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半导体器件 LDMOS VDMOS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功率MOSFET(VDMOS & LDMOS)的报告

---时间日期:2009.11.12

---报告完成人:祝靖1.报告概况与思路

报告目的:让研一新同学从广度认识功率器件、了解功率器件的工作原理,起到一个启蒙的作用,重点在“面”,更深层次的知识需要自己完善充实。

报告内容:1)从耐压结构入手,说明耐压原理;

2)从普通MOS结构到功率MOS结构的发展;(功率MOS其实就是普通MOS结构和耐

压结构的结合);

3)纵向功率MOS(VDMOS)的工作原理;

4)横向功率MOS(LDMOS)的工作原理;

5)功率MOSFET中的其它关键内容;(LDMOS和VDMOS共有的,如输出特性曲线)报告方式:口头兼顾板书,点到即止,如遇到问题、疑惑之处或感兴趣的地方,可以随时打断提问。

2.耐压结构(硅半导体材料)

目前在我们的研究学习中涉及到的常见耐压结构主要有两种:①反向PN结②超结结构(包括);

2.1 反向PN结(以突变结为例)

图2.1所示的是普通PN结的耐压原理示意图,当这个PN结工作在一定的反向电压下,在PN结内部就会产生耗尽层,P区一侧失去空穴会剩下固定不动的负电中心,N区一侧会失去电子留下固定不动的正电中心,并且正电中心所带的总电量=负电中心所带的总电量,如图2.1a所示,A区就是所谓耗尽区。

图2.1b所示的是耗尽区中的电场分布情况(需熟悉了解),耗尽区以外的电场强度为零,Em称为峰值电场长度(它的位置在PN,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此时所加在PN

P区和N区共同耐压。图2.2所示的是P+N结的情况,耐压原理和图1中的相同,但是在这种情况中我们常说N负区是耐压区域(常说的漂移区)

(a)

(b)

图2.1 普通PN结耐压示意图(N浓度=P浓度)图2.2 P+N结耐压示意图(N浓度<

图2.3所示的是反向电压变化情况下的耗尽层内部的电场强度的变化情况,随着N一侧的电压的上升,耗尽层在展宽(对于P+N-结来说,耗尽层展宽的区域为N区一侧,也就是耐压区一侧),峰值电场强度Em的值也在不断升高,但是当Em=Ec时,PN结发生击穿,Ec称为临界电场强度,此时加在PN结两端的电压大小就是击穿电压(BV(如表2.1所示),同种材料不同浓度的临界电场也不同,但是对于硅材料来说,在我们目前关系的浓度范围之内,浓度变化对电场强度的影响不大,因

图 2.3 电场强度和电压的关系示意图 Table2.1 不同材料的临界电场

2.2 超结结构(SuperJunction )(了解)

除了上述所说的P+N-结结构之外,还有一种我们会接触到的耐压结构——超结结构。图2.4所示的就是超结结构。

结构特点:将P+N-结中的N-区域换成了P/N 交替排列的形式。

简单工作原理:当结两端加电压(N 侧加正电压)后,首先耗尽的是P/N 交替排列的结构部分(原因:这部分浓度较低),它内部的电场的分布情况如图2.5所示,解释方法可以从高斯原理解释(口头说明)。这种情况下我们称耐压部分为超结部分。

图2.4 超结结构示意图 图2.5 超结电场强度分布示意图

考虑半导体中“曲率”的影响

以上我们考虑的都是平面结的情况,而实际中的平面结是不存在的,图2.6所示的结构就是一种考虑了“曲率”影响下的结的耐压情况,红色线条表示的是电场线的方向(注:耗尽层和耗尽层中的固定电荷未画出,N 区一侧是正电中心,P 区一侧是负电中心),而电场强度就是电场线的密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曲率”大位置处的电场强度最大,最容易发生击穿的位置也在此处,是我们设计中所要考虑的重点之一。解决上述现象有很多终端结构,我们常见的一种就是场板结构,如图2.7,它的工作原理:当N 端加正电压,在场板上会感应出负电荷,那么在曲率密集处的电场线就会一部分终止与场板,从而缓解“曲率”大位置处的电场压力。(其中的场板的结构也有很多种,同学们可以自己了解)

图2.6 曲率对电场线分布的影响 图2.7 加有场板结构的示意图

3.普通MOS 结构到功率MOS 结构的发展

早在1968年,有人提出用MOS 结构做高频功率放大1,该MOSFET 的结构如图3.1a 所示(其实就是一个

普通MOS 结构加了一个耐压结构),由于P 型衬底也接低电位,故常将衬底接触电极和源

随后,Vertical device

的是高压分立器件。如图3.1b 所示。(这个图是本人猜想图)

1974年,VVMOS

(Vertical V-groove MOS )诞生,如图3.1c 所示,此结构缺点:1)靠腐蚀形成V-Groove ,

不易工艺控制;2)V 形槽底部为尖峰,曲率大,电场较大,容易击穿,可靠性差等。

紧接着,VUMOS (Vertical U-groove MOS )诞生,如图3.1d 所示,此结构解决了VVMOS 的一些弊端,

但是这种器件的栅极的生成仍然是靠腐蚀,U 形槽易于受离子玷污造成阈值电压不稳定;

进入80年代,VDMOS (Vertical 2)得到大发展,结构如图3.1e 所示。 最初的LDMOS ,如图3.1f 就是最初的LDMOS MOS )。优点:易于集成,和CMOS

工艺兼容,缺点:要获得较高的击穿电压,漂移区要很长,占用很大的芯片面积。

加入了RESURF 结构,图3.1g 就是加入了RESUFR 结构的LDMOS ,可以参考前面所述的超结结构,其

实超结结构也可以称为多RESURF 结构,关于RESURF 的内容在LDMOS 部分详细说明。

( f )

( g )

LDMOS

图3.1 功率MOS (LDMOS&VDMOS )的发展示意图

1 见陈星弼 “功率MOSFET 与高压集成电路”,不知是不是第一个功率MOSFET 。

2

就是用同一块掩膜版扩散两次,扩散杂质不同,两次扩散的横向扩散长度的差就构成了器件的沟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