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水量计算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设计流量公式Q S=qΨF 式中Q S———⾬⽔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强度,(L /s?ha) Ψ———径流系数F———汇⽔⾯积(ha公顷)其中⼀、暴⾬强度公式为:q=3245.114(1+0.2561lgP) (t+17.172)0.654式中t———降⾬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设计降⾬历时t=t1+mt2,式中t——设计降⾬历时(min)t1——地⾯集⽔时间(min)t2——⾬⽔在管渠内流⾏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t1的确定:地⾯集⽔时间t1受⽔区⾯积⼤⼩、地形陡缓、屋顶及地⾯的排⽔⽅式、⼟壤的⼲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中,要准确地计算t1值是⽐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t1=5~15min。
在设计⼯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或铺装场地较多及⾬⽔⼝分布较密的地区,t1=5~8min;⽽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区⾯积较⼤,⾬⽔⼝分布较疏的地区,t1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地区的排⽔管渠m可取1。
t2的确定:t2=L 60v式中t2——⾬⽔在管渠内流⾏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流强度(m/s)v的确定:v=1nR2I1式中v——流速(m/s)R——⽔⼒半径(m) I——⽔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R=A XA——输⽔断⾯的过流⾯积(m2)X——接触的输⽔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3.2.4 条原规定:⾬⽔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排⽔系统可采⽤同⼀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般采⽤0.5~3年,重要⼲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般采⽤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汇水面积计算雨水水量
汇水面积计算雨水水量
一、根据你所处的地区汇水面积计算雨水水量。
二、根据你的地面种类确定径流系数,路面越不易向地下渗水系数越大,比如混凝土路面一般为0.85~0.95。
反之,系数越小,比如绿地一般为0.1~0.2。
三、然后你便可以计算雨水量了。
雨水水量=汇水面积×设计暴雨强度×径流系数。
1、因为有的地方降雨量相当少,甚至多年不降雨,2113用毫米才能方便统一测量计算。
也可以说是国际惯例吧。
2、气象部门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5261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用毫米。
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
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里有多少呢?我们知道,每4102亩地面积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亩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
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这样,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亩地浇了约650公斤水。
据测定,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1653透3厘米~6厘米。
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中,我们经常听到小雨、中雨、暴雨等专业术语,它们专之间有何区别呢?小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小到中雨为5毫米~18毫米,中雨为10毫米~25毫米,中到大雨为18毫米~38毫米,大雨为25毫米~50毫米,大到暴雨为38毫米~
75毫米。
24小时内雨量超过属50毫米的称为暴雨,超过100毫米的称为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雨水排水计算
雨水排水计算
依据GB-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雨水排水量按下
式计算
Q —雨水设计流量 ( L/s )
F —汇水面积 ( L×W )m2
q —设计暴雨强度 L/(s.hm2)
ψ —径流系数,可参考下面的表格。
注:
Q,就是区间类设计的排水沟需要承担的雨水排水量,如果需要知道每米沟体承担的排水量,就要除以设计的沟体总长度。
F、指需要排水的区间汇水面积(长度L×宽度W)。
q,当地的暴雨强度,计算时应依据设计规范取值,查查
《建筑给排水设计手册》等资料,可查找不同地区不同重现期的暴雨强度表。
ψ、径流系数,不同地面材料,径流系数不一样,具体可
参照下表取值。
地面种类径流系数绿地 0.1 各类屋面、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及广场 0.5~0.95 大块石铺切路面及广场 0.55~0.70 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及广场 0.55~0.65 级配碎石路面及广场
0.40~0.50 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及广场 0.35~0.40 非铺砌土路面 0.25
温馨提示:
在地形比较复杂时,如地面周围有建筑,建筑屋顶水由水管直排地表;排水区域周围有大的坡体等等,那么就得多划分排水区域或设定水沟拦截下水。
室外排水计算公式
