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
案例31中国彩电业商战风云 (2)
案例31 中国彩电业商战风云一、竞争态势中国的彩电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条引进、消化、提高、国产化、再开发的成长之路,完成了发达国家40年的历程。
自1978年以来,国家不仅投资创建了一批彩电整机生产骨干企业,而且大力引进先进的彩管、玻壳、集成电路等彩电配套线,逐步构筑了“彩电——彩管—-元器件”三位一体较为完整的彩电体系。
1989年~1994年间,国产彩电生产量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2.63%,其中1993~1994年度增长率高达21.8%.1994年的全年产量为1 689。
49万台,占该年世界彩电总产量的10%以上,1995年的年产量在1 800万台左右,而如今我国实际具备的彩电年生产能力为2 000万台,大大超出国内市场的总需求。
此外,我国已建成彩管生产企业10个,1995年实际生产彩管100万套,另有1 000多条为彩电配套的元器件生产线.现阶段,中国的彩电已不再是幼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开始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彩电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已普遍超过1.5 万小时的国际标准,14英寸、17~21英寸及部分25英寸、29英寸彩电的生产完全进入成熟阶段。
同时,与进口同类产品相比,国产彩电在价格方面具备极大的优势,一般仅为进口产品的70%左右。
可以说,从实力上分析,国产彩电,尤其是普及型彩电在几年内必将成为亚洲首位.彩电是家电王国中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的基本耐用消费品,而中国又是一个拥有12亿、3亿户家庭的消费大国,因此在中国彩电还是一片空白时,洋货已通过各种正当和非正当渠道抢先涌入了国内市场。
如今,国产彩电初长成人,国内彩电市场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国货与国货之间的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中国的彩电迅速向规模化经营,国产彩电间的竞争主要呈现“大鱼吃小鱼"的态势。
经过这几年竞争,在全国原有的50多个定点生产厂和100多条生产线中,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逐步上升到十多家,并形成了“长虹"、“康佳”、“熊猫"、“牡丹"、“金星”、“福日”等六大抵御进口彩电的军。
TCL并购汤姆逊
TCL并购汤姆逊1一、TCL并购汤姆逊的行业背景(一)并购时国际彩电行业状况1、全球彩电行业状况美国和欧洲是全球两大家电市场,欧美彩电市场容量大,但增量已经放缓。
1999年美国民用电子产品市场的主流产品是彩色电视机和DVD视频产品,随着美国地面波数字播放方式的全面普及,其市场的主流产品向高画质和高精细度的DTV产品转换。
在欧洲,民用电子产品销售最好的国家是欧洲南部的一些国家,其次是英国,这些国家的彩电需求量一直在上升,在2000年时,欧洲地区对彩电的要求主要集中在16:9规格以及29英寸以上的大型平面彩电。
在2003时,日本、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正经历急速平板化浪潮,并有不断加快的趋势,作为电视平板化的先导和主力的液晶彩电,从2001年推向市场以不,每年销售量都增长一倍甚至更多。
而传统的CRT彩电,虽然在中东欧、中近东和中南美等地区的CRT彩电市场仍有上佳表现,但彩电消费重要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美国、西欧和大洋洲等,消费重点将弃CRT而转向平板电视,CRT 彩电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量年均下降率将为两位数,全球CRT彩电需求量因而将继续减少。
同时,全球PDP彩电的需求量从2002年以来,与液晶彩电一样也是每年增长1倍。
总体而言,并购时全球彩电市场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亚洲、中东欧、中近东和中南美的增长势头仍将相当坚挺,同时,需求及消费结构上表现为由CRT电视向平板电视的逐渐转移过程。
2、欧盟及美国对中国的彩电出口实施反倾销战略欧洲每年的彩电需求量3900万台,欧盟电视机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电视机市场之一,在全球彩电市场中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1998年欧盟对中国彩电征收44.6%的反倾销税,基本上封杀了中国彩电出口欧洲之路。
2002年8月29日,欧盟发布公告,宣布接受中国几点出口商会及包括中国七家彩电商在价格和数量上的承诺,批准中国彩电进入欧洲市场,至此,中国彩电厂商终于在欧洲市场上打开一条缝隙,但条件仍然苛刻,根据配额协议,欧盟每年给中国显像管电视机的配额仅为40万台,而实际上,这远远无法满足产能达到400万台的国内厂商庞大的出口需求。
中国电视机的发展历程.
