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自相矛盾什么意思-典故出处-成语故事-拼音造句
![自相矛盾什么意思-典故出处-成语故事-拼音造句](https://img.taocdn.com/s3/m/2ae44b6c03d8ce2f006623de.png)
自相矛盾什么意思|典故出处|成语故事|拼音
造句
成语典故自相矛盾
成语拼音zì xiānɡ máo dùn
成语解释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成语故事或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
成语造句这些理论~。
近义词格格不入、杆格不入
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成语英译paradox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灯谜面类;开封;尺短寸长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自相矛盾成语典故
![自相矛盾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0d48829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9.png)
自相矛盾成语典故自相矛盾,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2.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自相矛盾成语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自相矛盾成语典故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自相矛盾解析[释义] 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语出] 《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 矛;不能写作“予”或“茅”。
[近义] 格格不入[反义] 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用法] 含贬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一篇文章的观点要前后一致;不能~。
[英译] antinomy自相矛盾造句1. 他刚才说的话自相矛盾,肯定是在说谎。
2. 这篇文章逻辑混乱,自相矛盾,需要进一步的修饰。
3. 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4. 这次反弹在自相矛盾之中瘫痪。
5. 还原情境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
6. 如果自相矛盾,那它就是不可靠的了。
7. 他的个性遇事犹疑不决,说法常前后自相矛盾。
8. 安静并舞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9. 你竟然对自己提出的议案投下反对票,这种行径简直是自相矛盾!10. 这个家伙说的话前后自相矛盾。
11. 如此自相矛盾的四句话却蕴含了深刻的意义。
12. 你是否觉得这句话有些自相矛盾呢。
13. 做错事的人用谎话来掩饰自己往往说话都是自相矛盾的。
14. 他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08b60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18.png)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是指说话或行为中存在矛盾、不一致的情况。
在成语中,自相矛盾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矛盾的形象来揭示人们言行不一的现象。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成语故事来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
成语故事一,自相矛盾。
从前,有一位农夫,在田地里发现了一条蛇。
这条蛇在阳光下晒得很舒服,农夫觉得它很美丽,于是把它带回了家。
不久,这条蛇就变得非常凶猛,时不时地咬人。
农夫感到非常疑惑,他觉得自己对待蛇非常好,蛇为什么还会咬人呢?后来,他向一个智者求教,智者告诉他,“蛇本来就是凶猛的动物,你对它再好也改变不了它的本性。
”农夫听后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的矛盾之处。
成语故事二,自相矛盾。
有一位商人,他常常对别人说,“我最看重诚信,绝不说谎话。
”然而,他却常常在交易中说谎,让别人吃亏。
有一次,他与一个朋友合作,结果因为他的谎言导致双方产生了不愉快。
朋友对他说,“你说你最看重诚信,却经常说谎,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商人听后感到非常愧疚,决定改正自己的行为。
成语故事三,自相矛盾。
有一位官员,他常常对人说,“我最讨厌贪污腐败,绝不会接受贿赂。
”然而,他却经常收受别人的贿赂,为他们办事。
有一次,他因为收受贿赂而被人揭发,引起了公众的愤怒。
他感到非常委屈,却无法自辩。
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存在着严重的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四,自相矛盾。
有一位学生,他常常对自己说,“我最热爱学习,绝不会偷懒。
”然而,他却经常在课堂上睡觉,不认真听讲。
最终,他的成绩一落千丈,让他非常懊悔。
他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存在着严重的自相矛盾,决定从此改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成语故事五,自相矛盾。
有一位老师,他常常对学生说,“我最看重品德修养,绝不会偏袒任何人。
”然而,他却常常偏袒一些学生,让其他学生感到不公平。
最终,他失去了学生们的信任,感到非常痛心。
他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存在着严重的自相矛盾,决定从此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以上这些成语故事,都揭示了自相矛盾的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警惕自己的言行是否存在矛盾,要时刻保持一颗真诚、正直的心,不要让自己成为自相矛盾的人。
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
![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6e8a371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8.png)
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2、也指
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跟这个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
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
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
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
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
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
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
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
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
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
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楚人说话绝对化,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
要知道,戳不破的盾与戳无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并存于世的。
因此,我们无
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做满说绝走极端。
关于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关于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48feaa8be23482fb5da4c4c.png)
关于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成语,本文库为大家搜集了关于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自相矛盾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来讽刺哪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基本解释【汉语文字】自相矛盾【汉语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出处】《韩非子▪难一》【英文翻译】1. self-contradictory; inconsistent; paradoxical2. self-contradiction; antilogy3. to argue against oneself; to contradict oneself【成语解释】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2.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1] 【感情色彩】贬义词【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2]【近义词】相互抵触、前后抵触【反义词】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关于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使用示例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1《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自相矛盾?"[1]出处编辑"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
