市建平县现代生态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内,建平县鸿燊商贸有限公司2号硫酸储罐发生爆裂,并将1号储罐下部连接管法兰砸断,导致两罐约2.6万吨硫酸全部溢(流)出,造成7人死亡,2人受伤,溢出的硫酸流入附近农田、河床及高速公路涵洞,引发较严重的次生环境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10万元。
2、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由于储罐内的浓硫酸被局部稀释使罐内产生氢气,与含有氧气的空气形成达到爆炸极限的氢氧混合气体,当氢氧混合气体从放空管通气口和罐顶周围的小缺口冒出时,遇焊接明火引起爆炸,气体的爆炸力与罐内浓硫酸液体的静压力叠加形成的合力作用在罐体上,导致2号罐体瞬间爆裂,硫酸暴溢,又由于爆裂罐体碎片飞出,将1号储罐下部连接管法兰砸断,罐内硫酸泄漏。
是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①无设计施工,建设硫酸储罐达不到强度、刚度要求。
按照规范该硫酸储罐罐体许用应力为217MPa。
在储罐储满硫酸后,罐体实际环向应力为180.9MPa,而建成的储罐的罐体许用应力是150MPa,罐体环向应力超过罐体的许用应力。
又因储罐罐体焊接质量缺陷,导致罐体储满硫酸后发生变形、渗漏。
②违规动火。
在加固施工作业时违反《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程》(AQ3022-2008)的规定,在未采取有效隔离、通风等防范措施的情况下,于装满硫酸的储罐外进行焊接作业。
焊接过程产生的明火,遇储罐内达到爆炸极限的氢气,引发爆炸。
③无安全防护设施。
硫酸储罐现场未设置事故存液池以及防护围堤等安全防护设施,导致2.6万吨硫酸溢流出,造成事故扩大,引发较严重的次生环境灾害。
④企业非法建设。
企业在该硫酸储存项目未经规划,未经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安全条件,未经发改部门办理项目备案,未经国土部门批准项目建设用地,未经建设部门审批施工许可,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情况下,在临时用地上非法建设硫酸储罐。
浓硫酸,稀硫酸和三氧化二硅典型事故案例
![浓硫酸,稀硫酸和三氧化二硅典型事故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24cc643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1.png)
浓硫酸,稀硫酸和三氧化二硅典型事故案例
以下是浓硫酸和三氧化二硅典型事故案例:
1. 2014年1月24日,江苏省常州市常熟市支塘镇何市吉祥锻造厂工人周某在为结晶罐模具除锈时,大量吸入硅酸盐粉尘和浓硫酸所挥发出的酸雾气体。
经诊断,周某被鉴定为职业性观察对象。
2. 2018年4月,云南师宗县宏图经贸有限公司2名员工对两台干燥塔进行拆除作业,但因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在未有效切断电源及停送除鳞蒸汽阀门的情况下,盲目对干燥塔筒体割炬,致使干燥塔内残余的三氧化二硅与割炬产生化学反应,有毒气体硫化氢瞬间充满整个空间,2名员工吸入后当场死亡。
而稀硫酸没有典型的事故案例。
但无论浓硫酸还是稀硫酸都是危险物品,操作不当容易引发危险,因此在操作时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流程。
腐蚀品事故案例分系
![腐蚀品事故案例分系](https://img.taocdn.com/s3/m/442744c76137ee06eff9182c.png)
第八类腐蚀品1、硝酸惹祸的两起事故[案情介绍] 案例一1973年11月3日,欧罗巴帕美国航空公司的一架喷气式货运飞机自纽约机场起飞。
数分钟后,机场的地面指挥系统就接到飞机机长的报告:机上发生异常状况,机舱内着火。
尽管采取了自救措施仍未见效果。
35分钟后,飞机坠毁于波士顿机场,三名机组人员全部死亡。
经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在所装的货物中有一批硝酸。
其包装不符合运输要求,是桶装容器外套木板箱,中间用木屑作衬垫。
货物在装上飞机时,作业人员没有注意箱顶上“该面朝上”的指示标志,而是随意堆放。
由于箱内货物倒置,硝酸自桶中渗漏出来,与木屑相混,自燃而引起火灾。
案例二1989年2月6日下午4时20分,从西安开往济南的207次列车行至三门峡铁门路段时,8号车厢尽头的行李架上突然冒出一股呛人的烟雾,旅客纷纷夺路而逃。
车上秩序顿时大乱。
