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解吸塔的详细设计计算(做CO2吸收塔和解吸塔的同学不用愁了)

合集下载

6.3吸收(或解析)塔的计算解析

6.3吸收(或解析)塔的计算解析

x
h0 H OL NOL
G dy H G , NG kya y y i ya
b L dx H L , NL kx a x x xa i
yb
h0 H G NG
h0 H L N L
x
填料层高度 传质单元高度 传质单元数
(1) 传质单元数
G,yb
L,xb
逆流操作的塔
N A K y y y K x x x



dh

气相:Gdy N A adh
Gdy K y a y y dh
G b dy h0 y y K ya y a
y
N A K y y y





h0
G dy dh K a y y y 0 ya
GBY- 气 相 中A 的 量 L S X- 液 相 中A 的 量
Lb,xb
2、操作线方程
由前式知,如用y、x浓度表示,操作线方程为:
对塔顶到任一截面作物料衡算:
G y La xa Ga ya Lx
y G y La xa L x a a G G
Ga,ya La,xa
操作线上任意一点代表塔内某一截面上的气、液 相组成的大小。 如用Y、X浓度表示,则操作线方程为:
L,xa
1. 吸收过程基本方程式
对高度dh微元段: 气相:Gdy N A adh
y+dy x+dx
液相:Ldx N Aadh
a-单位体积填料层的有效传质面积,m2/m3 adh-单位体积填料层提供的有效传质体积 G、L-气体、液体的摩尔流率,kmol/m2.s NA-组分A的传质速率,kmol/m2.s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性能和特点,练习并掌握填料塔操作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数据的处理分析,加深对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基本理论的理解,加深对填料塔传质性能理论的理解。

2.掌握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练习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二、实验内容1. 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确定在一定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2. 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在液泛速度下,取两个相差较大的气相流量,分别测量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和回收率)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吸收总系数)。

3. 进行纯水吸收二氧化碳、空气解吸水中二氧化碳的操作练习,同时测定填料塔液侧传质膜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三、实验原理: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

压强降与气、液流量均有关,不同液体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P ∆与气速u 的关系如图一所示:图一 填料层的P ∆~u 关系当液体喷淋量00=L 时,干填料的P ∆~u 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

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P ∆~u 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

这两个转折点将P ∆~u 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既恒持液量区、载液区及液泛区。

传质性能: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可获取吸收系数。

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1.二氧化碳吸收-解吸实验根据双膜模型的基本假设,气侧和液侧的吸收质A 的传质速率方程可分别表达为 气膜 )(Ai A g A p p A k G -= (1) 液膜 )(A Ai l A C C A k G -= (2) 式中:A G —A 组分的传质速率,1-⋅s kmoI ;A —两相接触面积,m 2;A P —气侧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Ai P —相界面上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 C —液侧A 组分的平均浓度,3-⋅m kmolAi C —相界面上A 组分的浓度3-⋅m kmolg k —以分压表达推动力的气侧传质膜系数,112---⋅⋅⋅Pa s m kmol ; l k —以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推动力的液侧传质膜系数,1-⋅s m 。

吸收解吸塔地详细设计和ASPEN塔设计

吸收解吸塔地详细设计和ASPEN塔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工作部门:一、课程设计题目填料吸收塔的设计二、工艺条件1.煤气中含苯 2%(摩尔分数),煤气分子量为 19;2.生产能力:每小时处理含苯煤气2000m³,连续操作;3.吸收塔底溶液含苯≥0.15%(质量分数);4.吸收回收率≥95%;5.吸收剂为洗油:分子量 260,相对密度 0.8;6.吸收操作条件为:1atm、27℃;解吸操作条件为:1atm、120℃;7.冷却水进口温度<25℃,出口温度≤50℃。

8.吸收塔汽-液平衡 y* = 0.125x;解吸塔汽-液平衡为 y* = 3.16x;9.解吸气流为过热水蒸气,经解吸后的液体直接用作吸收剂,正常操作下不再补充新鲜吸收剂过程中热效应忽略不计;10.年工作日及填料类型:自选。

三、课程设计内容1.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说明;2.工艺计算;3.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1)塔径的确定;(2)填料层高度计算;(3)总塔高、总压降及接管尺寸的确定。

4.辅助设备选型与计算。

四、进度安排1.课程设计准备阶段:收集查阅资料,并借阅相关工程设计用书;2.设计分析讨论阶段:确定设计思路,正确选用设计参数,树立工程观点,小组分工协作,较好完成设计任务;3.计算设计阶段:完成物料衡算、流体力学性能验算及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4.课程设计说明书编写阶段:整理文字资料计计算数据,用简洁的文字和适当的图表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及设计成果。

五、基本要求1.格式规范,文字排版正确;2.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需包含:物料衡算,能量衡量,工艺参数的选定,设备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3.工艺流程图:以 3 号图纸用单线图的形式绘制,标出主体设备与辅助设备的物料方向,物流量、能流量,主要测量点;4.填料塔工艺条件图:以 2 号图纸绘制,图面应包括设备的主要工艺尺寸,技术特性表和接管表;5.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上交完整的设计说明书一份。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性能和特点,练习并掌握填料塔操作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数据的处理分析,加深对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基本理论的理解,加深对填料塔传质性能理论的理解。

2.掌握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练习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二、实验内容1. 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确定在一定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2. 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在液泛速度下,取两个相差较大的气相流量,分别测量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和回收率)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吸收总系数)。

