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苏轼的精神救赎

合集下载

结合自身谈谈前赤壁赋中 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实指导意义100字

结合自身谈谈前赤壁赋中 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实指导意义100字

谈谈前赤壁赋中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实指导意义
人类在困境中的不断超越,是历史与人生的永恒主题。

千百年来,苏轼在逆境中以豁达的态度谱写的作品代代相传,受到广泛的喜爱。

苏轼更以其面对逆境时那种旷达乐观、豁达超脱,从容坦荡的人生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同。

那么,在当今社会,探讨其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是否还有其现实意义呢?诚然,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今社会有很大的差异,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但是人生失意无南北、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当自己的人生观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时,是牺牲自己的人格、气节、情操换取高官厚禄、名利地位?还是坚持原则、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呢?苏轼对理想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就为我们上了生动一课。

中国国家足球队前教练米卢曾说:态度决定一切!那么在面对失意、挫折、磨难时,让我们以学学苏轼,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战胜它们吧!。

《赤壁赋》: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

《赤壁赋》: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

《赤壁赋》: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1. 引言1.1 概述《赤壁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巅峰之作。

在这篇长篇叙事诗中,苏轼以雄奇壮丽的场景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亡、人民疾苦的忧虑情怀。

本文将全面分析《赤壁赋》中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并探讨其在文学上的价值与影响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会介绍《赤壁赋》创作背景和苏轼写作的动机;其次,我们将详细探讨《赤壁赋》中所展现出来的苏轼豪情壮志;接着,我们将深入剖析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出来的豪情壮志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关心之情,并评价其作品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苏轼《赤壁赋》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意义。

通过分析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之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对于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同时,通过评价苏轼及其作品的意义,我们也将认识到《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传达出来的普世价值。

2. 赤壁赋的背景与创作动机2.1 时代背景《赤壁赋》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骈文,写于公元1082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大力发展。

然而,在这个喜乐盈门的时代表面下隐藏着隐忧。

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的不断侵扰,加之南方湖广地区洪灾频发和官员贪污腐败等问题,使得北宋政权逐渐陷入困境。

通过《赤壁赋》,苏轼想要表达他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政府腐败现象的愤懑。

2.2 苏轼的创作动机苏轼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在诗歌、散文和辞章等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然而,在他创作《赤壁赋》之前,他曾经历过一段痛苦而坎坷的人生经历。

由于反对权贵集团控制下的朝廷政治,苏轼先后几次被贬谪到各地,甚至被迫远离家乡。

这段流亡生活让他深切地感受到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赤壁赋》:苏轼精神突围背后的情与理

《赤壁赋》:苏轼精神突围背后的情与理

《赤壁赋》:苏轼精神突围背后的情与理
陈颖彦;黄丹芳
【期刊名称】《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后创作的名篇之一。

该赋文化底蕴深厚,哲思论辩性强,既展现了苏轼内心由喜悦到苦闷,再到超脱的情绪起伏,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体察、审视与思考,是引导高中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得与失、常与变、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的经典范本。

尝试深入文本,结合儒道思想,就该赋的情与理做简要梳理与阐释,供教师备课参考。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陈颖彦;黄丹芳
【作者单位】厦门实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一次为苏轼平反的宫廷书画合作在马和之画、宋高宗题《后赤壁赋图》卷的背后
2.论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
3.《后赤壁赋》:苏轼的又一次精神突围
4.笑傲困境睿智突围--从《前赤壁赋》的景物描写看苏轼的人生智慧
5.大江流日夜,千古赤壁情--读苏轼《前赤壁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人生观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人生观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人生观篇一:《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该赋以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壮阔的赤壁山水和战争场面,表现了苏轼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窥见苏轼的人生观,以下是正文: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文学造诣极高的文人。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

他感叹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认为,宇宙万物各有其主,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瞬间。

他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背景,表现出自己对战争的反感,并表达了自己对和平和自然的热爱。

他写道:“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此外,苏轼还通过《赤壁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得失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得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生命和宇宙的理解和感悟。

他写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人生观:他珍惜生命,热爱自然,反感战争,认为人生得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生命和宇宙的理解和感悟。

