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语文第一部分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教学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蝉》14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描写的蝉的形象,联系诗人自身经历,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虞世南的《蝉》和骆宾王的《咏蝉》,体味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3、拓展延伸,总结“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同含义。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明确作者通过描写蝉的形象所寄托的个人情感与志向,引导学生体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归纳鉴赏咏物抒怀诗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比较阅读虞世南的《蝉》和骆宾王的《咏蝉》,体味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进而总结“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同含义,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四、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品读感悟法、比较阅读法、交流讨论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大都喜欢用花草树木来表达感情、寄托志向。
像陶渊明爱菊,贺知章咏柳,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生活在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却选择了一种小昆虫来寄托情感与志向,这种小昆虫就是“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五言律诗《蝉》,看作者借蝉表达了什么情感,并探究“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含义。
(二)诵读感知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理解大意。
2、请2-3位学生范读,教师进行点拨。
3、全班齐读诗歌。
(三)品读鉴赏1.再读诗歌,圈点勾画,分析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2.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分析作者借写蝉寄托了怎样的志向与情感?(在希沃白板古诗词中插入这首诗,通过“诗人百科”让学生快速了解李商隐生平遭遇。
)明确:蝉:高难饱哀鸣无人理会诗人:清高贫寒不得志无人荫庇本诗中的蝉的形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是一致的。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却无情;“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
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项城一高史明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本课所选3首咏物诗有马、有虫、有花,涉及唐宋两代三位大诗人,其诗都是咏物抒怀的代表作。
学习时,重点放在学习诗人体物咏怀的方法,解读诗人寄物写志的修辞手段,了解诗中“态”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强化对诗歌鉴赏方法的体验,加强对诗歌意象的品悟,学习从意象中发掘诗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咏物诗主要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的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
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物诗是屈原的《橘颂》,它奠定了咏物诗体物言志的创作传统,即体物的赋笔铺陈和言志的比兴寄托相结合。
至唐宋两代,咏物诗数量激增,蔚为大观,很多作品形神兼备,不粘不脱,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兴寄托寓。
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咏物诗与我们阅读时的心灵碰撞,体味诗人与我们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学习诗人体物咏怀的方法,解读诗人寄物写志的修辞手段,了解诗中“态”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品味、讨论四、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咏物抒怀诗,鉴赏杜甫的《房兵曹胡马》教学过程一、简介咏物抒怀诗1、概念——咏物诗: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咏物诗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
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
它又包含以下两种情况:一种表现或影射社会现状,如《诗经》中的《硕鼠》;另一种抒发个人情志,如郑板桥的《竹石》。
2、咏物诗的特点(1)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
(2)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
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
阅读其他咏物诗,会发现,基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3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陆游简介(生平、政治立场、仕途)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宋朝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省绍兴市)。
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经过了一段流亡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
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
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
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
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
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
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
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
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
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
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
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蝉》13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咏物抒怀—蝉》导学案【考纲要求】学会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感受作品思想、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
2、品位关键词语,体悟诗中描绘的形象。
3、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分析、讨论、总结、归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2、抓住关键词语品位诗歌内涵,理解“诗言志,诗缘情”的诗歌特点。
【学习方法】预习、研讨、点拨、归纳【教学过程】一、关于咏物诗1.何谓“咏物诗”?——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咏物诗的特点:形式标志:实写其特征:由物到人,由实到虚:二、新课讲解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2、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形象的?3、本诗中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一致吗?为什么?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来作一探究。
