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五)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五)](https://img.taocdn.com/s3/m/f015c1dae009581b6bd9eb86.png)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五)割肉相啖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
卒然①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②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③。
”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
勇若此不若无勇。
①卒然:卒,同“猝”,卒然,即突然。
②革:更,另。
③于是具染而已:于是,在这里;染,调味用的豆酱。
在这里置办点豆酱就可以了。
4. 解释加点字词其涂姑子2.“觞”在句子“引觞满酌”中作本义讲,但在文中“觞数行”一句中词性发生了改变,应作讲为妥。
3.文中表明态度的一句话是:4.联系生活实际就“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一话题谈一点感想。
晋人好利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
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
”攫已,即去。
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
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
”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
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①攫:jué夺取。
②羞:同“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
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
④直:通“值”。
⑤ 哂:shěn,讥笑。
⑥戟手:戟,jǐ。
戟手,即“叉手”。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已索予甚于2.下列句子句式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 不知为尔物也。
B. 我若富贵当尔偿。
C. 世人好利甚于我。
D. 何哂之有?3.选出括号里字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A. 皆若己所固有我若富贵当尔偿B. 遇物即攫之旁有哂之者C. 世人好利甚于我岂不又贤于彼哉D. 皆若己所固有汝心之固,固不可彻5. 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因因然莫相知①。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20983cdd36a32d737581b9.png)
观潮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自既望
..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农历十六日) 2.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
3.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用水淋洗) 4.皆披发文.身。
(画文彩)
5.一舸.无迹( 船)
6.江干
..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7.珠翠罗绮溢目
.. (满眼)
8.僦赁
..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租用)
9.倏尔
..黄烟四起(忽然)
10.出没于鲸波
..万仞中(巨波)
二、句子翻译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的涌潮,(是)世上伟大的景象。
2.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然后渐渐临近,潮水就像白玉砌的城墙、大雪覆盖的山岭一样连接着天涌来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同时有乘马、舞旗、举枪、舞刀的人在水面上,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4.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车马堵塞了路途,饮食等各种食用之物都比平时价钱加倍的高,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
三、回答问题
1.《观潮》第一句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2.“伟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涌如潮。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docx](https://img.taocdn.com/s3/m/4a94dd082b160b4e777fcf14.png)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H食白勺情况°I文化常识i “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o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O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O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丿『O【思考与练习】4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 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 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Z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Z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 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儿字?” 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诫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五)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五)](https://img.taocdn.com/s3/m/ff20e97d804d2b160b4ec02e.png)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五)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
卒然①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②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③。
”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
勇若此不若无勇。
①卒然:卒,同“猝”,卒然,即突然。
②革:更,另。
③于是具染而已:于是,在这里;染,调味用的豆酱。
在这里置办点豆酱就可以了。
4. 解释加点字词:其涂姑子2.“觞”在句子“引觞满酌”中作本义讲,但在文中“觞数行”一句中词性发生了改变,应作讲为妥。
3.文中表明作者态度的一句话是:4.联系生活实际就“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一话题谈一点感想。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
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
”攫已,即去。
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
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
”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
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①攫:jué夺取。
②羞:同“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
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
④直:通“值”。
⑤哂:shěn,讥笑。
⑥戟手:戟,jǐ。
戟手,即“叉手”。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已索予甚于2.下列句子句式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 不知为尔物也。
B. 我若富贵当尔偿。
C. 世人好利甚于我。