室外排水计算公式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室外排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涉及到雨水的排放和处理,对于保障建筑物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室外排水设计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降雨量、地形、土壤类型等。
为了更好地进行室外排水设计,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公式。
室外排水计算的基本公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计算雨水径流量的公式,另一类是用于计算排水设施的尺寸和数量的公式。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两类公式。
一、雨水径流量的计算公式。
1. 美国合理公式。
美国合理公式是一种常用的计算雨水径流量的方法,其公式如下:Q = CIA。
其中,Q为径流量,C为径流系数,I为降雨强度,A为流域面积。
2. 曼宁公式。
曼宁公式是另一种常用的计算径流量的方法,其公式如下:Q = (1.49/n)A(Rh^(2/3))S^(1/2)。
其中,Q为径流量,n为曼宁系数,A为流域面积,Rh为河道横截面的湿周,S为河道横截面的坡度。
以上两种公式都是常用的计算雨水径流量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二、排水设施尺寸和数量的计算公式。
1. 法国公式。
法国公式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排水设施尺寸和数量的方法,其公式如下:Q = KSC。
其中,Q为排水量,K为系数,S为流域面积,C为降雨强度。
2. 曼宁公式。
曼宁公式也可以用于计算排水设施的尺寸和数量,其公式如下:Q = (1.49/n)A(Rh^(2/3))S^(1/2)。
其中,Q为排水量,n为曼宁系数,A为流域面积,Rh为河道横截面的湿周,S为河道横截面的坡度。
以上两种公式都是常用的计算排水设施尺寸和数量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在进行室外排水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除了上述介绍的公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设计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同时,还需要注意在进行计算时,要考虑到地形、土壤类型、建筑物的排水需求等因素,以保证排水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中雨水流量计算公式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中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室外排水设计标准中的雨水流量计算公式一直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暴雨天气下的排水能力和排水系统的设计方案。
在进行雨水流量计算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当的气候、降雨情况、土利用、形势等多种因素,以确定合适的设计标准和流量计算公式。
在进行室外排水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建筑物所在区的降雨情况。
降雨量是影响雨水流量计算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当的历史降雨数据和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设计雨量进行计算。
而对于大多数区来说,通常采用的是一小时内的暴雨设计标准作为基准值,这样能够有效保证排水系统在暴雨天气下的正常运行。
我们还需要考虑建筑物周围的土利用和形势情况。
不同的土利用和形势会对雨水的流动和集中产生影响,在进行流量计算时需要进行合理的修正。
对于高势和大面积绿区域,雨水流速较快,需要考虑排水渠的设计和流速控制;而对于低洼形和密集建筑区域,雨水集中和排水系统的负荷会较大,需要特别关注雨水的集中排除和排水系统的负荷能力。
在具体的雨水流量计算公式中,一般来说会涉及到单位时间内的雨水流量计算,其计算公式一般如下所示:\[ Q=C_i*A*\text{Rainfall} \]其中,Q表示单位时间内的雨水流量,单位为m3/s;Ci为径流系数,是表径流流量与总降雨量之比,取值通常在0.1-0.8之间;A表示流域面积,单位为km2;Rainfall表示降雨强度,单位为mm/h。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对不同流域的雨水流量进行计算,并为后续的排水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中的雨水流量计算公式是建筑物排水系统设计中的核心内容,设计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当的气候、降雨情况、土利用、形势等多种因素,以确定合适的设计标准和流量计算公式。
在进行雨水流量计算时,需要特别关注降雨量、径流系数和流域面积等关键因素,以确保排水系统在暴雨天气下的正常运行。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还需要结合当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修正和调整,以保证排水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给排水专业计算公式大全
给排水专业计算公式大全排水工程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程,而排水专业计算公式是保证排水工程正常运行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排水专业常用的计算公式,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一、流量计算公式1.管道流量计算公式Q=V×A其中,Q表示管道流量,V表示流速,A表示管道横截面积。
2.雨水流量计算公式Q=C×i×A其中,Q表示雨水流量,C表示径流系数,i表示降雨强度,A表示集水面积。
3.雨水排水量计算公式V=Q×T其中,V表示雨水排水量,Q表示雨水流量,T表示持续时间。
