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电极电势

合集下载

标准电极电势计算公式

标准电极电势计算公式

标准电极电势计算公式电极电势是描述电化学反应进行方向和速度的重要物理量,准确计算电极电势对于研究电化学反应机理和应用电化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电极电势是指在标准状态下,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通常用E表示。

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是根据热力学原理推导出来的,下面将介绍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及其相关内容。

首先,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E = E° (RT/nF)lnQ。

其中,E为电极电势,E°为标准电极电势,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n为电子转移数,F为法拉第常数,Q为反应物的活度积。

在这个公式中,E°是标准状态下反应的电极电势,它是一个与温度有关的物理量。

R是气体常数,T是温度,n是电子转移数,F是法拉第常数,它们都是与电化学反应相关的物理常数。

Q是反应物的活度积,它描述了电极上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热力学原理推导得出。

在标准状态下,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可以表示为反应物的活度积对数的形式。

通过热力学方程和电化学原理的结合,可以得到上述的标准电极电势计算公式。

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对于研究电化学反应机理和应用电化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计算标准电极电势,可以了解电极上电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速度,从而指导电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

同时,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深入理解电化学反应的机理和规律。

总之,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是根据热力学原理推导出来的重要公式,它描述了电极在标准状态下的电势与反应物活度积之间的关系。

准确计算标准电极电势对于研究电化学反应机理和应用电化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科学家们提供重要的理论工具和实验指导。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读者们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标准电极电势的比较

标准电极电势的比较

标准电极电势的比较标准电极电势是描述电极在特定条件下的电势值,是电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参数。

不同的电极材料和反应条件会导致电极电势的差异,因此比较不同电极的电势对于理解电化学反应和应用电化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常见的标准电极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在电化学研究和应用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比较标准氢电极和标准铜电极的电势。

标准氢电极被定义为电极电势为0V,是电化学研究中的参照物。

而标准铜电极的电势为+0.34V。

由此可见,标准氢电极具有较低的电势,而标准铜电极具有较高的电势。

这说明在相同条件下,标准铜电极更容易发生氧化反应,而标准氢电极更容易发生还原反应。

接下来,我们比较标准铁电极和标准铜电极的电势。

标准铁电极的电势为-0.44V,低于标准铜电极的电势。

这意味着在相同条件下,标准铁电极更容易发生还原反应,而标准铜电极更容易发生氧化反应。

这也说明了在电化学反应中,电极的材料对反应的方向有重要影响。

除了单一电极的比较,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电极对之间的电势差。

例如,标准氢电极和标准铁电极之间的电势差为0.44V,而标准铜电极和标准铁电极之间的电势差为0.78V。

这些电势差的大小反映了不同电极对之间电化学活性的差异,也为电化学反应的预测和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不同条件下的电极电势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酸性条件下,标准氢电极的电势为0V,而在碱性条件下,其电势会有所偏离。

这表明电极电势与溶液的pH值密切相关,也提示了在不同条件下电极电势的变化规律。

总的来说,标准电极电势的比较对于理解电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速率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电极的电势差异反映了它们的电化学活性差异,也为电化学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不同电极的电势特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电化学知识。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电极的电势特性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以实现特定的电化学反应。

例如,选择较低电势的电极材料可以促进还原反应的进行,而选择较高电势的电极材料可以促进氧化反应的进行。

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是指在标准状况下,电极与氢气电极之间的电势差。

标准电极电势表示了电极在标准条件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倾向性。

标准电极电势通常用E表示,单位是伏特(V)。

标准状况是
指气体的压强为1 atm,溶液中物质的浓度为1 mol/L。

氢气电极被定义为标准电极,其标准电势被定义为0 V。

标准电极电势有助于我们了解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强度。

正的标准电极电势表示该电极更容易被还原,反应趋向于发生还原反应;负的标准电极电势表示该电极更容易被氧化,反应趋向于发生氧化反应。

标准电极电势是通过比较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两个电极来确定的。

当两个电极连接在一起,并通过一根导线和一个盐桥连接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此时,两个电极之间会发生电子转移,产生电势差。

标准电极电势的测量通常是通过电池电势测量仪来进行的。

电池电势测量仪通过将待测电极与参比电极(如银/银离子电极)连接起来,测量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势差来确定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的值是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常用的一些标准电极电势包括铜电极(Cu/Cu2+)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34 V,铁
电极(Fe/Fe2+)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44 V,银电极(Ag/Ag+)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80 V等。

标准电极电势可以用来预测氧化还原反应是否会发生以及反应的方向。

当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大于0时,氧化还原反应会发生;当电势差小于0时,反应不会发生。

总之,标准电极电势是表示电极在标准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倾向性的物理量。

它的应用广泛,可以用于预测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强度,有助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电对是电化学中常用的概念,它是指在标准状态下,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是描述电极在标准状态下的电势的重要参数,对于电化学研究和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是指在标准状态下,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

标准状态是指溶液中所有参与反应的物质浓度均为1mol/L,气体的压强为1atm,温度为298K。

标准氢电极被定义为电极电势为0的电极,其他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即为它们的标准电极电势。

计算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可以使用以下公式:E°cell = E°cathode E°anode。

其中,E°cell表示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E°cathode表示还原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E°anode表示氧化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通过已知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来计算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温度、离子活度、溶液的pH值等。

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电极反应的速率常数,从而影响标准电极电势。

离子活度是指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它会影响电极反应的平衡常数,进而影响标准电极电势。

溶液的pH值会影响电极上的H+离子浓度,从而影响标准电极电势的大小。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在电化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电化学研究中,可以通过测量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来研究电极反应的特性,从而揭示物质的电化学性质。

在工业应用中,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被广泛应用于电池、电解等领域,为相关工艺的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总之,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是描述电极在标准状态下的电势的重要参数,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电化学研究和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化学反应的机理,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标准电极电势的定义

标准电极电势的定义

标准电极电势的定义标准电极电势是指在标准状态下,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

标准状态是指电解质浓度为1mol/L,气体的压强为1atm,温度为25摄氏度的状态。

标准氢电极被定义为电极电势为0V的电极,作为其他电极电势的参照电极。

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对于电化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用来推断化学反应的进行方向和速率,也可以用来计算电池的电动势。

在电化学中,电极是电解质溶液与电解质溶液之间的界面,它可以是金属电极,也可以是非金属电极。

当电极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电极表面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产生电势差。

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需要建立在标准氢电极的基础上,因为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被定义为0V,可以作为其他电极电势的参照。

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通常通过电化学电池来实现。

电化学电池由两个电极和它们之间的电解质溶液组成。

在测定标准电极电势时,需要将待测电极和标准氢电极分别放入两个半电池中,并将它们与电桥或电位计连接起来。

通过测量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就可以得到待测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结果可以用来推断化学反应的进行方向和速率。

根据标准电极电势的正负可以判断反应是自发进行的还是需要外界能量的输入。

标准电极电势还可以用来计算电池的电动势,从而评价电池的性能。

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对于探索新的电化学反应和开发新的电化学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标准电极电势是电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并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标准电极电势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电化学反应的本质,推动电化学领域的发展。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定义和意义。

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是电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标准状态下,某一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

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对于电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标准电极电势的定义、测定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标准电极电势的定义是指在标准状态下,某一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

标准状态是指溶液中物质的浓度为1mol/L,气体的压强为1atm,温度为298K。

标准氢电极被规定为标准电极电势为0V,其他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即为它们的标准电极电势。

其次,测定标准电极电势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用电动势计测定,另一种是使用标准电极电势与待测电极电势的比较测定。

电动势计是一种专门用于测定电极电势的仪器,通过它可以直接测定出电极的电势值。

而比较测定则是将待测电极与标准电极连接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通过测量它们之间的电势差来确定待测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溶液浓度、离子活度以及溶液中的其他物质等。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电极反应速率的改变,从而影响标准电极电势的大小。

溶液浓度和离子活度的变化也会对标准电极电势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溶液浓度越高,离子活度越大,标准电极电势越大。

此外,溶液中的其他物质如配位体、络合剂等也会对标准电极电势产生影响。

标准电极电势在电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于确定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速率,也可以用于计算电解质的溶解度积等。

在工业生产中,标准电极电势还可以用于电镀、腐蚀防护、电池制造等方面。

因此,对标准电极电势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标准电极电势是电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的定义、测定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应用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深度。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标准电极电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本文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标准电极电势一览表

标准电极电势一览表

标准电极电势一览表
1.标准氢电极,0 V.
2.标准锂电极,-
3.04 V.
3.标准钠电极,-2.71 V.
4.标准镁电极,-2.37 V.
5.标准铝电极,-1.66 V.
6.标准锌电极,-0.76 V.
7.标准铁电极,-0.44 V.
8.标准铜电极,0.34 V.
9.标准银电极,0.80 V.
10.标准铂电极,0.00 V.
这些数值代表了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

负值表示相应的金属离子更倾向于接受电子,正值表示金属离子更倾向于失去电子。

这些数值对于理解电化学反应、电池工作原理以及腐蚀等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值是在特定条件下测得的,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什么是电极电势?在电化学中,电极电势是指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

标准氢电极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参考电极,其电势被定义为0V。

电极电势可以用来描述化学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方向和强度。

电极电势的测量和标准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测量可以通过将待测电极与参比电极连接在同一个电解质溶液中,然后测量电解质溶液的电位差来实现。

常用的参比电极有标准氢电极、银/银氯化银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等。

标准电极电势是指在标准状况下,即1M离子浓度、1atm 气压和298K温度下,测量得到的电极电势值。

标准电极电势常用于表征化学反应的方向性和反应强度。

标准电极电势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电池、电解和腐蚀等方面。

电极的分类根据电势大小,电极可以分为银电极、铜电极、铂电极等。

其中银电极常用作参比电极,铜电极常用于测量离子浓度,而铂电极则常用于催化反应。

另外,根据电极上的化学反应类型,电极可分为氧化还原电极、金属电极和气体电极等。

氧化还原电极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类,它涉及电子的转移和氧化还原过程。

金属电极主要用来测量金属离子的浓度,而气体电极则用于测量气体溶解度和甲烷等气体的浓度。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电极电势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温度、电解质浓度、气体分压和电极材料等。

1.温度:电极电势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每10°C的温度升高,电极电势会增加约0.003V。

2.电解质浓度:电极电势与电解质的浓度呈对数关系,即Nernst方程中的对数项。

3.气体分压:气体电极的电势与溶液中气体的分压成正比,例如在氧电极中,氧分压越高,电极电势越大。

4.电极材料:电极的材料也会对电势产生影响。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电极电势值。

Nernst方程Nernst方程是描述电极电势与化学反应浓度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对于化学反应:A +B →C + D其中,A和B是反应物,C和D是生成物,可以根据这个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和反应的电子转移数推导出该反应的Nernst方程。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电对是指在标准状态下,以氢离子为参比电极的电极对。

它是电化学中常用的标准电极系统,用来测定其他电极的电势。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是指电对在标准状态下的电极电势,通常用E°表示。

标准电极电势是电极反应的热力学性质,对于电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标准状态下,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可以作为其他电极电势的参考。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是通过比较电对与其他电极的电势差来实现的。

