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稳定性评价

合集下载

富宁县某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富宁县某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富宁县某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摘要:根据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变形特征和结构特征分析,该滑坡为中层大型土质~软岩滑坡。

滑坡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岩土体、构造、节理裂隙、地下水综合因素影响所至。

采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稳定性和滑坡推力进行计算,为滑坡治理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地质依据。

从评价结果可见,该滑坡浅部滑体处于基本稳定~不稳定状态,滑动阶段;深部滑体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

评价方法、结果和后来施工的实际情况较一致,科学的预测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通过对滑坡实例的特征分析和稳定性评价,为土质~软岩滑坡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滑坡、滑坡特征、稳定性评价、治理措施1滑坡特征1.1形态特征该滑坡位于云南省富宁县境内,地形北东高南西低,原始地形坡度5~15°。

滑坡平面形态呈“梨”形,后部宽290m,前部宽180m,主轴平均长380m。

勘探揭露滑体浅部Ⅰ滑面埋深1.50~11.40m,平均厚度6.43m,体积29.12万m3;深部Ⅱ滑面埋深5.80~20.2m,平均厚度13.90m,滑坡体积124.13万m3,为中层大型土质~软岩滑坡。

1.2变形特征①滑坡后缘已产生明显错落和拉张裂缝,错坎分两级。

最后缘错坎呈弧形,延伸长约400m,坎高3.0~8.0m,滑坎坡度30~55°,滑坎上可见滑动光滑镜面和擦痕。

在滑坡后部发育有多条拉张裂缝,多呈弧形展布,延伸长约20~100m,裂缝宽5~20cm。

②滑坡中后部侧边界错坎高3~10m,滑坎坡度34~65°,滑坎上可见滑动光滑镜面和擦痕,滑坡前部侧边界多见剪切裂缝。

③滑坡前缘鼓胀裂缝发育,地形破碎,滑坍产生了大量拉张裂缝。

④整体滑坡中部错坎、裂缝密集,并分布有平台和洼地。

平台宽10~30m 不等,中部宽,两端窄,形成月牙状。

错坎高1~3m不等,连续性较差。

裂缝可见宽10~50cm,可见深度0.5~1.5m。

1.3结构特征滑体: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和上第三系泥岩、炭质泥岩及褐煤层构成。

滑坡的稳定性评价

滑坡的稳定性评价
滑坡稳定性评价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 工程等,通过研究与实践,可以促进相关科研领域的发展。
02
CATALOGUE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
历史分析法
通过分析滑坡的历史变化和活 动情况,评估滑坡的稳定性。
地质勘查法
通过地质勘查,了解滑坡的地质 构造、岩土性质、地下水状况等 因素,评估滑坡的稳定性。
土体结构
土体的颗粒组成、含水率、密实度等对滑坡的稳定性 有较大影响。
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的高低和变化对滑坡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水文地质因素
降雨
河流、湖泊等水体
长时间的降雨会使土体饱和,增加滑 坡发生的风险。
水体对斜坡的侵蚀和冲刷作用会降低 滑坡的稳定性。
地下水
地下水对岩土的软化作用会降低滑坡 的稳定性。
结构分析法
通过分析滑坡的结构特征,如 滑面、滑体、滑床等,评估滑 坡的稳定性。
经验法
根据经验判断滑坡的稳定性, 通常基于对类似滑坡的观察和
比较。
定量评价方法
极限平衡法
通过计算滑坡的极限平衡状态,评估滑坡的 稳定性。
离散元法
通过建立滑坡的离散模型,模拟滑坡的块体 运动和相互作用,评估滑坡的稳定性。
有限元法
滑坡的稳定性评价
目录
• 引言 •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滑坡稳定性评价案例分析 • 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展望与建议
01
CATALOGUE
引言
滑坡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 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 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分类
根据滑坡的滑动速度,可分为高速滑 坡、中速滑坡和低速滑坡;根据滑坡 体的物质组成,可分为黄土滑坡、粘 性土滑坡和岩石滑坡等。

滑坡稳定性评价

滑坡稳定性评价

图3.1 粘性土剪切曲线 1. 超固结土的剪切变形曲线;
2. 正常固结土的剪切变形曲线
A.弹性极限;B.强度极限;C.完全软化 点;D.残余强度起始点
三、计算参数选取
图3.2 块体滑坡基本段落图
⑵ 不同部位的滑带土在滑坡的不同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强度 滑坡的种类很多,就一般最常见的块体滑坡而言,大体上都有如图3.2所示的主滑、 牵引和抗滑三个地段及其构成相应的滑带。其发生的机理是:一定地质条件下的斜坡, 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主滑带不能保持平衡而失稳,产生蠕动;牵引段因前方失去支 撑力而产生主动破坏,破坏后牵引段连同主滑段一起推挤抗滑地段;一旦抗滑地段形 成新滑面并贯通时,滑坡即开始整体滑动。随着作用因素的变化,滑坡可由等速缓慢 移动而进入加速剧滑阶段,经较大距离的滑移后,滑坡又渐趋稳定,滑带开始固结, 滑体沉实、压密。 据此可按表3.1分析不同部位的滑带土在不同滑动阶段的强度。本表是对首次滑动 的新滑坡而言的,对于古老滑坡的复活,可能在滑动刚开始就达到了滑带土相应的残 余强度。至于牵引地段滑带土强度的变化,或是张开的裂缝,内无充填物者,如岩石 顺层滑坡的后缘张裂缝,强度无变化;若有充填物者,应考虑充填物与前后裂缝壁的 摩擦强度。
中应考虑动水压力的作用,稳定系数为:
图2.1 单一平面滑动示意图
K
A
s
1cos
tg
c
h
A cos
A s 1sin A sin
s
1
cos
tg
s
C
1h cos 2
s sin a
式中: ——滑体天然重度; s——饱水滑 体的重度(kN/m2);h—滑体的铅垂厚度(m); Asin—动水压力(kN/m);
2.滑坡可能的扩大范围、危害范围; 3.滑坡发育过程、机理、目前所处的发育阶段、发展趋势及危害; 4.人类活动在滑坡发生或复活中的主要作用及改变的可能性; 5.滑坡转化为其它变形的可能性; 6.滑坡稳定性计算的范围、边界、滑面的层数、计算参数的取值 范围、计算方法及结果; 7.预防和治理的可能性及主要方案。