二、水力计算公式1.普朗克公式V=C×R^0.63×S^0.54其中,V表示水流速度,C表示流速系数,R表示水力坡度,S表示水力半径。
2.曼宁公式V=(1/n)×R^0.667×S^0.5其中,V表示水流速度,n表示河床粗糙系数,R表示水力半径,S表示水力坡度。
三、水头计算公式1.水头损失计算公式H=∑(ξ×L×V^2)/(2g)其中,H表示总水头损失,ξ表示管道阻力系数,L表示管道长度,V表示流速,g表示重力加速度。
2.水力坡降计算公式S=∑(ΔH/ΔL)其中,S表示水力坡降,ΔH表示高度差,ΔL表示水流的水平距离。
四、阻力计算公式1.流体阻力计算公式F=R×A×V^2其中,F表示阻力,R表示阻力系数,A表示阻力面积,V表示流速。
2.管道阻力计算公式ΔP=λ×(L/D)×(V^2/2g)其中,ΔP表示管道阻力损失,λ表示摩阻系数,L表示管道长度,D表示管道直径,V表示流速,g表示重力加速度。
五、泵站计算公式1.泵站扬程计算公式H=Hs+Hf+Hw其中,H表示总扬程,Hs表示水泵静态扬程,Hf表示摩擦损失扬程,Hw表示水位涨落扬程。
2.泵站功率计算公式P=Q×H×η其中,P表示泵站功率,Q表示流量,H表示扬程,η表示泵机效率。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前进
返回本章总目录
6.3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返回本书总目录
5.径流系数
后退
前进
返回本章总目录
6.3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返回本书总目录
1.雨水斗泄流量
重力流状态下,雨水斗的排水状况是自由堰流,通过雨水斗
的泄流量与雨水斗进水口直径和斗前水深有关,可按环形溢
流堰公式计算:
6.3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3 设计计算步骤
返回本书总目录
2.天沟外排水 天沟布置 即确定天沟的分水线及每条天沟的汇水面积;按照屋面的
构造一般应在伸缩缝或沉降缝作为天沟分水线,单坡的排泄长 度不宜大于 50m。天沟较长时,坡度不能太大,但最小坡度不 得小于0.003。
确定天沟断面 天沟形状:矩形、梯形、半圆形、三角形等。 天沟尺寸:根据排水量、天沟汇水面积计算,根据每一条天沟
管径 I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75mm
3.07 3.77 4.35 4.86 5.33 5.75
100mm 150mm 200mm 250mm
6.63 8.12 9.38 10.49 11.49 12.41
19.55 23.94 27.65 30.91 33.86 36.57
211(110.85lgP) q
(t8)0.70
后退
前进
返回本章总目录
返回本书总目录
6.3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1 屋面雨水设计流量计算
屋面雨水排水管道的设计降雨历时可按5min计算, 居住小区的雨水管道设计降雨历时应按下式计算:
t t1M2t
(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 S=qΨF 式中Q S———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 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q=3245.114(1+0.2561lgP) (t+17.172)0.654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t=t1+mt2,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t1——地面集水时间(min)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t1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t1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t1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t1=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t1=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t1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t2的确定:t2=∑L 60v式中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v=1n∙R23∙I12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 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R=A X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m2)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3.2.4 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式中———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地面集水时间(min)——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的确定:式中——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
二、汇水系数的确定(Ψ)汇水面积通常是由各种性质的地面覆盖组成的,随着它们占有的面积比例变化,Ψ的值也各异。
因此整个汇水面积的径流系数应采用平均径流系数;也可采用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一般市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郊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
初期雨水降水量计算公式
初期雨水降水量计算公式
1、项目一般采用历年最大暴雨的前15分钟雨量为初期雨水量。
某地区历年小时最大暴雨量取1991年最大日降水量196.2mm的10%,生产装置区总面积约为1000m2,故初期雨水量为:
1000×19.62×10-3×1/4=4.905m3/次
2、查一下当地的气象资料,暴雨强度**m3/(m2.s),年平均暴雨次数*次/年,结合生产装置区的面积,可以估算出该项目的初期雨水量。
该方法简单一点,但不是很准确!