1989年8月 彩电史上第一次价格战
长虹彩电在全国 范围内全面降价, 发起彩电史上第 一次价格战。50 天后,国家出台 了彩电降价政策。 从此国产彩电摆 脱了计划经济的 阴影,企业取得 了对自己产品营 销的主动权。正 是由于国产品牌 不断通过价格优 势与外国品牌拉 开了距离,为彩 电最终进入进入 寻常百姓家创造 了条件。
• 过去的2013年,不光是传统的彩电企业在做竞争,包括原来非彩电
企业也进入这个行业。TCL和爱奇艺合作,四个月的时间销量超过10 万台。包括创维和阿里的合作销量也非常好,这些跨界的合作,实际 上是一种资源的重新整合来面对消费者,因为现在整个环境和消费者 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深蒂固的变化,你走到哪里,你手中的智能 手机,调动你任何想要的数据,可以通过云计算来计算出满足你各项 的需求,所以说整个市场,整个消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信 2014有更多跨界的竞争。 • 如今,3D电视、智能云电视出现,人们对电视不再满足简单的收 看功能,于是电视竞争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近两年彩电产品技术更新 速度突飞猛进,智能电视延续波涛之势。从国内外主流彩电 企业到IT互联网跨界公司,无一不在推动在点行业的快速 发展和电视更新换代的不断升级。从3D电视到智能电视,再到4K电 视、曲面电视等等,彩电行业迎来了多元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 • •
中国第一台电视机
电视测试卡
• 1959年,无锡市建立了我国第一座电视转播台。 • 1961年,全国共建有地方电视台19座。 •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调频广播技术得到了发展。 1971年共建成电视发射台和转播电视台80座。
0年代上海飞跃牌
电视尺寸只有12寸大小
70年代末
电视机开始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
•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诞生。 • 中央电视台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上海电视台则于同年10月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 。 • 我国彩电行业起步于七十年代初期,第一台彩色电 视机则于1970年12月26日在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诞 生,从此便拉开了中国彩电的生产。但是,由于当 时经济条件等等方面的限制,这个时期我国彩电行 业发展仍然缓慢,电视机一些重点元器件仍然需要 进口,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 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拉大。
中国彩电的成长历程
中国彩电的成长历程1978年,国家批准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该生产线1982年10月份正式竣工投产,标志着我国彩电工业已经跨越过自行摸索的漫长前奏,开始直接和国外先进技术对接。
不久,国内第一个彩色显像管生产厂———咸阳彩虹显像管厂成立,彩电得以在国内大规模生产。
经历了以下成长过程:雨后春笋(1982—1985年)彩电业在80年代初获得迅速增长,并向规模化发展,几年间全国共引进大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各地电视机制造企业纷纷涌现,一批国产名牌如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开始被消费者熟知。
1985年前后,我国电视机年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名列世界第二。
但是,此时国内的电视机普及率还相当低。
市场受结构、价格、消费能力等各种条件的限制,还有极大的空间和潜力无法得到释放。
到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达到1934万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这一地位一直保持至今。
日货风行(1986—1992年)日本彩电业从70年代开始高速发展,到80年代后期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国内的彩电生产线大多从日本引进。
虽然国产彩电的数量和规模已经有了空前发展,但国内企业引进的生产线在技术上仍然落后,品种、功能、质量、价格等诸多方面仍无法和进口彩电相比。
在国内市场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不但新增市场空间被拥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外国彩电企业争夺,就连在原有的市场上,国产彩电产销量的增长势头也受国外品牌威胁。
在这一轮抢滩战役中,外资品牌拿下了近八成的市场占有率,而其中松下、东芝、日立等日本品牌占据绝对优胜地位。
国货自强(1993—1998年)1989年8月,长虹彩电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降价,发起了彩电史上第一次价格战。
50天后,国家出台了彩电降价政策。
从此国产彩电摆脱了计划经济的阴影,企业取得了对自己产品营销的主动权。
这也是国产品牌寻找自身价格定位,形成市场区隔的起步。
此后,国产彩电不断降价,在获得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也使彩电在中国实现普及。
tcl品牌简介
tcl品牌简介TCL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和销售商,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
该公司成立于1981年,最初以生产磁带和磁带记录设备起家,随后逐渐发展成为一家多元化的跨国企业,涵盖了电视、手机、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多个领域。