典故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先誉其盾之坚,曰:"万物皆莫能陷之也。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e2a639119e8b8f67d1cb922.png)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结构】主谓式【近义词】格格不入、杆格不入【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其它使用】◎ 一个人的思想有时还能够是混乱的、模糊的、自相矛盾的,而观点总要求是比较清晰、比较一贯的。
◎ 否则,不但无助于产生准确的理论和决策,相反会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 因为设想运动、变化,就要承认存有,又要承认非存有,这是自相矛盾的。
◎ 当然,同样因为受当时科学水平所限,他的公理不但不完备,而且有些公理本身就自相矛盾。
◎ 假如,我们一方面承认共产主义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它有可能被偶然因素干扰,因而不能实现,那就是自相矛盾。
作者简介韩非(约前280—前233),华夏族,河南西平县人(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e340d9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5.png)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言论或行为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两个关于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狗尾续貂。
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一条狗,他非常喜欢这条狗,觉得它非常聪明。
有一天,他对邻居说,“我的狗真是聪明,它会叫门、拿报纸,还会给我捡拖鞋。
”邻居听了很惊讶,便说,“那你为什么还要给它绑个狗尾巴呢?”这时,那个人才意识到,他的狗尾巴原来是假的,这就是所谓的“狗尾续貂”,前后自相矛盾。
故事二,言行不一。
有一个商人,他经营着一家小店,生意一直很不错。
他常常对顾客说,“我们家的商品都是正宗的,绝对不会有假货。
”然而,有一天,有人发现他家的商品中竟然夹杂着一些假冒伪劣产品。
这让顾客们非常生气,纷纷离开了他的小店。
这位商人的言行不一,导致了生意的失败。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自相矛盾的言行会让人失去信任,失去信任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
因此,我们在言行举止中,一定要保持一致,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自相矛盾成语意思
![自相矛盾成语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4f9a7e0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d.png)
自相矛盾成语意思
自相矛盾是指自己的话或行为与前后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
这个成语源于《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楚国有个人带着一把矛去卖给齐国的人,途中遇到了一个人问他要买矛,他拿出矛说这是一把能刺穿铁甲的好矛;接着又遇到一个人问他要买矛,他又说这是一把能轻松削铁如泥的好矛。
两个人听了都不相信他,于是问他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矛,他又说矛并不属于他,只是他在路上捡到的。
两个人觉得他说的话自相矛盾,就离开了。
自相矛盾是指一个人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前后矛盾、说话自相矛盾、意见自相矛盾、做法自相矛盾等情况。
这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容易破坏自己的形象和信誉。
因此,我们应该在言行上保持一致,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 1 -。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18975d70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d.png)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自相矛盾常用来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相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特别坚固,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
又说他的矛特别锐利,随便用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这个人就说不出来话了。
这个故事在以后用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比喻人的言语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这个故事也说明在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那就会犯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就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告诫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该三思而后行。
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17a42b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8.png)
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在汉语中,有许多成语都是由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演变而来的。
这些成语既富有深刻的意义,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有一些成语是由自相矛盾的故事演变而来的,它们既让人会心一笑,又让人深思不已。
成语“矛盾”最早出现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原意是指两个矛的尖锋相对,互相对立。
后来,这个词汇演变成了现在的“自相矛盾”,用来形容言语或行为上的自相矛盾之处。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个关于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第一个成语是“自相矛盾”。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僖子的人,他是齐国的大臣,口才了得,深受国君的信任。
有一天,孟僖子对国君说,“臣愿用自己的命为誓,如果所言不真,天地不容!”国君听了大为感动,便让他去办理一件重要的政务。
可是,孟僖子却在办理政务的过程中说了几句自相矛盾的话,国君大怒,将他赶出了朝堂。
后来,孟僖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深感懊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说过自相矛盾的话。
第二个成语是“矛盾百出”。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名叫乐羊的人,他是晋国的一名军事将领,作战勇猛,深受士兵们的爱戴。
有一次,乐羊率领士兵出征,却遇到了强大的敌军,陷入了绝境。
乐羊挥舞着手中的长矛,奋勇作战,但敌军实在太多,他根本无法抵挡。
就在危急关头,乐羊突然发现了敌军的矛盾之处,他抓住机会,巧妙地利用了敌军之间的矛盾,最终取得了胜利,使晋国免于了一场灾难。
第三个成语是“矛盾抵消”。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田忌的将军,他与赵国的将军进行了一场著名的“田忌赛马”。
比赛当天,田忌派出了自己最好的马,而赵国派出了一匹看似不起眼的马。
比赛开始后,田忌的马一直落后,田忌心急如焚,但他却没有表现出来。
最后,田忌的马以微弱的优势获胜,而赵国的马却是精力充沛,毫不费力。
田忌的马虽然疲惫不堪,但因为赛马规则的矛盾之处,最终获得了胜利。
以上这几个成语故事,都展现了自相矛盾的成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言行举止中,要避免自相矛盾,要做到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自相矛盾_2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自相矛盾_2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5d91db7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1.png)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自相矛盾_250字
自相矛盾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指说话或行为前后不一致,相互矛盾。
下面就讲
一个关于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位名叫张三的年轻人,他是一个经常自相矛盾的人。
有一天,他在街上遇
到了一个朋友。
朋友问他:“张三,你昨天不是对我说,你再也不会喝酒了吗?”张三却
回答说:“是啊,可是昨天发生了一些事情,所以我不得不喝酒。
”朋友很奇怪,他想:“这明明是自相矛盾啊,不知道张三在说些什么。
”
又有一次,张三跟朋友去逛街,看到了一件很好看的衣服。
朋友劝他不要买,说他最
近不是在省钱吗?可是张三却说:“我最近没有那么多的开销了,所以我可以买这件衣服。
”朋友听了觉得很无语,他心想:“张三这人怎么总是自相矛盾呢?”
