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PPT课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合集下载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958c511f2f60ddccdb38a01c.png)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பைடு நூலகம்区
提示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1.判断正误。 (1)土壤矿物养分主要来自于岩石。( × ) (2)岩石风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气候。( √ )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2.下列地区中,土壤肥力最高的是( ) A.湿热地区 B.冷湿地区 C.干热地区 D.干冷地区 答案 B
颜色 要与土壤矿物颜色有关
土壤湿度 土壤干时颜色往往较浅,而湿润时往往颜色较深
土壤结构 同一种土壤处在团聚状态和研碎成粉末状态时,
体状况 其颜色是不同的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2)土壤质地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4.土壤剖面构造 (1)自然土壤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土壤中固相、液相和气相的含义。 (2)指出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 (3)观察土壤时,主要观察哪些要素? (4)说明土壤剖面的组成。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成果展示] (1)固相:有机质,矿物质。液相:水分。气相:空气。 (2)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矿物质等。 (3)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等。 (4)自然土壤由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组 成。耕作土壤由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组成。
01预习准备区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6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6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8f1959f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16.png)
目录索引
任务一 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土壤 剖面的组成
任务二 明确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通过图文资料,理解土壤及其物质组成。(综合思维)
素养目标 2.通过野外实践活动,掌握土壤剖面。(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3.运用图文资料,掌握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解析 第1题,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都 来自岩石风化,A对。根据箭头粗细表示的含义不同可知,甲、乙两地的土 壤有机质含量不同,B错。甲地的淋溶作用损失养分多,甲地比乙地土壤肥 力差,C错。受供给、释出、淋溶作用不同,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 不同,D错。 第2题,乙地淋溶作用弱,说明水热条件差,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是年均温较 低,土壤有机质丰富,B对。全年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A错。地表径 流带走物质少,说明径流量小,C错。岩石风化强度小,说明土层较薄,D错。
思维导图
任务一 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及 土壤剖面的组成
必备知识•落实
1.土壤的概念 位于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物质,由 有机物质 和___无__机__物__质_______ 组成,具有一定 肥力 ,且能够生长植物。 2.土壤的组成 (1)由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2)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土壤矿物质占45%、土壤有机质占 5%、土壤空气占20%—30%、土壤水分占20%—30%。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图为我国土壤类型分布图,读图,完 成第3~5题。 3.关于甲地土壤的表述,正 确的是( D ) A.由于气候冷湿,本区土壤 腐殖质层较薄 B.本区植被茂密,为土壤提 供较多矿物质 C.本区地形大部分是平原, 土壤含水量较高,淋溶作用较强 D.本区冬季严寒,土壤冻结时间长,有利于水分和养分保持
任务一 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土壤 剖面的组成
任务二 明确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通过图文资料,理解土壤及其物质组成。(综合思维)
素养目标 2.通过野外实践活动,掌握土壤剖面。(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3.运用图文资料,掌握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解析 第1题,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都 来自岩石风化,A对。根据箭头粗细表示的含义不同可知,甲、乙两地的土 壤有机质含量不同,B错。甲地的淋溶作用损失养分多,甲地比乙地土壤肥 力差,C错。受供给、释出、淋溶作用不同,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 不同,D错。 第2题,乙地淋溶作用弱,说明水热条件差,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是年均温较 低,土壤有机质丰富,B对。全年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A错。地表径 流带走物质少,说明径流量小,C错。岩石风化强度小,说明土层较薄,D错。
思维导图
任务一 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及 土壤剖面的组成
必备知识•落实
1.土壤的概念 位于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物质,由 有机物质 和___无__机__物__质_______ 组成,具有一定 肥力 ,且能够生长植物。 2.土壤的组成 (1)由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2)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土壤矿物质占45%、土壤有机质占 5%、土壤空气占20%—30%、土壤水分占20%—30%。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图为我国土壤类型分布图,读图,完 成第3~5题。 3.关于甲地土壤的表述,正 确的是( D ) A.由于气候冷湿,本区土壤 腐殖质层较薄 B.本区植被茂密,为土壤提 供较多矿物质 C.本区地形大部分是平原, 土壤含水量较高,淋溶作用较强 D.本区冬季严寒,土壤冻结时间长,有利于水分和养分保持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ppt课件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0d124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5.png)
页码:17
自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开垦以来,东北黑土区逐渐由林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 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的高强度利用,东北黑土区由生态功能区逐渐变成生态脆弱区。
“北大荒”变“北大仓”
农业生产粗放 耕地破坏严重
▲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和生产能力随开垦时间的变化
土壤冲刷、黑土变薄、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
▲东北地区某玉米地的黑土剖面(发灰) ▲东北地区典型黑土区有机质分布图
问题3:湿冷气候如何影响黑土的形成?