篇二:《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该赋以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壮阔的历史画卷和自然美景,表达了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苏轼的人生观角度出发,探讨他在《赤壁赋》中的表现。

苏轼的人生观主要表现在他的追求和理念上。

他主张人生应该追求自由和快乐,不要过分拘泥于世俗的束缚。

在《赤壁赋》中,苏轼描绘了赤壁之战后,他和友人游览赤壁的场景。

_前赤壁赋_所表现出的旷达情怀

_前赤壁赋_所表现出的旷达情怀

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 歌》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
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 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
最后,苏轼写客听了作者的
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 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
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表达 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
自己政治上失意后所产生的人生 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
《前赤壁赋》 记叙了作者与

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 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
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 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
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 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
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 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
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 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
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 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
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 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
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 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
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 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
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 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
渺,茫无际涯。尽情与美景之 喻,“美人”乃是作者的理想和
中,兴之所至,情不自禁举酒吟 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是理想君
诵 《诗经·月出》。与 《月出》 诗 主的象征。苏轼“扣舷而歌”的
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 喜悦背后隐藏着一抹哀愁— ——一
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 个不被重用反遭迫害的落魄文人
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主人以 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

论述《前赤壁赋》中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在实指导意义500字

论述《前赤壁赋》中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在实指导意义500字

论述《前赤壁赋》中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在实指导
意义500字
我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上,都要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不能因为学习上的一点小困难或者生活上的一些小摩擦,就自暴自弃,反而,我们应该像苏轼一样,积极进取,不达目的不罢休。

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后来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面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却依旧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内容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

苏轼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他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

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

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苏轼《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论《赤壁赋》的哲理内蕴与放达情思

论《赤壁赋》的哲理内蕴与放达情思

论《赤壁赋》的哲理内蕴与放达情思作者:金乔来源:《语文天地》2021年第12期《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作于贬谪黄州时的一篇赋作。

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赋中所述,为与友人月下泛舟时的所见所感,既有遭受贬谪的苦闷无奈,又有拨云见月的欣喜达观。

这首赋作不仅用语优美、情韵深致,其丰富的哲理内蕴也历来为人称道。

千百年来,关于《赤壁赋》哲理性的讨论从未停止过,熔铸于赋中的放达情思是作者对于人生变幻、世事无常的形象诠释。

一、个体生命——“无意义”到“有意义”“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泛舟游玩时,入目之山川河流使作者联想到赤壁战役时,曹操被刘备大军围困的情景。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曹操当可谓之一代枭雄,虽后世对其褒贬不一,但“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有勇有谋,文武双全,是三国时期几大领军人物之一,但即使是这样的一位有野心、有抱负的英雄人物,也早已经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想到这里,作者不禁“愀然”,个体价值体现在生命存在之时,而生命一旦走向终点,个体似乎也就没有了意义。

这里涉及到个体生命价值建构的哲学问题,即个体生命有无意义的问题。

看起来,作者似乎是为英雄的逝去而扼腕叹息,感慨个体生命的意义会伴随着生命逝去而消失,实际上,作者与友人对于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证实了“英雄终将湮没,但历史将永远铭记”,也就是说,个体生命的价值并不会随着生命的流逝而消失,生命的意义是永恒的。

虽然,作为生命个体的这些英雄人物已然逝去,但是他们的事迹与精神却深深地烙印在历史长河中,后世的人对其进行探讨、表示缅怀就是最好的证明。

想到这里,作者豁然开朗。

此时的苏轼,以“谤讪朝廷”之罪名被贬至黄州,一腔愤懑得不到抒解,远大理想无法实现,难免出现对个体价值意义的否定。

借曹操为例,其实作者是在反观自身,当下世人对于“我”的价值的评判,并不是“我”真正的价值,所以不必为一时的不得志而忧伤不已。

苏轼的自救指南

苏轼的自救指南

苏轼的自救指南苏轼,字子瞻,号东篱,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他的一生历经坎坷,多次遭遇贬谪和政治风波,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断寻求自救之道。