三、比较阅读蝉虞世南在狱咏蝉骆宾王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这三首诗中分别表现了蝉怎样的外形特点?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蝉:李商隐的蝉:2.三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3.这三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四、总结:三首咏蝉名作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牢骚人语)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患难人语)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独具特色,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三绝。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33教案教学设计讲
1意象意境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积累常见意象。
3掌握意象意境答题步骤。
【面对诗歌鉴赏遇到的问题】1.读不懂诗!!!2.不知道考什么?怎么考?3.不知道怎么答题!!!{练习一}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讲解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意境:描绘出一幅凄凉的意境。
【常见意象】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是思乡的代名词斜阳——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西风——往往表达伤感、不平、惆怅等情感。
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伤感。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柳絮——表送别离愁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竹——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
梅——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不畏严寒,品格高洁,傲然独立、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等。
菊——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2【常见意象举例】杨柳关键词:谐音“留”送别袅娜多姿缠绵悱恻悲伤不舍《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雨霖铃》(宋)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意象意境题的答题步骤】1.指出意象2.描绘画面3.概括氛围4.分析感情答题公式:通过......意象,写出了......的画面,营造出......氛围,表现了......的情感【诗歌的意象意境---习题演练】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在《雨霖铃》一词中,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答:作者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选用“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残月”,这些景物,远近结合,虚实想衬,很好的描绘了离别的意境。
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教学设计.doc
激发学生对本诗的兴趣
5分钟
回顾杜甫相关的文学常识,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参考注释①
回顾
回顾文学常识
2分钟
初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明确:房兵曹的马是著名的大宛马,瘦骨棱棱好比刀锋。两耳尖锐如同竹肖|J,四蹄轻快犹如乘风。所向Z地空阔广漠,不怕险阻真可托生死)
阅读
3分钟
再读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阅读思考冋答
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并学会在对比中掌握同题材诗歌中的不同情感。
10
分
钟
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反思
15
分
钟
哪个动词写得极为传神,好在哪里?(明确:“批”和“入”。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从骑者的感受来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风向四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微妙逼真。全诗既是写马驰骋万里,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3、谈谈尾联的含义?(明确:写作此诗时诗人正值人生壮年,雄姿英发、器宇不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结上文,写出骏马纵横驰骋的非凡本领,既是对房兵得殷切鼓励,也蕴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最后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盛唐时代国力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最合适不过。)
思考回答
掌握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3分钟
重点鉴赏“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这两句,古人对这两句诗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期中的“奇”、“巧”表现在哪里?
(明确:古人诗歌屮常常以人喻花,但诗人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的手法。在诗人的想象力,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深夜睡去,因此,特跌点燃烛火,使海棠花打起精神。花与人融为一体,更加体现了诗人的爱花之情)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教案2
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老章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所谓咏物抒怀诗,简单讲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的诗歌。
咏物抒怀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诗是纯粹的咏柳,通过比喻,引人联想想象,使人感到清新爽洁,畅快愉悦,朝气勃勃,生机盎然。
给人以体味不尽的美感享受和艺术启示。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二、托物言志类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于谦的这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
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jìng)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选修课咏物抒怀——咏蝉 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选修课咏物抒怀——咏蝉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一、教材分析:本课为语文出版社编写的“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第五课“紫碟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的内容。
本教材是选修内容,可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材的处理上,课前可让学生自主探究,查阅有关作者背景等资料;课堂上让应充分发挥学生解读文本的自主性,学生自主发言、相互讨论、相互质疑、相互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解析“咏物抒怀”诗;教师注意引导与小结,达到既激发了学生发言、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咏物抒怀”诗的鉴赏要领,提高鉴赏能力。
本课选取“咏蝉诗”三首,课内阅读和“鉴赏与探究”相结合,对同一题材做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咏物诗歌”特征与鉴赏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二、学情分析:诗歌鉴赏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学习“咏物抒怀”诗这一选修内容之前,学生对必修课中所涉及的诗歌鉴赏知识和选修课前面所关联的山水田园、边塞军旅、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等诗歌内容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但有的对诗歌鉴赏思路与要点认识还很肤浅,还有的对诗歌解读仅凭语感,甚至有的对诗歌鉴赏无从下手。
李商隐《蝉》、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这三篇“咏蝉”诗,内容虽较为浅易,但学生如果没有把握住“蝉”的意象特点及其关联的含义,没有了解写作背景(即情缘),那么对作者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的理解可能不够到位;同时学生没有掌握好“咏物抒怀”诗常用的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比兴、拟人、双关等手法,也就不能进一步激发自主探究的鉴赏兴趣,更不能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教学构思:[课堂设计]1.结合2014年高考“福建省”与“新课标”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引导学生认知“六情对比阅读”的重要性。
