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1)

合集下载

精品课件-通信原理(第二版)-第一章

精品课件-通信原理(第二版)-第一章
第三级 在实际的数字通信系统中,图1-2所示的各部分不一定都 是必须具备第的四。级比如有的数字通信系统不特别强调安全及抗干 扰性能,则该第系五统级中就可能没有加密编、译码与信道编、译码 部分;有的信源原本就是数字终端,也就不需要信源编码这一 部分;对于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编码信号是未经调制而直 接送入信道的,因此没有数字调制解调部分。
第三级 用判决系统恢复原数字信号的判决方法是: 若信号电平 大于判决电第平四,级则判为“1”,若信号电平小于判决电平,则 判为“0”,只第要五干级扰不是太大,没有超出判决电平的范围, 就能完全恢复出原数字信号,如图1-4所示。图中左边显示出 了数字信号恢复的情况,右边则说明了模拟信号受到干扰后, 要完全恢复出原信号是比较困难的。
第1章西安绪电子科技大论学出版社 XIDIAN UNIVERSITY PRESS
1.2.3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通信系统 模拟通信和数单字击通此信处在编目辑前母的版应文用本系样统式中实际上是共存的,
由此第构二成级了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通信系统,如图1-3所示。 第三级 第四级 第五级
第1章西安绪电子科技大论学出版社 XIDIAN UNIVERSITY PRESS
通信第方二式级3种。 1.第三单级工通信方式 单工通第信四是级指消息只能单方向进行传送的一种通信工作方
式(如图1-6所第示五),级例如目前的广播、电视等。 2. 半双工通信方式 半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都能收发信息,但接收和发送不
能同时进行(如图1-7所示),如对讲机,收发报机等都是这 种通信方式。
第1章西安绪电子科技大论学出版社 XIDIAN UNIVERSITY PRESS
第1章西安绪电子科技大论学出版社 XIDIAN UNIVERSITY PRESS

《无线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无线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4) MIMO与空时处理;(5) 全数字接收机;(6)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2.重、难点提示(1) 重点是双工、复用、多址;(2) 难点是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第二章通信信号与系统的表征(4学时)1.教学内容(1) 带通信号及系统的复基带表示;(2) 信号空间表示法;(3) 随机信号。

2.重、难点提示(1) 重点是带通信号的复基带表示、线性带通系统的复基带表示;(2) 难点是信号波形的矢量表示、平稳与周期平稳随机过程。

第三章无线传输信道(4学时)1.教学内容(1) 传播模型;(2) 平坦衰落信道;(3)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4) 方向性衰落信道;(5) 衰落信道仿真。

2.重、难点提示(1) 重点是确定线性时变信道的系统函数、随机线性时变信道分类;(2) 难点是双向冲激响应、MIMO信道响应矩阵。

第四章无线信道容量(6学时)1.教学内容(1) 信道模型;(2) 信息度量;(3) 加性高斯噪声信道容量;(4) 平坦衰落信道容量;(5) MIMO信道容量。

2.重、难点提示(1) 重点是离散输入连续输出信道、离散时间AWGN信道;(2) 难点是带限白高斯噪声信道、香农信道容量公式。

第五章数字调制信号及其功率谱密度(4学时)1.教学内容(1) 奈奎斯特脉冲成形;(2) 数字调制信号表示;(3) 调制信号功率谱。

2.重、难点提示(1) 重点是无记忆调制信号、有记忆调制信号;(2) 难点是调制信号复包络的功率谱密度、完全响应CPM信号功率谱。

第六章平坦衰落信道数字传输的接收与性能(4学时)1.教学内容(1) 接收信号的矢量表示;(2) 一般矢量信道中的检测;(3) AWGN信道中相干接收性能;(4) AWGN信道中非相干接收性能;(5) AWGN信道中CPM信号的检测。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现代无线通信原理》(第一版),林基明编,科学出版社,2015年;[2]《大话无线通信》(第一版),丁奇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3]《移动通信技术》(第二版),高健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4]《移动通信技术》(第一版),宋拯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5]《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拉帕波特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6]《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第四版)(英文版),Dharma P. Agrawal(D. P. 阿格拉沃尔),[美] Qing-An Zeng(曾庆安)著,谭明新改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7]《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一版),石明卫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