关于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几个问题-文档资料

关于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几个问题-文档资料
j i i 1 i i 1 i 1
Fs Ri i Ti i
j i 式中: ―滑坡稳定系数; ―作用于第块段的抗滑力(kN/m); ―第块段滑带土的内摩擦角(°); ―作用于第块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 ―传递系数。

j i i 1 i 2
2.5 地面荷载
地面荷载作用方向为垂直向下,作用点(面) 为滑坡地表面。 集中荷载p(kN) 线荷载p(kN/m)
2.6 水压力计算
(1)孔隙水压力
N iw
N w h L wi iw i
(2)裂隙水引起的静水压力Vi
1 2 V H i w W i 2
(3)(渗透压力)动水压力
P V I wi w ir m
1 Im sin i i 2
图2-1 作用在滑块上的附加力
2.7
水平地震力计算
根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2019,12),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地震烈 度为Ⅵ度时,不计入地震力;大于Ⅵ度时,灾害体稳定计算 应计入地震力。 地震荷载一般只考虑沿滑动主滑轴线方向的水平向地震 作用,整体稳定分析一般不计入地震动水压力。 作用于质点的水平地震惯性力 p i 按下式计算:
p k C W i H Z i i
三、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
工程地质类比法

定量评价方法:
传递系数法 改进圆弧法 单平面法 Fellenius 法 Bishop 法 Janbu 法
3.1 传递系数法(推荐方法1)
假设: 1. 条块推力作用方向平 行于滑面。 2. 条块划分为竖直方向, 忽略两相邻条块间的摩 擦力。
表2-1 一般滑坡分类表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滑坡稳定性评估要点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滑坡稳定性评估要点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滑坡稳定性评估要点滑坡稳定性评估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泥石流频繁发生的地区,及时准确地评估滑坡的稳定性,对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水文地质调查、地质构造分析和工程勘察等方面,阐述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滑坡稳定性评估要点。

一、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对于滑坡稳定性评估至关重要。

在进行调查时,需了解滑坡区域的气候特点、降雨情况、水文地质条件等。

特别是在降雨较大的时候,滑坡的稳定性往往会发生较大变化。

因此,通过采集水文地质数据,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变化以及降雨情况等,以评估这些因素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二、地质构造分析地质构造分析是评估滑坡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详细地进行地质构造调查,可以了解滑坡区域的地质构造特点,包括岩层的断裂、褶皱、折皱等情况。

最常见的滑坡类型是滑动滑坡和倾倒滑坡。

滑动滑坡多发生在岩性较硬、斜坡较陡峭的区域,而倾倒滑坡多发生在岩性松散、斜坡长而平缓的情况下。

因此,通过地质构造分析,可以预测滑坡的可能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工程勘察工程勘察在滑坡稳定性评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对滑坡所在地区进行工程勘察,可以获取详细的地质资料和水文地质信息。

同时,还可以借助勘察设备,如测斜仪、应变计等,定期监测滑坡的形态变化、位移速度以及滑坡体的稳定性等。

利用勘察所获得的数据,结合现场观察和分析,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滑坡稳定性,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滑坡稳定性评估要点包括水文地质调查、地质构造分析和工程勘察。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滑坡区域的相关资料,以更准确地评估滑坡的稳定性,为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滑坡稳定性评估的方法和技术,提高预测准确性,并不断改进防治工程的设计,以降低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某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某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某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一、绪论滑坡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滑坡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对滑坡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滑坡稳定性分析是滑坡防治的基础,通过对滑坡稳定性的研究,可以为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损失。

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力学原理的方法、基于土体力学的方法、基于地质力学的方法等。

传递系数法是一种基于土体力学的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国内外学者在传递系数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由于滑坡场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有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传递系数法模型,对某滑坡场地进行稳定性分析及评价,为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内容包括。

评价该滑坡场地的稳定性;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现场调查法、传递系数法等。

技术路线如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某滑坡场地进行现场调查,收集相关数据;采用传递系数法对该滑坡场地进行稳定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评价该滑坡场地的稳定性;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