3、初期污染雨水按下式进行估算:
q=3841(1+0.85lgP)/(t+17)0.85
q——暴雨强度(升/秒•公顷)。
P——重现期,取一年;
t——地面集水时间与管内流行时间之和(取1);
计算结果q=329升/秒•公顷
Q= qFψT
Q——初期雨水排放量
F——汇水面积(公顷),
Ψ——为径流系数(0.4-0.9,取0.7)
T——为收水时间,一般取15分钟。
本项目核心装置区占地面积0.4公顷,前15分钟初期雨水量为85m3。
天沟、雨水管计算公式
具体计算公式为:
天沟计算:
Q=1/K*A*100R*sqrtI/(n+sqrtR)
R=A/(2h+W)
W=a*(S1+S2/r)/3600
其中:sqrt表示开平方根
Q--天沟排水量(立方米/秒)
K--安全系数(一般取1.5)
A--排水有效面积(平方米)
I--排水坡度
n--粗糙系数(一般取0.2)
h--天沟积水深度
W--降水量(立方米)
a--采用的降雨强度(立方米/小时)
S1--屋面投影面积(平方米)
S2--流过雨水的外墙面积(平方米)
r--风速系数(一般取2)
落水管的计算:
q=c*A*sqrt(2gh)
s=q/(a*3600)
n=S/s
其中:q--落水管排水量(立方米/秒)
c--流量系数(一般取0.6)
A--落水管有截面积(平方米)
g--重力加速度(9.8米/平方秒)
h--天沟积水深度(米)
s--每根落水管的屋面汇水面积(平方米)
a--降雨强度(立方米/小时)
n--落水管数量
S--屋面受水面积(平方米)
当然也可根据落水管径和降水强度直接查表知落水管的布置,详参给排水规范。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雨水设计流量公式式中———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地面集水时间(min)——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的确定:式中——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
二、汇水系数的确定(Ψ)汇水面积通常是由各种性质的地面覆盖组成的,随着它们占有的面积比例变化,Ψ的值也各异。
初期雨水计算
初期雨水计算【篇一:初期雨水计算】初期雨水量按下式计算:q─雨水设计流量(l/s);f─汇水面积(ha),根据实际情况,按总面积的20%计,为4.68ha。
ha,采用**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q—暴雨量,l/s488 (1+0.83lgp)q= ------------------- ha)?(l/st0.45其中:重现期p=1年;t=t1+mt2;t1─地面集水时间,采用10min;m─折减系数,取m=2.0;t2─管道内雨水流行时间(min),取2.5min;ha,年暴雨次数取*次,初期雨水量约***m3/a。
?计算得暴雨量为**l/s2、汇水区,应该是雨水会进入生产区雨水集水池的面积。
另外,这个是暴雨公式,与初期雨水是不同的。
初期雨水应该是一个统计的概念,说两个极端情况:若是每次都只下15min就停,那么所有的雨水都是初期雨水,另一种极端情况是:“一年只下一次,一次下完”,那么初期雨水就是只有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了,所以我这边,一般就直接使用总降雨的百分比来作为初期雨水的(我一般都是取20~25分之一)。
3、初期雨水计算公式q=2880(l+lgp)/(t+18.8)0.810.81为幂指数t为时间l为迳流指数不同地面、材料有不同的取值【篇二:雨水收集详细计算案例与规范集】雨水收集详细计算案例与规范集某大型企业生活区屋面雨水收集与处理 (1)雨水净化工艺 (7)雨水的收集 (13)雨水储水箱在雨水收集利用中的作用 (15)沧州化工集团的雨水收集与利用 (22)国家体育场的雨水收集与利用 (22)大型场馆雨水利用和实例 (24)开合式屋顶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 (26)水木年华?湖上组团工程的雨水收集利用工程 (28)某大型企业生活区屋面雨水收集与处理雨水的利用分间接和直接两种。
