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四《哈姆莱特》教学设计6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3哈姆莱特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3)检查学生对命运与自由意志主题的探讨,确保他们能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结合《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来说明哈姆莱特在这一主题下的表现。如有需要,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一主题。
4.主题思想探讨题
题目:请结合《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简要谈谈对“命运与自由意志”主题的理解。
答案:《哈姆莱特》中的命运与自由意志主题体现在哈姆莱特在面对困境时的抉择。作品中,哈姆莱特一直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命运,他坚决复仇,力图揭开真相。然而,命运却对他进行了无情的嘲弄,他的每一次努力都似乎被命运预先安排好的陷阱所困扰。尽管如此,哈姆莱特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的追求,他在最后时刻仍然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命运,即使这命运是悲剧性的。
答案:“戏中戏”这一情节展现了哈姆莱特对真相的追求和对复仇的决心。在这个情节中,哈姆莱特通过表演一出戏剧来试探叔父克劳狄斯的罪行。这出戏剧实际上是一场戏中戏,既展现了哈姆莱特对真相的追求,也暗示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戏剧中的剧情与哈姆莱特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哈姆莱特对复仇的的决心更加坚定。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哈姆莱特的人物刻画和情节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象征手法和深层主题这个难点,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哈姆莱特》相关的人物或情节。
2.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哈姆莱特》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是否能够代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6《哈姆莱特》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哈姆莱特》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哈姆莱特》。
我主要从课程理解、目标定位、活动设计、学理思考四个方面展开说课,敬请指正。
一、说课程理解(说教材1-2分钟)这篇课文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
这一单元归属“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
编者将这段充满人生关怀和哲学思考的话剧节选编入教材,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者的育人宏旨。
这一单元要引导学生在戏剧鉴赏中分析矛盾,分辨是非,坚守良知,心怀悲悯,。
在专题导语中,特别强调“把握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
《哈姆莱特》大致创作于1600一1601年,故事原型取材于13世纪的历史著作《丹麦史》中记载的“阿姆莱特复仇记”。
本篇课文节选了《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围绕《哈姆菜特》的讨论,其中心问题是如何理解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和他内心的矛盾冲突,特别还要注意本文作为一部戏剧的体裁特点,品味戏剧语言,体会戏剧冲突。
二、说学习目标(说教材1-2分钟)基于这样的课文位置、群文处境、文本特点,我认为可确立以下学习目标:(手写展示)1.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探测内心的矛盾冲突;3.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基于高一学生的学情是:在过去的学习中并不熟悉戏剧,因此戏剧鉴赏水平较低。
戏剧在课文中出现的文字大都是人物的台词,在教学过程多采用朗读法,让学生们多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心理,集体讨论。
基于这样的学情,我确定本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就是: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品味哈姆莱特的多义形象。
二、说活动设计(分钟)根据上面的教材定位、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等,我将从课前预学(基础)、课中互学和课后延学(深化)(手写展示)三个方面来组织本课的学习。
课前预学是基础,课后延学是深化,这两方面都是一堂完整的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 ⼈教版⾼中必修4第⼀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中语⽂课程标准》要求学⽣“根据⾃⼰的学习⽬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的思想”,“养成独⽴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阅读能⼒”,“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的⽣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贴近⽂本,从⽂本出发去体会⼈物的内⼼,把握⼈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现实是⽂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流传⾄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对⽂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种畏惧的⼼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作,更让学⽣感觉到⽂本阅读费时费精⼒;同时⽂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论,这些⾔论对学⽣有着很强的震慑⼒。
于是很多学⽣放弃了对⽂本的细致阅读,。
⽽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论的认同,努⼒在⽂本与评论之间架起⼀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本,更远离的学⽣⾃⼰的⼼灵,与《普通⾼中语⽂课程标准》对学⽣个性化阅读能⼒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9⽇上午,在⾼⼀(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单元的第四篇课⽂。
这⼀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物语⾔,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单元,主要包括《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二幕的内容。
详细内容为:第一幕,哈姆莱特与父亲的鬼魂相遇,得知父亲被叔叔克劳狄斯杀害的真相;第二幕,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试探克劳狄斯,证实其罪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分析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等人物形象。
2. 掌握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戏剧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点,人物性格分析。
教学重点:《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莱特》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一幕、第二幕,理解剧情发展,了解人物关系。
3. 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等人物形象,解读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点。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哈姆莱特,面对父亲被杀的真相,会如何行动。