02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

02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
11 第十一页,共88页。
2.1.2 义务(yìwù)方式
2、双工通讯(tōngxùn)分类:双工通讯 (tōngxùn)可分为频分双工〔FDD:收发采 用两个不同的频率,距离同前,也称异频 双工〕和时分双工〔TDD:收发采用一个的 频率,也称为同频双工,家用无绳 中多 为此种方式〕两类。
第十二页,1共288页。
第三十七页,3共7 88页。
2.3信道分配(fēnpèi)战略
2、静态分配法 〔2〕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频率运用率,使信道的配置能随 移动通讯业务量天文散布的变化而变化,有两种 方法;
*静态配置法——随业务量的变化重新配置全 部信道;
如能理想地完成,频率运用率可提高20%一 50%,但要及时算出新的配置方案,且能防止 (fángzhǐ)各类干扰,电台及天线共用器等装备也 要能顺应,这是十分困难的。
小区外形确实定
小区(xiǎo qū)的实践掩盖
想象(xiǎngxiàng)的 掩盖
理想的 掩盖
实践的 掩盖
21 第二十一页,共88页。
无线区群构成(gòuchéng)
区群内每个小区运用不同的频率
区群的外形可以无缝掩盖整个区 域
无线区区群群间的同几频种小(j区ǐ z的hǒ距nɡ离)外坚形持相 等
N=3
方式,即所谓的半双工通讯。
14 第十四页,共88页。
2.1.3 调制(tiáozhì)方式分类
调制(tiáozhì)方式、种类的表示符号,
关于调制(tiáozhì)种类的符号表示要反映调制
(tiáozhì)方式的全貌和所需带宽。不同的调制
(tiáozhì)种类由四局部构成:
最前面的数字表示这种调制(tiáozhì)种类所占用

02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

02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

3
43
2
754
3 4
分裂后小区结构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UST
28
四 、 过境切换
BS
BS
BS
BS
BS BS
BS
MSC:扫描接收、判定位置、
准备信道、切换信道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UST
30
2.3信道分配策略
1、固定分配 (1)分区分组配置法
– 举例 设给定的频段以等间隔划分为信道,按顺序分别标明各信道的号 码为:1,2,3,…。 若每个区群有7个小区,每个小区需6个信道,按上述原则进行分 配,可得到:
• 第一组 1、5、14、20、34、36 • 第二组 2、9、13、18、21、31 • 第三组 3、8、19、25、33、40 • 第四组 4、12、16、22、37、39 • 第五组 6、10、27、30、32、41 • 第六组 7、11、24、26、29、35 • 第七组 15、17、25、28、38、42
34
2.3信道分配策略
1、固定分配 (2)等频距配置法
– 举例
等频距配置时可根据群内的小区数N来确定同一信道组内各信道 之间的频率间隔,例如,第一组用( l,1+N,l+2N,l+3N,…), 第二组用( 2,2+N,2+2N,2+3N,… )等。例如N=7,则信道 的配置为:
第一组1、8、15、22、29、…
最前面的数字表示这种调制种类所占用的带宽(单位为kHz); 第二部分为一个字母,说明主载波的调制形式; 第三部分为一个数字,说明信息传输种类; 第四部分为一个字母,表明辅助特性。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第一章绪论选择题1. 下列哪一种无线通信技术的频率最低?A. 蓝牙B. Wi-FiC. ZigbeeD. RFID答案:D判断题1. 无线通信技术只在近年来快速发展,以前没有应用历史。

答案:错误第二章无线信道传输基础选择题1. 无线信道传输中出现的信道;随机转换为周期变换的方法被称为:A. 等效周期转换法B. 非等效周期转换法C. 均匀随机交替法D. 非均匀随机交替法填空题1. 在无线传输的环境中,由于信号在其传播过程中将受到反射、衍射等影响,因此信号会受到多个路径的传输,称之为多径效应。

