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阻滞在疼痛科应用

合集下载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一、脑神经阻滞1、眶上神经在眶上切迹(或孔)处阻滞或毁损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第1支痛。

因额神经和滑车上神经紧邻其内侧,故治疗时往往同时累及。

眶上孔的解剖和定位眶上孔多位于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或中点附近。

切迹宽约5~6mm,一般可从表皮摸到,但骨孔不能触及。

操作步骤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在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向中点触压,找到放射性压痛点,进行标记。

皮肤消毒后,不用局麻,用细短针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眶缘,小心改变针头方向寻找异感。

如刺入眶上孔,深度不超过1cm。

回抽无血,注入2%利多卡因0.3~0.5ml,3min后检查阻滞区域,如果满意,待局麻作用消退(约20min),再缓慢注射神经破坏剂0.3~0.5ml。

注射时注意用手指压迫周围软组织,以免药物扩散和对周围组织的刺激。

并发症几乎全部出现上眼睑水肿,数日内自行消退,不需特殊处理,但治疗前要向患者讲明,以免引起恐惧。

2、眶下神经在眶下孔处阻滞和毁损眶下神经及前、中、上牙槽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第II支痛,其痛区分布在下眼睑、鼻旁、上唇和上颌门齿、犬齿等部位。

眶下孔的解剖和定位眶下孔位于上颌骨的前面,是眶下管的外口,其内口在眶底面与眶下沟相接,眶下神经即通过此管及眶下孔而达表面。

眶下孔多呈半月形,凸边朝外上方,孔口开向前、下、内方,由此决定了进针方向。

眶下孔距眶下缘约1cm,一般从体表可摸到。

眶下管的轴多由眶下孔走向上、后、外方,与夭状面呈40°~45°角,其长度约1cm(男性平均约为1.45CM,女性平均约为1.31CM)。

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

自患者眼外角至上唇中点做一连线,再由眼内角外1CM处向同侧口角做一连线,两线的交叉点即为进针点。

做好标记,局部皮肤消毒,在标记折内下方以5号球后针头快速刺入皮肤,同时用另一手示指压住眶下缘,以防针尖滑入眼眶误伤眼球。

依眶下孔的开口方向进针,即针尖向上、后、外方倾斜,缓慢进针,在眶下孔附近仔细寻找,当针尖进孔有落空感时,患者即出现放射痛。

疼痛门诊神经阻滞疗法

疼痛门诊神经阻滞疗法

注药1
垂直进针触及颈5横突后结节。回抽无血无脑脊液 后,注入0.26%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5mg。
注药2 拔针1cm,针尖向后滑过横突后结节再刺入
1.5cm,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注入0.26%利多卡因 5ml+曲安奈德5mg,以阻滞后支,或浸润斜方肌间 隙阻滞肩胛上神经。
C5椎旁注射适应症
颈源性肩背及上肢痛 肩关节周围炎 肩背或上肢带状疱疹神经痛
回吸无血无脑脊液,注入0.26%利多卡因5-7ml+曲安奈 德5mg。
二、腰椎侧间隙注射(小关节内侧缘法)
棘突旁开0.8-1.0cm,8-10cm5号长穿针垂直刺 入,针尖稍向外侧直至抵住关节突。
退针少许,针尖稍向内滑过小关节内侧缘,进针 过程中玻璃注射器始终保持正压。
玻璃注射器注气阻力突然减小,则提示针尖进入 硬膜外侧间隙,注入0.26%利多卡因10ml+曲安奈 德10mg。
(三)颈椎椎旁注射(后入路法)
棘突旁开3cm,8-
10cm5号长穿针垂
直刺入直至抵住椎
板外侧。
将针退至皮下,
针尖稍向外进针,
进针深度超过垂直
1cm。
玻璃注射器注气
无阻力即到椎旁,
注入0.26%利多卡
因5-7ml+曲安奈德
5mg。
3cm
棘突旁开3cm,垂直刺入至椎板外侧。
将针退至皮下,针尖稍向外进针,进针深度超过垂直深度 1cm,注气无阻力即到椎旁。
疼痛门诊常用的神经阻滞
杨阳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
一、颈椎椎旁注射 颈椎椎间孔注射
(侧入路法)
(一)C2椎旁射(侧入路法)
定位
乳突下一横指或下颌角平齐处,胸锁乳突肌后缘为 颈2横突后结节。

