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名师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1)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从诗题、诗文、诗人等多角度学习诗歌,理解诗中情感,体会诗歌意境。
3. 拓展阅读登台咏怀诗歌,迁移诗歌阅读方法。
【课前预习任务】
诵读诗歌。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幽州台的由来。
【课上学习任务】
1.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会阅读诗歌题目,结合注释和诗歌写作背景以及陈子昂生平等资料,知人
论世,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感情。
3.代入自己的真切感受阅读诗歌,画面还原,探索诗人内心,体会诗歌意境。
4.学以致用,拓展阅读登台咏怀诗《登金陵凤凰台》。
【课后作业】
1.整理听课笔记,小结诗歌阅读方法。
2.请描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展现的画面,并谈谈你对这两句
诗的理解。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略。
2.答案示例:
画面:当我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理解: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意思对即可)。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和写作技巧。
2.能够朗读并理解五首古代诗歌的意思。
3.能够分析五首古代诗歌中的用词、语言和笔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能够通过分析和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增长文化知识,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过程导入1.回顾中国古代诗歌的地位和作用。
2.提出五首古代诗歌的名字,让学生拼读并猜测这些诗歌写的是什么。
学习1.讲解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庐山谣」:被誉为古代中国诗歌中的奇妙之作,表达了中国人的神韵,以及散文化的愿景。
–「登高」:写出了景色的美景和艺术的价值。
–「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离别时的悲伤和思念。
–「春晓」:描写了春天早晨的一幕,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汉江临眺」:描写了古代开封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江山思想。
2.让学生朗读五首古代诗歌,体验古代诗歌的美感和音韵。
3.分析五首古代诗歌的用词、语言和笔墨。
–「庐山谣」中巧妙地使用了诗歌韵律,表达了中国人的理性世界观。
–「登高」中采用了对冷色调的作画,表现了艺术的力量。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对古代东北风俗的描写,展现了思乡情怀。
–「春晓」中表达的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体现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汉江临眺」中展现了历史和文化的底蕴,留下了中国人历史的印记。
巩固1.提出课堂作业:选择一首古代诗歌并简述其意义和文化内涵。
2.分析问题:学生应对旧时诗歌的读解有何问题?应该如何继续推广古代诗歌?课后拓展1.发放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自行阅读和理解。
2.提供多种古代诗歌欣赏视频、音频等多种格式,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
3.召开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现他们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评估1.学生能够朗读出五首古代诗歌,并且理解其背景和意义。
2.学生能够回答简单的五首古代诗歌的问题和分析。
3.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正确简述一首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互动讨论。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1、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学情分析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学情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古代诗歌五首,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枫桥夜泊》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些诗歌均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两首》以及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释义、背景了解、意境分析和创作技巧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释义,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释义、朗读技巧、意境分析和创作技巧。
难点:《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象理解;《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的写景手法;《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抒情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是哪首诗,激发兴趣。
2. 诗歌朗读与释义(10分钟)(1)带领学生朗读五首诗歌,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逐句解释诗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3. 背景与意境分析(15分钟)(1)介绍五首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
(2)分析每首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5分钟)(1)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古代诗歌的创作技巧。
(2)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四首诗歌的创作技巧。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创意朗读,展示成果。
(2)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诗歌的和作者。
2. 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五首诗歌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在黑板上展示五首诗歌的意境简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五首诗歌。
(2)选择一首诗歌,分析其创作技巧。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唐诗为教学内容,选取《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五首经典唐诗作为教学篇章。
具体内容包括: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了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
2. 《静夜思》:作者李白,掌握诗句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
3. 《春晓》:作者孟浩然,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咏柳》:作者贺知章,解读诗句的寓意和表现手法。
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理解诗句的寓意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唐诗主题。
a. 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发兴趣。
b. 讲述《静夜思》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导入:详细解读五首唐诗的内容、韵律和意境。
a.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韵律和意象。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唐诗,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a. 选取《春晓》中的名句,分析其修辞手法。
b. 对比《咏柳》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探讨诗句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和解读。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五首唐诗的、作者、重点诗句及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五首唐诗。
b. 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 答案:a. 默写答案略。
b. 《咏柳》:通过描绘嫩柳、绿丝等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1.深入阅读五首古代诗歌,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每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模仿其风格和表现手法,创作一首新诗,体现你对古代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3.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更多关于古代诗歌的知识,如诗人故事、诗歌背景等,进行整理和分享,提高对古代诗歌的了解。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4.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首诗歌的讨论。