3. 进行纯水吸收二氧化碳、空气解吸水中二氧化碳的操作练习,同时测定填料塔液侧传质膜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三、实验原理: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

压强降与气、液流量均有关,不同液体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P ∆与气速u 的关系如图一所示:图一 填料层的P ∆~u 关系当液体喷淋量00=L 时,干填料的P ∆~u 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

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P ∆~u 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

这两个转折点将P ∆~u 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既恒持液量区、载液区及液泛区。

传质性能: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可获取吸收系数。

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1.二氧化碳吸收-解吸实验根据双膜模型的基本假设,气侧和液侧的吸收质A 的传质速率方程可分别表达为 气膜 )(Ai A g A p p A k G -= (1) 液膜 )(A Ai l A C C A k G -= (2) 式中:A G —A 组分的传质速率,1-⋅s kmoI ;A —两相接触面积,m 2;A P —气侧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Ai P —相界面上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 C —液侧A 组分的平均浓度,3-⋅m kmolAi C —相界面上A 组分的浓度3-⋅m kmolg k —以分压表达推动力的气侧传质膜系数,112---⋅⋅⋅Pa s m kmol ; l k —以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推动力的液侧传质膜系数,1-⋅s m 。

(完整版)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doc

(完整版)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doc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性能和特点,练习并掌握填料塔操作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数据的处理分析,加深对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基本理论的理解,加深对填料塔传质性能理论的理解。

2.掌握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练习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二、实验内容1.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确定在一定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2.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在液泛速度下,取两个相差较大的气相流量,分别测量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和回收率)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吸收总系数)。

3.进行纯水吸收二氧化碳、空气解吸水中二氧化碳的操作练习,同时测定填料塔液侧传质膜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三、实验原理: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

压强降与气、液流量均有关,不同液体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 P 与气速u的关系如图一所示:L 3> L 2> L 1aPk,P32L 0 = 01u , m/s图一填料层的P ~u关系当液体喷淋量 L00 时,干填料的P ~u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

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P ~u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

这两个转折点将P ~u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既恒持液量区、载液区及液泛区。

传质性能: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可获取吸收系数。

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1.二氧化碳吸收 - 解吸实验根据双膜模型的基本假设,气侧和液侧的吸收质 A 的传质速率方程可分别表达为气膜G A k g A( p A p Ai ) ( 1)液膜G A k l A(C Ai C A ) (2)式中: G A—A组分的传质速率, kmoI s 1;2A —两相接触面积, m;P A—气侧A组分的平均分压,Pa;P Ai—相界面上A组分的平均分压,Pa;C A—液侧A组分的平均浓度, kmol m 3C Ai—相界面上A组分的浓度kmol m 3k g—以分压表达推动力的气侧传质膜系数,kmol m 2s 1Pa 1;k l—以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推动力的液侧传质膜系数,m s 1。

第9章第三节 吸收塔的计算

第9章第三节 吸收塔的计算

L xb?
1
0
操作型定性分析举例
10
(1)吸收剂入塔浓度变大
解法一:快速分析

xa变大时,传质推动力变小,不利于吸收, ya 变大
工 原
解法二:作图+排除法
理 -
a.假设 ya 不变
Y
yb
B
- 2
L/G不变 yb 不变、xa变大

E
0
作图知,NOG
1 0
Kya 不变, HOG
G K ya
不变。
与h0不变矛盾
七、解吸(脱吸)
30
当 A 1时,
NT NOG
1
NT NOG
化 工 原

A
1
时,
(A 1) (Aln A)
ln
1 A1
1
NT NOG
理 -
七、解吸(脱吸)
- 2
解吸过程:溶质从吸收液中分离出的操作
0 解吸目的:获得所需较纯的溶质;
1
溶剂再生循环使用。
0 解吸条件:pA pA*或 y y* 或 x x* 或cA cA*
1 1 S
ln1
S
yb ya
m xa m xa
S
2
0 1
1
1 0.67
ln1
0.67
0.02 0.36 0.0002 0.0002 0.36 0.0002
0.67
11.98
0
设计型举例
7
or yb ya L xb xa G
xb
化 工 原 理 -
yb yb mxb ya ya mxa
工 原
解法二:作图+排除法
Y

(完整版)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二氧化碳吸收塔

(完整版)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二氧化碳吸收塔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题目水吸收二氧化碳吸收塔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安全工程学生姓名学号年级指导教师曹丽淑二〇一六年七月五日目录题目及数据 (3)流程图 (3)流程和方案的选择说明与论证 (4)吸收塔主要尺寸的计算 (6)附属设备的选型或计算 (14)设计评价 (18)设计结果概览 (19)参考文献 (20)题目及数据1.题目:设计水吸收半水煤气体混合物中的二氧化碳的填料吸收塔。

2.数据:(一)气体混合物1)组成(V%):CO2 11%,H2 65.6%,N2 21%,CH4 0.5%,CO 3%,O2 0.1% 2)气体组成:3800Nm3/h3)温度:30℃4)压力:1800KN/m2(二)气体出口要求(V%):CO2 0.62%(三)吸收剂:水流程图水吸收CO工艺流程图21-吸收塔;2-富液泵;3-贫液泵;4-解吸塔流程和方案的选择说明与论证1.塔设备:填料塔。