1. 研究背景和意义滑坡作为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滑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从传统的地质力学方法逐渐发展到现代的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滑坡防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某地区滑坡场地的实地调查和数值模拟,建立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滑坡稳定性分析模型,以期为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滑坡场地的地质条件、历史灾害记录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滑坡场地的基本特征和潜在危险因素。

探讨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滑坡稳定性评价

探讨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滑坡稳定性评价

探讨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滑坡稳定性评价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流域上游,属中低山丘陵区,境内地质条件复杂。

每年汛期暴雨期间,由于山区降雨强度大,山高坡陡,土壤含水量过于饱和,地质不稳定,往往出现塌方、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给当地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南平市是福建省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多发区。

而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更是多发区的典型代表。

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滑坡区现状前缘已发生垮塌,后缘产生三道张拉裂缝,根据实地调查及微地貌特征,该滑坡浅部已经发生小的坡体下滑,深部目前尚未引发坡体下滑,仅在滑坡后缘局部出现拉裂变形、前缘挤压变形现象,属于蠕动变形阶段,滑动面已经形成。

暴雨或台风季节地下水沿后缘裂缝进入滑动面进一步发生滑坡,该区块发生滑坡会影响坡下十几户村民及财产安全。

1 滑坡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本场地地表及地下水排泄条件较好,该区区地表水不发育,但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期间,山坡地表水汇集沿坡面及冲沟径流,地表水沿山坡及冲沟汇集、径流,为瞬时-短时性水流,勘察期间在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未揭露稳定地下水位。

2 评价方法滑坡稳定性评价的方法,目前尚不统一,比较常用的大概有以下几种:(1)从山体和山坡的地貌演变方面评价滑坡的发育过程和稳定性。

(2)从坡体结构、构造等地质条件对比方面评价滑坡的发育条件、结构构造、滑动面(带)的可能层位、条块和级的划分。

(3)从滑坡的作用因素及其变化方面评价滑坡的主要作用因素及其消长变化对滑坡发生和发展趋势的影响。

(4)从滑坡的变形形迹和动态资料分析方面评价滑坡的发育阶段、发展趋势以及各条块目前的稳定程度。

(5)工程地质比拟计算法,包括从现场找计算范围、岩土参数和滑坡推力的界限值,从类似条件下已滑动的、正在滑动的、已经稳定的、已做工程的滑坡找类比参数进行评价。

3 滑坡区稳定性计算与结果评述根据勘查和现场调查情况,对滑坡2-2’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见图1、图2。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巨口乡岭根村北坑滑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不稳定状态。

关于山体滑坡稳定性的综合评价

关于山体滑坡稳定性的综合评价
力( k N/ m) :
2 . 2 汁算参数选 取
计 算 参 数 的 取 值 主要 根 据 地 质 勘 查报 告 :
地质勘查成果见《 永 新 县 禾 川镇 康 家 滑坡 勘 察 报 告 》 滑 坡
F —— 滑 坡 推 力计 算 安 全 系数 。
其 余 符 号 意 义 同上 式 。
一 _ ∑( _ _
T i ) + T
’ ‘

度 1 5 — 3 2 。 。 山坡 坡 脚 处修 建 有砖 混 结构 民房 , 山体 自出现 滑 坡
后。 已封 山育 林 , 植被 发育 , 主要 为 灌 木 、 草丛 , 植 被 覆 盖 率 达 9 0 %。滑 坡 坡 面 延展 性 较 好 . 滑坡 后 缘 较 陡 . 在 诱 发 因素 ( 地 表 水的浸润 , 冲刷作用) 的作 用 下 , 易形 成 山体 滑坡 。
- c o s ( o r 。 一 1 3 1 _ ) 一 s i n ( c  ̄ . 一 O t + 1 ) ‘ t a n  ̄ b +

n 一1




J =I
2 滑坡体稳定性 评价和预测
2 . 1 滑坡 失稳 破坏模 式 分析
某 村 滑 坡 为 残坡 积 土 质 滑坡 .滑体 组成 物质 为残 坡 积 粉
— —
建立的 . 对 重 点 治 理 区和 一 般 防 治 区分 别 选 择 滑 坡 剖 面 A — A 及 B — B 进行相关计算 . 滑坡 剖 面是 根 据 已有 勘 探 资料 揭 露 的 滑面 ( 软塑状粉质粘 土) 深度推测 形成 , 滑 坡 前 缘 剪 出 口位 于 滑 坡 前缘 坡 脚 处 。 滑 面 形 态 为折 线 型 。

简述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简述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论述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非确定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工程地质勘察,对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可能的变形破坏方式及失稳的力学机制等的分析,对己变形地质体的成因及演化史进行分析,从而给出被评价滑坡稳定性状况及可能发展趋势的定性的解释,其优点是能综合考虑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多种因素,对滑坡稳定状况及发展趋势快速做出评价。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历史成因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滑坡稳定性分析数据库和专家系统、图解法。

定量分析方法主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计算已知滑面上的稳定系数;二是搜索对应最小稳定系数的临界滑动面。