神经阻滞疗法在现代疼痛治疗上的地位和作概要

神经阻滞疗法在现代疼痛治疗上的地位和作概要

1诊断性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神经阻滞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全身用药带来的较大副作用、手术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缺点,已广泛应用于疼痛治疗,成为疼痛科治疗方法的主体,并且在许多病例中有利于疼痛的正确诊断或预后的判定。

诊断性神经阻滞原理:进行诊断性神经阻滞的前提是对所有适合于进行神经阻滞的病人进行诊断所必要的详细病历记录、查体、临床病理检查、放射学检查,若能做心理学评价更好。

用上述方法也难以确定疼痛原因时,可考虑进行诊断性神经阻滞。

其原理为顺序应用安慰剂(placebo或不同浓度的局麻药阻滞脊神经不同纤维,产生仅阻滞交感神经或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现象,达到诊断心因性、外周性或中枢性神经来源性疼痛的目的。

一般用0.9%生理盐水首次注入安慰剂,如果获得止痛效果,则评价病人为"安慰剂反应者",但须注意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疼痛中,约30%~35%具有安慰剂效果,当然安慰剂效应是一过性的。

若获长期止痛效果者,则属于心理性疼痛的可能性很大。

低浓度局麻药进行疼痛部位感觉神经阻滞状态。

用针刺皮肤确认感觉消失后疼痛消失,则可断定这是躯体神经来源性疼痛,治疗可选用末梢神经阻滞。

感觉神经阻滞也得不到止痛效果时,可再次注入高浓度局麻药,完全阻断运动神经。

如果用此法可获止痛效果,则可认为这是躯体神经来源性疼痛,宜选用末梢神经阻滞。

如果躯体神经虽被完全阻滞也得不到止痛效果,则可认为疼痛原因位于比阻滞部位更高的中枢侧,此时则末梢神经阻滞、末梢部手术均为无效。

用上述方法达不到止痛效果,常见于中枢神经障碍、大脑化假病、心理性疼痛。

2治疗性神经阻滞2.1阻滞治痛作用机理①感觉神经阻断消除疼痛的恶性循环。

局部疼痛经感觉神经传入脊髓,反射性引起交感兴奋,导致血管收缩,组织缺氧代谢异常,使局部的病损不易修复,同时产生致痛物质,使疼痛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神经阻滞后阻断了恶性循环,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疼痛可明显减轻。

有时原发性疼痛的病因可能已去除,但恶性循环仍残留,神经阻滞治疗就可一次阻滞,疼痛治愈。

神经阻滞在疼痛科应用PPT课件

神经阻滞在疼痛科应用PPT课件

9
末梢支阻滞
第1支阻滞(眶上、滑车神经阻滞) 第2支阻滞(眶下、上颌神经阻滞)
三叉神经阻滞
第3支阻滞(颏神经、下颌神经阻滞)
半月神经节阻滞
10
(一)眶上神经阻滞
1、应用解剖
经交通。
三叉神经眼支发出,前行于上眼提肌和眶顶壁之间,
经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分布于眼睑和前额部,其额支纤维可以延伸至颅顶与枕大神
2、操作方法(图)
3、适应证
三叉神经第1支疼痛,眼部痛;带状疱疹 (后)疼痛;此部的继发性神经痛(癌痛)。
11
返回1 返回2 返回3
12
3、并发症
(2)眼睑下垂 (阻滞了动眼神经上支)。
(1)眼睑水肿(刺伤眶上动脉可出现血肿)。
4、注意事项
操作时保护眼球,消毒液避免入眼,
穿刺点避免感染。
13
(二)眶下神经阻滞 1、应用解剖 为三叉神经发出上颌神经直接延续的主支或最大支,经眶
16
(三)上颌神经阻滞

