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表面积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5398cf00b1c59eef8c7b4ad.png)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一)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注:不足 6 个面的实际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计算,例如鱼缸、无盖纸盒等等。
体积(容积)单位进率换算:1 立方米=1000 立方分米 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1m³=1000dm³1dm³=1000cm³1 升=1000 毫升 1 立方分米=1 升 1 立方厘米=1 毫升1L=1000mL 1dm=1L 1cm³=1mL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们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其它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
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公式=长×宽×高正方体体积公式=棱长×棱长×棱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二)分数乘法分数与整数相乘及实际问题:1.分数与整数相乘:用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数的分母作为分母,最后约分成最简分数。
或者先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进行约分,再应用前面计算法则。
注:【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为分母是 1 的分数】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解题时可以根据表示几分之几的条件,确定单位 1 的量,想单位 1 的几分之几是哪个数量,找出数量关系式,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分数与分数相乘及连乘:1.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最后约分成最简分数。
2.分数连乘:通过几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直接约分再进行计算3.一个数与比 1 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一个数与比 1 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倒数的认识:1.乘积是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14f5b98941ea76e59fa0412.png)
长方体和正方体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个长方体至少可以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最多可以有6各面是正方形,但不会存在3个、4个、5个面是正方形!练习:(1)判断并改正: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 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7、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 )~8、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9、有三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11、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另外四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 )12、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3个面。
( )13、正方体不仅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而且所有相邻的面的面积也都相等。
( )14、长方体(不包括正方体)除了相对的面相等,也可能有两个相邻的面相等。
( )15、一个长方体中最少有4条棱长度相等,最多有8条棱长度相等。
( )(2)填空:\1、一个长方体最多有( )个面是正方形,最多有( )条棱长度相等。
2、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一个正方形,则它的4个侧面是( )形。
3、正方体不仅相对的面相等,而且所有相邻的面( ),它的六个面都是相等的( )形。
4、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可以看到( )个面。
最少可以看到( )个面。
【知识点2】棱长和公式:长方体棱长和=(长+宽+高)×4 长+宽+高=棱长和÷4)正方体棱长和=棱长×12 棱长=棱长和÷12棱长和的变形:例如:有一个礼盒需要用彩带捆扎,捆扎效果如图,打结部分需要10厘米彩带,一共需要多长的彩带分析:本题虽然并未直接提出求棱长和,但由于彩带的捆扎是和棱相互平行的,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首先确定每部分彩带与那条棱平行,从而间接去求棱长和。
前和后面的彩带长度=高的长度;左和右面的彩带长度=高的长度;上和下面的彩带长度=长的长度。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6aa04d4e45c3b3566ec8b61.png)
2017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一)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计算公式: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或=)2S a b a c b c ⨯+⨯+⨯⨯表(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或2=66S a a a ⨯⨯=表注:不足6个面的实际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计算,例如鱼缸、无盖纸盒等等。
体积(容积)单位进率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3311000m dm = 3311000dm cm =1升=1000毫升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L=1000m L 31dm =1L 31cm =1m L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们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其它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
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公式=长×宽×高 或 V a b h =⨯⨯ 正方体体积公式=棱长×棱长×棱长 或 3V a a a a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或 ×V S h =底 正方体棱上分割表面涂色:三面涂色有8个,两面涂色有(n-2)×12个一面涂色有(n-2)2×6个 没有涂色有(n-2)3个 (二)分数乘法分数与整数相乘及实际问题:1.分数与整数相乘:用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数的分母作为分母,最后约分成最简分数。
或者先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进行约分,再应用前面计算法则。
注:【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为分母是1的分数】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解题时可以根据表示几分之几的条件,确定单位1的量,想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哪个数量,找出数量关系式,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6单元全部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6单元全部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d368b8e5ef7ba0d4b733b03.png)