在实际测定中,常用的电对有标准氢电极、标准铜电极、标准银电极等。

标准氢电极是电化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电对之一,其标准电极电势被定义为0V。

在标准状态下,标准氢电极与氢离子之间的反应为:2H⁺ + 2e⁻→ H₂。

标准氢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被定义为0V,是因为它是电极电势的标准参比。

其他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是通过与标准氢电极的电势差来测定的。

除了标准氢电极外,还有一些其他常用的电对,它们的标准电极电势也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

标准铜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34V,标准银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80V。

这些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为电化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可以用来计算其他电极的电势,从而推导出电极反应的热力学性质。

通过测定电对与其他电极的电势差,可以确定电极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从而计算出反应的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自由能等热力学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电化学工艺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是电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参数,它为测定电极反应的热力学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通过测定电对与其他电极的电势差,可以确定其他电极的电势,从而推导出电极反应的热力学参数,为电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标准电极电势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标准电极电势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标准电极电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标准电极电势是物理化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趋势和方向。

它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相对于参比电极,某个电极半反应发生的能力和倾向性。

标准电极电势可用于推测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程度以及判断各种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性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标准电极电势的定义、原理及重要性,并举例说明不同参比电极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二部分介绍了标准电极电势的定义和原理,包括对标准电极和参比电极概念进行了阐述,并解释了电势差与标准电极电势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探讨了标准氢电极(SHE)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我们将介绍SHE的定义和特点,并解释其在化学反应中作为参比电极所扮演的角色。

同时也会探讨使用SHE进行其他物质标准电势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第四部分将介绍其他常见的标准参比电极,包括银/银离子参比电极、铜/铜离子参比电极以及铅/铅离子参比电极。

我们将对它们的概述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特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标准电极电势的重要性和应用,并归纳各种参比电极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1.3 目的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标准电极电势这一重要概念,并解释其原理和应用。

通过详细描述不同参比电极的特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在化学反应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参比电极以及如何利用标准电极电势来推断反应进程和氧化还原性质。

同时,本文也希望能够唤起读者对于物理化学领域中其他相关概念和实验方法的兴趣。

2. 标准电极电势的定义和原理:2.1 标准电极和参比电极的概念在电化学中,标准电极是用作参考的基准电极,其电势被定义为零。

这样的一个标准是为了方便比较其他电极相对于该基准的电势差。

标准电极由一个半反应(half-reaction)构成,其中半反应既可以是氧化还原反应也可以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而参比电极则是用来与待测物质之间进行比较测量的第二个电极。

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
关系的图称为元素电势图.
由下列元素电势图判断所发生反应的是:
E(酸性或中性) BrO3- 1.51V Br2 1.07V Br-
E (碱性)
BrO3- 0.52V Br2 1.07V Br-
(A) 3 Br2 +3H2O=5Br-+BrO3-+6H+ (B) 5Br-+BrO3-+3H2O= 3 Br2 +6OH(C) 3 Br2 +6OH-= 5Br-+BrO3-+3H2O (D)以上答案都不对
a. 元素电势图
1.15 ClO2 1.27
1.19
1.21
ClO4¯
ClO3¯
1.64
HClO2
1.43
1.47
1.63
HClO
1.49
1.358
½ Cl2
Cl¯
1.45
如果一种元素具有多种氧化态,就可形成多对氧化 还原电对,为了便于比较各种氧化态的氧化还原性 质,将它们的E从高氧化态到低氧化态以图解的方 式表示出来,表明元素各氧化态之间标准电极电势
① 自然界均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② 单质易与强碱反应 ③ 氧化物是难熔固体 ④ H3BO3 和 H2SiO3 在水中溶解度不大 ⑤ 由于B—B和Si—Si键能较小,烷的数目比 碳烷烃少得多,且易水解 ⑥ 卤化物易水解 ⑦ 易形成配合物,如 HBF4 和 H2SiF6
2B + 6NaOH == 2Na3BO3 +3H2 Si+2NaOH+H2O == Na2SiO3+2H2
对角线规则
下面三对处于对角线上的元素及其化合物 的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叫做对角线规则
Li Be B C Na Mg AI Si

浅析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

浅析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

浅析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是化学量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参考系统。

它为确定一种物质在给定特定溶液中所具有的电势能力提供了一种常规和可靠的方法。

在科学和工业上,它们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的知识内容的相关内容的介绍,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来对两种电势的特点及其各自的应用进行深入地分析。

一、标准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简称标电势,是指满足特定条件下金属-质子溶液系统电势的保持不变的电势。

标准模式的建立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它由经典电势使用实验测定出来的值来确定的。

由于在实验中难以得到绝对的值,所以,提供的标准电极电势有其误差和范围,其单位为伏特(V)。

标准电极电势的基本定义是:当任何金属-氨水系电极的参考电极(Hg/Hg2Cl2)与1.00molL-1氯化钠溶液(温度25℃)之间的电势差保持不变时,这种电势差即为标准电极电势值,简称为标电势。

标电势在化学分析、化工和生物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如硝酸电极,饱和钾氢溶液电极,康塞普顿电极,硫酸铜镁电极等电极,由于温度,pH,溶液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它们的标电势也会发生变化。

二、条件电极电势条件电极电势,简称条电势,是指某特定溶液系统电势的特定值,其单位为伏特(V)。

它表示了电解质离子之间的电势差,是受溶液条件影响的实际测量值,因此,它的值可以跟温度和pH等因素有所变化。

因此,条件电极电势不需要参照某些标准值,而是直接测定,并且给出一种恒定的、实际的值。

也就是溶液中测定的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电位值,以单位伏特表示。

三、两种电势的差别由上文可知,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的主要区别在于:标准电极电势是满足特定条件下金属-质子溶液系统电势的保持不变的电势,而条件电极电势是某特定溶液系统电势的特定值。

另外,所提供的标准电极电势只能作为参考,并有其误差和范围,而条件电极电势是直接测定,给出一个恒定的、实际的值,可以反映溶液中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电位值,因此更加准确可靠。

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是电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电化学反应的研究和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标准电极电势是指在标准状态下,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

标准状态是指温度为298K(25℃),压强为1atm,溶液中物质的浓度为1mol/L的状态。

标准电极电势的大小可以反映出电极上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速率,对于电化学反应的研究和电化学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通常是通过将待测电极与标准电极连接,测量它们之间的电势差来进行的。

标准氢电极是电化学中常用的标准电极,它的电极电势被规定为0V。

其他电极的电势都是相对于标准氢电极来确定的。

在测定标准电极电势时,需要保证电极表面没有氧化物或其他杂质的存在,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标准电极电势的大小与电极上的化学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标准状态下,如果电极上的化学反应是可逆的,那么电极的电势差就是该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

例如,标准氢电极上的反应是2H^+ + 2e^→ H_2,其标准电极电势为0V。

而对于其他电极上的反应,可以通过测定它们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来确定其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的大小可以用来预测电化学反应的进行方向。

当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大于0时,表示该电化学反应是自发进行的,反之则是不自发进行的。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定量的方法来判断电化学反应的进行方向,对于电化学工业的生产和实验室中的电化学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标准电极电势还可以用来计算电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

根据电极上的化学反应和电子传递的过程,可以建立起电极电势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来调控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对于电化学工业的生产和能源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标准电极电势是电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可以用来预测化学反应的进行方向,还可以用来计算反应速率,对于电化学反应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标准电极电势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标准电极电势计算公式

标准电极电势计算公式

标准电极电势计算公式标准电极电势是电化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它用来描述电极上的电势变化。

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是电化学研究的基础,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首先,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在标准状态下电极的电势。

在标准状态下,溶液中的活度为1,气体的分压为1大气压,温度为25摄氏度。

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为:E° = E°(red) E°(ox)。

其中,E°表示标准电极电势,E°(red)表示还原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E°(ox)表示氧化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

这个公式描述了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之间的电势差,即电极的电势差。

其次,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还可以用来计算在非标准状态下电极的电势。

在非标准状态下,溶液中的活度不为1,气体的分压不为1大气压,温度不为25摄氏度。

这时,可以利用液体相和气体相的活度系数来修正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得到非标准状态下的电极电势。

另外,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还可以用来计算电化学反应的电动势。

电动势是反应进行时电极产生的电势差,它可以通过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在计算电动势时,只需要将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代入公式中即可。

此外,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还可以用来计算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

电导率是溶液中离子迁移的能力,它可以通过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在计算电导率时,需要考虑电极的电势差以及离子在溶液中的迁移速率。

最后,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用来计算电极在不同条件下的电势,还可以用来研究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以及预测电化学反应的进行方向和速率。

因此,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在电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之,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是电化学研究的基础,它可以用来计算在标准状态和非标准状态下电极的电势,计算电化学反应的电动势,以及计算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

(完整版)标准电极电势表(非常全)

(完整版)标准电极电势表(非常全)

标准电极电势Standard Electrode Potentials下表中所列的标准电极电势(25.0℃,101.325kPa)是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电势的值。