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极限平衡分析法((LEM)和数值分析法。

极限平衡理论是经典的确定性分析方法,在工程界应用非常广泛。

极限平衡法基本原理是:设结构的稳定系数为Fx.,当结构材料的抗剪参数降低Fs倍后,结构内某一最危险滑面上的滑体将处于失稳的极限平衡状态。

极限平衡法在进行计算时的具体作法是,将滑动趋势范围内的滑坡岩土体按某种规则划分为一个个小块体,通过块体的平衡条件来建立整个滑坡平衡方程,以此为基础进行边坡分析。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采用全面满足静力许可、应变相容和材料本构关系,同时可以不受边坡几何形状不规则和材料不均匀限制的滑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成为可能,这就是数值分析方法。

数值分析方法可用于连续介质和不连续介质。

数值分析法主要有:有限单元法((FEM),、边界单元法((BEM)、块体理论和(BT)不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快速拉格朗日法等。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在滑坡稳定分析中应用最早大约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

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新理论和方法如可靠度、人工智能等的出现;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边坡工程设计和分析中涉及有大量不确定因素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如岩体性质、荷载等物理方面的不确定性、取样、试验的统计不确定性,计算模型的不确定性和人为过失造成的不确定性等,这些不确定性造成的影响尽管通过提高岩石测试和计算技术的精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但局部试验的精确性、确定性并不能消除岩石形状宏观判断上的随意性和模糊性,而且不可能无限度提高单项试验的精度、规模和完善确定性计算方法,因此用较简单的测试手段来提高对岩石工程质量状态判断的精度,就显得十分必要。

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地质条件对比

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地质条件对比

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地质条件对比滑坡是一种地质灾害,地质条件及其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

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应是工程地质定性评价与力学计算定量评价有机结合,互相验证和补充。

前者为后者提供计算范围和计算参数,后者计算工程改造前、后不同工况下(天然工况,暴雨工况,地震工况,库水位变化工况)的稳定系数。

但工程实践中往往是“重定量计算”而“轻工程地质定性”,计算中参数选取又不符合地质条件,致使计算结果可信度低,甚至是错误的。

在此笔者介绍介绍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地质条件对比的基本做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1、从易滑地层和同类地层中已有滑坡对比分析经过多年实践总结,黏性土、膨胀土、黄土、堆积土、堆填土等,以及岩层中的泥岩、页岩、板岩、片岩、千枚岩、砂泥岩互层、石灰岩与泥灰岩互层、片麻岩、凝灰岩等为易滑坡地层。

每种地层中的滑坡都有其特点,有稳定的,也有不稳定的。

将要处理的滑坡与同类地层中的滑坡相对比可评价其稳定性。

滑动性质要类似,滑带地层要相同。

这就是常用的工程地质对比法。

2、从坡体结构分析滑坡的稳定性顺倾岩层被切断后极易发生岩层顺层滑坡,有几个软弱夹层,就会有几层滑坡。

滑坡的长度可达其厚度的8~10 倍。

红色砂泥岩倾角,大于10°就会滑动,大于15°极易滑坡,可作顺层岩质边坡边坡开挖后预测滑坡的参考。

近水平的岩层一般较稳定,但当硬岩在上、软岩在下、边坡高陡时,会因软岩变形而发生切层滑坡和崩塌,也有砂泥岩互层因泥岩风化砂岩崩塌。

其他可类推。

3、从工程作用性质分析滑坡稳定性老滑坡的抗滑段被开挖引起滑坡复活的事例很多,文献中有抗滑段被挖去滑坡体积的5% 即会引起滑坡复活的报道。

而如成昆铁路铁西滑坡在其前缘采石不到其体积的十分之一,也造成滑坡复活,掩埋车站,中断行车40 天。

所以老滑坡的抗滑段挖方应十分慎重,最好不在抗滑段挖方。

高填方的滑坡主要是由填方下地面缓倾,有软弱地层,又无地下排水设施,改变了地下水的渗流条件,堵塞了地下水,软化了基底岩土层造成的。

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滑坡是地质灾害中非常常见且危险的一种类型,对人类和环境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综述几种常用的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1.传统方法:传统的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基于力学原理,如库仑法和别尔斯原理。

库仑法是根据摩擦力和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来评估滑坡稳定性的方法。

别尔斯原理则是通过判断滑坡体上端是否具有抵抗力来评估稳定性。

这些传统方法适用于一些简单的滑坡情况,但在复杂的地质环境中效果较差。

2.数值模拟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方法逐渐成为滑坡稳定性分析的主要手段之一、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根据滑坡地质环境的具体情况,考虑多种因素,如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和边界元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滑坡稳定性评估结果,对于复杂的工程项目尤为重要,但其需要较强的计算机运算能力和专业知识。

3.统计学方法:随着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统计学方法在滑坡稳定性分析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常见的统计学方法包括聚类分析、回归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历史滑坡数据,找出滑坡发生的规律和潜在的危险因素,从而为滑坡的预防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统计学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处理大量的数据,并较好地适应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4.案例研究方法:除了传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外,案例研究方法也是滑坡稳定性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历史滑坡案例的研究,可以总结出滑坡发生的一些共性和规律,并提供实际防治措施的参考。

案例研究方法能够充分发挥经验和实践的价值,对于缺乏数据的地区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传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统计学方法或案例研究方法。

不同的方法各有优劣,需要综合考虑滑坡地质环境、数据和计算条件等因素来选择适合的方法。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将会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以提供更好的预测和防治策略。

