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卡特和里根时期的 美国对外政策

合集下载

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时期的外交政策

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时期的外交政策
该计划的目标,是要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 ,带动一大批高技术群的发展,以保持美 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领先地位, 同时可以拖垮苏联国力。
四、里根主义
1、1981年,里根的第一任国务卿亚力山大·黑格声 明,苏联必须明白它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不受抵制 的冒险时代已经结束。于是,在第一届里根政府 时期,美国对韩国、菲律宾、南非种族主义政权 和中美洲右翼军事独裁政权的支持达到了顶点。
一、对苏联的新遏制政策2
3、基本方针:以抗击苏联为中心,重振国威 ,奉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即以美国的 经济、军事实力压住苏联;在地区争夺上 ,把苏联顶在70年代末的扩张线上,使苏 联不能再进一步。同时,保持各种渠道, 加强同苏联的对话,迫使苏联妥协让步, 促使苏联“演变”。
二、新灵活反应战略1
1、主要内容:大幅度增加军费,重振军备, 谋求对苏军事优势,以针锋相对的强硬姿 态和灵活多变的手法对付苏联的扩张。
2、强调通过加强实战准备获取可靠的核威慑 力量;认为核战争可以打,而且可以打赢 ;打有限核战争是可能的;核战争也可能 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
二、新灵活反应战略2
3、建立攻防兼备的核战争体系,大力推行“ 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同时 把军控谈判纳入核战略轨道。
4、在常规战略方面,主张在多个战区、多条 战线上对苏作战,准备与苏联打一场持久 的常规战争基本出发点。
三、星球大战计划
1984年1月,里根正式批准“战略防御计划” 。由于该计划主要以太空为基地,故亦称“ 星球大战计划”。
在战略防御方面,它是一个以宇宙空间为 主要基地,由全球监视、预警与识别系统 、拦截系统以及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组 成的多层次太空防御计划。
2、1986年3月14比里根在《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 和平》的对外政策咨文中,进一步阐发了“里根主 义”,即综合运用军事、外交、经济和宣传等多种 手段,将苏联的影响局限在其国内。

战后美国历任总统采取的对外政策

战后美国历任总统采取的对外政策

战后美国历任总统采取的对外政策杜鲁门主义背景:1.希腊土耳其危机2.英国实力衰落3.美谋求发动对苏冷战内容:1.狭义:针对希土危机提出经济军事援助方案2.广义:表明美外交政策转变,开始全世界围堵共产党影响:1. 希土革命被镇压2. 希土被纳入美国全球战略体系3. 公开推行对苏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标志美苏同盟正式破裂艾森豪威尔1.外交:㈠(艾森豪威尔主义)填补在中东真空,抢占中间地带㈡对那些“被人征服”的国家实行解放政策㈢鼓吹和平取胜㈣大力加强中情局的活动与作用2.军事:㈠制订大规模报复战略㈡实行战争边缘政策(主要对中国)㈢进一步建立双边和多边军事集团肯尼迪和平战略:①既加强军事实力,又要利用经济政治工具②重点把“和平演变”放在东欧③鼓吹社会主义国家不是铁板一块④叫嚣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平竞赛”背景:(1) 必要性:认为美国失去了核优势;与苏争夺亚非拉国家处于下风(2)可能性:苏推出“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歧与裂痕1.外交战略:㈠寻求与苏对话㈡对东欧国家进行和平演变㈢加强对西欧国家的控制㈣借支持民族独立向第三世界国家扩张2.军事战略:㈠以“灵活反应战略”代替“大规模报复战略”㈡提出“两个半战争”战略思想尼克松主义1.外交战略:⑴1969年7月,尼在关岛演说,提出关岛主义,及“尼克松主义”⑵同年11月,在全国广播电视演说中,明确提出尼克松主义⑶1970年2月,向过会提出咨文,提出尼克松主义三大支柱:实力谈判伙伴关系2.军事战略:⑴提出“现实威慑战略”⑵以“一个半战争”战略取代“两个半战争”战略⑶推行“分担负担”防卫方针3.实施:⑴1972年2月访华⑵1973年结束越战⑶对苏推行缓和⑷加强改善与西欧日本的关系卡特主义背景:1979年12月27日,苏联入侵阿富汗提出:1980年1月23日,卡特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主要内容:美将会用武力维护其在波斯湾利益,阻止苏联南下扩张产生因素:⑴意识到苏联扩张的严重性⑵安抚欧洲盟国⑶适应国内政治气氛变化⑷改变美政府及自己优柔寡断的形象里根基本特征:政策趋向强硬,加强对苏遏制实施政策基础:保守主义,经济形势好转新遏制政策:1.军事:增加军费;准备既打常规战争,又打核战争;放弃“一个半战争”;星球大战计划2.经济上:贸易歧视不提供最惠国待遇;严控高技术产品出口;经济制裁3.第三世界:提出里根主义,抵抗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扩张,将苏联的扩张推回去,在第三世界建立美式民主4.意识形态领域:强化对苏攻势5.国际上构筑围堵苏战略防御:中东、中亚、西亚、亚太布什“超越遏制战略”1989年5月,在德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提出。