本文将以苏轼的生平经历为基础,探讨他的自救指南,以期对现代人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一、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苏轼一生多次遭遇政治风波和贬谪,但他从未被困境击垮,总是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他曾在《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种对生命的豁达和超脱,使他在逆境中能够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坚韧。

二、坚持文学创作,抒发内心情感苏轼是北宋文坛的巨匠,他的文学创作成就斐然。

在遭遇困境时,他常常通过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也成为了他自救的一种方式。

通过创作,他能够宣泄情绪、调整心态,从而更好地面对困境。

三、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寻求精神支持苏轼一生交友广泛,他与许多文人墨客、政治家、艺术家等都有着深厚的友谊。

在遭遇困境时,他常常向朋友们寻求精神支持和帮助。

这些朋友不仅为他提供了物质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励。

通过与朋友的交流和互动,他能够更好地调整心态、振奋精神。

四、调整生活方式,追求身心和谐苏轼一生注重身心健康,他善于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境遇。

在遭遇困境时,他常常选择远离政治斗争、寄情山水、品味生活。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和乐趣,如品茶、赏花、听音乐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调节身心、缓解压力,还能够提升他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五、坚持自我反省和修正,不断完善自我苏轼是一个具有自我反省精神的人,他常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深刻的反思和修正。

在遭遇困境时,他更是会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他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修正,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睿智的人。

总之,苏轼的自救指南包括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坚持文学创作、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调整生活方式以及坚持自我反省和修正等方面。

《赤壁赋》所蕴含的人生真谛——苏轼《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所蕴含的人生真谛——苏轼《赤壁赋》赏析
是 不该 自己得 到 的 , 不要 强抢硬 夺 , 二是 自己不需要 的 , 不要 占
演奏洞萧所释放 出来 的忧愤则 如同急流奔泻 , 可遏 止了。 其声 不 “ 呜 呜然 , 怨如慕 , 如 如泣如诉 , 音袅袅 , 余 不绝 如缕。舞幽 壑之潜
蛟, 泣孤舟之嫠 妇” 。 作者把一个 悲痛欲绝 的“ 客人” 刻画得惟 妙惟 肖, 入木 三分 ,
有 。人作为 万物灵长 , 其本 身应属 大 自然一部分 , 自身 以外 的 对 财 物要 “ 禁欲 ” “ ,惟江上之清风 , 山间之 明月 , 与 耳得之而为声 , 目
是苏轼精 美散文的典范之作 , 不仅语言凝练隽永 , 乐感强, 音 而且极富人 生哲理 , 给乐于探讨人 生者 以深刻的启迪。
【 关键词】 苏轼 ; 赤壁赋 ; 生观 人
人 生 是一 个 矛盾 不 断发展 的过 程 : 矛盾 结 束 , 此 彼矛 盾产
千里 、 旌旗 蔽空 , 酾酒 临 江 , 横槊 赋诗 , 固一世之 雄也 , 而今 安在 哉 ?况吾 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侣鱼虾而友麋鹿 , 驾一叶之扁 舟 ,
今 天的湖北嘉 渔县 , 另一个 赤壁在湖北 黄州 。苏轼 被贬黄州 , 所
长江 之无穷 。挟 飞仙 以遨 游 , 抱明月 而长终 。知乎 不可骤得 , 托
遗响于悲风。 ”
概括起来 就是 三个原 因 : 自己是一个失 意于江 湖的人 , 不能 与古 代英 雄相 比 , 这是 其一 : 到宇宙 没有 穷尽 , 生却如 此短 想 人 暂, 这是 其二 : 由历史 上的英雄 ( 国时的曹操 ) 消失 和人生 的 三 的 短暂 , 生无法成仙 遨游 的空 虚之感 , 产 这是其 三。这一段 由情人 理, 层层推进 , 提示 了人生悲哀 的普遍规律 , 具有典型的意义。 承接“ 的疑 问 , 客” 作者借 “ 人之 口, 主” 因势利导 , 展开 了正面

