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复习题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1)强调为民族、为整体、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强调“推己及人”和人际和谐。

(3)重视人伦关系,提倡人伦价值。

(4)追求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

(5)强调修养践履,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2、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

(1)在道德价值导向上,维护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

(2)在道德价值目标的实现上,强调个体服从整体;

(3)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

(4)在道德价值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

(5)在道德情感上,缺乏强烈的宗教情感。

3、学习中国传统道德的态度和方法

中国的传统道德并非完美无缺,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经过选择而吸取的道德遗产,根据当前历史进步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根据千百年来人们在思想中所认同的人际关系的一些准则和规范,根据社会主义社会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予以加工和改造,从而抛弃其封建的,落后的、消极的方面,吸收其反映人民利益的、科学的、积极的方面。具体的讲,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我们应采取的基本态度是: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

第一,批判继承是一个总的原则,说明我们的继承是有批判、有选择、有目的的,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和无产阶级的利益来进行的。

第二,弃糟取精是继承传统文化

遗产、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

要要求。

第三,综合创新是强调在汲取中

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时,还要

注意汲取全人类一切优秀的道德成

果,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作为自己的

伦理道德的食粮和原料,并在此基础

上进行新的创造。

第四,古为今用要批判地继承中

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以适应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从而

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能够发挥积极的

作用。

4、简要说明宋代朱熹对儒家

伦理思想发展的贡献

(1)他承继了程颐、程颢之理

学,以弘扬儒家伦理为核心,整合了

儒道佛三家伦理思想,完善和创立了

理学体系;

(2)他把“三纲五常”视为天

理,主张修德之实在于“去人欲,存

天理”;

(3)他兴书院、授理学,以理

学化了的“四书”为教本,培养治国

治世之才;

(4)他为白鹿书院订立的学规

与教规,影响后世教育700多年。他

提出了“五教”与“四要”的教育思

想,这是一种创造。

所谓“五教”,即父子有亲,君

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

所谓“四要”,即为学、修身、

处事、接物之要。

为学之要:“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5、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先秦—

辛亥革命)

6、“名教”(概念):儒者应名

设教谓之“名教”,“名教”是指儒

者提倡的以官长君臣之义为主来正

名定分的礼教。

7、“玄学”(概念):“玄学”

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

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学

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形而上

学,“形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

来的意思,玄学也是对一些抽象内容

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后来玄学的内涵被不断扩充,不断被

后世方术家所充实。产生了包括山

(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医、

命、卜、相在内的五种体系。

8、孔子的人品与性格特点

第一、积极进取的精神。第二、

中庸的风格。第三、求实的态度第四、

淡泊功利。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就

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

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

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1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雍

也》,意思是:仁是什么呢?自己想

站得住,同时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

想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

行得通。

1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

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思是: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

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

德,容载万物。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

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如何来看待不同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人和人的想法也不会完全一样。正是这些不同的事物或想法相互碰撞,相互切磋,从而才能产生出新的灵感,新的火花,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不断的向前迈进,向前发展……

13、中庸(概念):中庸作为一种思想态度思想方法与处世原则,是孔子所推崇的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含义是“执两用中”,即中庸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最佳状态。

14、志道(概念):立志就是“志道”,即要树立远大的道德理想目标,这个理想目标就是“志道”。

15、礼让(概念):礼让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既重要而又广为人的规范,是要求人们在各种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中要有恭敬,谦让的精神和行为,以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顺畅。

16、“君子不器”(概念):君子学习不是为了成什么器,而是为了完善自己。

17、“忠恕”(概念):所谓“忠”即是尽己,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就他人。所谓“恕”,则是原谅,宽囿他人。

18、内圣外王(概念):由道家

提出后来成为儒家的人生理想,“内

圣”指塑造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境

界,“外王”即在人生过程中充分展

示善良本性,达到至善。

19、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了

具有完整体系的政治理论“仁政”学

说。孟子的这一思想涉及到政治、经

济、军事、教育等多方面,他提倡“王

道”、“仁政”,其出发点和目的在于

“王天下”、“得天下”:第一,人人

有田宅;第二,争取民心;第三,

尊贤重士;第四,施行教化。第五,

性善论。

20、孟子的“大丈夫”的理想

人格

孟子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

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首先,“大丈夫”要有

高尚的气节,决不无原则地服从,应

立足于仁义礼智,只向真理和正义低

头;其次,“大丈夫”还要有崇高的

精神境界“浩然之气”。孟子同孔子

一样,其施教的目的在于培养“治人”

的“君子”。他在“性善论”的基础

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大丈

夫”的方法与内容,主要的可概括为

以下几点:(1)持志养气。人的精神

境界是靠“养”出来的,是靠一件件

平常的善言善行积累起来的。(2)存

心养性。孟子认为,要真正做到寡欲,

就必须发挥人的“大体”即理性思维

的作用。(3)动心忍性。孟子在道德

教育方面非常重视磨炼意志。孟子认

为,一个“大丈夫”应当经过磨炼具

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为了道义,

为了信仰,在必要的时候应当能“舍

生取义”。(4)反求诸己。在人与人

的关系方面,孟子认为凡事须严于律

己,时时反思,对任何得不到预期效

果的行为,都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

因。(5)知耻改过。孟子知耻才能改

过迁善。知耻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改

过迁善则是知耻的外在表现。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字

是动词‘赡养’、‘孝敬’的意思,

第二及第三个‘老’字是名词‘老

人’、‘长辈’的意思;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

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及第三

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

辈’的意思;两句中的‘及’都有

‘推己及人’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

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

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

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

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孟子在描述

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

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

的。

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

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

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

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

就叫做有骨气。

23、荀子的人性论观点

(1)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

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

点。

(2)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

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表现为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

“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

欲、有好声色焉”。

(3)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

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

善者伪也”。“善”是后天环境和教

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