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课.ppt

中国文化概论课.ppt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二:中国文化是大陆农耕型文明,迥异于游牧文明
和海洋性商业文明。前者注重于勤劳踏实,爱静而 乏动;后者倾向于巧思进取,爱动而恶静。 三:中国文化是内倾型文化,注重传统继承而略于 革新变动,凝聚力强而缺乏外向型拓展。 四:中国文化是政治伦理型文化,即重心在于构建 和谐的人文伦理,比较忽略自然科学的探讨;注重 血缘地缘亲疏远近之关系而忽于信仰、法则之建立。 即:伦理代宗教,亲疏越法则。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五:中国文化是感性型文化,略于理性归纳而强于感性认知,故中国有技术 而乏科学。
推荐参考书目及版本(经典另列) 1、梁漱溟著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共三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4年版 4、吕思勉著《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5、王力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曹顺庆主编《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雷海宗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8、常乃悳著《中国文化小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3、诸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荀子》、《孟子》等等
4、集(文人和学者的著作集合体,繁富不列)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一: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的思想 董仲舒之思想是顺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受到了历
代封建统治者的采纳和运用,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孔子的 人本主义的平等思想和个人主体尊严要求,尤其是使儒学从此带 有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PPT课件
❖ “天道”于“人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这便 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 人——主体 自然——客体
❖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 对立统一物。
❖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 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7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 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9
一、物质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 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 可以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了整个文化创造的 基础。
二、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 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 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 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 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等。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 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 定义域。
狭义“文化”——任继愈先生说,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 族特点的精神成果。也就是说,狭义的“文化”排除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
不改,然后加诛。” ❖ 《昭明文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 昭明太子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
远也。” ❖ 文化——自然 ❖ 文化——质朴 ❖ 文化——野蛮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PPT课件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一、疆域、) 没有完全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但可以肯定它已 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
中国古代夏朝地图
商朝形势图
战国时代形势图
▪ ②秦朝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 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 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 原,东至于海。
▪ 人口分布很不均衡:南密北疏(北密南疏),东 密西疏
三、地形、地貌
▪ 1、多山。 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 海拔500米以下的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5.2%, 而3000米以上的却占25.9%。全球超过8000 米的12座山峰,我国即有7座。
▪ 2、西高东低,高差悬殊。 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 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宽阔缓 斜的大陆架则在我国大陆东南侧延伸于海下。地 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 习惯上称为“三大阶梯”。
▪ 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中书省,在进入中原的初期 将它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进驻各地,统管军 民事务,以后成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
▪ ⑦明、清:省、道(府、州)、县制
▪ 明初废除行省制,省改称布政使司,由三位官员 负责民政、司法监察和军务。1427年后,全国划 分为两京(南、北直隶)和十三布政使司,俗称两 京十三省或十五省。省以下废除了路,但设有若 干分守道、分巡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总督或巡 抚成为最高的地方行政官。
▪ ①商、周:分封制 ▪ 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不需要什
么分级管理。
▪ ②春秋战国时代:郡县制 ▪ 一开始,县与郡并没有上下之分,也没有主从关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人民大2024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版)PPT第一章