间接利用是采用多种雨水渗透设施,将雨水回灌地下,以补充地下水资源:直接利用是将雨水进行收集、贮存和净化后,水质达到《污水再生利用城镇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然后直接用于冲洗路面、绿化、洗车、冲厕等。
屋面雨水管计算范文
屋面雨水管计算范文1.计算雨水的水量:首先要计算屋面的面积和雨水的降水量,以确定所需要的雨水管的容量。
通常使用以下公式计算:雨水的水量=屋面面积×降水量其中,降水量可以通过气象数据或历史降水记录获取,单位一般是毫米。
2.确定雨水管的数量:根据所需雨水的水量和雨水管的容量,可以计算需要多少根雨水管。
计算公式如下:雨水管的数量=雨水的水量/雨水管的容量需要注意的是,雨水管的容量要根据材料和直径来确定。
常用的雨水管材料有PVC、铝合金和不锈钢等。
3.确定雨水管的直径:根据雨水管的数量和雨水管的容量,可以初步估计所需的雨水管的直径。
一般而言,雨水管的直径越大,其容量越大。
但是直径过大也会增加成本和施工难度,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
4.判断雨水管的坡度:为了确保雨水能够自然流动,雨水管需要设置一定的坡度,使得雨水能够顺利排出。
通常建议的坡度为每米0.01米。
根据建筑结构和屋面形状,可以计算出雨水管的长度和所需的坡度。
5.确定雨水管的材料:选择适合的雨水管材料也是十分重要的。
常用的材料有PVC、铝合金和不锈钢等。
不同材料的雨水管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6.考虑管道的连接和分支:在实际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雨水管的连接和分支。
雨水管的连接主要是通过法兰、弹套和硅胶等方式进行连接,而分支部分则需要设置适当的支管和分支管。
总结起来,屋面雨水管的计算需要考虑到雨水的水量、雨水管的数量、雨水管的直径、雨水管的坡度、雨水管的材料以及雨水管的连接和分支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计算和设计,可以确保屋面雨水的顺利排出,防止雨水滞留造成损害。
因此,屋面雨水管计算是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雨水收集利用计算
雨水收集利用计算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短缺,人们对于雨水的利用价值越来越重视。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成为一种环保节水的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农业领域。
在设计和规划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时,需要进行一系列计算,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本文将介绍雨水收集利用计算的基本原理、参数和方法。
一、雨水收集利用计算的基本原理雨水收集利用计算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降雨情况和收集系统的参数,计算出收集到的雨水量和可利用的水量。
其核心公式为:可利用水量 = 收集面积 ×收集效率其中,收集面积表示用于收集雨水的表面积,可以是屋顶、道路或其他平面;收集效率表示收集系统的性能,与系统的设计和运作有关。
下面会对这两个参数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雨水收集利用计算的参数1. 收集面积:收集面积是指用来收集雨水的表面积,通常以平方米为单位。
在计算收集面积时需要考虑屋顶或其他平面的实际面积以及有效的平均降雨量。
收集面积的选择取决于设计的需求和可行性,一般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屋顶面积或其他可利用平面的面积来确定。
2. 收集效率:收集效率是指雨水收集系统实际收集到的雨水占总降雨量的比例,常用百分比表示。
收集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收集系统的设计、材料选择、清洁程度等因素。
不同类型的收集系统有不同的收集效率,一般可根据实际数据或经验值来确定。