15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时期的外交政策

15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时期的外交政策
2、1986年3月14比里根在《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 和平》的对外政策咨文中,进一步阐发了“里根 主义”,即综合运用军事、外交、经济和宣传等 多种手段,将苏联的影响局限在其国内。
五、80年代中期开始美苏关系再次缓和1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自70 年代中期起,它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在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方面,同美国的差 距出现重新拉大的趋势。
一、超越遏制战略
1989年布什上台后,依据已经变化的国际 形势,在里根的战略构想上作了进一步调 整,并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该战略强调在不放弃对前苏联军事遏制的 同时,抓住前苏联、东欧国家实行“改革” 之机,充分发挥美国和西方的优势,更多 地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手 段,同前苏联展开全方位的争夺。其中突 出的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的 方式将前苏联、东欧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逐步“融合”到西方的经济、政治体系 中。
该计划的目标,是要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 带动一大批高技术群的发展,以保持美国 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领先地位,同 时可以拖垮苏联国力。
四、里根主义
1、1981年,里根的第一任国务卿亚力山大·黑格声 明,苏联必须明白它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不受抵制 的冒险时代已经结束。于是,在第一届里根政府 时期,美国对韩国、菲律宾、南非种族主义政权 和中美洲右翼军事独裁政权的支持达到了顶点。
二、地区防务战略
1992年2月,国防部长切尼正式将布什政府 的军事战略定名为“地区防务战略”。
主要内容:以地区性军事强国为主要作战 对象,重点准备打局部战争;建立侧重于 对付有限的弹道导弹攻击的战略防御系统;
在军队建设上,缩小规模,提高质量,重 点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兵力部署上, 缩减海外驻军和基地,在关键地区保持前 沿存在;在战争准备上,着重增强部队的 随时动员、快速反应和重建能力。

形势与政策-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形势与政策-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及其演变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总是倡导中立政策,但是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为了改变美国在世界的孤立政策加之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而且相比之下曾经的大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二战结束后都沦为二等国家,此时美国与苏联却成为了世界两大强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总统罗斯特病逝,由副总统杜鲁门接任总统。

由此展开了称霸世界的序幕。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苏联解体,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的战略扩张阶段)这一时期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对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冷战和遏制,在大力扶植、援助和控制西方盟国的同时,大举向第三世界渗透和扩张,其全球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侵略性。

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小时间段分别为杜鲁门时期、艾森豪威尔时期和约翰逊、肯尼迪时期。

杜鲁门时期(1945-1953):杜鲁门修改了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确立于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具体内容包括:1、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建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军事包围圈。