TCL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时公司开始生产和销售彩色电视机。
这一举措使得TCL成为中国第一个涉足彩电领域的企业,并在随后的几年里迅速崛起。
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进步,TCL不仅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还逐渐进军国际市场。
如今,TCL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产品畅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的产品线涵盖了电视、手机、家电、空调等多个领域,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TCL的产品以其高品质、创新设计和卓越性能而闻名,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作为一家全球化企业,TCL注重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
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TCL还与全球顶尖科技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创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除了产品制造和销售,TCL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公司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TCL还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支持和帮助。
在未来,TCL将继续致力于创新和发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公司将继续扩大国际市场的份额,加强品牌推广和营销活动。
同时,TCL还将积极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智能和便捷的生活方式。
总结起来,TCL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和销售商,以其高品质、创新设计和卓越性能的产品而闻名。
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先进的生产设备,致力于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TCL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帮助。
未来,TCL将继续致力于创新和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智能和便捷的生活方式。
红色帝国血泪史----- 液晶的世纪战争
红色帝国血泪史----- 液晶的世纪战争我国做为世界最大的CRT、液晶电视制造国,在显示器产业发展历史上有着惨痛的教训。
了解中国电子产业的朋友都知道一个词——“缺芯少屏”,芯就是芯片,屏就是显示屏。
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建设了大批电子企业,到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换代浪潮中大批倒闭。
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电视工业,在政府主导下启动了“彩电国产化”工程,政府出资近200亿美元,由此诞生了长虹、TCL、康佳、海信等世界彩电巨头。
到1987年,中国彩电年产量达到1934万台,首次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一。
此后依靠成本规模优势,迅速挤垮了国外同类产业。
2004年,当世界电视产业从传统CRT(显像管)显示器,向液晶、等离子等新型平板显示器转换时,中国彩电工业再一次惨遭淘汰。
至此,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起采用“以市场换技术”“合资”,等政策发展的轿车、彩电、集成电路产业,几乎全数失败,没有一个能摆脱对引进技术的依赖,形成自主的技术能力,成为中国产业发展之耻。
随着我国液晶电视产能的持续增长,这种产业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已经严重威胁中国电视产业安全。
由于液晶面板占液晶电视整机成本的2/3,国内彩电厂商被迫花费巨资,从韩国、台湾、日本厂商手里采购液晶面板等关键零部件。
以2010年为例,当年中国液晶面板进口额超过460亿美元,仅次于集成电路(1569亿美元)、石油(1351亿美元)和铁矿石(794亿美元)。
在1998年至2008年,日韩平板电视厂商、台湾企业“拥屏自重”,肆意侵蚀中国彩电市场份额,并且对中国企业进行严格的液晶技术封锁、中国电子工业只能“跪着”求生存。
这一局面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液晶面板价格崩盘才告一段落。
为了突破产业困局,从2009年起,国内液晶面板企业逆势扩张,打响了产业反击战。
2009年8月25日,我国液晶面板龙头企业——北京京东方,宣布投资280.3亿元人民币,建设我国第一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彩电业 1996年初
/courseLecture/play/822/2535/p-551182567.html彩电业1996年初,中国的彩电市场高度分散,生产企业超过130家,平均每家企业的销量不超过12万台。
这些企业多数运营低效,没有规模经济,在当地市场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
因此,企业欲扩大销售额,通过进入新市场或采取并购手段取得规模经济的运作空间很小。
此外,当时彩电业是个两极市场,国外品牌占据高端市场,相比本土品牌享有20%的溢价,在中国市场(特别是城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而本土品牌虽然质量和国外品牌相差不大,却在低端市场相互竞争。