人民大2024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版)PPT第一章

周代经济
• 周代初期实行土地分封制。土地占有者主要是奴 隶主贵族或封建领主,社会经济单位仍为奴隶主 贵族庄园或封建领主庄园。与商代不同的是,周 代的农奴已有了自己的家室庐舍、妻子儿女,用 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庄园主耕种土地。农奴与贵族 庄园主或封建领主之间保持着人身隶属关系。
周文王造像
周武王造像
周代后期由于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 等原因,公田即井田之外的土地被大量开 垦,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公田逐 步为私人所占有,土地买卖出现,封建领 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农奴转化为佃农,并 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随着这种“转化” ,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农业和小 手工业生产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并得到发 展。
• 这说明人类逐渐结束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的物质 生活资料的时代,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物质的生产 和再生产活动”。从母系氏族时期原始农业产生起经 父系氏族时期到我国夏朝禹在位时止,农业生产活动 的经济单位是原始氏族公社。
夏代经济
• 据古文献记载,我国在夏代种植业已处 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制定了适合农业 生产的农历即“夏小正”。从母系氏族 时期原始农业产生起经父系氏族时期到 我国夏朝禹在位时止,农业生产活动的 经济单位是原始氏族公社。
董仲舒
魏晋隋唐时期
• 魏晋隋唐时期是宗族、宗法制度盛行的时期。除皇位仍为嫡长子继承 外,在民间,宗法意识、宗族生活已渗透进每个人的思想意识。此时期 宗法观念、宗族势力昌盛的原因如下:一是连年战乱,弱肉强食,人们 需要聚族而居;二是人们南北迁徙,因语言上、风俗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及政治上的原因,也必须同族而居;三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强了血 缘宗法关系,血缘宗法关系又巩固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使人们 易于结成以血缘、地缘联合的比较稳定的宗族群体;四是此时重门第之 风盛行,由此形成了若干有名的大姓家族和许多无名的小家族。有名的 如东吴时的吴姓大族,东晋时的乔姓大族,唐代的李姓大族等。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目录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哲学思想•中国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中国饮食文化01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文化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传承性、变异性、共享性和象征性等特点。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同时也保持着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体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仁爱思想中国文化强调仁爱思想,即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热爱和平,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主张在处理事物时要保持适度、避免极端,追求平衡和和谐。

礼制精神中国文化注重礼制精神,即尊重传统、注重礼仪、讲究规矩,体现了一种对秩序和规范的尊重和维护。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02CATALOGUE中国语言文字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传说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结构与特点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发展阶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以及汉字的表意性质03020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语的特点声调语言,音节清晰,词汇丰富,语法灵活汉语的传播与影响对周边国家语言文字的影响,以及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与趋势汉语的魅力表达细腻,音韵和谐,文化底蕴深厚汉语的特点与魅力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中国方言的概况七大方言区及其特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样性、丰富性及其保护传承的重要性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价值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贡献03CATALOGUE中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概述0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之中 1、宗法制的政治架构 、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2024年度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2024年度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 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家避暑胜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 山庄规模宏大,布局巧妙,融合了江南园林和北方宫殿的特点。这里山水相依 ,景色优美,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又一杰作。
2024/3/23
32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3
33
13
音乐舞蹈及其传承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