标准氢电极电势被规定为零伏特(0.0V)。

序号(No.)电极过程(Electrode process)EÅ/V 1Ag++e═Ag0.79962Ag2++e═Ag+ 1.983AgBr+e═Ag+Br-0.07134AgBrO3+e═Ag+BrO3-0.5465AgCl+e═Ag+Cl-0.2226AgCN+e═Ag+CN--0.0177Ag2CO3+2e═2Ag+CO32-0.478Ag2C2O4+2e═2Ag+C2O42-0.4659Ag2CrO4+2e═2Ag+CrO42-0.44710AgF+e═Ag+F-0.77911Ag4[Fe(CN)6]+4e═4Ag+[Fe(CN)6]4-0.14812AgI+e═Ag+I--0.152 13AgIO3+e═Ag+IO3-0.35414Ag2MoO4+2e═2Ag+MoO42-0.45715[Ag(NH3)2]++e═Ag+2NH30.37316AgNO2+e═Ag+NO2-0.56417Ag2O+H2O+2e═2Ag+2OH-0.342182AgO+H2O+2e═Ag2O+2OH-0.60719Ag2S+2e═2Ag+S2--0.691 20Ag2S+2H++2e═2Ag+H2S-0.0366 21AgSCN+e═Ag+SCN-0.0895 22Ag2SeO4+2e═2Ag+SeO42-0.36323Ag2SO4+2e═2Ag+SO42-0.65424Ag2WO4+2e═2Ag+WO42-0.46625Al3+3e═Al-1.662 26AlF63-+3e═Al+6F--2.069 27Al(OH)3+3e═Al+3OH--2.3128AlO2-+2H2O+3e═Al+4OH--2.3529Am3++3e═Am-2.048 30Am4++e═Am3+ 2.631AmO22++4H++3e═Am3++2H2O 1.7532As+3H++3e═AsH3-0.608 33As+3H2O+3e═AsH3+3OH--1.3734As2O3+6H++6e═2As+3H2O0.23435HAsO2+3H++3e═As+2H­2O0.24836AsO2-+2H2O+3e═As+4OH--0.6837H3­AsO4+2H++2e═HAsO2+2H2O0.5638AsO43-+2H2O+2e═AsO2-+4OH--0.7139AsS2-+3e═As+2S2--0.7540AsS43-+2e═ AsS2-+2S2--0.641Au++e═Au 1.69242Au3++3e═Au 1.49843Au3++2e═Au+ 1.401 44AuBr2-+e═Au+2Br-0.959 45AuBr4-+3e═Au+4Br-0.854 46AuCl2-+e═Au+2Cl- 1.15 47AuCl4-+3e═Au+4Cl- 1.002 48AuI+e═Au+I-0.5 49Au(SCN)4-+3e═Au+4SCN-0.66 50Au(OH)3+3H++3e═Au+3H2O 1.45 51BF4-+3e═B+4F--1.04 52H2BO3-+H2O+3e═B+4OH--1.79 53B(OH)3+7H++8e═BH4-+3H2O-0.0481 54Ba2++2e═Ba-2.912 55Ba(OH)2+2e═Ba+2OH--2.99 56Be2++2e═Be-1.847 57Be2O32-+3H2O+4e═2Be+6OH--2.63 58Bi++e═Bi0.5 59Bi3++3e═Bi0.308 60BiCl4-+3e═Bi+4Cl-0.16 61BiOCl+2H++3e═Bi+Cl-+H2O0.16 62Bi2O3+3H2O+6e═2Bi+6OH--0.46 63Bi2O4+4H++2e═2BiO++2H2O 1.593 64Bi2O4+H2O+2e═ Bi2O3+2OH-0.56 65Br2(水溶液,aq)+2e═2Br- 1.087 66Br2(液体)+2e═2Br- 1.066 67BrO-+H2O+2e═Br-+2OH0.761 68BrO3-+6H++6e═Br-+3H2O 1.423 69BrO3-+3H2O+6e═Br-+6OH-0.61 702BrO3-+12H++10e═Br2+6H2O 1.482 71HBrO+H++2e═Br-+H2O 1.331 722HBrO+2H++2e═Br2(水溶液,aq)+2H2O 1.574 73CH3OH+2H++2e═CH4+H2O0.59 74HCHO+2H++2e═CH3OH0.19 75CH3COOH+2H++2e═CH3CHO+H2O-0.12 76(CN)2+2H++2e═2HCN0.373 77(CNS)2+2e═2CNS-0.77 78CO2+2H++2e═CO+H2O-0.12 79CO2+2H++2e═HCOOH-0.199 80Ca2++2e═Ca-2.868 81Ca(OH)2+2e═Ca+2OH--3.02 82Cd2++2e═Cd-0.403 83Cd2++2e═Cd(Hg)-0.352 84Cd(CN)42-+2e═Cd+4CN--1.09 85CdO+H2O+2e═Cd+2OH--0.783 86CdS+2e═Cd+S2--1.17 87CdSO4+2e═Cd+SO42--0.246 88Ce3++3e═Ce-2.336 89Ce3++3e═Ce(Hg)-1.437 90CeO2+4H++e═Ce3++2H2O 1.4 91Cl2(气体)+2e═2Cl- 1.35892ClO-+H2O+2e═Cl-+2OH-0.89 93HClO+H++2e═Cl-+H2O 1.482 942HClO+2H++2e═Cl2+2H2O 1.611 95ClO2-+2H2O+4e═Cl-+4OH-0.76 962ClO3-+12H++10e═Cl2+6H2O 1.47 97ClO3-+6H++6e═Cl-+3H2O 1.451 98ClO3-+3H2O+6e═Cl-+6OH-0.62 99ClO4-+8H++8e═Cl-+4H2O 1.38 1002ClO4-+16H++14e═Cl2+8H2O 1.39 101Cm3++3e═Cm-2.04 102Co2++2e═Co-0.28 103[Co(NH3)6]3++e═[Co(NH3)6]2+0.108 104[Co(NH3)6]2++2e═Co+6NH3-0.43 105Co(OH)2+2e═Co+2OH--0.73 106Co(OH)3+e═Co(OH)2+OH-0.17 107Cr2++2e═Cr-0.913 108Cr3++e═Cr2+-0.407 109Cr3++3e═Cr-0.744 110[Cr(CN)6]3-+e═[Cr(CN)6]4--1.28 111Cr(OH)3+3e═Cr+3OH--1.48 112Cr2O72-+14H++6e═2Cr3++7H2O 1.232 113CrO2-+2H2O+3e═Cr+4OH--1.2 114HCrO4-+7H++3e═Cr3++4H2O 1.35 115CrO42-+4H2O+3e═Cr(OH)3+5OH--0.13 116Cs++e═Cs-2.92 117Cu++e═Cu0.521 118Cu2++2e═Cu0.342 119Cu2++2e═Cu(Hg)0.345 120Cu2++Br-+e═CuBr0.66 121Cu2++Cl-+e═CuCl0.57 122Cu2++I-+e═CuI0.86 123Cu2++2CN-+e═[Cu(CN)2]- 1.103 124CuBr2-+e═Cu+2Br-0.05 125CuCl2-+e═Cu+2Cl-0.19 126CuI2-+e═Cu+2I-0 127Cu2O+H2O+2e═2Cu+2OH--0.36 128Cu(OH)2+2e═Cu+2OH--0.222 1292Cu(OH)2+2e═Cu2O+2OH-+H2O-0.08 130CuS+2e═Cu+S2--0.7 131CuSCN+e═Cu+SCN--0.27 132Dy2++2e═Dy-2.2 133Dy3++3e═Dy-2.295 134Er2++2e═Er-2 135Er3++3e═Er-2.331 136Es2++2e═Es-2.23 137Es3++3e═Es-1.91 138Eu2++2e═Eu-2.812 139Eu3++3e═Eu-1.991 140F2+2H++2e═2HF 3.053190IO3-+2H2O+4e═IO-+4OH-0.15 191IO3-+3H2O+6e═I-+6OH-0.26 1922IO3-+6H2O+10e═I2+12OH-0.21 193H5IO6+H++2e═IO3-+3H2O 1.601 194In++e═In-0.14 195In3++3e═In-0.338 196In(OH)3+3e═In+3OH--0.99 197Ir3++3e═Ir 1.156 198IrBr62-+e═ IrBr63-0.99 199IrCl62-+e═IrCl63-0.867 200K++e═K-2.931 201La3++3e═La-2.379 202La(OH)3+3e═La+3OH--2.9 203Li++e═Li-3.04 204Lr3++3e═Lr-1.96 205Lu3++3e═Lu-2.28 206Md2++2e═Md-2.4 207Md3++3e═Md-1.65 208Mg2++2e═Mg-2.372 209Mg(OH)2+2e═Mg+2OH--2.69 210Mn2++2e═Mn-1.185 211Mn3++3e═Mn 1.542 212MnO2+4H++2e═Mn2++2H2O 1.224 213MnO4-+4H++3e═MnO2+2H2O 1.679 214MnO4-+8H++5e═Mn2++4H2O 1.507 215MnO4-+2H2O+3e═MnO2+4OH-0.595 216Mn(OH)2+2e═Mn+2OH--1.56 217Mo3++3e═Mo-0.2 218MoO42-+4H2O+6e═Mo+8OH--1.05 219N2+2H­2O+6H++6e═2NH4OH0.092 2202NH3OH++H++2e═N2H5++2H2O 1.42 2212NO+H2O+2e═N2O+2OH-0.76 2222HNO2+4H++4e═N2O+3H2O 1.297 223NO3-+3H++2e═HNO2+H2O0.934 224NO3-+H2O+2e═NO2-+2OH-0.01 2252NO3-+2H2O+2e═N2O4+4OH--0.85 226Na++e═Na-2.713 227Nb3++3e═Nb-1.099 228NbO2+4H++4e═Nb+2H2O-0.69 229Nb2O5+10H++10e═2Nb+5H2O-0.644 230Nd2++2e═Nd-2.1 231Nd3++3e═Nd-2.323 232Ni2++2e═Ni-0.257 233NiCO3+2e═Ni+CO32--0.45 234Ni(OH)2+2e═Ni+2OH--0.72 235NiO2+4H++2e═Ni2++2H2O 1.678 236No2++2e═No-2.5 237No3++3e═No-1.2 238Np3++3e═Np-1.856239NpO2+H2O+H++e═Np(OH)3-0.962 240O2+4H++4e═2H2O 1.229 241O2+2H2O+4e═4OH-0.401 242O3+H2O+2e═O2+2OH- 1.24 243Os2++2e═Os0.85 244OsCl63-+e═Os2++6Cl-0.4 245OsO2+2H2O+4e═Os+4OH--0.15 246OsO4+8H++8e═Os+4H2O0.838 247OsO4+4H++4e═OsO2+2H2O 1.02 248P+3H2O+3e═PH3(g)+3OH--0.87 249H2PO2-+e═P+2OH--1.82 250H3PO3+2H++2e═H3PO2+H2O-0.499 251H3PO3+3H++3e═P+3H2O-0.454 252H3PO4+2H++2e═H3PO3+H2O--0.276 253PO43-+2H2O+2e═HPO32-+3OH--1.05 254Pa3++3e═Pa-1.34 255Pa4++4e═Pa-1.49 256Pb2++2e═Pb-0.126 257Pb2++2e═Pb(Hg)-0.121 258PbBr2+2e═Pb+2Br--0.284 259PbCl2+2e═Pb+2Cl--0.268 260PbCO3+2e═Pb+CO32--0.506 261PbF2+2e═Pb+2F--0.344 262PbI2+2e═Pb+2I--0.365 263PbO+H2O+2e═Pb+2OH--0.58 264PbO+4H++2e═Pb+H2O0.25 265PbO2+4H++2e═Pb2+2H2O 1.455 266HPbO2-+H2O+2e═Pb+3OH--0.537 267PbO2+SO42-+4H++2e═PbSO4+2H2O 1.691 268PbSO4+2e═Pb+SO42--0.359 269Pd2++2e═Pd0.915 270PdBr42-+2e═Pd+4Br-0.6 271PdO2+H2O+2e═PdO+2OH-0.73 272Pd(OH)2+2e═Pd+2OH-0.07 273Pm2++2e═Pm-2.2 274Pm3++3e═Pm-2.3 275Po4++4e═Po0.76 276Pr2++2e═Pr-2 277Pr3++3e═Pr-2.353 278Pt2++2e═Pt 1.18 279[PtCl6]2-+2e═[PtCl4]2-+2Cl-0.68 280Pt(OH)2+2e═Pt+2OH-0.14 281PtO2+4H++4e═Pt+2H2O1 282PtS+2e═Pt+S2--0.83 283Pu3++3e═Pu-2.031 284Pu5++e═Pu4+ 1.099 285Ra2++2e═Ra-2.8 286Rb++e═Rb-2.98 287Re3++3e═Re0.3337Th4++4e═Th-1.899 338Ti2++2e═Ti-1.63 339Ti3++3e═Ti-1.37 340TiO2+4H++2e═Ti2++2H2O-0.502 341TiO2++2H++e═Ti3++H2O0.1 342Tl++e═Tl-0.336 343Tl3++3e═Tl0.741 344Tl3++Cl-+2e═TlCl 1.36 345TlBr+e═Tl+Br--0.658 346TlCl+e═Tl+Cl--0.557 347TlI+e═Tl+I--0.752 348Tl2O3+3H­2O+4e═2Tl++6OH-0.02 349TlOH+e═Tl+OH--0.34 350Tl2SO4+2e═2Tl+SO42--0.436 351Tm2++2e═Tm-2.4 352Tm3++3e═Tm-2.319 353U3++3e═U-1.798 354UO2+4H++4e═U+2H2O-1.4 355UO2++4H++e═U4++2H2O0.612 356UO22++4H++6e═U+2H2O-1.444 357V2++2e═V-1.175 358VO2++2H++e═V3++H2O0.337 359VO2++2H++e═VO2++H2O0.991 360VO2++4H++2e═V3++2H2O0.668 361V2O5+10H++10e═2V+5H2O-0.242 362W3++3e═W0.1 363WO3+6H++6e═W+3H2O-0.09 364W2O5+2H++2e═2WO2+H2O-0.031 365Y3++3e═Y-2.372 366Yb2++2e═Yb-2.76 367Yb3++3e═Yb-2.19 368Zn2++2e═Zn-0.7618 369Zn2++2e═Zn(Hg)-0.7628 370Zn(OH)2+2e═Zn+2OH--1.249 371ZnS+2e═Zn+S2--1.4 372ZnSO4+2e═Zn(Hg)+SO42--0.799。