由于通过横向和纵向流动以增加销量的机会都很小,到了1995年末,本土彩电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1996年进口关税下调,小屏幕彩电从60%降至50%,大屏幕彩电则从65%降至50%,这给中国彩电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价格压力。
此外,跨国公司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纷纷到中国投资设厂,扩大产能。
据估计,如果这些公开宣称的扩张计划全部施行,两年时间内这些企业将为中国市场年均增产1000万台彩电,届时国外品牌将全面占领中国市场。
当时一家全球彩电企业大胆预测,只要它在3年时间内向中国投资30亿美元左右,就能摧毁长虹。
长虹是当时中国最大、效益最好的本土彩电企业,拥有17条生产线,其产能至少是国内第二大厂商的两倍,它同时也是许多彩电元器件的最大生产商。
作为一家在当地高度垂直整合的公司,又地处欠发达地区四川,长虹相比其他国内厂商享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最高的利润率,其净利润率约为20%,远高于国内竞争对手。
尽管如此,长虹还是苦于市场份额无法继续增长。
1995年末1996年初,长虹开始考虑换一种思路。
在访谈了一些定价专家,在许多地区作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并对返回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后,长虹高管一致认定,价格战是实现市场领先的最佳选择。
一方面,价格战可使那些规模小且效益差的国内对手进退维谷,它们如果跟着降价就要遭受严重的利润损失;如果维持高价,就会失去可观的市场份额。
TCL科技的发展历程
TCL科技的发展历程TCL科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81年,当时成立于中国广东深圳市。
起初,TCL是一家生产磁头的小型工厂,主要为国内电视制造商提供配件。
然而,TCL的创始人李东生意识到电视制造业的巨大潜力,决定将公司转型为电视制造商。
在转型的初期,TCL遇到了一些困难,市场份额有限,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高。
然而,公司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并加大研发投入。
这使得TCL的产品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的开拓,TCL开始在国内外扩大销售网络,并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彩电制造商。
2003年,TCL率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这是中国彩电企业在海外上市的首次尝试。
此举使TCL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为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打下了基础。
随后的几年中,TCL继续加大在研发和生产方面的投入,并积极进行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
通过品牌合作、赞助活动和广告宣传,TCL逐渐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声誉。
随着智能科技的崛起,TCL开始在全球智能家居领域布局,并开始研发和生产智能电视、智能家电和智能设备。
此举使TCL成为一家综合性的智能科技公司,产品涵盖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多个领域。
目前,TCL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办事处和生产基地,销售网络覆盖150多个国家。
TCL也获得了许多国际性的荣誉和奖项,如财富全球500强企业和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等。
未来,TCL将继续致力于创新和技术研发,不断推出更具竞争力和领先的产品。
同时,TCL也将继续拓展全球市场,并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赢的目标。
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一、案例内容中国的彩电生产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1980年长虹从日本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
但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进入普通百姓家,买得起彩电的人是极少数。
统计资料显示,1985年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仅有17.2台,农村居民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为0.8台。
到了八十年代后半期,人们开始进行电视更新换代,于是彩电开始走俏。
随着价格管理逐步放开,彩电的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到1989年底,20寸上海牌彩电卖到3500元一台。
(购买者还要找关系,走后门,先弄到票才能买到)。
彩电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了彩电生产热,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内众多生产厂家从国外购进彩电生产线。
到九十年代初,全国有97家企业共引进彩电生产线120条。
到1995年已形成彩电生产能力4467万台,而当年的实际产量只有2058万台,当年的市场销售量不足2000万台。
(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进口彩电)。
生产能力严重过剩,1995年彩电生产能力平均利用率为46.1%,个别厂家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0.8%。
而1995年又有14个新投资项目上马,其设计生产能力为541.5万台。
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产品供过于求。