从远古时期的骨笛、陶埙到春秋 战国时期的编钟、编磬,再到汉 唐时期的鼓吹乐和丝竹乐等。
著名音乐家及其作

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嵇 康的《广陵散》、李龟年的《秦 王破阵乐》等。
舞蹈艺术的传承与
发展
古代舞蹈如《霓裳羽衣舞》、《 剑器舞》等的传承,以及现代舞 蹈的创新与发展。
25
八大菜系及其代表菜品
湘菜
以香辣、酸辣为主,代表菜品有剁椒鱼头、辣椒炒肉等。
徽菜
以重油、重色、重火功为主,代表菜品有臭鳜鱼、毛豆腐等。
2024/3/23
26
茶道精神与品茗技巧
2024/3/23
茶道精神
和、敬、清、寂。即和谐共处,相互 尊敬,保持清净,享受寂静。
品茗技巧
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注重茶叶 的色泽、香气和滋味的变化。
27
酒文化及其礼仪规范
酒的种类
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等。
饮酒礼仪
适量饮酒,尊重长辈和客人,避免劝酒和酗酒。
酒桌文化
敬酒表示尊重,碰杯表示友好,酒满茶半表示热情好客。
2024/3/23
28
07
CATALOGUE
中国建筑园林艺术风格
2024/3/23
29
传统建筑风格与特点
独特的屋顶造型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
第10页/共44页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 沿海地区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联系。 • 西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 • 北方游牧民族则只能靠迁移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第11页/共44页
第பைடு நூலகம்3页/共44页
隋唐:隆盛时代
• 文化政策:有容乃大。 • 艺术成就:
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 书法:颜筋柳骨,天下宗师 ; 绘画:灿烂 而求备 ; 散文:韩愈、柳宗元影响几个世纪。
第34页/共44页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
• 内省:理学的建构:将伦理纲常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 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儒学先义后利思想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 轻利观念。
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特点: • 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 2、经济基础稳固。 •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4、对人身控制严密。
第21页/共44页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 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 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 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 巨大的。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第17页/共44页
四、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38页/共44页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1-3)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1-3)
三隋唐时期的三教合一1道教的创立和发展2儒佛道三教由对立到统一3三教合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作用2对中国文学的影响3对中国艺术的影响4丰富了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5对保护古代文物历史资料起了积极作用四韩愈的道统说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发展一宋明理学的产生1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自然科学基础思想来源2理学的特点及其分类二理学的奠基者1周敦颐及其太极图说2张载的太虚即气和一物两体思想3二程对理学的开创三朱熹的理学1朱熹对儒学的第二次大改造2朱熹理本气末的本体论理气五行万物理朱熹对理的规定理一分殊说3朱熹的唯心主义辩证法4朱熹理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影响四陆王心学1陆九渊对心学的开创2王守仁对心学的继承和发展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五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总结1王夫之的理气论1王夫之的唯物主义理气道器论
(五)墨家文化
• 1、墨家学派的特点 • 2、墨子的唯物主义经验论 • ① 认识来源于耳目之实 • ②三表法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 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 人民之利。 3、墨家对中国文化的主要贡献:认识论、逻辑学
四 中国文化在近代的转型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 结构和特点
一 传统文化的结构
(一) 汉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的主导地位 (二) 传统文化的结构
1 传统文化的雅文化与俗文化
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特点,雅俗文化的对立与渗透.
2、庙堂文化与山林文化
庙堂文化与山林文化的特点,二者的对立与渗透。
3、儒家文化的结构
(四)陆王心学
1、陆九渊对心学的开创 2、王守仁对心学的继承和发展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五)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总结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音乐与舞蹈
传统音乐
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种类、特点和代表作品,如古琴、古筝、二胡 等演奏的音乐。
民间舞蹈
概述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如汉族的秧歌、 藏族的锅庄舞等。
音乐舞蹈的文化内涵
阐述音乐和舞蹈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所体现的审美 观念和文化精神。
戏曲与影视
戏曲艺术
介绍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剧种和表演特点,包括京剧、昆曲、 豫剧等。
服饰文化
传统服饰
汉服、唐装、旗袍等是中 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体现 了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和 文化内涵。
民间服饰
各地民间服饰丰富多彩, 如苗族的银饰、壮族的绣 花鞋等,展示了中国多元 民族文化的魅力。
现代服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现 代服饰不断吸收西方元素, 形成了独特的时尚风格。
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空 间层次和和谐统一,如故宫、颐和园 等建筑杰作。
03
道家思想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善于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追
求真理和智慧。
佛教思想
01
四谛八正道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四谛和八正道,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
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02
因果报应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带来相应的果报,鼓励人们
行善积德、追求解脱。
影视艺术
概述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和特点,以及影视艺 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戏曲与影视的互动关系
阐述戏曲与影视在创作、表演和受众接受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借鉴。
05
中国文化的社会习俗
婚丧嫁娶
婚礼习俗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勤劳精神
中国文化倡导勤劳精神,即强调勤奋努力、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种精神体现在中国 古代的农业文明和工商业发展中。
D
中国文化的物质层面
02
饮食文化
01
饮食结构与特色
以谷物为主食,蔬菜、肉类、豆类等为辅,形成了独特 的饮食结构。同时,讲究色、香、味、形俱佳,追求美 食的美感。
03
02
烹饪技艺
中国烹饪技艺精湛,包括炒、炖、煮、蒸等多种方法。 同时,调味技艺也十分高超,使用各种调料和佐料,使 菜肴味道丰富多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饮食礼仪
中国饮食礼仪体现了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等传统观念。 在餐桌上,要讲究座次、敬酒、让菜等礼仪,体现了和 谐、谦让的文化精神。
服饰文化
01
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种类繁多,包括汉服、唐装、旗袍等。这些服饰注重款式
、色彩、图案的搭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02
服饰礼仪
中国服饰礼仪讲究场合、身份、年龄等因素。不同的场合和身份需要穿
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解读
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艺术、制度等元素进行现代解读,使之与 现代社会相适应。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如建立数 字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
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渗透
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体系,通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式,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A
仁爱思想
中国文化强调仁爱思想,即关爱他人、尊重生 命、热爱和平。这种思想体现在儒家文化中, 如孔子的“仁爱”思想。
中和思想
中国文化注重中和思想,即追求和谐、平 衡、中道。这种思想体现在道家文化中, 如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中华文化概说第一讲 绪论.ppt_PPT幻灯片