2.吸收剂:水。

3.装置流程的确定:对于单塔,气体和液体接触的吸收流程有逆流和并流两种方式。

在逆流操作下,两相传质平均推动力最大,可以减少设备尺寸,提高吸收率和吸收剂使用效率,因此逆流优于并流。

因此,本设计采用逆流。

4. 填料的选择:填料是填料塔的核心构件,它提供了塔内气-液两相接触而进行传质或传热的表面,与塔的结构一起决定了填料塔的性能。

现代填料大体可分为实体填料和网体填料两大类,而按照装填方式可分为乱堆填料盒规整填料。

对塔内填料的一般要求是: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空隙率,较低的压降,较高的传质效率;操作弹性大,还要考虑经济合理。

1)散装填料散装填料是一个个具有一定集合形状和尺寸的颗粒体一般以随机的方式堆积在塔内的,又称为乱堆填料和颗粒填料。

散装填料根据结构特点不同,又可分为环形填料、鞍形填料、和环鞍的填料等。

以下是典型的散装填料:a.拉西环填料:拉西环填料是最早提出的工业填料,其结构为外径与高度相等的圆环,可用陶瓷、塑料、金属等材质制成。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2.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与步骤 (1) 吸收剂的选择及用量的计算; (2) 设备类型的选择;
(3) 塔径计算;
(4) 填料层高度或塔板数的计算; (5) 确定塔的高度; (6) 塔的流体力学计算及校核; (7) 塔的附件设计。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3.校核计算的主要内容与步骤 (1) 吸收率的计算 (2) 吸收剂用量、组成及操作温度对吸收塔的影响
V, Yb
L, Xb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3.操作线方程与操作线
在任一截面与 L( X X a )
Y L L X Ya X a V V
V, Ya
V, Y
L, X V, Yb
操作线方程
L, Xb
例题: 在20℃,1atm下,用清水分离氨-空气的混合气体,混 合气体中氨的分压为1330Pa,经吸收后氨的分压降为 7Pa, 混合气体的处理量为 1020kg/h ,操作条件下平衡关系为 Ye=0.755X 。若适宜的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 2 倍,求所 需吸收剂用量及离塔氨水的浓度。
V, ya 吸 收 塔 V, yb xb=? xa , L=?
V, Ya
V, Yb
L, Xb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2.吸收率的定义:
混合气中溶质A被吸收的量占总量的百分率,称 为溶质的吸收率或回收率,以φ表示,即:
L, Xa
Yb Ya Ya A 1 Yb Yb
V, Ya
Ya Yb (1 A )
已知进料中A的组成为50%(mol%),要 求气体吸收率为90%,则塔顶尾气中A的组成: A:9% B:7% C: 5% D:3%
由物平可知通过该微元层物质的传递量为:

化工原理吸收塔的计算

化工原理吸收塔的计算

填料层高度=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
(1)传质单元数(以NOG为例)
•定义:NOG
Y1 dY Y2 Y Y *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NOG

Y1 dY Y2 Y Y *

Y1 Y2 (Y Y *)m
气相组成变化 平均传质推动力
• 传质单元数的意义:
反映了取得一定吸收效果的难易程度。
当所要求的(Y1-Y2)为一定值时,平均吸收推动力(YY*)m越大,NOG就越小,所需的填料层高度就越小。
(2)传质单元高度
•定义:
H OG

G Kya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传质单元高度的意义:
完成一个传质单元分离效果所需的填料层高度,
反映了吸收设备效能的高低。
•传质单元高度影响因素:
填料性能、流动状况
四、吸收塔的操作计算 1.吸收过程的强化
Y1
Y*1
Y2
T △Y2
Y*2
O X2
B △Y1
X1
吸收推动力 NA 吸收阻力
目标:提高吸收过程的推动力; 降低吸收过程的阻力。
从L、G、m、X2、Y1、Y2着手。
其它因素: 1)降低吸收剂入口温度; 2)提高吸收的压力; 3)提高流体流动的湍动程度; 4)改善填料的性能。
Y1 dY Y2 Y
NOG

Y1 Y1
Y2 Y2
ln
Y1 Y2
X1
NOG

Y1 Y2 Ym
Ym (Y1 Y2)/ ln Y1 / Y2
注意: •平均推动力法适用于平衡线为直线,逆流、并流 吸收皆可。 •平衡线与操作线平行时,
Ym Y1 Y2 X m X1 X 2

吸收塔的相关设计计算

吸收塔的相关设计计算

烟气脱硫工艺主要设备吸收塔设计和选型(2) 喷淋塔吸收区高度设计(二)对于喷淋塔,液气比范围在8L/m 3-25 L/m 3之间[5],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可知液气比选择12.2 L/m 3是最佳的数值。

逆流式吸收塔的烟气速度一般在2.5-5m/s 范围内[5][6],本设计方案选择烟气速度为3.5m/s 。

湿法脱硫反应是在气体、液体、固体三相中进行的,反应条件比较理想,在脱硫效率为90%以上时(本设计反案尾5%),钠硫比(Na/S)一般略微大于1,本次选择的钠硫比(Na/S)为1.02。

(3)喷淋塔吸收区高度的计算含有二氧化硫的烟气通过喷淋塔将此过程中塔内总的二氧化硫吸收量平均到吸收区高度内的塔内容积中,即为吸收塔的平均容积负荷――平均容积吸收率,以ζ表示。