到1998年全国彩电库存超过1500万台。
于是引发了彩电业一轮又一轮的降价风。
1996年3月26日,长虹首先刮起降价风,以后,一年强似一年。
到2000年21寸彩电从3000多元跌到了1000元以下,个别品牌已降到了600—700元,而29寸彩电则从7000多元跌到了2000元以下。
彩电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彩电生产厂家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众多厂家经不起降价的打击,纷纷改行、停业,甚至破产。
2001年彩电业出现行业亏损。
在一片“无奈”声中,2001年6月9日,全国九家较大的彩电生产厂家,包括康佳、TCL、创维、乐华、夏华、海信、金星等,在行业老大长虹缺席的情况下,在深圳的五洲宾馆召开了“中国彩电企业高峰会”,试图通过企业联盟形式,共同控制彩电销售价格,会议规定了各类型彩电销售的最低限价,如21寸普通直角平面彩电的最低限价为1050元。
中国电视机发展史
1958年,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在天津712厂诞生。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同一地点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序幕。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1982年10月份竣工投产。
不久,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
这期间我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并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5年,中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
但由于我国电视机市场受结构、价格、消费能力等条件的限制,电视机普及率还很低,城乡每百户拥有电视机量分别只有17.2台和0.8台。
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1985-1993年,中国彩电市场实现了大规模从黑白电视替换到彩色电视的升级换代。
1993年,TCL在上半年就开始推出“TCL王牌”大屏幕彩电,29英寸彩电的市场价格在6000元左右,到年底已经售出10多万台。
1996年3月,长虹向全国发布了第一次大规模降价的宣言——降低彩电价格8%至18%,两个月后,康佳随后跟进,打响了彩电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
当年4月,长虹的销售额跃居市场第一,国产品牌通过价格战将国外品牌大量的市场份额夺在了手中。
这场降价战后来也导致整个中国彩电业的大洗牌,几十家彩电生产厂商从此退出。
1999年,消费级等离子彩电出现在国内商场。
当时40英寸等离子彩电的价格在十几万元。
2001年,中国彩电业大面积亏损,康佳、厦华、高路华亏损,长虹每股赢利只有1分钱,这种局面直到2002年才通过技术提升得以扭转。
2002年,长虹宣布研制成功了中国首台屏幕最大的液晶电视。
其屏幕尺寸大大突破22英寸的传统业界极限,屏幕尺寸达到了30英寸,当时被誉为“中国第一屏”。
案例1中国彩电业价格联盟
中国彩电业价格联盟案例主体动态竞争环境下中国彩电企业价格联盟战略的失败我国的家电行业是国家最早放开管制的行业之一,国内的家电行业因此经历了残酷的市场竞争的洗礼,这其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
彩电业的价格大战最为轰轰烈烈,彩电企业在面对急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主要采取了以降价为核心的战略,但价格大战给彩电企业带来的却主要是失败的教训,下面我们就以彩电业价格联盟的失败为案例来分析和总结彩电厂商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采取降价战略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1 彩电行业简介我国的彩电行业(含配件厂)从1980年开始大规模建厂,1980年我国彩电年产量仅为3.2万台,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形成相当规模。
截止1998年底,彩电整机生产能力4830万台,居世界第一,同期产量为3300万台左右,生产能力利用率为68.3%,占98年全球彩电产量1.35亿台的24.4%。
与此同时,彩电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企业规模逐渐形成,1998年产量超过100万台的企业有10家,生产彩电2250万台,占总产量的61.8%,其中排在首位的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的生产量为934.8万台。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部分生产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快速发展。
如长虹、康佳、TCL等名牌企业都保持了高速增长。
在市场竞争中,优势彩电企业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长虹以生产规模取胜;康佳、海信、西湖等以科技优势占领市场制高点;高路华等以财务费用低,进而具有价格优势参与市场竞争;部分后来进入彩电业的企业依托科技、规模、市场的综合实力,取得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如TCL以市场销售网络为先导、以新品研究开发为依托、以生产规模扩展为支撑,保持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势头。
由于生产能力远超过需求,90年代以来,彩电业先后进行了6次价格大战,6次“价格大战”之后,国产彩电基本取代了进口彩电,并使国内的彩电行业实现了初步的集中,彩电企业由当初的几百家变成了如今的十余家,基本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竞争局面。
建国六十年家电生活大变迁
建国六十年家电生活大变迁导语:从1949—2009,中国走过了60载春秋。
