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设计-参考模板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微课版)-整体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微课版)-整体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整体设计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编码:XXXX学时:54适用专业:计算机通信类课程类型:□“纯理论课”(A类)0"实践+理论课”(B类)□“纯实践课”(C类)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程0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二、课程设置1.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承担着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管理领域核心职业能力的重要任务。

它的任务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基础,使学生能够掌握企业或局域网的组建、企业应用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等相关技术和职业技能,达到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等技术专门人才所必需具备的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基本知识的基本应用技能,使学生理解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内涵,及时了解网络技术新的发展趋势,为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该课程以能够搭建和管理一个中小型局域网络为最终目标,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基础知识部分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在充分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学习局域网的规划、制作网线及测试分析网络连通性的基本技能,这部分的内容主要由任课教师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及学生的课堂讨论完成教学任务。

实践教学部分,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等多个教学任务,实践部分的教学模式采用“典型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小组共同承担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的架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最后通过一个功能全面、综合性强大型企业局域网组建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具备中小型企业局域组建与管理的能力。

3.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网络组网方法、网络操作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互联网服务的使用和配置等实际操作技能。

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设计和解决类似问题,能举一反三。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版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版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版课程设计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连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是信息时代的基石。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协议、网络体系结构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TCP/IP协议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掌握各层次的协议的特点和功能;3.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4.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设计方案1.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TCP/IP协议族;•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网络管理。

2. 平台与软件•PC机;•Windows 10操作系统;•VirtuaBox虚拟机软件;•Kali Linux操作系统;•Packet Tracer模拟网络软件。

3. 实验设计本课程的实践环节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实验:实验一:Tcpdump抓包分析在Kali Linux系统中使用Tcpdump抓包分析HTTP和HTTPS协议的数据包。

实验要求:•了解Tcpdump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HTTP和HTTPS协议的数据包特点;•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包获取有用的信息。

•实验二:Packet Tracer模拟网络使用Packet Tracer模拟实现包含四台主机和一个路由器的网络,配置IP地址并进行通信测试。

实验要求:•熟悉IP地址的构成;•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过程;•能够通过ping命令测试主机之间的网络连通性。

实验三:Wireshark抓包分析在Windows系统中使用Wireshark抓包分析TCP连接的建立与终止过程。

实验要求:•熟悉Wireshark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TCP连接建立与终止的过程;•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包发现连接异常的原因。

实验四:路由器配置实验使用路由器对子网进行划分并进行VLAN的配置。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模板范文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授课班级:XX班授课时间:XX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功能。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拓扑结构及协议。

3. 了解网络设备的功能及作用。

4. 熟悉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拓扑结构及协议。

2. 网络设备的功能及作用。

教学难点:1. 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

2. 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案及网络设备演示。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网络连接线。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课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功能-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功能。

-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介绍按网络覆盖范围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 介绍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

3.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讲解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拓扑结构的原理及特点。

4. 计算机网络的协议- 介绍OSI七层模型及各层的主要功能。

- 介绍TCP/IP协议的层次结构及各层上协议的基本功能。

5. 网络设备的功能及作用- 介绍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等网络设备的功能及作用。

三、案例分析1.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

2. 分析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过程。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网络拓扑图的绘制。

2. 演示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过程。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备注: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2.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发展和分类。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协议和标准。

3. 熟悉网络硬件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4. 理解网络软件和网络安全技术。

5.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网络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性能指标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各层的功能和常用协议3. 网络硬件设备网络接口卡、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的作用和原理网络传输介质及其特点网络互联设备的选择和配置4. 网络软件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网络协议和服务的配置与管理网络诊断和监控工具的使用5. 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防火墙、入侵检测和预防系统的作用和配置数据加密和认证技术及其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案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法:操作网络设备,巩固理论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 课件:PowerPoint或WPS演示3.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等4. 网络仿真软件:GNS3、Packet Tracer等5. 网络安全工具:Wireshark、Nmap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2.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3. 小组项目:网络设计、实施和测试4. 用户反馈: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48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计算机网络概述(4课时)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6课时)网络硬件设备(6课时)网络软件(6课时)网络安全技术(8课时)案例分析与实践(12课时)七、教学进度计划1. 第1-4周:计算机网络概述、发展历程和分类。