页码:10
① 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土壤肥 力的形成和发展。
②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低温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的保存。
肥力较低的雨林土 肥力较高的黑土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页码:18
问题 变硬发白/白浆化 水土流失、沙化 有机质含量下降 害虫、农药污染
肥力不均衡
形成原因 连续多年不合理耕作 雨水侵蚀、修建排水沟 过量使用化肥、风蚀
过量使用农药 人为施肥问题
解决措施 深耕深翻、种植绿肥、
秸秆还田 等高种植 施农家肥、作物轮作、 微生物菌肥 生物防治、鸭稻共生
精准施肥
页码:19
消极方面: 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 化。比如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 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积极方面: 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 产能力。水稻土(水稻土是在长期栽 培水稻,灌溉浸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 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东北黑土的形成因素
具有热量高、酷热期长、降水少、蒸发量大、旱季长的特点。 • 在高温干燥的特殊气候条件下,植被为稀疏草原或稀疏灌丛草原。 • 燥红土有特殊的有机质积累过程,雨季植物地上部分生长旺盛,旱季有机
2020高中地理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中图版必修1.ppt
![2020高中地理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中图版必修1.ppt](https://img.taocdn.com/s3/m/4399aa38aef8941ea66e0565.png)
土壤肥力的 高低取决于
有机质的含量是土 土壤中水、
壤肥力高低的重要 肥、气、热
标志
四个因素之
过多会造成土温下 间的协调程
降,土壤缺氧
度以及能否
过多会造成养分、 满足植物生
水分不足,植物枯 萎
长过程中的 各种需求
2.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成土母质
植物
生物
土壤微 生物
土壤 动物
对土壤的作用
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的 养分与酸碱度
②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越高,降水量越大,风化 作用强度越大;
③影响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降水量的增加而 升高,随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降低
高度
随海拔增加,土壤的母质风化、侵蚀强度、颗粒组成有所 不同
地 坡度 坡度的陡缓控制着土壤物质的淋溶、侵蚀作用的强弱
形
坡向
阳坡土壤比同地区的阴坡土壤干燥,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存 在差异
答案:1.B 2.C
下表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 红壤成分表。读表,完成1~2题。
土壤 水分 空气 矿物 有机质 a 30% 20% 49% 1% b 25% 30% 37% 8% c 35% 15% 47% 3%
1.表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
时间 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人类 活动
控制土壤演化方向,如用人工栽培作物或人工植物取代原 有的自然植被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生物循环的方向和 强度;耕作、施肥、施石灰等农业措施,直接影响土壤的 组成、性状和发育过程。
右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 1~2 题。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7d13c7e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c.png)
(2)动物对土壤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答案】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残体能提供有机质,动物扰动土 体可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3)微生物对土壤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答案】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促进成土过程。
(4)分析材料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原因。 【答案】①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 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 直地带分化。 ②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 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 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想一想: 是不是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就越 高?为什么? 【答案】不是。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 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养分、水 分、空气和热量也是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小技巧: 根据土壤质地判断沙土、壤土和黏土的方法: (1)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2)根据土壤的组成判断:砂粒占优势的为砂土;砂粒、粉粒、黏 粒比例适中的为壤土;黏粒占优势的为黏土。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降水量的增加而 21 __升__高____,随年平均气温 的升高而 22 __降__低____。 ②潮湿积水和长期冰冻的地区 23 _有__利__于___有机质的积累,而在干旱、 高温的地区,则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4.地形 (1)可以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 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 (2)影响因素:高度、坡度和坡向。 ①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的母质风化、 24 _侵__蚀__强__度___、颗粒组成有 所不同。 ② 对 局 部 地 形 来 说 , 坡 度 的 陡 缓 控 制 着 土 壤 物 质 的 淋 溶 、 25 _侵__蚀__作__用__的强弱等,是造成土壤差异的主导因素。
