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

合集下载

秦岭长资料解读

秦岭长资料解读

一、秦岭水文资源:根据不完全的统计,陕西秦的地区长度在40公里以上的河流共86条,流域面积在l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195条。

这些河流的分布受着秦岭分水脊的控制。

陕西秦岭的分水脊特别清晰,由东向西有:灞河与丹江的分水岭在牧护关,海拔约1200米;西安南面的大峪河与乾佑河的分水岭为秦岭梁,海拔约2300米:石头河与褒河的分水岭是高耸入云的太白山主峰——拔仙台;清姜河与东河的分水岭是煎茶坪,海拔约1430米。

如果把上述分水岭地点相连,就构成一条东西向的分水脊线,这就是陕西秦岭的总分水岭脊线。

陕西秦岭总分水岭的格局,对于河流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河流的流向方面。

以秦岭总分水岭为界,大部分的河流呈南北向奔流,分别属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汉江、嘉陵江和渭河、南洛河[③]四个水系。

在这四个水系中,除了嘉陵江向南流进入四川盆地、南洛河因受断临盆地影响,由面向东流进入豫西山地以外,其余各河分别流入汉江和渭河。

汉江上游穿越山峡,奔腾流急;渭河中、下游婉蜒曲折,水流平缓;汉江、渭河呈玉带状沿陕西秦岭地区的南、北边缘婉蜒东流,分别注入长江和黄河,最后归宿于东海和渤海。

从表2看出:陕西秦岭地区有70%多的面积属于长江流域,有近30%的面积属于黄河流域;其中以汉江水系的范围最广,占陕西秦岭地区总面积的60%多,渭河水系的范围次之,占陕西秦岭地区总面积的将近24%,嘉陵江和南洛河两个水系的范围很小,合计仅占陕西秦岭地区总面积的14%。

陕西秦岭地区水系概况流域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百分比(%)40公里以上的河流(条)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条)长江汉江(左岸支流)3349161.353117嘉陵江49088.9915黄河渭河1309623.91948洛南河2947 5.9515总计5444210086195二、秦岭的矿产地质历史上秦岭有几个重要的成矿时期——中新元古代成矿期、加里东-华力西成矿期和中新生代成矿期。

秦岭.pptx

秦岭.pptx

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
秦岭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流传着众多 的神话传说,如“秦岭神树”、“华山论剑” 等,这些神话传说为秦岭增添了神秘色彩。
在秦岭的深处,还隐藏着许多古老的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口耳相传,代代承续,成为秦岭地 区独特的文化遗产。
这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不仅丰富了秦岭的历 史文化内涵,还为当地的旅游开发提供了独特 的文化资源。
名人游历记录与诗词歌赋
1
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曾游历秦岭,留下了丰富 的游历记录和诗词歌赋,如李白的《蜀道难》等 脍炙人口的诗篇。
2
这些诗词歌赋不仅描绘了秦岭的壮美风光,还抒 发了作者对秦岭的深厚情感,成为中华文学宝库 中的瑰宝。
3
通过研究这些名人游历记录和诗词歌赋,可以更 加深入地了解秦岭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感受 其独特的魅力。
地方政府具体执行举措汇报
制定地方保护条例
秦岭沿线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地方保护条例,细化 保护措施,强化保护责任。
加强执法力度
地方政府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确保各项保护政策落到实处。
开展生态修复工程
针对秦岭受损生态系统,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了多项生态修复工程 ,逐步恢复秦岭的生态功能。
05
秦岭保护政策法规解读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概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制度
秦岭地区已设立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实施严格的保护管 理,确保秦岭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秦岭保护提供了有力 的法律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
国家将生பைடு நூலகம்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秦岭作为重要生态屏障,受益 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

秦岭造山带及相邻的华北陆块、扬子陆块.doc

秦岭造山带及相邻的华北陆块、扬子陆块.doc

秦岭造山带及相邻的华北陆块、扬子陆块秦岭造山带及相邻的华北陆块、扬子陆块经历了漫长的复杂地质演化过程,该过程中壳、幔动力作用和物质交换的物理、化学作用,不仅铸成了现今区域地质的结构、构造面貌,而且也控制了区域外生成矿作用和内生成矿作用,形成沉积盆地和造山带的不同类型矿产资源的区域分布。

秦岭造山带和相邻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矿产资源和能源的重要基地之一。

仅以陕西地区为例,一些优势资源诸如陕北煤田、陕北天然气和秦岭钼矿床、金矿床与铅锌矿床已成为我国和世界闻名的超大型、大型矿床,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华北和扬子地区能源形成与分布煤、石油和天然气构成了世界上不可再生的三大基本能源。

我国中东部的华北地区和扬子地区除发育不同类型金属矿产资源外,能源的产出尤具特色,不仅开发历史悠久,而且更是优势资源。

1.含能源沉积盆地特征和能源分布华北和扬子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含能源沉积盆地分布区(图3-3,图3-4)。

在显生宙的长期地质发展历史期间,华北和扬子地区始终保持了稳定古陆块的基本特征,伴随秦岭古洋盆的形成,古洋盆俯冲消减闭合碰撞造山和中国统一大陆板块形成发展的构造演化过程,它们作为与秦岭构造带造山作用过程密切相关的分隔大陆板块和统一大陆板块,经历了多阶段不同性质沉积盆地的形成发展过程,发育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岩石组合的巨厚沉积建造,并控制了含能源盆地的形成和分布。

图3-3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略图(据刘明光,1998改绘)早古生代,华北和扬子古陆块的主体是被古秦岭洋盆分隔的陆表滨浅海盆,广泛沉积了以碳酸盐岩为主夹陆源碎屑岩的海相沉积建造,形成了第一套含油、气地层组合。