中华文化概说第一讲 绪论.ppt_PPT幻灯片
•4.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东汉末年名医华 佗临床使用的“麻沸散”和他所提倡的“五禽戏”更令后人刮目相看。东汉 蔡伦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作为华夏文明的骄傲而传遍世界。
汉代造纸术
汉代造纸术已 比较成熟,经 历切麻、洗涤 、浸灰水、蒸 煮、舂捣、打 浆、抄纸、晒 纸、揭纸九个 步骤。
课程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以开卷的方式进行,时间为90分钟。
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判断题 (每小题1分,共12分) 简答题 (每小题8分,共32分) 论述题 (每小题12分,共24分)
学习方法
通读教材 上网阅读资料 拓展知识面 课程资料请登陆广西电大在线《中华文化概说》课程
动荡
融合
军阀混战 政治纷乱 传统解体 思想裂变
文化多元 思维活跃 个性发展 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文化特点:复杂异常,各种思想在相互排斥的同时又相互融合 乐府:北朝作品刚健清新;南朝作品柔媚缠绵。 文学作品: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 石窟艺术: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 书画家:顾恺之、钟繇、王羲之父子 科技著作:郦道元《水经注》;贾思勰《齐民要术》;王叔和《脉经》。 科学家:祖冲之、刘徽、马钧、诸葛亮等。
汉代五禽戏
五禽戏”是华佗在 观察了很多动物之 后,以模仿虎、鹿 、猿、熊、鹤五种 动物的形态和神态 ,来达到舒展筋骨 ,畅通经脉目的的 一种健身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三百余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复杂的时期。 文化走向:趋于多元化,是分裂与融合的统一。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与融合共存的时代。
宋代科技:

中国文化概论1地理精品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1地理精品PPT课件
• 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 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 中黄、东青、南红、西白、 北黑,象征五行。坛中央 原有一方形石柱,为“社 主”,又名“江山石”, 象征江山永固。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 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 “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 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 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 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 着可贵的泥土。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 变态。 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 》
(二)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决 定意义,是因为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它为 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 了物质基础。
•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不是绝对的, 这是因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 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 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方式也迥然不同, 而且,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 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三)省的出现及演变。 元朝行省制。
二、民族、人口 、语言
• (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的融合与演 化状况
• 民族 的“多元一体”格局与观念。
(二) 人口的变迁
• 中国历史上就是 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人口数量一 直居世界前列。
• 特点是分布不均 衡,人口迁移频 繁。
• 南北人口构成比例 的变化。
• 公元初,60%的人口分布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 是京畿地区人口密度大, 而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区 人口稀少.以后随着南方 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 逐渐南移和人口的南迁, 南方所占全国人口比例 逐渐增大,以至超过北 方.10世纪以后,主要的 人口稠密区已经转到了 南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讲授方法 讲授内容 教学要求
一、讲授方法
通过讲授重要知识点,由表及里地阐释中国文 化的基本构架和体系,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文化 各领域的基本问题。
(了解——理解——思考——领会)
兼顾知识和思想
“熟知非真知”
——黑格尔《精神现象 学》序言
Fredrich Hegel(1770—1831)
儒。
“文化”寻根的历史沿革
先秦:文,错画也;化,教行也。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
汉唐:以“文”“化”黎民,文化胜于武 功。
明清:古典意义的“文化”之终极目的:
内圣外王,天人合一。
关于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的含 义:
“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 对立统一物(《中国文化史断想》第17页)”
“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 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
西方语言中“文化”的本义
拉丁文:cultura—耕种、居住、联系、注意等 英语/法语:culture—载培、种植等 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人类
改造自我精神活动)。
著名人类学家给“文化”下的定义
中国历史上的“化”
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 一是变化, 二是生成, 三是造化。 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 的过程。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 而为鸟,其名曰鹏”。
《易·系辞下》中“男女构 精,万物化生”
化,教行也。
“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贾生曰: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 化辑于下。”▪化:
由自然万物的变化过程,引申为对伦 理道德,社会文明的化成 等教育与塑 造过程。
方式。通称作揖、恭揖和吉揖。 反之右手盖以左拳上称之为凶揖,与人 作凶揖表示挑战,不满或势不两立,许 多大牌明星和名人在做广告和恭贺新年 的时候作了凶揖,甚至上了杂志封面, 可见不学中国的传承文化惹来的笑话和 闲话会很多很多。凶揖只有在吊丧的时 候是一定要用的,如果你去吊丧的时候
用吉揖,等于是幸灾乐祸了。
“文”与“化”

