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板块六 中外综合串讲-第2讲-主题1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设置情况,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 秦朝中央结构的设置情况回答;古希腊: ,回忆雅典民主政治的内 容回答;第二小问区别主要从民主政治的性质角度回答。 第(2)问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1787 年宪法》规定,从权力制衡与 制约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 识,从中华民国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 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从借鉴、影响因素等角度回答。
2.全面理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内涵:分权制衡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 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 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 本质是 权力约束权力。其中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说是西方分权 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 (2)起源:分权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深受欧洲启蒙思想 家的影古希腊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完全是切断血缘关系而冲破氏族 藩篱的结果, 而古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则是血缘关系通过宗法 制度得以延伸的结果。 古希腊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逐步发展为 公民权,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 “公共权力”本质上为血统性的 “个人”行使。前者演变为“主权在民”的路径,后者则演变为 “主权在君”的路径。 (3)中西古人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思维路径,与他们各自所处 的政治制度的客观现实是一致的。 不同的认知和思维路径, 反过来 制约着中西政治制度路径的演变。
材料三
1911 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
法律文件(1912 年《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 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 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 精髓尝试建国。 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 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答案:(1)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协 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卸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古希腊: “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五 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 “陪审法庭”负 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 区别: 古代中国: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分工。 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2018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教师配套文稿:专题十一专题整合提升含解析
专题整合提升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个核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大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大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金融、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演变,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1)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2)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实力强大。
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1)概况: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
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2)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美国经济受经济危机影响出现波动。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1)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以来司,市场机制易、市场经济体制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及对中国的影响时间推动力历史进程对中国的影响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葡萄牙强租澳门,中国面临来自欧洲的威胁17—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1)荷兰侵占台湾(2)西学东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近代化起步4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化明显加速再次与世界科技潮流失之交臂(2)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推动了现代化建设(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二板块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力再提升考纲展示考点归纳真题举例考情分析(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考点世界银行职能的变化2015·全国卷Ⅰ,T35(1)从考查内容看,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及影响、经济区(2)世界经济考点1 马歇尔计划与欧洲2016·全国卷乙,T35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4·高考全国卷Ⅱ,T35)如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A.冷战结束B.华约解体C.北约东扩D.欧盟扩大解析:选D。
2018年高考历史全套笔记
2018年历史必修内容复习提纲一、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③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⑥崩溃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⑦影响: a、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b、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①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②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③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最新 2018年江苏省高考综合考试历史常考知识复习资料 精品
2018年江苏省高考综合考试历史常考知识复习资料《中国近代史》部分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一)鸦片战争1、英国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英国借此挑起鸦片战争。
2、鸦片战争(1)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2)时间:1840——1842年3、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时间:1842年(2)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五口通商),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3)《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界等新特权4、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浦条约》(二)鸦片战争的影响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封建经济逐步解体)2、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双重革命任务。