晚古生代-三叠纪,伴随勉略有限洋盆的打开和闭合,华北区中晚石炭世为陆表浅海盆,二叠纪已发展为大型陆内拗陷盆地,经历了由中、晚石炭世滨浅海沼泽的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向二叠纪-三叠纪河流、湖泊陆相沉积的转化,发育陆源碎屑和含煤地层。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一、概述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不断深化。

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对秦岭造山带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新的划分和阐述。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东西南北构造共存的复杂造山带,其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后,认为秦岭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华北南缘陆坡带、秦岭岛弧杂岩带、秦岭弧前盆地系和秦岭增生混杂带等主要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的划分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中国大陆中央,横跨多个省份,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关键区域,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直接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壳增生、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等重要的地质过程,为理解地壳动力学提供宝贵的资料。

秦岭造山带是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包括金、银、铅、锌、铁、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非金属矿产。

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秦岭造山带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秦岭的概况

秦岭的概况

秦岭的概况秦岭从青海省的西倾山起,经陇南、陕西,到鄂豫皖的大别山,总长1,500 km,南北宽20~180km,曾经历多次造山运动,海拔多在1,000 m以上,并有不少2,500m以上甚至3,000m以上的山峰,主峰太白山(拔仙台)海拔3,767m,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峰。

秦岭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它阻挡了我国冬、夏季风的南北流通,实属中国最大的“挡风墙”;其北坡为温带气候,南坡为亚热带气候,植被、景观分界明显。

由于南北、高低气候温差大,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秦岭还是从关中翻山越岭通往陕南、四川的必经之路,古时称其为“天下之大阻”。

秦岭是中国南北地质、气候、生物、水系、土壤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线和交汇带,生物种类非常丰富,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生物基因库”,是中国首批十二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

秦岭是我国著名的大山之一,是一个北仰南俯由古老变质岩组成的巨大断块山地,北坡翘起而十分陡峻,断崖如壁,河谷深切,多瀑布、急流、险滩;南坡较缓,河流受岩性与地质构造控制,宽谷与狭谷交替出现,并有许多堆积着第三纪红色岩系及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山间断陷盆地。

秦岭东段较低,主要由海拔2,000 m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山间盆地与河谷组成,地势向东南倾斜。

秦岭南坡低山丘陵区属北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较多。

多数人认为,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应是秦岭南坡海拔800~1,000 m等高线。

秦岭南坡中高山地(海拔1,000 m以上)为水源涵养用材经济林区,其东段和中、西段在气候、森林分布和林相都有明显的差异。

东段森林复盖率低,林相残败,经济树种较多,中、西段森林覆盖率较高,林相较好,陕西省的主要森工采伐企业均分布在此范围内,是陕西省主要的木材产区。

因此,以柞水县的东界为界线,将秦岭南坡中高山地为水源涵养用材经济林区划分为中、西段中高山地水源涵养用材林亚区和东段中山地水源涵养经济林亚区。

秦岭(中国地理南北分界山脉)

秦岭(中国地理南北分界山脉)
秦岭的演变,在中生代以前和以后的变化非常大。中生代三叠纪时期,中秦岭和南秦岭地区形成了褶皱山隆 起带,成为一个广阔的侵蚀地区;以南和巴山地带,是一个广阔的沉降地区;北秦岭(包括渭河断陷谷地)是介 于中、南秦岭剥蚀地区与鄂尔多斯沉积区之间的过渡地区。当时,南秦岭的河流往南流入巴山四川海相盆地,中 秦岭的河流往北流入鄂尔多斯内陆盆地。
中段
陕西秦岭的中段称终南山,主要山岭有四方台、首阳山、终南山和东光秃山等,海拔均在2500—3000米。是 沣河、涝河、浐河、子午河、旬河和金钱河等的发源地。由秦岭梁向东南延坤的平河梁,主峰是广东山,海拔为 2675米。在句河和社川河流域,有近东西向延伸的古道岭、海棠山和羊山,山势低缓而破碎,海拔在1500米左右, 是月河主要支流——恒河、付家河和蜀河、池河等干、支流的发源地。
在地质构造上,秦岭是一个掀升的地块,北麓为一条大断层崖,形势极为雄伟;山脉主脊偏于北侧,北坡短 而陡峭,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通称秦岭“七十二峪”;南坡长而和缓,有许多条近于东西向的山岭和山间 盆地。
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秦岭北部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秦岭南部却淹于海水之 中,接受了古生代时期的沉积。在距今3.75亿年的加里东运动中,秦岭南部隆起,露出海面。2.3亿年前晚古生 代的海西运动时,秦岭北部也崛起上升,至三叠纪时,因距今1.95亿年的印支运动的影响,秦岭与海完全隔绝, 雄伟的身姿基本成型。进入中生代以后,秦岭林区以剥蚀为主,是周围低洼地区的供给地。距今约8千万年的燕山 运动使秦岭在形成以断块活动为主的南北褶皱带构造格架后,秦岭又在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强烈改造下,经大幅度 的块断式垂直升降运动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秦岭的格局。
骊山是陕西秦岭中段北麓外延的断块山,主峰是仁宗庙,海拔为1302米。来自骊山的溪流,有的成为灞河的 支流,有的直接流入渭河。

地理秦岭知识点总结

地理秦岭知识点总结

地理秦岭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位置秦岭位于中国中部,东接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西连长江流域的川滇高原。

自东北至西南地势逐渐升高,横贯华夏大地,俯临长江与黄河之间。

整个山脉分为七段,从陕西华阴至四川广元,全程约1000公里。

在秦岭地区西、东部各分布有秦岭和淮河的两个水系,各有一定的河流,除有一定数量的内流河外,还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这得到科学家学术研究的证实。