解,穿眶下裂入眶,与眶下动脉伴行出眶下 孔,终支为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在翼腭窝内发出 数支神经分支。
17
(三)上颌神经阻滞

操作方法:侧入路穿刺法。
病人仰卧位,头偏向健侧。
穿刺点在颧弓中点下方凹陷处,用7~8cm长,22G 带芯穿刺针,并带可移动标志。穿刺针垂直刺入约 4~4.5cm,达蝶骨翼突外板,此时将标志放置距皮肤1cm处。 将针退至皮下,改变穿刺针方向指向同侧瞳孔方向进针, 针尖达翼腭窝,即可得到向上牙龈部、上唇、颊部的异感 或放散痛,回抽无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 因镇痛液0.5~1ml。如作破坏性神经阻滞者,经15~20分钟 证实有效后,注入无水乙醇或7~10%酚甘油0.5ml。

全科门诊疼痛治疗: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全科门诊疼痛治疗: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0分:无痛; 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 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 能忍受; 7分~10分:患者有强烈的疼痛,疼 痛难忍,影响食欲和睡眠。■
(发稿编辑:王雪敏)
27 2018.06 No.18
在门诊条件下使用超声引导下颈椎旁 神经阻滞与透视引导下治疗相比,患者的 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明显降低,值得以疼 痛科为亚专科的全科门诊重视和应用,期 待更多的病例应用和技术改进。■
名词解释 >>>
VAS评分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用于疼痛的评估。在纸上面 划一条10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 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 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 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 的程度。评分标准:
以减轻神经根充血、水肿,间接机械减 压,缓解疼痛。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与传统的 体表定位方法相比,具有在动态的视野下 操作进针,易于鉴别血管、神经、软组 织、骨骼,有效降低血管和神经内注射局 麻药的风险。还能实时通过超声图像观测 注射过程中局麻药的沉积和蔓延,从而有 效减少局麻药的用量。同时还避免了使用 CT等透视技术的放射线暴露问题,大大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颈椎旁神经阻滞 的安全性。
盲穿有风险,超声来引导 医生在门诊条件下对颈椎旁神经阻滞 治疗的应用常存在顾虑,盲穿可能存在误 入椎管、损伤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等风险, 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近年来我院在全科门 诊疼痛治疗中逐步推广应用超声引导技 术,超声影像能够清晰显示颈神经根及其 周围软组织,实时定位进针轨迹,简单安 全地引导阻滞治疗。 为了探讨超声引导下颈椎旁神经阻 滞在全科门诊疼痛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 性,笔者采用超声引导下颈椎旁神经阻滞 技术治疗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获得 了满意的疼痛缓解效果,未出现相关并发 症,避免了住院治疗。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得到治疗。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这项技术通过阻止神经系统的传递来实现疼痛的缓解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一、神经阻滞技术的原理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利用药物对神经的突触传递进行阻滞,从而缓解或治疗病痛的方法。

其原理是在神经系统的特定位置注入局部麻醉剂或其他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的终末,阻止神经传导,从而抑制疼痛。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需要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实现疼痛缓解。

此外,由于阻塞位置的特定性,此方法避免了药物产生的全身副作用,对患者的自主呼吸等功能也不会影响。

二、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神经阻滞技术在许多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手术中,这种技术常被用于麻醉和镇痛。

在急诊和紧急情况下,神经阻滞技术也可作为一种快速和有效的控制疼痛的方法。

此外,神经阻滞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如神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等。

它还可以用于放射性物质和化疗药物等引起的疼痛。

神经阻滞技术还可以改善肌肉痉挛、张力和颜面红斑等症状。

三、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阻滞技术将继续得到发展。

新型药物的引入将使得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

另外,神经阻滞技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注射操作的复杂性、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同时,数字医疗技术的应用也将为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注射点,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治疗的过程。