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课程设计2023

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课程设计2023

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课程设计2023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信息传输和通信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我们设计了网络课程2023,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和术语;2.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通信模型;3. 掌握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常用协议的功能;4. 理解常见的局域网和广域网技术,并能进行网络规划和建设;5. 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和攻防技术。

三、课程内容1. 网络基础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网络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 网络层次结构和分层模型- 网络硬件设备和拓扑结构2. 网络通信原理- 数据传输和信号调制技术- 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转换 - 数据编码和解码原理- 调制解调器和网卡的工作原理3. 网络协议- TCP/IP协议族- IP地址和子网掩码- ARP协议和MAC地址的解析 - ICMP协议和网络诊断工具4. 局域网技术- 以太网和802.3标准- 局域网拓扑结构和交换机技术 - VLAN和虚拟局域网的配置 - 无线局域网和WiFi技术5. 广域网技术- 公共交换电话网和传输介质- 光纤传输和同步传输技术- 分组交换和数据链路层协议- 虚拟专用网和广域网加密技术6. 网络安全- 网络威胁和攻击类型-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密码学基础和加密技术- 虚拟私有网络和网络安全策略四、课程要求1. 学生需要参与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相关的技术和工具;2. 学生需要完成网络设计和配置的实践项目,如创建局域网或配置路由器;3. 学生需要参与网络安全实验,并提出防御措施;4. 学生需要完成期末课程项目,展示所学的网络设计和配置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2. 实验报告:针对实践项目的报告和成果展示;3. 期末项目:要求学生完成网络设计和配置,并展示所学能力。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设计模板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基础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分类。

2.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及通信协议。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计算机专业学生、网络技术爱好者四、课时安排:16课时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

2.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

3. 通信协议的基本概念与OSI七层模型。

4. TCP/IP协议体系结构。

难点:1. 网络拓扑结构的理解与应用。

2. OSI七层模型与TCP/IP协议体系的联系。

3. 网络设备的配置与故障排除。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回顾: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

- 引出课题:计算机网络基础。

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及特点。

- 举例: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

-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网络组成与分类。

3. 网络拓扑结构- 讲解: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网状等)。

- 分析:不同拓扑结构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4. 通信协议- 讲解:通信协议的基本概念、OSI七层模型。

- 分析:各层的主要功能及协议。

-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通信协议选择。

5. TCP/IP协议体系结构- 讲解:TCP/IP协议体系结构、IP地址、子网划分。

- 分析:TCP、UDP协议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场景中的TCP/IP协议配置。

6. 网络设备与配置- 讲解:网络设备的种类及功能。

- 演示: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网络设备配置与故障排除。

7. 总结与复习- 回顾: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 提问: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 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和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

3. 熟悉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理解OSI七层模型的各层功能和作用。

4. 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技术。

5. 了解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分类,学会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4.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5. 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6. OSI七层模型的各层功能和作用7.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技术8. 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分类9. 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方法10. 网络故障排除和网络安全基本概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知识。

3. 实验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会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网络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2. 实验室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网络cables 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4. 网络模拟软件:如GNS3、Packet Tracer 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对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40课时,其中包括理论课20课时,实验课20课时。

2. 授课方式:每周两次课,每次2课时。

3. 教学进度安排:第1-4周: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基本组成原理,常见网络拓扑结构。

第5-8周: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OSI七层模型的各层功能和作用。

第9-12周: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四版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四版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四版课程设计一、实验目的1.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原理。

2.熟悉网络配置、故障排除和优化方法。

3.实践网络安全知识,防范常见攻击手段。

二、实验设备• 3 台计算机(Windows 或 Linux 操作系统均可)• 1 台路由器• 1 台交换机• 1 台防火墙三、实验内容3.1 网络拓扑设计设计一种可行的网络拓扑结构,并在实验设备上进行搭建。