2.先让学生复习与梳理“诗歌六情鉴赏法”的鉴赏要点与思路,然后导入诗中“情物”(即意象)与表达含义关系的知识点。
(教师对于混乱之处给予整理——板书或幻灯片展示)3.根据设计的“六情”对比阅读表格内容,学生进行梳理后,自主交流、解析;学生之间质疑、学生解疑(教师充当与学生的对话者、合作者、主持者、引导者、学习者、质疑者等多种角色);最后教师适处点拨、小结。
高考备考资料_高中语文唐宋诗词鉴赏第五课咏物抒怀学案(整理精校版)
高中语文唐宋诗词鉴赏第五课咏物抒怀学案高中语文唐宋诗词鉴赏第五课咏物抒怀学案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在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
体悟诗歌的意境和语言。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4.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一、基础知识(一)咏物诗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3、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 ,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 寓含什么理。
4.高考咏物诗设题特点归纳:(1)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注意: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能仅仅抽象概括。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咏怀、托物言志)(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二)作者简介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文辞清丽,善用典隐喻,意韵深微,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教材分析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教学参考一、知识概述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二月二日》诗中曾这样写道:“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单看第二联,花柳对蜂蝶,无赖对有情,好一派春意盎然景象。
然花柳何曾会无奈,蜂蝶又何曾会有如人般的情感?这就是诗歌中的咏物抒怀了。
屈原的《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物诗,它把体物的赋笔铺陈与言志的比兴寄托相结合,成为后来许多诗文作家创作咏物诗时的常用模式。
至唐宋两代,咏物诗数量激增,蔚为奇观。
“紫蝶黄蜂俱有情”选择了唐宋两代的几首咏物抒怀诗。
学习这一专题,一是要把握咏物诗的特征;二是要熟悉和体会咏物抒怀诗歌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三是要学习此类诗鉴赏的题型及方法;四是要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咏物抒怀诗鉴赏方法所谓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在自然中、生活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将自己的感情凝注于所咏之“物”或所叙之“事”,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襟怀抱负的诗歌。
鉴赏此类诗歌,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第一,体察物态。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第二,品味寄托。
知人论世,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第三,明辨技巧。
体会诗人艺术手法的高妙。
房兵曹胡马诗杜甫(一)文章导入古人对马可谓情有独钟,不论是叱咤风云的将士,还是尚武弄墨的文人,都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吟咏骏马的佳作不胜枚举。
诗人杜甫又是怎样描写房兵曹的这匹胡马的呢?(二)文本分析根据咏物抒怀诗歌的鉴赏方法,鉴赏诗歌。
第一步:体察物态。
设问:诗歌中哪些诗句是描写“胡马”的外在形态的?怎样描写的?明确:前两联主要描写胡马的外在形态。
首联:“胡马大宛名”,这是写房兵曹胡马的来历。
它来自大宛,大宛即汉代西域国名,素以产汗血宝马著称。
据说此马日行千里,奔跑的时候脖子上会流出像血一样鲜红的汗水。
高中语文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课前导语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的诗歌。
一首好的咏物诗,不仅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鉴赏咏物诗,要分析所咏之物的特征,进而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咏物诗与我们阅读时的心灵碰撞,体味诗人与我们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房兵曹胡马一、诗人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早弱而早慧的杜甫杜甫幼时,母亲就去世了,他被寄养在姑母家里。
杜甫自小多病,有一天可让姑母为难了——儿子和侄儿都病着,据女巫讲,要病好,病人非得睡在东南角的床上不可;但东南角的床铺只能睡一个人,病人却有两个。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2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古典诗歌的意象王小琴一、设计理念:本节课通过分析意象寄托的感情,让学生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更加关注意象,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从而更加热爱阅读诗歌,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课安排在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结课之后,是对本册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延伸拓展,目的是以此节课为引子,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后的诗歌阅读和学习中感受古典诗歌的美,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古典诗词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本就是一个难点,理解意思是一个难点,所以理解感情就更难了。
理科班学生文言基础知识较薄弱,通过抓意象的方法去感受诗歌的情感,这样就降低了诗歌阅读的难度,能够更好地提升阅读诗歌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意象的内涵及在古诗中的作用2、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常用的意象3、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意象的特征4、通过意象和诗句的回顾,感受古典诗歌的优美,提高学习诗歌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1、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常用的意象2、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意象的特征3、通过意象和诗句的回顾,感受古典诗歌的优美,提高学习诗歌的兴趣。
六、教学难点:1、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常用的意象2、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意象的特征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难点,这节课以意象为切入点,探讨诗歌赏析的方法。
(二)、掌握意象的内涵:“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三)、意象类别:1、植物类: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2、动物类:杜鹃、乌鸦、大雁、青鸟、蟋蟀、蝉、猿、燕……3、乐器类:笛、羌笛、琵琶……4、自然类:白云、明月、水……5、场所类:西楼、长亭(四)、意象寄托的情感: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同一类思想感情1、“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于物,或借物抒愁。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35教案教学设计讲
一枝一叶总关情----谈古诗鉴赏中的情与景卢龙县中学杨鹤亮教学目标:1、归纳情景关系题型答题术语2、规范学生答题步骤教学重点:掌握情景关系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
景物描写在古代诗人词人的笔下时经常出现的,它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所以说情与景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一点也是考题中经常出现的考查点。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出示CAI①)今天我们就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和同学们共同探讨这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学会规范有条理的答题,争取最大限度的得分。