2、对西欧和日本进行扶植和援助,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占领地区救济基金”与“经济复兴基金”,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并缔结《日美安全条约》。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后院”;通过“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充当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世界宪兵。

4、在军事战略上,执行以包围、遏制苏联为主,夺取广大中间地带大力向全球扩张的“遏制军事战略”,这种战略的作战思想是,准备打两次大战,或者两次大的全面战争,主张陆海空三军平衡发展,以原子单为讹诈工具,以常规武器为主要手段。

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1、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1957年进一步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则实行“大规模报复战略”,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

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与台湾问题上的“双轨政策”——以里根时代为例

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与台湾问题上的“双轨政策”——以里根时代为例

视 台湾为独立的政治实体 .并以 《 与台湾关系法 》为依据 ,为台湾承担安全义 务和坚持售 台武器 ,并不断提 升美 台关系 。 在这个过程 中 ,我们 可以说 ,里根开创了这种 “ 双轨 政策”模式 。这是 由于里根总统 的任期是 中美建交
以后 的第一个 8年长任 期 ,其执 政期问所形成 的对华及对 台政策 的模式 ,影 响深远 。在 里根 任期内 ,以台湾 问题 为核 心的中美关系的发展可 谓一波三折 , 从针锋相对 的斗争 , 判 、 谈 和解 、 发表公 报 , 短期 潮与疏远 . 到首脑互访 ,最后进入所 谓 中美关系 “ 黄金 时代 ”… 。这个历程是与里根本人 的作 用密不可分的 ,本文力图 从里根外 交哲学理 念取向 ,以及其在 美国国 内政治生态 中的地位和作用 角度 ,对里根总统在 中美关 系中的台 湾问题 中的作 用进行评析 。得 出结论 认为 ,在上述 因素诸 因素的影响下 ,里根 成为美国对华 、 台 “ 政 对 双轨 策 ”的始作俑者 ,并且 ,里根 时代所 形成的美 国国内政治生态对 “ 双轨政 策”的影响和作用模式延续至今 。
维普资讯
2O 年第2 O6 期 ( 总第9 期 ) 2
台湾研究集 刊
T WAN R S A H OUA ' AI E E RC RI ERL Y
No 2 0 . 06 4 Ge ea n rl o9 N . 2
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与台湾问题上的 “ 双轨政策"
正了以前的过火言论 ,终于 ,台湾问题的争 议在秋季的竞选大 战中消失 ,未影响到 里根 的当选 。 2 < ・ . 八 一七公报 》发表前 后 ,首 鼠两端 在 经过就职典礼上 ,先邀请后 拒绝 台湾方面 代表出席的插 曲后 , ’ 围绕对 台湾军售『题正式展开较 量。经18年l月至 18年8 中美 Ⅱ J 91 0 92 月共三个 阶段的谈判后 ,中美最终 发表了 《 ・ 八 一七公报 》 ,这是三个 公报 中 ,内容最为模 糊而 最易产 生歧义的文 件 ,是 里根所持 “ 双轨政策” 的集中体 现 。 更 为糟糕 和恶劣的是 ,里根 并采取 多项措施对公 报进行 曲解 ,以保持其 “ ’ 双轨政 策 ”的 内核 , 包括 :7 7 月1 日,对台提 出所 谓 “ 六项保证 ” f1 日当 日,里根 即在一 份声明 中表示 ,向 台湾 “ ;8 ]7 出售武器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ppt课件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ppt课件
21
1997年克林顿连任后,进一步对美国国家安全 战略作出调整:“塑造—反应—准备”为核心 的跨世纪的核心战略方针。塑造:积极参与国 际事务,把军事与外交密切结合起来,塑造有 利于美国的国际环境,在危险或危机出现之前 就采取主动措施来防止或减轻这些威胁。反应: 要提高防止和应付各种局部冲突的军事能力, 特别是要准备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地区战 争。准备:要为难以预测的重大挑战做好各种
• (三)1845-1860,从向西大规模扩张领土到内战 前夕。
• (四)1861-1897,内战开始到美西战争前夕。
8
1796年9月17日,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他 卸任总统一职的《告别词》中,提出了孤 立主义的外交原则,至此传统的孤立思想 上升为政策方针。孤立主义有三个基本特 点: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其 核心是最后一点,即不介入欧洲争端—孤 立于欧洲列强的纷争之外。
表现:欧洲:冷战政策,亚洲:热战,非洲、拉美:扶植控制
特点: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全球扩张
原因: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西欧各国
衰落,苏联政治军事实力增长
(2)冷战结束后(90年代以来)——全球战略意图明显
表现:
科索沃战争,出兵阿富汗、北约东扩、 伊拉克战争等等
特点: 单边主义(企图单独主宰世界)
原因: 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18
1989年5月12日,乔治·布什总统首次提出了对 苏联 的超越遏制政策。超越遏制政策实际上是遏制 战略 的继续和发展,但其目标要比遏制政策大得多, 即在保持强大军事力量、不放弃军事遏制的同 时,以经济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 意识形态等各种手段,使东欧国家摆脱苏联的 影响,促使苏联消减军事力量,最终使苏联在 国内施行政治民主化和西方式的市场经济。