首先给出定义,喷淋塔内总的二氧化硫吸收量除于吸收容积,得到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的二氧化硫吸收量ζ=hC K V Q η0= (3) 其中 C 为标准状态下进口烟气的质量浓度,kg/m 3η为给定的二氧化硫吸收率,%;本设计方案为95% h 为吸收塔内吸收区高度,mK 0为常数,其数值取决于烟气流速u(m/s)和操作温度(℃) ;K 0=3600u ×273/(273+t) 按照排放标准,要求脱硫效率至少95%。

二氧化硫质量浓度应该低于580mg/m 3(标状态)ζ的单位换算成kg/( m 2.s),可以写成 ζ=3600×h y u t /*273273*4.22641η+ (7) 在喷淋塔操作温度10050752C ︒+=下、烟气流速为 u=3.5m/s 、脱硫效率η=0.95 前面已经求得原来烟气二氧化硫SO 2质量浓度为 a (mg/3m )且 a=0.650×103mg/m 3而原来烟气的流量(200C ︒时)为标况20×103(m 3/h) (设为V a )换算成工况25360m3/h 时已经求得 V a =2×103 m 3/h=5.6 m 3/s故在标准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每立方米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质量为2SO m =5.6×650mg/m 3=3640mg=3.64gV 2SO = 3.6422.4 L/mol 64/g g mol ⨯=1.3L/s=0.0013 m 3/s 则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标准状况下,体积分数和摩尔分数比值相等 故 y 1=0.0013100%0.023%5.6⨯= 又 烟气流速u=3.5m/s, y 1=0.023%,C t ︒==75,95.0η总结已经有的经验,容积吸收率范围在5.5-6.5 Kg/(m 3﹒s )之间[7],取ζ=6 kg/(m 3﹒s )代入(7)式可得 6=64273(3600 3.50.000230.95)/22.427375h ⨯⨯⨯⨯⨯+ 故吸收区高度h=6.17/6≈1.03m(4)喷淋塔除雾区高度(h 3)设计(含除雾器的计算和选型)吸收塔均应装备除雾器,在正常运行状态下除雾器出口烟气中的雾滴浓度应该不大于75mg/m 3 [9] 。

第九章 吸收塔设计计算

第九章 吸收塔设计计算

G dY dh
K ya Y Ye
dh G dX K xa X X e
h G Y1 dY
K ya Y2 Y Ye
.
h G X 1 dX K xa X2 X X e
h G Y1 dY Kya Y2 YYe
填料层高度h为 G
K ya

Y1
Y2
Y
dY
Y
e
两个量的乘积
总传质单元高度HOG 总传质单元数NOG hHOGNOG
消耗的纯吸收剂的量
.
2、操作线方程式的作用
1)说明塔内气液浓度变化情况, 2)通过与平衡线的对比,确定吸收推 动力,进行吸收速率计算 3)确定吸收剂的最小用量,从而确定吸 收剂的操作用量。
3、操作线与平衡线间的关系,要掌握以下
三个方面:
(1)在Y—X图上,吸收操作线必须处于平衡线之上 吸收是溶质由气相进入液相的过程。吸收能够进行必须要
►若吸收要求的气相浓度变化大,推动力有很 小,则气相总传质单元数就大,在填料塔中 要求的发生传质的单元个数就越多,填充塔 高度就越大
.
①当平衡线为直线时
► 对于低浓度气体的吸收,操作线为直线,在操作线范围内, 若平衡关系符合亨利定律,则平衡线也为直线
Y1 Y1 Ye1 Y2 Y2 Ye2
全塔的平均推动力=塔底和塔顶推动力
1)根据操作条件计算出关联图中横坐标
1
L G
G L
2
2)根据给定的填料查出对应的纵坐标值
v2f
g
G L
e0.2
3)将已知的φ Φ ρG ρL μe等值代入求出泛点速度值
4)选择实际操作流速v, v0.5~0.8vf
图中各符号的含义:

8.3 吸收或解吸塔计算

8.3 吸收或解吸塔计算

y1-y2=(y-y*)
总结
1 1 m K y k y kx
1 1 1 K x k x mk y
G G L mG K ya k ya kxa L
L L G L K x a k x a k y a mG
HOG H G SH L H OL H L AH G
B
y b
x b
P
y
x
N OG
yb y a yb ya , ym yb ym ln ya
N OL
xb xa x xa , xm b xb xm ln xa
(2)脱吸因素法
mG mG y y 1 ya mxa ) y ( L L 1 S y Sya mxa
y1 A A 1 y1 Amx0 Amx0 A2 A 1 y1 ( A2 A)mx0


y N 1 A N A N 1 A 1 y1 ( A N AN 1 A2 A)mx0


yN 1 AN AN 1 L A 1 y1 ( AN AN 1 L A2 A)mx0 A 1 A 1 y1 mx0 mx0 A 1 A 1 N 1 y1 mx2 AN 1 1 y N 1 mx0 A 1 ( A 1) y mx A 1 ( A 1) x0 2 2 y1 mx0 A 1
xb
xb x a G L min y 2 max y1
3.解吸塔高的计算
N OG
1 y1 mx2 ln 1 S S 1 S y2 mx2
ya
xa

吸收塔基础设计计算书.

吸收塔基础设计计算书.