这时列车员与乘警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去抓起那只冒烟的手提包,打开车窗扔到窗外,接着又拉下紧急刹车的制动阀。
经现场展开的调查,查实了手提包的主人是河南省灵宝县程村乡的一个叫朱红军的农民。
他携带了一瓶硝酸,逃过车站的检查后自以为没事了,没想到手提包在行李架上倾倒,硝酸自瓶口渗出,险些酿成大祸。
就是这样,奋不顾身扔包的女列车员的手背已被多次灼伤,身上的衣服也被腐蚀后发脆、变色。
这个肇事者当即受到治安拘留的处理。
[事故原因分析] 硝酸,联合国编号为2031,属第八类·腐蚀品,是具有严重危险性的物品。
硝酸透明、无色,通常因溶有二氧化氮而呈红棕色。
有独特的窒息性气体。
硝酸的化学性能相当活泼,具有极强氧化性,几乎可以与一切金属、非金属起反应。
硝酸中溶有的二氧化氮越多,其氧化能力越强,腐蚀性就越大。
硝酸在发生腐蚀反应时一般总会生成有毒气体一氧化氮或二氧化氮,从而对人体生成危害。
硝酸的氧化能力能引起木材和其他纤维素物品燃烧。
一般常见的有机物如松节油、醋酸、丙酮、乙醇等与浓硝酸相混即发生爆炸。
盐酸HCl事故案例
![盐酸HCl事故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4ce9f03bed5b9f3f90f1cd2.png)
盐酸HCl事故案例2005年8月11日下午,一辆运载盐酸的货车在广州市白云区一环路白山村路段翻车,车上4吨盐酸全部泄漏。
事发后肇事司机不报警反逃逸,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刺激性气味四处飘散。
2005年8月8日7时左右,海南西线高速公路65公里+800米处,一辆满载盐酸的大货车翻倒在路边,车上约8吨盐酸大都泄漏到土壤和沟渠中。
由于罐体倾覆,位于顶部的罐口朝下,汩汩地流出盐酸。
救援人员将盐酸导入了路边的沟渠中。
2005年7月13日凌晨,牡丹江市西安区宁北街西六条路的北方特种装备有限公司贮存的生产用盐酸、硫酸、硝酸泄漏。
泄漏的盐酸罐储量为15吨,泄漏时尚存浓度为31%的盐酸8吨。
2005年5月27日,一辆浙江籍运载浓盐酸的罐装车在福建晋江池店镇古湖村倒车时不慎撞上路边堆放的石块,致5吨浓盐酸全部泄漏。
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2005年5月3日下午,在上海外环线内圈吴中路出口附近,一辆槽罐车与一辆桑塔纳轿车追尾后发生侧翻,车上装载的3吨浓度为9%的盐酸全部泄漏,流出的黄色液体,沿外环线吴中路立交桥下坡流出50余米,流经的路面冒起大量黄色气泡。
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2005年4月2日,在307国道石家庄天山大街往东100米处,一辆罐车上的5吨盐酸在行驶中全部泄漏。
事发后,现场弥漫着呛人的气味,路面不断冒泡。
事故原因是肇事车辆在行驶中左后车轮飞出,车体失衡在倾倒时阀门被撞开。
2004年9月13日晚,一辆拉着盐酸的罐车在行驶到107国道栾城县窦妪村附近时突然发生事故,整个车辆倒翻过来横卧在国道上,罐内的盐酸全部泄漏,产生的酸雾酸气让人窒息。
栾城警方两辆消防车轮番上阵,对刺鼻的酸雾进行稀释,水柱所到之处,腾起阵阵烟雾。
烟雾中钻出两个人,其中一个只穿着一条短裤,跑到附近的饭店里用凉水洗了洗身体;另一个人拿着电话报了警,他的衣服前襟已被盐酸烧没了,只剩下两侧和后面,身体也明显烧伤。
2004年8月5日上午,深圳市南山区一家名为崇达多层线路板有限公司发生工业用盐酸泄漏事故,导致数人中毒。
事故案例分析
![事故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2367fad15abe23482f4dc0.png)
2.4.1 事故概况 氯气泄漏是因管道短接处出现漏点造成的,郯城县化工厂已被责令
停业整顿。关于事故造成的受伤人数,郯城官网通报确认为125人。8月 11日上午,郯城县刚刚召开了安全生产大会,郯城县化工厂因十年未出 现安全事故受到表扬。当晚9点多,氯气泄漏事故即发生。 2.4.2 事故原因
1. 直接原因 (1)垫圈损坏氯气泄漏
发生泄漏的正是液氯充装车间充装装置液氯液下泵零部件,一个直 径为25毫米的球阀垫圈因气体压力过大,导致被损坏,氯气泄漏出来。
2. 间接原因 (1)天气原因
氯碱分厂液氯充装车间旁有电气仪表厂和施工工地,约有80多人。 氯气发生泄漏时,恰遇一阵北风。向北方向,分厂40人全部氯气被熏 着,加之施工工地和仪表厂其31名人员都先后出现了身体不适。其中, 7人中毒,其他人是皮肤粘膜刺激性反应,有49人留院观察,另外22人 住院治疗。
通事故,一辆载有约40吨(超载25吨)液氯的山东槽罐车鲁HO0099与 山东货车鲁QA0398相撞,槽罐车两个直径10厘米的法兰从根部完全断 裂,导致槽罐车液氯大面积泄漏。造成王兴等3个乡镇29人死亡,送医 院治疗300多人,村民群众近1万人进行疏散,约2千亩农作物受灾,环 境受到严重污染,京沪高速公路宿迁至宝应段关闭20个小时的特大液氯 泄漏事故。 2.1.2 事故原因