5. 例题讲解:分析“戏中戏”中哈姆莱特的智慧,以及克劳狄斯的罪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第三幕、第四幕的情节发展。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二幕2. 人物形象:哈姆莱特、克劳狄斯3.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点4. “戏中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第三幕、第四幕的情节发展,探讨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
答案:(1)第三幕:哈姆莱特在“戏中戏”中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决心为父报仇。
(2)第四幕:哈姆莱特误杀波洛涅斯,被克劳狄斯陷害,流亡国外。
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哈姆莱特》的剧情和人物形象。
2024年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2024年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章节,内容包括《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二幕,详细内容为:哈姆莱特的疑惑、鬼魂的出现、王宫宴会上的戏中戏、哈姆莱特与罗森克兰茨的对话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感受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魅力。
2. 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掌握戏剧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及人物性格分析。
重点:戏剧故事情节的理解,戏剧冲突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莱特》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一幕、第二幕,了解故事情节,感受戏剧冲突。
3. 例题讲解:分析哈姆莱特与罗森克兰茨的对话,探讨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哈姆莱特》中的戏剧冲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2. 主要人物:哈姆莱特、鬼魂、罗森克兰茨等。
3. 戏剧冲突:疑惑、复仇、亲情、友情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莱特》中的戏剧冲突,结合人物形象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戏剧文学的基本知识,对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进一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风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及人物形象分析。
2. 戏剧冲突的分析。
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题目。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及人物形象分析1. 哈姆莱特的疑惑:鬼魂的出现使哈姆莱特对父亲之死产生了怀疑,从而引发了他的心理变化。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在疑惑中的心理状态,如痛苦、愤怒、无助等。
第6课 哈姆莱特(节选) 教学设计
第6课 哈姆莱特(节选)【预习积累】一、读准字音1.单音字(1)紊.乱(wěn) (2)迷惘.(wǎnɡ) (3)虔.敬(qián) (4)鞭挞.(tà) (5)轻蔑.(miè) (6)陨.落(yǔn) (7)延宕.(dàn ɡ) (8)怪诞.(dàn) (9)嫁奁.(lián) 2.多音字(1)创⎩⎨⎧创.痛(chuānɡ)创.建(chuàn ɡ) (2)横⎩⎨⎧横.暴(hèn ɡ)横.竖(hén ɡ) 二、认准字形 1.⎩⎨⎧wǎn (婉)转wǎn (惋)惜wān (蜿)蜒2.⎩⎨⎧chānɡ(娼)妇chānɡ(倡)优歌chàn ɡ(唱)3.⎩⎨⎧祈dǎo (祷)chóu (踌)躇范chóu (畴)4.⎩⎨⎧lín ɡ(凌)辱lén ɡ(棱)角lín ɡ(菱)形 三、积累词语1.涂脂抹粉:指涂胭脂,抹香粉,修饰容貌。
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
2.当机立断:比喻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就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
3.甜言蜜语:指像蜜糖一样甜的话。
比喻为了骗人而说的动听的话。
四、辨析词义迷惘 迷惑 [辨一辨]“迷惘”,着重于因难辨是非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书面色彩要比“迷惑”浓。
“迷惑”,着重于心中疑惑迷乱而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常与“不解”并用。
【资料助读】一、走近作者莎士比亚(1564—1616),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少年时代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教案:《哈姆莱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的《哈姆莱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人物关系图、文本、重要章节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并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人文主义思想及悲剧命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戏剧结构以及人物内心活动。
2. 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悲剧的内涵。
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章节解析:对教材中的重要章节进行详细解析,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
4. 人物分析:以哈姆莱特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6. 实践环节: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冲突。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作者:莎士比亚2. 人物关系图3. 哈姆莱特复仇心理分析4. 哈姆莱特人文主义思想5.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2. 作业答案: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位充满矛盾冲突的人物。
他既有着复仇的决心,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这使得他在复仇过程中不断挣扎、矛盾重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哈姆莱特》,使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了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美育渗透目标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
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
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
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
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
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
他以《水浒》为例。
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
语文教案《哈姆雷特》阅读教案
语文教案《哈姆雷特》阅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
主要内容包括:哈姆雷特与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的对话,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对话,以及哈姆雷特与母亲的对话。
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感受哈姆雷特复杂的人物性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剧本的基本阅读方法,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理解哈姆雷特复杂的人物性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哈姆雷特对人性、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哈姆雷特复杂的人物性格,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重点:剧本的阅读方法,对哈姆雷特人物性格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雷特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剧本情境。