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5bdd967a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19.png)
砂土 较大 强 弱
壤土
适中 良好 良好
黏土 较小
弱 强
土壤刨面构造
森林土壤 刨面构造最复杂
枯枝落叶层
凋落物层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层 腐殖质为主,颜色较深。 和泥炭层 淋溶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
母质层
耕作土壤
耕作层\表土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较丰富,颜色较深
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功能 地
气
水
土
生
人
• 水 涵养水源\蓄水保水 (减少地表径流,持续地为植物提供水分)
• 生 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为众多动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生存场所和营养来源
• 人 农业的发展
合理利用、保护土壤
• 品质较差的土壤
亚马逊河流域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华北平原改良盐碱土
黄土
华北地区 深厚疏松
红壤 南方丘陵地区 利于种茶、柑橘
盐碱土 西北干旱 半干旱 不利于农业生产
黑土 东北地区
土壤质地
•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砾、 粉粒、黏粒等。
•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 土壤质地。
• 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平均颗粒 通气透水性 保水保肥性
• 优质土壤
休耕、种植绿肥、轮作、广施农家肥
• 土壤概念 • 土壤观察 • 土壤形成因素 • 土壤功能和养护
颜色 质地 刨面构造
地气水土生人+成土母质+时间
保水蓄水 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 农业的发展 改良品质差的土壤 优质土壤需种养结合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最高达3米
刀耕火种
土壤i贫瘠
2021-2022学年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
![2021-2022学年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23b781f242336c1eb95efb.png)
6.人类活动
➢ 人类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来调整土壤的发育方向
➢ 人类农业生产实践中,利用和改良土壤,定向地 培育土壤,使原来的自然土壤经人工种植朝向肥 沃土壤发育,形成耕作土壤
➢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 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会破坏土壤。
我国耕作土壤的主要类型 ➢ 黑土,富含腐殖质,肥沃。 ➢ 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富含矿物养分,但
作用主要表现为影响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 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形成。
⑴高度影响
温度、湿度随着海拔升高而垂直变化
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
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不同,具有垂直地带分化
⑵坡度影响
陡坡
侵蚀作 用快
缓坡
侵蚀作 用慢
不利于土 壤的发育
有利于土 壤的发育
山麓 地势低洼
谷地 沉积物堆积
形成较厚土层
土体薄、有机 质含量低
➢ 腐殖质: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后,转化又重 新合成的复杂的相当稳定的有机胶体。
具有适度的粘结性 使粘土疏松 使砂土粘结
形成良好的 团粒结构
含有多种养料 提高土壤保肥、保水性能
腐 殖
缓冲土壤酸碱度的变化
质 刺激植物根系发育
促进矿物质的风化和营养元素的释放
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和作物的生长
➢ 泥炭层:由泥炭化作用形成的粗腐殖质层。在沼 泽、河湖岸边的低湿地段,土体中水分过多,湿 生、水生生物枯死,其残落物不易被分解,日积 月累堆积形成有机物分解很差的纤维、木质的泥 炭,称为泥炭化过程。
树木的根系分布 很深,直接提供 给土壤表层的有 机质不多,主要 是以落叶的形式 将有机质归还到 地表
⑵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7644e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d.png)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1.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 2.学习如何观察和识别土壤。 3.理解土壤 的形成因素。 4.掌握人类如何利用土壤的做法。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概念: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 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二、土壤剖面 1.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 4.母质层和母岩层: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
2.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岩石的风化产物
B.土壤的肥力
C.土壤的性质
D.腐殖质的含量
3.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第1题,残积物是风化基岩①风化后残留的碎屑物,A正确;坡积
物是较高处岩石风化后,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移动,堆积在坡脚形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包 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 2.生物: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 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 (1)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进而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速度。 (2)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3)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4.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坡度和坡向上。 5.时间: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气候