2.各小组针对所负责的诗歌,从内容、形式、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d.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
4.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实践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及时反馈。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c.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对比五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碰撞思维火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朗读比赛、诗词接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课课件《古代诗歌五首》【教课目标】1、理解作品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表现技巧。
2、推断、品尝诗词的语言,感觉诗歌语言的凝练、形象。
【教课重点】诗词的内容、思想感情。
【教课难点】语言的品尝。
【教课课时】一课时。
(40分钟)【教课过程】一、导入(1分钟)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边有“长河夕阳圆”的壮美,也有“禅房花木深”优美;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安闲见南山”的安闲;更有曹孟德的“日月之行,若出此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的广博胸怀。
每一首诗都给我们不相同的美的享受。
今日,让我们走进古诗词,复习15课《古代诗歌五首》,再次共同感觉那份独到的美,提升同学们感悟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这几篇诗歌,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出一幅幅图景。
如何去复习呢?二、以《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为例指导赏读古诗词第一关、读背诗歌、掌握感情:(5分钟)古诗词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在掌握诗歌感情的前提下,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来,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来,并熟读成诵。
读得好,背得熟:全班自由大声的朗读、背诵:⑴指定2名学生背《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⑵组织议论。
(感情基调、从节奏、轻重、语调等表现)如重申:日月/之行,若出/此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⑶齐背两首,检查(出示投影)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③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
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⑷总结:学习语文,我们要背诵大批精良的古诗词,不断积累。
这两首,忧如浩荡的文化长廊中的一两块秦砖汉瓦,装饰了同学们的梦,使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二关:诗译内容、感知境地:(8分钟)(诗言志。
《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的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韵律、意境等知识;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 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古代诗歌的意境理解和意象运用。
重点:古代诗歌的形式、韵律、意境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古代诗歌选集、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古代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美,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新课导入:讲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形式、韵律、意境等,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初步的认识。
3. 例题讲解:以《望庐山瀑布》为例,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形式美、意境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形式、韵律、意境,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江南春》和《夜泊牛渚怀古》的意境和意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2. 内容:a. 古代诗歌的形式美b. 古代诗歌的意境美c. 古代诗歌的韵律美d. 诗歌中的意象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古代诗歌五首》中任选一首,分析其形式、韵律、意境,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示例:《望庐山瀑布》形式:七言绝句韵律:平仄相间,韵脚为“ou”意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感悟: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同时也让我对古代诗人的才华赞叹不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如《静夜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深度;3. 小组讨论的引导和有效性;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示例的深度;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01
总结词:巩固记忆
02
详细描述:学生需要将五首古代 诗歌熟练背诵,并在规定时间内 默写出来,以巩固对诗歌的记忆 。
2. 诗歌鉴赏练习
总结词
提高鉴赏能力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完成一些诗歌鉴赏练习 ,如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修 辞手法等,以提高对古代诗歌的 鉴赏能力。
3. 创作一首短诗
总结词
培养创造力
详细描述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分享彼 此的见解和体会。
归纳小结
总结要点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 想意义。
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激励评价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
06
课后作业
1. 背诵并默写五首古代诗歌
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01
02
03
适用范围
讲授法适用于诗歌背景、 作者介绍、字词解释等基 础知识的传授。
优点
讲授法能够快速、系统地 传递知识,有利于学生全 面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基础 知识。
注意事项
避免过于枯燥,可结合实 例、故事等方式,增强学 生的兴趣和理解。
讨论法
适用范围
讨论法适用于对诗歌主题 、意境、艺术手法等的深 入探讨。
总结词
教学目标明确性
详细描述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 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科要求, 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
总结词
教学目标达成度
详细描述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能够 通过教学评估和反馈来检验学 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
果。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精选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1.《登鹳雀楼》:诗歌的背景、意境、艺术特点;2.《望庐山瀑布》:描绘自然景观的技巧、诗人的情感表达;3.《赋得古原草送别》:离别主题的诗歌创作、寓意解析;4.《江南春》:江南水乡的描绘、诗人的感慨;5.《夜泊牛渚怀古》:历史典故的运用、诗人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五首诗歌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3.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歌艺术特点的分析;2. 教学重点:五首诗歌的背景知识,诗歌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1)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2)分析《望庐山瀑布》描绘自然景观的技巧和诗人的情感表达;(3)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离别主题和寓意;(4)解读《江南春》中江南水乡的描绘和诗人的感慨;(5)阐述《夜泊牛渚怀古》中历史典故的运用和诗人的思考。