滑坡防治工程稳定性分析与评估方法

滑坡防治工程稳定性分析与评估方法

滑坡防治工程稳定性分析与评估方法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滑坡灾害,进行滑坡防治工程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滑坡防治工程稳定性分析与评估的方法。

1. 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滑坡的稳定性分析是确定滑坡发生与发展的趋势,以及其对工程和人类的威胁程度的评估。

常用的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1)力学分析法:基于力学原理和稳定性理论,通过计算和模拟滑坡体所受的各种力的作用,确定滑坡体的稳定性。

常用的力学分析方法有切片法、平衡法、有限元法等。

(2)统计分析法:通过统计不同地质条件下滑坡发生的概率,来评估滑坡的稳定性。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贝叶斯法、蒙特卡洛法等。

(3)数值模拟法:通过建立滑坡体的物理力学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求解,得到滑坡体的稳定性评估。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有有限元法、边值法等。

2. 滑坡防治工程评估方法滑坡防治工程评估是为了评估滑坡防治工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及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滑坡防治工程评估方法包括:(1)效益评估法:通过对滑坡防治工程的经济收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进行评估,确定工程的可行性和效益。

常用的效益评估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法、生命周期评估法等。

(2)风险评估法:通过对滑坡防治工程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滑坡的潜在风险和滑坡防治工程的风险。

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有风险识别与分析法、风险影响评估法等。

(3)环境评估法:通过对滑坡防治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包括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生态破坏等。

常用的环境评估方法有环境影响评价法、生态影响评估法等。

3. 滑坡防治工程稳定性分析与评估方法的应用滑坡防治工程稳定性分析与评估方法的应用可以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有效预防和应对滑坡灾害。

其应用包括以下方面:(1)滑坡治理方案的选择:根据滑坡稳定性分析和滑坡防治工程评估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滑坡治理方案,包括加固措施、引导水位措施等。

滑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滑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滑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滑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通常涉及对滑坡体的地质、水文、地下水、岩土工程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评价方法:
1. 地质调查与分析: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滑坡体的地质构造、土层分布、岩性、结构面、节理等,结合地质力学参数的测试与分析,对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

2. 水文地质分析:分析滑坡体周围的地下水位、流量、渗流等特征,探讨地下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并结合滑坡体的渗透特性评估滑坡体的稳定性。

3. 工程地质勘察与测试:通过工程地质勘察与测试,了解滑坡体的坡面形态、滑面面积、滑动土体的性质、孔隙水压力、动强度等参数,评估滑坡体的稳定性。

4. 数值模拟与分析:利用现代地质力学软件,建立滑坡体的模拟模型,考虑地质、水文、地下水等因素,进行稳定性分析和预测,评估滑坡体的稳定性。

5. 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滑坡体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滑坡体的位移、应力、渗流等参数,进行滑坡体稳定性的实时评估和预警。

需要注意的是,滑坡稳定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估,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高速公路滑坡工程稳定性评价及其治理模拟

高速公路滑坡工程稳定性评价及其治理模拟

高速公路滑坡工程稳定性评价及其治理模拟摘要: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根据滑坡体的地质条件,通过对滑坡体的数值模拟分析,更好地认识了滑坡体的成因机制和演变规律,验证了模拟的合理性。

关键词:滑坡;数值分析;稳定性评价1 工程地质条件该工程研究段处于近东西向狭长山间盆地中,地势低洼较平坦,农田广布,两侧山体坡度较大,属剥蚀堆积地貌成因类型。

该段右侧山势较高,且在盆地上部与山体交界处为较大面积的平坦台地,有十多户居民。

勘察资料表明;狭长盆地两侧山体为震旦系石英砂岩,盆地内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广为覆盖,下伏为上第三系地层,简述如下:⑴粉质黏土: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高岭土团块及小砾石,层厚11米。

主要物理力学指标;es=15.80mpa,c=20~60kpa,φ=20.9~33.3°,fs26.8~58.0%﹝具膨胀性﹞。

⑵粉质黏土:棕黄色~浅红褐色,含较多碎石和角砾﹝图3﹞,分布不均,局部含量大于50%,偶见巨型块石和漂石,层厚15米。

该层粉质黏土fs=33~52%,具膨胀性,视电阻率10-25ω/m,瑞雷波波速150-250m/s。

⑶泥岩:灰绿色,裂隙发育,裂隙面呈锈黄色状,手捏易碎,遇水极易崩解软化,产状125°∠32°、131°∠20°。

单轴抗压强度0.4~0.94mpa,自由膨胀率30~40%,其视电阻率值一般大于30ω/m,瑞雷波波速大于250m/s。

该层最大揭示厚度6米。

⑷石英砂岩:呈灰白色、浅肉红色,细粒变晶结构,厚层状构造,呈微风化状态,山坡和山顶段局部有出露,与第三系泥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路区处于山间汇水洼地,且第四系和第三系地层隔水性好。

但基于上部第四系粘性土层中局部含碎石夹层形成孔隙潜水或上层滞水。

则在路堑未开挖前,该地段地下水埋深浅,多见有季节性泉水出露。

2滑坡稳定性计算参数的选取:通过在滑体、滑带和滑床的不同深度和不同部位分别取样进行室内试验,对扰动样进行含水量及颗分试验,并对含碎石的粉质黏土进行了重塑试验,对原状样进行了常规试验,并进行了快剪试验。