点评:这一题的关键就是正确理解题目中两个 所表示的不同含义,第一个 表示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分率;而第二个 表示的是 千克,是具体的量。要先求出第一天的 所对应的量再直接加上第二天吃的 千克就可以了。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分,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再进行解答。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概念汇总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1.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2.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关系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的大小
棱长
长方体
6
12
8
一般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平行的四条棱长度
相等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
方体
正方体
6
12
8
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是1000,因为1升是1立方分米,1毫升是1立方厘米。升和毫升相比,升是高级单位,毫升是低级单位,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都要乘相应的进率。
8.因为长方体的体积都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它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因而它的体积是由棱长决定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是两条棱长决定的,即长方体底面积=长×宽;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又可以说是由底面积和高决定的,它们的体积=底面积×高。
(4)没有涂色的正方体有(n-2)3,都在大正方体的内部。
(5)在大正方体顶点处挖去小正方体,表面积不变
(6)在大正方体棱上挖去小正方体,表面积变大,每挖去一个小正方体就比原来多2个面。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87991b14afe04a1b071de96.png)
长方体和正方体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面是正方形!练习:(1)判断并改正: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 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7、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 )8、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9、有三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11、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另外四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 )12、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3个面。
( )13、正方体不仅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而且所有相邻的面的面积也都相等。
( )14、长方体(不包括正方体)除了相对的面相等,也可能有两个相邻的面相等。
( )15、一个长方体中最少有4条棱长度相等,最多有8条棱长度相等。
( )(2)填空:1、一个长方体最多有( )个面是正方形,最多有( )条棱长度相等。
2、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一个正方形,则它的4个侧面是( )形。
3、正方体不仅相对的面相等,而且所有相邻的面( ),它的六个面都是相等的( )形。
4、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可以看到( )个面。
最少可以看到( )个面。
【知识点2】棱长和公式:长方体棱长和=(长+宽+高)×4 长+宽+高=棱长和÷4正方体棱长和=棱长×12 棱长=棱长和÷12棱长和的变形:例如:有一个礼盒需要用彩带捆扎,捆扎效果如图,打结部分需要10厘米彩带,一共需要多长的彩带?分析:本题虽然并未直接提出求棱长和,但由于彩带的捆扎是和棱相互平行的, 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首先确定每部分彩带与那条棱平行,从而间接去求棱长和。
前和后面的彩带长度=高的长度;左和右面的彩带长度=高的长度;上和下面的彩带长度=长的长度。
需要彩带的长度=高×4+长×2+宽×2+打结部分长度20×4+30×2+10=150cm练习:(1)有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长50厘米,宽30厘米,高30厘米,需要在用铝合金包裹玻璃连接处,需要( )米的铝合金。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https://img.taocdn.com/s3/m/c4e84467e87101f69f31950b.png)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教学过程: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1、教学例1|(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只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1、教学例2(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套全册PPT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套全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d981dbf46527d3240ce0e1.png)
1厘3厘米米
一个长方体,长7cm,宽4cm,高 3cm,它的体积是多少?
V=abh
=7×4×3 =84(cm3)
棱长
棱长
棱长
正长方体的体积 = 棱长长 × 棱宽长 ×棱高长
棱长a a棱长
棱a长
正方体的体积V == 棱a长长a×a棱宽长 ×棱高长 V = a3
一块正方体石料,棱长 是6dm,这块石料的体 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总结:长方体左面(或右面)的面积=宽×高
8×4×2 + 8×5×2 + 5×4×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上 和下
前 和后
右 和左
(8×4 + 8×5 + 5×4)×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 2
上(或下) 前(或后) 右(或左)
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顶点。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
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
定是 正方体。
(√ )
(5)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四六二
( ×) (6)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 ( × )
(7) 相对的4条棱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V =a3 =63 =6×6×6 =216(dm3)
答:这块石料的体积是216 dm3。
练一练:求下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用7厘米和3厘米这两个条件 可以求哪个面的面积?
(3)要求左面和右面的面积,怎 样求?