吸收塔基础设计计算书1.设计基本参数:1吸收塔高度H=34.852吸收塔直径D=163基本风压:Wo=0.54恒总重量4.1石灰石浆液重量mL26000004.2吸收塔壳体重量3730004.3内部件重量4.3.1除雾器(包含在塔体内)重量4.3.2喷淋层(包含在塔体内)重量mmkn/㎡KGKG(提资)(提资)风速2/1600(地勘资料)(提资)(提资)恒总重量=3184008Kg5吸收塔周圈活荷载(容重)350kg/㎡16.000(长度)5m(圈)重量87920Kg6吸收塔顶雪荷载(容重)65kg/㎡重量13062.4Kg2.荷载力计算2.1风荷载计算计算公式:Wk=βzμsμz Wo(考虑B类场地)Wo=0.5kn/㎡基本风压:将吸收塔沿高度方向分成6份,各段高度分别为(m):5.811.617.423.22934.85由壳体每段高度查表(荷载规范7.2.1)得风荷载高度系数Uz分别为:(内插法)11.041.191.31.41.4920.718由UzWod=115.2和H/d=2.1,查规范7.3.1得风荷载体型系数Us=βz计算:计算公式:βz=ξνϕ1+μzz荷载规范7.4.2取结构基本自振周期根据荷载规范附录:E 1.2.175.91≤700H2/D0=T1=0.410.35+0.85x10-3*H2/D0=1.83(荷载规范表7.4.3)脉动影响系数V=0.5(荷载规范表7.4.4-3)ϕz查表F1.3振形系数分别为:0.0460.170.3380.5460.8131βz分别为:1.041.151.261.381.531.61Fi=D*5.8*βz*μs*μz *Wo各段作用于壳顶各段的风荷载P分别为(KN):34.7239.8349.9559.9571.4280.12∑=336.00注:基础高度1.8(基础高1.5+0.3)][h=19.236459.54M=kN.m2.2地震荷载计算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12.2.1由地质资料,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82g,设计地震第一组特征周期Tg(s)=0.45查表得αmax=0.082(地勘资料)取α1=αmax=0.082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力和罐底弯矩2.2.2(抗规5.2.1-1)计算公式FEK=α1Geq计算公式M=FEKhw故结构总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2682.98kN注:基础高度1.8(基础高1.5+0.3)][h=11.0029512.79056M=kN.m2.3烟气产生内压推力(提资)进烟道F=279kN基础高度1.8(基础高1.h=16.05mM=4478.0kN.m(提资)出烟道F=110kN基础高度1.8(基础高1.h=33.05mM=3635.5kN.m2.4浆液管产生内力C1(循环泵入口)F=540kN基础高度1.8(基础高1.h=3.60mM=1944.0kN.mC2(喷淋层)F=26kN基础高度1.8(基础高1.h=19.4,21.2,23mM=1794.0kN.m2.5基础参数9074.6G(自重)=17m1.6m=A(面积)=226.873W=0.0982d=482.4566=362.984V(体积)=3.各种工况下最不利桩作用23桩有浆液竖向荷载(N+G)/n=1817kN空塔竖向荷载(N+G)/n=687kN风荷载作用M*y/(yi^2)=140kN水平地震作用M*y/(yi^2)=459KN烟道烟气推力作用M*y/(yi^2)=127kN浆液管作用M*y/(yi^2)=58kN4.各种工况下基底应力4.1地震组合:===4.2风荷载组合:=====246118171173214218171492954687kNkN/m2kN/m2kNkN/m2kN/mkNkN/m2最大偏心压力最大轴心压力最小轴心压力最大偏心压力最大轴心压力最小轴心压力最大偏心压力最大轴心压力<>><>><>33752812.5无拉应力27002250无拉应力270022504.3空塔+风载:=4.4水平力:=4201343.0kN/m2kN最小轴心压力><无拉应力36802250160kNkN地勘报告,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水平承载力5.承台冲切演算5.1桩对承台的冲切冲切验算公式:Fl≤(0.7βhft+0.15σ其中βh=0.93ft=1.43×10KN/mσpc,m =0η=0.4+1.2/βs=0.4+1.2/2=1μm=6.40m (冲切破坏锥体周长)h0=1.4m故(0.7βhft+0.15σpc,m)ημmh0=2RaRh==pc,m)ημmh0 (混凝土规范7.7.1-1)(0.7×0.93×1.43×103 ) ×1×6.4×1.4=8341KN≥1811KN 可以。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4.计算依据
物系的物料衡算、相平衡关系和传质速率方程式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二、物料衡算与吸收操作线方程
1.全塔物料衡算
全塔物料衡算目的:计算吸收剂出口浓度。 对稳定吸收过程,全塔物料衡算为:
L, Xa
VYb LX a VYa LX b
下标“a”代表填料层上顶截面; 进塔惰性气体流量V和组成Yb由吸收 下标“b”代表塔内填料层下底截面。 任务规定的,进塔吸收剂温度和组成 Xa V —— 惰性气体B的摩尔流率kmol/s; 一般由工艺条件确定,吸收剂用量由设 计者给出,出塔气体组成 Ya则由任务给 L —— 吸收剂S的摩尔流率 kmol/s; 定或由给定的吸收率求出,由上式可求 Y —— 溶质A在气相中的摩尔比浓度; 算出吸收剂出口浓度Xb。 X —— 溶质A在液相中的摩尔比浓度。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2. 传质单元数与传质单元高度
对气相总传质系数和推动力:
Y V dY h K Y a Y Y Ye
b a
Yb dY V H OG NO G 若令 Ya Y Y KY a e HOG ——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NOG ——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2.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与步骤 (1) 吸收剂的选择及用量的计算; (2) 设备类型的选择;
(3) 塔径计算;
(4) 填料层高度或塔板数的计算; (5) 确定塔的高度; (6) 塔的流体力学计算及校核; (7) 塔的附件设计。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3.校核计算的主要内容与步骤 (1) 吸收率的计算 (2) 吸收剂用量、组成及操作温度对吸收塔的影响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V KY a HOL L K X a