后来,张三经常因为自相矛盾而引起别人的误会和不满。
朋友们都觉得他不够可靠,
这让张三感到很困扰。
有一天,他的一个长辈对他说:“张三,你经常自相矛盾,这样会
让人觉得你不够诚实,不够可靠。
所以你要学会说话前思考,不要随意更改自己的立场和
原则。
”张三听了长辈的教诲,这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决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从此以后,张三努力避免自相矛盾的言行,并且变得更加稳重可靠。
他的朋友们也开
始对他改观,觉得他变得更加可信赖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自相矛盾是一个不好的言行。
一个人如果经常自相矛盾,就会给人留下不可靠、不诚实的印象,因此我们在言行举止中要注意一致性,不要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意思
![自相矛盾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f2948de7f78a6529657d5359.png)
自相矛盾的意思自相矛盾的意思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语出《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来讽刺哪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释义基本解释【汉语文字】自相矛盾【汉语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出处】《韩非子·难一》【英文翻译】1. self-contradictory; inconsistent; paradoxical2. self-contradiction; antilogy3. to argue against oneself; to contradict oneself【成语解释】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2.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感情色彩】贬义词【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近义词】相互抵触、前后抵触【反义词】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无懈可击使用示例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自相矛盾?”出处“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
典故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先誉其盾之坚,曰:“万物皆莫能陷之也。
”俄而又誉其矛之利,曰:“吾矛之利,万物莫不陷也。
”市人诘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593156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3.png)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源自于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熊渠的人,他非常喜欢打猎。
每次出猎,他都会带着一把锐利的矛。
有一天,熊渠出门打猎,看见了一只狐狸,他拿起矛,准备刺向狐狸。
但就在这时,他又犹豫了,他想到狐狸可能是一只聪明的动物,能够逃脱他的矛。
于是他又放下了矛,想要用捕捉狐狸的方法。
结果,狐狸果然逃脱了他的追捕。
熊渠感到非常后悔,他觉得自己的犹豫和矛盾导致了狐狸的逃脱,于是他写下了“自相矛盾”四个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犹豫不决,矛盾自己的想法,最终会导致失败。
而这个成语也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警示,提醒我们要果断坚定,不要自相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自相矛盾的情况。
比如,有些人明明知道某种行为不好,却依然做了,这就是一种自相矛盾。
又比如,有些人口头上表示支持环保,却在实际生活中浪费资源,这也是一种自相矛盾。
这些行为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和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自己的自相矛盾行为,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同时,自相矛盾也可以引申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上。
有些人常常犹豫不决,左右摇摆,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往往会让人感到迷茫和无助。
而一些人在处理问题时,常常自相矛盾,左右为难,这样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难以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果断坚定的态度,避免自相矛盾的思维方式。
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我们也要避免自相矛盾的态度。
只有坚定地去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我们也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不要在追求的道路上自相矛盾,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的来说,自相矛盾是一种不良的态度和行为,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和问题。
因此,我们要警惕自己的自相矛盾行为,培养果断坚定的态度,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取得更好的成绩。
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个成语的故事,避免自相矛盾,做一个果断坚定的人。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45dae5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0.png)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一、故事情节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卖矛和盾的商人。
他每天都在市场上高声叫卖,希望能吸引更多的顾客。
有一天,这位商人又开始了他的表演。
他举起手中的矛,大声地说:“各位看官,我这矛可是世上最锋利的矛,无论什么盾,它都能刺穿!”围观的人们都被他的话吸引了过来。
接着,他又放下矛,拿起一旁的盾,继续吹嘘道:“再来看看我这盾,它可是最坚固的盾,无论什么矛,都刺不穿它!”