②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越高,降水量越大,风 化作用强度越大;
③影响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降水量的增加
1.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 2.学习如何观察和识别土壤。 3.理解土壤 的形成因素。 4.掌握人类如何利用土壤的做法。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概念: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 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二、土壤剖面 1.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 4.母质层和母岩层: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
2.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岩石的风化产物
B.土壤的肥力
C.土壤的性质
D.腐殖质的含量
3.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第1题,残积物是风化基岩①风化后残留的碎屑物,A正确;坡积
物是较高处岩石风化后,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移动,堆积在坡脚形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包 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 2.生物: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 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 (1)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进而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速度。 (2)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3)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4.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坡度和坡向上。 5.时间: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气候
②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越高,降水量越大,风 化作用强度越大;
③影响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降水量的增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PPT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PPT](https://img.taocdn.com/s3/m/77ee481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b.png)
2.土壤矿物质颗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这一划分
的指标是( )
A.质量大小
B.重量大小ຫໍສະໝຸດ C.粒径大小D.面积大小
解析:根据土壤矿物质颗粒粒径大小,可将土壤矿物质分
为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
答案:C
第十一页,共二十六页。
3.自然土壤剖面从上到下顺序正确的是
()
A.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淀积层、淋溶层、母质
岩层
质,简称母质。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
的原始物质基础
第三页,共二十六页。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特征
成土母质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_物__质__基_础____,母质的特性决定了 土壤的性质
生物
_______
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土壤有机质 的_制__造__者___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 活跃的因素
问题探究一 怎样对土壤进行观察
基础考点
[思考探究] 红壤是在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
在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区。红壤较为黏重、有机质含量少,
呈酸性,是一种较为贫瘠的土壤。 [探究 1] 确定红壤最为显著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土壤颜色。 [探究 2] 材料显示了土壤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土壤主
黄色土壤 黄土高原
在黄土基础上发育而成
第十五页,共二十六页。
2.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着光照、热量和水分 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山 区气温、降水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 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分异。陡峭的山坡,重 力作用和地表径流会加速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很难发育成 深厚的土壤;地势低洼的山麓低地或者谷地,常常因沉积物 的堆积形成较厚的土层。不同坡向的温度、水分、光照不同, 植被也不同,导致土壤的发育程度与性状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被覆盖良好,为黑土 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 年均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 用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 地形平坦,降水相对较少, 风力及流水侵蚀作用较弱, 有机质易于留存。
谢谢 观 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同学回答示例
同 学 甲
黑土呈黑色,是在湿热 气候下植被旺盛生长, 大量枯枝落叶堆积形成 的
同 学 乙
黑土是在适宜气候下植 被茂盛,且大量枯枝落 叶难以腐化、分解形成 的
同 学 丙
植被的形成与良好的植 被条件、地形、外力侵 蚀作用弱以及低温有机 质分解慢等有关
你的评价及思维完善
同学甲的回答对材料分 析有误,答案错误;同学乙 的回答正确,属于关联结构, 但仅回答一个方面的原因; 同学丙的回答全面,属多点 结构,但没有分析过程,过 于简单。 [思维完善示例]
有直接的影响。 (5)成土母质的差异,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土层的厚薄,
随着土壤逐渐成熟,成土母质对土壤的影响力便逐步下降。
[集训冲关] 某学校组织学生到我国东北地区进行游学活动,下图是 他们见到的土壤景观,回答下题。
1.对黑土进行观察,最容剖面
C.土壤颜色
D.土壤水分