美国里根时期政策和文化对于其他地方的影响

美国里根时期政策和文化对于其他地方的影响

美国里根时期政策和文化对于其他地方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美国的一个辉煌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

里根时期对美国以及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逐渐扩散到了其他地方。

本文将从政策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里根时期对于其他地方的影响。

一、政策影响1.1 削减福利和财政紧缩里根政府对福利开支的削减和财政紧缩是里根时期最为著名的政策举措之一。

他认为国家不应该把钱给那些靠政府救济生活的人,而是应该通过减税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推动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逐渐削减社会福利和政府开支。

1.2 冷战的升级里根时期的外交政策十分强硬,他宣称要对抗“魔鬼”,并加强对苏联的压力,同时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即在太空建造反导系统。

这种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加剧了冷战的紧张局势,而且冷战统治了整个世界局势数十年,对于世界的影响深远。

1.3 科技和创新的推广里根政府通过改革政策,推动了市场竞争和私人企业的创新,对科技和创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种政策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促使了美国的科技革新和工业进步,而这种模式也被其他国家效仿。

二、文化影响2.1 美国梦的再次升华里根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硬朗都加强了美国民族主义的情怀,重振了美国梦的理念。

美国梦代表了一种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念,在里根时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

这种理念不仅激励了美国的公民,也推动了世界其他地方民众的自由追求。

2.2 明星文化的崛起里根时期崇尚商业和娱乐,各种娱乐节目和电视剧层出不穷,美国的传媒产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

很多明星在这个时期开始变得举世闻名,比如玛丽莲·梦露、西尔维斯特·史泰龙、迈克尔·杰克逊等。

这种文化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被放大到了全球,这些文化符号也成为了西方文化和美国文化的代表。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外交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国的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和国家利益制定。

制定的出发点是本国的实力,最终的归宿或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自身利益。

二战后美国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制定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这是美国在二战后制定的总的外交政策。

在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过程中,苏联是其最大的障碍。

为此美国针对苏联在欧洲采取了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

在亚洲采取“热战”,以联合国名义参加朝鲜战争和发动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70年代,由于美国经历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上赶上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西欧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所以美国不得不对其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对于西欧,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重视欧洲地位;对于日本,日美成为伙伴关系;对于中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

80年代,由于美国由于国家实力有所恢复,在美苏争霸中开始对苏联采取攻势,推行“星球大战”计划,展开军备竞赛,以此拖垮苏联的经济。

苏联解体以后,两极格局和冷战局面结束。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二战后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服务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建国初期美国对华的外交政策是在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外交孤立政策;60年代,美国采用敌视威胁政策;70年代,美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缓和;以后,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好是主流,中美关系互利互惠,但是由于台湾问题,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导致中美关系的紧张不和。

