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吸收3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A
De
dcA dz
(5-45)
式中: JA——涡流扩散速率,kmol/(m2·s); De——涡流扩散系数,m2/s。
注意:
涡流扩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不同, De不是物性常数,其值与流体流动状态及 所处的位置有关 。 De的数值很难通过实 验准确测定。
2.有效膜模型
在大多数传质设备中,流体的流动多属于 湍流。
5.3.单相传质
5.3.1.定态的一维分子扩散 5.3.2.分子扩散系数 5.3.3.单相对流传质机理 5.3.4.双膜理论 5.3.5.单相对流传质速率方程 5.3.6.界面上的浓度
本节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的内容:单相传质过程及单相传质 速率方程;
2、熟悉的内容:单相扩散、分子扩散、扩散通量、 等分子反向扩散、漂流因子、分子 扩散系数、对流传质、涡流扩散、 有效膜概念及菲克定律;
流体在作湍流流动时,传质的形式包括分 子扩散和涡流扩散两种,因涡流扩散难以确定, 故常将分子扩散与涡流扩散联合考虑。
此时扩散通量表达式:
JA
(D
DE )
dcA dz
式中: D——分之扩散系数,m2/s。 De——涡流扩散系数,m2/s。
dcA dz
——沿z的浓度梯度,kmol/m4;
JA——扩散通量,kmol/(m2·s);
因总体流动而产生的传递速率分别为
N AM
NM
cA c
N BM
NM
cB c
组分A因分子扩散和总体流动总和作用所 产生的传质速率为NA,即:
NA
JA
NM
cA c
(5-37)
同理:
NB
JB
NM
cB c
组分B不能通过气液界面,故
0
JB
NM
cB c
JB
NM
cB c
JA JB
JA
NM
cB c
代入式(5-37),得到:
v1A/3 v01/3
(5-44)
D f (T,) D T T D D
有关液体的扩散系数数据多以稀溶液为 主,P94表2-3给出了低浓度下,某些非电解质 在水中的扩散系数。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液体的扩散系 数,比气体的扩散系数小得多,其值一般在 1×10-10~1×10-9m2/s范围内,这主要是由于 液体中的分子比气体中的分子密集得多的缘 故。
图5-12 两种气体相互扩散
如图5-12所示的容器中,用一块隔板 将容器分为左右两室,两室分别盛有温度及 压强相同的A、B两种气体。
当抽出中间的隔板后,分子A借分子运动 由高浓度的左室向低浓度的右室扩散,同理气 体B由高浓度的右室向低浓度的左室扩散,扩 散过程进行到整个容器里A、B两组分浓度均 匀为止。
(3)溶质自气液相界面向液相主体传递,即 在单一相(液相)内传递物质。
不论溶质在气相或液相,它在单一相里的 传递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分子扩散
二是对流传质
5.3.1.定态的一维分子扩散
1.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
分子扩散:
在静止或滞流流体内部,若某一组分存在 浓度差,则因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使该组分由 浓度较高处传递至浓度较低处,这种现象称为 分子扩散。
空气在气相主体和界面上分压的对数平均值为:
pBm
pB2 pB1 ln pB2
pB1
101.3 81.06 ln 101.3
90.8kPa
81.06
代入式(5-42),得
Dp NA RTzpBm ( pA1 pA2 )
1.8 105
101.3 (20.27 0)
8.314 293 0.001 90.8
气相总压P=101.3kPa
气相主体中溶质CO2的分压: pA1=PyA1=101.3×0.2=20.27kPa
气液界面上CO2的分压pA2=0 所以:
气相主体中空气(惰性组分)的分压 pB1=p-pA1=101.3-20.27=81.06kPa
气液界面上的空气(惰性组分)的分压 pB2=p-pA2=101.3-0=101.3kPa
已知温度20℃时,CO2在空气中的扩散系 数为0.18cm2/s。
试求CO2的传质速率为多少?