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不断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四、镇痛的重要性疼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在日常生活和医学诊疗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定数量的疼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对于那些需要进行手术、放疗等治疗的人来说,疼痛往往是无法避免的。

疼痛科神经阻滞、毁损术诊疗常规

疼痛科神经阻滞、毁损术诊疗常规

疼痛科神经阻滞、毁损术诊疗常规神经阻滞/毁损术是疼痛科治疗各种疼痛性和某些非疼痛性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基本原理:通过局部注射局麻药、糖皮质激素、维生素、神经破坏药,暂时或长期阻断疼痛传导通路,阻断疼痛恶性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缓解或消除疼痛。

一、适应证1、脊髓神经和外周神经受压、炎症引起的神经痛及软组织痛。

2、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癌痛等难治性痛。

3、某些非疼痛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瘫),眼肌、面肌痉挛,神经性耳鸣、耳聋,顽固性呃逆,失眠等。

二、禁忌证1、不能配合治疗包括精神失常者。

2、穿刺部位皮肤或/和深层组织有感染病灶或全身感染尚未控制者。

3、有出血倾向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局麻药过敏者。

5、患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活动性溃疡、妊娠初期、甲亢、结核病活动期等患者进行神经阻滞时,应慎用糖皮质激素。

6、低血容量患者,不宜施行椎管内、腹腔神经丛及椎旁交感神经节阻滞/毁损术。

三、常用药物常用药物配方:2%利多卡因2.5ml~5ml+维生素B12 0.5mg~1.0mg+维生素B6 100mg~200mg+复方倍他米松1ml+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或20ml。

对糖皮质激素有禁忌者,可用赖氨匹林(来比林)替换复方倍他米松。

(一)、局麻药局麻药是神经阻滞治疗中的主要药物,首选利多卡因,次选罗哌卡因。

根据治疗部位选择用药剂量、浓度和容量,如:利多卡因的用药浓度为0.4%~2.0%,罗哌卡因为0.125%~0.375%;头颈部神经阻滞为5ml~10ml,臂丛神经阻滞为10ml~20ml,胸、腰部神经阻滞为10ml~20ml,交感神经阻滞为3ml~10ml。

局麻药浓度过高和剂量过大可增加其毒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使用局麻药注意事项:1、强调有效低浓度、剂量个体化、剂量总量控制的用药原则,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严防局麻药中毒反应。

对儿童,特别强调不能浓度过高和剂量过大。

神经阻滞工作总结

神经阻滞工作总结

神经阻滞工作总结
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缓解疼痛和控制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神经阻滞工作总结旨在总结这一治疗方法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技巧和效果评价,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神经阻滞的原理是通过注射药物或应用电刺激等手段,阻断或减轻神经传导,从而达到减轻疼痛或控制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上,神经阻滞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症、运动神经元疾病、自主神经系统失调等疾病的治疗。

神经阻滞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神经根痛、坐骨神经痛、颈椎病、肩周炎、神经性疼痛、癌症疼痛、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

对于这些疾病,神经阻滞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进行神经阻滞时,医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包括准确定位神经、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控制注射技术等。

此外,医生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神经阻滞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疼痛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价,可以客观地评估神经阻滞的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神经阻滞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神经阻滞工作的总结,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

神经阻滞疗法介绍[指南]

神经阻滞疗法介绍[指南]

神经阻滞疗法介绍
神经阻滞是直接在神经干、神经丛、脑脊神经根、交感神经节等神经周围或附近注入药物或物理刺激而阻断神经
信号传导,神经阻滞包括物理性和化学性阻滞两种。

利用神经阻滞为主的方*法诊断和治疗疼痛以及做出疼痛病症的预后判定,称为神经阻滞疗。

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 1.镇痛效果确实可靠。

2.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治疗范围选择性强。

4.治疗作用迅速。

5.不良反应小。

神经阻滞疗法的机理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调理引起疼痛的局部环境,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疗效和操作技巧关系密切。

神经阻滞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常见应用 1.三叉神经阻滞疗法,适用于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痛。