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

任何温度下标准氢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值都为0,但其他电极电势值会受到温度影响。

以Ni/NiO电极为例,它可以用作高温伪参比电极,在0-400°C 时的电极电势大致符合以下公式:E°(T)=-0.0003T+0.1414,T为温度编辑本段电极电势内容1 在酸性溶液中 (298K)电对方程式 Eq/VLi(I)-(0) Li++e-=Li -3.0401Cs(I)-(0) Cs++e-=Cs -3.026Rb(I)-(0) Rb++e-=Rb -2.98K(I)-(0) K++e-=K -2.931Ba(II)-(0) Ba2++2e-=Ba -2.912Sr(II)-(0) Sr2++2e-=Sr -2.89Ca(II)-(0) Ca2++2e-=Ca -2.868Na(I)-(0) Na++e-=Na -2.71La(III)-(0) La3++3e-=La -2.379Mg(II)-(0) Mg2++2e-=Mg -2.372Ce(III)-(0) Ce3++3e-=Ce -2.336H(0)-(-I) H2(g)+2e-=2H--2.23Al(III)-(0) AlF63-+3e-=Al+6F--2.069Th(IV)-(0) Th4++4e-=Th -1.899Be(II)-(0) Be2++2e-=Be -1.847U(III)-(0) U3++3e-=U -1.798Hf(IV)-(0) HfO2++2H++4e-=Hf+H2O -1.724Al(III)-(0) Al3++3e-=Al -1.662Ti(II)-(0) Ti2++2e-=Ti -1.630Zr(IV)-(0) ZrO2+4H++4e-=Zr+2H2O -1.553Si(IV)-(0) [SiF6]2-+4e-=Si+6F--1.24Mn(II)-(0) Mn2++2e-=Mn -1.185Cr(II)-(0) Cr2++2e-=Cr -0.913Ti(III)-(II) Ti3++e-=Ti2+-0.9B(III)-(0) H3BO3+3H++3e-=B+3H2O -0.8698*Ti(IV)-(0) TiO2+4H++4e-=Ti+2H2O -0.86Te(0)-(-II) Te+2H++2e-=H2Te -0.793Zn(II)-(0) Zn2++2e-=Zn -0.7618Ta(V)-(0) Ta2O5+10H++10e-=2Ta+5H2O -0.750Cr(III)-(0) Cr3++3e-=Cr -0.744Nb(V)-(0) Nb2O5+l0H++10e-=2Nb+5H2O -0.644As(0)-(-III) As+3H++3e-=AsH3 -0.608U(IV)-(III) U4++e-=U3+-0.607Ga(III)-(0) Ga3++3e-=Ga -0.549P(I)-(0) H3PO2+H++e-=P+2H2O -0.508P(III)-(I) H3PO3+2H++2e-=H3PO2+H2O -0.499*C(IV)-(III) 2CO2+2H++2e-=H2C2O4 -0.49Fe(II)-(0) Fe2++2e-=Fe -0.447Cr(III)-(II) Cr3++e-=Cr2+-0.407Cd(II)-(0) Cd2++2e-=Cd -0.4030Se(0)-(-II) Se+2H++2e-=H2Se(aq) -0.399Pb(II)-(0) PbI2+2e-=Pb+2I--0.365Eu(III)-(II) Eu3++e-=Eu2+-0.36Pb(II)-(0) PbSO4+2e-=Pb+SO42--0.3588In(III)-(0) In3++3e-=In -0.3382Tl(I)-(0) Tl++e-=Tl -0.336Co(II)-(0) Co2++2e-=Co -0.28P(V)-(III) H3PO4+2H++2e-=H3PO3+H2O -0.276Pb(II)-(0) PbCl2+2e-=Pb+2Cl--0.2675Ni (II)-(0) Ni2++2e-=Ni -0.257V(III)-(II) V3++e-=V2+-0.255Ge(IV)-(0) H2GeO3+4H++4e-=Ge+3H2O -0.182Ag(I)-(0) AgI+e-=Ag+I--0.15224Sn(II)-(0) Sn2++2e-=Sn -0.1375Pb(II)-(0) Pb2++2e-=Pb -0.1262*C(IV)-(II) CO2(g)+2H++2e-=CO+H2O -0.12P(0)-(-III) P(white)+3H++3e-=PH3(g) -0.063 Hg(I)-(0) Hg2I2+2e-=2Hg+2I--0.0405Fe(III)-(0) Fe3++3e-=Fe -0.037H(I)-(0) 2H++2e-=H2 0.0000Ag(I)-(0) AgBr+e-=Ag+Br-0.07133S(II.V)-(II) S4O62-+2e-=2S2O32-0.08*Ti(IV)-(III) TiO2++2H++e-=Ti3++H2O 0.1S(0)-(-II) S+2H++2e-=H2S(aq) 0.142Sn(IV)-(II) Sn4++2e-=Sn2+ 0.151Sb(III)-(0) Sb2O3+6H++6e-=2Sb+3H2O 0.152Cu(II)-(I) Cu2++e-=Cu+0.153Bi(III)-(0) BiOCl+2H++3e-=Bi+Cl-+H2O 0.1583S(VI)-(IV) SO42-+4H++2e-=H2SO3+H2O 0.172Sb(III)-(0) SbO++2H++3e-=Sb+H2O 0.212Ag(I)-(0) AgCl+e-=Ag+Cl-0.22233As(III)-(0) HAsO2+3H++3e-=As+2H2O 0.248Hg(I)-(0) Hg2Cl2+2e-=2Hg+2Cl-(饱和KCl) 0.26808 Bi(III)-(0) BiO++2H++3e-=Bi+H2O 0.320U(VI)-(IV) UO22++4H++2e-=U4++2H2O 0.327C(IV)-(III) 2HCNO+2H++2e-=(CN)2+2H2O 0.330V(IV)-(III) VO2++2H++e-=V3++H2O 0.337Cu(II)-(0) Cu2++2e-=Cu 0.3419Re(VII)-(0) ReO4-+8H++7e-=Re+4H2O 0.368Ag(I)-(0) Ag2CrO4+2e-=2Ag+CrO42- 0.4470S(IV)-(0) H2SO3+4H++4e-=S+3H2O 0.449Cu(I)-(0) Cu++e-=Cu 0.521I(0)-(-I) I2+2e-=2I-0.5355I(0)-(-I) I3-+2e-=3I-0.536As(V)-(III) H3AsO4+2H++2e-=HAsO2+2H2O 0.560Sb(V)-(III) Sb2O5+6H++4e-=2SbO++3H2O 0.581Te(IV)-(0) TeO2+4H++4e-=Te+2H2O 0.593U(V)-(IV) UO2++4H++e-=U4++2H2O 0.612**Hg(II)-(I) 2HgCl2+2e-=Hg2Cl2+2Cl-0.63Pt(IV)-(II) [PtCl6]2-+2e-=[PtCl4]2-+2Cl-0.68 O(0)-(-I) O2+2H++2e-=H2O2 0.695Pt(II)-(0) [PtCl4]2-+2e-=Pt+4Cl-0.755*Se(IV)-(0) H2SeO3+4H++4e-=Se+3H2O 0.74Fe(III)-(II) Fe3++e-=Fe2+ 0.771Hg(I)-(0) Hg22++2e-=2Hg 0.7973Ag(I)-(0) Ag++e-=Ag 0.7996Os(VIII)-(0) OsO4+8H++8e-=Os+4H2O 0.8N(V)-(IV) 2NO3-+4H++2e-=N2O4+2H2O 0.803Hg(II)-(0) Hg2++2e-=Hg 0.851Si(IV)-(0) (quartz)SiO2+4H++4e-=Si+2H2O 0.857 Cu(II)-(I) Cu2++I-+e-=CuI 0.86N(III)-(I) 2HNO2+4H++4e-=H2N2O2+2H2O 0.86Hg(II)-(I) 2Hg2++2e-=Hg22+0.920N(V)-(III) NO3-+3H++2e-=HNO2+H2O 0.934Pd(II)-(0) Pd2++2e-=Pd 0.951N(V)-(II) NO3-+4H++3e-=NO+2H2O 0.957N(III)-(II) HNO2+H++e-=NO+H2O 0.983I(I)-(-I) HIO+H++2e-=I-+H2O 0.987V(V)-(IV) VO2++2H++e-=VO2++H2O 0.991V(V)-(IV) V(OH)4++2H++e-=VO2++3H2O 1.00Au(III)-(0) [AuCl4]-+3e-=Au+4Cl- 1.002Te(VI)-(IV) H6TeO6+2H++2e-=TeO2+4H2O 1.02N(IV)-(II) N2O4+4H++4e-=2NO+2H2O 1.035N(IV)-(III) N2O4+2H++2e-=2HNO2 1.065I(V)-(-I) IO3-+6H++6e-=I-+3H2O 1.085Br(0)-(-I) Br2(aq)+2e-=2Br- 1.0873Se(VI)-(IV) SeO42-+4H++2e-=H2SeO3+H2O 1.151Cl(V)-(IV) ClO3-+2H++e-=ClO2+H2O 1.152Pt(II)-(0) Pt2++2e-=Pt 1.18Cl(VII)-(V) ClO4-+2H++2e-=ClO3-+H2O 1.189I(V)-(0) 2IO3-+12H++10e-=I2+6H2O 1.195Cl(V)-(III) ClO3-+3H++2e-=HClO2+H2O 1.214Mn(IV)-(II) MnO2+4H++2e-=Mn2++2H2O 1.224O(0)-(-II) O2+4H++4e-=2H2O 1.229Tl(III)-(I) T13++2e-=Tl+ 1.252Cl(IV)-(III) ClO2+H++e-=HClO2 1.277N(III)-(I) 2HNO2+4H++4e-=N2O+3H2O 1.297**Cr(VI)-(III) Cr2O72-+14H++6e-=2Cr3++7H2O 1.33 Br(I)-(-I) HBrO+H++2e-=Br-+H2O 1.331Cr(VI)-(III) HCrO4-+7H++3e-=Cr3++4H2O 1.350Cl(0)-(-I) Cl2(g)+2e-=2Cl- 1.35827Cl(VII)-(-I) ClO4-+8H++8e-=Cl-+4H2O 1.389Cl(VII)-(0) ClO4-+8H++7e-=1/2Cl2+4H2O 1.39Au(III)-(I) Au3++2e-=Au+ 1.401Br(V)-(-I) BrO3-+6H++6e-=Br-+3H2O 1.423I(I)-(0) 2HIO+2H++2e-=I2+2H2O 1.439Cl(V)-(-I) ClO3-+6H++6e-=Cl-+3H2O 1.451Pb(IV)-(II) PbO2+4H++2e-=Pb2++2H2O 1.455Cl(V)-(0) ClO3-+6H++5e-=1/2Cl2+3H2O 1.47Cl(I)-(-I) HClO+H++2e-=Cl-+H2O 1.482Br(V)-(0) BrO3-+6H++5e-=l/2Br2+3H2O 1.482Au(III)-(0) Au3++3e-=Au 1.498Mn(VII)-(II) MnO4-+8H++5e-=Mn2++4H2O 1.507Mn(III)-(II) Mn3++e-=Mn2+ 1.5415Cl(III)-(-I) HClO2+3H++4e-=Cl-+2H2O 1.570Br(I)-(0) HBrO+H++e-=l/2Br2(aq)+H2O 1.574N(II)-(I) 2NO+2H++2e-=N2O+H2O 1.591I(VII)-(V) H5IO6+H++2e-=IO3-+3H2O 1.601Cl(I)-(0) HClO+H++e-=1/2Cl2+H2O 1.611Cl(III)-(I) HClO2+2H++2e-=HClO+H2O 1.645Ni(IV)-(II) NiO2+4H++2e-=Ni2++2H2O 