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3.掌握降水的测量方法和分布规律;4.能够分析降水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降水的测量方法;4.降水的分布规律;5.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出示一幅有关降水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降水的思考,让学生讨论降水是什么,它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2.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简要介绍降水的定义,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如降水的分类,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等。
二、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是大气中的水分凝结成为水滴或冰晶而从云中下降到地面的现象。
根据降水的形式和成因,可以将降水分为雨、雪、雾和露等不同类型。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形态的图片,并与学生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三、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受到地形、气候和天气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地形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如大陆地形上升处常有降水增多的地方,而山脉背风处则容易形成干旱带;气候会影响降水的变化,如赤道地区降水较多,而两极地区较少;天气系统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如低气压系统中心通常是降水最频繁的地方。
2.教师通过图表和实例解释降水变化与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四、降水的测量方法(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测量方法主要有雨量计、雨量图、降水重量计等。
雨量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降水的工具,它能够记录单位面积上降水的毫米数。
2.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测量工具,并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降水的分布规律(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分布规律与气候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赤道地区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而中纬度地区则呈现不稳定的分布规律。
2.教师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其中的规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地理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4.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雨极:乞拉朋齐;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六、教学反思
1.联系实际,将生活融入课堂。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雨、雪、冰雹作为切入点,从而得出降水的相关知识,将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
3.阅读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降水分布规律的方法。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综合分析、绘图解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香格里拉的纳帕海》,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观看视频,畅所欲言。
二、教学过程
探究一:降水的变化
(四)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1.根据表及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绘制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出示资料并明确步骤
2.根据绘制的图,说明该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探究二:降水的分布
(一)等降水量线
结合前面所学等高线、等温线的判读方法,认识等降水量线
(二)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举一反三: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首岸从沿海到内陆的降水差异。
2、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3.运用自主学习法、问题解决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
4.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以辩证的视角学习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课题
第四章 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2. 能够运用降水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3.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 学会阅读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月降水量柱状图。
3. 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2.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内容降水的变化。
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降水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2.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难点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教学准备1. 用雨量器和量杯观测近期的一次降雨或降雪,并记录降水量。
2. 教师搜集: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3. 童谣《小松树,快长大》磁带与录音机。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的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听童谣《小松树,快长大》:“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优美的音乐告诉我们:小松树的长大,必需的自然条件是阳光、雨露(及肥沃的土壤等)。
雨露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二、新课教学1. 降水的概念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如果我们把洗干净的湿衣服晾在阳台外面,过不了多会儿,衣服就干了,这是怎么回事?归纳:衣服上的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四章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培养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气候特征的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降水现象、记录降水数据、绘制降水柱状图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降水的主要形式和测量方法。
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
能够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图,说出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
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和分析。
难点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不同降水形式的视频或展示一些降水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降水形式吗?降水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降水的主要形式和测量方法讲解降水的主要形式,如雨、雪、冰雹等。
介绍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单位,让学生了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降水的变化降水的季节变化:讲解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即不同季节降水的多少和分配情况。
组织学生观察某地一年中各月的降水数据,绘制降水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降水的年际变化:介绍降水的年际变化规律,即不同年份降水的多少差异。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降水年际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降水的分布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讲解等降水量线图的概念和阅读方法,让学生了解等降水量线的疏密、弯曲等表示的降水变化情况。
降水的分布规律:结合世界等降水量线图,分析降水的分布规律,即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引导学生分析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如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等。
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说明,如赤道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山地迎风坡由于地形抬升作用,降水多。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②风云中夜变,大雨如决渠;
③小雪以来霜气清,今朝寒色倍严凝;
④大雪二十五六日,漫天塞地冰峥嵘。
【学生活动】齐读上述古诗词。
2.古代如何观测和记录降水
【提问】通过品读古诗词中“小雨”“大雨”“小雪”“大雪”的描写,同学们应该对于降水等级如何划分感到好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0页“思与学”栏目的内容,概括古人是如何观测、衡量及记录降水的。
【学生活动】分角色朗读教材图4.18,结合生活实例体会降水量的大小,掌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小结】通过雨量器和量筒我们可以将降水数据化,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降水量往往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4.降水的变化
(1)分析降水的变化
【提问】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如我们的家乡安徽省蚌埠市。同学们,在一年中,蚌埠市的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吗?什么季节比较多?什么季节比较少?