二、出示高考原题在高考中,情与景关系类题型经常出现,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高考真题。
(出示CAI②)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字太朴,吴兴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1、学生作答——投影学生答案3、高考参考答案(CAI③)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两者对比,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1)不会使用术语(2)答题没有层次感三、总结情景关系的术语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你的知识储备里面,反映情与景的关系的术语有哪些?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四、明确借景抒情类诗歌鉴赏题解题步骤:(出示CAI④)1、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2、列举景物(意象)3、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意境)4、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五、真题演练当我们积累了术语,掌握了答题步骤,下面我们通过高考真题来一场实战演练。
1、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高中语文】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诗(第一课时) 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诗的鉴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咏物抒怀诗的常见意象及含义。
2、理解咏物抒怀诗寄寓的情感。
【知识链接】1、咏物抒怀诗概念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细致刻画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咏物诗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
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
它又包含以下两种情况:一种表现或影射社会现状,如《诗经》中的《硕鼠》;另一种抒发个人情志,如郑板桥的《竹石》。
2、常见意象寓意顺口溜: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一、导(3分钟)李商隐说:“紫蝶黄蜂俱有情”,郑板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们学过哪些咏物诗呢?二、思(17分钟)1、《房兵曹胡马》这首诗中的马,是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房兵曹胡马》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房兵曹胡马》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三、议(7分钟)讨论“思”环节的内容四、展(7分钟)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本节课至少应有5人次展示,老师只可用短语激励学生、点拨思路,不可为学生代言讲解。
)五、评(3分钟)六、检(3分钟)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4、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5分)5、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6分)。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2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诗歌鉴赏之意象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董爱珍自古以来,由于农耕环境的闭塞,“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的影响,中国文人的心灵都留下山水田园的烙印。
到了南朝,谢灵运的诗作日益露出山水诗的端倪;魏晋政治黑暗,不少文人士子便寄情山水,笑傲江湖;迨及唐代,王摩诘、孟浩然更是着力绘写流泉村落。
对大千万物的钟爱这一“自然情结”,在历代落魄文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贾岛、柳永,不一而足。
云游山川的经历,耕读人家的环境,更为其观照自然万物提供了便利。
他们往往借外物寄托个人心志,在吟啸之中一浇心中块垒。
那么,什么是“意象”?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意象”包含“意”与“象”两个方面。
所谓“意”,指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感情(情、理);所谓“象”,指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中的景物、事象、物景,声音、色彩、气味以及想象中的万物皆属此列。
“意象”便是创作主体关于意、象的审美创造的产物。
由于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是“表现”,在“意”与“象”之间,“意”是“象”的主宰,“象”是“意”的载体。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此语也适用于诗。
当然,此时的“烟霞”、“草木”也便是意象了。
(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意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
“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
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
唐宋诗词鉴赏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
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是牢骚人语。
3、《海棠》的后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 语之奇,构思之巧”。请体会。
《海棠》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霏霏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更烧高烛照红妆。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 句。 此句笔锋一转,写赏花者的心态。 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 心 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当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的 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 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 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 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诗人,自然无法成 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诗人如何独自打发这 漫漫长夜?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 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 儿 璀璨的笑靥yè ,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知人论世: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 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 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杜拾遗、杜工部。 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 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 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 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 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 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2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古诗词中“雨”意象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雨”意象的不同内涵;(二)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悟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2、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把握情感、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PPT五、教学过程1.导入中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在诗词中,诗人们可以漫游山川,“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可以戎马边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以思考人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也可以抒发情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诗词的海洋中,意象必不可少,我们可以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意象具有不同的内涵,那么经过多年的诗词学习,现在我要考考同学们:“意象”究竟是何含义呢?(学生齐声)回答: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没错,今天就让我们来赏析诗词其中一个意象——“雨”。