1.678Mn(VII)-(IV) MnO4-+4H++3e-=MnO2+2H2O 1.679Pb(IV)-(II) PbO2+SO42-+4H++2e-=PbSO4+2H2O 1.6913 Au(I)-(0) Au++e-=Au 1.692Ce(IV)-(III) Ce4++e-=Ce3+ 1.72N(I)-(0) N2O+2H++2e-=N2+H2O 1.766O(-I)-(-II) H2O2+2H++2e-=2H2O 1.776Co(III)-(II) Co3++e-=Co2+(2mol·L-1 H2SO4) 1.83Ag(II)-(I) Ag2++e-=Ag+ 1.980S(VII)-(VI) S2O82-+2e-=2SO42- 2.010O(0)-(-II) O3+2H++2e-=O2+H2O 2.076O(II)-(-II) F2O+2H++4e-=H2O+2F- 2.153Fe(VI)-(III) FeO42-+8H++3e-=Fe3++4H2O 2.20O(0)-(-II) O(g)+2H++2e-=H2O 2.421F(0)-(-I) F2+2e-=2F- 2.866F2+2H++2e-=2HF 3.0532 在碱性溶液中 (298K)电对方程式 Eq/VCa(II)-(0) Ca(OH)2+2e-=Ca+2OH--3.02Ba(II)-(0) Ba(OH)2+2e-=Ba+2OH--2.99La(III)-(0) La(OH)3+3e-=La+3OH--2.90Sr(II)-(0) Sr(OH)2·8H2O+2e-=Sr+2OH-+8H2O -2.88 Mg(II)-(0) Mg(OH)2+2e-=Mg+2OH--2.690Be(II)-(0) Be2O32-+3H2O+4e-=2Be+6OH--2.63Hf(IV)-(0) HfO(OH)2+H2O+4e-=Hf+4OH--2.50Zr(IV)-(0) H2ZrO3+H2O+4e-=Zr+4OH--2.36Al(III)-(0) H2AlO3-+H2O+3e-=Al+OH--2.33P(I)-(0) H2PO2-+e-=P+2OH--1.82B(III)-(0) H2BO3-+H2O+3e-=B+4OH--1.79P(III)-(0) HPO32-+2H2O+3e-=P+5OH--1.71Si(IV)-(0) SiO32-+3H2O+4e-=Si+6OH--1.697P(III)-(I) HPO32-+2H2O+2e-=H2PO2-+3OH--1.65Mn(II)-(0) Mn(OH)2+2e-=Mn+2OH--1.56Cr(III)-(0) Cr(OH)3+3e-=Cr+3OH--1.48*Zn(II)-(0) [Zn(CN)4]2-+2e-=Zn+4CN--1.26Zn(II)-(0) Zn(OH)2+2e-=Zn+2OH--1.249Ga(III)-(0) H2GaO3-+H2O+2e-=Ga+4OH--1.219Zn(II)-(0) ZnO22-+2H2O+2e-=Zn+4OH--1.215Cr(III)-(0) CrO2-+2H2O+3e-=Cr+4OH--1.2Te(0)-(-I) Te+2e-=Te2--1.143P(V)-(III) PO43-+2H2O+2e-=HPO32-+3OH--1.05*Zn(II)-(0) [Zn(NH3)4]2++2e-=Zn+4NH3 -1.04*W(VI)-(0) WO42-+4H2O+6e-=W+8OH--1.01*Ge(IV)-(0) HGeO3-+2H2O+4e-=Ge+5OH--1.0Sn(IV)-(II) [Sn(OH)6]2-+2e-=HSnO2-+H2O+3OH--0.93 S(VI)-(IV) SO42-+H2O+2e-=SO32-+2OH--0.93Se(0)-(-II) Se+2e-=Se2--0.924Sn(II)-(0) HSnO2-+H2O+2e-=Sn+3OH--0.909P(0)-(-III) P+3H2O+3e-=PH3(g)+3OH--0.87N(V)-(IV) 2NO3-+2H2O+2e-=N2O4+4OH--0.85H(I)-(0) 2H2O+2e-=H2+2OH--0.8277Cd(II)-(0) Cd(OH)2+2e-=Cd(Hg)+2OH--0.809Co(II)-(0) Co(OH)2+2e-=Co+2OH--0.73Ni(II)-(0) Ni(OH)2+2e-=Ni+2OH--0.72As(V)-(III) AsO43-+2H2O+2e-=AsO2-+4OH--0.71Ag(I)-(0) Ag2S+2e-=2Ag+S2--0.691As(III)-(0) AsO2-+2H2O+3e-=As+4OH--0.68Sb(III)-(0) SbO2-+2H2O+3e-=Sb+4OH--0.66*Re(VII)-(IV) ReO4-+2H2O+3e-=ReO2+4OH--0.59*Sb(V)-(III) SbO3-+H2O+2e-=SbO2-+2OH--0.59Re(VII)-(0) ReO4-+4H2O+7e-=Re+8OH--0.584*S(IV)-(II) 2SO32-+3H2O+4e-=S2O32-+6OH--0.58Te(IV)-(0) TeO32-+3H2O+4e-=Te+6OH--0.57Fe(III)-(II) Fe(OH)3+e-=Fe(OH)2+OH--0.56S(0)-(-II) S+2e-=S2--0.47627Bi(III)-(0) Bi2O3+3H2O+6e-=2Bi+6OH--0.46N(III)-(II) NO2-+H2O+e-=NO+2OH--0.46*Co(II)-C(0) [Co(NH3)6]2++2e-=Co+6NH3 -0.422Se(IV)-(0) SeO32-+3H2O+4e-=Se+6OH--0.366Cu(I)-(0) Cu2O+H2O+2e-=2Cu+2OH--0.360Tl(I)-(0) Tl(OH)+e-=Tl+OH--0.34*Ag(I)-(0) [Ag(CN)2]-+e-=Ag+2CN--0.31Cu(II)-(0) Cu(OH)2+2e-=Cu+2OH--0.222Cr(VI)-(III) CrO42-+4H2O+3e-=Cr(OH)3+5OH--0.13 *Cu(I)-(0) [Cu(NH3)2]++e-=Cu+2NH3 -0.12O(0)-(-I) O2+H2O+2e-=HO2-+OH--0.076Ag(I)-(0) AgCN+e-=Ag+CN--0.017N(V)-(III) NO3-+H2O+2e-=NO2-+2OH- 0.01Se(VI)-(IV) SeO42-+H2O+2e-=SeO32-+2OH-0.05Pd(II)-(0) Pd(OH)2+2e-=Pd+2OH- 0.07S(II,V)-(II) S4O62-+2e-=2S2O32-0.08Hg(II)-(0) HgO+H2O+2e-=Hg+2OH-0.0977Co(III)-(II) [Co(NH3)6]3++e-=[Co(NH3)6]2+0.108Pt(II)-(0) Pt(OH)2+2e-=Pt+2OH- 0.14Co(III)-(II) Co(OH)3+e-=Co(OH)2+OH-0.17Pb(IV)-(II) PbO2+H2O+2e-=PbO+2OH- 0.247I(V)-(-I) IO3-+3H2O+6e-=I-+6OH-0.26Cl(V)-(III) ClO3-+H2O+2e-=ClO2-+2OH-0.33Ag(I)-(0) Ag2O+H2O+2e-=2Ag+2OH- 0.342Fe(III)-(II) [Fe(CN)6]3-+e-=[Fe(CN)6]4-0.358Cl(VII)-(V) ClO4-+H2O+2e-=ClO3-+2OH-0.36*Ag(I)-(0) [Ag(NH3)2]++e-=Ag+2NH3 0.373O(0)-(-II) O2+2H2O+4e-=4OH-0.401I(I)-(-I) IO-+H2O+2e-=I-+2OH-0.485*Ni(IV)-(II) NiO2+2H2O+2e-=Ni(OH)2+2OH- 0.490Mn(VII)-(VI) MnO4-+e-=MnO42-0.558Mn(VII)-(IV) MnO4-+2H2O+3e-=MnO2+4OH-0.595Mn(VI)-(IV) MnO42-+2H2O+2e-=MnO2+4OH-0.60Ag(II)-(I) 2AgO+H2O+2e-=Ag2O+2OH- 0.607Br(V)-(-I) BrO3-+3H2O+6e-=Br-+6OH- 0.61Cl(V)-(-I) ClO3-+3H2O+6e-=Cl-+6OH- 0.62Cl(III)-(I) ClO2-+H2O+2e-=ClO-+2OH- 0.66I(VII)-(V) H3IO62-+2e-=IO3-+3OH- 0.7Cl(III)-(-I) ClO2-+2H2O+4e-=Cl-+4OH- 0.76Br(I)-(-I) BrO-+H2O+2e-=Br-+2OH- 0.761Cl(I)-(-I) ClO-+H2O+2e-=Cl-+2OH- 0.841*Cl(IV)-(III) ClO2(g)+e-=ClO2-0.95O(0)-(-II) O3+H2O+2e-=O2+2OH- 1.24标准电极电势表半反应E° (V) 来源& -9Zz 9N N2(g) + H+ + e− HN3(aq) -3.09 [6]Li+ + e− Li(s) -3.0401 [5]N2(g) + 4 H2O + 2 e− 2 NH2OH(aq) + 2 OH− -3.04 [6] Cs+ + e− Cs(s) -3.026 [5]Rb+ + e− Rb(s) -2.98 [4]K+ + e− K(s) -2.931 [5]Ba2+ + 2 e− Ba(s) -2.912 [5]La(OH)3(s) + 3 e− La(s) + 3OH− -2.90 [5]Sr2+ + 2 e− Sr(s) -2.899 [5]Ca2+ + 2 e− Ca(s) -2.868 [5]Eu2+ + 2 e− Eu(s) -2.812 [5]Ra2+ + 2 e− Ra(s) -2.8 [5]Na+ + e− Na(s) -2.71 [5][9]La3+ + 3 e− La(s) -2.379 [5]Y3+ + 3 e− Y(s) -2.372 [5]Mg2+ + 2 e− Mg(s) -2.372 [5]ZrO(OH)2(s) + H2O + 4 e− Zr(s) + 4OH− -2.36 [5]Al(OH)4− + 3 e− Al(s) + 4 OH− -2.33Al(OH)3(s) + 3 e− Al(s) + 3OH− -2.31H2(g) + 2 e− 2 H− -2.25Ac3+ + 3 e− Ac(s) -2.20Be2+ + 2 e− Be(s) -1.85U3+ + 3 e− U(s) -1.66 [7]Al3+ + 3 e− Al(s) -1.66 [9]Ti2+ + 2 e− Ti(s) -1.63 [9]ZrO2(s) + 4 H+ + 4 e− Zr(s) + 2 H2O -1.553 [5]Zr4+ + 4 e− Zr(s) -1.45 [5]TiO(s) + 2 H+ + 2 e− Ti(s) + H2O -1.31Ti2O3(s) + 2 H+ + 2 e− 2 TiO(s) + H2O -1.23Ti3+ + 3 e− Ti(s) -1.21Te(s) + 2 e− Te2− -1.143 [2]V2+ + 2 e− V(s) -1.13 [2]Nb3+ + 3 e− Nb(s) -1.099Sn(s) + 4 H+ + 4 e− SnH4(g) -1.07Mn2+ + 2 e− Mn(s) -1.029 [9]SiO2(s) + 4 H+ + 4 e− Si(s) + 2 H2O -0.91B(OH)3(aq) + 3 H+ + 3 e− B(s) + 3 H2O -0.89TiO2+ + 2 H+ + 4 e− Ti(s) + H2O -0.86Bi(s) + 3 H+ + 3 e− BiH3 -0.8H2 H2O + 2 e− H2(g) + 2 OH− -0.8277 [5]Zn2+ + 2 e− Zn(Hg) -0.7628 [5]Zn2+ + 2 e− Zn(s) -0.7618 [5]Ta2O5(s) + 10 H+ + 10 e− 2 Ta(s) + 5 H2O -0.75Cr3+ + 3 e− Cr(s) -0.74Au[Au(CN)2]− + e− Au(s) + 2 CN− -0.60Ta3+ + 3 e− Ta(s) -0.6PbO(s) + H2O + 2 e− Pb(s) + 2 OH− -0.58Ti2 TiO2(s) + 2 H+ + 