1. 直接原因 ①、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的形成和聚集 的重要原因。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的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 盐水流失的原因是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腐蚀穿孔的原因主要有5个
方面:一是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冷凝器存在普遍的腐蚀作 用;二是列管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三是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 差对管材发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四是列管与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 蚀;五是使用时间已长达8年并未进行耐压试验,使腐蚀现象未能在明 显腐蚀和腐蚀穿孔前及时发现。
实验事故案例
![实验事故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82a62cc8bd63186bcebbcfc.png)
• 我国关于危险化学品的分类第一类:爆炸品,爆炸品指在外 界作用下(如受热、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的压力急剧上升,发生 爆炸,对周围环境、设备、人员造成破坏和伤害的物品。爆 炸品在国家标准中分5项,其中有3项包含危险化学品,另外2 项专指弹药等。 • 第1项: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高氯酸。 • 第3项: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二亚 硝基苯。 • 第4项: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如四唑并-1-乙酸。
二.
责任人:某某
油浴燃烧事故
时间:2004.3.27 地点:3#-4楼
事故经过:
当日深夜,当事人指导的大学 生进行过夜实验。其所用的油浴突 然起火,幸被值日巡逻及时发现, 未酿成严重后果。
肇事油浴
裸露的 加热电
热丝点
燃了油
浴中的
有机物
打落的反应 瓶
事故原因: 实验时,试剂滴落到油浴
中,因油浴未及时更换,导致
• 第二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指压缩的、液 化的或加压溶解的气体。这类物品当受热、撞 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急剧增大,致使 容器破裂,物质泄漏、爆炸等。它分3项。 • 第1项:易燃气体,如氨气、一氧化碳、甲烷 等。 • 第2项: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如氮气、 氧气等。 • 第3项:有毒气体,如氯(液化的)、氨(液 化的)等
事故经过: 当晚8时许,当事人在准备处理一瓶四氢呋 喃时,没有仔细核对,误将一瓶硝基甲烷当作 四氢呋喃投到氢氧化钠中。约过了一分钟,试 剂瓶中冒出了白烟。当事人立即将通风橱玻璃 门拉下,此时瓶口的烟变成黑色泡沫状液体。 当事人叫来同实验室的一名博后请教解决方法, 即发生了爆炸,玻璃碎片将二人的手臂割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类腐蚀品1、硝酸惹祸的两起事故[案情介绍] 案例一1973年11月3日,欧罗巴帕美国航空公司的一架喷气式货运飞机自纽约机场起飞。
数分钟后,机场的地面指挥系统就接到飞机机长的报告:机上发生异常状况,机舱内着火。
尽管采取了自救措施仍未见效果。
35分钟后,飞机坠毁于波士顿机场,三名机组人员全部死亡。
经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在所装的货物中有一批硝酸。
其包装不符合运输要求,是桶装容器外套木板箱,中间用木屑作衬垫。
货物在装上飞机时,作业人员没有注意箱顶上“该面朝上”的指示标志,而是随意堆放。
由于箱内货物倒置,硝酸自桶中渗漏出来,与木屑相混,自燃而引起火灾。