《赤壁赋》的三个境界

《赤壁赋》的三个境界

《赤壁赋》的三个境界学习《赤壁赋》,宜从景趣、情趣、理趣入手,后者犹难。

高一学生虽对其文读之琅琅,却一知半解。

难怪,十几岁的中学生,又怎么能够进入苏轼的心灵世界?其实,完全可以从《赤壁赋》中的三个境界来解读。

这当然需要我们带领学生知人论世。

第一境:儒——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此语虽短,却表现了东坡积极入世的思想:所思慕的人在哪里呢?在天一方!很明显,这里美人意下指的就是苏轼所一心想要报效的朝廷,或者说是神宗皇帝。

听起来好像是缠绵悱恻的情歌,事实上却是宛转地泄露出不受重用的郁结。

在从政初期,他身怀忧国之志,以儒家所倡导“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然而,在朝中不够圆滑世故、不够中庸通俗的性格使他刚出道不久就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一贬再贬。

尽管如此,他仍然能够深切关注社会的安宁和百姓的疾苦,并且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风。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即使在政治上连遭打击之时,他的进取精神仍未完全磨灭。

谪居海南期间,仍然说:“君命重,臣节在。

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千秋岁·次韵少游》),表达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虽历经磨难仍不改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

第二境:释——消极避世的虚无主义。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从《前赤壁赋》看苏拭外儒内道的处世哲学

从《前赤壁赋》看苏拭外儒内道的处世哲学

过” 。就算在政 治上遭受 挫折 时 , 他 也 稀 ”两 句 从 当前江 月之 景联 想而 得 , 叹日 : “ 吾昔 有见 ,口未 能言 ,今见 依然 坚持 “ 窃怀 忧国爱 民之意 , 自为 似无意 ,又有意 。然 后写到 目中所见 是书 ,得吾 心矣 。 ”因此 ,在黄 州期 归诚 佛僧 ” ,也 必然 深受 小 官 ,即好僭 议朝 政 ,屡 以此 获罪 , 之 地形 ,最 后把 曹 操 推 到 背 景 的正 间 ,苏 轼 “
不能尽改 ” 。写此文时 ,他 谪居黄 面 , “ 方 其破荆 州 ,下江 陵 , 顺 流 而 佛道思想 的影 响。 舳 舻千里 , 旌 旗蔽空 ,酾酒 f 临 佛老之学 的基本精神 ,是否定现 州 已有 四年 ,然 而苏轼仍 言 “ 虽废 弃 东也 , 未 敢忘 为 国家虑 也 ” 。可 见 ,兼济 天 江 , 横 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 也 ,而 今 实和人 生。但另一方 面 ,佛老在 否定 下 、辅君治 国是其一生的终极追求。 安 在哉 ” 。写 得气 势磅 礴 ,让人 心 潮 人生 、超然 世外 的同时 ,也包含着 否

凄凉箫 声 ,实 际上 正是苏 轼 的心 声 , 和 打击 ,一心所渴 求的梦想 无法实现 又怎 能不 让 “ 苏子 愀然 ” ?故 寄 心志 的时候 ,他很 自然 地要去发 泄或者说 于文 中 ,抒 发惆 怅失 落及 企 盼之情 , 调节 。此时 ,道家 思想便成 为苏轼调

儒 家思想——精 神支柱 而这正是儒 家济世思 想在心 中的深厚 适 心理 、修身养性 的支点 和精神上 自 方面儒家思想根植于苏轼内心。 积淀所致 。 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围的慰藉 。

人 文 讲 坛
从 赤壁 赋》 看 苏拭 外 儒 肉道 的

由《赤壁赋》看苏轼的精神世界

由《赤壁赋》看苏轼的精神世界

由《赤壁赋》看苏轼的精神世界作者:李钦瑜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年第04期在《赤壁赋》中苏轼借助主客问答的方式阐述了儒释道结合的复杂思想。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思想的基础,但对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苏轼来说,这种壮志难酬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接受的,为了在困境中突围,苏轼转而在道家和佛家中寻找精神安慰。