2 e− Ti2O3(s) + H2O -0.56Ga3+ + 3 e− Ga(s) -0.53U4+ + e− U3+ -0.52 [7]P H3PO2(aq) + H+ + e− P(白磷[10]) + 2 H2O -0.508 [5]P H3PO3(aq) + 2 H+ + 2 e− H3PO2(aq) + H2O -0.499 [5]P H3PO3(aq) + 3 H+ + 3 e− P(红磷)[10] + 3H2O -0.454 [5] Fe2+ + 2 e− Fe(s) -0.44 [9]C2 CO2(g) + 2 H+ + 2 e− HOOCCOOH(aq) -0.43Cr3+ + e− Cr2+ -0.42Cd2+ + 2 e− Cd(s) -0.40 [9]GeO2(s) + 2 H+ + 2 e− GeO(s) + H2O -0.37Cu2O(s) + H2O + 2 e− 2 Cu(s) + 2 OH− -0.360 [5]PbSO4(s) + 2 e− Pb(s) + SO42− -0.3588 [5]PbSO4(s) + 2 e− Pb(Hg) + SO42− -0.3505 [5]Eu3+ + e− Eu2+ -0.35 [7]In3+ + 3 e− In(s) 0.34 [2]Tl+ + e− Tl(s) -0.34 [2]Ge(s) + 4 H+ + 4 e− GeH4(g) -0.29Co2+ + 2 e− Co(s) -0.28 [5]P H3PO4(aq) + 2 H+ + 2 e− H3PO3(aq) + H2O -0.276 [5]V3+ + e− V2+ 0.26 [9]Ni2+ + 2 e− Ni(s) -0.25As(s) + 3 H+ + 3 e− AsH3(g) -0.23 [2]MoO2(s) + 4 H+ + 4 e− Mo(s) + 2 H2O -0.15Si(s) + 4 H+ + 4 e− SiH4(g) -0.14Sn2+ + 2 e− Sn(s) -0.13O2(g) + H+ + e−HO2•(aq) -0.13Pb2+ + 2 e− Pb(s) -0.13 [9]WO2(s) + 4 H+ + 4 e− W(s) + 2 H2O -0.12P(红磷) + 3 H+ + 3 e− PH3(g) -0.111 [5]C CO2(g) + 2 H+ + 2 e− HCOOH(aq) -0.11Se(s) + 2 H+ + 2 e− H2Se(g) -0.11C CO2(g) + 2 H+ + 2 e− CO(g) + H2O -0.11SnO(s) + 2 H+ + 2 e− Sn(s) + H2O -0.10SnO2(s) + 2 H+ + 2 e− SnO(s) + H2O -0.09WO3(aq) + 6 H+ + 6 e− W(s) + 3 H2O -0.09 [2]P(白磷) + 3 H+ + 3 e− PH3(g) -0.063 [5]C HCOOH(aq) + 2 H+ + 2 e− HCHO(aq) + H2O -0.03H 2 H+ + 2 e−H2(g) ≡ 0S4O62− + 2 e− 2 S2O32− +0.08Fe3O4(s) + 8 H+ + 8 e− 3 Fe(s) + 4 H2O +0.085 [8] N2(g) + 2 H2O + 6H+ + 6 e− 2 NH4OH(aq) +0.092 HgO(s) + H2O + 2 e− Hg(l) + 2 OH− +0.0977Cu(NH3)42+ + e− Cu(NH3)2+ + 2 NH3 +0.10 [2]Ru(NH3)63+ + e− Ru(NH3)62+ +0.10 [7]N2H4(aq) + 4 H2O + 2 e− 2 NH4+ + 4 OH− +0.11 [6] Mo H2MoO4(aq) + 6 H+ + 6 e− Mo(s) + 4 H2O +0.11 Ge4+ + 4 e− Ge(s) +0.12C(s) + 4 H+ + 4 e− CH4(g) +0.13 [2]C HCHO(aq) + 2 H+ + 2 e− CH3OH(aq) +0.13S(s) + 2 H+ + 2 e− H2S(g) +0.14Sn4+ + 2 e− Sn2+ +0.15Cu2+ + e− Cu+ +0.159 [2]S HSO4− + 3 H+ + 2 e− SO2(aq) + 2 H2O +0.16UO22+ + e− UO2+ +0.163 [7]S SO42− + 4 H+ + 2 e− SO2(aq) + 2 H2O +0.17TiO2+ + 2 H+ + e− Ti3+ + H2O +0.19Bi3+ + 2e− Bi+ +0.2SbO+ + 2 H+ + 3 e− Sb(s) + H2O +0.20As H3AsO3(aq) + 3 H+ + 3 e− As(s) + 3 H2O +0.24 GeO(s) + 2 H+ + 2 e− Ge(s) + H2O +0.26UO2+ + 4 H+ + e− U4+ + 2 H2O +0.273 [7]Re3+ + 3 e− Re(s) +0.300Bi3+ + 3 e− Bi(s) +0.32VO2+ + 2 H+ + e− V3+ + H2O +0.34Cu2+ + 2 e− Cu(s) +0.340 [2]Fe [Fe(CN)6]3− + e− [Fe(CN)6]4− +0.36O2(g) + 2 H2O + 4 e− 4 OH−(aq) +0.40 [9]Mo H2MoO4 + 6 H+ + 3 e− Mo3+ + 2 H2O +0.43Bi+ + e− Bi(s) +0.50C CH3OH(aq) + 2 H+ + 2 e− CH4(g) + H2O +0.50S SO2(aq) + 4 H+ + 4 e− S(s) + 2 H2O +0.50Cu+ + e− Cu(s) +0.520 [2]C CO(g) + 2 H+ + 2 e− C(s) + H2O +0.52I2(s) + 2 e− 2 I− +0.54 [9]I3− + 2 e− 3 I− +0.53 [9]Au [AuI4]− + 3 e− Au(s) + 4 I− +0.56As H3AsO4(aq) + 2 H+ + 2 e− H3AsO3(aq) + H2O +0.56 Au [AuI2]− + e− Au(s) + 2 I− +0.58MnO4− + 2 H2O + 3 e− MnO2(s) + 4 OH− +0.59S2O32 − + 6 H+ + 4 e− 2 S(s) + 3 H2O +0.60Mo H2MoO4(aq) + 2 H+ + 2 e− MoO2(s) + 2 H2O +0.65 O2(g) + 2 H+ + 2 e− H2O2(aq) +0.70Tl3+ + 3 e− Tl(s) +0.72PtCl62− + 2 e− PtCl42− + 2 Cl− +0.726 [7]Se H2SeO3(aq) + 4 H+ + 4 e− Se(s) + 3 H2O +0.74 PtCl42− + 2 e− Pt(s) + 4 Cl− +0.758 [7]Fe3+ + e− Fe2+ +0.77Ag+ + e− Ag(s) +0.7996 [5]Hg22+ + 2 e− 2 Hg(l) +0.80N NO3−(aq) + 2 H+ + e− NO2(g) + H2O +0.80Au [AuBr4]− + 3 e− Au(s) + 4 Br− +0.85Hg2+ + 2 e− Hg(l) +0.85MnO4− + H+ + e− HMnO4− +0.90Hg 2 Hg2+ + 2 e− Hg22+ +0.91 [2]Pd2+ + 2 e− Pd(s) +0.915 [7]Au [AuCl4]− + 3 e− Au(s) + 4 Cl− +0.93MnO2(s) + 4 H+ + e− Mn3+ + 2 H2O +0.95Au [AuBr2]− + e− Au(s) + 2 Br− +0.96Br2(l) + 2 e− 2 Br− +1.07Br2(aq) + 2 e− 2 Br− +1.09 [9]I IO3− + 5 H+ + 4 e− HIO(aq) + 2 H2O +1.13Au [AuCl2]− + e− Au(s) + 2 Cl− +1.15Se HSeO4− + 3 H+ + 2 e− H2SeO3(aq) + H2O +1.15Ag2O(s) + 2 H+ + 2 e− 2 Ag(s) + H2O +1.17ClO3− + 2 H+ + e− ClO2(g) + H2O +1.18Pt2+ + 2 e− Pt(s) +1.188 [7]ClO2(g) + H+ + e− HClO2(aq) +1.19I 2 IO3− + 12 H+ + 10 e− I2(s) + 6 H2O +1.20ClO4− + 2 H+ + 2 e− ClO3− + H2O +1.20O2(g) + 4 H+ + 4 e− 2 H2O +1.23 [9]MnO2(s) + 4 H+ + 2 e− Mn2+ + 2H2O +1.23Tl3+ + 2 e− Tl+ +1.25Cl2(g) + 2 e− 2 Cl− +1.36 [9]Cr2O7− − + 14 H+ + 6 e− 2 Cr3+ + 7 H2O +1.33CoO2(s) + 4 H+ + e− Co3+ + 2 H2O +1.42N 2 NH3OH+ + H+ + 2 e− N2H5+ + 2 H2O +1.42 [6]I 2 HIO(aq) + 2 H+ + 2 e− I2(s) + 2 H2O +1.44Ce4+ + e− Ce3+ +1.44BrO3− + 5 H+ + 4 e− HBrO(aq) + 2 H2O +1.45PbO β-PbO2(s) + 4 H+ + 2 e− Pb2+ + 2 H2O +1.460 [2] PbO α-PbO2(s) + 4 H+ + 2 e− Pb2+ + 2 H2O +1.468 [2] Br 2 BrO3− + 12 H+ + 10 e− Br2(l) + 6 H2O +1.48Cl 2ClO3− + 12 H+ + 10 e− Cl2(g) + 6 H2O +1.49MnO4− + 8 H+ + 5 e− Mn2+ + 4 H2O +1.51O HO2• + H+ + e− H2O2(aq) +1.51Au3+ + 3 e− Au(s) +1.52NiO2(s) + 4 H+ + 2 e− Ni2+ + 2 OH− +1.59Cl 2 HClO(aq) + 2 H+ + 2 e− Cl2(g) + 2 H2O +1.63Ag2O3(s) + 6 H+ + 4 e− 2 Ag+ + 3 H2O +1.67Cl HClO2(aq) + 2 H+ + 2 e− HClO(aq) + H2O +1.67Pb4+ + 2 e− Pb2+ +1.69 [2]MnO4− + 4 H+ + 3 e− MnO2(s) + 2 H2O +1.70O H2O2(aq) + 2 H+ + 2 e− 2 H2O +1.78AgO(s) + 2 H+ + e− Ag+ + H2O +1.77Co3+ + e− Co2+ +1.82Au+ + e− Au(s) +1.83 [2]BrO4− + 2 H+ + 2 e− BrO3− + H2O +1.85Ag2+ + e− Ag+ +1.98 [2]S2O82− + 2 e− 2 SO42− +2.07O3(g) + 2 H+ + 2 e− O2(g) + H2O +2.075 [7]Mn HMnO4− + 3 H+ + 2 e− MnO2(s) + 2 H2O +2.09F2(g) + 2 e− 2 F− +2.87 [2][9]F2(g) + 2 H+ + 2 e− 2 HF(aq) +3.05 [2]电极电势一,电极电势(electrode potential)的产生—双电层理论德国化学家能斯特(H. Nernst) W.提出了双电层理论(electron double layer theory)解释电极电势的产生的原因.当金属放入溶液中时,一方面金属晶体中处于热运动的金属离子在极性水分子的作用下,离开金属表面进入溶液.金属性质愈活泼,这种趋势就愈大;另一方面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由于受到金属表面电子的吸引,而在金属表面沉积,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愈大,这种趋势也愈大.在一定浓度的溶液中达到平衡后, 在金属和溶液两相界面上形成了一个带相反电荷的双电层(electron double layer),双电层的厚度虽然很小(约为10-8 厘米数量级), 但却在金属和溶液之间产生了电势差.