3. 互动:(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3)开展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2)让学生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并分享其艺术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五首》2. 内容:(1)登鹳雀楼:背景、意境、艺术特点;(2)望庐山瀑布:描绘自然景观、情感表达;(3)赋得古原草送别:离别主题、寓意解析;(4)江南春:江南水乡描绘、诗人感慨;(5)夜泊牛渚怀古:历史典故、诗人思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登鹳雀楼》中的意境,写出自己的理解;(2)以《望庐山瀑布》为例,分析古代诗歌中描绘自然景观的技巧;(3)从《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选取一句诗句,阐述其寓意。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2024)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2024)教案:《古代诗歌五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中的《古代诗歌五首》,包括《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绝句》和《悯农》五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 能够理解五首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 诗歌解析(15分钟)针对每首诗歌,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3. 诗歌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修辞等方面分析五首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本后的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明五首诗歌的题目和作者,旁边标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五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请学生分析五首诗歌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鉴赏五首古代诗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后,学生应继续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其他古代诗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教案:《古代诗歌五首》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歌五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雨寄北》、《枫桥夜泊》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五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教学内容涉及教材的第三章《唐宋诗歌》第五节《山水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及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五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五首诗歌,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风景插图,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及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a. 《登鹳雀楼》:王之涣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壮阔的河山,表达了奋发向前的精神。
b. 《望庐山瀑布》:李白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c. 《夜雨寄北》:李商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雨中的相思之情。
d. 《枫桥夜泊》:张继以优美的诗句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e.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以饱满的情感描绘了草原的辽阔,表达了离别之情。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诗歌,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背诵五首诗歌,并进行默写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五首》2. 内容:五首诗歌的、作者、诗句及重点词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五首诗歌,并默写其中一首。
b. 分析五首诗歌的艺术特色,选择一首进行赏析。
c.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山水诗的理解。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诗歌,了解更多的诗歌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的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歌五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相思》、《静夜思》、《春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五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教学内容涉及每首诗歌的全文解读、背景分析、意境把握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五首古代诗歌,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2. 分析五首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五首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核心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诗歌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情境。
2. 新课导入:介绍五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读:逐句解读五首诗歌,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如何从诗歌中提炼核心意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四首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8.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2. 板书内容:登鹳雀楼:王之涣,韵律美,意境高远相思:王维,含蓄深情,意境优美静夜思:李白,孤独寂寞,意境宁静春晓:孟浩然,生机勃勃,意境清新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别之情,意境悲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并写出分析报告。
从五首诗歌中挑选一首,为其创作一幅插画。
2. 答案:分析报告:要求学生结合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插画: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展现诗歌的意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辅导。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五首古代诗歌:
1.《登鹳雀楼》——王之涣
2.《望庐山瀑布》——李白
3.《夜泊牛渚怀古》——杜甫
4.《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5.《乌衣巷》——王之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化传承意识及思维品质。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五首》,使学生能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抒情性的文学形式,它通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它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鹳雀楼》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古代诗歌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壮丽景色,以及如何抒发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诗歌朗诵活动使得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我也观察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不充分,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尝试采用更多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我发现,部分学生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对古代诗歌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同学们对古代诗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五首》,大家开始尝试去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自己对美景的感受。但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够牢固,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通过更多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024年《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2.通过对五首古代诗歌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2.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3.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