二、地质构造秦岭山脉即为古生代构造抬升出的造山带,核心地带呈南北走向,因受构造运动的挤压形成了一系列的山地。

在构造特征上,秦岭是典型的碰撞造山型山地,是中国国内东西走向的断裂带。

通过滑动构造,使泥盆系的岩层堆砌形成了中泥盆世的泥盆系地层,这种地质造成了丰富的矿藏资源。

山脉最大的特征在于其结构上呈东西走向,顶部宽广,五彩鲜明,是一条以深度和宽度取胜的典型小地形山。

三、气候特点秦岭气候多样,有着显著的垂直气候分布特点。

由于其地处亚热带到温带的过渡带,气候从东到西和从山脚到山顶有着显著的变化。

夏季气候凉爽,适合度假的消暑场所。

冬季则严寒少雪,因而生态垂直地带范围较大。

由于垂直气候的分布,使得山地植被及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四、植被分布秦岭植被种类繁多,海拔高度不同的地方植被分布也有所不同。

在0-900米的山地范围内主要分布有森林植被,低山带主要有与都的森林、灌木林、落叶阔叶林,高山丛林则以落羽松、枫树、松树为主。

在900-1800米的山地范围内,主要分布有次生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植被总体优势尚未明显。

在1800-2400米的山地范围内,高山针阔混交和针叶林逐步成为植被的主导,高山草甸逐渐变成山地林带气候的特征。

这些植被对于保护水源、土壤、气温等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五、动植物资源秦岭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特有的生物物种分布区之一。

植物方面,有多种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和地被植物分布于不同的海拔地带。

秦岭地区的山地植被对于维护土壤、保持水源、调整气候等有着重要作用。

地理秦岭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理秦岭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理秦岭知识点总结归纳秦岭地理概况秦岭位于中国陕西省、甘肃省、河南省、四川省和陕西省的交界处,总长约1200公里,西起陕西宝鸡,东至河南商丘,东西横贯中部地区。

秦岭山脉是中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山脉之一,是中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南北自然地理环境截然不同。

秦岭山脉包括北秦岭、中秦岭和南秦岭三大部分,整个山脉地势险峻,山峰连绵不绝,最高峰太白山海拔为3767米,这些山峰百姓入云,峰峦叠嶂,气势恢宏。

秦岭山脉的地质构造复杂,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区域之一。

山脉地处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和青藏高原东边缘三大地质构造单元之间,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山体岩层扭曲变形,喀斯特地貌发育。

秦岭山脉地处暖温带,呈现南北气候差异。

进入秦岭山脉,气温骤降,降雨量显著增加,气候多变。

山脉上部植被茂盛,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分布有明显差异。

秦岭自然生态环境秦岭山脉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山脉上部植被茂盛,分布有广袤的森林和草甸,是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

山脉下部气候温暖,有着丰富的农田和植被。

秦岭山脉地处中国南北植物区系的分界线上,南北植被分布明显差异,北部植被以针叶林为主,南部植被以阔叶林为主,物种多样性丰富。

秦岭山脉地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在其森林中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珍稀动物。

秦岭地质景观秦岭山脉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景观丰富多样。

山脉中部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形成了许多美丽的地质景观,如深长峡谷、怪石嶙峋、洞穴奇观等。

秦岭山脉中部地区有许多美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如华山、太白山、兵马俑、水帘洞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秦岭山脉西部地区的岷山地貌景观优美、独具特色,景观如法门寺、金顶、鸡足山等。

秦岭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其独特的地质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对于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秦岭地理意义秦岭山脉地理位置重要,是中国南北交通要道,也是中国大气环流的分界线。

甘肃西秦岭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甘肃西秦岭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甘肃西秦岭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因为处在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区域,西秦岭地区的地质构造非常复杂,褶皱、断裂发育,且其岩浆活动剧烈,运动复杂,成矿地质条件非常充足。

本文针对西秦岭的矿化体特征、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和找矿方向进行分析,希望能给以后秦岭地区的找矿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西秦岭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1前言西秦岭处于扬子和华北2大板块的交界处,岩浆岩发育,变质作用广泛,地层出露齐全,矿产丰富,因此成为秦岭矿带的主要部分。

于西秦岭北部主要以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为主,通常以岩浆岩发育作为主要特征,形成的破碎蚀变岩型金矿与岩浆岩的构造相关;其中部主要以志留系黑色岩系与三叠系构造层作为主体,是直接容矿岩层;其南部主要以火山岩作为主要特征,以绿片岩型金矿为主。

西秦岭的构造运动遍布整个区,且岩浆活动情况是北强南弱,因此形成了壮观的“金三角”地带。

2区域地质背景西秦岭地区是我国EW向和SN向构造交汇部位和重力梯级带、SN向磁场陡变带以及地壳厚度的变化地带、莫霍面深度,且地质构造的演化、发展和形成非常复杂。

其出露的地层通常呈带状分布。

如豆坝群、横丹群、南部碧口群;白水江群、中部白龙江群;西汉水—凤县岩片出露泥盆系;岷县—成县—留凤关岩片出露三叠系;大草滩前陆盆地出露石炭系、泥盆系、二叠系;北部闾井—舒家坝出露泥盆系李坝群;祁连—北秦岭出露奥陶系、寒武系、秦岭群、元古界陇山群。

区内通常出露二叠系地层、泥盆系,其次出露白垩系、石炭系及第三系地层。

(1)石炭系。

通常是小范围出露,是中统的间夹薄煤层、灰岩、石英砂岩、炭质粉砂岩、炭质板岩。

(2)泥盆系。

在马坞一带出露,主要是:a)舒家坝群。

变质粉砂岩、变质砂岩、板岩韵律性互层,其中含少量泥灰岩、灰岩。

b)大草滩组。

泥质粉砂岩、变质粉砂岩及变质砂岩。

(3)二叠系:十里墩组通常出露在矿区西北角一带。

岩性为炭质板岩、板岩、页岩、粉砂岩夹透镜体,有较高的含金丰度,因此是主要的赋矿地层。

地理秦岭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秦岭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秦岭知识点归纳总结秦岭主要地理位置秦岭位于中国中部,东起黄河,西至大街以北,全长约1200公里。