答案:多径效应简答题1. 请简述自由空间传播模型的传输路径特点。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的传输路径特点是直线传播。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适用于在较为开阔的场合中,由于不具有阻碍、反射、绕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传播损耗小。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很难避免多径效应,在城市等复杂环境中,自由空间传播模型不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章无线传输技术选择题1. 下列哪一种无线传输技术属于固定式通信?A. Wi-FiB. WCDMAC. 链路D. 蓝牙答案:C1. 请简述频分复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频分复用基本上是通过将一条信道分为多个子信道来实现的,每一个子信道都具有不同的载波频率和时间插槽,可以支持多个用户在同一条通信信道中传输信息。

在频分复用中,对于不同频段的信号,发送和接收机通过中继站进行转换。

频分复用技术可以减少重复线路的数量,降低了系统的成本。

同时,它也具有可靠、稳定的传输品质,适用于多种不同的通信标准。

第1-2章-无线通信概述

第1-2章-无线通信概述

发生了什么?
发生了什么?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史——酝酿
20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贝尔实 验室提出了蜂窝的概念,即把整个覆盖 范围划分成小的单元,每个单元复用整 个频带的一部分以提高频率利用率。
模拟蜂窝系统:1979年,第一个具有 大的覆盖范围和自动交换功能的系统由 爱立信公司推出,并建立北欧移动电话 系统(NMT)。后来美国也建立了 AMPS系统。其特点是使用模拟调制, 蜂窝网。
信和空中通信; 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FDMA)、
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 等; 按覆盖范围可分为广域网和局域网;
无线通信系统的分类(2)
按业务类型可分为电话网、 数据网和 多媒体网;
按射频工作方式可分为单工、半双工、 全双工;
按服务范围可分为专用网和公用网; 按信号形式可分为模拟网和数字网。
全双工(简记作Duplex)又分为:频分双工(FDD) 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
Tx:Transmitter;Rx:Receiver; 收发信机:transceiver。
TDD
什么是TDD:TDD是一种准全双工。
注:第6章中模拟调制不讲;第7章中 编码和均衡简介。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2)
概括起来说,本课程主要要求大家通过 学 习掌握以蜂窝系统为主的无线移动通信 系 统的基础知识。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的内容: 1)蜂窝系统设计原理(Ch3); 2)无线移动信道(Ch4、Ch5); 3)用于移动通信的数字调制技术和抗多 径、 抗衰落技术(Ch6、Ch7);
第1-2章-无线通信概述
2021年8月13日星期五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
T. S. Rappaport 著 “Wireless

《无线通信原理及应用》课后习题

《无线通信原理及应用》课后习题

《无线通信原理及应用》课后习题第1章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义?2、传感器节点结构及其各部分功能?3、无线自主网的定义?4、传感网与无线自主网的主要区别?5、传感器网络的特点?6、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主要包括那些方面?7、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包括那些?第2章路由协议1、传统路由协议主要功能?2、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与传统路由协议有什么不同点?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的特点?4、传感器网络路由机制的要求有哪些?5、根据传感器网络的不同应用敏感度不同,可将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分为:6、能量路由策略主要有哪几种?7、能量多路径路由的基本思想?8、能量多路径路由的基本过程?9、定向扩散路由的基本思想?10、定向扩散路由机制的基本过程?11、谣传路由的基本思想?12、GEAR路由的基本过程?13、传感器网络有三种存储监测数据的主要方式?14、GEM路由的基本思想?15、虚拟极坐标建立过程的步骤?16、边界定位的地理路由的基本思想?17、一个信标节点确定边界节点的过程?18、目前,研究人员提出的可靠路由协议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19、基于不想交路径的多路径路由机制的基本思想?20、ReInForM路由的基本过程?21、SPEED协议的基本过程?22、SPEED协议主要由几部分组成?第3章MAC协议1、在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C协议时,需要着重考虑哪几个方面?2、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人们经过大量实验和理论分析,总结出可能造成网络能量浪费的主要原因包括哪几方面?3、传感器网络的MAC协议分哪三类?4、基于竞争的MAC协议的基本思想?5、IEEE 802.11MAC协议有哪两种访问控制方式?6、S-MAC协议工作机制?7、流量自适应侦听机制的基本思想?8、Sift协议的设计目的?9、Sift协议的核心思想?10、Sift协议的工作原理?第4章拓扑控制1、网络的拓扑结构控制与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传感器网络中的拓扑控制按照研究方向可以分为哪两类?3、拓扑结构的常见算法有哪些?4、基于节点度算法的核心思想?5、基于邻近图的算法的作用?6、什么是LEACH算法?7、LEACH算法的实现过程?8、GAF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9、GAF算法的执行过程10、TopDisc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11、STEM-B (STEM-BEACON)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12、ASCENT算法执行分哪几个阶段?第5章IEEE 802.15.4标准1、IEEE 802. 15. 4标准的实现目标?2、IEEE 802. 15. 4标准定义的LR-WPAN网络具有哪些特点?3、IEEE 802. 15. 4网络根据应用的需要可以哪些网络结构。