D. 何哂之有?3.选出括号里字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A. 皆若己所固有我若富贵当尔偿B. 遇物即攫之旁有哂之者C. 世人好利甚于我岂不又贤于彼哉D. 皆若己所固有汝心之固,固不可彻5. 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因因然莫相知①。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七)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七)](https://img.taocdn.com/s3/m/8a80e1549b6648d7c1c74685.png)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七)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今者臣来臣:我B.方北面而持其驾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C.我欲之楚之:往,去D.吾用多用:用处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3.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马虽然跑得快,但是这条路并不是去楚国的。
3.略。
范仲淹苦读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馇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2.如果将这则短文中的材料作为论据,可以证明一个什么观点?3.记叙的中心是 .答案:1. 有时夜里看书头昏疲倦了,就用冷水浇面。
2.勤奋出成果。
3.范仲淹家庭条件虽然很差,但经过勤奋学习,最终成了胸怀天下的大学问家。
破缸救友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既了其中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如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选出与“君将哀而生之乎”句中“生”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光持石击瓮,破之B、择其善者而从之C、比先苦其心志D、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2、翻译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这篇短文赞扬了儿时的司马光的哪些优秀品质?魏文侯守信1、文侯与虞人期猎。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10621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76.png)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3、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④诸⑤援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十)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十)](https://img.taocdn.com/s3/m/9b47fd0658fb770bf78a552e.png)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十)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复兴。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计,当死社稷。
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①即事不计,当死社稷。
译文:。
②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译文:。
①即使兵败,也应当为国家而死!②攻克京城的那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希望您不要杀害他。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
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
韩、燕弱小,置不足论。
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
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殄国。
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
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
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丧其甲士,不能偿,身道囚辱以死。
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利令智昏,轻用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
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弘荣宠当世,而车服卑俭。
事上尽礼,待下以仁,讷于言而敏于行。
上尝令其宣敕,弘至阶下,不能言,退还拜谢,云:“并忘之。
”上曰:“传语小辩,故非宰臣任也。
”愈称其质直。
大业之世,委遇称隆。
性宽厚,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
隋室旧臣,始终信任,悔吝不及,唯弘一人而已。
有弟曰弼,好酒而酗,尝因醉,射杀弘架车牛。
弘来还宅,其妻迎谓之曰:“叔射杀牛矣。
”弘闻之,无所怪问,直答云:“作脯。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6811c233d4b14e852468f4.png)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答案(一)细柳营答案:一.1.C 2。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将军约定(规定),军中不得骑马奔驰。
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
5.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1.①已经②刚才2.①那里的将军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
②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3.①群臣对周亚夫接待文帝的方式和文帝对周亚夫的赞赏的态度感到吃惊。
②表现了群臣对皇帝的敬畏和对周亚夫行为的不理解。
4.①称周亚夫为“真将军”。
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对周亚夫和霸上、棘门军作了评价,一褒一贬的对比出自皇上之口,不仅有着鲜明的艺术效果,也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从而加深了读者对周亚夫“真将军”风采的认识。
5.大敌当前,汉文帝亲自劳军,在细柳营中接连受到“非礼”,他不但没有发龙威,贬责周亚夫,反而“称善者久之”,足见汉文帝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爱才,识才,任才的君主。
(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答案:1.①…的样子。
②为什么。
③同意,赞同。
④哪里,哪一点。
2.諠是 3.D(助词,的。
其余皆为代词。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答案:1、尝(曾经)术(方法)过(超过)疵(弊病)2、(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代词此指欧阳修)(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代词此指文章)(3)多作自能见之(代词此指缺点)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
(四)墨池之上答案: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评分说明: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语言简洁、通顺1分。
2.(1)影响;穿着(或通“披”);(2)意思;情趣。
3.(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
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
大意正确且译出加点词1分;语言通顺、完整、简洁l分。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八)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八)](https://img.taocdn.com/s3/m/fdafa06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5.png)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八)一、《武行德辨盐》正文:武行德之守洛京也,国家方设盐法,有能捉获一斤以上者,必加厚赏。
时不逞之徒,往往以私盐中人者。
尝有村童,负菜入城。
途中,值一尼自河阳来,与之偕行。
去城近,尼辄先入。
既而,门司搜阅,于菜篮中获盐数斤,遂系之以诣府。
行德取其盐视之,裹以白绡帕子,而龙麝之气袭人,惊曰:“吾视村童,弊衣百结,蓝缕之甚者也。
岂有薰香帕子?必是奸人为之耳。
”因问曰:“汝离家以来,与何人同途?”村童以实对。
行德闻之,喜曰:“吾知之矣。
此必天女寺尼与门司冀幸以求赏也,”遂问其状,命亲信捕之,即日而获。
其事果连门司,而村童获免。
自是官吏畏服而不敢欺,京师肃然。
问题1:守门的士兵抓住了什么人?为什么要抓这个人?问题2:行德为什么认为私带禁盐者不是村童?问题3:行德为什么断定尼与门司有勾结?词句:解释划线的字1、国家方设盐法2、往往以私盐中人3、途中,值一尼自河阳来4、去城近,尼辄先入5、此必天女寺尼与门司冀幸以求赏也二、《李惠拷皮》正文: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