秦岭东北端在四川省宝鸡市,西南至陕西省渭南市一带。

秦岭山脉主脉为断续、不规则向西北走向。

其中以秦岭南麓和北麓,以西山和沣水、漳河流域为界。

秦岭山脉特点:秦岭山脉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地质构造复杂,孤岛状高山、岭地多达上百条之多,高峰2000米以上的有20多座。

长年云雾缭绕,山岭错落有致,森林茂密。

由于其地貌复杂,地形陡峭多变,气候多样,地理环境保持原生态不受污染,具有特有的自然景观和植被种类。

由于其地形的多变,气候的多样性,使得秦岭成为中国著名的自然生态保护区。

秦岭植被:秦岭山脉的植被种类丰富,由于地形的多变和气候的多样性,使得秦岭的植被多样性非常高。

主要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草甸和灌丛。

秦岭山脉的针阔叶混交林尤为典型,其中包括华北油松、松树、小叶黄杨、山黧豆等树种。

由于丰富的植被资源,秦岭山脉成为动植物的乐园,也是中国的重要的自然生态保护区。

秦岭气候:秦岭山脉由于地形的多变,气候的多样性,气候特征各异。

秦岭山脉的气候可分为北坡气候和南坡气候。

北坡气候干燥、气温较低,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降雨少,日照时间长,适宜农作物种植。

南坡气候湿润、气温适中,夏季凉爽,冬季温和,降雨较多,植被茂盛。

秦岭山脉的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和动植物的生长,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秦岭地貌:秦岭山脉的地形多变、地貌奇特,包括有:山地、丘陵、河谷、盆地、峡谷、台地和喀斯特地貌等。

秦岭山脉东段多为山地、丘陵和盆地,中段为峡谷、塬台和谷地,西段为喀斯特地貌。

其中有不少的雄峰、奇崖、怪石和岩洞,著名的如华山、太白山、光头山等。

秦岭地理分区:秦岭山脉依地理条件划分为秦岭北部、中部和南部。

秦岭北部为陕北秦岭,是秦岭山脉的主要山脉,并有众多的陕北秦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秦岭中部为陕中秦岭,都有着永宁寺、太乙真人等著名地标。

(完整word版)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 - 副本

(完整word版)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 - 副本

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1 秦岭造山带的基本特征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复杂的造山带,其基本特征可归纳为:(l)整个秦岭造山带基本上是沿秦岭山脉近东西向延伸,但向东至大别山附近被郊庐断裂带错开,分割成东西两个段落.其东段北部被左旋平移近500km至胶南地区,即为现有的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南部为宁镇造山带,西段则为大家一般所指的秦岭造山带。

(2)横向上,造山带由陆块和其间的结合带组成东西分带和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郑庐以西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商舒逢合线一秦岭地块一勉略逢合线一扬子板块;以东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大别一胶南造山带一下扬子地块一宁镇造山带一扬子板块。

(3)历史演化上,“吃”一“碰”一“扛开”的模式较简明地反应了秦岭造山带的整个演化历程,按照这一模式,秦岭造山带是在秦岭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是洋壳向华北板块不断单向俯冲,即“吃”;洋壳俯冲完之后,便发生板块碰撞,即“碰”;碰撞之后,伴之而来是强烈的干挤使造山带产生向北和向南的对称逆冲推覆,即“扛上开花”。

2、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发生分裂,在秦岭洋中形成一独立的大陆地块。

之后,该地块由于“郑庐转换断层”的影响而被错开成东西两个部分,西部为秦岭地块;东部为下扬子地块。

从古生代末期开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相向运动,秦岭洋洋壳向华北板块单向俯冲,至早中生代,下扬子地块先于秦岭地块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并使华北板块沿“郑庐转换断层”破裂,随后,由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北面进一步左旋平移造山,形成北缘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后缘则在扬子板块与下扬子地块的碰撞结合部形成宁镇造山带。

由于郊庐以西的西秦岭造山带地处华北和扬子两板块的中部,强烈造山作用使夹持于两板块间的秦岭地块大规模压缩、上隆剥失等,因而现残留的仅是变形和变质都十分强烈并呈狭长带状的地块。

郑庐以东,由于位处华北,扬子两板块边部,挤压应力相对较弱,而且挤压应力大部分被沿邦庐断裂大规模的平移作用所消耗,因此,下扬子地块变形较弱,保留下来的块体也较大,造山作用也较弱.“郑庐转换断层”在转变为郊庐平移断层过程中,南部由于受扬子板块的限制与掩盖,因此,邦庐断裂带便于大别山南缘突然中止。

秦岭高考知识点归纳

秦岭高考知识点归纳

秦岭高考知识点归纳秦岭地区作为我国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高考考区,其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都对高考知识点的归纳产生了影响。

本文将围绕秦岭地区的特点,对高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考生备考复习。

一、地理知识点1. 秦岭的地理位置:秦岭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东西横贯陕西和甘肃两省,南北对峙于秦巴山区和陕北平原之间。

2. 秦岭的地形地貌:秦岭地势险峻,山岭起伏,峰峦叠嶂。

秦岭北坡多峡谷和丘陵,南坡多断崖和陡坡。

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河谷、平原等。

3. 秦岭的气候特点:秦岭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春寒秋凉、夏热冬寒的特点。

4. 秦岭的自然资源:秦岭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铜矿石等。

此外,秦岭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

二、历史知识点1. 秦岭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关系:秦岭地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将秦岭作为北方的屏障。