4、革命性质: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概况:(1856—1860年)(1)侵略国家:英、法;(2)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3)罪行:火烧圆明园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天津条约》——中国近代史上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开辟南京、九江、汉口等10个通商口岸。
(2)《北京条约》——开辟天津为通商口岸;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3、影响:(1)政治上:中国丧失更多领土和主权;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工具,与列强勾结起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遍及沿海,并深入内地,方便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4、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共150多万km2。
其中,中俄《爱珲条约》(1858年)——割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km2。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1讲 Word版含答案
主线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主线二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一、分封制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
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与义务关系。
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二、宗法制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在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但易于形成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1.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1)分封制的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影响①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
2018 高考历史知识点
2018 高考历史知识点2018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回顾2018年的高考历史考试,我们可以看到考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世界史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对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考生了解考试的重点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修建长城等重大事件,以及秦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汉朝:汉武帝的外戚专权、要禁书和坑害异己、设立丞相等重要政策,以及汉朝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化风貌等内容。
3. 徙东:秦朝时大量人口徙东,秦统一后移民持续增加,东部地区迅速扩张,这一信息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地理变迁和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4. 初唐: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科举制度、开元盛世等内容,以及唐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繁荣的情况。
二、近现代史知识点1.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这次战争意味着中国的封建主义社会体系已经彻底破产,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政府在民主改革方面的一次尝试,但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日本的干涉,最终失败,使得中国的改革进程陷入停滞。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思潮和社会运动,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倾向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4. 五卅运动:五卅运动是一次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抗,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工人运动的崛起,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世界史知识点1.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的一场重大政治事件,标志着旧制度的瓦解和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影响。
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是二十世纪头十年欧洲社会及政治经济涣散,列强争霸剩以武力较量的局势之下的一次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战争,对于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夺取政权的事件,它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一、明朝(1368~1644年)1.中央(1)丞相制度废除: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2)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2.地方(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作用: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②消极影响: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而在根本上奠定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真题例证1]明代宦官读书识字与君主专制的强化(2017·课标全国卷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最新-2018届高考历史 考点知识总回扣8 精品
2018届高考历史考点知识总回扣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读下图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图一、图二之间的关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了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解析:解答本题时应注意认真分析材料。
图一是反映1853年“黑船事件”美国军舰入侵日本,图二是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把两幅图对照,就找出了这两幅图之间的关系,第(1)问迎刃而解。
第(2)问应结合材料二指出日本学习西方文明发展资本主义,随着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又发动了侵华战争。
答案:(1)1853年,美国军舰入侵日本,打开日本大门,面对民族生存危机,日本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在推翻幕府统治后,1871年派出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
入侵朝鲜,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或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鲜卑族拓跋部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作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以上材料均摘自岳麓版教材材料三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上述问题,两国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
最新-江苏省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1 第3讲 古
第3讲古代中国的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明朝中后期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表现出新的特征。
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他们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促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2018年的高考中,江苏卷21、北京卷15、3、山东卷27、天津卷3等以此命题,其中江苏和山东还出了大题目,出现的频率较高。
(2018·天津卷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思路点拨】本题以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观点为突破口,考查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新特点和学生对于有效信息的阅读和提取能力。