选考选做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淋溶作用强烈,铁、铝 氧化物因流动性小而相对积累起来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 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 系。据此完成 5~6 题。
5.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6.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呈酸性,是一种较为贫瘠的土壤。 [探究 1] 确定红壤最为显著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土壤颜色。 [探究 2] 材料显示了土壤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土壤主
要的剖面构造是怎样的? 提示:土壤质地。有机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母岩层。
[系统认知] 岩石、成土母质和土壤的区别与联系 (1)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变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
气候
是影响土壤形成的__基__本__因__素___,影响岩石矿物 _风__化__强__度__,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
用
地形
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
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_____高、度坡度和_____坡上向
影响因素
特征
时间
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 作用随时间的增长而__加__强__
提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巨大。
[系统认知] 1.我国土壤的地域差异
类别
分布
成因
黑色土壤 东北平原
冬季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 较多
红色土壤 南方地区
高温多雨,矿物质淋溶作用强, 氧化铁等含量高
青色土壤
东部地区长期 积水之地
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形式存 在,土壤呈青灰色
白色土壤 西部地区
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变成原始土壤,后经草本植物和
木本植物的作用变成成熟的土壤,土壤的侵蚀堆积又是岩石
圈沉积岩的重要来源。 (2)岩石是古代火山爆发后所形成的物质,经过很多自然
原因(风化、腐蚀等)慢慢形成了土壤。 (3)土壤可以从岩石原地风化或任何堆积物演变而成。 (4)岩石或堆积物的性质、构造、颜色和成分,对土壤的
[集训冲关]
1.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
A.生物
B.气候
C.地形
D.时间
解析: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故生物是影响
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A
2.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是
()
①休耕 ②施用化肥 ③种植绿肥 ④作物轮作 ⑤广
施农家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气候干旱,盐碱比较高,有机质 少,水分较少
黄色土壤 黄土高原
在黄土基础上发育而成
2.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着光照、热量和水分 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山 区气温、降水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 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分异。陡峭的山坡,重 力作用和地表径流会加速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很难发育成 深厚的土壤;地势低洼的山麓低地或者谷地,常常因沉积物 的堆积形成较厚的土层。不同坡向的温度、水分、光照不同, 植被也不同,导致土壤的发育程度与性状不同。
()
A.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淀积层、淋溶层、母质
层和母岩层
B.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
层和母岩层
C.腐殖质层和泥炭层、凋落物层、淋溶层、淀积层、母岩
层和母质层
D.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淋溶层、凋落物层、淀积层、母岩
层和母质层 解析:自然土壤具有分层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凋落物层、
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答案:B
问题探究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哪些
重难考点
[思考探究]
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古代帝王
祭土神、谷神的场所。坛上层铺垫着五种颜色的土壤:东方
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
色。
[问题设计] 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思考,材料中“中央为黄色” 代表的是我国哪个区域? 提示:黄土高原地区。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不 同?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自读教材·填要点]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概念: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 有机物质 和 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 肥力 ,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两米。 3.组成 (1)土壤由 矿物质 、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组成。 (2)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土壤孔隙占 50%, 内含 水分 和空气,且比例为 1∶1。土壤固体占 50%,其中矿 物质占 45%, 有机质 占 5%。
思维结构性评价——黑土有机质高的原因
黑土是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原生植被茂盛的地区,有机 质不易分解并历经千百年大量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肥沃土壤。 黑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 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以及南美洲阿根廷连至乌 拉圭的潘帕斯草原是世界四大黑土分布区。根据材料探究黑 土区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原因有哪些?