综上所述,二战后,美国始终都没有放弃它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第九讲 卡特和里根时期的 美国对外政策

第九讲 卡特和里根时期的 美国对外政策
第九讲 卡特和里根时期的 美国对外政策
一、卡特总统及其“人权外交” 政策
1、卡特政府面临的挑战
1) 苏联全球扩张势头强劲
2) 美国国内对“缓和”政策的批评
“缓和”未能达到当局许诺的效果 过于关注美苏、美中关系 缺乏道义原则
3) 总统公信力遭到水门事件损害
4) 总统班子决策混乱
卡特本人缺少外交经验 主要外交政策制定者之间意见分歧
二、里根总统及“推回”政策
1、里根政府对外政策的指导原则
1) “制止苏联的全球野心” 2) 以实力求和平
2、“里根主义”:推回苏联势力
1) 以支持“民主自由”为由对抗苏联势 力扩张
“低烈度战争”
2) 主要内容:
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苏“自由战士” ——支持阿富汗“圣战者” ——继续支持尼加拉瓜反“桑地诺”组织 促使亲美“独裁政府”民主化 ——杜瓦利埃和马科斯下台
针对第三世界国家
——对外援助与人权挂钩 ——促使独裁政权民主化

3)对人权外交的批评:损害了与盟国的关系
3、继续推动“缓和”
1) 美苏裁军和军控谈判
SALT II (1979年6月)
2) 中美建交
美方接受同台湾“断交”、“撤军”、“废 约”等三项原则
4、调整地区关系
1) 巩固盟国间关系:三边主义
3) 伊朗门事件
3、里根政府第一任期内的对苏强硬 政策
1) 军备竞赛
增加军费开支 星球大战计划 冻结美苏裁军谈判
2) 实施经济制裁
4、第二任期内的政策调整
1) 由军事遏制向和平演变转化
强调综合国力的竞争 较量方式多样化
2) 美苏首脑会晤
五次首脑会晤
签署《中导条约》( 1987年12月 华盛顿)

美国总统及对外政策

美国总统及对外政策

国家安全委员会
1. 组织结构: 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总统在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决策 过程中的主要咨询和协调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由总统主持, 主要成员包括:副总统、国务卿、财政部长、国防部长以及国 家安全事务助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是委员会的法定军事顾 问,中央情报局局长是情报顾问 。白宫办公厅主任、总统的经 济政策助理、司法部长、行政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也常常会 根据需要被邀请参加与其职责有关的会议。有时候,其他行政 部门和机构的官员也会被邀请参加会议。 2. 职能: 根据美国《国家安全法》的规定,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主 要功能是:“就有关国内、外交和军事政策,向总统提出整合后 的建议,从而使军事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更有效地合作。”然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安全委员会已经从一个纯军事安全 领域的顾问委员会发展成为涉及军事、安全、政治、外交等问 题的综合性政策咨询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促进国家安全政 策决策程序的协调和统一;向总统提供建议和意见;危机管 理。
预算部门
行政管理和预算局是美国政府预算部门中最重要的机构,成立 于1970年,其前身是预算局。 行政管理和预算局的主要职责包括协助总统编制联邦年度预 算、监督预算执行和协助总统改进政府行政管理等职能。 其职能包括:(1)汇总各部门属于联邦开支的项目及方案,进 行初步研究和审核后提交总统核准;(2)审核国会通过的有关 政府预算的立法,以备总统签署使其成为法律;(3)负责协助 总统检查行政部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状况,并向总统提出改善 管理工作的建议。 为了实现目标或战略,不同的总统往往采取不同的管理与预算 方法。 该机构是总统办事机构中用人最多的单位,其雇员几乎全是职 业文官,其中许多人是高级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人。该局正副局 长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二、美国总统的权势在20世纪30年代后急剧膨胀的原因