因此也就形成了苏轼特别的精神世界。

首先从《赤壁赋》的第三段来分析,这一段主要通过客的悲来体现苏轼在儒家思想中遭受的困境。

客借曹操悲个人之渺小、人生之短暂、功业之无成。

就如林语堂《苏东坡传》阐述的“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

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

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提到“这便是黄州赤壁。

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

”所以,在如此情境和氛围中,客人的悲伤是极易引起苏轼的共鸣的。

再加上身处黄州的苏轼此时的生活状态已在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里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这种壮志难酬的苦闷心境也在他同时期的《记承天寺夜游》(1083年)中有体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词中自称“闲人”,月下漫步,看似悠闲自在,实则苦闷不已。

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了苏轼早年的思想,早在少年时期,苏轼就确立了儒家立身行事的准则和人生的价值取向。

论述前赤壁赋中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实指导意义600字

论述前赤壁赋中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实指导意义600字

论述前赤壁赋中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实指导意义600字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将描写、抒情与议论
相结合,意境清新、优美,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动人,论理深刻、透彻,语言优美,想象与联想自然,排比、对偶等手法运用巧妙,行文舒卷自如。

该赋有五个自然段,按感情的起伏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突出地
写月夜泛舟欣赏奇妙的江山美景和御风“登仙”的超然之乐;其次,客
人悲凉幽怨的洞箫声,引出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和现实人生短促无
常的感叹,原来欢快舒畅的情绪骤然低落;最后,作者阐发了事物的“变”与“不变”的观点,由此丢开愁怀,主客共同在“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中得到解脱,畅饮入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该赋在语言风格方面上通过捕捉意象以及声音色彩的组合,来传
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
文交杂,长短错落,文辞生动,情韵潇洒。

在写法上打破了传统赋体的标准,用散文的笔法纵横自如地写景、抒情、发议论,但是中间主客对话
又巧妙地运用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与主张,以及思想感情上波折、挣扎、解脱的过程,同时造成了
文意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在特色上,表现出自然本色、平易明畅和纯
真自然之美。

在文气上既有骈赋对偶工整之美,又有情景交融的诗境
之美,还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

这篇赋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当中
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写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
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阐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存在,表达了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赤壁赋是苏轼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篇词。

这篇词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江山社稷的忧虑和对自身遭遇的痛苦、逆境的坚忍不拔。

苏轼在这篇赋中,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志存高远、豪情万丈,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注和忧心忡忡。

这篇赋是苏轼在流放途中写的,可以看出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矛盾,也可以看出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

本文将从《赤壁赋》中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了解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坚韧不拔的品格。

苏轼在《赤壁赋》中揭示了自己对时局的深切关注和忧心忡忡。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曹操率大军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

这场战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传颂的经典之作。

苏轼在赤壁之战的描写中,表现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他写道:“京尊探头露宿风,敢笑黄巢不丈夫。

却看尘世二千年,欲说还今是乱离。

”苏轼在这篇赋中,对当时的政治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乱世的深切忧虑。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安定和动荡,也表达了对社稷命运的忧虑。

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志存高远、豪情万丈。

在这篇赋中,苏轼以赤壁之战为背景,写出了自己志存高远的豪情壮志。

他用“江表嫋嫋兮欲语与,余襟吾道慨悯兮。

”的语言,表达了对自己所遭遇的坎坷不平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内心的坚韧和执着。

他饱含深情地写道:“身当恩遇敢自爱,及干时务谁与待?守分安常属清高,虚怀若谷何所念。

”这些语言不仅表现了苏轼对自己命运的不满,也表现了他豪情万丈的志向和追求。

苏轼在这篇赋中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揭示了自己的坚韧不拔和顽强的品格。

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自己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

苏轼在这篇赋中,不仅表现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对社稷命运的担忧,也表现了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

他在赋中写道:“皎如飞电,如箭发!”表现了自己的不屈不挠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赤壁赋中苏轼的人生观

赤壁赋中苏轼的人生观

赤壁赋中苏轼的人生观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它描绘了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以及苏轼对战争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详细描绘战争的细节,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赤壁赋中的苏轼以观察者的角色出现,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景,包括战云密布、火光冲天、船只相撞等等。

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苏轼的才华和敏感,在他的笔下,这场殊死的战斗展现出无尽的壮丽和悲壮。

在赤壁赋中,苏轼也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人生观。

通过对于战争的描写,他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他写道:“山原旷其盈耸,泽潞渊其泱湟。