滑坡的稳定度分析方法

滑坡的稳定度分析方法

滑坡的稳定度分析方法滑坡是指在山坡、河滩、边坡等地表上,由于地质结构、地下水位、地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地表土壤发生破坏和失稳而发生的滑动现象。

滑坡不仅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生命安全风险,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因此,对滑坡的稳定度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估,对于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定性稳定性评价:定性稳定性评价是指通过对滑坡区的地表观察、地质调查和室内试验等手段,根据工程经验和地质判断,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判断和评价。

这种方法主要采用专家判断和经验总结的方式,对滑坡区的地质构造、岩土体物理性质、地下水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估。

虽然这种方法运用简单,但是其结果受人员经验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对于复杂的滑坡情况,并不具备精确性。

二、定量稳定度分析:定量稳定度分析是指通过一系列参数和定量计算方法,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准确量化。

该方法主要采用地质力学原理和岩土力学参数,通过稳定方程的推导和求解,得出滑坡稳定判断的定量结果。

常用的定量稳定度分析方法包括贝克公式、斯拉美公式和古德曼公式等。

1.贝克公式:贝克公式用来计算边坡受剪切力和抗剪强度之间的平衡关系。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的边坡稳定度(FS)大于1时表示边坡稳定。

FS = c / W + tan(φ) × (W - U)其中,c为间接剪切强度;W为边坡的重力作用;U为上部地表的重力反作用;tan(φ)为滑动面的摩擦角。

2.斯拉美公式:斯拉美公式基于拉普拉斯变换和松弛法,可以计算出位移场和应力场。

通过反复迭代计算,得到最终的稳定结果。

FS=τ/c'其中,τ为剪切应力;c'为剪切强度。

3.古德曼公式:古德曼公式适用于岩石的稳定性分析,其基本流程是确定剪切面的类型、确定力学参数、推导出滑动面的破坏准则,并应用稳定分析原理进行计算。

FS = (τ / σ) - (C / σ) × tan(φ) × ((1 - sin(α)) / (1+ sin(α)))其中,τ为剪切应力;σ为正应力;C为岩石的内聚力;φ为滑动面的内摩擦角;α为滑动面的倾角。

滑坡稳定性分析和评价

滑坡稳定性分析和评价
建筑机械
2 1 et e 0 S pe r 0 mb
滑 坡 稳 定 性 分 析 和 评 价
杨 晨 ,张 淼
407 ) 10 5 ( 南大 学土 木建 筑 学 院 。湖南 长 沙 中
[ 摘
要 ]本 文 介绍 了 目前 滑坡 稳定 性 分析 的 主 要方 法 , 合 某滑 坡 的具 体 工程 实 际 , 其 中一 个剖 面进 行 了稳定 系 结 对
2 7l 5 3 5
22 % 0
l8 % 0
图1 滑坡体形态
由表 中 数 据 可 以做 出 如 下判 断 :公 式 手 算 与理 正软 件 电算结 果相 差较 小 , 所 有 条 块最 大 偏差 为 2 % ,说 明计 算结 果 . 2
图 1
当 在 软 件 界 面 中 调 整 安 全 系 数 为
=1 5, C=1 kP O a。
利 用 电子 表格 将 上 表 中的 数据 进 行 电算 结果 进 行 比较 .如 表 2 所示 :
整 理 ,绘 制 出不 同妒 下 ,稳 定 系数 随 值
表 2剩余 下 滑力 手 算 与 电算结 果 对
所 利 用 理 正 软件 电算 ,滑 坡 体 形 态 如 值 的变 化 曲线 如 图 1 示 。同样 ,可 以 比表 ( 分 ) 部
妒 中哪一个 的变 化 对滑坡 稳定 影 响更 为 值
较 为 可信 。
五 、主要 结 论
根据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 B 05 2.0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D 5/0 92 0 ) 《
( B 0 2.0 1 、水 利 水 电工程 地 质勘 G 50 1 0 )《 2
析 和定 量 分 析两 大类 。其 中 ,定 量分 析 表 ( 部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滑坡稳定性评价1.1滑坡形态特征滑坡所在山体地形较陡,滑坡体后缘上部坡度35°,滑体前缘坡度15~20°,由于人工开挖建筑场地,在滑坡体前缘形成了多级人工开挖陡坎,坎高1~4m。

总体地形为高临空面及坡上部斜坡地形。

滑坡体东西长约120m,南北宽55m,分布面积6600m2,厚5.5~15.3m,平均约9.8m,沿山坡呈扇形分布,全部为第四系残坡积土体,估计方量约7万方。

滑体最后缘海拔121m,土体较薄(约5.5m),下伏志留系石英细砂岩;滑体最前缘海拔90.8m,土体较厚(11~20.2m),下伏石炭系灰岩。

滑坡区山体表面坡度24°~46°,总体呈楔形向南倾伏。

1.2滑坡地质结构特征根据现场调查和勘察报告,滑坡结构面根据其物质组成、力学性状可分为三类:滑坡土体裂隙结构面、基岩不整合接触面和土体与基岩接触面附近滑动带。

1)滑坡土体裂隙结构面基本特征滑坡内裂隙结构面主要有北东、北西和东西向三组。

其中,北东向裂隙结构面控制着滑体西侧边界,北西向裂隙结构面控制着滑体东侧边界,东西向张拉结构面控制着滑体后缘范围,致使滑体在坡面上呈扇形分布。

2)基岩不整合接触面根据勘察报告,滑坡体下伏基岩为志留系上统茅山组红色石英细砂岩和石炭系中统黄龙组粉晶灰岩,岩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3)土体与基岩接触面附近滑动带根据钻探资料,滑带位于基岩与土体接触面附近,一般沿基岩接触面滑动。