秦岭还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西方文化和贸易交流。

2. 秦岭与陕西历史名人:秦岭地区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

例如,陕西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领导人曾在此驻扎。

此外,秦岭还是司马迁的故乡,他是《史记》的作者。

三、文化知识点1. 秦岭与文化遗产:秦岭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例如,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秦岭还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发源地,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寺庙。

2. 秦岭与民俗文化:秦岭地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例如,秦岭地区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如秦岭葫芦灯会、秦岭草舞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四、科学知识点1. 秦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秦岭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其中,矿泉水、植物、动物等都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2. 秦岭地震活动:秦岭地区位于我国的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了解秦岭地震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地震预防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秦岭构造带

秦岭构造带

秦岭构造带在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中占据着突出地位。

它对于八十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关于大陆地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探索大陆造山带地质演化规律的重要地区。

秦岭构造带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化,其内部组成与构造变形十分复杂,致使一些基本地质问题长期悬而未决,众说纷纭。

在学习前人成果和国内外关于大陆造山带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七十年代以来我们对华北地块南缘早前寒武纪地壳组成与演化的研究和我们过去对秦岭带的研究,八十年代以来又开展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获得了新的认识,现作初步总结,望批评指正。

秦岭构造带何时、在什么背景下、以什么方式开始形成?形成以后,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中,是以什么构造体制发展演化的?挽近时期又是以什么造山作用形成今日的强大构造山脉的?这是我们研究秦岭构造带的三个中心课题。

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从地壳形成与演化角度,以构造运动为主线,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初步认为秦岭构造带是在早期陆壳基础上,以初始裂谷形式发生,历经不同构造体制、不同类型造山作用,而以具一定深部地质背景的多期复杂裂谷系构造、俯冲碰撞板块构造、逆冲推覆与走滑构造为其突出发育特征的强大复合型造山带。

一晚太古宙统-克拉通地块的形成和早元古宙的分裂,古秦岭构造带的初始形成现今秦岭带内部及其南北两侧相邻地块边缘地区,目前确认和基本认为是太古宙的岩系主要有:华北地块南缘基底中的安徽蚌埠地区的下五河群、霍邱群,河南与陕西的太华群、登封群,山西中条山的氵束水群等;杨子地块北缘的大别群,黄陵地块的崆岭群结晶杂岩系,乃至川中地块的基底部分。

关于秦岭带内部有无太古宇地层,争议颇大。

我们认为,原秦岭群中包裹着一些晚太古宙一早元古宙的岩块、地块。

以上秦岭带内部及其两侧的晚太古宙岩群,目前各自成孤立的岩块、地块,断续大致成带分布,空间上有一定分布规律。

这些岩群彼此是什么关系,涉及到秦岭构造带初始形成等基本问题,综合分析表明,上述各岩群是可以对比的,它们原本是晚太古宙统一地块的组成部分。

小秦岭金成矿带

小秦岭金成矿带

小秦岭金成矿带一、区域构造背景小秦岭地区大地构造上隶属于华北地台南缘华山-熊耳山隆起区,属太华地块,为华北地台与秦岭微板块的交界地带,由太华台拱和金堆城台凹2个次级单元组成,南以铁炉子-三要-黑沟-栾川断裂与北秦岭构造带毗邻,北以小秦岭山前断裂(太要-故县断裂)为界。

本区地处华北克拉通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相接地带,中生代以前为华北克拉通的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克拉通边缘特征;在中-新生代经历了秦岭造山带陆内造山运动后,成为秦岭造山带的北缘组成部分。

由于受板块边界深断裂和秦岭褶皱带长期活动的影响,区内构造形态复杂,断裂与褶皱均较发育。

小秦岭地区大地构造上是秦岭造山带的一部分,其区域成矿背景与秦岭造山带紧密相关,小秦岭金矿田也是秦岭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演化及成矿过程也与秦岭造山带之形成演化相伴始终。

秦岭造山带为“三块夹两缝”的构造划分,即其主要由华北板块、秦岭微板块与扬子板块组成,三者之间分别被商丹缝合带和勉略缝合带所分割。

秦岭造山带东部以秦岭山前断裂为北界,与华北地块相接,西部以武山-德欠断裂构成西秦岭与祁连造山带的分界,南部以玛曲-南坪-荷叶坝-南坪-略阳-勉县-石泉-城口-房县-襄樊断裂构成南部界线,分别与松潘-甘孜造山带、扬子地块相接。

根据主造山期构造特点和中新生代构造叠加特征,可进一步将现今的秦岭造山带划分三块、两带,即由华北地块、扬子地块、秦岭地块和商丹、勉略两主缝合带。

其中商丹带北侧的北秦岭为华北板块的大陆边缘构造单元,与华北克拉通以方城一奕川一洛南断裂带为界,发育具有岛弧和弧后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变火山一沉积岩套和具有岛弧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花岗岩类和基性侵入岩类,是秦岭早古生代洋盆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带。

秦岭微板块在晚古生代之前属于扬子板块的被动大陆边缘,是在伴随勉略洋盆发育过程中逐渐从扬子板块北缘解离出来的挟持在两条主缝合带之间的微板块。

商丹蛇绿岩带和勉略蛇绿岩带分别代表秦岭自新元古代和泥盆纪发展起来的两个有限洋盆,三个板块沿两主缝合带依次由南向北俯冲碰撞造山,奠定了秦岭的基本构造格局。

总结秦岭淮河知识点

总结秦岭淮河知识点

总结秦岭淮河知识点一、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1. 秦岭地理位置:秦岭位于中国的中部,横贯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之间,北起陕西宝鸡,南至河南洛阳,东至陕西商洛,西至甘肃榆中,地处中国的腹地地带,是中国东西向的分水岭。