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对话,深入理解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
6. 例题讲解:分析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对话,讲解剧本的语言特色。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剧本中的对话,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犹豫、勇敢、机智、矛盾2. 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色:丰富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对话、深刻的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雷特与母亲的对话,探讨哈姆雷特的内心矛盾。
2. 答案要求:结合课文内容,从人物性格、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剧本的阅读兴趣较高,但在分析人物性格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进一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魅力。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通用4篇)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通用4篇)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探究梳理情节,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问题反推法把握情节与矛盾冲突;讨论、总结品读人物与鉴赏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悲剧实质,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性与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2、难点:《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1、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教师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4、四个组进行回答评比,回答组加分,辩论加分。
评答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1、准备问题卡片和PPT课件。
2、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贴粘在书上,卡片内容为以下四项:A、莎士比亚简介及其主要作品B、《哈姆莱特》内容简介C、本课生字、生词D、悲剧的定义3、布置学生通读全剧和本课,在课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旁边作简要评注。
学生课前准备1、课外找资料通读《哈姆莱特》全剧剧本。
2、搜集资料完成小卡片内容整理粘贴在书上。
3、朗读课文节选部分,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书上做评注。
教师课中活动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2、导入3、分发问题卡片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剧情,理解悲剧的实质之一。
问题一:哈姆莱特最后是怎样死的?请为哈姆莱特寻找杀人凶手?问题二:节选部分还有没有杀害哈姆莱特的阴谋?有没有成功?举例问题三:如果比剑杀害哈姆莱特也没有成功,克劳迪斯会怎么办?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问题四:哈姆莱特之死的悲剧有没有不发生的可能性?师生互动总结:悲剧的实质之一,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
2024年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2024年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哈姆莱特》。
详细内容包括:剧本的背景介绍、主要角色分析、剧情梳理、主题思想探讨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掌握剧本的基本情节和主要角色。
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复仇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矛盾心理。
3. 掌握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提高对戏剧文本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哈姆莱特性格特点的分析,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重点:剧本情节的梳理,主要角色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哈姆莱特》相关的图片和名言,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包括作者莎士比亚、剧本的创作时期等。
4. 角色分析:详细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探讨其行为动机。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剧本中挖掘复仇、人性、道德等主题思想,进行讨论。
6. 莎士比亚戏剧特色: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结构、角色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7.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戏剧表演的魅力,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8.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哈姆莱特》的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9.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背景介绍2. 主要角色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3. 剧情梳理4. 主题思想探讨5. 莎士比亚戏剧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线索。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提供借鉴。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和主题,并能在文本中找到支持性证据;2.熟悉剧本中角色关系和人物性格,并理解人物行为的动机;3.掌握剧本中的修辞手法,并能理解文本的象征意义;4.能够独立分析文本,写出对于角色和主题的个人见解。
二、教学重点1.剧本中角色关系与性格的理解;2.文本结构与象征意义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优秀课件:《哈姆莱特》电子课件;2.教学资料:《哈姆莱特》原文本,相关解析资料,相关电影资料;3.教学辅助工具:PPT、白板、作业本、笔。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课件介绍—电影版的《哈姆莱特》;2.《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讲解;3.学生阅读课文(第一幕)。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哈姆莱特》第一幕情节的记忆;2.强化对角色关系的理解,特别是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王和波洛尼厄斯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教师边讲述情节,边介绍电影版的《哈姆莱特》,激发学生的兴趣;2.角色分析——学生听课后针对事件进行角色分析;3.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关注人物形象的描写。
教学效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哈姆莱特》第一幕情节,对于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王和波洛尼厄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学生讲述《哈姆莱特》第一幕的情节;2.课件介绍—剧本中的容易混淆名词;3.课程设计中的重点——所见即所得。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于人物行为的分析;2.强化对文本结构和象征意义的分析。