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拷知主乎?”群下以为戏言,咸无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而就罪。
问题:争羊皮的两个人是哪个两个人?设想:李惠对州纲纪(即州主簿)说出了断此案的办法,你知道是什么办法吗?词句:解释加横线的字。
1、各言藉背之物2、惠遣争者出3、以杖击之4、使争者视之5、负薪者乃服而就罪三、《张楚金解字》正文:唐垂拱年,;罗织事起。
湖州佐史江琛,取刺史裴光判书,割取其字,凑合成文,以为与徐敬业反书,告之。
则天差御史往推。
光供称云:“书是光书,语非光语。
”前后三使,皆不能决。
或荐张楚金能推事,乃令再劾,又不移前欸.楚金忧闷,僵卧窗边,日光穿透,因取反书向日看之,乃见书字补葺而成,平看则不觉,向日则皆见。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5cbfc7aaea998fcd220e60.png)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六)(七十六)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阅读训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②而或不达于事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人不知而不愠D.面山而居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4.用自己的话概括的中心论点。
(不超过10个字)答(七十七)教学相长(节选)《札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阅读训练]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学相长()③虽有至道()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故曰:教学相长也②译文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九)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九)](https://img.taocdn.com/s3/m/4fd6dd5a1eb91a37f1115cce.png)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九)(一二一)岳起岳起,鄂济氏,满洲镶白旗人。
乾隆三十六年举人,议叙,授笔帖式。
累擢户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
五十六年,迁奉天府尹。
前官贪黩,岳起至,屋宇器用遍洗涤之,曰:“勿染其污迹也!”与将军忤。
逾年,擢内阁学士,寻出为江西布政使。
殚心民事,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
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
①岳起至,屋宇器用遍洗涤之,曰:“勿染其污迹也!” 译文:。
②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
译文:。
(一二二)沛公召郦生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
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
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
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①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译文:。
②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译文:。
(一二三)太宗数赵元楷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
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
太宗知,召而数之曰:“朕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
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臣心,改旧态也。
”以元楷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
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
(选自《贞观。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之欧阳歌谷创编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之欧阳歌谷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fbce1ada844769eae009edf1.png)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欧阳歌谷(2021.02.01)(一)细柳营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3分)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3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选文]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1)[诵]背诵。
(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3)[讠宣]xāun,遗忘。
(4)[戒]警告。
[练习]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整理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74d8c1fd0a79563d1e7234.png)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罕见精品100篇(精心校对,细致排版,全附译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罕见精品100篇(精心校对,细致排版,全附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437b0827284b73f24250da.png)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罕见精品100篇(精心校对,细致排版,全附译文)一、学习(9篇)(一)承宫樵薪苦学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③共禁,乃止。
因留宫门下。
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
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④樵薪:砍柴。
⑤执苦:干苦活。
1、解释:①孤②明③庐④笞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3(二)桓荣勤学不倦桓荣①初.遭仓卒②,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
及.为太常③,元卿吧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注释】①桓荣:东汉人。
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动乱。
③太常:职官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
1、解释:①初②厄③嗤④应⑤及2、翻译:(1)而荣讲诵不息(2)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三)宋太宗学书太宗朝①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②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③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④益⑤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
②听政:处理政务。
③内侍:此指太监。
④规:勉励。
⑤益:得益。
1、解释:①善②刻意③临④或⑤遽⑥绝2、翻译:(1)数遣内侍持书示著(2)又以问著(3)书固佳矣4、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四)崔景偁拜师余①始识景偁(chēng,同“称”)于京师,与①为友,景偁以兄事余。
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②,请②为弟子..。
余愧谢,不获。
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③之谓也。
先生不③为世俗之文,又不④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④焉。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三)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三)](https://img.taocdn.com/s3/m/f35f89e8551810a6f5248651.png)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四)(四十六)甘桔千树(贾思勰《齐民要术》)[选文]李衡(1)于武陵龙阳汛州(2)上作宅,种甘桔千树。
临死,敕(3)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4)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
”吴末,甘桔成,岁得绢数千匹。
恒(5)称太史公所谓“江陵千树桔,与千户侯等”者也。