三、雨水收集利用计算的方法1. 计算收集到的雨水量:根据收集面积和降雨量来计算收集到的雨水量。
降雨量可以通过气象数据、降雨记录或附近气象站的数据获得。
然后使用以下公式计算收集到的雨水量:收集到的雨水量 = 收集面积 ×降雨量2. 计算可利用的水量:根据收集到的雨水量和收集效率来计算可利用的水量。
可利用的水量是指实际可以应用于建筑或农业用途的雨水量。
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可利用的水量:可利用水量 = 收集到的雨水量 ×收集效率通过上述计算,可以得到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的基本参数和数据。
四、雨水收集利用计算的应用1. 建筑领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可以满足建筑的非饮用水需求,如冲洗马桶、洗衣服、浇灌花园等。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0.025
后退
前进
返回本章总目录
6.3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返回本书总目录
3.横管 横管包括悬吊管、管道层的汇合管、埋地横干管和出户管,
横管可以近似地按圆管均匀流计算:
I 的确定分为重力流和重力半有压流两种情况。 横管的管径根据各雨水斗流量之和确定,并宜保持管径不变。
取25×10-5 m;
α ——充水率,塑料管取0.3,铸铁管取0.35;
d ——管道计算内径,m。
后退
前进
返回本章总目录
6.3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返回本书总目录
重力半有压流状态 雨水排水立管 按水塞流计算, 铸铁管充水率:
α=0.57~0.35
小管径取大值, 大管径取小值。
管径 I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75mm
3.07 3.77 4.35 4.86 5.33 5.75
100mm 150mm 200mm 250mm
6.63 8.12 9.38 10.49 11.49 12.41
19.55 23.94 27.65 30.91 33.86 36.57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返回本书总目录
5.溢流口 功能:主要是雨水系统事故时排水和超量雨水排除。
按最不利情况考虑,溢流口的排水能力应不小于50年重
现期的雨水量。溢流口的孔口尺寸可按下式近似计算:
式中
Q——溢流口服务面积内的最大降雨量,L/s; b——溢流口宽度,m; h——溢流孔口高度,m; m——流量系数,取385; g——重力加速度,m/s2,取9.81。
雨水水量计算
雨水水量计算【篇一:雨水回用计算书】1、屋面雨水:按杭州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⑥选雨水提高泵 sv402 ( q=4/h , h=14.5m , n=0.37kw ,一用一备)⑦选雨水回用泵sv403 (, h=22m , n=0.55kw ,一用一备)⑦雨水调理池调理容积取日办理水量的50 %.(v=8 吨)。
【篇二:雨水量计算】1 、屋面汇水面积:氰化钠库房为60m2,浴室为。
地面汇水面积: 2467.62m2 。
2、潞西地域暴雨强度公式:(参照腾冲地域)qj=4243 (1+0.96lgp )/t+13p0.09 。
取重现期 p为 5a ,t 为 5min 。
经计算, qj=362.3 (l/s.hm2 )考虑早期雨水采集,降雨历时按30min 算,经计算雨水量为185.49m3 。
雨水采集池有效容积约为190m3 。
【篇三:雨水回收均衡计算】苏州地界御园置业有限企业 a 地块雨水采集均衡计算书 1. 项目概略项目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穹窿山景色区的兵圣路东西双侧,分 a、 b 两个地块,兵圣路西侧为 a 地块 ,东侧为 b 地块。
北侧距绕城高速公路约 100 米。
a 地块南侧为穹窿山山体,西侧为自然乡村; b 地块东南侧为湖面。
项目依山傍水,交通及景观优势显然。
b 地块业态为旅馆酒店, a 地块业态为服务型公寓。