(4)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
数学六年级苏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数学六年级苏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097153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8.png)
数学六年级苏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第1篇:苏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礼品盒。
问这个礼品盒是什么形?(长方体),长方体、正方体各有什么特征?师:新年到了,老师想把这个礼品送给我一个长辈,我想要把这个礼品盒包装一下,你们能帮我算一算老师至少要准备多少*纸吗?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如果你们小组有困难可以参考合作提示:1、讨论,要求需要多少*纸就是要求什么?2、怎样求,列出算式,想想,还有不同的方法吗?3、结合生活实际想想还需要考虑什么问题?三、交流,汇报四、小结,提升1、师:要求需要多少*纸就是要求什么?每个物体都有表面和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长方体几个面积的总面积?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师:真能干!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表面展开,看一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把组合图形恢复到原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课件演示展开、复原全过程)3、汇总小结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师: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后逐步小结完整:上面、下面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当于长方体的长和宽。
前面、后面长方体的长和宽相当于长方体的长和高。
左面、右面长方体的长和宽相当长长方体的宽和高。
用长宽2+长宽2+宽高2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用(长宽+长高+宽高)2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简便些。
4、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需要考虑粘贴部分问题五、简单应用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六、拓展1、课件演示,将刚才的长方体抽拉成正方体2、学生尝试计算3、小结,师:求正方体表面积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55表示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
而正方体六个面面积都相等,所以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后,乘6就得到了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谁来说说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口答: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厘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一节*囱长4米,口径是一个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做4节这样的*囱,至少需要多少铁皮?3、一个火柴盒长4厘米,宽2.5厘米,高2厘米,如果材料的厚度不计,做这样的一个火柴盒的外盒和内芯,共需材料多少平方厘米?第2篇:数学六年级苏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整理与练习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整理与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38a468e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1.png)
长方体或正方体
6个面的总面积,
叫做它的表面积。
高
长方体的上面(或下面)的面积=长×宽
宽 长
长方体的前面(或后面)的面积=长×高
长方体的左面(或右面)的面积=宽×高
棱长 棱长
棱长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或=(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在计算物体 的表面积时, 应注意是几 个面的面积。
切割问题:切割前后的表面积增加了,体积不变。
新增两个一组邻边分别 为原来长方体的宽和高 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新增两个一组 邻边分别为原 来长方体的长 和宽的长方形。
综合运用
1.下面的图形表示的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先估计哪个体积 最大,再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长方体 体积最大
正方体
长方体
体积:6×4×4=96(cm3)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cm³)、 立方分米(dm³ )、立方米(m³)
1cm
棱长为1厘米的 正方体的体积 为1立方厘米。
1dm
棱长为1分米的 正方体的体积 为1立方分米。
1m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 的体积为1立方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 1米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63=216(cm3) 6×6×5=180(cm2)
答:这个蜡烛盒的体积是216立方厘米,做这个蜡烛盒 至少要用180平方厘米玻璃。
10.一件雕塑的底座是用混凝土浇筑成的棱长2.6米的正方体。
(1)这件雕塑的底座占地多少平方米?
2.6×2.6=6.76(m2) 答:这件雕塑的底座占地6.76平方米。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98945c9daef5ef7ba0d3cd1.png)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一)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或 S表 =(a b a c b c)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或 2 S =a a 6 6a注:不足 6 个面的实际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计算,例如鱼缸、无盖纸盒等等。
体积(容积)单位进率换算:1 立方米 = 1000 立方分米 1 立方分米 = 1000 立方厘米1m ³ =1000dm³ 1dm³ = 1000cm³1 升=1000 毫升 1 立方分米 = 1 升 1 立方厘米=1 毫升1L = 1000m L 1dm³ = 1L 1cm³ = 1m L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们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其它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
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公式=长×宽×高或 V a b h正方体体积公式=棱长×棱长×棱长或 3 V a a a a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或 V S底×h(二)分数乘法分数与整数相乘及实际问题:1.分数与整数相乘:用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数的分母作为分母,最后约分成最简分数。
或者先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进行约分,再应用前面计算法则。