2. 淮河地理位置:淮河位于中国的东部,发源于安徽省境内,流经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区,最后注入黄海。

淮河上中游为平原地区,下游为盆地地区。

二、秦岭淮河的自然地理特征1. 秦岭的地貌:秦岭是中国的中央山脉,地形复杂,包括丘陵、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

秦岭山脉东坡的陕西关中平原,西坡的秦巴山丘陵地带,地貌多样,风景优美。

秦岭山脉主要由太白山、华山、光头山等山峰组成,其中太白山是秦岭的最高峰,海拔达3771米。

2. 淮河的流域特征:淮河流域地处中国的华北平原和江淮平原的过渡区,地势平坦,河道纵横交错。

淮河在流经淮阴、淮安、盐城、扬州等城市时形成河套地貌,景色秀美。

三、秦岭淮河的历史文化遗产1. 秦岭文化遗产:秦岭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秦始皇陵、华山、鸡鸣山等历史名胜古迹。

此外,秦岭地区还有大量的古代村落、古建筑、古寺庙等历史遗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2. 淮河文化遗产:淮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如楚国遗址、汉代古村落、唐代古塘、宋代古桥等历史文化景观。

此外,淮河流域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工艺、传统节日等,展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四、秦岭淮河的经济发展1. 秦岭的经济发展:秦岭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的旅游资源和生态保护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中国的旅游名片之一。

秦岭山区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中国的重要的自然资源基地之一。

此外,秦岭地区还有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等传统产业,是中国的重要的农产品产地之一。

近年来,秦岭地区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秦岭

秦岭

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山脉,大致位于32°N~34°N,103°E~113°E。

其北侧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南侧为低山丘陵和江汉平原。

淮河是中国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介于31°N~36°N,112°E~121°E之间,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北麓,流经豫、皖至江苏扬州的三江营注入长江,全长约1?000千米。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一、气候方面1.秦岭—淮河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界限。

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2.秦岭—淮河南北雨季长短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岭—淮河以南雨季要长得多。

3.秦岭—淮河是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4.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

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

5.秦岭—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6.秦岭—淮河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夏季,秦岭—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温多雨。

冬季,秦岭—淮河以南温和少雨,秦岭—淮河以北寒冷干燥。

二、植被方面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

三、河流水文方面秦岭—淮河以南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少,汛期长,冬季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多,汛期短,冬季结冰。

四、地形、土壤、矿产方面1.地形:秦岭—淮河以南以丘陵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2.土壤:秦岭—淮河以南渐以红壤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黄壤或棕壤为主,东北以黑土为主,西北多白色沙质土。

3.矿产:秦岭—淮河以南以有色金属居多,工业上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出口加工等轻工业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煤、铁、石油为主,工业方面以重工业占的比例较大。

秦岭高考知识点总结

秦岭高考知识点总结

秦岭高考知识点总结秦岭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位于中国的陕西、甘肃两省之间,是中国的北南分界线。

秦岭地势险峻,气候多变,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之一。

而且,秦岭地区是中国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考生需要对秦岭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将对秦岭高考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一、地理知识点1. 秦岭山脉的地理位置秦岭山脉位于中国的陕西、甘肃两省之间,是中国的北南分界线,东接黄土高原,西临秦巴山地,全长约1200公里,是中国最重要的山脉之一。

2. 秦岭的地形地貌特点秦岭山脉地势险峻,山势起伏,山峰连绵不绝,是中国的主要屏障之一。

秦岭的地貌特点包括山势险峻、山川纵横、溪流纵横、地形多变等。

3. 秦岭的气候特点秦岭地区气候多变,主要包括高山气候、山地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变化明显,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是中国北方气候和南方气候的过渡带。

4. 秦岭的资源分布秦岭地区资源丰富,包括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秦岭山脉的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水源涵养区,还是动植物的乐园。

5. 秦岭地区的地质灾害秦岭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地质灾害对当地的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需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历史知识点1. 秦岭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秦岭山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除了是北南分界线外,还是中国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秦岭周边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古迹遗址,如兵马俑、华清池、法门寺等。

2. 秦岭的历史文化遗产秦岭地区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秦始皇陵、华清池、长城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3. 秦岭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秦岭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对中国的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岭地区的古代文明包括农耕文明、手工业文明、商贸文明等。

4. 秦岭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秦岭地区曾经发生过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包括关中会战、秦楚战争等。

二秦岭及邻区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和地区地质概况

二秦岭及邻区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和地区地质概况

二、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区域现今的地壳结构构造和地表地质面貌是地质历史过程长期复杂演化的综合结果,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体制的演变,是多元多源地球动力学作用的产物,既主要受控于全球统一动力背景及其派生的区域动力作用,也不能排除可能是区域局部特殊动力作用所致,具有十分丰富的地质信息。

因此,在区域地质研究中首先要充分重视研究区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不仅避免“坐井观天”之弊,而且又能获取区域地质共性和差异性信息,为客观研究认识区域地质特征和形成演化奠定基础。

(一)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在现今的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它东邻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及其俯冲带,南接印度板块及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带(图2-1),恰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汇的特殊区域,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制约着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和板内构造作用,并控制着中国大陆南、北有别,东、西差异显著的地质结构和构造面貌(图2-2)。

图2-1 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的中国大陆(引自金性春,1984)1.离散边界;2.转换断层;3.俯冲边界;4.碰撞边界从地质历史角度分析,显生宙期间,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

在其作用和影响下,形成了以海西造山为主旋回的古亚洲构造域;以燕山造山为特征的环(滨)太平洋构造域和以喜马拉雅造山为标志的特提斯构造域(任纪舜等,2000,图2-3),经历不同时期的构造过程(表2-1),与其相应,形成中国西部以东西向构造为主,中国中东部在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叠加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造的复杂叠置的构造格局,铸成现今的地壳结构和地表地质面貌。