案例二1989年2月6日下午4时20分,从西安开往济南的207次列车行至三门峡铁门路段时,8号车厢尽头的行李架上突然冒出一股呛人的烟雾,旅客纷纷夺路而逃。
车上秩序顿时大乱。
这时列车员与乘警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去抓起那只冒烟的手提包,打开车窗扔到窗外,接着又拉下紧急刹车的制动阀。
经现场展开的调查,查实了手提包的主人是河南省灵宝县程村乡的一个叫朱红军的农民。
他携带了一瓶硝酸,逃过车站的检查后自以为没事了,没想到手提包在行李架上倾倒,硝酸自瓶口渗出,险些酿成大祸。
就是这样,奋不顾身扔包的女列车员的手背已被多次灼伤,身上的衣服也被腐蚀后发脆、变色。
这个肇事者当即受到治安拘留的处理。
[事故原因分析] 硝酸,联合国编号为2031,属第八类·腐蚀品,是具有严重危险性的物品。
硝酸透明、无色,通常因溶有二氧化氮而呈红棕色。
有独特的窒息性气体。
硝酸的化学性能相当活泼,具有极强氧化性,几乎可以与一切金属、非金属起反应。
硝酸中溶有的二氧化氮越多,其氧化能力越强,腐蚀性就越大。
硝酸在发生腐蚀反应时一般总会生成有毒气体一氧化氮或二氧化氮,从而对人体生成危害。
硝酸的氧化能力能引起木材和其他纤维素物品燃烧。
一般常见的有机物如松节油、醋酸、丙酮、乙醇等与浓硝酸相混即发生爆炸。
在案例一中,航空运输的硝酸在渗出后遇木屑而发生自燃。
案例二中,硝酸渗出后出现浓烟,若遇布质或皮革之类的物品,也可能燃烧。
幸亏列车员处理果断,没有酿成大祸。
由于硝酸在工业中用途相当广泛,化肥、冶金、化工、化纤、染料、制药等产品均需硝酸作原料。
因此投入运输的量也相当大。
因硝酸的腐蚀性强,所以在包装材料的选用上难度就很大,通常用玻璃瓶、陶制的耐酸坛、铝桶或不锈钢桶包装,外用木箱、内隔衬垫。
这些包装,或者有易碎特性,或者仅仅是耐腐蚀性较其他材料略强,所以运输中存在的隐患较大,稍有不慎,容易造成容器内的硝酸泄漏,甚至大量外流,对人体、周围的环境和其他设备等造成危害。
[案例评议] 在工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需求量最大的产品是:硫酸、硝酸、盐酸和烧碱(氢氧化钠)、纯碱,俗称“三酸二碱”。
此中前四类为腐蚀性危险物品。
腐蚀性危险品是九大类危险货物中最为混杂的一类。
腐蚀品往往还兼有易燃性、氧化性、毒害性等副危险性质。
当我们着重注意腐蚀品对人体的伤害性时,也不能忽视其其他危险性质的危害性。
在腐蚀品中,有酸性腐蚀与碱性腐蚀之分,又有无机腐蚀品和有机腐蚀品之区别,它们对于作业要求、个人防护、应急救援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区别也很大。
一旦搞错,有可能防护反而加重了危害,救援反而制造出险情,这是需要认真对待、严加防范的事。
2、盐酸导致钢瓶穿孔[案情介绍] 1990年12月9日,上海自来水公司某水厂,一只1000公斤的液氯瓶在近瓶体中部处突然穿了一个6—8毫米的小孔,从瓶内喷出大量酱油状液体和氯气。
幸亏及时发现,消防队和有关工厂的专门技术人员赶到现场采取了有效的封堵和消毒措施,受损的液氯瓶立即送某化工厂。
在处理池内加入10吨烧碱吸收氯气。
从而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
一只完全符合包装容器制作标准的液氯瓶,是怎么会穿出一个小孔的?酱油状的液体是什么东西?又是怎么生成的?[事故原因分析] 自来水公司为净化水质,杀灭有害细菌和微生物,需用氯气作消毒剂。
该水厂定点由某化工厂供应液氯瓶。
每次空瓶返回后,该化工厂在灌装液氯之前要先将空瓶过磅,灌装后再过磅,这样可以掌握供应液氯的数量,以便结算费用。
这只穿孔的空瓶是11月28日从另外一家用户单位返回的。
11月30日,该化工厂充装氯气之前将空瓶过磅为594公斤。
充装液氯后送水厂。
水厂在12月2日将该瓶接上加氯机试运行七分钟,未发现异常状况,随即关闭瓶阀待用。
12月9日事故发生。
这只肇事的液氯瓶经过处理后,事故调查组人员将空瓶过磅为533公斤,空瓶的重量较灌装液氯前的重量少了61公斤!从11月30日到12月9日,短短十天.钢瓶减轻了这么多,直接导致钢瓶重量锐减的原因是什么?这起事故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该钢瓶在11月28日以前充氯后,是发运给另外一家自来水厂使用的,这家水厂的加氯机上没有安装防止水倒灌的止逆阀或缓冲装置。
按正常操作的要求,液态氯气的钢瓶在使用时,不能全部用完,应当在瓶内留有一定数量的液氯,一般为0.5公斤,使瓶内保持一定的压力。
经分析,估计这家工厂使用时没有这样做,而造成瓶内压力减小。
这只液氯瓶的氯气用完后,自来水倒灌进了钢瓶。
钢瓶返回某化工厂后,在没有认真检验的情况下,被送到车间输入液氯。
氯气与水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对瓶体产生严重的腐蚀。
尤其是在液态与气态交界处,腐蚀特别严重,导致穿孔。