无线通信基础及应用第二版教学设计

无线通信基础及应用第二版教学设计

无线通信基础及应用第二版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及目标无线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智能手机到无人机,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因此,对于理解无线通信原理和应用技术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学生对无线通信基础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基础认知,包括无线信道建模、多路复用、信号传输、调制解调等方面,并使他们了解移动通信网络的结构和应用。

二、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交互式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包括计算模拟实验和科学实验。

课程的目标也将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呈现最新的实践案例和优秀的业余研究居民。

三、教学周期和课程内容本课程周期为16周,每周三学时。

课程的内容分为如下几个部分:1.通信系统基础–信道模型(1)高斯信道模型(2)瑞利信道模型(3)莱斯信道模型–多路复用技术(1)频分复用(FDM)(2)时分复用(TDM)(3)码分复用(CDM)2.无线信道–信号传输(1)直接传输(2)反射传输(3)散射传输–信号强度与距离的关系3.调制解调原理–模拟调制(1)调幅(AM)(2)调频(FM)(3)调相(PM)–数字调制(1)振幅移键(ASK)(2)频移键(FSK)(3)相移键(PSK)(4)正交振幅移键(QAM)4.移动通信网络–基站子系统(1)基站(2)移动交换中心(MSC)(3)基础通信网络(BSS)–移动用户子系统(1)手机(2)智能卡(SIM)(3)移动数据库四、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无线通信原理:学生需要了解无线信号的传输过程,以及无线信道受到的电波传播特征。

2.调制解调技术:学生需要了解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场景。

3.移动通信网络结构:学生需要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包括基站子系统和移动用户子系统等。

五、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由考试、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三部分组成,其中考试占据了总评分的60%,实验报告占据了总评分的25%,课堂表现占据了总评分的15%。

通信原理与通信技术(第二版-张卫钢版)课后答案(1-8章详解)

通信原理与通信技术(第二版-张卫钢版)课后答案(1-8章详解)

1-1 什么是模拟信号?什么是数字信号?【答】参量(因变量)取值随时间(自变量)的连续变化而连续变化的信号,或者通俗地讲,波形为连续曲线的信号就是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的主要特点是在其出现的时间内具有无限个可能的取值。

自变量取离散值,参量取有限个经过量化的离散值的信号叫做数字信号。

实际应用中的数字信号一般是只有两个取值“0”和“1”的脉冲序列。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本质区别在于:模拟信号的取值为无限多个,而数字信号为有限个取值,通常只有“0”和“1”两个值。

1-2 为什么要对模拟信号进行抽样?对抽样间隔有什么要求?【答】为了对模拟信号进行数字传输以提高通信质量,首先需要将模拟信号转化位数字信号,而这种A/D 转换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对模拟信号进行抽样,把模拟信号变成离散信号。

为了能从抽样后的信号(离散信号)中无失真地恢复出原始信号,要求抽样间隔小于等于原始信号最高频率分量所对应信号周期的一半,或者说,要求抽样频率大于等于原始信号最高频率的二倍。

1-3 为什么要对离散信号进行量化?【答】离散信号尽管在时间上是离散的,但其幅度的取值却有无限多个(注意不是无限大),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模拟信号,因此,没有实用价值。

只有把离散信号进行量化,把无穷个取值变成有限个,把离散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才能使模拟信号发生质变。