在全球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显生宙构造突出显示古亚洲构造域的小陆块群的复杂聚合、增生形成统一古大陆,并在此基础上,环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改造的强烈活动性。

在全球古陆块和造山带分布图上,中国大陆内的小型古陆块的发育表现得尤为显著(图2-4),表明中国大陆地壳结构有别于世界其他大陆的独特性。

【地理课件】秦岭

【地理课件】秦岭
400
秦岭
淮河
把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 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 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 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区域现今的地壳结构构造和地表地质面貌是地质历史过程长期复杂演化的综合结果,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体制的演变,是多元多源地球动力学作用的产物,既主要受控于全球统一动力背景及其派生的区域动力作用,也不能排除可能是区域局部特殊动力作用所致,具有十分丰富的地质信息。

因此,在区域地质研究中首先要充分重视研究区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不仅避免“坐井观天”之弊,而且又能获取区域地质共性和差异性信息,为客观研究认识区域地质特征和形成演化奠定基础。

(一)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在现今的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它东邻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及其俯冲带,南接印度板块及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带(图2-1),恰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汇的特殊区域,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制约着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和板内构造作用,并控制着中国大陆南、北有别,东、西差异显著的地质结构和构造面貌(图2-2)。

图2-1 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的中国大陆(引自金性春,1984)1.离散边界;2.转换断层;3.俯冲边界;4.碰撞边界从地质历史角度分析,显生宙期间,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

在其作用和影响下,形成了以海西造山为主旋回的古亚洲构造域;以燕山造山为特征的环(滨)太平洋构造域和以喜马拉雅造山为标志的特提斯构造域(任纪舜等,2000,图2-3),经历不同时期的构造过程(表2-1),与其相应,形成中国西部以东西向构造为主,中国中东部在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叠加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造的复杂叠置的构造格局,铸成现今的地壳结构和地表地质面貌。

在全球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显生宙构造突出显示古亚洲构造域的小陆块群的复杂聚合、增生形成统一古大陆,并在此基础上,环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改造的强烈活动性。

在全球古陆块和造山带分布图上,中国大陆内的小型古陆块的发育表现得尤为显著(图2-4),表明中国大陆地壳结构有别于世界其他大陆的独特性。

图2-2 东亚地区现代板块及板内运动状况略图(据丁国瑜等,1987)表2-1 中国及邻区构造旋回划分及大地构造年表(据任纪舜等,2000)图2-3 亚洲构造域简图(任纪舜等,2000)G.冈瓦纳大陆;R.俄罗斯克拉通;S.西伯利亚克拉通;SK.中朝克拉通;T.塔里木克拉通;Y.扬子克拉通;1. 主要缝合线;2. 现代贝尼奥夫带;3. 构造分区界线;4. 劳亚大陆上的克拉通;5. 冈瓦纳大陆上的克拉通;6. 古亚洲构造域;7. 滨(环)太平洋构造域;8. 特提斯构造域图2-4 大西洋(陆)半球构造简图(Dott et al.,1988,转引自任纪舜等,2000)G.冈瓦纳大陆;NA.北美克拉通;R.俄罗斯克拉通;S.西伯利亚克拉通;1.中朝克拉通;2.扬子克拉通;3.塔里木克拉通(二)区域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依据区域地表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基本构造单元,它们是华北陆块、扬子陆块以及两陆块之间所夹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图2-5)。

图2-5 中国大陆中东部构造单元划分图①商丹板块缝合带;②勉略板块缝合带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分别形成固结于吕梁运动(1 800Ma±)和晋宁运动(1 000Ma±),在显生宙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它们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古陆块性质,并经历了在震旦纪至早古生代成为与古秦岭洋盆、海盆相关的广阔陆表海盆和陆缘海盆;在晚古生代-中生代初,受秦岭-大别造山作用及其影响,华北陆块由陆缘滨浅海盆向克拉通内的陆相湖盆发展,扬子陆块主体则仍为陆表海盆;中新生代华北和扬子区均转化为复合型克拉通内陆相沉积盆地,分别被称为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

同时在其相关的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它们作为统一整经历以挤压-伸展的构造作用过程,不仅造成中国东部北北东-近南北向褶皱、逆冲和走滑断裂的发育,同时发育濒太平洋的燕山期广泛的岩浆活动。

在此背景上,产生了一系列呈北北东-近南北向延展又被东西向构造带分割的中生代末-新生代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

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总体均呈现显著的基底与盖层分明的地壳二元结构,其盖层表现为由稳定性沉积组成,沉积地层基本保持未变质且具弱构造变形的特点,并成为我国煤、油、气三大能源的重要开发基地。

秦岭山脉西接祁连山、昆仑山,东连大别山,横贯中国大陆中部,绵延千余公里,既是世界典型大陆造山带,又是中国大陆南北地质、地理和人文景观的天然分带。

秦岭-大别造山带内的前震旦纪基底岩系均呈巨大的透镜状块体出露,并遭受显生宙构造作用强烈叠加改造乃至再造。

造山带内的震旦纪至古生代地层由与洋盆和不同陆缘海盆相关的沉积岩系和不同构造环境的火山-沉积岩组成,它们不同程度遭受早古生代末-中生代初洋盆俯冲、陆块汇聚碰撞和陆内逆冲推覆的复杂强烈变形、变质改造(局部发育高压、超高压变质)和深成岩浆的侵入。