这60年里我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在发展、生活在提高、经济在飞跃,而家电是这些最贴近生活的表现。
你是否还记得这些家电的点滴改变对你的生活带来的微妙变化呢?很多美好的回忆也是从这些开始的。
从黑白电视到液晶面板,从手摇电话到无线子母电话,从雪花单门冰箱到双开门带有吧台和宽带变温的豪华冰箱……家电的改变带给了我们许多许多……50 年代的家电状况建国初期在政府领导下对家电设备进行研发在国家建国初期,人民家中几乎没有任何家电可言,但是在政府的领导下,整个50年代我国的科研成果显著,包括电视、洗衣机、计算机在内的大型家电全部实现了自主生产化,从侧面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能够DIY一台矿石收音机是一种最高级享受建国初期50年代,时候普通平民百姓家连台最普通三灯再生式收音机也没有,有的好学又有些知识基础的年轻人去搞来一付耳机和矿石,安装一只矿石收音机,听听广播电台音乐,已经算得上是一种高级享受了。
业余生活以戏曲为主看电影是奢侈享受上世纪50年代,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贫乏,影剧院廖若晨星。
人们闲来无事之时,只能到大街上去看耍猴的、看民间艺人变戏法、看“卖大力丸”的人耍把戏,或去书场听书、街头书摊看“小人书”,来化解精神的饥渴。
60 年代的家电状况60年代依旧是国民家电的空白时期虽然50年代研发成果显著,但在物质匮乏的60年代,家用电器还是个空旷的概念。
人们为了填饱肚子而四处奔波,那个年代还有不少的村镇根本就不通电。
即便是在城市中,也只是有电灯可以在夜晚照明使用。
半导体收音机是奢侈品年轻人自己动手做市面上开始流行起半导体收音机,看到那个比烟盒稍大但不用插电线的玩意,就会感到非常惊奇。
但它价格很高,青年人买来晶体管,按照线路图自己动手,装一只半导体再生收音机听听新闻广播和音乐,心中觉着美不胜收。
电影放映队活跃人民业余生活60年代,各工会、文化部门纷纷组建了16毫米、35毫米电影放映队,深入到各基层工厂流动放映,人们那时都能看上一些国产或外国的黑白片影片,在那个没有电视可言的年代,此举活跃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中国电视机的发展历程综述
创维云电视 集电视、通讯 、互联网于一 体,使看电视 变为用电视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海信
3D、智能高清、网络电视等多功能于一体
Tankertanker Design
电视机开始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
•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诞生。 • 中央电视台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上海电视台则于同年10月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 。 • 我国彩电行业起步于七十年代初期,第一台彩色电 视机则于1970年12月26日在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诞 生,从此便拉开了中国彩电的生产。但是,由于当 时经济条件等等方面的限制,这个时期我国彩电行 业发展仍然缓慢,电视机一些重点元器件仍然需要 进口,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 已进入高速发展的中国第一台电视机
电视测试卡
• 1959年,无锡市建立了我国第一座电视转播台。 • 1961年,全国共建有地方电视台19座。 •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调频广播技术得到了发展。 1971年共建成电视发射台和转播电视台80座。
60-70年代上海飞跃牌
电视尺寸只有12寸大小
70年代末
1989年8月 彩电史上第一次价格战
长虹彩电在全国 范围内全面降价, 发起彩电史上第 一次价格战。50 天后,国家出台 了彩电降价政策。 从此国产彩电摆 脱了计划经济的 阴影,企业取得 了对自己产品营 销的主动权。正 是由于国产品牌 不断通过价格优 势与外国品牌拉 开了距离,为彩 电最终进入进入 寻常百姓家创造 了条件。
TCL华星发展重要历程回顾
TCL华星发展重要历程回顾自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彩电产业规模虽已做到全球最大,但依然缺乏生产面板这一关键部件的能力,液晶面板对外依赖度接近100%。
拥有最多人口和最多信息传播需求的中国,始终只能作为显示产业的被动接受者,跟在其他国家身后亦步亦趋。
“缺芯少屏”严重制约了彩电业的发展。
2009年,面对中国彩电产业“缺芯少屏”的不利局面,TCL集团投资245亿元,自主建设TCL华星项目。
2012年,TCL华星项目第一条8.5代TFT-LCD显示器件生产线(t1)在深圳光明新区正式投产。
这是国内首条完全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团队、自主建设的8.5代高世代面板线。
2013年,TCL华星建设了第二条8.5代线(t2)。
TCL华星t1和t2项目的竣工量产,标志着TCL从此掌握了高世代面板制造能力,成为当时唯一具备“液晶面板+背光模组+整机制造”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优势的中国彩电企业。
作为液晶面板行业的后起之秀,TCL华星光电也是业界的追赶者。
2018年TCL华星迎来了最新投资的第11代TFT-LCD及AMOLED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建设项目(简称“t6”项目),发展十分迅速。
2019年9月,TCL华星印度模组项目正式动工,项目一期规划年产出800万片大尺寸及3000万片中小尺寸的模组,预计将在2020 年上半年量产。
这标志着TCL华星国际化布局的开端。
2019年11月12日,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原名“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CL华星”)迎来成立十周年的纪念日。
过去10年,TCL华星从追赶到引领,在半导体显示行业当中,一路演绎“华星速度”。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表示:“经过十年发展,TCL华星从零起步、快速成长,如今已跻身全球面板业前五强,打破了境外面板多年的垄断局面,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面板产业一支重要的力量。