其中,计算机设备分别连接在路由器和交换机上,防火墙连接在路由器和互联网之间。

3.2 网络配置1.配置 IP 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

2.配置静态路由和默认路由。

3.配置 DHCP 服务器和 DNS 服务器。

4.配置 NAT 和负载均衡。

3.3 网络安全1.配置防火墙规则,包括入站规则和出站规则。

2.配置 VPN 服务器和客户端,实现远程访问。

3.实践常见攻击手段,例如 SYN Flood 和 ARP Spoofing,并进行防范和应对。

四、实验步骤4.1 网络拓扑搭建将计算机设备分别连接在路由器和交换机上,防火墙连接在路由器和互联网之间。

4.2 网络配置1.配置 IP 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

Windows 系统下操作:控制面板 -> 网络和共享中心 -> 更改适配器设置-> 右键单击本地连接 -> 属性 -> Internet 协议版本 4 (TCP/IPv4) -> 属性Linux 系统下操作:sudo 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2.配置静态路由和默认路由。

Windows 系统下操作:路由表 -> 添加路由 -> 目的地址、子网掩码、网关 -> OKLinux 系统下操作:sudo route add -net 192.168.1.0 netmask 255.255.255.0 gw 192.168.0.13.配置 DHCP 服务器和 DNS 服务器。

20《计算机网络基础》校园网课程设计模板

20《计算机网络基础》校园网课程设计模板

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设计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学生姓名:姜金辉学号:10学院:荣成学院系别:软件工程系专业班级:计应11-2设计(论文)题目: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徐辉2012年12月中文摘要本设计简要地讨论了校园网络规划设计中涉及到的网络技术、规划设计方法、网络性能及应用分析等问题,为校园网络的规划、设计等方面在技术及应用上提供参考,以使在建或规划中的校园网络具备较高的整体性能。

校园网络的规划设计有多种解决方案,依学校的类型规模和性质的不同,以使网络的设计方案有所不同,体现在技术、应用上更是不同。

在传统的语音服务(诸如电话、蜂窝移动电话)无法满足人们的各种信息需求的今天,对图形、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已成为人们依赖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的重要资源。

学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一个高速的、资源丰富的和应用多方面的校园网络的需求是迫切的、必需的。

也是网络规划设计者永远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1、校园网 2、系统 3、拓扑结构 4、IP规划英文摘要This design is briefly discussed the campus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involved in network technology,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applications and network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so on, for the campus network planning, desig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rovide a reference, in order to make the planning or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network with a higher overall performance.Campus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a variety of solutions,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school size and nature of the different, so that the network design is different, reflected in th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s different. In the traditional voice services ( such as telephone, cellular phone ) can not meet people's information needs today, graphics, images, video and other multimedia information needs of the growing, has become the people to rely on computer networks for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exchange of important resources. The school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tudents' learning life on a high speed,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aspects of the campus network needs are urgent, necessary. Network planning designer to pursue the goal of forever.Keyword:1、Campus network 2、System 3、Topological structure4、IP planning引言由于网络的发展,校园网已经普及到各大校园。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发展历程。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其分层模型。

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场景。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3.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OSI模型和TCP/IP模型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5.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场景:互联网、物联网、企业网络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互动: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不同类型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应用。

作业与练习:1. 了解当前互联网的发展状况。

2. 分析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计算机网络应用。

第二章:网络通信协议教学目标:1. 理解通信协议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常见网络通信协议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内容:1. 通信协议的概念和作用2. 常见网络通信协议:、FTP、TCP、UDP等3. 协议分层:传输层协议、网络层协议、应用层协议等4. 协议的实现:协议栈、协议编码和解码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通信协议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互动: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通信协议的特点和应用。

作业与练习:1. 分析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网络应用所依赖的通信协议。

2. 了解不同通信协议在网络中的位置和作用。

第三章:网络硬件设备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硬件设备的功能和作用。

2. 掌握常见网络硬件设备的特点和配置。

教学内容:1. 网络硬件设备的功能和作用2. 常见网络硬件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卡、调制解调器等3. 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命令行界面、图形用户界面等4. 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数据传输、路由选择、交换机转发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网络硬件设备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互动: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网络硬件设备的特点和配置。