吸收塔的相关设计计算

吸收塔的相关设计计算

烟气脱硫工艺主要设备吸收塔设计和选型(2) 喷淋塔吸收区高度设计(二)对于喷淋塔,液气比范围在8L/m 3-25 L/m 3之间[5],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可知液气比选择12.2 L/m 3是最佳的数值。

逆流式吸收塔的烟气速度一般在2.5-5m/s 范围内[5][6],本设计方案选择烟气速度为3.5m/s 。

湿法脱硫反应是在气体、液体、固体三相中进行的,反应条件比较理想,在脱硫效率为90%以上时(本设计反案尾5%),钠硫比(Na/S)一般略微大于1,本次选择的钠硫比(Na/S)为1.02。

(3)喷淋塔吸收区高度的计算含有二氧化硫的烟气通过喷淋塔将此过程中塔内总的二氧化硫吸收量平均到吸收区高度内的塔内容积中,即为吸收塔的平均容积负荷――平均容积吸收率,以ζ表示。

首先给出定义,喷淋塔内总的二氧化硫吸收量除于吸收容积,得到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的二氧化硫吸收量ζ=hC K V Q η0= (3) 其中 C 为标准状态下进口烟气的质量浓度,kg/m 3η为给定的二氧化硫吸收率,%;本设计方案为95% h 为吸收塔内吸收区高度,mK 0为常数,其数值取决于烟气流速u(m/s)和操作温度(℃) ;K 0=3600u ×273/(273+t)按照排放标准,要求脱硫效率至少95%。

二氧化硫质量浓度应该低于580mg/m 3(标状态)ζ的单位换算成kg/( m 2.s),可以写成ζ=3600×h y u t /*273273*4.22641η+ (7) 在喷淋塔操作温度10050752C ︒+=下、烟气流速为 u=3.5m/s 、脱硫效率η=0.95 前面已经求得原来烟气二氧化硫SO 2质量浓度为 a (mg/3m )且 a=0.650×103mg/m 3而原来烟气的流量(200C ︒时)为标况20×103(m 3/h) (设为V a )换算成工况25360m3/h 时已经求得 V a =2×103 m 3/h=5.6 m 3/s故在标准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每立方米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质量为2SO m =5.6×650mg/m 3=3640mg=3.64gV 2SO = 3.6422.4 L/mol 64/g g mol ⨯=1.3L/s=0.0013 m 3/s 则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标准状况下,体积分数和摩尔分数比值相等 故 y 1=0.0013100%0.023%5.6⨯= 又 烟气流速u=3.5m/s, y 1=0.023%,C t ︒==75,95.0η总结已经有的经验,容积吸收率范围在5.5-6.5 Kg/(m 3﹒s )之间[7],取ζ=6 kg/(m 3﹒s )代入(7)式可得6=64273(3600 3.50.000230.95)/22.427375h ⨯⨯⨯⨯⨯+故吸收区高度h=6.17/6≈1.03m(4)喷淋塔除雾区高度(h3)设计(含除雾器的计算和选型)吸收塔均应装备除雾器,在正常运行状态下除雾器出口烟气中的雾滴浓度应该不大于75mg/m3 [9]。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解读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解读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性能和特点,练习并掌握填料塔操作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数据的处理分析,加深对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基本理论的理解,加深对填料塔传质性能理论的理解。

2.掌握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练习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二、实验内容1. 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确定在一定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2. 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在液泛速度下,取两个相差较大的气相流量,分别测量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和回收率)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吸收总系数)。

3. 进行纯水吸收二氧化碳、空气解吸水中二氧化碳的操作练习,同时测定填料塔液侧传质膜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三、实验原理: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

压强降与气、液流量均有关,不同液体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P ∆与气速u 的关系如图一所示:图一 填料层的P ∆~u 关系当液体喷淋量00=L 时,干填料的P ∆~u 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

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P ∆~u 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

这两个转折点将P ∆~u 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既恒持液量区、载液区及液泛区。

传质性能: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可获取吸收系数。

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1.二氧化碳吸收-解吸实验根据双膜模型的基本假设,气侧和液侧的吸收质A 的传质速率方程可分别表达为 气膜 )(Ai A g A p p A k G -= (1) 液膜 )(A Ai l A C C A k G -= (2) 式中:A G —A 组分的传质速率,1-⋅s kmoI ;A —两相接触面积,m 2;A P —气侧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i P —相界面上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A C —液侧A 组分的平均浓度,3-⋅m kmol Ai C —相界面上A 组分的浓度3-⋅m kmolg k —以分压表达推动力的气侧传质膜系数,112---⋅⋅⋅Pa s m kmol ;l k —以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推动力的液侧传质膜系数,1-⋅s m 。

(完整版)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二氧化碳吸收塔

(完整版)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二氧化碳吸收塔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题目水吸收二氧化碳吸收塔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安全工程学生姓名学号年级指导教师曹丽淑二〇一六年七月五日目录题目及数据 (3)流程图 (3)流程和方案的选择说明与论证 (4)吸收塔主要尺寸的计算 (6)附属设备的选型或计算 (14)设计评价 (18)设计结果概览 (19)参考文献 (20)题目及数据1.题目:设计水吸收半水煤气体混合物中的二氧化碳的填料吸收塔。