通常人们就把产生在金属和盐溶液之间的双电层间的电势差称为金属的电极电势(electrode potential), 并以此描述电极得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电极电势以符号E Mn+/ M 表示, 单位为V(伏).如锌的电极电势以EZn2+/ Zn 表示, 铜的电极电势以ECu2+/Cu 表示.电极电势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电极的本性,并受温度,介质和离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2.标准电极电势为了获得各种电极的电极电势数值, 通常以某种电极的电极电势作标准与其它各待测电极组成电池,通过测定电池的电动势, 而确定各种不同电极的相对电极电势 E 值.1953 年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建议,采用标准氢电极作为标准电极,并人为地规定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为零.(1)标准氢电极电极符号: Pt|H2(101.3kPa)|H+(1mol.L-1) 电极反应: 2H+ + 2e = H2(g) EH+/ H2 = 0 V 右上角的符号""代表标准态.标准态要求电极处于标准压力(100kPa 或1bar)下,组成电极的固体或液体物质都是纯净物质;气体物质其分压为100kPa;组成电对的有关离子(包括参与反应的介质)的浓度为1mol.L-1(严格的概念是活度).通常测定的温度为298K.(2) 标准电极电势:用标准氢电极和待测电极在标准状态下组成电池,测得该电池的电动势值,并通过直流电压表确定电池的正负极,即可根据 E 池= E (+)- E(-)计算各种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的相对数值.例如在298k,用电位计测得标准氢电极和标准Zn 电极所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E 池)为0.76v,根据上式计算Zn2+/Zn 电对的标准电极为-0.76v.用同样的办法可测得Cu2+/Cu 电对的电极电势为+0.34v.电极的E为正值表示组成电极的氧化型物质,得电子的倾向大于标准氢电极中的H+,如铜电极中的Cu2+;如电极的为负值,则组成电极的氧化型物质得电子的倾向小于标准氢电极中的H+,如锌电极中的Zn2+.实际应用中,常选用一些电极电势较稳定电极如饱和甘汞电极和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参比电极和其它待测电极构成电池,求得其它电极的电势.饱和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为0.24V.银-氯化银电极的电极电势为0.22V.3.标准电极电势表将不同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数值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得到电极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表.其特点有: (l)一般采用电极反应的还原电势,每一电极的电极反应均写成还原反应形式,即:氧化型+ ne = 还原型; (2)标准电极电势是平衡电势,每个电对E值的正负号,不随电极反应进行的方向而改变.(3)E值的大小可用以判断在标准状态下电对中氧化型物质的氧化能力和还原型物质的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而与参与电极反应物质的数量无关.例如: I2+2e =2I- E= +0.5355V 1/2 I2+e = I- E= +0.5355V (4)E值仅适合于标态时的水溶液时的电极反应.对于非水,高温,固相反应,则有一定局限性.而对于非标态的反应可用Nernst 方程转化.二,电极电势的应用(一),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在标准状态下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可直接比较E值的大小.E值越小(例如Li:-3.03v)的电极其还原型物质愈易失去电子,是愈强的还原剂,对应的氧化型物质则愈难得到电子,是愈弱的氧化剂.E值愈大的电极其氧化型物质愈易得到电子,是较强的氧化剂,对应的还原型物质则愈难失去电子,是愈弱的还原剂. [例1] 在下列电对中选择出最强的氧化剂和最强的还原剂.并指出各氧化态物种的氧化能力和各还原态物种的还原能力强弱顺序. MnO4-/Mn2+,Cu2+/Cu,Fe3+ /Fe2+,I2/I-,Cl2/Cl-,Sn4+/Sn2+ (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1.根据E值,判断标准状况下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通常条件下, 氧化还原反应总是由较强的氧化剂与还原剂向着生成较弱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方向进行.从电极电势的数值来看,当氧化剂电对的电势大于还原剂电对的电势时,反应才可以进行.反应以"高电势的氧化型氧化低电势的还原型"的方向进行.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时,通常指的是正向反应.2.根据电池电动势E池值,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原则上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利用原电池的电动势可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由氧化还原反应组成的原电池,在标准状态下,如果电池的标准电动势>0, 则电池反应能自发进行;如果电池的标准电动势<0, 则电池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在非标准状态下,则用该状态下的电动势来判断.从原电池的电动势与电极电势之间的关系来看,只有> 时,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自发地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也就是说,氧化剂所在电对的电极电势必须大于还原剂所在电对的电极电势,才能满足 E >0 的条件.从热力学讲电池电动势是电池反应进行的推动力.当由氧化还原反应构成的电池的电动势E池大于零时,则此氧化还原反应就能自发进行.因此,电池电动势也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进行的判据.电池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能,体系的自由能降低.在恒温恒压下,自由能的降低值(-△G)等于电池可能作出的最大有用电功(W 电): -△G=W 电=QE=nFE 池即△G=-nFE 池在标准状态下,上式可写成: △G = -nFE池当E 池为正值时, △G为负值, 在标准状态下氧化还原反应正向自发进行; 当E池为负值时,△G为正值,在标准状态下反应正向非自发进行,逆向反应自发进行.E 或E愈是较大的正值,氧化还原反应正向自发进行的倾向愈大.E 池或E池愈是较大的负值,逆向反应自发进行的倾向愈大. [例2] 试判断反应Br + 2Fe 2Fe +2Br 在标准状态下进行的方向.解:查表知:Fe + e Fe = +0.77V Br + 2e 2Br = +1.07V 由反应式可知:Br 是氧化剂,Fe 是还原剂.故上述电池反应的= +1.07-0.77=0.29V>0 (三).判断反应进行的限度——计算平衡常数一个化学反应的完成程度可从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大小定量地判断.因此,把标准平衡常数Kφ 和热力学吉布斯自由能联系起来.△Gφ=-2.303RTlgKφ △Gφ=-nFEφ 则: -nFEφ = 2.303RTlgKφ 标准平衡常数Kφ 和标准电动势Eφ 之间的关系式为: -nFEφ lgKφ = ————————2.303RT R 为气体常数,T 为绝对温度,n 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中电子转移数目,F 为法拉第常数.该式表明, 在一定温度下,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标准电池电动势有关, 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Eφ 越大,平衡常数就越大,反应进行越完全.因此,可以用Eφ 值的大小来估计反应进行的程度.一般说,Eφ≥0.2~0.4V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平衡常数均大于106( K>106 ),表明反应进行的程度已相当完全了.Kφ 值大小可以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但不能决定反应速率.三,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是离子的浓度,溶液的酸碱性,沉淀剂和络合剂,判断的因素是能斯特方程.能斯特方程式:标准电极电势是在标准状态下测定的.如果条件改变,则电对的电极电势也随之发生改变.电极电势的大小,首先取决于电极的本性,它是通过标准电极电势来体现的.其次,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或气体的分压),温度等的改变都会引起电极电势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可由能斯特方程式来表示; 四,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和过渡元素可以存在几种氧化值, 各氧化值之间都有相应的标准电极电势.可将其各种氧化值按高到低(或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在两种氧化值之间用直线连接起来并在直线上标明相应电极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值, 以这样的图形表示某一元素各种氧化值之间电极电势变化的关系图称为元素电势图,因是拉特默(Latimer)首创,故又称为拉特默图.根据溶液pH 值的不同, 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A表示酸性溶液)表示溶液的pH=0; (B 表示碱性溶液)表示溶液的pH=14.书写某一元素的电势图时,既可以将全部氧化值列出, 也可以根据需要列出其中的一部分.〖例如氯的元素电势图〗.在元素电位图的最右端是还原型物质,如Cl ,最左端是氧化型物质,如ClO .中间的物质,相对于右端的物质是氧化型,相对于左端的物质是还原型, 例如Cl 相对于Cl 是氧化型,相对于ClO 是还原型.元素电势图在主要应用: 1.判断歧化反应是否能进行所谓歧化反应,就是在同一个元素中,一部分原子(或离子)被氧化,另一部分原子(或离子)被还原的反应.若在下列元素电势图中Eφ 左Eφ 右A—— B ——C 若Eφ 右>Eφ 左,其中间价态B 可自发地发生岐化反应,生成A和C.Eφ 且池越大, 标准电极电势是氧化还原反应很好的定量标度, 标准电极电势表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 以及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重要依据。