注:【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为分母是 1 的分数】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解题时可以根据表示几分之几的条件,确定单位 1 的量,想单位 1 的几分之几是哪个数量,找出数量关系式,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分数与分数相乘及连乘:1.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最后约分成最简分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d06209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7.png)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直观的实物模型和丰富的练习题目,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体积计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计算表面积时,容易与体积混淆,对表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及应用。
2.教学难点: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表面积计算方法:(1)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总结出表面积计算公式。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重点归纳)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854cd73453610661ed9f4d1.png)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现:相对的2个面在展开图中不能相邻。
正方体展开图:(11种)6种:中间四个一连串,两边各一随便放。
简称“一四一”型3种:二三紧连错一个,三一相连一随便,简称“二三一”型1种:两两相连各错一,简称“二二二”型1种:三个两排一对齐简称“三三”型要求:理解并掌握这些情况,能找准哪2个面是相对的面。
3、表面积概念及计算s=(ab+ah+bh)×2=2ab+2ah+2bh正方体表面积= 棱长×棱长×6s= 6×a×a=6a2注:不足6个面的实际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计算,例如鱼缸、无盖纸盒等等。
4、体积概念及计算5、相关例题:(1)已知长方体a=20cm,b=5cm,h=6cm,求体积。
V=abh=20×5×6=600(cm3)(2) 已知长方体S底=100cm2,h=6cm,求体积。
V=S底×h=100×6=600(cm3)(3) 已知长方体S侧=30cm2,a=20cm,求体积。
V=S侧×长=30×20=600(cm3)(4) 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是6cm,求表面积和体积。
S表=6a2=6×6×6=216 cm2;V= a3=6×6×6=216 cm3发现: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原因:虽然数值相等,但单位名称不一样。
(5)测P9(5)一张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做成一个深5厘米的无盖长方体铁盒,这个铁盒的容积是多少?30-5-5=20(厘米)40-5-5=30(厘米) 30×20×5=3000(立方厘米)(6)测P11(4)长方体的长是12厘米,高8厘米,阴影部分两个面的面积和是180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180÷(12+8)=9(厘米) 12×9×8=864(立方厘米)(7)测P16(8)一个密封的长方体玻璃罐,长30厘米,宽18厘米,高12厘米。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https://img.taocdn.com/s3/m/f8fd9c0331126edb6e1a1022.png)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知识点:1.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2.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形体面顶点棱关系长方体6个至少4个面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8个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6个正方形6个面完全相同8个12条12条长棱都相等4.一个正方体纸盒,像下面的样子沿着画有红线的棱剪开,就可以得到它的展开图。
二、表面积1.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2.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2⨯++=bh ah ab S 正方体的表面积6⨯⨯=棱长棱长266a a a S =⨯⨯=注:不足6个面的实际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计算,例如鱼缸、无盖纸盒等等。
3.规律正方体的棱长扩大(或缩小)n 倍,表面积会扩大(或缩小)n 的平方倍三、体积体积(容积)定义形体体积(容积)计算方法体积单位进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们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其它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
长方体abhV =ShV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333331100011000110001dm mL L cm dm dm m ====正方体3a V =规律:1.长方体的长(或宽或高)扩大(或缩小)n 倍,体积扩大(或缩小)n 倍;2.正方体的棱长扩大(或缩小)n 倍,体积会扩大(或缩小)n 的立方倍。
四、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如果用n 表示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的份数,用a、b、c 分别表示3面涂色、2面涂色和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规律如下:()()2262128-⨯=-⨯==n c n b a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练习题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分别填入括号内正确的名称。
()()()2.长方体有()个面,()个顶点,()条棱;正方体有()个面,()个顶点,()条棱。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共含1)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共含1)](https://img.taocdn.com/s3/m/6b5d969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0.png)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共含1)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它们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
此外,教材还通过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可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但是,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比较抽象,部分学生可能对它们的特征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讲解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be2b9b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0.png)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1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__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建立表面积概念。
2、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在观察对比中,得到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3、运用公式实际应用,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求法探究。
2、公式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公式中长宽,长高,宽高呈现后,能够清晰的知道它们分别求的是哪些面的面积。