= 文化
“文化”可以被理解为“用文来 化”,即着重在精神层面对民族 进行教化。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周易 ·贲》
这段文字中“文”与“化”分开使用, 但整段文字强调的是“以人文教化天下 百姓。”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意。
If you really loves someone, just speak It out, speak it out loud, otherwise, the Moment will pass you by.
_____my best friend’s wedding
“你这个冤家”:中国人的含蓄表达
“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 社会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 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 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 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 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 建筑的那些东西。
“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 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 也。”
————顾炎武 《日知录》
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 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 化”的范畴。
顾炎武(1613年—1682 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 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 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
题。
第一章 简论
教学要点:
1、文化的含义 2、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
性 3、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4、中国文化的未来
文化:人类每天都在使用的词汇,很多事物 被冠以“文化”之名。
作揖的正确方法和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掌盖于右拳之上,如下图:
这是作揖的正确方法,在见面打招呼, 恭贺,拜师,以及一切对人表示尊重的
盖碗茶,是一种上有盖、 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
又称“三才碗”,盖为天、 托为地、碗为人。
传统文化,新兴文化;经典文化,流行文化; 本土文化,外来文化。。
饮食文化,服饰文化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酒文化,竹文化 汽车文化,青铜器文化
到底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
1“文化”寻根 ——文化一词的起源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 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 价值观念的过程。简言之,“自然的人 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2、“文化”=“culture”?
轻松一刻,思考两个小问题:
你会对你的亲密爱人说 “我爱你”吗?
你会对你的父母说: “我爱你”吗?
“我爱你”:西方式的表达
2“文化”=“culture”? ____文化内涵的中西差异
3 文化的结构
1、“文化”寻根
“文”的含义:
“文”的本意,是“错画”,指各色 交错的纹理。
“错画者,交错之画也。”
————汉 许慎《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里记载:“黄帝之 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 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依类 象形,故谓之文”。

中国历史上的“文”
文身
纹(本义:花纹) 文
文(引申义:文字,语言) 引申为文字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啊,这个文字就指人的素 质,人的德行,人的品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
————《论语》
与“质”相对,引申为精神修养,德行美善。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文治也就是礼治,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 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 国的“武功”相对。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 德而后武功。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 后加诛。”
—————刘向 《说苑 指武》
“文化内辑, 武功外悠。”
————晋 束皙 《补之诗 由仪》
“文化”是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 礼乐之谓”
————唐 孔颖 达《周易正义》
孔颖达(574年—648年)— —盛世鸿儒, 代孙。唐朝经学家。
力求做到雅俗共赏
注重理论和现实生活 相结合
二、讲授内容
以教材为讲授蓝本,有所侧重和补充
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1)文化常识 (2)富有趣味性的知识 (3)可以引发思考的知识
补充:整体性,系统性,内涵的挖掘
三、教学安排
教学:课前预习 课堂听讲 课后思考 交流:讨论 答题 作业:2-3次(独立思考,不得抄袭) 考试:闭卷。重点落实课堂讲授内容和日常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