2.舌咽神经痛阻滞疗法,适用于咽喉部的诊断和治疗。

3. 面神经阻滞术适用于治疗面肌痉挛。

4. 颈丛神经阻滞适用于枕后神经痛。

5. 臂从神经阻滞术,适用于颈部软组织痛,颈部鞭打痛,颈肩综合征及肩周炎。

6. 肩周炎周围痛点阻滞适用于肩周炎的治疗。

7. 胸部神经阻滞术,包括肋间神经阻滞术和胸椎旁脊神经根阻滞术。

8. 腰骶部神经阻滞,适用于坐骨神经痛,股神经痛,隐神经痛,股外侧皮
神经痛,急性腰肌损伤和腰椎骨质增生。

9. 硬膜外神经阻滞。

10. 骶管治疗。

11. 星状神经节阻滞。

手术后疼痛管理的新进展和技术

手术后疼痛管理的新进展和技术

手术后疼痛管理的新进展和技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后疼痛管理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传统上,手术后疼痛是一种常见且困扰患者的问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而且可能延长康复时间。

然而,在最近几年里,新进展和技术已经为手术后疼痛管理带来了巨大的突破。

本文将探讨一些新兴的方法和技术,并讨论它们在手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一、神经阻滞技术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注射麻药或其他药物阻断感觉信号传递的方法。

这种技术已经在手术中广泛应用,并被证明可以有效地减轻手术后的疼痛。

目前,常见的神经阻滞技术包括硬膜外阻滞、局部浸润麻醉和周围神经阻滞。

这些方法可以针对特定部位或区域实施,并且具有安全、可重复使用以及可逆转等优点。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神经阻滞在手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镇痛泵镇痛泵是一种可以持续输入硬膜外或静脉麻药的装置。

通过镇痛泵,患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调控药物输注速度,并实现个性化的疼痛管理。

相比于传统的按需给药方法,镇痛泵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疼痛水平,并避免药物过量使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镇痛泵设备越来越小型化和便携化,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无创神经刺激技术无创神经刺激技术是一种通过电流或声音刺激神经系统以减轻疼痛的方法。

这种技术不需要穿刺操作,因此更加安全和方便。

常见的无创神经刺激技术包括经皮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

这些技术可以调节神经活动,改变疼痛信号传递路径,从而减轻手术后的疼痛。

虽然无创神经刺激技术在手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还相对较新,但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四、多模式镇痛策略多模式镇痛策略是一种综合利用不同治疗方式来管理手术后疼痛的方法。

通过结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进行干预,可以更全面地控制患者的疼痛。

例如,可以同时使用药物和神经阻滞技术来提供局部麻醉效果;在围手术期进行物理治疗以增加患者舒适度;同时提供心理支持以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等。

医院见习心得疼痛科病房中的疼痛管理与镇痛技术分享

医院见习心得疼痛科病房中的疼痛管理与镇痛技术分享

医院见习心得疼痛科病房中的疼痛管理与镇痛技术分享医院见习心得:疼痛科病房中的疼痛管理与镇痛技术分享在医院见习的这段时间里,我有幸进入了疼痛科病房进行实地观察与学习。

疼痛是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对于疼痛的管理和镇痛技术掌握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疼痛科病房中所学到的疼痛管理与镇痛技术,为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疼痛种类与分级1. 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的区别急性疼痛是由突发的损伤、手术或疾病引起的痛感,通常在伤口或疾病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

而慢性疼痛则是指持续存在的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

2. 疼痛的分级根据疼痛的强度与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疼痛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疼痛。

通过疼痛的分级,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疼痛水平,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疼痛治疗的原则1. 多学科合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疼痛治疗需要医生、药师、物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多学科的合作。

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供最佳的疼痛管理。

2. 疼痛评估与监测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临床上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包括VAS(Visual Analog Scale,视觉模拟量表)、NRS(Numerical Rating Scale,数字评估表)等。

