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共33页文档
个体心理现象和个体行为PPT讲稿
![个体心理现象和个体行为PPT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2e321840240c844769eaeeee.png)
个体心理现象和个体行为课件
第一节 个体心理现象
一、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亦称“心理科学”,就是通过研究心理现象,揭 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人们实践活 动的科学。
5/28/2020
二、个体心理
认知(知):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包括感 觉、知 觉、记忆、思维、想象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
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它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 做出的反应,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 程。 产生的原因——卢因的观点——人的行为是环境与个体相
互作用的结果 B=f(P·E)
B——行为,P——个人,E——环境,f——函数 根据卢因的观点,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
5/28/2020
二、价值观与行为
(一)价值观概念
概念
个人(或群体或组织)对客观事物重要性和有用性的评价和看法,是 他们衡量自己行为与目标时的参照点与选择标准,们某种方式的行为和状态是重要的 如集体利益
,金钱至上 2.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的程度,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 由故,两者皆可抛”
5/28/2020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
(二)动机
概念
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心理因素。
分类
动机
生理性动机:起源于生理性需要,比较低级的动机,如饥饿、 干渴、性、睡眠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PPT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5b1b6c33d4b14e84246897.png)
▪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 (2)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 2、能力差异
▪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 (2)能力类型的差异 ▪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第三节 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
▪ 一、能力
▪ 3、能力的测量
▪ (1)测试法
智商(IQ)=
智力年龄 X 100%
实际年龄
▪ (2)分析法
▪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在这三方面都很强烈,其行为行为可 能是外因所致。如果是一贯性较强,而普遍性和差异性 较低,则可能是内因所致。
例
▪ 一个人早晨上班迟到,如果他早晨上班经常迟到 (一贯性 ),且其他人也常早晨迟到(普遍 性 ),而下午都很少吃到(差异性 ),他 迟到的原因可能是外因,如早晨汽车误点。
▪ 二、认知
▪ 3、社会认知
▪ (3)归因分析:归因分析是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的分 析与推测,是一种较普遍的人际认知现象。
▪ ①凯利模式:对一个人的行为的内因或外因的分析。 ▪ ②韦纳模式:人们对自己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倾向。
凯利模式
▪ 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内因还是外因,主要取决于三大因 素:
▪ 一贯性:在相同的场合下是否一贯如此 ▪ 普遍性:其他人在这种场合下是否也如此 ▪ 差异性:类似但不同的场合下是否行为不同
▪ a接近原理 ▪ b相似原理 ▪ c闭锁原理 ▪ d连续原理
▪ (3)恒常性
第一节 个体感知
▪ 二、认知
▪ 3、社会认知
▪ (1)定义:社会认知是对人及其关系的认识。 ▪ (2)社会认知主要分为:
▪ a对他人的认知 ▪ b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 c对自己的认知 ▪ d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第一节 个体感知
▪ 2、认知的特点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1a5e85bceb19e8b8f6bad5.png)
—组织行为 学—
引例
人和人就是不一样
分析个体的人在社会和组织环境中形成的心理行为系统, 包括个体的感知、价值观、人格结构、思想情感、行为 规律等,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意义。
第一节
个体感知
所谓感知,就是个体通过其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和认识,包 所谓感知,就是个体通过其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和认识,包 感知 括了所有通过感官产生的感知事物的心理过程。 感知心理过程主要分为感觉过程和认知过程。
韦纳模式
人们将自己的成功与市白龟因哪种因素,对其情 绪和工作积极性的影响颇大。
归 内因 因 因素 因素 能 力 积 极 性 力 因 能 力 情 绪 自 力 影 响 成 功 失 败 能 力 内
第一节
二、认知
个体感知
3、社会认知
(4)社会认知失真的主要原因:
A第一印象作用 B光环效应 C优先效应与近因效应 D定型作用(成见) E行为者—观察者效应 行为者— F自我粉饰性偏见
满足 个体需要 紧张 计划 现实检验 不满足 新需要
第二节
二、自我
个体心理系统
2、自我心理过程的内容
(1)自我识别 (2)自我自觉 (3)自我评价 (4)自我认同
第二节
二、超我
个体心理系统
1、超我心理过程的本质与构成
超我是社会价值与社会要求在人格系统中内化了 超我是社会价值与社会要求在人格系统中内化了 的心理过程。 超我的结构:
理想 超我 良心 道德原则 惩抑罪恶邪念 理想原则 追求至善至美
第二节
二、超我
个体心理系统
2、超我心理过程的超越原则
(1)超越快乐原则 (2)超越现实原则 (3)超越历史 (4)超越有限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_[全文]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_[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68b94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6.png)
组织行为学吉林大学商学院刘昀教授jlu9></a>0755@1633></a>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63第一节个体感知第二节个体心理系统第三节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个体感知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般按刺激的来源分类外部感觉:眼、耳、鼻、舌、皮肤(触、痛、冷、温觉)内部感觉:运动、平衡、机体觉(内脏觉--饿、胀、渴、窒息、恶心、性、疼痛)感受性及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衡量,二者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各种感觉都能属发生适应的现象,但只有痛觉不能适应。
明(光)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温度适应:冷水浴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视觉暂留余音绕梁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联觉:一种刺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其它感觉的现象。
暖色调-红冷色调-蓝月光如水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视觉适宜刺激380-780纳米电磁波(光波)紫外线:小于380纳米红外线:大于780纳米看不见颜色视觉有些人视觉异常,分辨颜色有困难。
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色觉异常大多数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外祖父色盲女:外祖父色盲+父亲色盲色盲测试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听觉适宜刺激20-20000赫兹空气振动(声波次声波:小于20赫兹超声波:大于20000赫兹嗅觉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味觉适宜刺激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皮肤感觉触、痛、冷、温觉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的人的感觉是相同的,但知觉却会有差别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4fcc7e7375a417866f8fc9.png)
C.优先效应与近因效应
优先效应(首因效应):最先给人形成的认知印象产生了较大的; 近因效应: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对人有强烈的影响. 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是相对的。 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者不要只看职工的一时表现,要多注意平时的一贯行为,尽量避免近因效应
的影响.