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时期的外交政策课件

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时期的外交政策课件
稳定欧洲
面对苏联解体后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 动荡,老布什政府推动北约东扩,确 保欧洲稳定与安全,同时推动欧洲一 体化进程。
建立世界新秩序
倡导多边主义
老布什政府提出建立“世界新秩 序”的理念,倡导多边主义和国 际合作,以应对全球挑战和威胁 。
推进军控与裁军
在老布什政府的推动下,美国与 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达成一系列 军控与裁军协议,为世界和平与 稳定做出贡献。
对抗苏联扩张
在冷战背景下,里根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来对抗苏联的扩张行为,包括 加强北约联盟、推动军事现代化等 。
促进盟友合作
里根积极与美国的盟友合作,共同 应对全球挑战,进一步巩固了美国 的全球影响力。
与苏联的关系及“星球大战”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
里根提出了著名的“星球大战” 计划,旨在通过发展导弹防御系
支持多边贸易体制
克林顿时期支持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多边 贸易体制,通过国际合作和规则制定,促进全球 贸易的自由化和公平化。
开拓新兴市场
克林顿政府鼓励美国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推动与 亚洲、拉丁美洲等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加强 经济互联互通。
应对种族和民族冲突,促进人权和民主
强调人权外交
克林顿政府将人权外交作为重要方向,通过外交手段促进全球范围 内的人权和民主。
强调人权和民主价值观
里根将人权和民主价值观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石,通过外交 手段推动这些价值观在全球的传播和实践。
促进市场经济
里根倡导自由市场经济,推动全球经济体系向自由化和市场化方向 发展,这也成为了他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02
老布什时期的外交政策
冷战结束与苏联解体
结束冷战
老布什总统在任期间,冷战结束,苏 联解体,标志着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 化。美国在此背景下积极调整外交政 策,以适应新的国际环境。

考研历史整理:战后美国历任总统及外交政策

考研历史整理:战后美国历任总统及外交政策

二战后美国历任总统及外交政策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60年末的战略扩张阶段(“遏制战略”)这一阶段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做后盾,大力扶植亲美政府,向第三世界渗透,对社会主义遏制,外交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进攻性。

(一)杜鲁门时期(1945—1953)①1946.3.5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于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和平砥柱》,向苏联发出了冷战的口号②1947.3.12 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政府咨文,渲染希腊,土耳其危机,杜鲁门主义出台,表明美国的外交政策已用援助盟友遏制苏联代替了大国合作与集体安全,是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③1947.6.5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从1948-1951年向欧洲16国提供131.5亿美元援助,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防止革命发生④1947年6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塔夫脱—哈特莱法》,即《1947年劳资关系法》,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的集体谈判,司法部有权禁止罢工,禁止支援性抵制等,从根本上修改了1935的《华格纳法》,取消了工人阶级在二战前夕通过顽强斗争获得的公会权利。

⑤1948.2-6 美英法何比卢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正式决定分裂德国,1949.9,联邦德国成立⑥1949.1.5 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杜鲁门正式提出了“公平施政”纲领,关键是就业问题。

⑦1949.9 杜鲁门发表继任总统演说,提出了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以技术输出为主,体现了与老殖民者不同的统治扩张手段,是为美国全球霸权服务的(二)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在坚持冷战与遏制战略的同时,对全球战略做出了一些调整(三)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①1961年肯尼迪提出“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灵活和平战略,提出新非洲政策,对拉美争取进步同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②肯尼迪提出新边疆口号,试图利用美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经济实力,解决60年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③1963年约翰逊上台后,1964年于密西根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个伟大社会的口号,向贫困宣战,使民主党自罗斯福以来所推行的社会改革达到高潮,集中反映了借助国家干预力量来消除贫困现象第二阶段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战略调整阶段(缓和战略)(一)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①1969。

美国历届总统的外 交政策回顾

美国历届总统的外 交政策回顾

美国历届总统的外交政策回顾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其外交政策对世界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历届美国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外交政策。

