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试题2(含答案)

合集下载

《鱼我所欲也》阅读试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14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以梁国而吓我邪?(节选自《<庄子>故事两则》)【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2)欲代子相()(3)故不为苟得也()(4)于是鸱得腐鼠()【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

(3分)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小题3】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的“鸩鶵”,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把“腐鼠”比作,巧借鸩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2分)【小题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也体现了这种追求。

(2分)【小题5】《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思想主张与《<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思想主张有很大不同。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思想主张的不同点。

你赞同哪种思想主张?简谈你的理由。

(3分)答案:【小题1】同“避”,逃避做国相苟且在这时(2分)【小题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3分)【小题1】志向高洁;功名利禄(2分)【小题1】舍生取义(2分)【小题1】孟子积极入世;庄子消极避世。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认真阅读下面(de)选文,然后完成后面(de)问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基础知识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是思想家、教育家家思想(de)代表人物.还学过他(de)文章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所恶(wù)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蹴(cù)苟得(gǒu)不屑(iè)3、指出下列句子中(de)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⑴乡为生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⑶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⑷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de)字词:⑴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占有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使,假如⑶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⑷贤者能勿丧耳贤遗失、丢掉⑸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突难⑹呼尔而与之助词⑺蹴尔而与之.用脚践踏⑻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代(de)一种量器⑼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偷生⑽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⑾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⑿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⒀妻妾之奉侍奉5、解释下列多义词:⑴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给⑵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种于我何加焉介词,表示比较. 介词,引出动作(de)对象.⑶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批示代词,这个,这样.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⑷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de)意思6、下列句子中加点(de)“之”(de)用法不同(de)项是(C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7、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de)一项是(B )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C、乡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8、下列各句中加点(de)“得”含义相同(de)两项是(B)和(C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因得遍观群书.9、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de)句子(B )A、故不为苟得也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de)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de)人能不丧失罢了.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对于优厚(de)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de)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⑶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⑷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de)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de)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de),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de)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二、理解课文1、填空: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de)“是心”是指什么“此之谓失其本心.”中(de)“此”指什么⑶“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de)目(de)是什么⑴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⑵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⑶“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de)是引出舍生取义(de)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de)关系.2、本文(de)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de)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4、鱼我所欲也中出现(de)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de)孟子曾说过(de)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5、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de)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6、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de)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7、孟子认为失其本心(de)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8、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de)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9、不辩礼仪(de)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0、文中与“嗟来之食”(de)意思相一致(de)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1、文中所指(de)比生命更可贵(de)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de)东西是指丧失道义1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de)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de)事例论证“义”重于“生”(de)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de)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13、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14、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de)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de)事,在两者不可兼得(de)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de)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de)道理.三、拓展应用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de)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de)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de)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2、本文所强调(de)“义”与市场经济下(de)“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de)启示,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de)事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de)青春热血和宝贵(de)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de)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de)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de)道理.作为21世纪(de)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de)事等.社会上(de)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de)江湖义气与本文(de)“义”不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鱼我所欲也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2 - 副本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鱼我所欲也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2 - 副本

第1页共10页◎第2页共10页第3页共10页◎第4页共10页第5页共10页◎第6页共10页第7页共10页◎第8页共10页第9页共10页◎第10页共10页参考答案1.⑴用脚踢⑵通“向”,从前⑶不如⑷厌恶、讨厌、不喜欢2.⑴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⑵用不正当手段(方式)而得到财富和尊贵的地位,对我来说像天上的云彩一样虚幻无用。

3.(甲)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乙)贫而无谄(或: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4.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5.益处止,停止因为指在朝廷作官6.(1)从前为了(礼义)宁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7.本来就有的羞耻之心(或天性、本性、天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8.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9.D10.①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②您将要到哪里去?不要欺骗我。

11.舍生而取义12.认同,武王所作的不失信,是人民所希望的事情,而纣王所作的失民心。

13.①有什么益处。

②拒绝。

③通“德”,感激。

④游说、劝说。

14.①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②他太不了解我了。

15.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16.对比论证,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

1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18.D19.(3分)先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乡”1分)20.(2分)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鱼我所欲也2 (含答案)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鱼我所欲也2  (含答案)

9 鱼我所欲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然则天下之.事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无丝竹之.乱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而⎩⎪⎨⎪⎧①呼尔而.与之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为⎩⎪⎨⎪⎧①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②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4.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患有所不辟也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6.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无马邪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

《鱼我所欲也》训练题(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训练题(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强化训练一、解释原文处加框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或用法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强化训练二、完成以下选择题训练一1、选出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

A. 所恶有甚于死者(厌恶)B. 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C.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经)D. 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 B )。