可见,离散信号是模拟信号通往数字信号的桥梁。

1-4 设信道带宽为3KHz ,信噪比为20dB ,若传输二进制信号,则最大传输速率是多少? 【解】因为已知信噪比为20dB ,即:NSlg 1020=所以100=NS由香农公式可得信道容量为:bps C 19941647.63000)1001(log 30002≈⨯≈+=1-5设英文字母e 出现的概率为0.105,x 出现的概率为0.002。

试求e 及x 的信息量。

【解】e 的信息量 bitI e 25.3105.01log 2==x 的信息量 bit I x 97.8002.01log 2==1-6 某信息源的符号集由A ,B ,C ,D 和E 组成,设每一符号独立出现,其出现概率分别为1/4,1/8,1/8,3/16和5/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理解频率复用的概念,考虑一个共有S个可用的双向信道的蜂窝系统。如果每个小区都分 配 k 个信道(k < S),S 个信道在 N 个小区中分为各不相同的、各自独立的信道组,而且每个信道 组有相同的信道数目,那么可用信道的总数可表示为
(3.1)
共同使用全部可用频率的 N 个小区称为一个簇。如果簇在系统中复制了 M 次,则双向信道的 总数 C 可以作为容量的一个度量:
解: 已知:总带宽 = 33 MHz 信道带宽 = 25 kHz × 2 单向信道 = 50 kHz/ 双向信道 总的可用信道 = 33 000/50 = 660 个信道
(a) N = 4 每个小区的信道数目 = 660/4 ≈ 165 个信道
(b) N = 7 每个小区的信道数目 = 660/7 ≈ 95 个信道
3.2 频率复用
蜂窝无线系统依赖于整个覆盖区域内信道的智能分配和复用[Oet83]。每个蜂窝基站都分配一 组无线信道,这组信道用于称为“小区”的一个小地理范围内,该信道组所包含的信道不能在其相 邻小区中使用。基站天线的设计要做到能覆盖某一特定小区。通过将覆盖范围限制在小区边界以内, 相同的信道组就可用于覆盖不同的小区。要求这些同信道组的小区两两之间的距离足够远,从而使 其相互间的干扰水平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为整个系统中的所有基站选择和分配信道组的设计过程称 为频率复用或频率规划[Mac79]。
为了充分利用无线频谱,必须要有一个能实现既增加用户容量又以减小干扰为目标的频率复用 方案。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已经发展了各种不同的信道分配策略。信道分配策略可以分为两类:固 定的和动态的。选择哪一种信道分配策略将会影响系统的性能,特别是在移动用户从一个小区切换 到另一个小区时的呼叫处理方面([Tek91], [LiC93], [Sun94], [Rap93b])。
(c) N = 12 每个小区的信道数目 = 660/12 ≈ 55 个信道
第 3 章 蜂窝的概念:系统设计基础
41
当控制信道占用 1 MHz 频谱时,意味着控制信道占用了660 个可用信道中的 1000/50 = 20 个, 要均匀地分配控制和话音信道,只需简单地在任何地方给每个小区分配相同数目的信道。在这 里,660 个信道必须均匀地分配给簇中的小区。实际上,只有640 个信道需要分配,因为控制 信道是独立地分配给每一个小区的。
在固定的信道分配策略中,给每个小区分配一组事先确定好的话音信道。小区中的任何呼叫都 只能使用该小区中的空闲信道。如果该小区中的所有信道都已被占用,则呼叫阻塞,用户得不到服 务。固定分配策略也有许多变种。其中一种方案称为借用策略,如果它自己的所有信道都已被占用, 那么允许该小区从相邻小区中借用信道。由移动交换中心(MSC)来管理这样的借用过程,并且保 证一个信道的借用不会中断或干扰接触小区的任何一个正在进行的呼叫。
3.1 概述
蜂窝概念是解决频率不足和用户容量问题的一个重大突破。它能在有限的频率资源上提供非常 大的容量,而不需要在技术上进行重大修改。蜂窝概念是一种系统级的概念,其思想是用许多小功 率的发射机(小覆盖区)来代替单个的大功率发射机(大覆盖区),每一个小覆盖区只提供服务范 围内的一小部分覆盖。每个基站分配整个系统可用信道中的一部分,相邻基站则分配另外一些不同 的信道,这样所有的可用信道就分配了数目相对较小的一组相邻基站。如果给相邻的基站分配不同 的信道组,那么基站之间(以及在它们控制下的移动用户之间)的干扰就最小。通过系统地分配整 个系统的基站及它们的信道组,可用信道就可以在整个系统的地理区域内分配 ;而且可以尽可能 地复用,只要基站间的同频干扰低于可接受水平。