天地穷其故”等等,说明了人生中的起伏和不确定性。

同时,苏轼也写道:“六丑当偷泸,犹恐指落葭。

”这句诗意味深长,表达了他对自身处境的忧虑和对人生局限性的认识。

苏轼在赤壁赋中还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性的思考和看法。

他在描写诸葛亮和周瑜的对峙时写道:“诸葛世才,年长而智勇,薄 (指懦弱)挫而终不敢挑;周公瑾公瑾,志大而心精,可谓无怒。

”通过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描写,苏轼传达了他对人性的认知,认为人对于困境的反应取决于个人的智慧和心态。

此外,苏轼还在赤壁赋中深入探讨了友谊和忠诚的主题。

他写道:“三江而带五湖;控于苞山之阳,引五湖之水”等等,表达了他对于友情和忠诚的理解。

他认为,真正的友谊和忠诚不仅要得到别人的认同,更要经受住时间和困难的考验。

赤壁赋中的苏轼还表达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乐观主义精神。

他在描写赤壁之战的殊死搏斗时写道:“参差连曳纷纷纭,砰然乘胜为前骑;棹歌声里除奸雄,弦调琴中月欲圆。

”这些激昂的诗句表达了他对于胜利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

苏轼通过他的才华和智慧,将战争中的残酷和痛苦转化为对于生命的赞美和对于未来的期望。

综上所述,赤壁赋是苏轼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展现了他对于战争、人生、人性、友谊等主题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通过对于战争场景的描写,苏轼传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变化的认识;通过对人性和友谊的描写,他表达了他对于自身和他人行为的思考和认知;最后,他表达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

品读《赤壁赋》的精神

品读《赤壁赋》的精神

品读《赤壁赋》的精神品读《赤壁赋》的精神《赤壁赋》展示了苏东坡的入世精神。

苏东坡与客人泛舟赤壁,饱览美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品读《赤壁赋》的精神,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苏东坡是宋代大文豪,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

他的成年主要生活在北宋神宗、哲宗年间,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获宋代学子最高荣誉,官至礼部尚书,风光一时。

然而,他的禀性和情操,却使他一生坎坷,屡次被贬。

他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即被贬到现今的湖北黄冈、广东惠州和海南岛。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更工”,苏东坡的坎坷经历没有成就他政治上的事业,却造就了天才的文学巨匠,为中华文化贡献了精品和经典。

他把宋文、宋诗和宋词推向高峰,其散文既以才智驰骋,又文理自然;其诗干预社会,思考人生,艺术风格刚柔相济;其词开一代新风,豪放俊朗,清新洒脱。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东坡由于“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年底出狱,被安置在黄州。

越二年,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苏东坡偕同友人游黄州城外赤壁,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在《赤壁赋》中,苏东坡描绘出“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风景画,弹奏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的人生音符。

《文心雕龙·诠赋》认为:“赋者,铺也。

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

”《赤壁赋》没有过多的铺采和辞藻堆砌,重点是体物写志,叙述中有描写,描写中有感悟,感悟中有议论,议论中有叙述,循环往复,一唱三叹。

两篇《赤壁赋》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前赤壁赋》写水,说理谈玄,议论风生,侧重于人生哲理的阐发;《后赤壁赋》写山,以记叙、描写为主,更符合游记的特征,侧重于艺术形象的渲染。

《前赤壁赋》全文537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作者与客人泛舟江上,清风吹拂,明月当空,水天一色,饮酒诵诗,尽情投入大自然怀抱,领略秋江夜色之美,飘飘渺渺犹如离开人间不受拘束,又如生出双翼登临仙境。

《苏轼的《赤壁赋》: 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苏轼的《赤壁赋》: 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苏轼的《赤壁赋》: 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简介《赤壁赋》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文言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该篇文章写于北宋年间,描绘了黄鹤楼与岳阳楼相对而建,以及东汉末年发生在长江流域赤壁地区黄盖与曹操之间的战斗景象,并通过描述历史事件表达作者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追求和向往。

赤壁战役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赤壁战役的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企图征服南方,并派遣大军由北上长江。