”。
我国彩电行业发展阶段
我国彩电行业发展阶段我国彩电行业发展阶段彩电是指采用彩色电子管或者液晶显示技术的电视机,作为家庭电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彩电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家电消费的主力产品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追求,我国彩电行业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对彩电技术进行研发,并于1967年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然而,由于当时国内技术水平相对低下,彩电市场规模较小。
到了80年代,随着国家对家电生产的重视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彩电行业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在此阶段,我国开始逐步引进了彩电生产线,并大量出口到国外市场。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2010年)进入90年代,我国彩电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国内外建立了一大批彩电生产企业,并开始了大规模生产。
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为彩电行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特别是1999年开始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让更多的农村家庭接触到了彩电,拉动了市场需求。
中国彩电开始逐渐崭露头角,逐步迎头赶上国际领先企业。
第三阶段:市场差异化阶段(2010年-至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彩电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不再仅满足于基本的电视功能,消费者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彩电产品和智能化的使用体验。
在这一阶段,彩电行业开始向高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各大彩电企业竞相推出更加智能、更加高清的产品,并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彩电行业也面临了一些挑战,比如来自国外品牌的竞争,以及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不足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彩电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彩电企业也加大了对线上线下渠道的布局和拓展,通过直营店、授权店等形式提升产品销售和服务质量。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彩电企业也通过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开发新兴市场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TCL发展历程
2005年4月,精鼎C700获《chip新电脑》年度大奖。
2005年4月末,TCL再次推出三款宽屏笔记本新品:K260、T600、K560,与之前已经推出的T10、S800形成了从12寸到17寸的全系列宽屏笔记本产品线,至此,完成了从宽屏液晶PC到宽屏笔记本电脑产品线的布局。
1999年7月,“非常电脑”第一款机型“精彩600”正式上市。打破了5000元以下没有高档 PC的传统观念。
1999年7月,PC的月销量首次突破万台,进入国内PC销量五强。
1999年9月,“星光使者”服务体系顺利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现场审核。
1999年9月,在惠州召开全国首届电脑家电化营销工作会议,推动电脑家电化营销和区域深度营销。
TCL通讯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份编号:2618。(9月27日)
2005年 TCL荣获2004年度“中国最受尊敬企业”。
2006年 TCL多媒体欧洲业务重组,启动新业务模式。
TCL发布新的品牌战略“创意感动生活”(The Creative Life)。(6月18日)
2003年10月,TCL集团与英特尔携手“3C联合实验室”,专注于新一代数字家庭产品的研究。
2003年12月5日,在3C联合实验室的支持下,TCL电脑推出了第一代细分市场产品——锐翔A“音影PC”
2004年
2004年1月,TCL电脑科技(惠州)与TCL数码科技(北京)合并重组为新的TCL电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2005年8月,在“2005中国IT服务年会”上,独揽“台式PC创新服务奖”、“最具竞争力的台式PC服务品牌企业奖”、“最具竞争力的IT支持与维护服务品牌” 三项桂冠。
中国彩电业跨越升级换代
2 5 6.%
原 因,这些企业大多是当地 曾经红极一时的明星企业和当地电子行业中的龙头, 对
当地财政 、 税收、 就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因此, 地方政府拼命保住这些企业, 不断以 减免税收、 增加投资和贷款等手段输血并拒绝兼并, 无论如何不让其垮掉。 年徐州 当 电视机厂和无线电三厂就因为在价格战出现 了亏损,政府分别向他们投入 1o 0 0万
元和 10 50万元的新贷款。最终的结果是彩电巨头们满心希望发动的每场歼灭战都
燃 气 热 水 器
无一例外地打成 了消耗战。然而, 即使 6 0多家位居后列的彩电生产商被淘汰 出局, 价格战仍然将是 当前位居前列的彩电巨头参与竞争的主要手段。
20 年 , 0 1 中国彩电业的另一大热 苣是长虹烧的“ 背投” 之火。这把火看上去气势
海 尔
1 2% 7.