A.公将鼓之B.当余之从师也C.多助之至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D )。

A. 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有道德的人没死去罢了)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熟识的穷人跟我一样)C.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向他打招呼,过路的饥民却不肯接受)D.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凡是能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4、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

A. 本文第一段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

鱼我所欲也-练习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2一、生字箪()蹴( )羹()死亦我所恶( )二、重点词解释1、本心: 2、患:3、辟:4、箪:5、蹴:6、得:7、乡:8、何加:9、恶:10、辩:11、义:12、勿丧:13万钟:14、贤者:15、苟得: 16. 呼尔:三、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ﻫ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ﻫ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ﻫ四、思考题1、本文出自《》,作者,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附“四书”:《》《》《》《》) 2、归纳段意:第一段:第二段: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问题,请写出原句:(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ﻫ(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7)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句子是什么?(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批评的是怎样的人:(2)人的本心是什么?(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ﻫ(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ﻫ(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ﻫ5、拓展延伸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写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诗句:(1)(2)6、应用。

《鱼我所欲也》阅读选择练习题(二)(附参考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选择练习题(二)(附参考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选择练习题(二)(附参考答案)鱼我所欲也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③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④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⑤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⑦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⑧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⑨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⑩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者不可得兼(同时)B.蹴尔而与之(踩踏)C.万钟于我何加焉(施加)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2.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学而不思则罔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朝而往,暮而归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此之谓/失其本心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I⑤⑥⑦⑧⑨I⑩B. ①②③④I⑤⑥⑦⑧I ⑨⑩D. ①②③④⑤I⑥⑦⑧⑨I⑩ D. ①②I③④⑤⑥⑦⑧I ⑨⑩5对第一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B.举例论证,用“鱼”和“熊掌”的例子来说明“义”最重要。

C.比喻论证,用“熊掌”和“鱼”生动地说明选择之难。

《鱼我所欲也》试题精选与答案

《鱼我所欲也》试题精选与答案

《鱼我所欲也》试题精选与答案《鱼我所欲也》试题精选一、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列题目。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灾难(2)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4)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5)贤者能勿丧耳丧:丢失(6)穷乏者得我得:通“德”感激2.第一段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这个论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由是则生而不用也/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B.蹴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C.所恶有甚于死者/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项燕为楚将,数有功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A.屋舍俨然/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故患有所不避也/且人患志之不立C.非独患者有是心也/是进亦忧,退亦忧D.同舍生皆被绮绣/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5.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B ) ( D )A. 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B. 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C. 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 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向路E. 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6.根据文段内容填空.(1)选段中,作者将生比作鱼,将__义____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_舍生取义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甲】【乙】两文均出自《》一书。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①生死攸关生②不能自已已③延年益寿益④是可忍,孰不可忍是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4.概括【甲】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答:5.【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赏析。

答:参考答案:1.孟子2.①生存②停止,放弃③增加,增长④这个、这样、这种3.①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篇1【原文展示】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复习题与答案】1、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什么?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3、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

”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4、孟子是怎样提出和政论他的主张的?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5、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课后题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课后题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课后题答案《鱼我所欲也》阅读原文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阅读题目(一)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舍生而取义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C.行道之人弗受是以谓之“文”也D.万钟于我何加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2.分别选出下列文言翻译正确的一项。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A.不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只不过)贤德的人有能力不丧失罢了。

B.非常独立且贤德的人有这种心态,人人都有这种心态,(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C.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A.这种(做法)不也已经可以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意。

B.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C.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完成了吗这就叫做改变了(自己的)心意。

3.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孟子通过什么比喻来说明人之本性?A. 鱼B. 熊掌C. 仁义D. 礼乐2. 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能成为仁义之士,是因为:A. 社会环境的影响B. 教育的作用C. 人性本善D. 天命所归二、填空题3. “鱼,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_________者也。

”(答案:熊掌,生,熊掌)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句话说明了:(答案: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持不失。

)三、简答题5.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是如何论述“舍生而取义”的?四、论述题6. 请结合《鱼我所欲也》的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人性本善”观点的理解。

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B. 熊掌2. 答案:C. 人性本善二、填空题3. 答案:熊掌,生,熊掌4. 答案: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持不失。

三、简答题5. 答案:孟子通过比喻说明,鱼和熊掌都是人们所喜爱的,但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人们会选择熊掌,因为熊掌的价值高于鱼。

同样,生命和正义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但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孟子认为真正的仁人志士会选择正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体现了孟子“舍生而取义”的高尚情操。

四、论述题6. 答案: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这是人的本性。

孟子通过比喻和论证,强调了人之初性本善,但随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们可能会丧失这种本性。

孟子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恢复和保持人的本性,以达到仁义的境界。

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练习题和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鱼我所欲也》的主要内容和孟子的哲学思想。