通过这些评估工具,我们可以随时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调整治疗方案。

三、疼痛管理的常见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疼痛管理中常见的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非处方镇痛药、阿片类药物和非阿片类镇痛药等。

在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注意患者的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剂量和给药途径等。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通过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活化末梢神经,从而减轻疼痛。

在物理治疗中,医护人员需要合理使用物理疗法,并注意患者的反应和疗效。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疼痛管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如认知行为疗法、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抑郁,提高心理素质,从而减轻身体上的疼痛感受。

疼痛科 执业范围

疼痛科 执业范围

疼痛科执业范围疼痛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和治疗各种疼痛相关问题。

在执业范围方面,疼痛科医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1. 疼痛评估与诊断:通过与患者的面谈和身体检查,疼痛科医生能够对疼痛进行评估,并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他们会询问患者的疼痛特点、疼痛的起因和持续时间等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问题所在。

2. 多学科协作:疼痛科医生通常与其他医学专科合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他们与神经外科医生、康复医学专家、放射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等专家进行合作,以便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

3. 药物治疗:疼痛科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和程度,开具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

这些药物可以包括镇痛药、消炎药、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等。

他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4. 物理治疗:疼痛科医生还可以通过物理治疗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热敷和冷敷等。

这些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紧张和炎症,从而缓解疼痛。

5. 神经阻滞和神经调节:在某些情况下,疼痛科医生可能会使用神经阻滞和神经调节技术来治疗患者的疼痛。

神经阻滞通过注射药物或放置神经刺激装置来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

神经调节则是通过电刺激或药物刺激来调节疼痛神经的活动,以减轻疼痛。

6. 心理支持:疼痛科医生也会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患者应对疼痛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他们可以与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提供疼痛管理的建议,并教授患者一些放松和调节疼痛的技巧。

疼痛科医生在执业范围内主要从疼痛评估与诊断、多学科协作、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和神经调节以及心理支持等方面进行工作,旨在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疼痛管理和治疗方案。

他们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疼痛科的应用

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疼痛科的应用

注意事项
1. 操作前应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和可能的并发症,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3.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对于有严重心、肝、肺疾病的患者应慎用。
2. 操作应在心电监护和吸氧的条件下进行。
4. 注射药物时应控制药物剂量和注射速度,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可能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注射药物后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应立即停止注射,迅速拔出穿刺针,平卧位休息,观察血压变化。
1. 低血压
注射药物后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应立即停止注射,迅速拔出穿刺针,给予吸氧,应用呼吸兴奋剂等治疗。
2. 呼吸抑制
操作过程中可能损伤神经根或脊髓,应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3. 神经损伤
如气胸、血胸、局部感染等,应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4. 其他并发症
交感神经节阻滞的临床效果
2023
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疼痛科的应用
目录
contents
交感神经节阻滞简介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疼痛科的应用交感神经节阻滞的操作方法交感神经节阻滞的临床效果交感神经节阻滞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交感神经节阻滞的未来展望
交感神经节阻滞简介
01
交感神经节阻滞(sympathetic block)是一种在疼痛科中应用的、通过局部麻醉药和神经破坏药阻断交感神经兴奋传递,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的治疗方法。
交感神经系统与情绪调节
交感神经系统与情绪调节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当面对压力、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从而影响情绪调节的功能。
疼痛与交感神经系统的关系
缓解疼痛
通过阻滞交感神经节,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这种缓解作用可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具体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阻滞部位、药物剂量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等。

疼痛科枕大神经阻滞术操作记录

疼痛科枕大神经阻滞术操作记录

操作名称:右侧枕大神经阻滞术
操作时间:2022年9月21日09:00-09:20
操作步骤:患者俯卧位,取枕骨隆突下2c m,再向右侧2c m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超声引导穿刺针进针,到达右侧枕大神经处,回抽无血液等后,推入(0.5%利多卡因:1.5m l+地塞米松5m g+维生素B12 0.5m g)消炎镇痛液后,拔出穿刺针,局部敷贴固定。