【小结】降水在同纬度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是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内陆地区降水少。此外,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讲述】在教材图4.21中,找到世界“雨极”乞拉朋齐,说明因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湿润空气的迎风坡所以降水多;找到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说明因为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所以降水少。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家乡的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是季节变化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讲述】通常用各月的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各个月份降水量柱的高低观察降水量各月的差异和时间分配规律。
【布置任务】让学生读教材第80页第一自然段和教材图4.19,观察甲、乙两地降水量的变化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思与学”栏目,描述清代《晴雨录》中对于降水量的衡量和记录方法,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市》教学设计(2课时)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市》教学设计(2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气候要素包括气温和降水,在前面学习了气温的基础上,降水知识的学习既与气温有着密切联系,又是学习气候特征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气候,了解自然环境,并且降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材内容结构教材首先从降水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明确什么是降水以及降水的主要形式。
接着介绍了降水量的测量方法,使学生对降水量的获取有初步认识。
然后重点讲述降水的变化,通过降水量柱状图来直观展示一个地区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最后阐述降水的分布,通过等降水量线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气温的相关知识,对气候要素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也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但对于降水的相关知识,如降水量的测量原理、降水变化的分析以及降水分布规律等较为陌生,需要逐步引导学习。
(二)认知能力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直观、生动的内容比较感兴趣。
但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和复杂的地理规律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习特点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课堂上应多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降水的概念、主要形式以及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学会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能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能够在世界等降水量线图上指出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并理解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降水量柱状图和等降水量线图,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测量以及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特点,为后续学习水循环、气候变化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所了解。
但降水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此外,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规律及成因涉及诸多地理现象,学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类型;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降水实例和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类型及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规律。
2.难点:降水形成的原因、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规律及成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降水现象。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降水知识。
3.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降水形成的原因和分布规律。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地图、降水分布图、实例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图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类型,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规律及成因,让学生通过实例和图表加深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降水分布的规律,分享学习心得。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分布规律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1. 知识背景与分析1.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变化和分布。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以及降水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趋势•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降水的分类与概念•降水量的分布差异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原因及其影响2. 教学步骤2.1 导入新知识教师在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后,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新知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视窗,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导入新知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图表呈现、影像展示等。
此次,为了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入讲解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了解什么是降水(先让学生找证据,再由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自然降水和人工降水的区别(以雪花、雨滴为例),让学生对降水的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教学实践在导入新知识后,教师需要在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温度和降水数据,图表、气象数据来让学生自行画出中国年平均降水分布示意图、中国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中国降水的年轮分布等。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地区的降水量变化,通过年均降水量和气温的关系来进行研究,让学生从中了解降水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3 教学总结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应该总结本次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指导方向。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需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分类和概念•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的演练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教学实践、教学总结三个环节中,切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商务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商务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概念和种类;2.掌握降水量、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3.培养学生现场观察、调查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降水的概念和种类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并介绍不同种类的降水,包括雨、雪、雾、露、霜、霈、冰雹等。
2. 降水量的影响因素和规律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降水量与地球环境、气候要素、季节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气候带的降水规律。
3. 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通过讲解和地图分析,让学生了解降水分布与地球环境、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候成因等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分析不同区域的降水分布规律。
4. 调查降水在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到校园和社区内进行降水调查,收集降水量、降水时间、降水种类等数据,并分析、总结数据信息。
本课程将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地图分析、实地调查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老师向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介绍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
2. 讲解降水的概念和种类老师向学生讲解降水的基本概念,以及雨、雪、雾、露、霜、霈、冰雹等不同种类的降水。
3. 掌握降水量的影响因素和规律老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降水量与地球环境、气候要素、季节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气候带的降水规律。
4. 掌握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老师通过讲解和地图分析,让学生了解降水分布与地球环境、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候成因等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分析不同区域的降水分布规律。
5. 实地调查降水在教学结束后,老师让学生自己到校园和社区内进行降水调查,收集降水量、降水时间、降水种类等数据,并分析、总结数据信息。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和种类,并掌握降水量、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并培养学生现场观察、调查和分析能力。
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地图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全面了解降水及其影响因素和规律,并提高他们的现场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量与质、降水的地理分布以及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中关于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基础。
教材通过文字、图表、案例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降水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降水现象并不陌生。
但要将这种直观的感受转化为科学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降水量”、“降水类型”等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术语进行解释和澄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量与质,了解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量的测量与表示3.降水分布的地理规律4.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形成的原因等进行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降水案例,让学生了解降水现象的真实情况。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降水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观察降水量、制作降水分布图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降水相关知识的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降水案例资料:收集一些关于降水现象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小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好针对降水相关问题的讨论题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4.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降水量测量工具、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生活中遇到的降水情况,激发他们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