在滑体后缘表现为张裂破碎,土体结构松散,可塑-软塑;前缘表现为扰动强烈,滑动带厚0.9-4.1m,在可塑部位有滑动镜面与擦痕等微构造。

在滑体西部主滑段上,滑带土体扰动强烈,滑移摩擦镜面及蠕动变形迹象极其发育;在滑体东部次滑段,接触面附近土体扰动较弱,破碎现象明显,但滑带厚度不大,一般小于1m,局部可见揉皱及滑动镜面。

1.3滑坡失稳破坏类型根据钻探结果,滑体后缘土体较薄,下伏基岩为细砂岩,滑体前缘土体较厚,下伏基岩为灰岩,基岩坡面较陡,坡度呈24°~46°。

因此滑体主要在自重力作用下沿基岩接触面滑移。

由于滑体为土体,滑动面强度主要受土体的粘聚力和摩擦力控制。

所以假定滑坡失稳破坏模式为:滑体后缘受张拉应力作用,在滑体内形成张拉裂隙面,滑体中部沿基岩接触面滑移,滑体前缘在土体内形成挤压剪切滑动面。

1.4滑坡稳定性评价在应急措施下,目前滑坡体中部和东部土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和临界稳定状态,如果没有外在建(构)筑物的阻挡作用,滑坡体西侧土体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正是有建筑物的阻挡和反压,它才基本稳定,事实上,5层楼房后混凝土地面鼓胀还在继续,挡土墙裂缝还有增大的趋势,表明滑坡体仍处于欠稳定状态。

今后在持续暴雨条件下,整个滑坡体仍将处在极不稳定状态,如果不加紧治理危害性很大。

2滑坡治理工程设计2.1设计依据该滑坡防治的目的是:保障该滑坡的整体稳定,保障周边建(构)筑物以及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设计依据如下:1)《*县职教中心后山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湖北省第四地质大队2004年7月2)《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2004年11月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6)《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85)7)《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 22:90)2.2设计标准本滑坡周边环境复杂,一旦失稳,后果严重。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滑坡属于Ⅱ级,参照《湖北省三峡库区滑坡防治地质勘察与治理技术规定》,安全系数取1.15~1.20。

考虑本滑坡体的实际情况,拟定本滑坡安全系数如下表。

表2 滑坡稳定性分析安全系数工况类别荷载组合安全系数工况一一般气候条件+土体自重 1.20工况二暴雨或久雨条件+土体自重 1.152.3滑坡治理设计计算2.3.1斜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方法斜坡稳定性分析采用极限平衡法,采用传递系数法分别计算各断面的剩余下滑推力及稳定系数;由于该滑坡属于土质滑坡,主要沿基岩接触面滑动,滑动面非圆弧滑动面,同时还采用简布法(Janbu)和摩根斯坦-普赖斯法(M-P)进行分析,以资比较校核。

因为滑体后缘土层较厚,为避免加固后的滑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只限于局部滑裂面,所以,对加固滑坡采用折线滑动面和圆弧滑动面进行计算。

2.3.2计算软件理正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用于计算分析);Geoslope(用于对比、校核)。

2.3.3治理分区根据滑坡地层条件、地形条件和周边环境的不同,整个滑坡体分两个区域分别进行治理,五层住宅楼后为Ⅰ区,临空面后为Ⅱ区。

2.3.4计算条件1)水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考虑计算时考虑了久雨或暴雨条件引起地下水位提高的影响。

2)地震力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考虑本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的规定,计算时地震力对滑坡的影响不予考虑。

3)假定滑移面的考虑根据钻探资料和实地调查,发现Ⅰ区滑移面上部位于粉质粘土中,中部沿基岩接触面,底部穿过挡墙(位于五层楼后)后出露;Ⅱ区滑移面上部位于粉质粘土中,中部沿基岩接触面,底部穿过临空面后出露。

采用理正软件进行计算时,按堪察报告提供的滑动面进行指定滑动面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2.3.5设计工况设计工况:由于本滑坡土体破碎,受降雨影响较大,设计时按一般气候条件和暴雨条件进行考虑。

工况1:一般气象条件,地下水位以上土体处于非饱和状态;工况2:暴雨或久雨条件,边坡土体按全部饱和考虑。

2.3.6设计参数的选取土体重度:根据勘察报告,粉质粘土取19.1kN/m3,砂砾质粘土取19.2kN/m3,含砂砾粘土取17.8kN/m3。

勘察报告提供了滑坡各土层的总应力抗剪强度指标,而未给有效应力指标,为获得有效应力指标,参考勘察报告结合反演方法(取安全系数为0.95~1.0),进行综合分析,取得了土层有效应力抗剪强度参数见表3。