2.教学难点: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2.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讲授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1)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韵律、平仄、对仗、意象等。
(2)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
3.学习五首古代诗歌(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总结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5.作业布置(1)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写一篇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文章,不少于800字。
六、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情感体验。
2.成果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4.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提升。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五首古代诗歌”部分。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包括《观书有感》、《春日》、《绝句》、《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五首诗歌。
这些诗歌均为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五首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和主题。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具:诗歌全文PPT、图片、音频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呢?”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诗歌学习(15分钟)(1)学习《观书有感》(3分钟)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解释生词和难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接着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2)学习《春日》(3分钟)同样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教师逐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题。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中的景物描写和对比手法。
(3)学习《绝句》(3分钟)让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讲解诗歌大意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视听结合和动静相生的手法。
3. 课堂练习(10分钟)(1)这五首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2)请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诗歌背诵(10分钟)让学生自主背诵这五首诗歌,教师进行抽查,对背诵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案(版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案(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歌精选》教材的第二单元,详细内容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江南逢李龟年》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五首古代诗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背景知识,理解五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五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学会鉴赏古代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观察图片,猜测诗歌的主题。
(2)简要介绍诗人及诗歌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1)教师示范朗读。
(2)学生跟读。
(3)分组朗读,互评互鉴。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五首诗歌的内容、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
(1)教师讲解《登鹳雀楼》。
a. 诗歌内容:描述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景。
b.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
c. 意境:壮美。
d. 表达手法:对仗、夸张。
(2)学生分析其他四首诗歌。
4. 例题讲解: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讲解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1)了解诗歌背景。
(2)分析诗歌内容、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
(3)体会诗人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2. 内容:a. 诗歌b. 诗人c. 诗歌内容、结构、意境、表达手法d. 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夜泊牛渚怀古》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b. 仿写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古代诗歌。
2. 答案:a. 意境:苍凉、雄浑;表达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古代诗歌五首》名师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析、背诵经典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
2。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大意,学会品读诗歌。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分析其丰富内涵。
4。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窥探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政治抱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代又是中华民族诗歌最为鼎盛的时代,优秀的诗歌即是诗人心志胸怀的体现,更是我们窥探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极具代表性的唐诗—-《登幽州台歌》《望岳》。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1、读懂诗歌(1)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学生自读,探索技巧。
明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语调:痛苦、孤独;语速:低沉、缓慢;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学生自读自评,教师点拨。
(2)变形比读.(比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明确:原诗比较好,本诗恰恰是因为保留了这两个字进行了语气上的停顿,所以才使得作者这种悲伤痛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本诗的停顿节奏不同于以往的二三节奏,而是一二二,这种节奏的变化形成了五言中独有的现象,从而有了一种特殊的音韵美.(3)译读诗歌。
(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译读并展示,老师点拨.明确: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2、品读诗歌(1)本诗言简意赅,但情感饱满,作者是怎样达到的呢?(学生小组讨论发言,老师点拨总结)明确:①破题:关于幽州台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烟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析、背诵经典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大意,学会品读诗歌。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分析其丰富内涵。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窥探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政治抱负。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代又是中华民族诗歌最为鼎盛的时代,优秀的诗歌即是诗人心志胸怀的体现,更是我们窥探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极具代表性的唐诗——《登幽州台歌》《望岳》。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1、读懂诗歌(1)通读诗歌。
(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学生自读,探索技巧。
明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语调:痛苦、孤独;语速:低沉、缓慢;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学生自读自评,教师点拨。
(2)变形比读。
(比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
明确:原诗比较好,本诗恰恰是因为保留了这两个字进行了语气上的停顿,所以才使得作者这种悲伤痛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本诗的停顿节奏不同于以往的二三节奏,而是一二二,这种节奏的变化形成了五言中独有的现象,从而有了一种特殊的音韵美。