2.飞花令:雨(背景音乐:篆音)(7分钟)我想“雨”这个意象同学们并不陌生,一定学过不少含有“雨”的诗句,那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场飞花令来看看同学们积累了多少诗词。
每个小组选出一人参加,每位同学依次说出一句带有“雨”字的诗句,不得重复,答题时间为5秒,答错、不答均被淘汰,各小组准备开始。
同学1: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同学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同学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同学4: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同学5: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同学6: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同学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同学3: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同学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同学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同学6:一蓑烟雨任平生同学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同学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同学3:更吹落、星如雨同学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学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同学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同学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同学3:昨夜雨疏风骤同学4: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同学5: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同学6: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学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同学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同学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同学4: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同学5: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同学6:少年听雨歌楼上同学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同学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同学4: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同学5: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同学6:荷尽已无擎雨盖······(淘汰)同学1:冥冥重泉哭不闻······(淘汰)同学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同学3: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同学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同学5:壮年听雨客舟中同学6: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同学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同学2: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同学3:冬雷震震,夏雨雪同学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
1、表现时代和社会状况.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 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 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2、抒发自身的愁情幽愤。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春柳繁盛、秋柳枯凋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 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 架空分析情感。(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讽刺时
世,或流露人生态度,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
4、关注表现手法。常用比喻、象征、拟人、 对比、反衬等手法。正面描写之外,还常 用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咏物抒怀诗的类型
一、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 求精确逼真或传神。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 它又包含以下两种情况:一种表现或影射社会现状,如 《诗经》中的《硕鼠》; 《病牛》李纲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 何辞羸病卧残阳? 另一种抒发个人情志(托物言志、咏物抒怀),如郑板 桥的《竹石》。 《竹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3、表达志向的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一支先开,幽香素艳 希望他年应时而发, 在京城独占鳌头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3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析景明情——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王冠超课前背景:古诗词鉴赏复习课已经开展了一个多星期,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及了解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诗歌仍抱着一种畏难情绪,一位学生跟我说:“老师,您总跟我们说,诗歌如何如何的美,诗歌如何如何能表情达意……但与我们相隔上千年的所谓‘经典’,在我们的眼中变得什么也不是。
因为它们不认识我们,我们更不认识它们……”听了这一席话,我很有些悲哀,但我更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与认知?案例展示:学情分析:高三四班是一个高考普通文科班。
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但总体来说基础都比较差。
对于高考复习中的诗歌鉴赏,他们可谓“闻诗歌色变”。
教学设想:诗歌鉴赏复习课是高考复习中比较难的内容。
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如何借助诗歌所写内容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那么,这一节课主要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一找二想三感受”的方法,尽量挖掘出意象(景物)与诗歌情感的联系。
教学目标1.复习鉴赏景物形象(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2.表述景物形象的特点。
【学习重点】1.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2.积累诗歌相关意象的内涵【学习要点】一、概念解析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二、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三、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房兵曹胡马◎释标题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管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
房兵曹不详为何人。
马是唐代战争、交通中最重要的工具,古代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