教学方法1.学生参加小组讨论,学生互相分享对于文本分析的方法和对文本细节的理解;2.教师讲解父辈与子辈之间的相关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事件的复杂性和角色的复杂关系;3.让学生观看哈姆莱特决定装疯的场景,让学生分析哈姆莱特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教学效果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文本中人物的复杂性,掌握分析文本的方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课件介绍—文本中的修辞手法;2.指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中的文字表达;3.课程设计中的重点——学习技巧。
人教版高二下册《哈姆莱特》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哈姆莱特》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哈姆莱特》这部经典戏剧,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戏剧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习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内容:1. 了解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学习阅读和解析戏剧文本;3. 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教学过程:第一课:了解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预习阶段)1. 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的简介,了解该戏剧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老师通过讲解、讨论和问题引导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舞台表演、对白、台词等。
3. 学生完成小组讨论任务:请同学们就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或戏剧片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性格,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学习阅读和解析戏剧文本(导学阶段)1. 老师示范如何阅读和解析戏剧文本,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 学生自主阅读《哈姆莱特》的剧本,并标记出关键的情节、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探究阶段)1. 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a. 分析戏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哈姆莱特、克劳狄斯、奥菲利亚等,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情感和行为。
b. 分析戏剧中的情节发展,如哈姆莱特对父亲死亡的反应、他与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等。
2. 学生就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展示,并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四课:总结和评价(回顾阶段)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a. 你对《哈姆莱特》中的哪个人物形象印象最深?b. 你认为该剧的主题是什么?它给你什么启示?c. 你学到了哪些阅读戏剧文本的方法和技巧?2. 学生可以写下对该戏剧的个人评价,并与他人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如何阅读和解析戏剧文本的方法。
他们通过分析《哈姆莱特》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培养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语文高中必修4第一单元哈姆莱特教案(6)
哈姆莱特【教学目的】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一生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许多其他诗歌。
主要代表作有早期的历史剧、喜剧———《亨利四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期的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等;后期的传奇剧———《暴风雨》等。
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三、悲剧的情节:这是一部五幕剧。
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pái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一课,内容包括:剧本第一幕至第四幕的主要情节,重点分析哈姆莱特、克劳狄斯、乔特鲁德等人物形象,以及作品所反映的复仇、亲情、友情、爱情等主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戏剧表演水平。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哈姆莱特复仇心理的复杂性,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重点:把握剧本的主要情节,欣赏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哈姆莱特》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初读剧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故事情节,划分幕次,概括每幕的主要内容。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克劳狄斯、乔特鲁德等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4. 例题讲解:挑选剧本中的经典片段,进行详细解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要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剧本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表演,锻炼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复仇、亲情、友情、爱情等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剧本名称:《哈姆莱特》2. 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克劳狄斯、乔特鲁德3. 情节概括:复仇、亲情、友情、爱情4. 主题:人生观、价值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莱特》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中某个角色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深入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提高文学素养。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篇一: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本剧居于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中将其定为自读课,应当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戏剧的前提下,了解一下西方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篇,以开阔眼界,亲近经典,故本剧的学习应主要立足在了解之上而非深入研讨。
2、教材分析:课文节选的是《哈》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局的高潮部分。
鉴于《哈》剧较复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须在进入文本学习前先向学生简介剧情,此其一;又因节选部分不能很好的表现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所以学生要想真正走进这一人物的内心尚有困难,无法自主研讨课后的思考题,故教师须向学生课前下发资料(或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但即便如此,本节课的定位应仍是了解名著而非欣赏名著,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介绍或讲解而非只是引导。
3、教法分析:有两种课型可供选择:一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下发一定量的资料,让学生自主了解剧情和探讨人物性格,课上重点研讨人物和提出质疑,教师主要答疑。
但在程度较弱的班级想要学有所得,教师仍要起主导作用,组织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活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下发歌德对哈姆莱特性格的细致分析的评价文章。
【教学过程】注:第二种教法。