()
4.下列关于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 A.全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 C.地表径流丰富,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土层较厚 解析:第 3 题,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甲、乙两地 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都来自岩石风化,A 对。根据箭 头粗细,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B 错。甲 地的淋溶作用损失养分多,土壤比乙地肥力差,C 错。 受供给、释出、淋溶作用量不同,甲、乙两地的土壤矿 物质含量不同,D 错。第 4 题,乙地淋溶作用弱,说明 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 答案:3.A 4.B
解析: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是最容易观 察的土壤特征。 答案:C
2.土壤矿物质颗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这一划分
的指标是( )
A.质量大小
B.重量大小
C.粒径大小
D.面积大小
解析:根据土壤矿物质颗粒粒径大小,可将土壤矿物质分
为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
答案:C
3.自然土壤剖面从上到下顺序正确的是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为使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常用的方法有休
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答案:B
读甲、乙两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 3~4 题。
3.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 A.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 B.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同 C.甲地的土壤比乙地肥沃 D.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相同
二、土壤剖面
1.概念: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切面。 2.特征
__有__机__质_层
出现在土壤表层,依据有机质的集聚状态, 分为凋落物层、__腐__殖__质__层和泥炭层
_淋__溶__层
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 土层
淀积层
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往往与__淋__溶__层___相伴 存在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质称为成土母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 ()
解析:第 5 题,由材料可知,富铝土形成是强烈的淋溶作用 的结果,淋溶作用强的地区,气候湿热,故 B 正确。成土母 质是土壤矿物质的重要来源,但对“铁、铝氧化物因流动性 小而相对积累”影响不大,因此不是富铝土形成的主要成因, 故 A 错误。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 故 C 错误。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 形成,但不是主要因素,故 D 错误。第 6 题,富铝土是我国 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具有明显脱硅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系列, 包括热带的砖红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中亚热带的红壤和 黄壤等 4 个类型。其中热带的砖红壤所在地区水热条件最好, 淋溶作用最强,因此铁、铝的相对含量最高,故 B 正确。 答案:5.B 6.B
母质层和母 岩层
质,简称母质。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
的原始物质基础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特征
成土母质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_物__质__基__础___,母质的特性决定了 土壤的性质
__生__物___
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土壤有机质 的_制___造__者__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 活跃的因素
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 人类活动 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_发__育__和_演__化__方向,人
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
谢谢 观 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同学回答示例
同 学 甲
黑土呈黑色,是在湿热 气候下植被旺盛生长, 大量枯枝落叶堆积形成 的
同 学 乙
黑土是在适宜气候下植 被茂盛,且大量枯枝落 叶难以腐化、分解形成 的
同 学 丙
植被的形成与良好的植 被条件、地形、外力侵 蚀作用弱以及低温有机 质分解慢等有关
你的评价及思维完善
同学甲的回答对材料分 析有误,答案错误;同学乙 的回答正确,属于关联结构, 但仅回答一个方面的原因; 同学丙的回答全面,属多点 结构,但没有分析过程,过 于简单。 [思维完善示例]
有直接的影响。 (5)成土母质的差异,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土层的厚薄,
随着土壤逐渐成熟,成土母质对土壤的影响力便逐步下降。
[集训冲关] 某学校组织学生到我国东北地区进行游学活动,下图是 他们见到的土壤景观,回答下题。
1.对黑土进行观察,最容剖面
C.土壤颜色
D.土壤水分
选考选做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淋溶作用强烈,铁、铝 氧化物因流动性小而相对积累起来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 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 系。据此完成 5~6 题。
5.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6.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呈酸性,是一种较为贫瘠的土壤。 [探究 1] 确定红壤最为显著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土壤颜色。 [探究 2] 材料显示了土壤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土壤主
要的剖面构造是怎样的? 提示:土壤质地。有机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母岩层。
[系统认知] 岩石、成土母质和土壤的区别与联系 (1)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变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
气候
是影响土壤形成的__基__本__因__素___,影响岩石矿物 _风__化__强__度__,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
用
地形
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
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_____高、度坡度和_____坡上向
影响因素
特征
时间
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 作用随时间的增长而__加__强__
提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巨大。
[系统认知] 1.我国土壤的地域差异
类别
分布
成因
黑色土壤 东北平原
冬季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 较多
红色土壤 南方地区
高温多雨,矿物质淋溶作用强, 氧化铁等含量高
青色土壤
东部地区长期 积水之地
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形式存 在,土壤呈青灰色
白色土壤 西部地区
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变成原始土壤,后经草本植物和
木本植物的作用变成成熟的土壤,土壤的侵蚀堆积又是岩石
圈沉积岩的重要来源。 (2)岩石是古代火山爆发后所形成的物质,经过很多自然
原因(风化、腐蚀等)慢慢形成了土壤。 (3)土壤可以从岩石原地风化或任何堆积物演变而成。 (4)岩石或堆积物的性质、构造、颜色和成分,对土壤的
[集训冲关]
1.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
A.生物
B.气候
C.地形
D.时间
解析: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故生物是影响
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A