2.数据:(一)气体混合物1)组成(V%):CO2 11%,H2 65.6%,N2 21%,CH4 0.5%,CO 3%,O2 0.1% 2)气体组成:3800Nm3/h3)温度:30℃4)压力:1800KN/m2(二)气体出口要求(V%):CO2 0.62%(三)吸收剂:水流程图水吸收CO工艺流程图21-吸收塔;2-富液泵;3-贫液泵;4-解吸塔流程和方案的选择说明与论证1.塔设备:填料塔。

2.吸收剂:水。

3.装置流程的确定:对于单塔,气体和液体接触的吸收流程有逆流和并流两种方式。

在逆流操作下,两相传质平均推动力最大,可以减少设备尺寸,提高吸收率和吸收剂使用效率,因此逆流优于并流。

因此,本设计采用逆流。

4. 填料的选择:填料是填料塔的核心构件,它提供了塔内气-液两相接触而进行传质或传热的表面,与塔的结构一起决定了填料塔的性能。

现代填料大体可分为实体填料和网体填料两大类,而按照装填方式可分为乱堆填料盒规整填料。

对塔内填料的一般要求是: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空隙率,较低的压降,较高的传质效率;操作弹性大,还要考虑经济合理。

1)散装填料散装填料是一个个具有一定集合形状和尺寸的颗粒体一般以随机的方式堆积在塔内的,又称为乱堆填料和颗粒填料。

散装填料根据结构特点不同,又可分为环形填料、鞍形填料、和环鞍的填料等。

以下是典型的散装填料:a.拉西环填料:拉西环填料是最早提出的工业填料,其结构为外径与高度相等的圆环,可用陶瓷、塑料、金属等材质制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1-