《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降水的概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理解降水的变化和分布规律。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认识降水的主要形式,掌握不同地域降水的差异及其成因,并能初步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当地降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明确降水的定义和形式,掌握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在于理解不同地域的降水特征及背后的气候、地形、洋流等地理要素的作用机制,引导学生形成分析降水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地理地图、降水分布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以及预习材料让学生对降水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同时,准备一些与降水相关的视频资料和案例分析,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课前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一张由古代的水墨画作为背景,画面上以淡雅的色彩描绘出山川河流,以及一片雨后春笋的景象。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画面中的元素,如云雾、山涧溪流等,让他们思考画中的“雨”是否与我们即将学习的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有关。
这样引入课题,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互动教学(一)导入新知教师以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探讨降水的形成过程和变化原因。
比如通过提问“同学们是否注意过不同的季节里降水的差异?”引导学生讨论天气和气候的差异。
教师可以通过地图上的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降水的空间分布。
(二)分组合作学生按照座位或者兴趣进行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理解。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巡回指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探究学习结合地理课本上的知识点,教师详细介绍降水类型、成因和影响等。
并通过使用图表和案例分析来讲解降水的分布特点。
比如可以借助等降水量图、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等工具来直观地让学生理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情况。
(四)情境模拟教师可以模拟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如雨季和旱季的天气变化,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境模拟。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围观察讨论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雨量器量杯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生:略。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
(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讲授新课:(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生:降水、降雪、冰雹等。
师: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降水,总之在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那么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哪儿来呢?(想一想,可以同桌讨论一下)师:同学们知道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就干了,那么衣服中的水分到哪去了呢?(蒸气后变成了水汽发进入大气中)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土壤和植物等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或蒸腾的水汽,进入到大气中,这就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板书:一、降水与生活1.降水:(1)什么是降水?(2)降水是怎么样形成的?(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师: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板书:三、降水量的测定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雨量器和量坏。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降水的形成原因、类型及分布规律,特别是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等不同类型降水的形成机制。
2.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降水分布图,解释降水现象。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
2.新课内容:讲解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主要类型及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探究降水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4.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利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分布图,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要求:短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建议具有可行性。
-目的:加深学生对降水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请学生观察并记录家中一周的用水量,结合本节课学习的降水知识,思考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要求:记录详细,思考深入,能够提出具体的节水措施。
-目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降水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学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降水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介绍降水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降水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4.强调降水资料的处理方法,如降水分布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5.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降水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3.知道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二、教学重点1.降水的分类;2.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
三、教学难点1.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学过程1.知识讲解(1) 降水的定义和分类降水是指一段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雨水•雪水•冰雹(2) 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不同地区的降水类型和分布差异很大。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南部沿海地区和江南地区:年降水量较多,全年降水比较均匀;•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非常少,年降水量不足 50 毫米;•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大部分为雪水。
(3) 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我国降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
在垂直方向上,我国降水的分布受到高度的影响,而在水平方向上则受到山脉和季风的影响。
我国不同季节降水分布的特点也不同,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2.案例分析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数据,分析我国各地区的降水情况:地区降水量(mm)南京1077重庆1031上海1248呼和浩特304拉萨4043.练习请设计一个小调查,了解同学们所在城市的年降水量。
4. 总结通过本次课的讲解和练习,同学们对降水的分类,我国降水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降水的分类和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
在练习环节,设计了一个小调查,增加了同学们的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让同学们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活动度和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一.辅助(教师提示,时间1分钟左右)
1.板书课题
除了气温外,降水也是一个重要的天气因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板书: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2)
2.揭示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并说出其三个影响因素.
(2)能够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
3.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课本P58—61页的内容,8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
(1) 降水的形式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什么?
(2) 降水量是怎样测量出来的需要用到什么基本仪器?
(3) 读59页图3.22,比较A地和B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有什么差异?阅读图3.23左边
黄色方框中的内容掌握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
(4)通常用什么样的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5) 读60页图3.24,归纳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6)通过61页“阅读材料”了解世界“雨极”和世界“干极”.
二.先学(15分钟左右)
1.看书
重点:降水量的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世界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难点:影响降水量分布的三个因素.
2.检测
(1)下面关于降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降水就是指降雨 B.有雨必定有云,有云就会有雨
C.降水是一种天文现象 D.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
(2)根据表格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米)
月份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
3 4 33 62 93 103
米)
①该地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月,降水量为毫米,最少的月份是月,降水量为毫米
②该地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特点是 .
(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①A、B两地中,降水较多的是,主要原因
是 .
②C、D两地中,降水较多的是,主要原因
是 .
③A、B、C、D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
三.后教(14分钟左右)
1.更正
学生互相讨论更正当堂检测中的错误.
2.讨论
(1)检测题1:降水的形式除了降雨外还有哪些?
(2)检测题2:同一个地方的降水量除了有季节差异外,不同的年份会有差异吗?
(3)检测题3:归纳世界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对其有什么影响?
拓展
请从地形因素分析为什么乞拉朋齐降水多被称为世界“雨极”?
四.训练(当堂训练,至少15分钟)
《自主学习与测评》第41页智能演练1—10题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