人群中有人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觉得商人说得太夸张了,有人则好奇地想看看这位商人如何自圆其说。
就在这时,一个小孩子从人群中挤了出来,他好奇地问商人:“那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商人一下子愣住了,他没想到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他支支吾吾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围观的人们开始哄笑起来,商人的脸涨得通红,最后只好灰溜溜地收拾东西离开了市场。
二、成语释义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合逻辑。
三、用法示例
1.他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自相矛盾,让人无法理解他的真实
意图。
2.你说的话自相矛盾,让我怎么相信你呢?
四、配图建议
1.商人高举矛和盾,自信满满地吹嘘的画面。
2.小孩提问时,商人尴尬愣住的画面。
3.围观人群哄笑的画面,商人灰溜溜离开的背影。
这个教学资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配图建议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提高学习效果。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61dbfe9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7.png)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
该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自相矛盾_2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自相矛盾_2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07a092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1.png)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自相矛盾_250字自相矛盾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意思是言行矛盾,自相矛盾,不一致。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有两个人,一个叫子思,一个叫子贡。
他们年纪相当,并且才华出众,受到了公众的赞赏。
有一天,子思和子贡同时来到国君的面前,国君问道:“你们两个谁更聪明?”子贡回答:“我比子思更聪明。
”子思却说:“我比子贡更聪明。
”国君听后无奈地说:“你们两个人都太聪明了,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智慧。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自相矛盾只会让人“失去智慧”,不要过于自信。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还有一个故事:在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就有一个非常自相矛盾的性格。
有一次,他想让自己的将领封成诸侯,于是召见这些将领,问他们:“你们是否满意我国的待遇?”将领们纷纷表示不满,希望得到更多的封赏。
赵国国君听后非常生气,大声说道:“你们如此不满意,还不如封你们为诸侯。
”将领们听后都大笑起来,因为赵国国君说的话与他的本意完全相反,自相矛盾。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言行不一,做事不果断,只会让人笑话自己。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还可以用来描述一种现象或情况。
某个人在一次讨论中说A在某方面是对的,之后又在另外一次讨论中说B在同样的方面是对的,这就是自相矛盾的表现。
自相矛盾的情况常常发生在人们言谈举止之间,往往是因为思考不够清晰或者没有充分理解问题的本质导致的。
我们在交流中要时刻保持清晰的思维,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发生。
成语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言行要一致,不要自相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要谨慎言行,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发生,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形象和信誉。
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5054b18a0116c175e0e4870.png)
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接下来小编为您带来了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呆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最后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揭示道理: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
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
![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637faa5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7.png)
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自相矛盾的意思是指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你们对自相矛盾的典故了解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供大家阅读!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自相矛盾的成语解析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释义] 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语出] 《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 矛;不能写作“予”或“茅”。
[近义] 格格不入[反义] 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用法] 含贬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拓展:自相矛盾的成语造句1. 昨天,有些英国公司在表示欢迎政府为吸引外国高科技人才所采取措施的同时又批评了政府,说它的做法向本国的技术人才发出了自相矛盾的信号。
2. 当被问起这些自相矛盾之处,航班的副驾驶员只能尴尬地傻笑,一如北京机场的地勤人员和出入境官员。
3. 他发表的那些出人意料而且经常自相矛盾的评论令他臭名昭著。
4. 现在意大利人又一次自相矛盾,接着主席莫拉蒂又出来发表声明说斯内德不会离开国际。
5. 如果世界是虚拟的,它的出现在大爆炸理论中就不会自相矛盾,因为每个虚拟系统都会被输入。
6. 中国的称述自相矛盾,背叛了他们狡猾的真实天性。
7. 因为自己的幸福虽然是一个所有人(由于其本性的冲动)都具有的目的,但这个目的却永远不能被视为义务而不自相矛盾。
每个人不可避免地已经自动想要的东西,就不属于义务的概念;因为义务是强制具有一个不乐意采纳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他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古时候,矛和盾都是作战用的武器。
矛用来刺杀敌人,盾则用来保护身体,以免被对方的矛刺中),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的东西,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围观的人都觉得很好笑。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
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自相矛盾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
《韩非子难一》【求解驿站】比喻做事、说话前后自相抵触。
【活学活用】你刚才的发言前后~,大家不知道该如何理解才好。
【妙语点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言辞、做事或写文章时,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像这个故事中的楚国商人一样,经不起推敲。
楚国商人的经历告诫我们,
说话要说实话,办事要办实事,不要任意夸大其词。
倘若不能自圆其说,终会被人揭穿,招来嘲笑,落得一个灰溜溜的下场。
【反义】自圆其说、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