1、由学生简介莎士比亚导入2、教师(学生)简介前四幕剧情3、了解本场情节的发展及戏剧冲突师生共同画出冲突示意图,明确本场情节是如何走向高潮的,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4、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问:哈姆莱特最终没有摆脱死亡,你认为这样的结局符合人物性格吗?(引导学生再读剧本,分析本场中哈姆莱特的性格)本场中的哈姆莱特:虽然机智,但为人坦荡,具有英国绅士的风度,更主要的是他悲观,相信宿命,缺少行动的主动性。
他的对手国王:奸诈阴险,善用诡计,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结论:以君子来对小人,君子总是要失败的。
哈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注:教师一定要在以上分析中及时补充出哈姆莱特忧郁、延宕的性格内核,帮助学生明白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哈姆莱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哈姆莱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哈姆莱特》的基本内容,理解并掌握这部戏剧的关键情节、人物关系和重要台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演技巧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哈姆莱特》所表现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理解主人公哈姆莱特的痛苦、挣扎和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哈姆莱特》的关键情节、人物关系和重要台词,理解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内心世界。
2.教学难点:理解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动机和思想变化过程,理解这部戏剧所表现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哈姆莱特》的基本内容。
2.背景介绍:介绍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背景和《哈姆莱特》的写作背景,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3.剧情梳理: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等方式,梳理《哈姆莱特》的剧情,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4.人物分析:深入分析哈姆莱特、奥菲利娅、克劳狄乌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过程。
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物。
5.台词解读:重点解读哈姆莱特的重要台词,如“生存还是毁灭”、“我真是罪该万死”等,分析其含义、特点和表演技巧。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哈姆莱特》所表现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角色扮演、讨论探究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辅助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姆莱特》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3)能够解读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表达和论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人物形象的深度分析。
3. 课文中深层次的主题思想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地位和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写一篇关于《哈姆莱特》的人物分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哈姆莱特》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异同。
5.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景。
七、教学内容1. 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脉络。
2. 探讨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四《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
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
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
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请同学们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明确: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同学们在朗读他的台词时要深深体味他矛盾的感情,体会他的复杂情绪。
四、利用多媒体,观看话剧片段(节选相关内容,放时隐去声音,为学生配音留有余地),请两名同学为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配音。
请同学们为二位配音者点评,教师相机进行朗诵指导。
然后放原剧作配音(最好是孙道临的)从语气语感、节奏的把握等方面找差距,为进一步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奠定基础。
分析后,可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选几组同学即兴配音,互相点评。
五、布置作业:从课后的“理解·鉴赏”四道题中任选二题,为下节课讨论作发言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给话剧配音很出色,大家应注意到,分角色配音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对话,还有独白和旁白,括号里的则是舞台说明。
它们一起构成戏剧语言,那么什么是独白和旁白呢?请以本课为例说明。
明确:独白是戏剧中角色表白个人的情感和愿望的话。
旁白是戏剧中角色假定在场的其他角色听不见而面对观众说的话。
本课中最经典的独白是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一段话,此外还有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对话后的一段话“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
旁白除了书上标注的国王的话外,还有奥菲利娅在与哈姆莱特对话过程中的插话:“哎哟,天哪!救救他!”和“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吧!”表现出奥菲利娅相信哈姆莱特真的疯了,和她由此产生的极为担忧痛苦的心情。
二、再说“生存还是毁灭”一段,请选作“理解·鉴赏”第一、第三题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这是莎翁戏剧中最经典的哲理性独白,既能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又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段独白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第二层次是他对思想和行动之间关系的思索。
这之前,他已决定复仇,但他毕竟置身于种种矛盾旋涡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这段独白正是他思想转变期激烈的矛盾斗争的产物。
面对邪恶,是坚强还是软弱,是拼死作战还是消极忍受,在哈姆莱特看来,这是生死选择,或挺身反抗或自杀了之。
而即使选择拿起武器挺身反抗,也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是哈姆莱特历数资产阶级社会种种不平等和非正义现象,表现“活”也并不容易,但由于惧怕不可知的死后世界,人们并不情愿结束自己的生命,顾虑使人们变成懦夫。
这是哈姆莱特在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对决后转而思索决心和行动的关系,告诫自己过于“审慎”就会使“赤热”的决心蒙上“灰色”,复仇的大业也会“逆流而退”。
三、讨论第三题时,请同学们谈自己对哈姆莱特性格的分析,可自行做出对人物的评价,教师再介绍不同时期人们对哈姆莱特的不同评价。
让学生认识每个个人,每个时代的个人都会因不同的境遇和个性、思想文化构成而在不同意义上与哈姆莱特发生共鸣。
由此出现了“一千个人眼中的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也正是这个艺术形象塑造成功之处。
四、请选作第二、第四题同学说学习体会。
参考答案见“课文说明”。
五、“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留给后人无限的话题,课文虽为节选,我们仍有许多讨论中未涉及的地方。
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题中选一个或自行设题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