① 1 英里 = 1.609 公里。
第 3 章 蜂窝的概念:系统设计基础
39
可能某些人会很自然地想到用一个圆来表示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但是相邻的圆不可能没有间隙或 没有重叠地覆盖整张地图。因此,当考虑要覆盖整个区域而没有重叠和间隙的几何形状时,只有三 种可能的选择: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六边形。小区设计应能为不规则覆盖区域内的最弱信号的移 动台服务,具有代表性的是处于小区边界的移动台。如果多边形中心与它的边界上最远点之间的距 离是确定的,那么六边形在这三种几何形状中具有最大的面积。因此,如果用六边形作为覆盖模型, 那么可用最少数目的小区就能覆盖整个地理区域,而且,六边形最接近于圆形的辐射模式,全向基 站天线和自由空间传播的辐射模式就是圆形的。当然,实际的小区覆盖形状取决于这样的一条轮廓 线,在这条线上,某一给定的发射机能成功地为移动台服务。
距离的比例更小,同频干扰就会降低。相反,一个小簇意味着同频小区间的距离更近。N 的值表示 在保持令人满意的通信质量时移动台或基站可以承受的干扰。从设计的观点来看,期望 N 取可能的 最小值,目的是为获得某一给定覆盖范围上的最大容量(使式(3.2)中的 C 取值最大)。蜂窝系统的 频率复用因子为 1/N,因为一个簇中的每个小区都只分配到系统中所有可用信道的 1/N。
(a) N = 4 时,每个小区可以有5 个控制信道和 160 个话音信道。然而,在实际中,每个小区只 需一个控制信道(控制信道的复用距离比话音信道的大)。因此,每个小区就分配一个控制 信道和 160 个话音信道。
(b) N = 7 时,其中4 个小区的每一个可以有 3 个控制信道和 92 个话音信道,2 个小区的每一个 可以有 3 个控制信道和 90 个话音信道,还有一个小区可以有 2 个控制信道和 92 个话音信 道。然而,实际情况是每个小区有一个控制信道,其中的4 个小区各有 91 个话音信道,另 外 3 个小区各有 92 个信道。
图 3.1 蜂窝频率复用思想的图解。标有相同字母的小区使用相同的频率集。小区簇的 外围用粗线表示,并在覆盖区域内进行复制。在本例中,小区簇的大小N 等于 7,频率复用因子为 1/7 ,因为每个小区都要包含可用信道总数的七分之一
当用六边形来模拟覆盖范围时,基站发射机或者安置在小区的中心(中心激励小区),或向天线用于中心激励小区,而扇行天 线用于顶点激励小区。实际上,一般不允许基站完全按照六边形设计图案来安置,大多数的系统设 计都允许将基站安置的位置与理论上理想的位置有 1/4 小区半径的偏差。
图 3.2 在蜂窝系统中定位同频小区的方法。在这个例 子中,N = 19 (i = 3, j = 2)([Oet83] © IEEE)
例3.1 一个 FDD 蜂窝电话系统,总带宽为 33 MHz,使用两个 25 kHz 作为双向的话音和控制信 道,当系统为(a)4 小区复用、(b)7 小区复用、(c)12 小区复用的情况时,计算每一小区中可用信道 的数目。如果其中已有 1 MHz 作为控制信道使用,确定在以上三种系统中,每一个小区的控 制信道和话音信道的均匀分配方案。
(c) N = 12 时,其中 8 个小区的每一个可以有 2 个控制信道和 53 个话音信道,4 个小区的每一 个可以有 1 个控制信道和 54 个话音信道。然而,在一个实际的系统中,每个小区有1 个控 制信道,其中 8 个小区各有 53 个话音信道,另外 4 个小区各有 54 个话音信道。
3.3 信道分配策略
随着服务需求的增长(例如,某一特殊地区需要更多的信道),基站的数目可能会增加(同时 为了避免增加干扰,发射机功率应相应地减小),从而提供更多的容量,但没有增加额外的频率。这 一基本原理是所有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础,因为它通过整个覆盖区域复用信道,就可以实现用固 定数目的信道为任意多的用户服务。此外,蜂窝概念允许在一个国家或一块大陆内,对于每一个用 户设备都做成使用同样的一组信道,这样任何的移动终端都可在该区域内的任何地方使用。