要用排除法,A、B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故选C。
儒家的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儒家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对国家的盛衰兴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求执政者重视民心民意,制定政策要考虑到民众的利益和愿望。
从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以天意警告统治者不要实行暴政),一直到黄宗羲提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儒家的民本思想一直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对于传统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这种民本思想与现代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民主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它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徐州市2018~2018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3)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
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的特征。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6 第1讲 2
第二 次工 业革 命
文化
中国近代工业化与西方起步的差异
对象 比较项 西方 工业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 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发 展,虽然有来自封建势力 的阻碍,但政府的重商主 发展进程 义政策还是推动了西方工 业化的进程。资产阶级代 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 开展更是大大加快了西方 工业化的进程 中国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 到“闭关锁国”和“重农抑 商”政策的影响, 没有独立成 长为资本主义经济; 鸦片战争 后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内部封 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 和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 进程 曲折缓慢
A.按惯例应以蛮、夷等蔑称翻译 B.混淆中美不同政体造成误解 C.按音译的原则应直接创造新词 D.用中国制度优越性加以否定
解析:选 B。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应是维新 变法前后, 专制政体下的地方行政机构与民主政体下的加盟共和国 之间有着相当大的不同, 辨析有关这一概念的误解, 有利于先进中 国人的思想解放和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故选 B 项。
法国启蒙思想为 18 世纪 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 历史 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 分的准备,成为强大的思 作用 立、进步和富强,但是变法如昙 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 花一现,很快就夭折了 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 度
19 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远不如 18 世纪的法 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 主要 原因 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远逊于法国资产阶级。同 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 体系, 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势力十分顽固和 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的, 缺乏比较成熟的理 论基础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相同点 (1)历史背景相似 ①新文化运动发起时, 辛亥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政治环境; 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北洋军阀思想文化领域的尊 孔复古逆流,使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②启蒙运动时期,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 反对专制主 义和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欧洲时代的主旋律, 资产阶级掀起思想文 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启蒙运动兴起。
2018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专题版)文档:(一)考前必知的8个图表
(一)考前必知的8个图表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读](1)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从秦朝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历经汉、隋唐至宋元、明清,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民族资本主义的“三起三落”[解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在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短暂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较快,全国抗战期间遭到空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三起三落”体现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的特点。
3.“西学东渐”对中国政治变革的影响[解读]鸦片战争,西方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地主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了“师夷长技”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提倡推行政治制度的改革,分别提出了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掀起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了政治的近代化进程;并且向封建正统文化宣战,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体现了思想近代化的渐进性、层次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4.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解读]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的思想解放,其历程是漫长的,经历了西方奴隶制时代人文精神萌芽——希腊思想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14至17世纪人文主义兴起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体现出的思想;17至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启蒙运动三个阶段。
人文思想成为反封建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
5.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解读]在文艺复兴后,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和理性的风气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近代欧洲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就。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2 专题4
外国公使馆进驻北京,商 第二次 鸦片战 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船沿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 商、传教,赔偿军费 800 万两白银
3.(2013· 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1877 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 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 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 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命题考情分析]——————透析命题规律 研析高考真题
高频考点突破 专题跨点综合 预测押题演练 专题综合检测
考点一