樊重(6)欲作器物,先种梓、漆(7),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此种植之不可已已(8)也。
谚曰:“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注释](1)[李衡]三国时吴人,做过丹阳太守。
(2)[汛州]大沙洲。
(3)[敕]告诫。
(4)[责]要求。
(5)[恒]通常。
(6)[樊重]东汉人,光武帝刘秀的外祖父。
(7)[梓、漆]梓树和漆树。
梓树是好木材,漆树可以产漆。
(8)[已已]停止。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树()岁()嗤()假()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词义相同的词。
①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②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3、文中人物对千树甘桔有不同理解,请指出:①三国时李衡认为千树柑桔等于②汉代司马迁认为千树柑桔等于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四十七)执泥绘像(《贤奕编·警喻》)[选文]歙(1)俗多贾(2),有士人父壮时贾秦陇(3)间,去三十余载矣,独影堂画像存焉。
一日父归,其子疑之,潜以画像比拟无一肖,拒曰:“吾父像肥皙(4),今瘠黧;像寡须,今髯多鬓皤(5),乃至冠裳履綦,一何殊也!”母出亦曰:“嘻!果远矣。
”已而,其父与其母亟话畴昔,及当时画史姓名,绘像颠末,乃惬然阿曰:“是吾夫也!”子于是乎礼而父焉。
[注释](1)[歙(Shè)]地名,今安徽歙县一带。
(2)[贾(ɡǔ)]指经商或商人。
(3)[秦陇]秦州、陇州。
(4)[皙]皮肤白。
(5)[皤(pó)]白。
(6)[綦(qí)]鞋上的装饰。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三)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三)](https://img.taocdn.com/s3/m/1d87b400bcd126fff7050b2f.png)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三)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日:“诺。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
暮归,亡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蹊:践踏。
策:通“册”。
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恬:心神安适。
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依僧寺以居无从致书以观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恃卫之臣不懈于内C. 暮归,亡其牛其真无马耶D.录为弟子。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六)(七十六)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阅读训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②而或不达于事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人不知而不愠D.面山而居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4.用自己的话概括的中心论点。
(不超过10个字)答(七十七)教学相长(节选)《札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阅读训练]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学相长()③虽有至道()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故曰:教学相长也②译文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七十八)颜回好学《史记》[原文]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阅读训练]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3. 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答(七十九)邴原泣学《初潭集》[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阅读训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凡得学者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吾徒相教④徒以有先生也2. 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译文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译文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3.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4.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答(八十)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原文]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
冬天,没有多少农活。
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阅读训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采稆负贩②忘恩负义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④曹刿请见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A.性质讷而好学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C.面山而居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3.翻译句子。
①苦渴无日译文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译文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
(八十一)推敲《诗话总龟》[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姿势。
(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
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
(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阅读训练]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退之立马良久之B.何陋之有C.久之,目似瞑D.怅恨久之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②炼之未定③观者讶之④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3. 这篇短文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八十二)勤训《恒斋文集》[原文]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言虽近,而旨则远矣!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译文]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
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
”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阅读训练]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2. 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 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八十三)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阅读训练]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③非澹泊无以明志④非宁静无以致远2. 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3. 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4.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八十四)陶侃惜谷《晋书》[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
”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
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阅读训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②执而鞭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译文4. 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答(八十五)寓言《曾子杀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