盐酸,别名氢氯酸,联合国编号为1789,属第八类·腐蚀品。
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无水的氯化氢没有腐蚀性,属有毒类气体危险品,一旦氯化氢溶于水中成为盐酸则成为具有强烈腐蚀性的危险物品。
盐酸对大多数金属有强烈腐蚀性,其他与之接触的物质也遭同样结果。
盐酸在与金属反应时能放出氢气,从而与空气生成爆炸性混合物。
盐酸的蒸气即氯化氢气体有毒。
人体吸入后可使呼吸道中的细胞完全变态,造成呼吸器官伤害。
当盐酸受热时,氯化氢从水中逸出,在容器内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导致容器破裂。
本案中的钢瓶灌入了一定数量的水后,化工厂没有发觉.将液氯灌入后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与钢瓶发生化学反应,严重腐蚀了瓶体内壁。
经检验,酱油状的液体中三氯化铁含量达33.83%,即是盐酸与钢瓶反应的结果。
[案例评议] 盐酸,在“三酸二碱”中排行第三,工业用途广泛,医药、染料、纺织、化肥、冶金、玻璃加工、电池、金属清洗、有机合成、照相制版、陶瓷器制作、食品处理、通用试剂等,都需要盐酸。
盐酸的危险性不亚于硫酸和硝酸。
盐酸的运输量很大。
由于其强腐蚀性,所以制作包装容器的材料通常为陶制的耐酸坛、塑料桶、甚至是玻璃瓶。
这些材料的坚固程度不高,尽管外有木箱,内有衬垫,但运输中出现撞击、挤压、摔跌等就极容易引起事故。
在本案中,盐酸并不是原先就存在的,而是在事故发生的过程中产生的。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在处理危险货物的相关事宜中(如洒漏品处理、容器清洗、消除灾情险情等),要防止生成新的危险物品,以免产生新的意想不到的危险。
3、一起严重的烧碱灼伤事故[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华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内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内,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陶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案例评议] 烧碱的强腐蚀性应该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在装卸作业中的某些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
本案所反映出来的事实是: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伤害事故,由于装卸工艺落后,使用工具不当而人为地发生了。
烧碱与其他具有强烈腐蚀性的酸类一样,给运输、装卸企业带来的问题是:由于其强烈的腐蚀能力会给包装容器造成损害。
在投入运输后,这些物品的包装质量并不可靠,金属类包装易受腐蚀,抗腐蚀能力较强的玻璃和陶瓷类包装却容易破损。
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港口作业的同志注意:一是尽可能使用机械等工属具,使人体与其保持距离,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二是在搬运中做到轻拿轻放,防止撞击、振动,绝对不可以翻滚、摔跌。
如发现货物包装有破损、裂缝等,应当立即停止作业;在采取合理的临时施救措施后,通知发货人立即将货物提走。
4、货物摔跌引起的灼伤事故[案情介轺] 案例一1980年12月25日,某港一装卸公司承接外贸出口装船的业务。
其中有一批危险货物磷酸。
托运人送货进港在指定的仓库卸货。
工人从卡车上卸货时,没有做到轻拿轻放,致使一桶磷酸重重地摔跌在地。
由于该桶包装存在隐患,受撞击后桶盖飞出,内储的磷酸飞溅到这名工人的眼睛里。
事故发生后,由于在场的人都不知道应如何采取现场应急救援措施,无法及时处理。
经送医院诊治已经贻误时机,致使该工人右眼失明。
案例二1982年2月6日,某港口的一家装卸公司在“龙山”轮上装货,其中有一批危险货物甲酸。
包装为塑料桶,每两桶成一组装木格箱。
由于事先已布置该货物是酸性腐蚀品,所以作业工人都佩戴了防护镜及手套、胶靴等用品操作。
但是工人们没有认真注意执行轻拿轻放的作业规定,造成木格箱破损严重。
其间,一名工人不慎失手,使货物摔跌在地,不仅使木格箱破损,还造成其中一桶甲酸的桶盖飞出,甲酸原液飞溅到这名工人的脸部,并且有液体从防护镜的空隙处进入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