近代前期列强的侵华及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向一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列强侵华的背景
1.(2016· 高考课标全国Ⅰ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 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 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 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
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 A 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 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 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性变化, 排 除 B 项;19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在列强侵略下,一步步沦入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 D 项;清政 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 这表明了清 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专题四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知识线索]———————题知识视点 线索引领把握 线索 1 西方列强的侵华:1840~1945 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半殖民地危机加深的过程, 分 为两阶段:(1)1840~1900 年,从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中国 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的历程; (2)1901~1945 年:由多国共同侵华 演变为一国单独侵华, 日本成为侵华主力,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危机 加深的历程。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1.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3
专题整合突破
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鸦片战争之前)
建体系·宏观概览·纵横贯通
[ 阶段特征]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 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 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 外贸易。
整合三 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 就是“理”, 主张克服私欲, “致 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 由。
(2)维护国家主权: ①军事上:组织雅克萨之战。 ②法律上: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2.历史评价 (1)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不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 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1.主要活动与贡献 完成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记载上千种药物,配有 1 000 多 幅插图,体系先进。 2.历史评价 (1)伟大医学成就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 之一。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复习专题训练:专题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答案
专题能力训练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内政上实行“叁国伍鄙”制,把“国人”分为三部分设三官管理;“伍鄙”,即把郊外分为5个属,设立五大夫管理。
军事上实行兵民合一组织,国人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经济上主张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在土地制度方面,提倡“相地而衰(等差)征”,实行分田到农户;在手工业方面,设臵“工正”“工师”等管理手工业的机构,加强对手工业管理;在商业方面,设立市场,对商人“弛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
战国时期,李悝首先在魏国变法,其措施包括: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重新分配政治权力。
推行“尽地力之教”,种田“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要充分利用空闲土地,扩大农副生产。
推行“平籴法”,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防止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防止商人抬价伤民。
制订《法经》,加强法制。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指出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措施的不同,分析说明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时期的改革与战国时期的改革有何本质的区别。
2.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治国之法,商鞅变法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无耻”。
……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实行,如果仅能仰仗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摘编自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与战国风气》(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江苏专用)文档第3单元单元高效整合含答案
单元高效整合专题1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与影响阶段侵华战争侵略国侵略方式影响19世纪40 —6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为首,俄美随后以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①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③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④外交: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奥加入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①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民主革命运动高涨②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③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1.(2017·苏州高新区期中)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
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D[据材料可知当时的清政府根本没意识到关税协定关系关税主权,反而为短期的高税率而高兴,这体现了其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概念,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和本题设问角度;B项与材料无关;“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是客观后果,与本题设问角度不符合。
]专题2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及原因1.历程(1)探索时期: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大革命失败。
①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出开展工人运动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②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2)成熟时期①从大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专题复习:美国的崛起——从北美殖民地到世界超级大国
一、美国崛起大事记
(五)世界唯一超级大国——苏联解体至今
1998年, 美英两国未经安理会批准,突然对伊拉克发动大规 模空中军事打击。 1999年, 美国撇开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后来又相继对 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战争,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二、美国崛起的原因
(一)政治因素一: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即总统 制民主共和制。