本次报审为 a 地块。
a 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为 32266.4 平方米。
2. 雨水量均衡剖析雨水采集拟用于绿化浇洒和道路冲刷,依据建筑物布局特色及雨水回收利用要求,本项目 a 地块在地下车库内设置一座雨水采集池(143 m3 ),雨水办理设施设置于土建机房内。
当地块拟采集部分屋面、道路雨水,雨水采集面积:屋面3295 ㎡;路面: 2155 ㎡a. 依据《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tj113-2011中条规定雨水设计径流总量公式计算:hy —设计降雨厚度( mm ),取 1042mm ;(按苏州 2003~2012 年逐月资料累加而成)f —计算汇水面积( hm );表 1. 汇水面积及雨水径流量b. 可回用雨水总量 :w?w??23式中: w-- 需采集雨水总量t/y ;w-- 雨水径流总量 t/y ; ?--- 季节折减系数,取 0.85 ; ?--- 早期雨水弃流系数,取 0.87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水水量计算
【篇一:雨水回用计算书】
1、屋面雨水:
按杭州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⑥选雨水提升泵sv402(q=4/h,h=14.5m,n=0.37kw,一用一备)
⑦选雨水回用泵sv403(q=4.2t/h,h=22m,n=0.55kw,一用一备)⑦雨水调节池调节容积取日处理水量的50%.(v=8吨)。
【篇二:雨水量计算】
1、屋面汇水面积:氰化钠仓库为60m2,浴室为23.4m2。
地面汇
水面积:2467.62m2。
2、潞西地区暴雨强度公式:
(参照腾冲地区)qj=4243(1+0.96lgp)/t+13p0.09。
取重现期p
为5a,t为5min。
经计算,qj=362.3(l/s.hm2)
考虑初期雨水收集,降雨历时按30min算,经计算雨水量为
185.49m3。
雨水收集池有效容积约为190m3。
【篇三:雨水回收平衡计算】
苏州地界御园置业有限公司a地块雨水收集平衡计算书 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穹窿山风景区的兵圣路东西两侧,分a、b两个地块,兵圣路西侧为a地块,东侧为b地块。
北侧距绕城高速公路
约100米。
a地块南侧为穹窿山山体,西侧为自然村庄;b地块东南
侧为湖面。
项目依山傍水,交通及景观优势明显。
b地块业态为宾馆酒店,a地块业态为服务型公寓。
本次报审为a地块。
a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为32266.4平方米。
2.雨水量平衡分析
雨水收集拟用于绿化浇洒和道路冲洗,根据建筑物布局特点及雨水
回收利用要求,本项目a地块在地下车库内设置一座雨水收集池(143 m3),雨水处理设备设置于土建机房内。
本地块拟收集部分
屋面、道路雨水,雨水收集面积:屋面3295㎡;路面:2155㎡
a.根据《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tj113-2011 中3.2.1 条规定
雨水设计径流总量
公式计算:
hy —设计降雨厚度(mm),取1042mm;(按苏州2003~2012
年逐月资料累加而成)
f —计算汇水面积(hm);
表1. 汇水面积及雨水径流量
b.可回用雨水总量:
w?w??
23
式中:w-- 需收集雨水总量t/y;
w-- 雨水径流总量t/y; ?--- 季节折减系数,取0.85; ?--- 初期雨水弃流系数,取0.87。
则本小区雨水回用收集面可收集雨水量:3526t/y。
c. 设计用水量计算
(3)绿化及道路年总用水量为:2820+178.5=2998.5 m3。
(4)平均月用水量为:2998.5/12= 250m3 根据表2,年利用总雨水量:2763.5m3
表2.雨水量月平均表
雨水收集后用于道路浇洒、绿化喷洒,根据区域内布局特点及雨水回收利用的要求,收集区域内部分屋面雨水和部分道路雨水,设计收集雨水量按5天绿化及道路冲
洗水量,设计收集雨水量为143立方米。
3.雨水收集系统流程图(1)绿地面积为:96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