22
D.社会刻板印象 (定型效应)
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看 法,是一种概括化和类化。
人们常常有意无意依照人的年龄、性别、职业、 民族等等来对人进行归类。
管理中的意义: 深入了解职工,了解人与人之间 的差异,针对差异进行管理,正确认识这些偏见, 尽量避免它的不良影响。
正确对待第一印象、防止晕轮效应的不利影 响、巧妙应用首因效应、消除刻板印象的消极 作用。
17
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内因和外因的分析。 一贯性标准:一贯的行为表现如何; 普遍性标准:与他人的行为表现是否一致; 特殊性标准:是否有特殊的缘故能够解释 。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18
维纳的归因理论
一个人对自己成功和失败从能力、努力、任务 难度和运气(机遇)四个方面归因。 内部因素: 能力、努力 外部因素:任务难度和运气(机遇) 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 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机遇) 可控制性:努力 不可控制性:能力、任务难度、运气(机遇) 不同的归因对人的影响各不相同。
36
自我评价的两种结果: 自我确信:形成对自己确信性的评价,既能够是客观的,也可能是过高的评价; 自我否定:对自己形成的否定性的评价,往往会导致过分的自卑。
37
(4)自我认同
对自己本质的认识,对自己全面的、真正的理解。
38
【三】超我
1.超我心理过程的本质与构成 超我是将社会的道德要求、行为规范、社会价值内化为自己的态度体系,支配自己的各项心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ppt1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ppt1](https://img.taocdn.com/s3/m/ef1cd8442cc58bd63186bdf2.png)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和人力资 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提出来的。马 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一级的自 我实现的需要;阿吉雷斯的“成熟不 成熟”理论中成熟的个性,麦戈雷格 的Y理论都是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理论 来源。它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 力,表现自己的才华,只要人的潜能 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 感。
1、主要内容
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厌恶工作并不是人的普 遍本性,只要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就会像娱 乐、休息一样自然;
人们是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外来的 控制、惩罚不是鞭策人们为组织目标努力工 作的唯一方法;
个人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目标并不矛盾, 在适当条件下人们会自我调整,将个人目标 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人性假设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和 行为学家埃德家·沙因将前人的观 点归纳为四种假设:
经济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
提问:这四种人性假设所假定 的个体工作动机是什么?人 和组织的关系如何?