问题1:美国怀特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2:英国凯恩斯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3: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在国际金融货币 问题上争夺的结果。
二、美国崛起的原因
(二)经济因素三:二战后主导建立了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体系,同时引领区域集团化发展。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与日本的崛起对美国 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美国认识到,要在与西欧、日本 的角逐中保持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取得世界主导权, 就很有必要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经济区域集团。1992年,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 定》。
√A.联邦银行
B.全国工业复兴署 C.农业调整署 D.紧急救济署
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
二、美国崛起的原因
(2018年6月浙江学考)下表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宏观
经济运行的主要数据:
该表反映了这一时期美国
①GDP获得较快增长 ②失业率逐年下降 ③通胀率明显
下降 ④财政赤字问题解决
一、美国崛起大事记
(三)美国走向霸主——两次世界大战
1917年, 加入 协约国 集团,对德国宣战。 1933年, 罗斯福 当选总统,果断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推行新政。 1941年, 珍珠港 事变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
一、美国崛起大事记
(四)美苏争霸——二战后至苏联解体
2018届高考历史(岳麓版)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古代部分)
高考历史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一、古代部分古代中国(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统治以外的地方)制度。
夏商的政治特点是王权具有神秘的色彩。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②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③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初期封国:齐、鲁、燕、卫、宋、晋等。
④作用: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序列。
⑤局限:诸侯国拥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王权力过大,容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⑥瓦解:生产力发展,诸侯国的相对独立性,实力增强,分封制逐渐被破坏。
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2)宗法制①渊源: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
④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
⑤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3)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浓厚部族血缘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五篇】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五篇】导读:本文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近现代不同阶段的中外关系1、晚清时期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860年);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开端,林则徐等开明地主开始“开眼看世界”。
第二阶段(从1861年到甲午战争之前):“和局”,清政府办洋务以自强。
第三段(从1894年至1912年);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华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在成立以后颁布的《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敢同帝国主义彻底决裂。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于1915年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5条部分内容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1924年,孙中山北上时明确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的中国的势力。
1927年初,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
3、新中国时期阶段特征概况1949年至20世纪50 年代末“一边倒”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斗争,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华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等,为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20世纪60年代“一大片,反两霸”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继续推行****政策。
为捍卫国家主权与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即“一大片”的方针,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在世界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大三角”1971年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到恢复,1972年中美关系的缓和和中日建交,此后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打破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届高三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之美国史第三单元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战争与和平全册中涉及美国知识点。
【重难点解析】1.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演变及其实质: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中立法案,禁止向一切交战国输出武器。
193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永久中立法,规定军火禁运使用于一切交战国,美国与交战国的非军火贸易实行现款现自运。
中立法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时得到运用。
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前后,F.D. 罗斯福总统多次向国会提出修改中立法。
1939 年11月3日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实行“现购自运”的原则。
新法案在武器和物资上支持了英法;在东方则有利于日本而不利于中国,因中国无力自运。
1941 年3月11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
中立法至此名存实亡。
12月,美国对德意日宣战后,中立法正式废除。
在法西斯侵略弱小国家,英、法等大国采取绥靖政策之时,美国的中立政策使得弱小国家无法获取自卫的武器,使被侵略国家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实际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
所以中立政策实质上是绥靖政策。
2.美日关系①美国打开日本大门(1853)②日俄战争(1904-1905)美国支持日本③一战中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强烈不满,出现了府院之争④一战后美日矛盾激化,争夺远东太平洋利益,导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⑤二战中美国于1940年对日本禁运,扶蒋抗日⑥二战中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爆发太平洋战争(1941)1942年中途岛海战美国逐渐掌握主动权⑦美国参与发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支持中国恢复领土,敦促日本投降⑧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⑨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发展⑩70年代后期,日本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经济竞争,进行反控制斗争,80年代,与美国建立起伙伴关系。
3、美国与20世纪世界格局变动的关系及认识①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英、美等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这它们在欧洲、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