作业与练习:1. 分析网络硬件设备在网络中的角色和作用。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基础知识;2. 学会使用网络通信协议分析工具,了解不同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3. 掌握网络编程的基本方法,能够利用Socket编程实现简单的网络通信程序;4. 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防范网络攻击和病毒的基本技能。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搭建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基本的网络配置;2. 能够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解决实际网络故障;3. 通过编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能够识别并防范常见的网络威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计算机网络学科,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3. 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遵守网络法律法规;4. 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国家网络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和道德观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2. 网络通信协议分析:TCP/IP协议、UDP协议、HTTP协议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网络协议及其应用3. 网络编程:Socket编程、多线程编程、网络应用开发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网络编程技术4. 局域网搭建与配置:网络规划、设备选型、网络配置等;教材章节:第四章 局域网技术5. 网络安全:网络攻击与防范、病毒防护、加密技术等;教材章节:第五章 网络安全技术6. 实践环节:网络设备操作、网络故障排查、编程实践等。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2课时)2. 网络通信协议分析(4课时)3. 网络编程(6课时)4. 局域网搭建与配置(4课时)5. 网络安全(4课时)6. 实践环节(8课时)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讲解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五篇范文]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五篇范文]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摘要本课程设计主要是介绍通过用winsock技术来设计ping应用程序,包括winsock的背景和功能的介绍因为SOCKET是一种应用程序接口,所以也是目前的TCP/IP网络最为通用的API,也是在INTERNET上进行应用开发最为通用的API。

SOCKET实际在计算机中提供了一个通信端口,可以通过这个端口与任何一个具有SOCKET接口的计算机通信。

应用程序在网络上传输,接收的信息都通过这个SOCKET接口来实现。

在应用开发中就像使用文件句柄一样,可以对SOCKET句柄进行读,写操作。

本设计是通过用winsock的VC编程语言来实现ping应用程序的,其中包括ping命令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相关功能,以及网际控制协议(ICMP)的数据报格式和IP数据报的格式,根据这些格式和相关的功能及原理设计出的ping命令的测试程序,程序通过分析ICMP报文的结构,在结构体中定义相应的字段来存储对应的信息。

程序主要难点是定义对应的字段来存储报文的相应字段。

程序通过send_packet(); /*发送所有ICMP报文*/ recv_packet(); /*接收所有ICMP报文*/函数来实现报文的发送和接收。

另外,通过实验可以理解在网络中,报文的结构和网络传输协议。

如:ICMP数据报的数据发送前需要两级封装:首先添加ICMP报头形成ICMP报文,再添加IP报头形成IP数据报。

这正好是网络中各层的相互关系。

网络中数据通过ICMP数据报的数据的各个字段来判断路由,和选择虚电路。

目录1. 摘要...............................................................4 2.SOCKET简介......................................................6 3.基于WINDOWS SOCKET的应用开发介绍。

2024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完整版)

2024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完整版)

数据编码与调制技术
数据编码
数据编码是指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形式,常见的编码方式包括非归零编码、曼 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等。
调制技术
调制技术是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常见的调制方式包括幅移键控、 频移键控和相移键控等。
编码与调制的关系
编码和调制是相互关联的过程,编码后的数字信号需要通过调制转换为适合传输的模拟信号, 而接收端则需要通过解调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进行解码。
分段和重组。
会话层
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 会话,以及同步活动。
表示层
负责数据的表示、转换 和加密等操作。
应用层
提供网络应用服务,如 文件传输、电子邮件、
远程登录等。
TCP/IP协议族及其层次结构
01
02
03
04
网络接口层
对应于OSI的物理层和数据链 路层,负责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网络层
实现IP协议,负责路由选择和 分组转发。
防范措施
为了应对网络安全威胁,需要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如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补丁、 限制不必要的网络访问、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备份重要数据等。
安全意识和培训
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是防范网络安全威胁的关键,因此需要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用户 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拨号接入
通过拨打电话线的方式, 将计算机连接到广域网 中。这种方式成本较低, 但传输速率较慢且不稳
定。Leabharlann 宽带接入利用宽带技术(如DSL、 Cable Modem等)将 计算机连接到广域网中。 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传 输速率和较好的稳定性, 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接入
方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的第二版,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通信协议以及相关的应用技术。

课程内容涉及网络硬件设备、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历程;2.掌握网络协议的运作原理和通信过程;3.熟悉网络硬件设备的类型和特点,并了解其常见的部署方式;4.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防范措施;5.熟悉网络管理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1.3.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 网络协议与模型2.1. 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和通信模型; 2.2. OSI(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和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模型的对比和关系;2.3. TCP/IP协议的运作原理和常见应用协议。