乔治·华盛顿在任期间,倡导美国在外交上保持中立,避免卷入欧洲列强的纷争,为新生的美国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他认为美国应当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和建设。

托马斯·杰斐逊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重点之一是领土扩张。

通过购买路易斯安那等手段,使美国的领土大幅增加。

亚伯拉罕·林肯在专注于解决国内南北分裂问题的同时,也在外交上努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西奥多·罗斯福奉行“大棒政策”,强调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通过武力和威胁来实现其外交目标。

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试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他倡导民族自决和国际合作,但在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美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合作,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哈里·杜鲁门时期,提出了“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美国开始采取遏制苏联的政策,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对抗。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继续推行冷战政策,加强军事力量建设,并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干涉。

约翰·肯尼迪时期,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其外交政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林登·约翰逊在越南战争问题上进一步升级了美国的介入,导致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分裂。

理查德·尼克松采取了较为务实的外交政策,访问中国,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冷战格局。

杰拉尔德·福特在外交上基本延续了尼克松的政策。

吉米·卡特时期,强调人权外交,但在处理一些国际事务上显得力不从心。

罗纳德·里根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加大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

15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时期的外交政策

15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时期的外交政策
1、主要内容:大幅度增加军费,重振军备, 谋求对苏军事优势,以针锋相对的强硬姿 态和灵活多变的手法对付苏联的扩张。 2、强调通过加强实战准备获取可靠的核威慑 力量;认为核战争可以打,而且可以打赢; 打有限核战争是可能的;核战争也可能持 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
二、新灵活反应战略2
3、建立攻防兼备的核战争体系,大力推行 “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 同时把军控谈判纳入核战略轨道。 4、在常规战略方面,主张在多个战区、多条 战线上对苏作战,准备与苏联打一场持久 的常规战争基本出发点。

二、地区防务战略
1992年2月,国防部长切尼正式将布什政府 的军事战略定名为“地区防务战略”。 主要内容:以地区性军事强国为主要作战 对象,重点准备打局部战争;建立侧重于 对付有限的弹道导弹攻击的战略防御系统;


在军队建设上,缩小规模,提高质量,重 点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兵力部署上, 缩减海外驻军和基地,在关键地区保持前 沿存在;在战争准备上,着重增强部队的 随时动员、快速反应和重建能力。
一、对苏联的新遏制政策2
3、基本方针:以抗击苏联为中心,重振国威, 奉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即以美国 的经济、军事实力压住苏联;在地区争夺 上,把苏联顶在70年代末的扩张线上,使 苏联不能再进一步。同时,保持各种渠道, 加强同苏联的对话,迫使苏联妥协让步, 促使苏联“演变”。
二、新灵活反应战略1
三、美苏削减战略武器谈判4

1985年,美国牵头,加上英、法、德等七 个工业化国家,签订了“导弹及其技术控 制制度” ,限制导弹及有关技术的出口和 转让,后来成员国增加到23个。MTCR几经 修改。到1991年,射程超过300公里,有效 载荷大于500公斤的导弹及其技术都禁止出 口和转让。