鱼我所欲也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习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是孟子的一篇著名文章,其中“鱼我所欲也”是该文的开篇之句。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对于仁义与利欲之间关系的论述,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习题及答案。

习题一:解释“鱼我所欲也”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鱼是我所想要的。

在孟子的文章中,这句话用来引出他对仁义与利欲之间关系的讨论,鱼在这里象征着人们追求的利益,而孟子通过这句话引申出对仁义的重视。

习题二:孟子在文章中是如何论述仁义与利欲的关系的?答案:孟子在文章中通过比喻和类比的方式,阐述了仁义与利欲的关系。

他认为,仁义是人的根本,而利欲是外在的诱惑。

孟子强调,即使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也不应该放弃仁义去追求利欲。

习题三:孟子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具体的比喻或类比来说明他的观点?答案:孟子在文章中使用了多个比喻和类比,例如,他将仁义比作鱼,将利欲比作熊掌,说明即使在面临生死的抉择时,人们也应该选择仁义而非利欲。

他还用“舍生取义”来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放弃仁义。

习题四: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答案:“舍生取义”是指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坚守正义和道德。

这是孟子对仁义的一种极致表达,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超越了生命的价值。

习题五:根据孟子的观点,为什么人们应该追求仁义而不是利欲?答案:孟子认为,仁义是人的内在品质,是道德的体现,而利欲则是外在的诱惑,容易导致人们迷失自我。

追求仁义可以使人的内心充实和平静,而追求利欲往往伴随着贪婪和不安。

因此,孟子鼓励人们追求仁义,以实现内心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习题六:孟子的这篇文章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答案:孟子的这篇文章对于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精神文化的追求,陷入对物质利益的盲目追求。

孟子的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重视道德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善良,这样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1.以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不异的一项是A.故不为苟得也苟繁华,无相忘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意义: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断子之手足A.人皆有之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吾欲之南海,何如D.醉翁之意不在酒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一)1.B 2."辟"通"避,,意义:躲避3.D 4.(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谚、部队士、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选出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A.得之则生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生而取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3.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时,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集中在那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身上。

B.小李工作非常积极,总是提前上下班。

C.全厂职工听取并讨论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D.齐辉同学的这篇习作立意深刻,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在全市作文比赛中把它评为一等奖。

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萧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A.从表现内容看,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下阕主要是评古论今;从表现形式看,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B.词中的“魏武”指的是曹操,“遗篇”指的是他的《观沧海》。

C.词中用“白浪滔天”、“一片汪洋”写出了大海的特征。

D.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悲叹。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6.《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二、阅读与鉴赏
(一)比较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①芝兰:一种香草。

②化:同化。

③鲍鱼:咸鱼。

④肆:店铺。

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7.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故不为苟得也苟得: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是以:
8.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游于是乎始
B.即与之化矣春冬之时
C.久而不闻其臭妇拍而鸣之
D.亦我所欲也亦与之化矣
9.翻译下列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10.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

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11.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二)课外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

又笑曰:“凡河中矢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

②圮(pí):倒塌。

③阅:经历。

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柿(fèi):木片。

⑥颠:颠倒、荒唐。

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1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6.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三、综合性学习
17.《谈骨气》一文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概括“骨气”的含义,这些话也是《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

请举一例证明这一观点。

(课内外均可)
四、写作训练
18.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中国人:小时候,父母先在自己的嘴里把饭嚼烂,再喂进孩子嘴里。

稍大后,就一勺子一勺子喂,一筷子一筷子喂。

经常看到祖母端着碗追着孙子喂饭的情景。

吃什么,吃多少,父母说了算,完全不顾孩子的想法。

而对孩子吃饭的吃相却毫不在意:咂嘴喝汤;满嘴含饭,边嚼边讲话;剔牙打嗝……都无关紧要。

美国人:当孩子自己能拿动刀叉起,就开始自己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稍大后,吃什么,是饥是饱,由孩子自己选择,家长从不过问。

如果明明不饱,为了贪玩而挨饿,也是活该,却注重孩子吃饭的吃相,吃饭是很讲究规矩:吃东西嘴巴不能发出响声,不能端起盘子放在嘴边,吃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刀叉有响动,就必须向父母道歉。

参考答案:
1.C
2.C
3.C
4.D
5.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而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6.《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

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

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

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

此类局限,应予剔除。

7.苟且偷生;因此
8.D
9.就像进入了放满香草的屋子,时间久了,也就闻不到香味了,就是被香草的气味同化了。

10.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11.舍生取义君子慎其所处比喻论证。

12.BC 13.AC 14.C
15.(1)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16.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

17.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

(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主义的救济粮。

18.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