3. 网络硬件设备3.1. 网络硬件设备的分类和特点; 3.2. 网络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配置; 3.3. 网络交换机和路由器的运作原理和部署方式; 3.4. 网络存储设备和服务器的基本概念和部署方式。

4. 网络安全4.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类型; 4.2. 网络攻击和防范技术; 4.3. 网络策略和风险评估。

5. 网络管理5.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5.2. 网络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5.3. 网络配置与维护。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每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均配有相关实验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知识。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成绩和实验成绩两部分。

课堂成绩包括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实验成绩主要通过实验报告和演示评估来计算。

六、参考教材•《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二版)》,刘鑫等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总共分为十个章节,以下为教学进度安排: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4第二章网络协议与模型8第三章网络硬件设备12第四章网络安全8第五章网络管理8第六章TCP/IP协议8第七章网络安全技术8第八章网络管理技术12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第九章应用层协议和技术 4第十章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 4八、总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中,我们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通信协议以及相关的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拓扑结构3. 了解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4. 学会使用网络设备和工具进行基本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基本组成、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2. 难点: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的理解与应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3. 实验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故障排除,提高实际操作能力4.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设备、实验工具五、教学安排1. 第1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第2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第3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第4课时: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第5课时: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认识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定义: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和其他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和共享资源的系统。

功能: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等。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LAN):局限在较小范围内的网络,如办公室、学校等。

广域网(WAN):覆盖较大范围的网络,如城市、国家甚至跨国网络。

城域网(MAN):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覆盖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网络。

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网卡、modem等。

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无线电波等。

网络协议:规定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和功能。

2、帮助学生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类型及其特点。

3、使学生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和常见的网络协议。

4、引导学生认识网络传输介质的种类和特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特点。

网络协议的概念和作用。

2、难点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

区分不同类型的网络传输介质及其适用场景。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网络拓扑结构、协议工作过程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哪些与网络相关的事物?展示一些网络应用的图片或视频,如在线购物、视频通话、网络游戏等,引发学生对网络的兴趣。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组成(约 20 分钟)定义: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组成: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讲解。

硬件包括计算机、通信线路、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应用程序等。

3、网络拓扑结构(约 30 分钟)介绍常见的拓扑结构类型: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网状型。

分别讲解每种拓扑结构的特点,如总线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容易出现单点故障;星型结构易于管理和维护,但中心节点负担重等。

通过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4、网络协议(约 30 分钟)概念: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举例说明常见的网络协议,如 TCP/IP 协议。

讲解协议的分层结构,如 OSI 七层模型和 TCP/IP 四层模型。

5、网络传输介质(约 20 分钟)介绍有线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3. 了解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和网络安全问题。

二、教学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是指通过通信设备和网线等传输介质将多台计算机互相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分享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的军事需求,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全球互联网。

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1)冷战时期的军事需求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开始研发分散控制系统,以提高核武器的精确性。

这促使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并诞生了最早的计算机网络——阿帕网。

(2)因特网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研发ARPA网,该网最初是为了解决军方之间信息共享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ARPA网逐渐演化成为现今的因特网。

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1)主机主机是指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其他网络设备。

(2)通信链路通信链路是指网络中互相连接主机的物理线路,可以是网线、光纤等。

(3)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用于连接和管理网络中的主机和通信链路。

4. 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发送端将数据划分为包,并通过通信链路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接收并重新组装数据包,并返回确认信息。

5. 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协议(1)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负责实现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2)HTTP协议HTTP协议用于在互联网上传输超文本和媒体资源,是现代Web应用的基础。