(3)译读诗歌。
(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译读并展示,老师点拨。
明确: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2、品读诗歌(1)本诗言简意赅,但情感饱满,作者是怎样达到的呢?(学生小组讨论发言,老师点拨总结)明确:①破题:关于幽州台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西南。
幽州台:即蓟丘、烟台。
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在此延请天下奇士,又称黄金台。
诗句中的“古人”“来者”也就是像燕昭王一样的明君。
②强烈情感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又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呢?背景资料:据史料记载,《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已35岁,陈子昂自入仕之日(武后至元年,公元684年)起,一直关心国家政事,心系民生疾苦,屡次上书言政,但武后却将主要精力花在权力之争和维护自己的帝位方面,将国家的治理和建设摆在无足轻重的位置,对陈子昂宠而不用。
即使陈子昂有卓越的政治才华,却无从施展。
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以右拾遗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不晓军事,屡战屡败,而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现奇策未被采纳,他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也被拒绝,最后竟因出谋划策被贬为军曹。
陈子昂的雄心壮志大受打击,政治理想几近幻灭,在抑郁怨愤的心境下出征回师后,独自登临历史遗迹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和《登幽州台歌》等诗篇,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首诗唱出了历代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悲怆中激荡着豪情,质朴中蕴含的深思,成为一首震慑人心的千古绝唱。
③意象独到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前、后(纵观时间的长河)天、地(横跨空间的广阔)意象磅礴,一扫齐梁形式主义,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辞藻华丽繁杂但托物言情却没有了),大力表举“汉魏风骨”,这样的诗作是“初唐四杰”都没有能够达到的文学境界,因此,本诗在唐诗中有无可匹敌的艺术价值。
3、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时间:古今思想:怀才不遇空间:天地心情:忧愤孤独4、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登幽州台歌》并未写作者登台之后所见之景,假如你就是诗人陈子昂,请描绘一段景物来描绘自己此时的心情。
《望岳》1、以问置疑,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名山大川数不胜数,其中最为闻名的当属“五岳”了。
你们知道“五岳”吗?那么,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明确: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五岳泰山”——泰山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望岳》。
2、初读诗歌,明确体裁(1)老师范读并指导学生划分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明确诗歌体裁: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
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3、再读诗歌,明白诗意(1)资料补充: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小组合作,解释诗歌大意。
明确: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迭起使人心胸摇荡,极目远眺可以看到鸟儿归巢。
有机会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显得)渺小。
4、精读诗歌,品析欣赏(1)诗题是“望岳”,而诗中无一“望”字,那么“望”是怎样得以体现的?细度诗歌,分析角度。
明确:“望”字蕴含在每一联中,依次是:远望泰山、近望泰山、凝望泰山、俯瞰泰山(虚写)。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是各异的,前两联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明确:首联:远望泰山——巍峨高大;颔联:近望泰山——神奇秀丽。
(写景)(3)前两联在写景,则后两联呢?明确:抒情;颈联:凝望泰山——心胸激荡;尾联:俯瞰泰山——勇攀绝顶。
(4)你觉得这首诗歌中哪两个字用的最妙?明确:颔联中的“钟”字和“割”字用得好,“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既写了造物者对泰山的情有独钟,也暗含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字写了泰山的高大,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了泰山参天如云、遮天蔽日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诗人通过想象和夸张,虚实结合,勾勒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
(5)你能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吗?明确:描绘了泰山巍峨高大和神奇秀丽的雄伟景象,进而表达了诗人早年勇攀绝顶的远大志向。
资料补充:写作背景:天宝三年,二十五岁的杜甫科举不第。
但他并不沮丧,“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壮游》),当时其父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明确:由此可见,诗人即使科举不第仍具有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精神。
5、板书设计望岳①远望泰山——巍峨高大②近望泰山——神奇秀丽③凝望泰山——心胸荡漾④俯瞰泰山——勇攀绝顶课堂小结:这堂课上我们一共学习两首唐诗,两首诗歌都展现的是诗人对于仕途不顺而抒发的情怀。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面对悠悠天地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内心忧愤孤苦之情,杜甫多角度望泰山,面对高大巍峨、神奇秀丽的泰山却发出要征服一切困难,勇于进取的豪迈气概。
7、课后练习:(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登幽州台歌》并未写作者登台之后所见之景,假如你就是诗人陈子昂,请描绘一段景物来描绘自己此时的心情。
(3)运用今天所学到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解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下节课接受老师的提问。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能够利用想象还原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更好地理解诗歌。
3、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4、品析蕴含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品析蕴含哲理的诗句。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温故知新:上节课给同学们布置的作业是去解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那么,现在老师就来检验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1)全班齐背诗歌,请四位同学,分别翻译一个诗句。
明确:(我)怀着无尽的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
飘落的花瓣不是无情之物,它化作春泥后会更好地培育花朵。
(2)诗歌前两句在抒情叙事,记叙了什么事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记叙了自己辞官归乡的事情,抒发了内心无限的离愁别绪。
(3)诗歌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主旨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登飞来峰》1、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飞来峰,今天我们首先就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齐读诗歌,结合注释,利用想象还原前两句诗歌所描绘的景色。
示例: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
飞来峰高耸入云,千寻塔更是直插云霄,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时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3、写这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呢?明确:为后两句诗歌作铺垫,正是因为攀上这高耸入云的飞来峰,登上这直插云霄的千寻塔,只有这样的高度才不害怕浮云遮住自己的视线。
使得诗歌前后紧密勾连,浑然一体。
4、鉴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明确:尽管天空中有朵朵浮云,可是我也不必害怕它挡住我的眼睛。
因为只要登高就能望远,现在我就站在塔的最高层顶。
这里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5、知人论世: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的豪情壮志呢?明确: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6、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明确:诗歌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为抒情、议论作铺垫;第三、四句景、情、理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