教具、学具的准备:长方体盒、正方体盒、桔子、长方体展开图、课件教学研究过程:一、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表象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说说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2、生: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每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等的正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12条棱都相等)3、师小结并引出课题同学们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二、建立表面积概念,认识表面积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或最想了解什么?2、生交流:什么是表面积?怎样求表面积?求表面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表面积和以前所学的面积有什么不同?3、师拿一桔子;提出:你知道桔子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吗?生摸一摸,说一说。
4、师:物体表面的总面积叫做物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那正方体呢?5、生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
三、探求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1、师:我们知道什么是表面积,如何来求它们的表面积呢?小组内两两合作,把你如何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思路与你的同桌进行交流。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aff69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1.png)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 “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立体图形的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引入新课:第一行是平面图形,第二行是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
结合实物整体感知长方体。
PPT课件出示例1的实物图。
师:同学们,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逐一点击PPT课件,显示它们的形状) 师:生活中随处可见形状为长方体的物体。
你能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吗?2。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长方体有几个面?把长方体放在桌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指出:长方体有前、后、左、右、上、下,一共6个面,从不同的角度看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因为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出它的三个面. 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一条线,两个面相交的线叫作它的棱。
(课件闪烁一条棱,出现文字“棱“)师:三条棱相交于一个点,大家用手摸一摸。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顶点。
(课件闪烁一个顶点,出现文字“顶点“)3.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的长方体,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出发,参考以下的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上
前
后
棱长×棱长×6
或者:㎡×6
例2: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
它的表面积。
想:怎样计算正方体6个 面的总面积?
棱长×棱长×6 2 3 ×6 =9×6 =54(平方厘米)
3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54平方厘米。
例2: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
它的表面积。
想:如果把它做成一 个实物架订在墙上要用多 少纸板该如何办?
1)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 √ )
2)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求它的表面积列式是4 ×6,结 2 果是48平方分米。( √ ) 3)用四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 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四个小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小。 ( √ )
2.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 识和表面积
六年级上
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形
正方形
平形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这个是平面图形吗? 长方体
立体图形 你知道下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吗?
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
面 顶 点 棱
讨论:
1. 这些面是什么形状的?面的位置 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2. 棱有什么特点?
棱长×棱长×5 2 3 ×5 =9×5 =45(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45平方厘米。
3厘米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2分
米,求它的表面积。
因为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所以:
1.2 ×6
=1.44×6
2
=8.64(平方分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8.64平方分米。
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上
前
后
上 后
左
前 下
右
上
前
左
后
右
下
正方体的展开图一共有11种,如图
24
1.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口答填空:
(1)正方体有( 6 )个面,它们都是(正方形 ), 正方体各面的( 大小)相等; (2)这是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 4 ) 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 48 )厘米。
4厘米 4厘米 4厘米
图二: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正方 )体,12条棱长的 和是( 48 )厘米。
(3)
图三: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 是9厘米,3厘米,2.5厘米。它上面的长பைடு நூலகம் ( 9 )厘米,宽是( 3 )厘米,左边的面长 是( 3 )厘米,宽是(2.5 )厘米,相交于 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14.5 )厘米。
3.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棱长×棱长×6 或 棱长 2 ×6
2. 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
错误的在括号里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 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 正方体。( )
√
1.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高 长 宽
( ) ( )
( )
(高 ) (长 ) (宽 )
( )
( )
( )
(长 )
(宽 )
(高 )
( )
( ) ( )
(长 )
(宽 ) (高 )
(
)
(棱长)
名 称 数量 长 方 体 正 方 体
面 形状
棱
顶点
哪些面完 哪些棱长 数量 数量 全相同 度相等
12条
相对的棱的长 度相等
长方形 6个 (特殊情况有 相对的面完全 两个相对的面 相同 是正方形)
8个
6个
正方形
每个面都完全 相同
12条
所有的棱的长 度都相等
8个
练习:
1.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
3厘米 4厘米 4厘米 4厘米
(1)
8厘米
4厘米
(2)
图一:长方体的长是 ( 8 )厘米,宽( 3 )厘 米,高是( 4 )厘米。12 条棱长的和是(60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