黄盖、周瑜等人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军队,并经过多番较量后,在长江流域的赤壁展开了著名的战役。

文章结构分析《赤壁赋》一共有十萧凡骈文,每一个凡骈都通过不同角度、不同笔触描写了当时战场上百姓的困苦生活,军队的英勇抗争以及自然景观的壮美。

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轼展示了历史事件、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细腻描绘。

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赤壁赋》是一个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文章中,苏轼通过对战场上普通百姓遭受的苦难描写,表达了对祖国繁荣安定向往和担忧;通过描写黄盖等人坚定不移地抵抗曹操军队,展现了民族英雄主义情怀;同时,在文中也透过长江、山水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凸显了家国情怀和对自然环境之美的赞美。

现代意义与影响《赤壁赋》作为经典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文学艺术品味高超之作,更是反映出作者对爱国主义价值观持久追求与强调。

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为现代社会所借鉴,并成为塑造人们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力量。

同时,苏轼通过《赤壁赋》也向后世传递了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与珍惜。

总结《苏轼的《赤壁赋》: 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篇文档介绍了《赤壁赋》的背景、文章结构分析以及其中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现代意义。

苏轼通过描绘战场上百姓的困难、英勇抗争和自然环境之美,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此篇文章至少包含2500个中文字,详细描述了相关内容,并使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州,苏轼的精神救赎
很久以来就想写一篇文字,关于苏轼的精神救赎。

但却迟迟没有动笔,只是因为找不都一个突破口,真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

当我再次读到苏轼在黄州写的那些灵动洒脱的文字的时候,突然我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黄州不就是苏轼的自我救赎之处吗?不就是在这里苏轼完成了他人生的一次蜕变吗?
当“乌台诗案”最终以苏轼被赦免流放黄州结束,那个曾经豪情万丈的诗人心就冷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竟然会有这样一场牢狱之灾,并且是以这样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他的。

他看到了这个世界上最为冷酷和卑鄙的东西,他的心也因之冷了下来。

在那些孤独寂寞和屈辱的日子里,苏轼的内心肯定是颇不平静的,甚至他也会想到死亡,只是,他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场飞来横祸呢?或许苏辙说的是对的“只是因为他的名声太大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真是至理名言。

所幸的是,他没有死,皇帝的一纸赦令让他活了下来。

流放黄州,监视居住,这对于苏轼来讲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于是凄凄惶惶之中他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洒扫庭除,春种秋收,他过上了真正的普通农民的生活。

但是我们知道,这并不是苏轼想要的生活,修齐治平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理想,苏轼也不例外。

他只不过故作旷达,故意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他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敏感到家中的童仆不给他开门,他都能想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黄州的赤壁是尤其能让他产生遐想的地方,只是因为这个地方叫赤壁,虽然或许它和那个发生赤壁之战的地方毫不相干,但这并不影响苏轼去遐想。

在这里,他想到了周瑜的雄姿英发,他想到了曹操的横槊赋诗,那些前辈英雄的事迹让他不能自已,尤其是想到自己华发早生的时候,他肯定是悲从中来,那些曾经的光荣与梦想又浮现在眼前,但是又能怎样呢?“世事大梦一场,人生几度秋凉”,不由得,苏轼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时候那些佛家的、道家的、儒家的经典、掌故在他的头脑当中萦绕,挥之不去,欲去还休,于是他困惑了。

两个苏轼在打架,一个迂回低迷,一个丰神俊秀,一个在尘世之中,一个跳出三界之外,这是入世与出世的交锋,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这是物质和精神的抉择。

终于,经过激烈的交战之后,精神的苏轼战胜了物质的苏轼,他终于释然了,“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想到,患得患失只是徒增烦恼而已,既然如此,那就随缘自适好了,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不是很好吗?
这个时候的苏轼,少了一些忧愁和落寞,多了一些从容和旷达,于是我们看到他在诗文当中这样表达“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管是自然的风雨还是来自政治上的风雨,到了现在都可以等闲视之了,因为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救赎,“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里的闲人,并非碌碌无为之闲人,而是放下了一切心灵羁绊的闲适和从容的大写的人,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一种状态啊,现在苏轼做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