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新课程是通过具体的教学而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向学生的,所以老师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教师实质上的支持和参与,我们的课程改革也必将流于形式。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如何做呢?做到“五个重新认识”、“四个注重”、“四个改变”
1、重新认识教材:会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近几年教材的格局和内容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不少教师在感觉新鲜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教材的迷茫和对教法的不知所措,不时地还在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把教材当“圣经”来教,甚至连自己也觉得教得很别扭;另一方面还不时地诱导学生采用陈旧的学习方法,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来听,使学生觉得学习很乏味。新教材究竟怎么用?怎样教才算用好了教材?怎样学才能体现用活了教材?确立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用好、用活教材?用旧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教育不应该是空中楼阁,它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们要用活教材,也就是创造性的使用它。创造性使用教材并不是任意改动,数学学科在使用时注意和身边的事物相联系,挖掘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如《连减两步应用题》的引入,把例题有30张彩色纸,做红花用了9张,做小旗用了11张,还剩多少张?改为发本子,变抽象的文字为直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在“分数大小比较”中,教材的例子是1/3和2/3,如果让学生操作,着实不易;其实只要改为1/4和3/4,学生就可以能过折纸等方法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也就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因地制宜(倒数)------数学作用于生活
调整教学顺序(如元、角、分的教学——“教学进度”有时约束了我们)2、重新认识课程。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组成),而更是“体验课程”(能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这就需要教师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对所教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或改组,以期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教的内容能不断转化为适合特定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化的内容,从而使教与学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满足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3、重新认识学生A、尊重学生,如一个手势,变“指”为“请”
B、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某一位语文教师在语言上没注意,在要求学生背背古诗时,说:“同学们一起给老师背背。”板书完课题,说:“把课题给老师读一遍。”出示一个生字说:“大家把拼音在空中给老师写一写。”为什么不是给他自己背的、读的、写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说明老师还没有把这些观念意识化,还带着浓烈的“教师本位”、“老师中心”的意识。还是这节课,当一名孩子读完老师要求读的课文,老师也给予了评价,是这样的:“声音有点沙哑。”这是音色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无法改变,老师这样对孩子的评价不公平,蕴藏着对孩子朗读的不满意。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教师应竭力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学生不是一张白纸。4、重新
认识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是内容活化、创生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只是“上传下达”,从而导致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和执行课程内容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递和执行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过程,更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活化的基础上能不断创生的过程。如一堂音乐课,不只是学会这唱这首歌,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演一演,编一编,就是一个活化和创生的过程。这里的“预设”是可以“生成”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因而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到。如一堂音乐课《粉刷匠》,老师是这样预设的:孩子学全了这首歌以后,通过画画,把这首歌改编成:“我是一个小画家,画画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打扮得更漂亮......”。这里的预设就是太周到了,早就把歌词改好了,只要学生往里钻了。再来关注课堂,孩子们画画时,老师急了,因为孩子画的不是她想要的,超出了她所预设的范围。然后她就和另外一位老师手把手的教孩子画,实际就是老师自己在画。这里老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代替了学生的活动,让这个过程显得是那么的多余,其实只需要老师多一点机智,对学生多一点尊重,这个问题可以解决的,就让其自然生成不就更好吗?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画的内容来改编歌词呀,如果思维短路,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来编呀,那么这样的课堂是不是显得更和谐、更生动呢?我们得关注生成,关注学生的生成。(二)教学过程是学生思考、体验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
生”,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从而在这个思考、探索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三)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乎等基础上的交往、互动,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就能分享彼此的成功与喜悦,也能分担双方的挫折与困惑。因此,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获取“营养”和价值的过程,更是师生在乎等交往、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相长。如:17-4-7=,学生得出了很多老师没想到的方法:方法1:17-4=13 13-7=6;方法2:7-7=0 10-4=6 ;方法3:7-4=3 10-7=3 3+3=6 ;方法4:4+7=11 17-11=6 方法5:17-7=10 10-4=6 ;5、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行为。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充满了新意与生气。但同时,我们注意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浪费”现象仍然比比皆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A、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习以为常、耳熟能详的东西,教师还津津有味地从零开始、从头讲起;一些有思考价值、比较综合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常常将它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二年级的数学课〈连减的两步应用题〉,老师让学生找条件和问题,提出了四个问题:找出第一个条件?找出第二个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