较 20 00年中期的0 6亿元滑坡 5. %。 . 8 3 7 偏转线圈生产商也难逃厄运, 3 成阳偏转( 股票 代码 09 )0 1 6 720 年中期每股收益为 0 6元, 20 年 中期的0 0元滑坡 7 . 0 较 00 . 2 成。
虽然 6年价格战使得彩电业的产业集 中度得到 了一定的提高, 2 o 到 00年底, 国
各 品 牌 市 场 占有 状 况
电 风 扇
向 中国转移 , 产品升 级换代的 最好时机 。 是
电业 跨 越 升 级 换 代
其
3 4
口 文 / 德 秀 王
1 市场现状
自 19 9 6年起 的连续 6次大规模的价格 战,被指责为造成 中国彩电业整体 困境
的罪魁: 中国彩 电行业没有核心技术、 产量供过于求、 产业升级乏善可陈、 企业过度 追求规模, 所有这些, 多是无节制、 大规模的价格 战造成的。 但是, 据研究中国制造行 业多年 的资深人士指 出: 价格 战只是彩电行业整体 困境 的表现结果。彩 电行业 内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
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
一、案例内容
中国的彩电生产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1980年长虹从日本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
但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进入普通百姓家,买得起彩电的人是极少数。
统计资料显示,1985年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仅有17.2台,农村居民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为0.8台。
到了八十年代后半期,人们开始进行电视更新换代,于是彩电开始走俏。
随着价格管理逐步放开,彩电的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到1989年底,20寸上海牌彩电卖到3500元一台。
(购买者还要找关系,走后门,先弄到票才能买到)。
彩电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了彩电生产热,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内众多生产厂家从国外购进彩电生产线。
到九十年代初,全国有97家企业共引进彩电生产线120条。
到1995年已形成彩电生产能力4467万台,而当年的实际产量只有2058万台,当年的市场销售量不足2000万台。
(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进口彩电)。
生产能力严重过剩,1995年彩电生产能力平均利用率为46.1%,个别厂家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0.8%。
而1995年又有14个新投资项目上马,其设计生产能力为541.5万台。
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产品供过于求。
到1998年全国彩电库存超过1500万台。
于是引发了彩电业一轮又一轮的降价风。
1996年3月26日,长虹首先刮起降价风,以后,一年强似一年。
到2000年21寸彩电从3000多元跌到了1000元以下,个别品牌已降到了600—700元,而29寸彩电则从7000多元跌到了2000元以下。
彩电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彩电生产厂家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众多厂家经
不起降价的打击,纷纷改行、停业,甚至破产。
2001年彩电业出现行业亏损。
在一片“无奈”声中,2001年6月9日,全国九家较大的彩电生产厂家,包括康佳、TCL、创维、乐华、夏华、海信、金星等,在行业老大长虹缺席的情况下,在深圳的五洲宾馆召开了“中国彩电企业高峰会”,试图通过企业联盟形式,共同控制彩电销售价格,会议规定了各类型彩电销售的最低限价,如21寸普通直角平面彩电的最低限价为1050元。
然而,时隔不到一个月,7月8日中央电台午间新闻报道:彩电生产企业联盟被夏华自身彩电降价所打破。
至此,6月9日刚刚成立的所谓彩电企业联盟不攻自破,彩电降价之风再起。
从1996年3月开始,彩电业的竞争几乎都是围绕着价格展开的。
价格战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降价幅度之大,对整个家电市场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
有分析家指出,中国彩电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无数次价格之战,目前,彩电价格下降的空间已极其有限,靠价格战明显拯救不了中国的彩电业。
二、案例讨论题
通过对本案例的分析,你如何理解市场经济的作用与缺陷,为什么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一、市场经济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加强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必要途径
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及开放性的
一般特征,能够引导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并促使企业在
竞争中优胜劣汰,它不仅要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
如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国际收支的平衡资源合理配置;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所有这些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什么水平,发生什么变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哪些不良征兆的临界极限,对其怎样进行调整,如何防止情况给企事业等社会单位的同时,许多应由政府管理、协调、组织、扶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没有受到应有重视,政府职能转变落后,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与服务职能还有待尽快建立起来,如市场培育工作固然急需加强,而市场本身又有其先天弱点与消极方面,改善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就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