中生代末和新生代的红色断陷盆地叠置其上,造成了秦岭-大别造山带断续延伸的现今面貌。

秦岭-大别造山带贵金属、多金属矿产发育并具相当规模,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

秦岭-大别造山带及相邻地区上述的地表地质特征及其相关性和差异性,也直接反映在由地球物理资料提供的地壳组成和结构构造方面。

在秦岭及邻区航磁△T异常平面图上(图2-6),秦岭造山带以复杂东西向线状异常为主,并在东西两侧呈发散状,构成哑铃型,其束状紧缩区在西安-宁陕一带。

哑铃型的南北两侧即为华北和扬子陆块的平缓非线性异常区。

重力布格异常图(图2-7)和莫氏面等深度图(图2-8)亦显示类似特征。

图2-6 秦岭及邻区航磁△T异常图(王相等,1996)1.正等值线;2.零等级组成;3.负等值线,单位nT依据遥感(图2-9)和重磁(图2-10)的解释提供,秦岭造山带和邻区的构造特征突出显示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的相对稳定性和秦岭造山带的显著活动性,而且秦岭造山带主断裂分布总体亦呈现哑铃型,主断裂呈近东西向延展,并与中国活动断裂分布的宏观格局相吻合(图2-11)。

图2-7 秦岭及邻区重力布格异常图(王相等,1996)图2-8 秦岭及邻区莫氏面等深度图(王相等,1996)图2-9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遥感构造解释图(王相等,1996)1.基底断裂;2.一级断裂;3.断裂;4.线性构造;5.环形构造;6.弧形构造图2-10 秦岭造山带重磁构造解释图(王相等,1996)1.深大断裂构造特征线;2.较大断裂构造特征线;3.中浅层断裂构造特征线图2-11 中国主要活动断裂图(丁国瑜等,1991)1.正断层;2.逆断层;3.平移正断层;4.平移逆断层;5.平移断层;6.性质不明、推测及隐伏断层;7.地震断裂或裂缝带①西域断裂系;②天山断裂系;③西昆仑断裂系;④阿尔金断裂系;⑤祁连断裂系;⑥柴达木断裂系;⑦昆仑-秦岭断裂系;⑧河西断裂系;⑨巴颜喀喇断裂系;B10金沙江-红河断裂系;B11班公错-澜沧江断裂系;B12雅鲁藏布江断裂系;B13西藏断裂系;B14康滇断裂系;B15龙门山断裂系;B16河套断裂系;B17汾渭断裂系;B18下辽河-华北断裂系;B19皖、鄂、湘断裂系;B20郯城-庐江断裂系;B21东北-华北北西断裂系;B22苏北-黄海断裂系;B23东海断裂系;B24东南沿海断裂系;B25台湾断裂系;B26南海断裂系(三)秦岭造山带及邻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镶嵌构造和立交桥式结构中国地壳结构构造在平面上的镶嵌格局(张伯声,1980;王战等,1996;任纪舜等,2000)和地壳-上地幔结构构造在三维空间上的立交桥式结构是中国大陆结构构造的基本特征(任纪舜,1991;任纪舜等,1991,1994,2000;张国伟等,1995,1996,2001)。

镶嵌构造在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非常醒目的表现为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以秦岭-大别造山带为嵌接带的有机嵌合,并由前述的地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共同反映出来,在地表和上地壳层次上呈现为两块夹一山和造山带以近东西向构造为主导的总体特征。

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三维空间的立交桥式结构表现在,若对比观察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的地表地质(图2-2、9、10、11)、地壳和岩石圈厚度变化(图2-12),反映地壳深层地质构造和物质分布的1°×1°平均布格重力异常图(图2-13)和上地幔密度分布图(图2-14)可以发现,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地表、上地壳层和地幔之间存在结构构造的既协调又不协调的关系。

协调关系表现为,中国大陆中东部宏观地貌、地形和地壳、岩石圈厚度变化、重力梯度带的分布及上地幔密度分布均呈近南北向展布,并与区内中新生代陆内断陷盆地和隆起带的北北东-近南北向分布的构造格局相吻合。

不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本区大陆造山带的构造线均呈近东西向分布,与上述的北北东向-近南北向结构构造构成三维空间的立交桥式结构(任纪舜等,1991,1994,2000;张国伟等,1995,1996,2001),这一结构构造特征在秦岭造山带得以精细的解析(张国伟等,1995,1996,2001)。

中国中东部地区地壳平面上的镶嵌构造和地壳-上地幔在三维空间的立交桥式结构,实质是中国中东部地区在古亚洲构造域、环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不同时期,不同方式方向的动力学作用下,地幔物质调整,地壳结构构造叠加改造的不同层次耦合、非耦合关系的综合反映,揭示了中国大陆动力学的丰富内涵和特殊过程(任纪舜等,2000;张国伟等,2001)。

图2-12 中国大陆与邻区海域地壳、岩石圈厚度图(黄怀曾等,1994)70~80地壳厚度/km;80~100岩石圈厚度图2-13 中国10×10平均布格重力异常图(殷秀华,史志宏,刘占坡和张玉梅编,引自丁国瑜等,1991)图2-14 中国上地幔密度分布示意图(单位:8/cm3)(冯锐,1985,转引自王相等,1996)(四)秦岭造山带及邻区同位素地球化学省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是确定岩石圈构造地球化学省,揭示岩石圈结构、区别陆块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探讨陆块离散、汇聚、拼贴、增生构造演化的有效示踪。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Pb、Nd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张理刚等,1993;朱炳泉等,1993;张本仁等,1995,1998)结果表明,华北和扬子陆块区分属两个不同的构造-地球化学省(图2-15)。

华北陆块区的壳、幔铅同位素组成比扬子陆块区贫放射性成因铅,尤其贫U-Pb;而且前者的太古宙和古元古代上地幔一直处于稳定弱亏损状态(εNd(t)=+2~+3),而后者的北部新元古代的上地幔基本接近原始地幔(εNd(t)=+0.3左右),并自古元古代向中元古代发展显示出愈益亏损的明显趋势(εNd(t)由+4.5增至+7.8)(张本仁等,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