表3土体抗剪强度参数锚杆与土层之间的摩阻力:粉质粘土取30kPa,砂砾质粘土取34kPa,含砂砾粘土取30kPa,岩石取400kPa。

2.4治理方案的比选滑坡治理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1)削坡减载削坡减载,改变斜坡形态,可以减小坡脚的下滑力,有利于边坡稳定;2)锚固通过施工锚杆,锚固段位于稳定土层(岩层)中可以抵消部分或全部下滑力来保证边坡稳定。

锚杆注浆不仅提供锚固力和增强岩土体强度和抵抗变形能力,而且减小孔隙水压力入渗带来的不利影响。

3)抗滑桩抗滑桩属于被动支护,通过在坡脚或边坡中部设置单排或多排抗滑桩,可以平衡滑坡下滑力,保证边坡稳定。

通过分析,治理本滑坡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双排抗滑桩(见图1)第一排抗滑桩位于坡脚,桩型尺寸1.5m×2.0m,间距4m,桩长12m~16m;第二排抗滑桩位于滑坡中部,高程100m左右,桩长10~16m。

图1 方案一简图方案二:一排抗滑桩+锚杆(见图2)抗滑桩设置于坡脚,桩型尺寸1.5m×2.0m,间距4m,桩长12m~16m;在Ⅰ区布置6~8排锚杆,Ⅱ区布置3~5排锚杆,锚杆长度约15m,行距与排距均为3.6m。

方案三:削坡减载+双排微型桩+锚杆(见图3)首先对滑坡进行削坡减载,减小下滑力。

随后在Ⅰ区坡脚布置双排微型桩,间距1.2m,呈梅花形布置,并布置8~10排锚杆加固滑坡;Ⅱ区滑坡只布置4~6排锚杆,锚杆长度约15m,行距与排距均为3.6m。

图2 方案二简图图3 方案三简图表3给出了上述三个方案的比较结果。

表3 滑坡治理方案比较从表3可以看出,方案3是切实可行的。

2.5滑坡治理设计本报告对于勘察报告所给出的四个地质剖面进行了边坡稳定性分析,采用传递系数法分别计算了各断面的剩余下滑力,其成果列于下表,详细成果见附录1(计算书)。

表4 边坡稳定性分析成果汇总表注:采用理正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Geoslope计算结果详见附录1。

综合勘察报告和本报告成果,滑坡体在自然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持续暴雨或久雨条件下,滑坡体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必须加紧治理。

采用本报告提出的分区治理方法可以根治本滑坡。

2.5.1抗滑措施Ⅰ区:对坡面进行削坡减载,利用钻孔锚杆和混凝土格构进行加固。

坡脚用双排微型桩对坡脚进行加固。

锚杆孔径φ130,杆芯材料采用φ28钢筋,长15m,共计81根,注浆材料为纯水泥浆,水灰比为0.45-0.50左右,水泥采用p.s32.5普通硅酸盐水泥。

锚杆通过混凝土格构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以增加整体稳定性,格构尺寸为0.3m×0.3m,纵筋采用4φ18钢筋考箍筋为φ8@200,砼C20。

微型桩按双排梅花型布置,每排30根,长12m,间距1.2m,成孔φ200,将12.6#工字钢作为骨架,填充碎石并注入水泥浆。

微型桩通过联系梁连在一起,增加整体稳定性。

连系梁尺寸为700×250,砼C20。

两种工况下斜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均满足要求,详细请查阅计算书。

Ⅱ区:对坡面进行削坡减载,减小下滑力,利用钻孔锚杆和混凝土格构进行加固。

锚杆孔径φ130,杆芯材料采用φ28螺纹钢,长12m,共计77根,注浆材料为纯水泥浆,水灰比为0.45-0.50左右,水泥为p.s32.5普通硅酸盐水泥,并施工坡顶截水沟防止雨水入渗。

混凝土格构尺寸与配筋同Ⅰ区。

两种工况下斜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均满足要求,详细请查阅计算书。

2.5.2截排水措施截水沟应与加固区两侧水沟相连,应与已有排水系统连通,以及时将上部雨水排出场地。

为将渗入土体的水引导出边坡土体,在Ⅰ区设置3排排水管,Ⅱ区2排排水管,排水管开孔直径φ100mm ,长15m ,上倾5°,间距3.6m 。

截水沟采用M3.6浆砌片石砌筑,梯形截面,(顶宽1.4m ,底宽0.5m ,高0.6m )。

按规范要求,截水沟的顶面高度应高于设计水位0.1-0.2m ,现截水沟顶面高度取高于设计水位0.1m ,过水面积为A 、湿周P 、水力半径R 分别为2220.50.750.50.4375A bh mh m =+=+⨯=0.50.5 1.75P b h m =+=+=043750.2541.75A R m P === 最小纵坡坡率12%,流速系数110.25460.80.013y c R n ===流速10.61/v c m s == 通过流量34.64/Q Av m s ==顶部会水面积20.1F km =,降雨强度系数50/q mm h = 设计流量为316.674 1.04/Q q F m s =⨯⨯⨯=可知,截水沟通过流量大于设计流量,符合设计要求。

3 费用预算表5 费用预算表4监测工程设计该滑坡体尽管目前已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滑坡体有可能进一步变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