战后美国历届总统推行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

战后美国历届总统推行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九节 小布什时期(2001/1-2005/1-今, 共和党)
第一节 罗斯福-杜鲁门时期(1933/3-1937/1-1941/11945/1-1945/4——1949/1-1953/1,民主党)
一、美国制定称霸世界的计划
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三、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美国制定称霸世界的计划
1949年 4月,美、英、法、意大利、比利时 、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加拿大、 冰岛、葡萄牙等12国在华盛顿举行了北大西 洋公约签字仪式。至今有26成员国。
1955年5月,北约吸纳并重新武装西德的巴 黎协定正式生效后,苏联同阿、匈、保、 波、罗、捷和民主德国等7国缔结华沙条约 。该组织直到1990年7月解体。
5、第四点计划
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其就职典 礼上宣布了“技术援助落后地区”的“第四点 计划”(Point Four Program),将美国的援 助范围扩充到发展中国家。
到1953年4月份,共有33个国家和地区接受 这一计划。美国与这些国家缔结了经济、 军事协定,大量掠夺它们的战略资源,并 在一些国家建立了军事基地。
第四章 战后美国历届总统推行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 策
第一节 罗斯福-杜鲁门时期(1933/3-1937/11941/1-1945/1-1945/4——1949/11953/1,民主党)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1957/11961/1,共和党)
第三节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1963/11——1965/1-1969/1,民主党)
1994年3月31日“巴统”解散,取而代之的《 瓦森纳协定》继续对中国实行制裁。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功能:监督、协调和融资 发达国家在其中的地位

1945年—2008年美国先后实施的各种对外战略

1945年—2008年美国先后实施的各种对外战略

1945年—2008年美国先后实施的各种对外战略1.1945-1953年杜鲁门政府实施的“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

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

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

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

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

2.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实施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 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

② 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

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3.1961-1969年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施的“和平战略”“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

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

4.1969~1977年尼克松、福特政府实施的“尼克松主义”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增加美苏经济接触和文化交流
4) 加强对东欧的渗透
支持波兰团结工会 宗教渗透
3) 伊朗门事件
3、里根政府第一任期内的对苏强硬 政策
1) 军备竞赛
增加军费开支 星球大战计划 冻结美苏裁军谈判
2) 实施经济制裁
4、第二任期内的政策调整
1) 由军事遏制向和平演变转化
强调综合国力的竞争 较量方式多样化
2) 美苏首脑会晤
五次首脑会晤
签署《中导条约》( 1987年12月 华盛顿)
第九讲 卡特和里根时期的 美国对外政策
一、卡特总统及其“人权外交” 政策
1、卡特政府面临的挑战
1) 苏联全球扩张势头强劲
2) 美国国内对“缓和”政策的批评
“缓和”未能达到当局许诺的效果 过于关注美苏、美中关系 缺乏道义原则
3) 总统公信力遭到水门事件损害
4) 总统班子决策混乱
卡特本人缺少外交经验 主要外交政策制定者之间意见分歧
美国、西欧、日本 三边立场难以协调
2) 签订巴拿马运河条约
3) 推动埃以和谈
5、卡特主义
1) 背景:苏联入侵阿富汗
2) 卡特主义
声明美国将以一切必要方式反击控制波斯 湾的企图
由“缓和”走向对抗的标志
3) 表现
加强军备建设 暂停批准 SALT II 停止经贸活动、抵制莫斯科奥运会
二、里根总统及“推回”政策
1、里根政府对外政策的指导原则
1) “制止苏联的全球野心” 2) 以实力求和平
2、“里根主义”:推回苏联势力
1) 以支持“民主自由”为由对抗苏联势 力扩张
“低烈度战争”
2) 主要内容:
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苏“自由战士” ——支持阿富汗“圣战者” ——继续支持尼加拉瓜反“桑地诺”组织 促使亲美“独裁政府”民主化 ——杜瓦利埃和马科斯下台
2、“人权外交”政策
1) 将人权和道义原则作为美国外交政策 的基本信条
改变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形象
——以“人权外交”替代“现实外交” ——停止对右翼君主政权和独裁者的支持 以意识形态为武器攻击苏联
2) “人权外交”的推行情况
针对苏联 ——公开支持苏联国内持不同政见者 ——在“欧安会”抨击苏联人权状况 ——加大对苏宣传力度
针对第三世界国家
——对外援助与人权挂钩 ——促使独裁政权民主化
3)对人权外交的批评:损害了与盟国的关系
3、继续推动“缓和”
1) 美苏裁军和军控谈判
SALT交”、“撤军”、“废 约”等三项原则
4、调整地区关系
1) 巩固盟国间关系:三边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