2.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是
()
①休耕 ②施用化肥 ③种植绿肥 ④作物轮作 ⑤广
施农家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气候干旱,盐碱比较高,有机质 少,水分较少
黄色土壤 黄土高原
在黄土基础上发育而成
2.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着光照、热量和水分 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山 区气温、降水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 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分异。陡峭的山坡,重 力作用和地表径流会加速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很难发育成 深厚的土壤;地势低洼的山麓低地或者谷地,常常因沉积物 的堆积形成较厚的土层。不同坡向的温度、水分、光照不同, 植被也不同,导致土壤的发育程度与性状不同。
()
A.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淀积层、淋溶层、母质
层和母岩层
B.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
层和母岩层
C.腐殖质层和泥炭层、凋落物层、淋溶层、淀积层、母岩
层和母质层
D.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淋溶层、凋落物层、淀积层、母岩
层和母质层 解析:自然土壤具有分层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凋落物层、
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答案:B
问题探究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哪些
重难考点
[思考探究]
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古代帝王
祭土神、谷神的场所。坛上层铺垫着五种颜色的土壤:东方
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
色。
[问题设计] 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思考,材料中“中央为黄色” 代表的是我国哪个区域? 提示:黄土高原地区。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不 同?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自读教材·填要点]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概念: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 有机物质 和 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 肥力 ,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两米。 3.组成 (1)土壤由 矿物质 、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组成。 (2)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土壤孔隙占 50%, 内含 水分 和空气,且比例为 1∶1。土壤固体占 50%,其中矿 物质占 45%, 有机质 占 5%。
思维结构性评价——黑土有机质高的原因
黑土是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原生植被茂盛的地区,有机 质不易分解并历经千百年大量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肥沃土壤。 黑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 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以及南美洲阿根廷连至乌 拉圭的潘帕斯草原是世界四大黑土分布区。根据材料探究黑 土区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原因有哪些?
()
4.下列关于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 A.全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 C.地表径流丰富,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土层较厚 解析:第 3 题,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甲、乙两地 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都来自岩石风化,A 对。根据箭 头粗细,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B 错。甲 地的淋溶作用损失养分多,土壤比乙地肥力差,C 错。 受供给、释出、淋溶作用量不同,甲、乙两地的土壤矿 物质含量不同,D 错。第 4 题,乙地淋溶作用弱,说明 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 答案:3.A 4.B
解析: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是最容易观 察的土壤特征。 答案:C
2.土壤矿物质颗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这一划分
的指标是( )
A.质量大小
B.重量大小
C.粒径大小
D.面积大小
解析:根据土壤矿物质颗粒粒径大小,可将土壤矿物质分
为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
答案:C
3.自然土壤剖面从上到下顺序正确的是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为使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常用的方法有休
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答案:B
读甲、乙两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 3~4 题。
3.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 A.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 B.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同 C.甲地的土壤比乙地肥沃 D.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相同
二、土壤剖面
1.概念: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切面。 2.特征
__有__机__质_层
出现在土壤表层,依据有机质的集聚状态, 分为凋落物层、__腐__殖__质__层和泥炭层
_淋__溶__层
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 土层
淀积层
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往往与__淋__溶__层___相伴 存在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质称为成土母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 ()
解析:第 5 题,由材料可知,富铝土形成是强烈的淋溶作用 的结果,淋溶作用强的地区,气候湿热,故 B 正确。成土母 质是土壤矿物质的重要来源,但对“铁、铝氧化物因流动性 小而相对积累”影响不大,因此不是富铝土形成的主要成因, 故 A 错误。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 故 C 错误。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 形成,但不是主要因素,故 D 错误。第 6 题,富铝土是我国 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具有明显脱硅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系列, 包括热带的砖红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中亚热带的红壤和 黄壤等 4 个类型。其中热带的砖红壤所在地区水热条件最好, 淋溶作用最强,因此铁、铝的相对含量最高,故 B 正确。 答案:5.B 6.B
母质层和母 岩层
质,简称母质。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
的原始物质基础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特征
成土母质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_物__质__基__础___,母质的特性决定了 土壤的性质
__生__物___
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土壤有机质 的_制___造__者__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 活跃的因素
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 人类活动 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_发__育__和_演__化__方向,人
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