课程设计的目的及要求……………………………………………… 1 课程设计方案的介绍………………………………………………… 2 吸收塔的基础数据的计算…………………………………………… 3 吸收塔的工艺计算…………………………………………………… 4 吸收塔的主体设备的设计……………………………………………10 吸收塔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10 解吸塔的基础数据的计算……………………………………………11 解吸塔的工艺计算……………………………………………………12 解吸塔的主体设备的设计……………………………………………17 解吸塔辅助设备计算及选型…………………………………………17 吸收塔与解吸塔设计一览表…………………………………………18 设计评述………………………………………………………………19 参考文献………………………………………………………………20
-1-
1 设计方案的介绍
本设计为填料吸收塔,设计中说明吸收剂为洗油,被吸收的气体是含苯的 煤气,且混合气中含苯的摩尔分数为 0.02.除了吸收塔以外,还需其他的辅助设 备构成完整的吸收-脱吸塔。气液采用逆流流动,吸收剂循环再用,所设计的流 程图如 A3 图纸上的图所示。图中左侧为 吸收部分, 混合气由塔底进入吸收塔,其中混合气中的苯被由塔顶淋下的洗油吸 收后,由塔顶送出(风机在图中未画出来) 。富液从富油贮罐由离心泵(J0102)送 往右侧的脱吸部分。 脱吸常用的方法是溶液升温以减小气体溶质的溶解度。故用 换热器使送去的富油和脱吸的贫油相互换热。 换热而升温的富油进入脱吸塔的顶 部,塔底通入过热蒸汽,将富油中的苯逐出,并带出塔顶,一道进入冷凝器,冷 凝后的水和苯在贮罐(F0102)中出现分层现象,然后将其分别引出。回收后的 苯进一步加工。由塔顶到塔底的洗油的含苯量已脱的很低,从脱吸贮罐(F0103) 用离心泵(J0101)打出,经过换热器、冷凝器再进入吸收塔的顶部做吸收用,完成 一个循环。
3 吸收塔的工艺计算
工艺计算包括塔径的计算,填料层高度的计算,总高度的计算和流体力学参 数计算。
3.1 塔径计算
取 P=101.325Kpa
ρ
G
=
PM 101.325 × 10 3 × 20.18 = = 0.8198kg / m 3 RT 8.314 × (27 + 273)
液相密度可以近似取为: ρ L = ρ 洗油 = 0.8 × 10 3 kg / m 3 液体黏度为: η L = 1.2 × 10 −3 pa ⋅ s = 1.2mpa ⋅ s
2.2 液气比的计算:
q nL q nG Y1 − Y2 2.04 × 10 −2 − 1.02 × 10 −3 = = 0.123 =Y 2.04 × 10 − 2 1 −3 min − X2 − 6.04 × 10 m 0.125 × 1.5 × q nG = 0.123 × 1.5 × 81.25 = 14.99kmol / h min
-2-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环节, 是理论联系实 际的桥梁。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学会如何运用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 规律以及常用设备的机构和性能等知识去解决工程上的实际问题, 同时还能使我 们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提高我们一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1 熟悉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有关证据·正确选用公式; 1.2 在兼顾技术上的先进性,可行性,经济上合理性的前提下,综合分析设 计任务要求,确定化工工艺流程,进行设备选型,并提出保证过程正常,安全运 行所需的检测和计量参数,同时还要考虑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1.3 正确掌握过程计算以及工艺设备的设计计算方法; 1.4 用精炼的语言,简洁的文字,清晰的图表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计算结 果。 二、设计要求 1.工艺条件与数据 (1)煤气中含苯 2%(摩尔分数) ,煤气分子量为 19; (2)吸收塔顶溶液含苯>0.15%( 质量分数) ; (3)吸收塔汽·液平衡 y=0.125x;解吸塔汽·液平衡 y=3.16x; (4)吸收回收率≥95%; (5)吸收剂为洗油,分子量 260,相对密度 0.8; (6)生产能力为每小时处理含苯煤气 2000m³; (7)冷却水进口温度≤25℃,出口温度≤50℃。 2.操作条件 (1)吸收操作为 1atm,27℃,吸收操作为 1atm,120℃; (2)连续操作; (3)解吸气流为过热水蒸气; (4)经解析后的液体直接用作吸收剂,正常操作下不再补充新鲜吸收剂; (5) 过程中热效应忽略不计。
uf =
u f = 2.507 m / s 取u = 0.7u f = 0.7 × 2.507 = 1.7549m / s q vs = D= q mG 1639.625 = = 0.5556m 3 / s ρG 0.8198 × 3600
4qVS 4 × 0.5556 = = 0.635m πu 3.14 × 1.7549 圆整的取 D=650mm. 650 2 3.14 × ( ) 2 πd 1000 S= = = 0.3317 m 2 4 4 实际气速:u = q vs 0.5556 = = 1.675m / s 650 2 π 2 3.14 d × ( ) 4 4 1000 u 1.675 泛点率校正: = 0.6681 = 66.81 0 (在50 0 ~ 80 0 的范围内) 0 0 0 uf 2.507
填料规格校核 D d = 650 38 = 17.11 > 15(满足径比条件)
喷淋量的校核: 吸收剂的喷淋密度 U=L/S U= 由公式(3—3)可得: U= q vL 4.875 = = 14.69m 3 /(m 2 ⋅ h) S 0.3317
-5-
(3—2) (3—3)
qvL S
润湿率:
LW min = U / a t 14.69 = 0.095m 3 /(m ⋅ h) 155
-4-
利用
贝恩-霍根公式计算泛点气速可得: lg( u2 f g × q mL 1 ρG 1 a ρ G 0.2 4 × η ) = A − 1 . 75 × ( ) ( )8 L 3 ρL q mG ρL a q mL 1 ρG 1 a ρ G 0.2 4 × η = A − × ) 1 . 75 ( ) ( )8 L 3 ρL q mG ρL a
-2-
2 吸收塔基础数据的计算
基础数据的计算包括吸收剂用量的计算及最小液气比的计算。
2.1 吸收剂用量:
吸收剂用量可以根据过程的物料衡算, 依据混合气的组成情况可知吸收塔的 进出口气相组成如下: Y1 = y1 0.02 = = 2.04 × 10 − 2 kmol(苯)/kmol(煤气) 1 − y1 1 − 0.02 Y2 Y1
* = x2
y 2 1.019 × 10 −3 = = 8.15 × 10 −3 m 0.125
吸收剂入口浓度应低于 8.15 × 10 −3 ,其值的确定应同时考虑其吸收和解吸操 作,兼顾两者,经优化计算后方能确定,这里取: x 2 = 6.00 × 10 −3 X2 = x2 6.00 × 10 −3 = = 6.04 × 10 −3 kmol (苯) / kmol (洗油) −3 1 − x 2 1 − 6.00 × 10
三、课程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说明; 2.工艺计算; 3.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 (1)塔径的确定; (2)填料层高度计算; (3)总塔高、总压降及接管尺寸的确定。 4.辅助设备选型与计算。
四、进度安排
1.课程设计准备阶段:收集查阅资料,并借阅相关工程设计用书; 2.设计分析讨论阶段:确定设计思路,正确选用设计参数,树立工程观点,小组分工 协作,较好完成设计任务; 3.计算设计阶段:完成物料衡算、流体力学性能验算及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 4. 课程设计说明书编写阶段:整理文字资料计计算数据,用简洁的文字和适当的图表 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及设计成果。
1 1
(3—1)
由公式(3—1)可得: lg( u2 f g ×
3897.4 4 0.8198 8 = 0.0942 − 1.75 × ( ) ( ) = −0.8249 16390625 800 a=155 ε = 0.89 u2 f g × a ρ G 0.2 × η L = 10 −0.8249 3 ρL a 0.1497 × g × ε 3 × ρ L = 0.2 a × ρ G ×η L 0.1497 × 9.81 × 0.89 3 × 800 155 × 0.8198 × 1.2 0.2
η =1 −
∴ Y2 = (1 − η )Y1 = (1 − 95%) × 2.04 × 10 −2 = 1.02 × 10 −3 kmol(苯)/kmol(煤气) y2 = Y2 1.02 × 10 −3 = = 1.019 × 10 −3 −3 1 + Y2 1 + 1.02 × 10
0.15% 78 x1 = = 4.98 × 10 −3 0.15% 1 − 0.15% + 78 260 吸收塔液相进口的组成应低于其平衡浓度, 该系统的相平衡关系可以表示为 y ∗ = 0.125 x 于是可得吸收塔进口液相的平衡浓度为:
取实际液气比为最小液气比的 1.5 倍,则可以得到吸收剂用量为: q nL q nL = q nG
q mL = q nL × M 洗油 = 14.99 × 260 = 3897.4kg / h = 3.897t / h q rL = q mL 3897.4 = = 4.872m 3 / h = 1.35 × 10 −3 m 3 / s ρ洗 800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一、课程设计题目 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二、工艺条件
专业班级: 工作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