sce的标准电极电势

sce的标准电极电势

sce的标准电极电势SCE(Standard Calomel Electrode)是标准比例电极,在化学分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的标准电极电势(E°SCE)被广泛用于将其他电极电势相对于SCE标准化,并确定化学反应是否可以自发进行。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SCE标准电极电势及其相关实验步骤。

1. SCE标准电极电势的概述SCE标准电极电势可以被定义为将SCE作为参考电极并将其电势设置为0,衡量任何其他电极的电位。

它指的是在标准状态下,SCE与Hg2Cl2过量饱和溶液交界处的电势,其数值为+0.241V。

2. 实验中进行SCE标准电极电势测量的步骤第一步:准备标准电极以Hg2Cl2和Hg为主要材料制备标准电极,一般要求电极外壳要与Hg2Cl2和Hg相容。

电极杆必须放置在Hg中并与Hg, Hg2Cl2和该测试所涉及的溶液之间建立完整的电路。

第二步:准备样品通常要求将测试样品稀释到1M,然后添加必要量的任何稳定剂以保证溶解液内的化学反应是可逆的。

第三步:调整实验条件实验要求溶液在25摄氏度下进行测试。

如果需要进行不同温度下的实验,可根据密度差异对电势进行校准。

应对稳定剂或其他添加剂的浓度进行逐渐增加或减少,以便调整电位,使其与SCE参考电极相匹配。

第四步:进行电位测试使用高精度仪器将样品溶液中的电势与SCE参考电极的电势进行比较。

在进行比较时,要注意样品溶液中任何其他化学反应的影响,以避免误差发生。

3. 结论SCE标准电极电势是电位比较标准的基础。

通过对其进行良好的理解和准确的测量,可以为化学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实践中,使用SCE参考电极识别可能对做出准确电位测量影响的环境因素。

因此,我们必须确保实验环境始终稳定,并严格遵守实验步骤才能得到准确的测试结果。

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表,是指半反应按电极电势由低到高排序,可十分简明地判断氧还反应的方向。标准电极电势 是可逆电极在标准状态及平衡态时的电势,也就是标准态时的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可用 来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方向,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反应自由能、平衡常 数,计算其他半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等等。
氢电极的结构是:把镀铂黑的铂(把电镀法在铂片的表面上镀一层呈黑色的铂微粒铂黑)插入含有氢离子的 溶液中,并不断用氢气冲打到铂片上。在氢电极上所进行的反应为
在一定温度下,如果氢气在气相中的分压为p⊖(标准压强,即105Pa),且氢离子的活度等于1(即为1mol溶质 /1L溶剂。一般溶剂都用水,在浓度较低时,活度近似等于浓度,所以也可以说是标准浓度,其值为1mol/L),即 mH+=1mol·kg-1,γH+=1,am,H+=1,则这样的氢电极就作为标准氢电极。
应用
标准电极电势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可用来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方向, 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反应自由能、平衡常数,计算其他半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等等。将半反应按电极电势由低 到高排序,可以得到标准电极电势表,可十分简明地判断氧还反应的方向。
谢谢观看
但在实际应用中只要知道与任意一个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电极相比较时的相对电动势就够了成的电池的电动势。
按照1953年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建议,采用标准氢电极作为标准电极,这个建议被广泛 接受和承认,并于1958年作为IUPAC的正式规定。根据这个规定,电极的氢标电势就是所给电极与同温下的氢标 准电极所组成的电池的电动势 。
电极电势
对于任意给定的电极,使其与标准氢电极组合为原电池: 标准氢电极 ||给定电极 设若以消除液体接界电势,则此原电池的电动势就作为该给定电极的氢标电极电势,简称为电极电势,并用 φ来表示。 以铜电极为例: Pt | H2(p⊖) | H+(aH+=1) || Cu2+(aCu2+) | Cu(s) 负极氧化 H2(p⊖)→2H+(aH+=1)+2e正极还原 Cu2+(aCu2+)+2e-→Cu(s) 净反应 H2(p⊖)+Cu2+(aCu2+)═Cu(s)+2H+(aH+=1) 电池的电动势E=φR-φL 下表“”和“”分别表示“右“和“左”,则电动势E为 E=φCu2+|Cu-φΘH+|H2=φCu2+|Cu

什么是标准电极电势

什么是标准电极电势

什么是标准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是指在标准状态下,某个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

标准氢电极被定义为标准电极电势为0的电极,它是电化学反应的参照物。

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在电化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用来描述不同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能力,以及预测化学反应的进行方向和速率。

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需要遵循一定的条件,首先是在标准状态下进行测定。

所谓标准状态是指溶液中的活度为1,气体的分压为1atm,温度为25摄氏度的条件。

其次是要保证电极与被测溶液之间没有直接的电子传递,以免影响电势的测定结果。

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玻璃电极或者铂电极来测定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结果通常以电势差的形式表示,用E表示。

正电势差表示电极具有氧化性,负电势差表示电极具有还原性。

标准氢电极的电势被定义为0,其他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即为它们的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的大小与电极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关。

在不同的溶液中,同一个电极的电势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电极所处的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同,会影响电极上的电荷分布,从而影响电势的大小。

因此,在测定标准电极电势时,需要将电极放置在标准溶液中,以消除外界因素对电势的影响。

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对于电化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能力,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进行方向和速率。

此外,标准电极电势还可以应用于电化学电池、电解质溶液和金属腐蚀等领域。

总之,标准电极电势是描述电化学反应中氧化还原能力的重要参数,它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并且受电极所处的化学环境影响。

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对于深入理解电化学反应机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
138
Eu2++2e═Eu
-2.812
139
Eu3++3e═Eu
-1.991
140
F2+2H++2e═2HF
3.053
141
F2O+2H++4e═H2O+2F-
2.153
142
Fe2++2e═Fe
-0.447
143
Fe3++3e═Fe
-0.037
144
[Fe(CN)6]3-+e═[Fe(CN)6]4-
0.62
99
ClO4-+8H++8e═Cl-+4H2O
1.38
100
2ClO4-+16H++14e═Cl2+8H2O
1.39
101
Cm3++3e═Cm
-2.04
102
Co2++2e═Co
-0.28
103
[Co(NH3)6]3++e═[Co(NH3)6]2+
0.108
104
[Co(NH3)6]2++2e═Co+6NH3
0.358
145
[Fe(CN)6]4-+2e═Fe+6CN-
-1.5
146
FeF63-+e═Fe2++6F-
0.4
147
Fe(OH)2+2e═Fe+2OH-
-0.877
148
Fe(OH)3+e═Fe(OH)2+OH-
-0.56
149
Fe3O4+8H++2e═3Fe2++4H2O
1.23
150
Fm3++3e═Fm
0.16
62
Bi2O3+3H2O+6e═2Bi+6OH-
-0.46
63
Bi2O4+4H++2e═2BiO++2H2O
1.593
64
Bi2O4+H2O+2e═Bi2O3+2OH-
0.56
65
Br2(水溶液,aq)+2e═2Br-
1.087
66
Br2(液体)+2e═2Br-
1.066
67
BrO-+H2O+2e═Br-+2OH
196
In(OH)3+3e═In+3OH-
-0.99
197
Ir3++3e═Ir
1.156
198
IrBr62-+e═IrBr63-
0.99
199
IrCl62-+e═IrCl63-
0.867
200
K++e═K
-2.931
201
La3++3e═La
-2.379
202
La(OH)3+3e═La+3OH-
-2.90
79
CO2+2H++2e═HCOOH
-0.199
80
Ca2++2e═Ca
-2.868
81
Ca(OH)2+2e═Ca+2OH-
-3.02
82
Cd2++2e═Cd
-0.403
83
Cd2++2e═Cd(Hg)
-0.352
84
Cd(CN)42-+2e═Cd+4CN-
-1.09
85
CdO+H2O+2e═Cd+2OH-
-0.783
86
CdS+2e═Cd+S2-
-1.17
87
CdSO4+2e═Cd+SO42-
-0.246
88
Ce3++3e═Ce
-2.336
89
Ce3++3e═Ce(Hg)
-1.437
90
CeO2+4H++e═Ce3++2H2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4
91
Cl2(气体)+2e═2Cl-
1.358
92
ClO-+H2O+2e═Cl-+2OH-
73
CH3OH+2H++2e═CH4+H2O
0.59
74
HCHO+2H++2e═CH3OH
0.19
75
CH3COOH+2H++2e═CH3CHO+H2O
-0.12
76
(CN)2+2H++2e═2HCN
0.373
77
(CNS)2+2e═2CNS-
0.77
78
CO2+2H++2e═CO+H2O
-0.12
0.851
165
Hg22++2e═2Hg
0.797
166
2Hg2++2e═Hg22+
0.920
167
Hg2Br2+2e═2Hg+2Br-
0.1392
168
HgBr42-+2e═Hg+4Br-
0.21
169
Hg2Cl2+2e═2Hg+2Cl-
0.2681
170
2HgCl2+2e═Hg2Cl2+2Cl-
0.89
93
HClO+H++2e═Cl-+H2O
1.482
94
2HClO+2H++2e═Cl2+2H2O
1.611
95
ClO2-+2H2O+4e═Cl-+4OH-
0.76
96
2ClO3-+12H++10e═Cl2+6H2O
1.47
97
ClO3-+6H++6e═Cl-+3H2O
1.451
98
ClO3-+3H2O+6e═Cl-+6OH-
-0.67
177
Hg2(SCN)2+2e═2Hg+2SCN-
0.22
178
Hg2SO4+2e═2Hg+SO42-
0.613
179
Ho2++2e═Ho
-2.1
180
Ho3++3e═Ho
-2.33
181
I2+2e═2I-
0.5355
182
I3-+2e═3I-
0.536
183
2IBr+2e═I2+2Br-
0.234
35
HAsO2+3H++3e═As+2H2O
0.248
36
AsO2-+2H2O+3e═As+4OH-
-0.68
37
H3AsO4+2H++2e═HAsO2+2H2O
0.560
38
AsO43-+2H2O+2e═AsO2-+4OH-
-0.71
39
AsS2-+3e═As+2S2-
-0.75
40
AsS43-+2e═AsS2-+2S2-
1.02
184
ICN+2e═I-+CN-
0.30
185
2HIO+2H++2e═I2+2H2O
1.439
186
HIO+H++2e═I-+H2O
0.987
187
IO-+H2O+2e═I-+2OH-
0.485
188
2IO3-+12H++10e═I2+6H2O
1.195
189
IO3-+6H++6e═I-+3H2O
0.761
68
BrO3-+6H++6e═Br-+3H2O
1.423
69
BrO3-+3H2O+6e═Br-+6OH-
0.61
70
2BrO3-+12H++10e═Br2+6H2O
1.482
71
HBrO+H++2e═Br-+H2O
1.331
72
2HBrO+2H++2e═Br2(水溶液,aq)+2H2O
1.574
0.0895
22
Ag2SeO4+2e═2Ag+SeO42-
0.363
23
Ag2SO4+2e═2Ag+SO42-
0.654
24
Ag2WO4+2e═2Ag+WO42-
0.466
25
Al3+3e═Al
-1.6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