(3.2)
从式(3.2)中可以看出,蜂窝系统的容量直接与簇在某一固定范围内复制的次数成比例。因数N 称为簇的大小,典型值为4、7 或 12。如果簇的大小N 减小而小区的大小保持不变,则需要更多的 簇来覆盖给定的范围,从而获得更大的容量(C 值更大)。一个大簇意味着小区半径与同频小区间
40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
在动态的信道分配策略中,话音信道不是固定地分配给每个小区。相反,每次呼叫请求到来 时,为它服务的基站就向MSC 请求一个信道。交换机则根据一种算法给发出请求的小区分配一个 信道。这种算法考虑了该小区以后呼叫阻塞的可能性、候选信道使用的频率、信道的复用距离及其 他的开销。
因此,MSC 只分配符合以下条件的某一频率:这个小区没有使用该频率;而且,任何为了避 免同频干扰而限定的最小频率复用距离内的小区也都没有使用该频率。动态的信道分配策略降低了 阻塞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系统的中继能力,因为系统中的所有可用信道对于所有小区都可用。动 态的信道分配策略要求 MSC 连续实时地收集关于信道占用情况、话务量分布情况、所有信道的无 线信号强度指示等数据。这增加了系统的存储和计算量,但有利于提高信道的利用效率和减小呼叫 阻塞的概率。
由于六边形几何模式(见图3.1)有 6个等同的相邻小区,并且从相邻小区连接到任意小区中心 的线可分成多个60˚ 的角,这样就生成了确定的簇大小和小区布局。为了满足小区簇拼接的平面覆 盖需求—相邻小区间无缝隙,每一个簇中小区的数目 N 必须满足式(3.3) :
(3.3)
其中,i 和 j 为非零整数。为了找到某一特定小区的相距最近的同频小区,必须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沿着任何一条六边形链移动i个小区;(2)逆时针旋转 60˚再移动 j个小区。请参见图3.2中的图示, 其中 i = 3、j = 2(N = 19)。
3.4 切换策略
当一个移动台在通话的过程中从一个基站移动到另一个基站时,MSC 自动地将呼叫转移到新 基站的信道上。这种切换操作不仅要识别一个新基站,而且要求将话音和控制信号分配到新基站的 相关信道上。
42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
切换处理在任何蜂窝无线系统中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小区内分配空闲信道时,许多切换策 略都使切换请求优先于呼叫初始请求。切换必须要很顺利地完成,并且尽可能少地出现,同时使用 户察觉不到。为了适应这些要求,系统设计者必须要指定一个启动切换的最恰当的信号强度。一旦 将某个特定的信号强度指定为基站接收机中可接受话音质量的最小可用信号(一般在 -90 dBm 到 -100 dBm 之间),稍微强一点的信号强度就可以作为启动切换的门限。其中的间隔表示为∆,不能 太小也不能太大。如果 ∆ = Pr handoff - Pr minimum usable 太大,就可能会有不需要的切换来增加 MSC 的负 担,如果 ∆ 太小,就可能会因信号太弱而掉话,而在此之前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切换。因此, 必须谨慎地选择 ∆ 以满足这些相互冲突的要求。图 3.3 说明了切换的情况。图 3.3(a)表示了一种情 况:没有做切换,信号一直下降到使信道畅通的最小强度以下。当MSC 处理切换的时延过大时就 会发生这种掉话情况;或者是对于系统中的切换时间来说,∆ 值设置得太小时。当话务量较大时就 有可能导致时延过大,原因是MSC 的负担太重,或是在邻近的基站中都已没有可用的信道(这时 MSC 就只有一直等到邻近基站有一个空闲信道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