6. 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是指保护网络系统、网络数据和用户隐私的安全措施。

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包括黑客攻击、病毒感染和数据泄露等。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基础知识;2. 学会使用网络通信协议,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应用及其工作原理;3. 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与搭建,了解常见网络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局域网;2. 熟练使用网络诊断工具,分析并解决网络故障;3.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2.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环节,旨在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但对于实际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弱。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能力。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网络基础知识回顾:包括网络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TCP/IP协议、网络设备等;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2. 网络通信协议:重点讲解TCP、UDP协议,以及常见应用层协议如HTTP、FTP等;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 网络通信协议3. 网络拓扑结构与设计:介绍星型、环型、总线型等拓扑结构,讲解如何搭建局域网;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 网络拓扑结构与设计4.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涉及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的配置方法及管理技巧;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 网络设备与配置5. 网络故障分析与排除:讲解网络故障的分类、诊断方法及常用排除技巧;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 网络故障分析与排除6. 网络安全与道德:介绍网络安全知识,强调网络道德观念;参考教材章节:第六章 网络安全与道德教学进度安排:1. 前2周:回顾网络基础知识,讲解网络通信协议;2. 第3-4周:学习网络拓扑结构与设计,进行局域网搭建实践;3. 第5-6周:学习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进行设备配置实践;4. 第7-8周:学习网络故障分析与排除,开展故障排除实训;5. 第9周: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设计报告撰写及答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系部: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新疆工程学院课程设计评定意见设计题目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系部计算机工程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评定意见:评定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新疆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_系(部)课程设计任务书2015/2016学年2 学期2016年6月1 日教研室主任(签名)系(部)主任(签名)摘要帧中继技术是在开放系统互连(OSI)网络模型的第二层(链路层)上以帧的形式用简化的方法传送和交换数据单元的一种数字交换技术。

帧中继技术是在分组技术充分发展,数字与光纤传输线路逐渐替代已有的模拟线路,用户终端日益智能化的条件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帧中继仅完成OSI物理层和链路层核心层的功能,将流量控制、纠错等留给智能终端去完成,大大简化了节点机之间协议;同时,帧中继采用虚电路技术,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因而帧中继具有吞吐量高、时延低、适合突发性业务等特点。

关键词:帧中继网络模型协议虚电路技术目录1.绪论 (1)1.1介绍 (1)2.设计过程 (2)2.1端口选择 (2)2.2 Cloud-PT-Empty配置 (3)2.3 路由器配置 (5)3.测试 (8)3.1 PC机测试 (8)4.VLAN划分 (9)4.1基于交换机端口号划分VLAN (10)4.2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 (10)4.3基于IP地址划分VLAN (10)5.单臂路由 (10)5.1单臂路由定义 (10)5.2实验目的 (10)5.3实验过程 (11)6. 服务器 (12)6.1 DHCP (12)6.2 DNS (12)6.3 HTTP (12)6.4服务器实验 (12)总结 (13)参考文献 (14)1.1.绪论1.1介绍帧中继[1] (Frame Relay)是从综合业务数字网中发展起来的,并在1984年推荐为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的一项标准,另外,由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授权的美国TIS标准委员会也对帧中继做了一些初步工作。

由于光纤网的误码率(小于10^-9)比早期的电话网误码率(10^-4~10^-5)低得多,因此,可以减少X.25的某些差错控制过程,从而可以减少结点的处理时间,提高网络的吞吐量。

帧中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

帧中继提供的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协议规范,任何高层协议都独立于帧中继协议,因此,大大地简化了帧中继的实现。

帧中继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局域网互联,特别是在局域网通过广域网进行互联时,使用帧中继更能体现它的低网络时延、低设备费用、高带宽利用率等优点。

帧中继是一种先进的广域网技术,实质上也是分组通信的一种形式,只不过它将X.25分组网中分组交换机之间的恢复差错、防止阻塞的处理过程进行了简化。

1.2特点1. 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因此误码率极低,能实现近似无差错传输,减少了进行差错校验的开销,提高了网络的吞吐量,它的数据传输速率和传输时延比X.25网络要分别高或低至少一个数量级。