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美苏在实力均衡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
③第三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原因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朝“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认识: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时性,任何格局都将发生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经济力量的对比;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缓和国际关系,只能暂时掩盖诸多矛盾。
【专题训练】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6分)材料一19世纪末美国工业发展大事记1863年,纽约股票交易所建立。
1873年,经济大危机,大量中小企业破产,铁路、采矿等大工业大量涌现。
1874年,投资银行摩根银行操纵了宾夕法尼亚铁路、伊利铁路及纽约中央铁路的股权联合,组成了自己的立法、执行和裁决机构。
1875年,新泽西州颁布《公司法》,宣告:公司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组织,成立公司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
1878年,洛克菲勒集团的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国利用铁路和管道的石油运输业。
并向铁路、电气、炼钢、信贷行业渗透。
1897年,美国最高法院宣称一个制造业的股份公司不受《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约束,此后企业并购达到历史的顶峰。
——[美]兰德斯《世界近代史参考文献资料》材料二1870年以后,大公司使科学的影响更为显明。
例如,在冶金术方面,许多工艺方法给发明出来,使有可能从低品位的铁矿中大量地炼出高级钢。
由于利用了电并发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内燃机,动力工业被彻底改革。
……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第二种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设计出生产装配线。
亨利·福特因为发明了能将汽车零件送到装配工人所需要的地点的环形传送带,获得了名声和大量财产……。
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
……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为了保证其在世界市场的地位,也为了应付工业危机,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经济中的各个部门都要建立产业委员会,制定公开竞争法规和一些规则……。
《全国产业复兴法》实质上是新的强制卡特尔化的法令,受到产业巨头们的欢迎。
(注:卡特尔,cartel,由一系列生产类似产品的独立企业所构成的组织,集体行动的生产者,目的是提高该类产品价格和控制其产量。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工业生产关系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概述这一新现象出现的过程。
(10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生产关系领域的这种新现象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政府应对工业危机的措施。
为什么说《全国产业复兴法》“实质上是新的强制的卡特尔”。
为保证美国在世界市场的地位,美国政府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8分)2014届高三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之法德史【知识梳理】【重难点解析】1、德国经济发展特点①德国统一是经济发展的转折点。
②战争对经济发展影响大,普法战争促进了经济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经济。
③利用机遇,为经济发展制造了条件,如二战后积极利用美援和外资。
④抓住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跳跃式发展。
2、德国政治发展特点①较长时期处在分裂状态;②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有较大影响,富有侵略扩张性;③对外战争较多,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④政治上,德法两国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双方之间的战争比较多。
3、理性视角解读德国:(1)有理性的德国(一)思想理性:马丁·路德、康德、马克思、恩格斯(二)科学理性:西门子、卡尔·本茨、普朗克、爱因斯坦(2)丧失理性的德国(一)德意志帝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纳粹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奥斯维辛集中营(3)理性回归的德国:(一)关于破坏世界和平的反思:勃兰特的历史之跪(二)关于自身发展道路的反思1、德国的政治体制:(1)德意志帝国(2)魏玛共和国(3)第三帝国(4)德意志联邦共和国2、德国的经济体制:“社会市场经济”模式3、德国与邻国:从煤钢联营到欧盟【专题训练】例1:下列三幅地图反映了不同时期德国的版图和在欧洲控制区域的情况。
结合德国本身及欧美大国对德政策的变化,说明各图形成的原因例2:(26分)法德从互为仇敌到互利合作的历史, 给人们很多启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国人和德国人三次兵戎相见,浴血残杀”。
——尼克松《领导者》材料二(关于纽伦堡审判)调查显示,约80%的德国人认为审判是公正的,被告的罪行是无可争辩的,只有4%的人对审判持否定态度。
—————《德国通史》材料三“1950年8月,德法两国的300名青年人聚集在国界,用烧毁界桩的方式来反对欧洲民族国家的隔阂”。
——孟钟捷《欧洲意识的培育》材料四法德和解,是在二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国际形势下,法德两国为恢复和发展各自经济,重建西欧,摆脱大国控制和防止新的战争悲剧重演而作出的共同努力,……早在1949年11月,阿登纳(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曾经两次呼吁德法和解。
……“舒曼计划”提出后,阿登纳迅速表示“由衷地赞同”。
——吴友法《德国史探研》 (注:“舒曼计划”由法国外长舒曼于1950年5月9日提出,其核心是建议“设立一个共同的高级公署来管理法国和德国的煤和钢铁的生产。
其它欧洲国家也可以参加这个机构的组织。
”从而使法德之间任何战争“是不可能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的。
”)材料五“如果不是用妥协的方式解决冲突,而是用对抗的方式即用一方消灭另一方的方式来解决冲突,那么,冲突的根本解决意味着更大的冲突的生成,冲突的暂时解决意味着埋下了长期冲突的种子”。
——张曙光《论妥协》(1)材料一所指“三次兵戎相见”分别指什么?(3分)托克维尔说“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
”结合相关史实,简要说明20世纪法德两次战争起因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
(6分)(2)根据材料四,指出直接推动法德和解的事件是什么?并分析这一事件出现的主要因素。
(9分)(3)根据材料,谈谈法德从世仇到和解的历史给存在类似问题的相关国家提供怎样的启迪?(8分)2014届高三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之英国史①思想解放是先导②政治改革是保障③人才科技是关键④工业革命是动力(二)不甘“寂寞”的英国——全球化史观的角度1、对外政策①一贯奉行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霸权政策。
②在欧洲奉行“势力均衡”政策。
③对外结盟:反法联盟、三国协约、英日同盟、反法西斯同盟、北大西洋公约、欧洲联盟。
④奉行反共政策,干涉苏俄,对苏冷战。
2、英美关系①美国原为英国殖民地,经过1775年—1783年的独立战争而成为独立国家。
②工业革命后,美国追随英国对亚洲进行侵略扩张。
③一战后,美国与英国因争夺世界霸权地位,双方存在着较多的矛盾冲突,英国在欧洲居优势,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居优势。
英国的霸权地位逐步让位于美国。
英国操纵国际联盟,维护凡尔赛体系。
美国拒绝参加国联.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美英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拆散了英日同盟,并取得与英国海军相同的制海权。
④二战期间,英美在反法西斯问题上密切合作。
共同发表《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举行了四次政府首脑会议。
⑤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主地位,英国国际地位下降,奉行追随美国的政策。
同美国合作,占领德国,接受美国援助,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美国进行“冷战”的战略伙伴。
【专题训练】2、近代以来,英国在合理发挥政府职能、有效限制政府权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内阁位于英国行政组织这座金字塔的顶端,是实际上的最高行政机关,拥有最高的行政权,被称为“立法与行政的连锁”、“政治拱门的基石”。
——彭献成《英国政体与官制史》材料二一个国家使用的所有商品,应该在国内加工制成……应日日夜夜地寻找机会把国家的剩余货物以制成品形式推销给这些外国人,以换取黄金和白银……除非出于重要的考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进口国内有充分供应且质量良好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