一、经济人假设
1、经济人假设理论依据
经济人假设的主要依据的是麦戈 雷格的X理论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的动机 就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经济报 酬。
第四节 知觉与行为
感觉与知觉概念 社会知觉 影响知觉因素 归因理论
我们并不是看到现实,而是对自己所 看到的东西做出解释,并称它为现实
———— 斯蒂芬 ·P·罗宾斯
一、感觉
(一)感觉及其种类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 在人脑中的反映。
按刺激的来源分类: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 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影 响个体反应的心理特征、技术水 平与工作能力、自我角色概念的 认知程度等。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3200badaef5ef7ba0d3cef.png)
13
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对自己或他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 色行为与其要求是否一致的认识。
14
(3)社会知觉的特性
知觉行为的选择性:对于客观事物的不 同的知觉倾向. 知觉行为选择性的因素:与刺激物本身 的强度有关(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强度, 而是物体本身的性质,意义和社会价值 的大小,是带来奖励还是惩罚)。
5
2.认知的特性
(1)选择性:认知是对所接触的事物有 选择性的感知过程。这种选择的影响因 素表现在: ①客观因素: 认知对象的特点: 认知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认知对象的强度和出现的频率。
6
②主观因素 个体的兴趣和爱好; 个体的需要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 以往的知识、经验; 个体的注意程度; 其他相关因素,如与个体自己的关系等。
44
企业决策模拟竞赛法; 访谈法:电话访谈 接待访谈 拜访有关人士 角色扮演法; 即席讲演法; 案例分析法;
45
二、态度
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事、物)的评 价以及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
46
(一)态度的成分
态度是在对事物的感知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说它只是 一种评价,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 一个人的态度并不能直接观察到,我们只能从一些外 在的语言或动作中去推测了解。 态度这个心理过程包括三方面因素: 认知因素: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 情感因素: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喜恶所引起的情感体验, 情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意向因素(行为因素):个体对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行 为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 三者既可是协调的,也可是矛盾的。
17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内因和外因的分析。 一贯性标准:一贯的行为表现如何; 普遍性标准:与他人的行为表现是否一 致; 特殊性标准:是否有特殊的原因可以解 释。
个体心理及行为 人的行为分析一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PPT教案学习
![个体心理及行为 人的行为分析一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PPT教案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278ba6cd6edb6f1afe001f9d.png)
把个性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类型的。 2.麦迪(S.R.Maddi)理论。 他认为,人们为了应付环境的压力,企图减低这种忧
虑的痛苦,因而就会逐渐发展形成各种适应的行为方式。
第7页/共36页
四种个性结构
高忧虑
低忧虑
外向 紧张、激动、依赖、 镇静、 有信心、信任人 爱社交、情绪不稳定 适应、热情、爱社交、依赖
3、卡特尔(R.B.Cattell)认为,个性基本结构单元是特质(Trait)。特 质表示在不同时间和各种情况之下行为的某种类型和规律性。 (二)心理分析论或心理动力论
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学家弗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 和阿德勒。
1.弗洛依德(S·Freud)理论即老心理分析论。 2.荣格(C.G.Jung)理论。 (三)承认潜意识是支配行为的内在因素,但主张潜意识有两种:一种叫作个人 意识(PersonalUnconscious),
个体心理及行为 人的行为分析一组织中 的人的行为特征
会计学
1
二、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遗传因素
体质状况
生理因素
生理需要
生物节律规律
个人
心理活动过程:感觉、知觉、
主观
思维、认识
内在 心理因素 个性倾向性心理特征:价值观、理想、
因素
信念、态度
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 能力
经济因素 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
第1页/共36页
群体:人际关系、信息沟通、
内聚力、 冲突、气氛
组织的 领导:领导素质、领导作风与方法、
激励方法与制度
内部环 整个组织:组织设计、组织结构、
规章制度、工作设计、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3280f203d8ce2f016623a9.png)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第一节个体知觉第二节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第三节个体焦虑和防御机制第一节个体知觉一、关于知觉的概念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通过知觉,有助于对事物整体与全面的认识。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包括:视觉、嗅觉、听觉、味觉;饥饿感、吃饱感、口渴、困倦感、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等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是高级、复杂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正常的感觉是人们完成工作的基本条件。
人的感觉存在阈限。
2.知觉(Perception)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 知觉对象的特点:形状大小:对身材、高矮的判断强度的变化:衣着、肤色、能力的强度大小等对比的变化:强度是对比的结果动与静的变化:活跃性重复性:习惯性行为新异性:独特的品质4. 主体的特点: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知识和经验二、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当把知觉用于社会判断时即为社会知觉1. 社会认知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其特点有四个方面:认知是社会、文化、个人知识和经验等一系列社会心理因素的复合体认知是一种综合的解释,这种解释既具有客体的属性,同时也有主观的意念认知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具有反馈调节作用,不是单纯地接受刺激认知客体和主体的心理交换(过程),人通过认知认识客体2. 社会知觉的类型及其制约因素类型:对他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包括:自我表象--暂时的,自我概念)、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角色知觉、对因果关系的知觉制约因素:3. 被知觉主体的特性:①外部特征:他人(仪表、风度、举止等)②对象的构成:人群中人的不同组合4. 认知主体的观点、态度:如人际关系,你认为自己和谁不能交朋友,就拒绝与其接近,但这也许是由于误会造成的组织中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A:1、年龄、性别、种族、体重、身高、衣着2、语言的准确性、语调、语气——表明生气、喜厌3、身体各部位语言4、前面三种特性在初次知觉中被重视B:1、社会满意度:a、在友好的气氛中接触时,倾向于把被知觉者与他自己相类似地知觉——少竞争、多信任b、群体是同类的——准确的评价2、组织目标:员工在组织中的位置影响知觉例:不同部门的员工分析同一公司所面临的问题,结果每个部门的员工都把自己部门所面临的问题看做是本公司最大的问题C:1、自我接受性:2、认知结构:3、知觉者的特殊性:4、经验:结论知觉到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你知觉到的世界≠他知觉到的世界,并且两者可能都不是真实的人们的行为通常是以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而非以现实本身为基础。