解 : CO2通过静止空气层扩散到Na2CO3溶液 液面属单向扩散,可用式(5-42)计算。
已知: CO2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D=0.18cm2/s=1.8×10-5m2/s
扩散距离z=1mm=0.001m
D NA RTz ( pA1 pA2 )
(5-36)
式(5-35)和式(5-36)为单纯等 分子反向扩散速率方程积分式。
从式(5-34)可以看出,在等分子反向
扩散过程中,扩散距离z与组分的浓度成直线
关系。
3.单向扩散及速率方程 图5-14 单向扩散
总体流动:
如图5-14吸收过程,气相主体中的组分A 扩散到界面,然后通过界面进入液相,而组 分B由界面向气相主体反向扩散,但由于相界 面不能提供组分B,造成在界面左侧附近总压 降低,使气相主体与界面产生一小压差,促 使A、B混合气体由气相主体向界面处流动, 此流动称为总体流动。
有效层流膜: 图5-15 对流传质浓度分布图
对流传质的传质阻力全部集中在一层虚 拟的膜层内,膜层内的传质形式仅为分子扩 散。
有效膜厚度zG为:
如图5-15所示,层流内层分压梯度线
延长线与气相主体分压线pA相交于一点G,G
到相界面的垂直距离。
有效层流膜提出的意义:
有效膜厚zG是个虚拟的厚度,但它与层流 内层厚度zG′存在一对应关系。
在常压下,气体扩散系数的范围: 10-5~10-4m2/s
一些气体或蒸气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见P94表2-2。
2.液体中的扩散系数
溶质在液体中的扩散系数与物质的种类、
温度有关,同时与溶液的浓度密切相关,溶液 浓度增加,其粘度发生较大变化,溶液偏离理 性溶液的程度也将发生变化。
D'
7.7 1015T
所以任一时刻,任一处,
dcA = - dcB dz dz
(5-31)
而且, JA=-JB
(5-32)
将式(5-31)和式(5-32)代入菲克定 律式(5-30),得到;
DAB=DBA=D
(5-33)
式(5-33)说明,在双组分混合物中, 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等于组分B在组 分A中的扩散系数。
(5-30)
JA——组分A扩散速率(扩散通量), kmol/(m2·s);
dcA dz
——组分A在扩散方向z上的浓度梯度,kmol/m4;
DAB——组分A在B组分中的扩散系数,m2/s。
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扩散沿 着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混合物的总浓度在各处是相等的,即
c cA cB =常数
对流传质:
流动着的流体与壁面之间或两个有限互溶 的流动流体之间发生的传质,通常称为对流传 质。
1.涡流扩散
流体作湍流运动时,由于质点的无规则运 动,相互碰撞和混合,若存在浓度梯度的情况 下,组分会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传递,这种 现象称为涡流扩散。
因质点运动无规则,所以涡流扩散速率
很难从理论上确定,通常采用描述分子扩散 的菲克定律形式表示,即
NA
Dc zc Bm
(cA1 cA2 )
(5-40)
式中
cBm
cB2 cB1 ln cB2
cB1
NA
DP RTz
ln
pB2 pB1
(5-41)
或
NA
DP RTzpBm
( pA1
pA2 )
式中:
pBm
pB2 ln
pB1 pB2
pB1
(5-42)
P
c
、
pBm
cSm
——称为“漂流因子”或“移动因子”,无因次。
Q P>pBm或c cSm
P 1或 c 1
pBm
cSm
将式(5-35)与(5-40)、式(5-36) 与(5-42)比较,可以看出:
漂流因子的大小反映了总体流动对传质 速率的影响程度,溶质的浓度愈大,其影响 愈大;
其值为总体流动使传质速率较单纯分子 扩散增大的倍数。
当混合物中溶质A的浓度较低时,即cA或 pA很小时,
在等分子反向扩散中,组分A的传质速率 等于其扩散速率,即:
NA =J A
D
dcA dz
(5-34)
边界条件:
z=0处,cA=cA1;z=z处,cA=cA2,
对式(5-31)积分 :
z 0
N Adz
cA2 cA1
DdcA
NA
D z
(cA1
cA2 )
(5-35)
如果A、B组成的混合物为理想气体, 式(5-35)可表示为:
流体湍流程度愈剧烈,层流内层厚度zG′ 愈薄,相应的有效膜厚zG也愈薄,对流传质阻
力愈小。
5.3.4.双膜理论
双膜理论基于双膜模型,它把复杂的对 流传质过程描述为溶质以分子扩散形式通过 两个串联的有效膜,认为扩散所遇到的阻力 等于实际存在的对流传质阻力。
其模型如图5-16所示。
NA NM
cB c
NM
cA c
NM
cA
cB c
NM
即:
NA NM
(5-38)
将式(5-38)及菲克定律
JA
DAB
dcA dz
代入式(5-37)得:
NA
D dcA dz
NA
cA c
即:
NA
Dc
c cA
dcA dz
(5-39)
在z=0,cA=cA1;z=z,cA=cA2的边界条件 下,对式(5-39)进行积分得:
扩散通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 积扩散的物质量,J表示, kmol/(m2·s)。
菲克定律:
由两组分A和B组成的混合物,在恒定温度、 总压条件下,若组分A只沿z方向扩散,浓度梯度 为dcA/dz则任一点处组分A的扩散通量与该处A的 浓度梯度成正比。
数学表达式为:
JA
DAB
dcA dz
3、了解的内容:分子扩散系数影响因素及估算;
4、难点:总体流动对传质的影响及单相传质速率。
5.3. 单相传质
当不平衡的气液两相接触时,若y>y*,则溶 质从气相向液相传递,为吸收过程,该过程包 括以下三个步骤:
(1)溶质由气相主体向相界面传递,即在单一 相(气相)内传递物质;
(2)溶质在气液相界面上的溶解,由气相转入 液相,即在相界面上发生溶解过程;
2.等分子反向扩散
如图5-13所示, 当通过连通管内任 一截面处两个组分 的扩散速率大小相 等时,此扩散称为 等分子反向扩散。
α
β
Tp cA1 cB1
1
Tp cA2 cB2
2
C
cB2
cB1 cA1
cA2
0
z
扩散距离 z
图 5-13 等分子反向扩散
传质速率:
在任一固定的空间位置上,单位时间内通过 垂直于传递方向的单位面积传递的物质量,记 作NA。
z
zdz
0 RT A pB1
z0
M A Dp ln
RT A
p B2 pB1
(z2
z
2 0
)/2
D A RT z2 z02 M A p ln pB2 2
pB1
790 8.314 293 0.02052 0.0112
58 100 ln 100
2 1800
76
1105 m2/s
5.3.3. 单相对流传质机理
P pBm c cSm
即:
P 1
c 1
pBm
cSm
总体流动可以忽略不计。
例、在温度为20℃、总压为101.3kPa的条件下, CO2与空气混合气缓慢地沿着Na2CO3溶液液面 流过,空气不溶于Na2CO3溶液。CO2透过1mm 厚的静止空气层扩散到Na2CO3溶液中,混合气 体中CO2的摩尔分率为0.2,CO2到达Na2CO3溶 液液面上立即被吸收,故相界面上CO2的浓度可 忽略不计。
通常气体中的扩散系数在压力不太高的条 件下,仅与温度、压力有关。
3/2
D
D0
p0 p
百度文库
T T0
(5-43)
D f (T,p)
D T 1.5 p
T D p D
根据分子运动论,分子本身运动速度很 快,通常可达每秒几百米,但由于分子间剧 烈碰撞,分子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断改 变,使其扩散速度很慢。
空气
z
丙酮
解:
NA
Dp RTz
ln
pB2 pB1
单位面积液面汽化的速率用液面高度变化的速率:
dnA dmA A dVA A A dz A dz Ad M A Ad AM A d AM A d M A d
A dz Dp ln pB2 M A d RTz pB1
M A Dp ln pB2 d
=1.67 10-4kmol/(m2 s)
5.3.2.分子扩散系数
分子扩散系数:单位浓度梯度下的扩散通量, 单位为m2/s。即:
D JA dcA dz
扩散系数反映了某组分在一定介质(气相 或液相)中的扩散能力,是物质特性常数之一。 其值随物系种类、温度、浓度或总压的不同而 变化。
1.气体中的扩散系数
液体的扩散系数范围:10-10~10-9m2/s
例5、有一直立的玻璃管,底端封死,内充丙酮, 液面距上端管口11mm,上端有一股空气通过,5小 时后,管内液面降到距管口20.5mm,管内液体温度 保持293K,大气压为100kPa,此条件下,丙酮的饱 和蒸气压为24kPa。求丙酮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