操作中情况:操作顺利,过程中患者无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继续卧床休息观察1小时,患者仍无上述症状。

术后注意事项:嘱患者回病房后继续卧床休息1小时,如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应尽快通知操作医师,1天内禁止洗澡,防止穿刺点感染,注意观察右下肢感觉及肌力情况。

操作医师:钟世奂。

颈椎痛神经阻滞治疗方案

颈椎痛神经阻滞治疗方案

一、概述颈椎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椎部位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颈椎痛的病因多样,包括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关节突关节炎、颈椎肌肉劳损等。

神经阻滞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注射药物阻断疼痛传导途径,缓解颈椎痛症状。

本文将详细介绍颈椎痛神经阻滞治疗方案。

二、适应症1. 颈椎退行性变引起的颈椎痛;2. 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颈椎痛;3. 颈椎关节突关节炎引起的颈椎痛;4. 颈椎肌肉劳损引起的颈椎痛;5. 颈椎手术后疼痛;6. 对颈椎痛治疗有明确要求的患者。

三、禁忌症1. 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2. 严重血液系统疾病;3. 患有出血性疾病;4. 颈椎感染;5. 对局部麻醉药物过敏。

四、治疗方法1. 术前准备(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颈椎痛的病因、病程、治疗经过等;(2)完善相关检查,如颈椎X光片、MRI等;(3)签署知情同意书;(4)术前1小时给予患者0.5mg阿托品,预防心动过缓;(5)术前30分钟给予患者0.1mg地西泮,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2. 神经阻滞方法(1)定位: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根据疼痛部位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如颈椎横突点、颈椎椎间孔等;(2)消毒:用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范围约5cm×5cm;(3)局麻:用1%利多卡因进行皮肤局部麻醉;(4)穿刺:根据穿刺点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如7号穿刺针,穿刺针与皮肤呈30°~45°角,缓慢进针;(5)注射药物:注射药物包括局部麻醉药物、激素、神经营养药物等,如利多卡因、曲安奈德、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6)注射量:根据患者病情和体重,注射药物量一般为5~20ml;(7)拔针:注射完成后,缓慢拔出穿刺针,按压穿刺点,防止出血。

3. 术后处理(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2)观察穿刺点是否有出血、感染等并发症;(3)嘱患者术后6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4)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5)嘱患者定期复查,了解治疗效果。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摘要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是目前疼痛科与麻醉科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多种疼痛及非疼痛类疾病如头面部、耳鼻喉、口腔、颈肩部及上肢的疼痛,对于难治性心绞痛、心律失常、抑郁症等疾病也有一定疗效。

过去常用体表定位法进行阻滞,近年来超声在疼痛科普及应用后,超声引导下SGB逐渐成为主流。

本共识总结多位专家临床经验,从星状神经节的解剖、SGB适应证及禁忌症、阻滞方法、药物选择及疗程、疗效评价、并发症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来介绍此项技术,供指导临床应用。

01前言星状神经节(SG)是颈交感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是颈下神经节与T1神经节融合形成的交感神经节,位于C6和C7椎体之间。

它包含支配头部及颈部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支配上肢及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是目前疼痛科与麻醉科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SG周围及附近组织,包括颈交感干、颈交感神经节、节前与节后神经及其支配范围的区域,从而阻滞支配头、面、颈、肩、上肢、前胸及后背等部位的交感神经,以调节交感神经系统张力,最终达到调节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使其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用于治疗多种疼痛及非疼痛类疾病。

SGB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方面。

中枢神经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调节丘脑活动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周围神经作用则主要表现为通过对节前、节后纤维的阻滞,使分布区域内各系统的交感神经功能受到抑制,以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疼痛方面,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由于慢性疼痛及炎性疼痛中交感神经发挥着重要作用,SGB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的原因可能与其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同时,SGB可以阻断脊髓的反射通路,降低该部位交感神经兴奋性和敏感性,扩张小血管,增加局部区域血流,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加速代谢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等疼痛介质,终止疼痛的恶性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