◎知作者杜甫[见第二课《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其六)》]◎明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漫游齐鲁后回洛阳时所作。
杜甫本善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
此诗“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唐诗别裁》语),可谓传神写意,自寓抱负,所以前人说是“为自己写照”(《读杜心解》)。
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赏形象1.前四句从哪些方面写了马的什么特点?提示:写事物的角度,每一角度显示的特征。
参考答案: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
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
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
◎品语言2.试分析“峻”“轻”“批”“入”四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动词写马的神态入手。
参考答案:“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
“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
“批”,写马的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写出了其机警之态;“入”,不写马的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
我们似见一匹战马四蹄腾空、凌厉奔驰于荒原,似见其咴咴喷气、仰天嘶鸣的情状。
◎析技巧3.本诗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很好,请赏析。
提示:马的行态为实,赞其精神为虚。
参考答案: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后四句写的品格是虚写,由咏物转入抒情。
◎悟意旨4.诗人为什么要塑造“马”这一形象?结合颈联、尾联赏析。
提示:咏物是为了言志抒情。
参考答案: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
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实际上写的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
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
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蓬勃向上的思想感情。
蝉◎释标题蝉是一种昆虫,夏秋之时其成虫在树上鸣叫,俗称“知了”,是古代诗人咏物写志常取的对象。
本诗名为咏蝉,实则咏诗人自家情怀。
◎知作者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晚唐著名诗人。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有《李义山诗集》《李义山文集》。
◎明背景《蝉》融入了诗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
李商隐曾受牛党令狐楚的赏识,25岁时举进士,次年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被牛党视为背恩。
在此后牛党执政的日子里,受尽排挤,潦倒以致病卒。
诗中的蝉即是自己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的影子。
◎赏形象1.诗中蝉的形象与诗人的身世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通过语句概括蝉的形象,联系背景,结合诗句找相似点。
参考答案:蝉栖高树,暗喻自己清高;蝉在高树餐风饮露,与作者身世暗合,蝉悲鸣欲绝而无人同情,暗喻诗人所处环境的冷酷无情。
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诗人四海飘零,故园荒芜,他乡薄宦,举家清贫。
◎悟意旨2.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抓住“君”“警”“清”思考。
参考答案:诗的尾联以蝉自励,表明自己要坚持高洁的操守。
海棠◎释标题海棠,落叶小乔木,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白色或淡粉红色。
果实球形,黄色或红色,味酸甜。
《海棠》是一首吟咏海棠花的咏物诗,诗人将美女的形象寄寓在海棠花之中,体现了一种爱花、惜花之情。
◎知作者苏轼[见第一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其二)》]◎明背景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
◎赏形象1.诗歌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何作用?提示:从描写手法及描写的作用考虑,扣住景物特点与诗人的感情去思索。
参考答案:(1)作者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濛迷离的境界和气氛。
“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
(2)暗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情。
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和课本中的注释来赏析一下。
提示:从题干要求中的“奇”与“巧”去思考。
参考答案:“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他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
同时,这两句诗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
◎悟意旨3.“月转廊”三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提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联系。
参考答案:“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4.如何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提示:从诗人性格与景物特点思索。
参考答案: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
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并引刘禹锡(见第三课《西塞山怀古》)◎补注解1.《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永贞元年(805),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不久失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们,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一同被召回京。
当时朝政在满朝新贵把持下,愈趋腐败,诗人十分愤慨,于是借游玄都观看花一事,写了这首诗进行讽刺。
诗题用了“戏赠”二字,含有嘲讽之意。
2.《再游玄都观并引》这首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
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
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
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1.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与《再游玄都观并引》的前两句都是写的玄都观的景,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相同。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语意双关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玄都观”既实指一地方,也暗示朝廷;两首诗中的“桃花”既指玄都观里的桃树,也指满朝新贵,暗示他们是由于永贞革新失败后,攀附了新当权者才爬上去的。
第二首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
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不相同。
第一首诗表达的是对朝中权贵辛辣而轻蔑的讽刺。
“去”显然指自己被贬官,“去后栽”的桃树,就是指作者被排挤之后提拔起来的趋炎附势的权贵。
第二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
山园小梅二首(其一)◎知作者林逋(967—1028),字君复,北宋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早岁浪迹江湖,后归杭州。
林逋终生不娶不仕,喜种梅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其名声远扬,多有名士高僧如魏野、惠崇等往谒,与范仲淹、梅尧臣、九僧等均有诗唱和。
林逋清苦终身,年六十二而卒,赐谥和靖先生。
林逋诗多有散佚,今存近三百首。
他是宋初山林隐逸诗人中之佼佼者,其诗除赠答之作外,多写西湖美景及隐居生活,尤以咏梅诗著称。
◎补注解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1.首联是怎样赞美梅花的?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首联运用对比手法从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来赞扬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