2. 因为采用了基于变长帧的异步多路复用技术,帧中继主要用于数据传输,而不适合语音、视频或其他对时延时间敏感的信息传输。

3. 仅提供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服务。

4. 仅能检测到传输错误,而不试图纠正错误,而只是简单地将错误帧丢弃。

5. 帧长度可变,允许最大帧长度在1600B以上。

6. 帧中继是一种宽带分组交换,使用复用技术时,其传输速率可高达44.6Mbps。

2.设计过程2.1端口选择图2.1-1图2.1-1:添加一个Cloud-PT-Empty设备(Cloud0)模拟帧中继网络,为Cloud0添加3个S端口模块。

图2.1-2图2.1-2:添加3台路由器,我用的是2811,为路由器添加S端口模块,我用的是NM-4A/S 模块。

2.2 Cloud-PT-Empty配置图2.2-1图2.2-2图2.2-3图2.2-4设置好S1,S2,S3,的DLCI值,配置好Frame-relay连接。

2.3 路由器配置R1路由器配置:R1>enR1#conf tR1(config)#int s1/0 进入S1/0端口配置R1(config-if)#no shut 启动端口R1(config-if)#encapsulation frame-relay 帧中继封装R1(config-if)#frame-relay lmi-type cisco 帧中继类型为ciscoR1(config)#int s1/0.1 point-to-point 配置子端口,并设置为点对点模式R1(config-subif)#ip add 192.168.1.1 255.255.255.0 分配子端口ip地址R1(config-subif)#frame-relay interface-dlci 102 指定点对点对应的DLCI值R1(config-subif)#exitR1(config)#int s1/0.2 point-to-point 配置子端口,并设置为点对点模式R1(config-subif)#ip add 192.168.2.1 255.255.255.0 分配子端口ip地址R1(config-subif)#frame-relay interface-dlci 103 指定点对点对应的DLCI值R1(config-subif)#exitR2路由器配置:R2>enR2#conf tR2(config)#int s1/0R2(config-if)#no shutR2(config-if)#en frame-relayR2(config-if)#frame-relay lmi-type ciscoR2(config)#int s1/0.1 point-to-pointR2(config-subif)#ip add 192.168.1.2 255.255.255.0R2(config-subif)#frame-relay interface-dlci 201R2(config-subif)#exitR2(config)#int s1/0.2 pR2(config-subif)#ip add 192.168.3.1 255.255.255.0R2(config-subif)#frame-relay interface-dlci 203 R2(config-subif)#exitR3路由器配置:R3>enR3#conf tR3(config)#int s1/0R3(config-if)#no shutR3(config-if)#en frame-relayR3(config-if)#frame-relay lmi-type ciscoR3(config)#int s1/0.1 point-to-pointR3(config-subif)#ip add 192.168.3.2 255.255.255.0R3(config-subif)#frame-relay interface-dlci 302R3(config-subif)#exitR3(config)#int s1/0.2 point-to-pointR3(config-subif)#ip add 192.168.2.2 255.255.255.0R3(config-subif)#frame-relay interface-dlci 301R3(config-subif)#exit在三台路由器上启动rip路由:R1(config)#router rip 启动rip路由R1(config-router)#net 192.168.10.0 申明接口网络地址R1(config-router)#net 192.168.1.0 申明接口网络地址R1(config-router)#net 192.168.2.0 申明接口网络地址R1(config-router)#exitR1(config)#R2(config)#router ripR2(config-router)#net 192.168.20.0R2(config-router)#net 192.168.1.0R2(config-router)#net 192.168.3.0R2(config-router)#exitR2(config)#R3(config)#router ripR3(config-router)#net 192.168.30.0R3(config-router)#net 192.168.3.0R3(config-router)#net 192.168.2.0R3(config-router)#exitR3(config)#exitRouter#在三台路由器上启动F0/0端口R1#configure 进入特权模式R1(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 进入F0/0端口配置R1(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10.1 255.255.255.0 分配端口ip地址R1(config-if)#no shutdown 启动端口R1(config-if)#exitR2#configureR2(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R2(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20.1 255.255.255.0R2(config-if)#no shutdownR2(config-if)#exitR3#configureR3(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R3(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30.1 255.255.255.0R3(config-if)#no shutdownR3(config-if)#exit3.测试3.1 PC机测试图3.1-1R1测试结果图3.1-2R2测试结果图3.1-3R3测试结果图3.1-4三台PC机的互相测试结果4.VLAN划分4.1基于交换机端口号划分VLAN划分VLAN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根据局域网交换机的端口来定义VLAN成员。

VLAN从逻辑上把交换机的端口划分为不同的虚拟子网,在使用端口定义VLAN时,不允许不同的VLAN包含相同的物理网段或交换端口。

当用户从一个端口移动到另一个端口时,网络管理员必须对VLAN成员进行重新配置。

优点:配置简单,灵活方便。

缺点:安全性较差。

4.2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用MAC地址定义的VLAN,允许结点移动到网络的其他物理网段。

由于MAC地址不变,所以该结点自动保持原来的VLAN成员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